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5岁IT人出路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珂[1](2021)在《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阅读产品的出现,人们的阅读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分享阅读,极大地满足了阅读需求。但相关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该类产品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阅读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用户规模增长渐缓使得移动阅读的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愈发凸显、产品同质化严重、内容形态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等。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设计策略为移动阅读产品的稳步发展寻找出路。本文以场景理论为基础,结合移动阅读产品特点,探究移动阅读产品的场景视觉表现层、场景信息构建层、场景行为引导层、场景情感反馈层四个场景层次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确定移动阅读产品的设计框架,模型构建。再运用卡诺模型分析法对所构建模型中的需求指标进行验证与排序,得到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策略,并将该设计策略运用在具体实践当中。在理论层面,本文扩充了场景理论的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为目前移动阅读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玄雄彪[2](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国统区”朝鲜人争取生存权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拟利用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据法、文献分析法,厘清国民党进入东北时,朝鲜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归纳出国民党政府在不同政治需求下,对东北朝鲜人政策的变化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探析朝鲜人社会的应对办法,并对为此作出努力的朝鲜人团体和个人进行说明。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绪论分为三节,分别叙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与动态、研究方法与内容。第二章考察了国民党进驻东北与朝鲜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第三章整理了国民党对朝鲜人的前期政策与朝鲜人生存权争取活动。第四章分析了国民党对朝鲜人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进一步分析“国统区”朝鲜人的出路与选择。第五章为结论,根据国民党在内战时期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相应的归纳了东北朝鲜人争取生存权活动的历程。研究结果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人所遭的迫害可归纳出三个源头,即国民政府、政治土匪和东北普通民众,尤其国民政府以没收朝鲜人资产,遣返朝鲜人回国为主要压迫手段,对朝鲜人社会的影响持续性强,针对国民党政府对朝鲜人的前期政策,朝鲜人团体为团结东北朝鲜人,制定了宣传中韩友谊;为受迫害朝鲜人群众募捐;申请组建自卫队等三大应对措施。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考虑上述状况日后给中韩关系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不得不考虑解放区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平等政策对其治下朝鲜人的吸引,也不能不顾及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与中国国民党间保持的传统友好关系,借助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向国民党当局施压,最终改变了对东北朝鲜人政策。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国统区”朝鲜人面临四条出路,第一选择是追随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中国;其次,东北朝鲜人中曾任日伪官吏、军警的一些人和部分地主、资本家,主张跟随国民党;还有一部分人主张,东北朝鲜人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在北朝鲜掌权,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这才是朝鲜民族的出路。最后,长期受朝鲜民族主义影响的部分朝鲜人,则希望回到南韩,与蒋介石国民党携手,实现“中韩合作”。需要指出的是,国民政府提出的对朝鲜人的多数政策遂胎死腹中。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东北地区朝鲜人,派朝鲜义勇军到东北各地,体现了与国民党政府根本不同性质的民族政策,东北朝鲜人逐步得到朝鲜族民族身份,在中国定居并开始新的篇章。
吴坚韧[3](2021)在《纪录片《我曾经是电视人》创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曹爱娟[4](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
殷睿鹃[5](2020)在《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餐饮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网络餐饮应运而生,并因其方便快捷、选择自由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食品安全风险随之增大。目前,我国政府已逐步重视及强化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但仍然存在监管对象难以准确掌握、平台入驻商家资质乱象、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社会监督缺位等问题。加强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研究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网络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K市为例,归纳网络餐饮行业的运行现状,研究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及监管措施,发现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本文研究以为,由于网络餐饮服务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消费者对经营者的经营场所、餐饮加工过程无从知晓,同时第三方平台未履行相关职责,监管部门“质”“量”薄弱,社会共治合力未形成,给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因而,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完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类监管”义务;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体系。