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蓝倩倩,曾思明[1](2021)在《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于感染性角膜炎患者而言,尽早明确诊断对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共聚焦显微镜具有高放大率的特征,在活体角膜中能观察体积小至微米级的微生物,具备对活体细胞进行非侵入性、动态观察的优势。感染性角膜炎根据不同病原体分为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具有差异。近年来,为明确引起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观察病灶范围及深度、评估疗效及患者预后情况,越来越多学者将共聚焦显微镜运用于感染性角膜炎的诊疗中,并取得了显着成果。

李崇云[2](2020)在《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85例患者分析,对比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优劣,观察真菌性角膜炎不同致病菌属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对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别的可行性,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并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共85例85眼,入院后第一天均行角膜刮片镜检、真菌培养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分析三种临床诊断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检出率情况,及在实验室检查阴性的患者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检出率情况,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患者的菌丝特点及与角膜其他类菌丝结构的鉴别要点,对不同致病菌属的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包括菌丝的形态、长度、直径、分支角度、浸润深度及角膜组织改变,探讨菌种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30例,男女比1.8:1;患者年龄7~74岁,平均50.7± 19.2岁,其中农民63例,占74.1%;发病诱因以角膜外伤为主(48例,56.4%),其中植物性外伤37例(43.5%)。培养阳性的三种菌属中,职业分布均以农民为主,占66.7%-100%;首位致病诱因为角膜外伤,占50.0%-66.7%,其中33.3%-50.0%为植物性外伤,三种菌属职业分布及致病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1)三种诊断方法敏感性:入院后75例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阳性率88.2%,角膜刮片镜检阳性55例,阳性率64.7%,真菌培养阳性36例,阳性率42.3%,其中镰刀菌属26例(72.2%),曲霉菌属6例(16.7%),链格孢菌属4例(11.1%);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结果与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2.4%和42.4%;在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阴性的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阳性率分别达73.3%和79.6%。在16例首诊和69例非首诊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真菌阳性分别为15例(93.8%)和60例(87.0%),角膜刮片镜检阳性11例(68.8%)和44例(63.8%),真菌培养阳性8例(50%)和28例(40.6%);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高于实验室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检测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菌属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鉴别:共焦显微镜下镰刀菌属多为树枝状菌丝(80.8%),分支角度为82.7°±6.7°,长度255.7±85.8um,直径3.8±0.8um,浸润深度160.4±115.8um,部分(23.1%)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曲霉菌属多为蠕虫状(83.3%),分支角度为45.1°±10.1°,长度101.4±50.5um,直径2.9±0.5um,浸润深度77.3±33.9um,未见孢子;链格孢菌属多为树枝状(75.0%),分支及少,分支角度为63.3°±20.4°,菌丝长度216.0±82.6um,直径4.6±0.9um,浸润深度108.2±57.8um,大部分(75.0%)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镰刀菌和链格孢菌以树枝状菌丝为主,曲霉菌以蠕虫状菌丝为主,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镰刀菌和链格孢菌菌丝长度均大于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菌丝直径大于镰刀菌和曲霉菌,镰刀菌大于曲霉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镰刀菌分支角度大于链格孢菌和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分支角度大于曲霉菌(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种菌属菌丝浸润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链格孢菌大部分有孢子,曲霉菌未见明显孢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需与角膜组织神经纤维、树突状细胞浸润、前弹力层崩解后形成的网状结构、增生的角膜纤维组织结构、角膜内走形的新生血管、基质药物结晶进行鉴别。3)不同菌属感染后角膜组织改变:发现角膜基质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树突状细胞、星状连接细胞及内皮层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上皮下及浅基质层树突状细胞在曲霉菌占83.3%,镰刀菌占23.1%,链格孢菌占25.0%,曲霉菌明显多于镰刀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浅基质层星状连接细胞在镰刀菌中占88.5%,曲霉菌占50.0%,链格孢菌占25.0%,镰刀菌属明显多于链格孢菌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基质层均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内皮层大部分存在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无明显差异(P>0.05)。4)预后分析:85例患者中,58例(71.6%)接受单纯药物治疗,16例(19.8%)辅以病灶切除、基质注射、前房冲洗术,6例(7.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例(1.2%)行眼球摘除术;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阳性病例菌丝浸润深度及形态特征,发现菌丝浸润深度与预后相关(P<0.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及眼球摘除术的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大于其他治疗患者;菌丝形态差异与预后无相关(P>0.05)。分析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的关系,发现入院前病程一周内的患者菌丝平均浸润深度为78.3±27.1um,明显小于病程一周以上患者(P<0.05),病程一周以上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菌属中,镰刀菌69.2%表现为重度,曲霉菌50%表现为重度,链格孢菌75%表现为重度,三种菌属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大部分经药物治疗达到临床痊愈水平,曲霉菌和链格孢菌感染患者药物治愈率较镰刀菌高,镰刀菌感染患者手术率较其他菌属高,但三种菌属预后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为主,其次为曲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三种致病菌属均在农民群体多发,角膜外伤尤其是植物性外伤为主要致病原因。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优于实验室检查,对非首诊患者和实验室检查阴性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均有较高的敏感性,明显优于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根据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特点及角膜组织变化,可以对三种常见致病菌属进行初步鉴别,并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真菌性角膜炎的预后与菌丝浸润的深度相关,与菌丝形态特征无明显相关;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相关,病程小于一周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小于病程大于一周的患者;三种常见致病菌属在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水平上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

