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一、腰穿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0)在《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的修补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8-2019年行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63例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修补方法及术后有无脑脊液鼻漏等数据。分析脑脊液漏口的大小及位置、修补方法、修补材料、修补结果。对于手术中明确发现的脑脊液漏,根据漏口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修补材料包括:医用明胶海绵、可吸收止血纱布、自体脂肪、筋膜、肌肉,带蒂鼻中隔粘膜瓣,医用生物胶等。修补方法:1级(小流量)脑脊液漏,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挤压法);漏口位于鞍膈下降处者,选择鞍膈硬膜电凝(电灼法);2级(中流量)脑脊液漏,在挤压法的基础上,将人工硬膜贴附后给予生物胶喷涂鞍底;3级(大流量)脑脊液漏,修补方法为先将自体脂肪置于漏口硬膜下,然后将自体筋膜平铺于颅底硬膜外侧,鼻腔粘膜瓣覆盖于筋膜外层,后将自体肌肉支撑在粘膜瓣外,碘仿纱条支撑,术后2-4周拔除(常规鞍底重建)。1、2级脑脊液漏修补术后鼻中隔粘膜瓣复位,3级脑脊液漏者鼻中隔粘膜瓣作为修补材料。在垂体微腺瘤患者,暴露蝶窦前壁时选择单纯鼻中隔粘膜切开法。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脑脊液鼻漏,评估修补手术效果。结果:63例患者术中肿瘤切除后出现脑脊液漏,均顺利找到漏口。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25例,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12例,鞍膈下降处者13例;2级脑脊液漏者21例;3级脑脊液漏者17例。经过严格分级分类修补,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0%)出现脑脊液鼻漏;2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7%)出现脑脊液鼻漏;3级脑脊液漏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者2例(11.7%)。4例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经严格卧床休息后脑脊液鼻漏消失,未给予腰穿治疗。6例出现术后感染,包括颅脑及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治愈。余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鼻漏,无严重嗅觉减退、鼻腔出血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垂体瘤术中脑脊液漏,应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的修补方法,既保证修补效果,减小手术创伤,也可缩短手术时间。垂体瘤术中行脑脊液漏修补的患者,术后发生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严格卧床休息保守治疗后多可自愈,无需行腰大池引流术。修补材料选择、修补技巧等为手术的关键点,正确选择有助于提高脑脊液漏修补成功率。

解晓谜[2](2019)在《影响可调压分流管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因素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脑积水治疗时可调压分流管因其具备体外无创调压优势而得到广泛使用,但因缺乏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指导性方案,术后仍有较多患者多次出现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的并发症,可能会引起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导致术后多次调压甚至二次开颅手术。本研究分析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时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该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指导术前该值的设定等临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方法在前期课题《可调压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患者的随访及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脑积水分流手术中接受可调压分流管治疗患者的人口学数据、临床、回访资料等数据,挖掘数据的内在规律,运用SPSS 22版本(IBM,SPSS,Statistics,Version 22)软件,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各项指标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各项指标与初始开放压力值、末次调压后压力值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363例,对相关指标进行基本特征分析,纳入性别、年龄、病程、术前腰穿压力值、是否存在颅骨缺损、原发疾病类型、脑积水类型、分流手术方式为研究指标。(2)对有效病例中的术前腰穿压力值、脑积水类型与初始开放压力值、末次调压后压力值进行分析,发现结果与传统文献报道存在差异,即初始开放压力值与术前腰穿压力值相关性较低(r=0.13),而末次调压后压力值与术前腰穿压力值相关性也较低(r=0.10)。脑积水类型,对初始开放压力值存在显着影响,但对末次调压后压力值的无显着影响。(3)随访患者中调压后相对稳定的分流管压力值(即末次调压后压力值,后文简称末次值)为较适合患者情况的分流管阀门压力值,对各指标与末次值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是否存在颅骨缺损、原发疾病类型对末次值存在显着影响,差异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p<0.05),其余各指标对末次调压后压力值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意义水平(p>0.05)。(4)以末次值作为因变量,分析指标中的术前腰穿压力值、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存在颅骨缺损、分流手术方式、脑积水类型、原发疾病类型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得出帮助设定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结论研究确认影响可调压分流管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因素意义重大,脑积水类型、病程、年龄、是否存在颅骨缺损及不同原发疾病类型对初始开放压力值的设定存在较大影响,临床医生在设定可调压分流管初始开放压力值时,应在腰穿压力值作为参考依据的基础上,将上述指标纳入为参考依据,并可根据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初始开放压力值。