以期能够对我国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杨鹏博[6](2018)在《IT行业年龄歧视成因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T行业年龄歧视是指企图寻找信息产业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在就业和工作的过程中因年龄因素而受到用人单位歧视的现象。IT行业的年龄歧视问题不仅关系到被歧视群体的收入、地位,而且会严重影响被歧视人的家庭,也对我国建立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有负面影响,还会导致IT行业的失业率上升。因此,IT行业的年龄歧视问题值得研究。本文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和技术,使用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IT行业的年龄歧视展开研究。使用爬虫和调查问卷等技术获取IT行业年龄歧视的相关资料;使用数据库相关技术完成IT行业年龄歧视行为的分析;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IT行业年龄歧视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IT行业中,由年龄而引起的歧视是存在的。IT行业劳动者在就业和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年龄歧视。就业过程中的年龄歧视现状是:IT的地域发达程度与歧视程度成负相关关系,IT行业发达的地区反倒不易出现歧视行为;IT行业发达地区的用人观念比欠发达地区的用人观念成熟;对学历要求和技能要求较低的岗位发生年龄歧视的比率更高。比起国有性质的企事业,私营性企业中发生年龄歧视的比率更高。在员工入职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年龄歧视,这一阶段的歧视行为可分为晋升限制、涨薪限制以及岗位任用限制。年龄歧视的成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法律政策空白)等。影响年龄歧视的经济因素可以归结为雇主效用最大化、雇佣成本最小化、信息不对称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IT行业的年龄歧视也受到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本文从就业和工作两个过程对其分别分析。IT行业就业年龄歧视危害严重,涉及各方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年龄歧视。国家和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法律和政策以规范企业招工和用工行为。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转变用人理念;建立或引入IT人才测评体系;营造良好职业环境。劳动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主动提升自己;可以通过跳槽完成自身价值提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线路;另谋出路,转做管理、培训、销售、咨询或者创业。
阴海涛[7](2017)在《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诞生,银行IT部门员工兼具金融、计算机多重专业知识,在开发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微信公众平台及信用卡平台时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银行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尚未转变理念,依然保持传统的工作模式,非常不利于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壮大,降低工行在市各大银行中的竞争力,不利于拓展及保有客户。本文详细地描述了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并且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并且分析了工行荥阳支行的基本情况、IT部门职责、组织架构等,使用问卷调查获取了IT部门员工职级、薪酬、培训、晋升等方面的数据,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了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荥阳支行IT部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IT部门员工工作岗位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边缘化和工作地位低端化;二是严重忽略IT部门员工的开发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软件需求管理效能;三是未清醒认识IT部门员工金融创新能力,不能够设计更多的存储、理财、信贷业务产品;四是许多软件应用盲目外包,不能够充分发挥IT部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呈现白热化竞争,“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荥阳支行IT部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是“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推广、销售和服务都与应用软件息息相关,因此对IT部门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员工职级管理、薪酬管理、晋升通道、培训机会均较少,因此不利于IT部门员工的成长。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荥阳支行从四个方面优化IT部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一是统筹管理IT部门岗位,实现顶层设计及员工定位,发掘储备IT部门已有人才,并且坚持培养多元化符合人才;二是构建H型双晋升通道,IT部门优秀员工可以向同职级管理方位转变,促进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三是构建多元化IT人才培训体系,建立一个长效培训机制,更好的增强IT人才技能;四是分阶段激励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管理,使新员工能够融入新环境,充分发挥IT员工的创新主动性,发挥IT部门员工晋升之后的价值,提高荥阳支行的竞争力。
金燕[8](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研究(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境遇因高校扩招而愈加困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也随之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既有的研究多从共时性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以及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历时性的角度寻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历史经验。论文选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力量等三主体治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活动为考察对象,探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具体状况,三主体的治理举措、治理特点与治理效果等,进而凝炼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受无序发展且质量欠佳的高等教育、传统的就业心理、不健全的就业机制等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国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省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私立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存在很大差距,国立大学、省立大学以及私立大学三类大学毕业生之间就业率也存在很大差距;实科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优于文科毕业生;而女大学毕业生虽因人数较少而就业率较高,但在一些部门中,无论是其所占比例、个人发展机会还是工作报酬等均与男大学毕业生存在很大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机遇不断萎缩,就业境遇愈益艰难。