胶囊内镜有诊断价值吗?

胶囊内镜有诊断价值吗?

一、胶囊内镜术有诊断价值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朱佳慧,廖专[1](2022)在《小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小肠曾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而成为消化系统的检查盲区,自第一个批准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上市以来,其简便、安全、无创的特点使小肠胶囊内镜被公认为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用于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等小肠疾病。文章就小肠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2](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张燕双[3](2021)在《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肠出血指(Small bowel bleeding,SBB)的是十二指肠乳头到回盲瓣之间的出血,也称为中消化道出血。该病发病隐匿,约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10%。由于小肠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 assisted endoscopy,BAE)包括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 balloon endoscopy,SBE)、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及小肠放射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可能。研究显示DBE对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为60%-80%,临床中即使经双侧DBE检查仍有约20%-40%的小肠出血者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者的诊治效率是临床中迫切需要探讨的难题。本研究,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临床资料从小肠镜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治效率。1.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检查时限的研究该部分我们主要探讨急诊DBE(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因疑似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的328例患者,经过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82例患者,将纳入的282例患者根据DBE检查时机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病变检出率、检出病种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282例患者中,224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9.43%(224/282)。急诊DBE组103例患者,有89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86.41%(89/103)。非急诊DBE组179例患者,135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75.42%(135/179),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高于非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构成比发现急诊DBE组小肠血管性疾病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35.92%(37/103)vs 16.76%(30/179),P<0.05],而两组间小肠憩室、小肠肿瘤、小肠炎症性疾病、NSAIDs相关性肠病、其他疾病均无差别。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急诊DBE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特别是小肠血管性疾病)的疾病检出率。2.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者进镜途径选择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nitrogen,BUN)与肌酐(creatinine,Cr)比值(BUN/Cr)对小肠出血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时进镜途径选择的指导价值。首先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因潜在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并在出血48h内行BUN和Cr检测的10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BUN/Cr比值是否大于81分为升高组(n=52)和正常组(n=53),使用c2检验比较两组经口进镜和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其次通过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份收集的符合条件(院内或院外活动性出血48h内行血清BUN及Cr检查者)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BUN/Cr进行验证,计算出BUN/Cr比值为81时,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研究结果显示105例潜在小肠出血患者中,79例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5.24%(79/105)。升高组52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6.92%(40/52),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79.49%(31/39),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47.37%(9/19);正常组53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3.58%(39/53),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63.64%(21/33),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51.43%(18/35),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值>81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为86.96%(20/23),特异性为73.68%(14/19),阳性预测值为80.00%(20/25),阴性预测值为82.35%(14/17)。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潜在小肠出血者,在活动性出血48h内,BUN/Cr>81时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者内镜下治疗效果的研究本研究探讨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性,并探讨小肠血管性病变再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7例疑似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DBE治疗组(Yano分型为1a型和1b型使用APC治疗;Yano2型和3型以动脉性病变为主,选择用钛夹夹闭联合黏膜下注入聚桂醇硬化剂)和无DBE治疗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直到出血复发或最后一次随访(2021年1月31日)日期结束,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范围1.0-70.0月),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组47例患者包括单发血管性病变组30例、多发血管性病变组17例,无DBE治疗组为单发血管性病变者20例。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无DBE治疗组低(20.00%vs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DBE治疗多发血管性病变组低(20.00%vs 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血复发的29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中输血(P<0.05,OR=3.748,95%CI:0.997-14.093)、瓣膜性心脏病病史(P<0.05,OR=6.238,95%CI:1.420-27.411)为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E治疗为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OR=0.162,95%CI:0.042-0.622)。研究结果表明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综上所述本实验得出(1)急诊DBE检查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2)潜在小肠出血者,活动性出血48h内血清BUN/Cr>81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实验提示从DBE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可以提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治效率。