王用书[3](2018)在《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明确腰大池引流管适宜安置时间及拔出时机。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并经头颅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且行非手术治疗患者。将选择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者定为腰大池组,共42例,选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释放者定为腰穿组,共3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各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转清时间及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情况,并随头颅CT复查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统计各组患者住院时间;统计各组患者甘露醇用量及甘露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出院患者定期随访,行头颅CT了解有无慢性脑积水;3个月时行GOS预后评分评估近期预后,6个月时行ADL分级评估远期临床转归;收集各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相关数据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引流管安置、拔出时间并行系统分析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入院GCS评分、入院Graeb评分、入院时间、操作(置管、腰穿)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转清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甘露醇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脑积水发生率比较,腰大池组少于腰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腰大池组颅内感染发生率与腰穿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腰大池组在3月总有效率100%,恢复良好80.95%,腰穿组总有效率89.47%,恢复良好71.05%,腰大池组总有效率与腰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近期恢复良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组远期临床转归比较:腰大池组中在6月恢复良好率95.24%,死亡1例,腰穿组恢复良好率76.31%,死亡1例,两组在远期恢复良好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8)观察发现,腰大池引流管安置时间为入院后26d、平均4.17±1.04d,拔管时间为安置后513d、平均8.10±1.87d;在安置和拔管后病情平稳,无明显症状加重,提示时机适宜。结论:(1)CLD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脑室内积血,改善头痛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慢性脑积水发生,显着改善远期预后;(2)CLD能减少甘露醇用量,进而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在脑室积血行非手术治疗时,CLD应作为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方式;(4)在脑室积血行非手术治疗时,CLD对颅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和近期恢复良好方面无明显影响;(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安置腰大池引流管,以减少反复LP带来的痛苦和穿刺带来的损伤。

周凯[4](2016)在《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提供内镜经蝶手术的解剖学基础。通过大体解剖描述鞍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及对其周围结构具体数据的测量,从而掌握颅底解剖的特征以及标志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手术入路和操作区域造成的隐患。2、采用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影像设备,比如CT,神经导航,内镜解剖等,对比大体解剖和影像学解剖之间的关系。3、以新鲜尸体为对象,实施内窥镜模拟手术,验证手术标志是否可行,从而了解手术安全区域,确保一些关键性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安全不受损。提供一种改进内窥镜手术器械和相关设备的解剖学参考。4、对于虚拟手术软件的研制和先进显微内镜器械的发明,其解剖学基础在于经鼻手术到斜坡和颅颈中间边缘研究。方法与材料:1、干性颅骨标本10个,解剖蝶骨鞍,颅底斜坡脑干腹侧,颈枕联合区等关键解剖结构,并对其具体参数进行测量;10例被稳定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颈标本,标本颈部动脉中充斥着氧化铅明胶;对经鼻碟手术进行模拟,即经蝶窦直达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同时建立重要手术标示点。在解剖之前,通过准确度达到0.02mm的游标卡尺以及圆规,确定手术入路范围。需要测量的长度参数主要有:中线到鼻管、破裂孔、颈内动脉、颈1处椎动脉等。然后再测出前鼻棘到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咽结节、寰椎前结节之间的长度。测得的数据,参照国内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常模数值,全部提交给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以及对比。2、选择2例没有缺陷的新鲜的头颈部标本,利用标本进行内镜模拟手术,手术工具是半径2mm、长度18cm的0°和30°内窥镜机器。验证手术标志和颅底手术相关的测量距离,以准确归纳出内镜下斜坡区和脑干腹侧区的颅底解剖学特征。