这引发了大学毕业生的反抗与斗争、社会人士对高等教育、政府的批判和呼吁,从而引起高校与政府相关人士的积极反思。由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以政府为宏观统筹、高校为核心环节、社会团体为辅助力量,以校内治理与校外治理结合、治标与治本相互配合为路径,在大学毕业生入学阶段、就学阶段以及毕业阶段展开,旨在对大学生源质量,毕业生结构、就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的吸纳能力进行调整。这一系列活动使得严重失衡的文实科毕业生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参与政府举办的高等文官考试、就业训导班以及小工业贷款计划等活动获得了工作,政府部门和学校机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主体的就业困境治理实践并未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得到根本改善,且治理活动也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渐降至次要地位。但当时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鼓励大学生校外实习,且重视求职人员信息采集并关注其求职成功后的服务表现,这些是治理就业困境的重要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政府的就业困境治理举措未能持之以恒,公平的社会用人机制尚未广泛建立,而在治理过程中也过分追求教育改革的工具价值,这些导致改革低效,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以上经验与启示值得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所鉴戒。
张轶[9](2015)在《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连锁快捷酒店产业蓬勃发展。根据艺旅2011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中国连锁快捷酒店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一方面,连锁快捷酒店市场正在中国国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所占全部酒店市场的规模还较低,在欧美市场,连锁快捷酒店所占份额为60%,而同时期的中国,连锁快捷酒店所占份额为8.3%,中国的连锁快捷酒店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随着金融危机的平息,商旅市场的发展,快捷酒店具备较好的发展与潜力,当前连锁快捷酒店的困顿不容忽视。连锁快捷酒店的进入壁垒较小、门槛低、投资较少,加之并不复杂的初始管理,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导致了连锁快捷酒店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连锁快捷酒店市场的利润空间开始压缩,市场成长增速放缓,高度分割的市场开始形成,市场细分进一步细化。在这一时期,连锁快捷酒店存在较多问题,如无序的竞争、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人才的缺失等,连锁快捷酒店的发展被上述问题所制约,需要进行营销策略等一系列相关策略的调整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本论文选取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为例进行连锁快捷酒店定向营销策略的研究,通过对布丁连锁酒店江宁大学城店进行SWOT分析,找出其以往营销策略方面的不足,主要欠缺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其定位差异化还不够,营销策略主要基于总店,无针对自身特色制定的营销策略;第二,对于互联网络营销的运用不够,如门店尚未开始进行微信营销,线上线下的营销结合不够紧密等;第三,营销模式不够精准,未开展系统的营销模式。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组合策略,即,差异化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精准营销相结合的定向营销组合策略。实现以上营销策略的关键分别在于以下方面:第一,挖掘合适的目标市场,针对该目标市场制定具有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进行差异化营销;第二,充分利用科技的发展,对于新兴的微信营销等口碑营销策略进行合理运用;第三,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在基于互联网络营销的基础上开展精准化营销。布丁连锁酒店江宁大学城店要应对竞争者的威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进一步推进其定向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张端[10](2014)在《南宁市CT科技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更被国有大中型企业纳入了企业管理的日程。但是,我国多数企业,特别是西部中小私企,对员工职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而社会、政府和行业也没有较好的帮助员工,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本文以南宁CT科技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第一手资料,描述了私企员工职业发展的各种主要路径,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本文还从个人和职业、企业和行业、社会和政府等三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员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相关各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当前,我国学术界缺少对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特别是中小私企的员工发展路径研究。本论文以南宁CT科技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为研究,可以丰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期望新的视角能带来新的启示。同时,当前职业竞争激烈,很多就业和即将就业的人士对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了解,针对员工职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职业发展。
二、35岁IT人出路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岁IT人出路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阅读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移动阅读产品的必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移动阅读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场景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卡诺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研究基础 |