张迪,邓欣,赖建勤,黄华平,王利勇,龚瑾[4](2021)在《原发性小肠腺癌合并胶囊内镜致术后二次肠梗阻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肠腺癌患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确定。肠梗阻为胶囊内镜的检查禁忌证,胶囊内镜导致术后肠吻合口梗阻在临床较为少见。我科2019年7月收治1例原发性小肠腺癌合并术前胶囊内镜残留肠吻合口致二次肠梗阻,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55岁。主因上腹痛1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个月于2019年7月1日入院。患者1年前间断出现上腹部疼痛,未予重视及治疗,1个月前反复呕吐,可见胆汁样胃内容物。2019年6月25日在外院行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内镜一直没有排出,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在外院未行影像学检查)。该患者10年前曾诊断为癫痫,一直口服拉莫三嗪治疗。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其蠕动波,肠鸣音稍亢进,腹软,上腹部压痛,全腹未触及肿块,震水音阳性,叩诊鼓音。入院腹部X线片示:左侧腹部不典型气液平,盆腔投影区可见胶囊内镜(图1)。

刘一品[5](2020)在《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小肠是位于腹腔内的管状结构,在右侧髂窝区与大肠相连续,上连幽门,下至回盲瓣,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因小肠疾病表现出了临床症状不典型,加之位置隐匿,难以明确病因和定位部位。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各样检查小肠的方法不断被发明与改进。其中,小肠钡剂造影检查成本低,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但其缺点诊断率低,无法满意的观察全小肠,随着CT及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肠钡剂灌肠逐渐被CTE及MRE所取代。MRE的图像虽然质量高,但检查及成像时间长,成本及对设备要求较高,很多患者无法耐受;小肠血管造影无法清楚地显示肠道粘膜及管壁病变。临床上随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在小肠检查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虽然多,但是应该优选哪种检查手段,目前尚有争议。因此,我们回顾性研究,比较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应用前景,并提出比较实用的小肠疾病诊治流程以供临床参考。目的通过对比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各种疾病的诊断率、检出率,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临床诊治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9.02期间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怀疑小肠疾病需完善单气囊小肠镜或/和胶囊内镜检查者,单气囊小肠镜组80例,胶囊内镜组80例,分析结果,计算各组的检出率。结果1.80例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中,检出阳性55例(68.8%);80例胶囊内镜检查中,检出阳性51例(63.7%),两组比较P=0.504,无显着差异。2.炎性病变和新生物是临床上常见原因。炎性病变中,单气囊小肠镜19例(34.5%),胶囊内镜19例(37.3%),两组比较P=0.771;新生物病变中,单气囊小肠镜14例(25.5%),胶囊内镜17例(33.3%),两组比较P=0.373,临床上通过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率无统计学意义。3.发生在空肠病变较多,单气囊小肠镜24例(43.6%),胶囊内镜21例(41.2%),两组比较P=0.798,无统计学差异。4.单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不良反应分别为26例(32.5%)、9例(11.3%),两组比较P=0.001<0.05,有统计学差异。5.腹胀/腹痛(9例,11.3%)为单气囊小肠镜主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5例,7.5%)为胶囊内镜主要不良反应。结论1.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总体阳性检出率相似。2.新生物和炎症性改变为小肠最常见的疾病,主要部位发生在空肠较多。3.单气囊小肠镜不良反应较胶囊内镜大,其中腹胀/腹痛为单气囊小肠镜主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为胶囊内镜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可首选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完善小肠镜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治疗。背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为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症,小肠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因小肠特殊解剖结构,导致病因查找困难。随着临床上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应用,诊断OGIB的病因有了巨大飞跃。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也是查找OGIB病因的主要手段。SBE是基于DBE发展而来的,具有更灵活的镜体,从而具有更大的视觉。近年来,SBE用来作为在全身麻醉或清醒镇静下诊断OGIB的紧急手段,诊断率因镇静条件和治疗过程也不同。此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反应也影响诊断结果。根据以往的研究,SBE诊断程序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治疗程序的并发症可能高达8%。SBE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胰腺炎等。镇静的选择可能对急诊SBE在OGIB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急诊SBE在全身麻醉或清醒镇静下对OGIB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目的评价急诊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8.06期间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OGIB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手术和麻醉的类型、出血类型(显性或隐性)和SBE路线(经口或肛门),计算总的诊断率和检出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102例患者中,阳性66例,可疑阳性11例,总诊断率为64.7%,检出率为75.5%。2.溃疡(19.6%)和肿瘤(16.7%)是OGIB最常见的原因。3.与年龄<60岁组相比,≥60岁组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分别为74.2%和60.6%,P=0.185;83.9%和 71.8%,P=0.194,但无统计学意义。4.急诊 SBE 的诊断率和检出率(68.6%vs.35.3%,P=0.023;80.0%vs.47.1%,P=0.016)明显高于非急诊SBE。5.入院24小时完善SBE的诊断率均高于2-7天、1周的诊断率(88.0%vs.61.5%,P=0.030;88.0%vs.53.8%,P=0.007)。6.对于显性出血,24小时、2-7天、1周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57.1%,P=0.006;100.0%vs.57.1%,P=0.006)。对于隐匿性出血,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全麻组的检出率显着高于清醒镇静组(87.9%vs.63.9%,P=0.004)。8.全身麻醉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清醒镇静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8.8%vs.69.4%,P=0.020)。不同时间点的不良反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溃疡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其次为肿瘤;可疑阳性的病变最常见为小肠非特异性炎症。2.年龄≥60岁患者行SBE发现病变的阳性率与年龄<60岁患者相似。3.行急诊SBE检查的OGIB患者诊断率、检出率高于非急诊SBE患者,进一步说明急诊SBE的必要性。4.全身麻醉下行SBE与清醒镇静下行SBE比较,全身麻醉下OGIB患者诊断率和检出率高,条件允许下,全身麻醉下SBE检查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和检出率。5.OGIB患者中,显性出血患者发现病变部位的诊断率高于隐性出血患者。6.经口、经肛途径不同,对诊断率和检出率无明显影响。7.全身麻醉下安全性与清醒镇静下安全性一致。