3、针对新鲜尸体标本的骨结构的64层螺旋进行CT三维重建,以此为标准比较动脉内充斥氧化铅后血管的重建图像,通过分析获取两种方法提供的影像解剖学数据。4、按照随机的原则,挑选出20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获取患者头部扫描影像,测量颅底关键性解剖结构以及位于手术入路中的关键性骨性和血管标志。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辅助,并将导航中的定位结果同之前测得的相关重建数据做对比分析。5、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解在实际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识别的关键解剖结构和安全的手术显露范围大小。结果与讨论:1.测量斜坡骨质:斜坡包括了枕骨基底部以及蝶骨,斜坡的倾斜角度为45°。斜坡的上部位边缘是鞍背,下部位边缘枕骨大孔的前端边界,斜坡两边分别是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等组织。枕骨大孔和鞍背之间相距45.51±2.6mm,枕骨大孔前部分的厚度为3.45±0.69mm。两侧舌下神经管内侧相对径长为(25.55±3.07)毫米,枕骨大孔的里面一侧分布着众多的舌下神经管,,其内走行有舌下神经根。蝶鞍底中心比内耳门下壁的高度高出20.1±1.8mm;岩枕裂和颈静脉孔直接接触,孔里面分布着颈静脉结节,这一结节和经静脉孔神经的总长度有1.5cm,它的后下方就是舌下神经管的内口。中斜坡骨后7.19±1.23mm。2.内镜经鼻颅颈相交的地方以及腹侧脑干区手术标志有: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悬雍垂、头长肌颈长肌,枕骨大孔中点前缘,寰椎前弓、齿状突。从鼻碟入路能够看到完整的颅颈边缘的视野,最近的地方只有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受到损伤区域一直延伸到两翼管以及破裂孔,后两者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9.25±0.55mm以及10.6±0.83mm,翼管右侧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10.75±0.84mm,破裂孔的右侧(9.19±0.50)毫米。3.颅底斜坡的解剖观察3.1从膝部进行划分,颈内动脉岩段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它首先在纵向上一直上升,然后从颈动脉管外口贯穿出去,接着转向,沿着横向方向伸,一直到破裂孔,一旦进入到颅腔后,在此转向,和炉内颈动脉海绵窦段相连。岩骨段颈内动脉紧挨着的入口的纵向部分和位于后部的颈静脉球窝间的骨质板。除了颈动脉管致密的纤维组织附着到其下面位于颈内动脉管入口处的岩谷上之外,颈内动脉的其它位置易于从颈动脉管分离,颈内动脉区异常或不合理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3.2Dorello管和它所包含的内容:Dorello管主要是由纤维所构成的,它的形状不符合任何规则,在外侧斜坡区能够找到该管道,通常都会有展神经等有着关键作用神经贯穿。后颅窝硬膜下面也分布有一定的展神经,通常都位于后床突的下面,然后沿着颅窝岩斜区硬膜下转向纵向方向,和Dorello管相连后,就会进入到该管道的1/3部位中。岩下窦发起和后海面窦部,会和展览神经管一起,在Dorello管中走过,从岩枕裂部位贯穿颈静脉孔,最终和境内静脉相连。如岩下窦损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3颈静脉孔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组织:颈静脉孔在斜坡下部分的后外侧,它是岩枕裂的尾部变大后产生的,体积变化较大,分布在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上的颈静脉突将颧骨和枕骨上的静脉孔分离开来。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单孔的话,那么这个孔就不会彻底将其划分为后外侧部和中间部,该类型的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85%和82%。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双孔的话,该类型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15%和18%。左、右颈静脉孔的大小依次是4.6±2.8mm2和6.2±3.0mm。其中,有62%的右侧是比左侧更大的,而有22%的则是左侧比右侧大的,有13%的是左右侧大小相同。位于前内侧部三角凹硬膜鞘中的舌咽神经,位置是相对恒定,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在硬脑膜鞘里面,前者位于后者的前方。它们都贯穿了颈静脉孔,双方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其一,93%的都在前部的内侧;其二,6.5%的处在两部中间的骨性纤维隔里面;其三,0.5%处在后侧外部的内侧。后外侧部固定走行颈内静脉。两个颈静脉孔之间的距离是45.3毫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处在颈静脉孔的内侧的前方,也就是神经部,后外侧部分布的主要是颈内静脉的血管部。孔的里面分布着很多的颈静脉结节,这些结节到颈静脉孔神经部之间的距离为1.53±0.43mm。3.4斜坡和桥脑腹侧和延髓彼此间的关系:对于矢状面而言,脑桥面和斜坡、延髓腹侧,脑桥基底部、延髓上半部和斜坡骨质的连接处很难分开。将近33.3%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是在脑桥基底沟下部分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的,剩余的都是在脑桥延髓沟处连接在一起的。基底动脉的长度在27.3~29.7mm之间,其长度达到斜坡长的75%;基底动脉上、中、下三个部分的1/3外径依次是5.4,4.8和4.4mm。基底动脉和基底沟上部分距离脚尖窝比较近的地方,存在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上动脉。正中静脉沿着脑桥和延髓的中间分布,其外直径长0.3mm;另外还存在一条外径为0.3mm,且和正中静脉之间夹角为0。的前外侧静脉;之间横向走行3-6条交通静脉,约0.3毫米的外径。斜坡的中下三分之一处面对脑桥延髓沟与脑桥结合臂中段。在外侧延髓部位能够看到橄榄体,其前部是舌下神经根,后上方在3-4mm处走行,该部位上分布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正后方分布着舌咽,迷走神经根。3.5破裂孔周围:岩枕裂的后方体积变大,这就是颈静脉孔,相邻的外颈静脉孔之间相隔45.34±2.92mm,位于下斜坡外侧,位于左边的破裂孔和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10.6±0.83mm,右边的破裂孔和中线之间的距离为10.75±0.84mm,靠近经静脉孔走行有包括经内动脉在内的多种重要结构。4.20例患者头颅CT的测量结果:获取中下斜坡的完整视野后可以看到,距离的最小值为88.65±2.55mm,蝶窦下前壁和下斜坡磨损的区域从左右两边翼管到破裂孔,通过CT重建可知它和中线之间相隔9.16±0.49mm以及10.70±0.96mm。