2.1 移动阅读研究概述 |
2.1.1 移动阅读产品类型分析 |
2.1.2 移动阅读特征分析 |
2.1.3 场景引入移动阅读领域优势分析 |
2.2 场景理论研究概述 |
2.2.1 场景概念 |
2.2.2 场景时代五种技术原力 |
2.2.3 场景分析四要素 |
2.2.4 场景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2.3 场景理论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应用价值分析 |
2.3.1 信息需求的最佳匹配 |
2.3.2 场景拓展引入流量 |
2.3.3 场景参与感提升情感体验 |
2.3.4 行为习惯的养成 |
2.4 卡诺模型概述 |
2.5 基于场景设计方法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提出与分析 |
3.1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的提出 |
3.2 移动阅读产品案例选取 |
3.3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层次分析 |
3.3.1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视觉表现层分析 |
3.3.2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信息构建层分析 |
3.3.3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行为引导层分析 |
3.3.4 移动阅读产品场景情感反馈层分析 |
3.4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调研实施与分析 |
4.1 调研实施 |
4.1.1 目标人群界定 |
4.1.2 调研目的及调研思路 |
4.2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
4.2.1 用户访谈实施 |
4.2.2 用户访谈结果分析 |
4.2.3 用户体验地图构建 |
4.2.4 用户体验地图分析 |
4.3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定量分析 |
4.3.1 问卷调查 |
4.3.2 问卷发放 |
4.3.3 问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调研总结 |
4.4.1 移动阅读产品用户需求梳理 |
4.4.2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方向确认 |
第5章 基于卡诺模型的功能需求优先级评估与设计策略提出 |
5.1 卡诺模型应用 |
5.1.1 需求指标建立 |
5.1.2 问卷设置 |
5.2 问卷分析 |
5.2.1 功能指标定性分析 |
5.2.2 功能指标定性分析小结 |
5.2.3 功能指标定量分析 |
5.2.4 功能指标定量分析小结 |
5.3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策略提出 |
5.3.1 场景视觉表现层设计策略 |
5.3.2 场景信息构建层设计策略 |
5.3.3 场景行为引导层设计策略 |
5.3.4 场景情感反馈层设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阅读产品设计实践 |
6.1 设计实践 |
6.1.1 设计路线图 |
6.1.2 设计思路 |
6.1.3 设计定位 |
6.1.4 产品功能模块划分 |
6.2 产品功能定位 |
6.2.1 功能指标优先级 |
6.2.2 功能设计重点 |
6.3 交互设计阶段 |
6.3.1 活动场景构建 |
6.3.2 信息架构设计 |
6.3.3 功能设计说明 |
6.3.4 页面交互流程 |
6.3.5 交互原型设计 |
6.4 视觉设计阶段 |
6.4.1 视觉设计规范 |
6.4.2 视觉设计呈现 |
6.5 测试评估阶段 |
6.5.1 测试场景构建 |
6.5.2 体验满意度评价 |
6.5.3 设计方案改进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2)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国统区”朝鲜人争取生存权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东北“国统区”朝鲜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
2.1 日帝投降与国民党“东北行营”的设立 |
2.2 东北国统区“政治土匪”横行 |
2.3 国民党对“国统区”朝鲜人的前期政策 |
2.3.1 颁布“没收”东北朝鲜人资产政策 |
2.3.2 颁布“遣送”东北朝鲜人政策 |
第三章 东北“国统区”朝鲜人争取生存权的活动 |
3.1 “国统区”东北朝鲜人团体的建立 |
3.2 朝鲜人团体争取生存权的活动 |
3.2.1 制定多种措施发展民族友谊 |
3.2.2 为营救受害同胞开展募捐活动 |
3.2.3 韩国独立党建立自卫队的活动 |
第四章 东北“国统区”朝鲜人的政策变化及出路 |
4.1 国民党对东北“国统区”朝鲜人的政策变化 |
4.1.1 国民党对东北朝鲜人产业的解冻 |
4.1.2 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与发放居民证 |
4.1.3 对东北朝鲜人的“救济”与“农贷”政策 |
4.2 东北“国统区”朝鲜人政策变化的原因 |
4.3 东北“国统区”朝鲜人的出路与选择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5 相关术语说明 |
本章小结 |
2 “杭州丝绸”内涵的界定 |
2.1 “杭州丝绸”的指代性 |
2.2 产品范畴的“杭州丝绸” |
2.3 产地范畴的“杭州丝绸” |
本章小结 |
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质性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杭州丝绸”质性资料采集 |
3.3 “杭州丝绸”数据编码 |
3.4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
本章小结 |
4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4.1 理论基础 |
4.2 实证研究 |
4.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说明 |
本章小结 |
5 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 |
5.1 产品知识 |
5.2 关联信息 |
5.3 产品表现 |
5.4 服务表现 |
5.5 品牌表现 |
5.6 社会责任 |
5.7 文化内涵 |
本章小结 |
6 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 |
6.1 产品知识普及策略 |
6.2 关联信息畅通策略 |
6.3 产品开发改进策略 |
6.4 服务提升策略 |
6.5 品牌建设策略 |
6.6 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
6.7 文化内涵引领策略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目录 |
附录2 表目录 |
附录3 访谈素材原始语句列举 |
附录4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数据分析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 食品安全 |
(二) 网络餐饮 |
(三)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 |
(四)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
二、相关理论 |
(一) 市场失灵理论 |
(二) 社会治理理论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二章 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K市网络餐饮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