蓝倩倩,陈丽妃,黄慧,沈朝兰,陈琦[3](2019)在《共聚焦显微镜对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共聚焦显微镜(CM)对细菌、真菌、单纯疱疹病毒、棘阿米巴4种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择该院2015-01~2018-09临床确诊为4种感染性角膜炎患者,采取盲法利用CM进行病原学的鉴别诊断,并统计其诊断效能。结果纳入临床确诊的感染性角膜炎共151例,其中细菌性角膜炎43例,真菌性角膜炎56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9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3例。CM对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病原学诊断的灵敏度依次为76. 74%、91. 07%、77. 56%、100. 00%,特异度依次为85. 19%、97. 89%、92. 16%、100. 00%,Kappa值依次为0. 59、0. 90、0. 71、1. 00。结论 CM对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有较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蓝倩倩,陈琦,陈丽妃,沈朝兰,黄慧,曾思明[4](2019)在《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共聚焦显微镜联合角膜刮片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56例56眼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角膜刮片检查,包括涂片后显微镜下检查和真菌培养,并进行药物或联合手术治疗,统计诊断的阳性率和治疗预后。结果:入院时共聚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1%,角膜刮片病原学检测诊断阳性率为54%,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刮片联合诊断阳性率为95%。治疗后,单纯药物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44眼(79%),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感染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者12眼(21%)。结论:共聚焦显微镜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重复性好等特点,联合角膜刮片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更好地指导治疗。

夏元,薛春燕,吴艳,黄振平[5](2016)在《常见致病真菌所致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真菌性角膜炎仍是中国主要的感染性眼病,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角膜刮片后进行菌种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是近年来使用的无创性活体眼表检查的方法,但目前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相关检查特点的研究工作尚不够系统和完善。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且进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6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所有患眼均进行角膜真菌的实验室培养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不同菌种引起的真菌角膜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菌丝的特点、孢子的分布及菌丝与病灶周围组织反映的关系,并总结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与其他角膜组织的鉴别要点。结果角膜感染菌的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纳入的患眼中镰刀菌角膜感染者占63.0%,曲霉菌感染者占16.9%,念珠菌感染者占3.0%,链格孢霉菌感染者占4.6%。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镰刀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菌丝在角膜浅基质层呈树枝样高反光,而在深基质层表现为线型,病灶区炎性细胞较少;念珠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假菌丝位于角膜浅、中基质层,有散在的孢子和炎性细胞浸润,基质纤维增生活跃;曲霉菌感染病变区的菌丝呈蠕虫状,形状较镰刀菌细且短;链格孢霉菌感染病灶区的菌丝长、直且粗大,并有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各种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的菌丝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树突状细胞、角膜的增生纤维等均表现为高反射,但其形状、分布及走行均有所不同。结论真菌菌丝是诊断和鉴别真菌性角膜炎感染菌属的主要依据,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可在活体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李金[6](2016)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转归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观察指导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过程中的意义,为调整临床用药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收集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真菌菌丝,溃疡直径≤6mm,浸润至浅中基质层患者65例(65眼),常规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w、2w、4w及停药后1w对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分析局部真菌菌丝形态和密度、炎症细胞密度以及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并结合临床体征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具体病情调整用药;对激光共焦显微镜未查见真菌菌丝及碎屑和炎症细胞的患者,巩固治疗2周后完全停药,并继续随访2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60例患者在用药1w时症状好转,角膜病灶缩小,共焦显微镜仍查到真菌菌丝,但菌丝位点减少、密度降低,且炎症细胞减少;2w时,22例患者角膜上皮愈合,共焦显微镜未查及真菌菌丝、菌丝片段和炎症细胞,上皮细胞边界稍模糊,上皮下扫及大量树突状细胞附着;4w时,余38例患者的角膜上皮均已完全愈合,其中6例患者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浅基质中仍存在很少量真菌菌丝碎屑和炎症细胞,其余32例患者均未查及菌丝及菌丝碎屑,上皮下扫及少量树突状细胞及炎症细胞,基质纤维化改变,但可见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继续随访2个月,以上60例患者均未见复发,治愈率达92.3%。此外,另5例在用药1w内病情加重,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真菌菌丝密度及炎症细胞明显增多,角膜溃疡范围扩大,提示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需及时入院手术治疗。结论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评价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的理想手段,伏立康唑联合二性霉素或那他霉素能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通过动态观察真菌菌丝、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基质细胞等的变化,能够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还发现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树突状细胞的存在提示免疫反应仍在继续,应在共焦显微镜监测下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因此,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可在细胞水平评估真菌性角膜炎的转归并指导临床调整用药。