运用VR方法或SSD法进行三维重建,由此可知头颈CT扫描不但能够将骨性鼻道、鞍区、中脑、脊髓以及别的解剖结构的影像显示出来,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和颅骨之间直接相关的骨骼结构,比如个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岩骨体、乳突、内耳道等。通过测量系统,可以了解这些结构彼此间的距离关系:内听道、围绕寰弓、咽结节等。而且还能够在影像中显示鼻道骨质形状、内听道尺寸、枕骨大孔大小、斜坡形状等,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清晰地看到颅神经彼此间是如何相连的。重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三维图像可以为手术中参考比较提供较为高的影像参考价值,模拟实际手术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大体解剖。5.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斜坡,并通过内窥镜模拟手术观察脑干腹侧这些解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1鼻前棘、鼻中隔和梨状骨:鼻中隔的两大成分分别是鼻中隔软骨以及筛骨垂直板。构成经鼻手术通道的最前部分,鼻中隔和犁状骨根部是手术操作的中线标志,由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内镜手术属于中线及旁中线手术,术中中线标志的确认对于手术定位尤为重要。5.2蝶窦:蝶窦是一个内部充斥着气体的空间,它位于蝶骨体里面。其形态以及体积多种多样,蝶窦口包括左边和右边,根据这一点通过解剖能够找到蝶窦,左边和右边都处在鼻腔上鼻甲后部的蝶筛隐窝里面,我们能够以此为依据找到蝶窦以及鞍底。窦口有些是椭圆形的,有些是圆形的,还有些是裂缝形的。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口下极和蝶窦底之间的距离有所差异,平均值为60mm±4mm,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找不到蝶窦口的话,根据上述解剖情况就能实现定位。将蝶窦前下壁打开,就能看到鞍底了。蝶窦内可有中隔,因个体差异,蝶窦分隔数目、形态及分隔与颈动脉管、鞍底解剖关系多种多样,每个人体内蝶窦气化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横向方向上,蝶窦的直径平均值是22.1mm,前后径是22mm。在垂直方向上,直径是20.1mm。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蝶窦外侧壁的上方,存在视神经管隆突,在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方,存在颈内动脉隆突,内镜手术医生需要非常熟悉颈动脉管隆突、视神经管隆突、颈动脉-视神经隐窝、视柱等解剖及毗邻关系。5.3大部分的视神经管内侧壁都和蝶窦接触在一起。窦腔里面的视神经管会导致该部位明显凸起,16.2%的凸起比管径的1/4还高。考虑到蝶窦有不同的变异态,筛窦往往沿着后方进入到蝶窦的上部,这就造成了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毗邻关系并不简单。在某些情况下,蝶窦中隔偏曲,位于两边的视神经管和一边的蝶窦紧紧挨着。后筛房的气化程度高低,是影响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管的空间关系的唯一因素,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视神经管,都处在蝶窦外侧壁位置上。5.4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隆起包括了三个部分,即鞍后端、鞍下段和鞍前段。在岩尖出颈内动脉管口部位,颈内动脉穿过该管口和颅内相连,然后游走到破裂孔,调转方向进入到海绵窦里面,然后保持前行,在前床突位置上沿着横向方向贯穿海绵窦顶,接着像前床突内侧靠近,往上行。整个过程中都和蝶窦外侧壁挨在一起,出现一条朝着窦内方向的压痕。蝶窦里面的有些颈内动脉会产生凸起,受到蝶窦气化程度的影响,产生凸起的概率也有所差异,另外考虑到蝶窦中隔存在偏曲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会看到一侧蝶窦和两边颈内动脉紧挨着的情况。蝶窦里面的颈内动脉压痕骨壁的厚度差不多有1.0mm,有些在未受到外部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缺损。内镜操作需要关注颈内动脉间距个体差异及颈动脉管骨质缺损等变异情况,对于颈内动脉的保护及其重要,需要相关解剖知识及操作熟练。5.5碟腭动脉和分支:碟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最后一条分支,它沿着翼腭窝朝着前内上方分布,在中鼻甲后端往上一点位置上的碟腭和鼻腔相连,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和蝶窦口下极之间大约相隔62mm以及13mm。蝶腭动脉的有些分支分布在鼻腔里面,比如鼻腔外侧动脉以及鼻中隔后动脉。其中,前者包括了上、中、下鼻甲动脉,三者均以鼻甲后端为出口,和鼻甲相连。后者包括的了上、下两支,二者均以蝶窦前壁蝶窦口下方为出口,然后进入到鼻中隔里面。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近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上支,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远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下支。鼻中隔后动脉上下支和蝶窦口分别相隔3.5mm和6.5mm,和蝶窦顶壁之间分别相隔14mm和16mm,和蝶窦底壁之间分别相隔6.1mm和7.5mm。之所以要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在扩充经蝶入路的过程中,在保持不伤害蝶腭动脉和重要分支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撑开蝶窦前壁。或者损伤时能及时准确有效电灼处理利于术中止血和避免术后严重鼻出血。5.6海绵窦及海绵间窦:从形状上来看,海绵窦属于五面体,它是由鞍旁由眶上裂到岩尖之间的硬膜折叠后产生的。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3-6颅神经走行,对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海绵窦肿瘤及斜坡、脑干腹侧区肿瘤手术也需要重点关注海绵窦解剖及毗邻关系,注意保护海绵窦内重要结构。左右海绵窦间通过前、后海绵间窦连接在一起,鞍底硬膜间存在一些下海绵间窦,鞍背后方存在后海绵间窦和鞍背窦,它们和两边的海绵窦、岩上窦以及岩下窦相连在一起。在进行扩大经蝶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海绵间窦有下、后海绵间窦,基底窦和鞍背窦。在切除垂体微腺瘤、脊索瘤、脑干腹侧胆脂瘤或神经鞘瘤手术中经常碰到海绵间窦出血,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结论:1.