(一) 网络餐饮行业发展概况 |
(二) 网络餐饮行业调查情况 |
二、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 |
(二)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运行机制 |
(三)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三章 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监管对象难以准确掌握 |
(二) 平台入驻商家资质乱象 |
(三) 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 |
(四) 社会监督缺位 |
二、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监管对象虚拟性、隐蔽性较强 |
(二) 第三方平台未履行相关职责 |
(三) 监管队伍“质”“量”薄弱 |
(四) 社会公众参与度偏低,暂未形成社会共治合力 |
第四章 国内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一) 北京:推进平台规范化管理,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
(二) 上海:首创共享监管数据,建立食品吹哨人制度 |
二、国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一) 美国:三把“利剑”保障食品安全 |
(二) 欧盟:“食品溯源、违法重罚”效果显着 |
三、国内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一) 严格准入许可,落实事前监管 |
(二) 强化日常检查,保障食品原料质量 |
(三) 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扩展监管覆盖面 |
(四) 严控配送风险,提升过程安全 |
二、强化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类监管”义务 |
(一) 落实第三方平台主体义务,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
(二) 推动平台数据共享,实现政企联动监测 |
(三) 优化平台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
三、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一) 加强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量 |
(二) 加大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
四、健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体系 |
(一) 调动消费者与内部员工积极性,提升社会公众监督能力 |
(二)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
(三) 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商家自律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IT行业年龄歧视成因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1.3.2 研究内容安排 |
2 相关概念和技术介绍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年龄歧视 |
2.1.2 IT行业 |
2.2 相关技术和研究方法 |
2.2.1 相关技术 |
2.2.2 研究方法 |
3 IT行业年龄歧视现状探究 |
3.1 就业过程中的年龄歧视现状探究 |
3.1.1 数据获取过程 |
3.1.2 就业过程中的年龄歧视现状 |
3.2 工作过程中的年龄歧视现状探究 |
3.2.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分布和特点 |
3.2.2 被调查者遭受年龄歧视的现状 |
3.2.3 基本结论 |
4 IT行业年龄歧视成因分析 |
4.1 雇主效用最大化 |
4.2 雇佣成本最小化 |
4.3 信息不对称 |
4.4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
4.5 IT的行业特有成因 |
4.5.1 就业过程中的年龄歧视成因浅析 |
4.5.2 工作过程中的年龄歧视成因浅析 |
5 治理以及对策研究 |
5.1 年龄歧视危害 |
5.2 治理及对策 |
5.2.1 制定反歧视法律 |
5.2.2 企业对策 |
5.2.3 劳动者对策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1 爬虫源码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年龄歧视成因调查结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2 职业生涯管理的文献综述 |
2.1 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3 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
3.1 荥阳支行基本情况 |
3.2 荥阳支行IT部门基本情况 |
3.3 荥阳支行IT部门员工现状调研 |
4 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4.1 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IT部门员工工作岗位低下 |
4.1.2 银行IT部门员工开发能力被忽略 |
4.1.3 未清醒认识IT部门员工金融创新能力 |
4.1.4 盲目外包未充分发挥IT部门员工效用 |
4.2 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未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4.2.2 IT员工晋升通道狭窄 |
4.2.3 IT员工激励手段单一 |
4.2.4 培训体系没有实现多元化 |
5 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策和建议 |
5.1 IT部门员工人岗匹配 |
5.1.1 统筹IT部门岗位规划及员工定位 |
5.1.2 发掘培养IT部门复合型人才 |
5.2 创新IT员工技术管理晋升H型双通道 |
5.2.1 构建IT人才技术职级晋升双通道 |
5.2.2 拓展灵活多样的IT员工横向职业通道 |
5.3 构建多元化IT人才培训体系 |
5.3.1 建立IT员工培训长效机制 |
5.3.2 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 |
5.4 职业生涯分段优化激励 |
5.4.1 适应阶段的IT员工融入新环境 |
5.4.2 创新阶段的IT员工发挥主动权 |
5.4.3 顺利晋升阶段的IT员工发挥价值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IT部门员工问卷调查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说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一、就业困境治理缘起:大学毕业生的艰难就业情状 |
(一)内部竞争与外部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
(二)低就业率与就业机会参差不齐:大学及其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
(三)抗争、呼吁与反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催化剂 |
二、就业困境应对: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的治理举措 |
(一)毕业生规模控制与结构调整:大学生入学阶段的调控与指导 |
(二)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就学阶段的教育和指导 |
(三)就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大学生毕业阶段的救助与指导 |