杨莉[7](2014)在《共焦显微镜与角膜刮片用于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和角膜刮片(cornealscarping)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有关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检查真菌性角膜炎的论文,纳入的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阳性数据分别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总数是744只眼,其中,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到菌丝或孢子701眼,角膜刮片发现真菌464眼,对共焦显微镜和刮片两组内分别行卡方检验,P>0.05,表明各纳入文献共焦显微镜检阳性率无差异,可进行组内合并,角膜刮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刮片组内异质性较大,不能进行合并,共焦显微镜以94.2%(701/74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角膜刮片检查(30%-84%)。结论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是一项检出率高、无创、快速的检查手段,可进一步广泛推广用于临床,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率,加快诊断的及时性。

张秀娟,李雪丽,隋源,周丽霞,谷万章[8](2013)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的病变形态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常角膜的细胞形态的共焦显微镜特征已被广泛、深入的研究。共焦显微镜检查可在细胞水平对活体角膜进行四维(三维空间加时间)观察,且具有快速、敏感、可重复等特点,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创性检查对各种类型角膜炎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共焦显微镜检查在各种感染性角膜炎及非感染性角膜炎中的病变形态学特征进行综述。

李昂,范忠义[9](2013)在《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特点及菌丝和孢子检出率,探讨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1例41眼经门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不同治疗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活体角膜各层图像特点。结果: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有如下特点:(1)病变部位角膜各层形态结构破坏明显;角膜上皮至基质不同程度水肿;炎细胞浸润;神经结构破坏;基质层结构紊乱,透过度降低;(2)真菌菌丝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依据,不同菌种感染在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3)不同病变时期和治疗阶段,图像有很大差异,真菌菌丝的检出并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具有无创、及时等优点,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尤其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评价预后。