针对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解剖结构与三维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尽快熟悉掌握颅底整个空间解剖学关系,有助于不断完善针对发生在这一范围内的手术入路。2.以固定干性尸头为标本,实施内镜模拟手术,研究并采集内镜手术所需的数据和资料,采用相关仪器测量一些关键性的颅底解剖结构数据,以确立手术参考解剖标志,明确安全手术区域,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临床治疗手段。3.选择新鲜尸体一具,采用CT对其头颅进行扫描,然后将显影剂充入进去,再进行CT扫描,从而完成骨性和血管性的三维图像,收集更多的影像数据,提供临床指导与帮助。4.模拟内镜手术对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显露可以做到最大可能的暴露,最大可能的模仿临床内镜操作,为临床医师的神经内镜专业技能强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5.将内镜下手术操作基础研究推广到临床运用中,将二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手术当中决定性的解剖结构与解剖标志点,为临床医生开展更加复杂精准的内镜手术提供了指导依据。

郑涛[5](2015)在《术中腰大池引流在内镜经鼻蝶垂体大腺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垂体腺瘤是颅内发病率仅次于脑膜瘤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对于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手术是首选治疗。内镜经鼻蝶手术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垂体腺瘤首选手术方式。相对于显微镜手术而言,它可提供良好的近距离照明,术中显示全景和成角视野,可多角度观察,详细显示鞍内、鞍上结构,创伤小等。但是,内镜经鼻蝶手术入路仍然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全切率不高,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尤其是脑脊液漏。国内外学者在内镜经蝶切除垂体大腺瘤术中,运用腰穿释放脑脊液以减少术中脑脊液漏的发生,认为腰大池置管引流是预防术中脑脊液漏的有利手段。然而,腰大池置管对于肿瘤全切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尚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拟对17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行内镜经鼻蝶手术时,术前行腰大池置管,通过术中引流脑脊液,降低鞍膈的张力,分析肿瘤全切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探讨腰大池引流在内镜经鼻蝶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于2013.01-2014.10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六病区住院治疗的17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行内镜经鼻蝶手术。完善术前检查,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全麻完成后、手术开始前行腰大池置管,置管成功后关闭引流管。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单一主刀医师完成。按常规经鼻蝶手术程序进行操作,术中根据鞍膈塌陷的情况释放脑脊液并记量,观察术中脑脊液漏及肿瘤全切的情况。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并定期随访。对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分类整理。与对照文献、我科既往数据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取α=0.05。结果176例患者进行了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其中男性90例(51.1%),女性86例(48.9%)。平均年龄45.5±17.5岁。随访周期1-21个月。176例患者术中均行腰大池引流后,鞍膈上升,术中释放脑脊液20ml(16例)、40ml(80例)、60ml(70例)、80ml(10例),平均释放脑脊液48.4ml。本组病例大腺瘤全切148例(96.1%),巨大腺瘤全切20例(90.9%),明显高于我科2013年以前的数据、国内外同行近年文章的数据(P<0.05)。术中镜下及术后MRI全切率(分别为96.6%、95.5%),均明显高于我科2013年以前的数据(P值均<0.001)。术中脑脊液漏27例(15.3%),明显低于我科2013年以前的数据及国内外同行近年的数据(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14.8%),其中脑脊液漏4例(2.3%),无论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还是单个并发症发生率,均与国内外同行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未观察到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腰大池置管引流,可降低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提高肿瘤全切率,不能降低术后其他并发症(如尿崩、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颈内动脉损伤、术区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发生率。本研究未观察到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向勇,陶裕川,邱俊[6](2012)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27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07月~2010年10月,对27例垂体瘤采取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2例并发暂时性尿崩症外,其余均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眶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显露鞍区的结构,有利于暴露及切除向鞍上生长及浸润的肿瘤;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失为治疗垂体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途径。