陈颖[6](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钱凯[7](2019)在《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小肠胶囊内镜(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SBCE)是一种无创、简便、无交叉传染风险的胃肠道检查方法。随着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现象,部分患者往返时间过长,需要促胃动力药物或胃镜干预,少部分患者胶囊内镜不能到达大肠。然而,由于胶囊内镜检查者较少,同时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发生率较低,样本量严重制约着临床医生对此现象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探究此现象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表现。基于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先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往返可能相关的因素,同时按照往返时间亚组分析其对小肠检查完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将全部胶囊内镜受检者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对比三种胶囊内镜受检者往返年龄层占比的变化趋势,同时对比胃镜胆汁反流患者的临床特征,提出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机制的假设;第三部分将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按照往返时间及年龄进行分层,在发生往返的患者中挑选出容易出现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的高危人群;第四部分纳入同一天进行胃镜及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分析胶囊内镜往返与非往返者胃镜诊断差异,同时我们结合内镜新技术,对现有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体系进行探讨。第一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分析及往返对小肠检查完成的影响目的:通过分析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一般情况,初步探讨此现象的相关因素;通过对Mirocam胶囊内镜往返时间进行分层,探究往返是否对小肠检查完成情况造成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行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出现胃-十二指肠往返的患者及2009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行金山OMOM胶囊内镜检查发生往返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消化道转运时间、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检查完成情况,分析往返可能的相关因素,同时依据Mirocam胶囊内镜往返时间分组评估往返对小肠检查完成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Mirocam胶囊内镜往返患者214例,平均年龄34.85±16.11岁,平均胃转运时间为88.14±78.76 min,胃粘膜糜烂及溃疡的发生率为56.1%(120/214),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的发生率为27.6%(59/214)。纳入金山OMOM胶囊内镜往返患者179例,平均年龄36.07±15.20岁,平均胃转运时间71.30±62.06min,胃粘膜糜烂及溃疡的比例为43.6%(78/179),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的比例为15.1%(27/179)。将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按照往返时间分组,发现往返时间超过90min时小肠检查完成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OR=4.39)。发生往返患者胃转运时间超过90min时小肠检查完成率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OR=2.42)。结论: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可能存在年龄分布规律,往返患者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检出率较高,当往返时间或胃转运时间大于90min时小肠检查完成率明显下降。对于发生往返的患者,干预措施应在胶囊内镜吞服后90min以内进行。第二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分析小肠及磁控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发生率、年龄分层占比的差异,同时比较胃镜胆汁反流患者及胶囊内镜往返患者年龄分布趋势,探究此现象与十二指肠胃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行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及2009年1月至2018年11月行金山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年龄分布及胃-十二指肠往返情况;收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行Ankon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消化道转运时间、往返情况。收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及胃镜诊断。分析胶囊内镜往返患者年龄层占比情况,并与胃镜胆汁反流患者的年龄层占比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在小于20岁的胶囊内镜受检者中往返发生率超过10%,而年龄超过50岁往返发生率下降至2%~3%,与胃镜胆汁反流患者的年龄分布较为类似,而磁控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往返发生率低,同时无类似年龄分布规律。结论: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年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随年龄增加往返患者比例逐渐减少,与胃镜下胆汁反流患者年龄分布较为类似,而磁控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发生率较低,同时无年龄分布规律;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是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一种表现,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章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相关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分析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非往返的相关因素,明确往返与胃、十二指肠糜烂及溃疡病变检出率的相关性,同时对往返患者按照往返时间及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在往返患者中区分出胃及十二指肠炎性病变的高发人群。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行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消化道转运时间、往返情况、小肠检查完成情况及胶囊内镜诊断。按照是否往返分组,探究往返与胶囊内镜诊断之间的相关关系。再按照往返时间及年龄分组,探究胃、十二指肠糜烂及溃疡检出的高危人群。结果:本研究纳入4241例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往返与非往返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5±16.15 vs43.26±16.11,P<0.001),平均胃转运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14±78.94minvs43.26±16.1lmin,P<0.001)。当往返时间超过20min时,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较往返时间小于20min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往返超过20min是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的危险因素,往返超过20min及年龄是胃糜烂及溃疡的危险因素。年龄及往返时间亚组分析显示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年龄超过40岁、往返时间超过20min的人群较年龄小于40岁且往返时间小于20min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P<0.05)。结论:发生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的患者容易检出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往返时间超过20min是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检出的危险因素,往返时间超过20min及年龄是胃糜烂及溃疡检出的危险因素。小肠胶囊内镜受检者中,年龄大于40岁且胃-十二指肠往返时间大于20min更容易发生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建议此类患者进一步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情况并予以相应的治疗。第四章Mirocam胶囊内镜受检者胶囊内镜往返与胃镜诊断的相关性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的诊断展望目的:通过分析Mirocam胶囊内镜往返与非往返患者的胃镜诊断,初步探究往返与胃镜诊断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现有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的诊断体系并进行展望。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行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消化道转运时间、小肠检查完成情况及胶囊内镜诊断。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临床特征、检查日期、胃镜诊断。筛选出同一天进行胃镜及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分析胶囊内镜往返与非往返患者的胃镜诊断差异。并结合联动成像技术等新技术对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的诊断进行分析展望。结果:纳入856例同一天行胃镜及Mirocam胶囊内镜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发生胃-十二指肠往返的患者35例,往返与非往返组性别、年龄、胃转运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往返组与非往返组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及溃疡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胃镜检出胆汁反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同时我们发现胶囊内镜往返时可能不伴有胆汁反流,提示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可以帮助判断反流物不含胆汁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结论: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胃镜胆汁反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可以判断不含胆汁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