三、特点分析与效果评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审视 |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特点 |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成效 |
四、经验与启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反思 |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经验 |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
1.2.2 连锁快捷酒店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借鉴 |
2.1 概念界定 |
2.1.1 连锁快捷酒店概念界定 |
2.1.2 定向营销概念界定 |
2.2 连锁快捷酒店行业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
2.2.1 连锁快捷酒店行业国外发展情况 |
2.2.2 连锁快捷酒店行业国内发展情况 |
2.3 连锁快捷酒店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2.3.1 连锁快捷酒店市场细分 |
2.3.2 连锁快捷酒店目标市场选择 |
2.3.3 连锁快捷酒店目标市场定位 |
2.4 理论基础与方法 |
2.4.1 SWOT分析 |
2.4.2 市场营销 |
2.4.3 定向营销 |
第3章 布丁连锁酒店现状分析 |
3.1 布丁连锁酒店品牌理念及特色介绍 |
3.1.1 布丁连锁酒店品牌理念 |
3.1.2 布丁连锁酒店特色介绍 |
3.2 布丁连锁酒店目标市场主体分析 |
3.2.1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3.2.2 布丁连锁酒店江宁大学城店目标市场选择 |
3.3 布丁连锁酒店进行定向营销的意义 |
第4章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SWOT分析和定向营销策略 |
4.1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概况 |
4.1.1 周边市场环境介绍 |
4.1.2 酒店客源—江宁大学城介绍 |
4.1.3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经营分析 |
4.2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的SWOT分析 |
4.2.1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优势 |
4.2.2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劣势 |
4.2.3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机会 |
4.2.4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威胁 |
4.3 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定向营销组合策略 |
4.3.1 差异化营销策略 |
4.3.2 移动互联网络营销策略 |
4.3.3 精准营销策略 |
4.3.4 保障措施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宁市CT科技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说明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的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理论的综述 |
第三章 南宁CT公司员工职业发展的常见路径及分析 |
3.1 南宁CT公司员工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
3.1.1 南宁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2 IT产业概述 |
3.1.3 南宁IT业私企的基本情况 |
3.2 南宁CT科技公司员工职业发展的企业环境 |
3.3 南宁CT科技公司员工的基本情况 |
3.4 南宁IT业私企员工职业发展的常见路径 |
3.4.1 技术发展路径 |
3.4.2 综合/协助发展路径 |
3.4.3 销售/管理路径 |
3.4.4 转行发展路径 |
3.5 职业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
3.5.1 定量比较分析 |
3.5.2 定性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南宁CT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4.1 个人原因和职业特点是影响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 |
4.1.1 个人原因影响员工职业发展 |
4.1.2 职业特点影响大量员工职业发展 |
4.2 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是影响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4.2.1 南宁经济欠发达,IT业处于产业链下游 |
4.2.2 南宁CT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
4.3 其他影响南宁CT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一般因素 |
4.3.1 南宁市对广西籍员工有很大吸引力 |
4.3.2 不成熟的社会舆论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 |
4.3.3 政府政策缺位影响员工职业发展 |
4.4 综合分析 |
第五章 促进南宁CT科技公司员工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员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5.1.1 员工要多措并举求发展 |
5.1.2 员工要灵活应对职业特点 |
5.2 企业要统筹规划,通过员工发展带动企业发展 |
5.3 行业应整合力量,实现人才培养和共享 |
5.4 社会形成正常舆论氛围 |
5.5 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35岁IT人出路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景理论的移动阅读产品设计研究[D]. 李梦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国统区”朝鲜人争取生存权活动研究[D]. 玄雄彪. 延边大学, 2021(02)
- [3]纪录片《我曾经是电视人》创作报告[D]. 吴坚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D]. 曹爱娟. 东华大学, 2020(03)
- [5]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殷睿鹃. 苏州大学, 2020(03)
- [6]IT行业年龄歧视成因及其治理研究[D]. 杨鹏博. 兰州财经大学, 2018(08)
- [7]工行荥阳支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优化研究[D]. 阴海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03)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治理研究(1927-1937)[D]. 金燕. 西南大学, 2016(02)
- [9]布丁连锁酒店南京江宁大学城店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张轶.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南宁市CT科技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研究[D]. 张端. 广西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