洪亚军[7](2011)在《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我科83例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交通性脑积水10例,脑室积血9例,颅内占位12例,单纯脑脊液鼻漏2例。结果: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24例颅内感染中,22例治愈,2例死亡;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24例,2例死亡;10例脑积水患者,治愈8例,2例好转后行V-P分流术;9例脑室积血患者中1例好转,其余8例均治愈;12例颅内占位中,2例死亡,10例治愈。2例单纯脑脊液鼻漏患者均治愈。83例患者未发生因引流继发的颅内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6例死亡均与置管引流无关。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可用于治疗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交通性脑积水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症。第二部分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31例分析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我科31例锁孔手术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动脉瘤21例,颅内占位10例。结果: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31例锁孔手术患者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治愈20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10例颅内占位患者治愈9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31例患者未发生因引流继发的颅内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2例死亡均与置管引流无关。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选择应用于锁孔手术围手术期很有价值。

何碧[8](2011)在《内镜下经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处理》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内镜下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246例经蝶窦手术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的42例病人,分析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原因,与肿瘤大小、性质、位置和类型的关系。结果内镜下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虽然出现了脑脊液漏,但经术中积极处理后,术后效果理想,除1例死亡外其余未出现脑脊液鼻漏。结论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原因和发生率文献报道较少,与术者操作,肿瘤大小、性质、位置和类型关系密切。术中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辅以人工材料,术后卧床,必要时采用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脑脊液能有效地防止术后脑脊液鼻漏。

张玉林[9](2010)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疾病及手术技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总结498例神经内镜手术,探讨其主要适应证、相关并发症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单纯神经内镜、神经内镜辅助及神经内镜控制技术治疗各类颅内疾病498例,包括脑积水、颅内囊性病变、顽固性脑室内感染手术、脑室肿瘤、颅底肿瘤及复杂动脉瘤治疗。结果:271例不同类型的脑积水患者中,228(84.1%)例术后临床症状缓解;23例重度脑室内感染患者,22例控制良好;52例蛛网膜囊肿术后颅内高压缓解,囊肿缩小37例,无变化15例;9例透明隔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6例术后症状消失,3例仍有头痛;脑室内肿瘤15例,部分或全切,无复发;72例垂体腺瘤术后症状缓解,视力、视野好转9例,1例复发。神经内镜辅助手术56例,主要应用于颅底肿瘤、复杂动脉瘤等手术中,为术中提供显微镜不能达到之手术盲区信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全切率。结论:神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省时、并发症少等优点,其临床应用:1、单纯神经内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脑积水、蛛网膜囊肿、脑室内感染等疾病;2、经内镜控制性手术应用于垂体腺瘤、脑室内肿瘤的治疗,但需要严格把握好适应症;3、对于颅底肿瘤、复杂动脉瘤等,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有助于从多角度观察病变周围一些穿支血管和神经,为术者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术者更好地完成手术,减小并发症。

任远[10](200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经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经改良翼点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60例大型或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所有患者经术前MRI确诊,并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行MRI复查。结果:本组60例病例在显微外科手术下,全切59例(59/60,98.4%),大部切除1例(1/60,1.6%).大部切除者中1例与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穿通动脉粘连紧密,仅行大部切除。术后均加做放疗,抑制生长。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一过性尿崩症。