邱勇[8](2019)在《钛夹关闭对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钛夹关闭对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术后医源性溃疡愈合速度与质量以及对ESD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因胃癌前病变以及胃早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在我院行ESD术的住院患者,共纳入106例,按照ESD术后是否使用钛夹关闭分为使用金属钛夹关闭ESD术后医源性溃疡组(以下简称关闭组)与未使用金属钛夹关闭ESD术后医源性溃疡组(以下简称旷置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发热,以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的大小,6周后复查胃镜,再次记录两组患者胃镜下的溃疡大小和溃疡的愈合质量。对比两组患者6周后医源性溃疡愈合的速度和溃疡的愈合质量,比较两组患者ESD术后出血、穿孔、感染。运用SPSS2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关闭组中共63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3人;旷置组中共43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19人,两组患者性别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0.407)。关闭组与旷置组患者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53.16±10.03vs 54.62±7.89,P=0.664)。关闭组与旷置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8.10±2.58 vs 7.88±2.62,P=0.682)。2)关闭组与旷置组术后溃疡面积无统计学差异(405.19±393.93 vs 457.47±449.71,P=0.659)。关闭组术后6周溃疡面积明显小于旷置组溃疡面积,有统计学差异(3.05±4.45 vs 17.84±24.59,P=0.000)。关闭组术后6周溃疡面积的缩小率明显高于旷置组,有统计学差异(99.2%vs93.1%,P=0.003)。3)关闭组的愈合质量优于旷置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关闭组的愈合率(82.5%)高于旷置组的愈合率(48.8%),有统计学差异(P=0.000)。4)关闭组中术后出血有1例(发生率1.6%)远低于旷置组中的5例(发生率11.6%),有统计学差异(P=0.039);关闭组中2例患者发生术后穿孔,并在内镜下行钛夹关闭,愈合良好;旷置组中的1例患者术后穿孔,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1.000)。5)对钛夹关闭ESD术后医源性溃疡与术后6周溃疡完全愈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钛夹关闭ESD术后医源性溃疡与术后6周完全愈合密切相关(odds ratio,4.461[95%CI(1.793-11.100),P=0.001])。绘制ROC曲线,钛夹关闭ESD术后医源性溃疡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689(P=0.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属钛夹关闭可促进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愈合,并可减少ESD术后出血的发生。