刘珂凤[10](2013)在《(1,3)-β-D-葡聚糖检测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兔感染茄病镰刀菌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监测模型眼不同时期泪液中(1,3)-8-D-葡聚糖的浓度变化,结合病变角膜组织中菌丝负荷及角膜溃疡临床评分进行分析,讨论(1,3)-p-D-葡聚糖检测评价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观察(1,3)-β-D-葡聚糖在真菌性角膜炎愈合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进一步讨论(1,3)-β-D-葡聚糖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应用,为探索一种真菌性角膜炎无创筛查和定量评价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选取16只为实验组,16只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角膜划痕法接种标准茄病镰刀菌株,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阴性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均为右眼接种,左眼为正常对照组。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于病程第3、7、15、21天进行临床评分,并分别收集三组泪液10μL行(1,3)-β-D-葡聚糖浓度检测。分别于上述各时间点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阴性对照组4只经耳缘静脉栓塞处死后,留取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病情进展情况。2.新西兰大耳白兔42只,按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种茄病镰刀菌,均为右眼接种。从42只兔真菌性角膜炎模中挑选临床评分接近的36只进行实验,随机分为治疗组18只、对照组18只。治疗组自成模后第1天即予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对照组不予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5、10、15、21天收集患眼泪液行(1,3)-β-D-葡聚糖浓度检测,并于上述相同时间点随机选取治疗组3只、对照组3只处死后留取角膜组织,以角膜溃疡为中心分作两份,一份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份置于经高压消毒的EP管中用于MMP-9蛋白Western-blot检测。观察抗真菌药物治疗疗效。结果:1.兔感染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建立成功,成功率100%。病程第3、7、15、21天,实验组泪液中(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656.32±97.63)pg/mL、(858.29±96.26)pg/mL、(1047.49±105.36)pg/mL、(1679.47±124.42)pg/mL,而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各时间点葡聚糖浓度全部稳定于20pg/mL以下,显着低于实验组(F=69.05,P<0.01)。从实验组(1,3)-p-D-葡聚糖浓度的变化来看,随着真菌性角膜炎病情的进展,(1,3)-β-D-葡聚糖浓度随之升高,而角膜组织中真菌负荷未增高,甚至有减少趋势。2.治疗组治疗第3、5、10、15、21天(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438.38±79.58)pg/mL.(194.39±23.54)pg/mL.(106.54±19.87)(58.36±10.39)pg/mL,(16.27±3.42)pg/mL;而对照组在病程第3天时浓度为(554.56±92.26)pg/mL,随后逐日升高,至21天时升至(1894.47±156.47)pg/mL,两组间各检测时间点浓度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217.65,227.96,P<0.01)。角膜组织中MMP-9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MMP-9蛋白均有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8,P>0.05);至治疗15、21天,对照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而治疗组无升高,甚至开始下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9.396,25.475,P<0.01)。结论:1.泪液中(1,3)-β-D-葡聚糖浓度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评分有相关性,能够定量评价角膜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较临床评分等半定量评价手段更优;角膜真菌负荷仅能评价造模是否成功,不能评价角膜炎症程度。2.泪液(1,3)-β-D-葡聚糖检测作为一种取材简便、准确定量的检测方法,能够量化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

二、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性角膜炎现状
2 感染性角膜炎传统检查手段
3 共聚焦显微镜的特点和优势
4 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4.1 细菌性角膜炎
    4.2 真菌性角膜炎
    4.3 病毒性角膜炎
    4.4 棘阿米巴角膜炎
    4.5 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鉴别诊断
        4.5.1 真菌性角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的鉴别
        4.5.2 真菌菌丝与角膜基质神经及纤维条索的鉴别
        4.5.3 角膜活化细胞与短段状菌丝的鉴别
        4.5.4 真菌孢子与棘阿米巴包囊的鉴别
5 共聚焦显微镜的局限性
    5.1 患者配合度影响
    5.2 角膜透明度、干燥程度影响
6 小结与展望

(2)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共聚焦显微镜对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M诊断
        1.2.2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1.2.3 临床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诊断
    2.2 CM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4)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初诊时诊疗步骤
        1.2.1.1临床表现
        1.2.1.2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1.2.1.3角膜刮片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1.2.2治疗方法
        1.2.2.1 药物治疗
        1.2.2.2手术治疗
        1.2.3随访
        1.2.4临床治愈标准
2结果
3讨论

(6)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转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图像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不同治疗时期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病灶的表现
    2 角膜刮片和真菌培养
    3 治疗后随访
讨论
    1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2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抗真菌药物疗效的判断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共焦显微镜与角膜刮片用于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结果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0)(1,3)-β-D-葡聚糖检测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3)-B-D-葡聚糖检测评估真菌性角膜炎病情的研究
    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章 (1,3)-B-D-葡聚糖检测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实验研究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蓝倩倩,曾思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21(19)
  • [2]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D]. 李崇云. 山东大学, 2020(02)
  • [3]共聚焦显微镜对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诊断价值[J]. 蓝倩倩,陈丽妃,黄慧,沈朝兰,陈琦.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06)
  • [4]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蓝倩倩,陈琦,陈丽妃,沈朝兰,黄慧,曾思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19(03)
  • [5]常见致病真菌所致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分析[J]. 夏元,薛春燕,吴艳,黄振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6(02)
  • [6]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转归中的应用[D]. 李金. 郑州大学, 2016(08)
  • [7]共焦显微镜与角膜刮片用于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分析[D]. 杨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 [8]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的病变形态学特征[J]. 张秀娟,李雪丽,隋源,周丽霞,谷万章.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8)
  • [9]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J]. 李昂,范忠义.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6)
  • [10](1,3)-β-D-葡聚糖检测评价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的实验研究[D]. 刘珂凤.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共聚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