结论:头部CT及MRI对垂体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经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类型、位置及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间隙,充分显露视交叉、垂体柄和三室底部等关键手术部位;术中仔细辨别肿瘤与下丘脑—垂体系统的关系,锐性分离肿瘤与重要结构的粘连,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腰穿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穿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2. 治疗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影响可调压分流管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因素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病例资料基本特征的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术前腰穿压力值、脑积水类型与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关系的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影响末次调压后压力值的因素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3)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蝶鞍区颅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扩大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器械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内镜下经鼻蝶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肿瘤类型
    3. 影像学检查资料
    4. 手术器械及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手术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典型病例回顾及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展望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术中腰大池引流在内镜经鼻蝶垂体大腺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垂体(鞍区)的生理、解剖
    2、垂体腺瘤的病因、病理生理
    3、垂体腺瘤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
    4、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
    5、脑脊液引流在内镜切除垂体腺瘤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27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7)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持续腰大池引流临床应用83 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应用31 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内镜下经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前准备
    3 手术治疗
    4 术后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疾病及手术技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脑积水
    2.2 顽固性脑室内感染
    2.3 蛛网膜囊肿
    2.4 透明隔囊肿
    2.5 脑室内占位病变
    2.6 垂体腺瘤
    2.7 动脉瘤
    2.8 颅底肿瘤
第三章 讨论
    3.1 脑积水
    3.2 顽固性脑室内感染的内镜治疗
    3.3 蛛网膜囊肿
    3.4 透明隔囊肿
    3.5 脑室内占位病变
    3.6 垂体腺瘤
    3.7 神经内镜辅助动脉瘤夹闭术
    3.8 神经内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经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鞍区的解剖和生理
    1.4 神经影像学检查及分级
    1.5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腰穿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D]. 张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2]影响可调压分流管初始开放压力值设定的因素及意义[D]. 解晓谜.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3]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研究[D]. 王用书.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4]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周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5]术中腰大池引流在内镜经鼻蝶垂体大腺瘤手术中的应用[D]. 郑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8)
  • [6]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27例疗效分析[J]. 向勇,陶裕川,邱俊. 西部医学, 2012(01)
  • [7]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D]. 洪亚军. 苏州大学, 2011(06)
  • [8]内镜下经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处理[D]. 何碧.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9]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疾病及手术技巧探讨[D]. 张玉林. 中南大学, 2010(02)
  • [10]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经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D]. 任远. 中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