刘青[9](2019)在《磁共振小肠成像术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个系统。C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城市化、人口的流动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1]。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肠梗阻、穿孔、肛周脓肿、肛瘘等并发症,因此对于活动度的判断尤为重要,可以指导早期诊断及治疗,达到延缓和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降低手术率,改善预后的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MRE检查的磁共振活动度指数(Magnetic Resonance Index of Activity,MaRIA)[2]对CD活动度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纳入68例CD患者,回顾性收集CRP、ESR、SES-CD评分、MaRIA评分、简化CDAI评分,并分析上述指标对CD活动度的诊断效率。结果:总SES-CD对CD活动度的诊断效率为76.6%,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83.3%,cut-off值为11.5;总MaRIA对CD活动度的诊断效率为71.2%,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7.6%,cut-off值为31.18;MaRIA最高分对CD活动度的诊断效率为65.5%,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79.4%,cut-off值为22.2;总MaRIA对中度活动度的诊断效率为77.9%,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1.2%,cut-off值为38.75;MaRIA最高分对中度活动度的诊断效率为69.8%,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7.3%,cut-off值为22.5。(P<0.05)。结论:MRE检查对CD活动度尤其是中度活动度的诊断效率较高。

熊玉玲[10](2019)在《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单气囊小肠镜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为比较患者在静脉麻醉与地西泮镇静状态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耐受性,并评估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因不明原因腹痛并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190例患者,95例患者采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完成检查,95例患者采用检查前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Omg镇静完成检查,分别定义为静脉麻醉组和清醒镇静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病变检出率、诊断率、疾病类型、镜下治疗、操作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进而评估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诊疗价值。结果:静脉麻醉组95例患者共行118例次检查,其中单纯经口 17例,单纯经肛55例,经口联合经肛23例,经口平均用时39.60±7.59 min,经肛平均用时48.76±8.49 min;清醒镇静组95例患者共行117例次检查,其中单纯经口25例,单纯经肛48例,经口联合经肛22例,经口平均用时50.24±8.50 min,经肛平均用时61.87±7.65 min;两组中经口者操作用时明显少于经肛者,静脉麻醉组经口和经肛检查平均操作用时明显少于清醒镇静组(P<0.05)。静脉麻醉组镜下发现病变者共78例,病变检出率82.11%(78/95),其中65例可以解释腹痛、明确诊断,诊断率68.42%(65/95);清醒镇静组镜下发现病变者共73例,病变检出率76.84%(73/95),其中67例可以解释腹痛、明确诊断,诊断率70.53%(67/95);两组的病变检出率及诊断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中主要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克罗恩病、小肠腺瘤。静脉麻醉组中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32例(33.68%),非特异性小肠溃疡19例(20.00%),克罗恩病7例(7.37%),腺瘤6例(6.32%),腺癌4例(4.21%),肠结核、P-J综合征、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黄色素瘤、小肠间质瘤各2例(2.11%);清醒镇静组中检出的小肠疾病类型为非特异性小肠糜烂30例(31.58%),非特异性小肠溃疡18例(18.95%),克罗恩病8例(8.42%),腺瘤5例(5.26%),肠结核、小肠间质瘤各3例(3.16%),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黄色素瘤、腺癌各2例(2.11%)。清醒镇静组患者在检查中出现的腹胀、腹痛、恶心等情况较严重,配合度较差,检查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情况亦较静脉麻醉组中多,但两组无严重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均顺利完成小肠镜检查。静脉麻醉组中的3例腺瘤患者、1例P-J综合征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小肠间质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例黄色素瘤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率6.32%(6/95);清醒镇静组中的3例腺瘤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小肠间质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率4.21%(4/95);所有镜下治疗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无大出血、感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好。结论: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在静脉麻醉状态下耐受性好,更容易完成操作,静脉麻醉和清醒镇静状态下的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均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诊断率,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并且单气囊小肠镜还有镜下治疗的能力,在检查及治疗上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胶囊内镜术有诊断价值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囊内镜术有诊断价值吗?(论文提纲范文)

(1)小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SBCE应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
2 SBCE应用于克罗恩病诊断
3 SBCE应用于小肠肿瘤诊断
4 SBCE应用于其他疾病诊断

(3)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出血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原发性小肠腺癌合并胶囊内镜致术后二次肠梗阻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序言
第一部分 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诊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分析及往返时间对小肠检查完成的影响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排除标准
        1.2.2 观察指标
        1.2.3 相关定义
        1.2.4 小肠胶囊内镜参数、检查流程
        1.2.5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病例纳入排除
        1.3.2 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一般情况
        1.3.3 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胶囊内镜诊断
        1.3.4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小肠检查未完成相关因素分析
        1.3.5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往返时间分层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纳入排除标准
        2.2.2 收集观察指标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胶囊内镜病例纳入排除情况
        2.3.2 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年龄分布
        2.3.3 胃镜下发现胆汁反流患者的年龄分布
        2.3.4 磁控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年龄分布
    2.4 讨论
        2.4.1 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胃十二指肠动力紊乱的关系
        2.4.2 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相关年龄因素
    2.5 结论
第三章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相关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临床观察指标
        3.2.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及非往返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3.3.2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及非往返患者胃肠转运时间分析
        3.3.3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及非往返患者胶囊内镜诊断差异
        3.3.4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往返时间分组比较
        3.3.5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胃及十二指肠炎症的多因素分析
        3.3.6 Mirocam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年龄与时间分组比较
    3.4 讨论
        3.4.1 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时长与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溃疡的关系
        3.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5 结论
第四章 Mirocam胶囊内镜往返与胃镜诊断的相关性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的诊断展望
    4.1 引言
    4.2 资料和方法
        4.2.1 病例的纳入排除
        4.2.2 操作流程
        4.2.3 临床观察指标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病例纳入排除
        4.3.2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
        4.3.3 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与非往返患者的胶囊内镜与胃镜诊断对比
        4.3.4 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患者的时间亚组分析
    4.4 讨论
        4.4.1 本研究的人群限定
        4.4.2 小肠胶囊内镜对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的诊断
        4.4.3 新技术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钛夹关闭对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内镜诊断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磁共振小肠成像术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CD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SES-CD相关评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MaRIA相关评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SES-CD相关评分的诊断效率
    3.5 MaRIA相关评分的诊断效率
    3.6 组间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病人及临床资料来源
        2.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2.1 SBE系统组成
        2.2.2 SBE检查方法
        2.2.3 SBE检查禁忌证
    2.3 检查前准备
        2.3.1 患者准备
        2.3.2 操作者准备
        2.3.3 麻醉
        2.3.4 操作者注意事项
    2.4 评估指标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患者特点分析
    3.2 评估指标结果
    3.3 病变类型与性别、年龄、腹痛时间的分布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SBE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4.2 SBE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综述 胶囊内镜和单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章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第9章 致谢

四、胶囊内镜术有诊断价值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J]. 张婷,朱佳慧,廖专.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01)
  • [2]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3]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D]. 张燕双.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原发性小肠腺癌合并胶囊内镜致术后二次肠梗阻1例报告[J]. 张迪,邓欣,赖建勤,黄华平,王利勇,龚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01)
  • [5]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D]. 刘一品. 山东大学, 2020(08)
  • [6]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7]小肠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的相关因素分析[D]. 钱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8]钛夹关闭对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愈合的影响[D]. 邱勇. 南华大学, 2019(01)
  • [9]磁共振小肠成像术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D]. 刘青. 武汉大学, 2019(06)
  • [10]单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应用价值[D]. 熊玉玲. 滨州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胶囊内镜有诊断价值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