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管理发展与质量体系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兴葆[1](2021)在《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综合体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城市规划建设,由于商业综合体项目功能复杂,体量大,工期紧,配合方众多,这就给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筑设计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与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的设计质量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程,也对整个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质量,就需要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管理,通过对设计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使设计企业在设计质量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并得以持续改进。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针对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同时针对此类问题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对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此类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W工程项目为例,对此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经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提取出影响设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一个含有三个层次的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价指标的修正,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剔除权重较低的评价指标,完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结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大量的项目评审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仿真和训练,使其达到要求的精度,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合理。通过构建的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模型,对W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影响设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本研究为W工程等类似商业综合体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对提高此类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武杏楷[2](2021)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械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防建设要求的日益提高和民用大飞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航空发动机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更为严格。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改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市场,通过持续改进和降低生产成本把握市场机遇。论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和质量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械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善研究。在分析问题层面,依托M公司实例,构建M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M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使用Vensim软件模拟验证检验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解决问题层面,运用FMEA、流程图等质量工具针对质量检验、质量监督、质量意识等三个维度提出改善方案,并制定改善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械加工特点,明确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应用特点。(2)运用系统动力学和质量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模拟平台,为企业持续改进提供政策模拟方面的帮助,结合质量工具提出改善方案,为相关制造型企业结合自身现状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种途径。(3)依托M公司实例,通过运用FMEA等质量工具提高质量检验“事前控制”能力;通过规范审核制度、明确质量责任提高质量监督有效性;通过培养质量意识引导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制定改善效果评价指标,通过统计调查和过程能力指数评价改善效果。本论文将系统动力学和质量工具相结合,依托M公司实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运用质量工具提出改善方案和评价方法,从质量检验、质量监督、质量意识三个维度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降低生产成本。期待论文能够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和相关制造型企业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赵立波[3](2021)在《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集中供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热力站项目作为集中供暖的主要基本工程,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以及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热力站项目的质量控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论文以PH换热站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筹学方面的数理知识对PH换热站项目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首先,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上,对PH换热站项目的概况、项目质量计划以及项目质量控制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根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目的,对PH换热站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得出其主要的控制体系结构分别为人员质量控制、物资质量控制、环境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现场管理质量控制。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对建立的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结构进行评价;并分别从判断矩阵构建、层次指标权重确定和模糊综合评价构建三个方面来对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结构进行评价。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以契约驱动为主的混合驱动模式,并从人员、仪器设备、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检测方面进行管理制度构建;最后,分别从基建项目、框架项目、装饰项目和保温项目方面来对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并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构建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得出构建的体系是良好水平。通过研究,不仅可以规避PH换热站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降低质量危险发生的概率,保障项目的高质量竣工,还可以丰富质量控制的研究领域,为热换站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冯思琪[4](2021)在《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先天不足和竞争不对称原因,大多数中医医院以西补中求发展,淡化特色求生存,照搬综合性医院的管理模式,中医医院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医疗质量三级结构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和持续质量改进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中医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为改善中医医院内部管理难题,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界定医疗质量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了解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分析国内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和管理模式;再通过政策研究了解有关医院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评审标准和医疗质量管理法规等政策文件;接下来,选取M三甲中医医院作为案例,通过研究分析该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效果,总结分析该院值得借鉴学习的管理经验,并找出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问卷调研法对湖北省11家不同级别中医医院进行调研,了解这些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吸收、运用国内外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和中医医疗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医疗质量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特色,构建一套科学全面、适合中医医院内部日常管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考评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5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内包含若干规范和要求,而且每个子体系都具有中医元素和中医特点,从而形成立体网状式全面科学、具有中医特色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论:医疗质量管理是通过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就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目前中医医院照搬综合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医医院西医化运行,中医特色优势不明显,导致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中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促进中医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方法。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医疗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医疗质量考评评价方案以及医疗质量支撑保障措施。本文在立论分析过程中,力求探索和寻求解决中医医院的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期望能够为中医医院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赵朋[5](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文件精神,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先后有10届研究生毕业。如何做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不断夯实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相关各部委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印发各类政策文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但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必须不断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这一实践取向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的要求。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强化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要想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检测培养质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质量评价工具是前提。在本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人访谈法。在文献、相关政策文本以及评价模型分析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依据,建立起结构维度,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输出评价四个要素出发,编制出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的系列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效度检验,使之达到测量学标准。在调查实施阶段,用编制好的系列问卷,分别调查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216人,校内管理者65人、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325人等不同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与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证调查与访谈结果,再结合理性探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在上述基础上,再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有效地提升升策略。针对质量评价在各个维度中所呈现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探讨质量文化、质量实施、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等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质量文化这一层面上,由于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而衍生的质量观念落后,质量体系缺失,质量导向不足等诱因,使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次,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供给侧自身发展需要,造成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模式重形式,轻过程;课程配置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实施结果。再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保障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等,这些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造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预设的程度。最后,现有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也是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诊断针对性不强,没有及时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等都是导致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何切实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解决现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联动性特征。根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坚定落实。首先,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提升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具备良好的质量动力,是保障质量培养的前提。其次,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实践部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目标下,要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联动,夯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基础。再次,应该是强化以学生为导向的质量保障,包括优化学生选拔制度,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障持续性投入链等,做到保障有力,才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是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在这一层面上,应该弱化行政部门干扰性政策,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使得对于培养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做到随时调整改进,不断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巩浩[6](2021)在《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建筑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我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发展产业之一。建筑施工产业的健康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产业的重要环节,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甚至关系到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质量管理建设依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建筑行业现存的质量问题和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对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基于5M1E分析法,分别从人、机、料、法、测、环六个层面对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构建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依据指标设置情况进行问卷设计。同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实施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机械、环境因素方面表现最差,其次是在测量、人的因素层面表现一般,材料和方法情况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最后分别从5M1E角度和组织保障层面给出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加强设备质量监测、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健全采购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能,优化职责范围和构建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等。
王海洋[7](2021)在《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质量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本文从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入手,分析海外建站项目的复杂性,并讨论在这种复杂项目中,如何推进质量管理的实施。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本人梳理XM公司的项目软件研发流程,对公司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全面质量管理问题、质量计划问题、质量控制问题三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人以“质量为主、效率不差”的质量体系构建目标,拆分质量体系构建原则。并通过组织结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项目质量的计划阶段方案、项目质量的控制阶段方案、方案的公示,构建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的质量体系的具体方案,取得了较好成果,并总结出四点相关经验。本文通过对XM公司在多个海外站点开始新业务时进行的软件研发项目的质量研究,探索互联网公司开拓国际化市场时,如何进行项目管理。通过总结问题,归纳方法,得出相关经验,为海外软件质量管理这一细分领域提供质量管理的案例积累。
陈星[8](2021)在《住宅项目质量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程建设水平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国内住宅工程建设已不再像十多年前追求的高效、不计成本和质量的开发模式,打造精品质工程逐步成为主流趋势。国内住宅工程从一线城市到地方,政府和民众越来越重视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对于其生产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此,本文结合住宅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控制方法,重点分析了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量化评价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具体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基于国内外对住宅工程质量管控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进行全面质量管控研究。(2)分析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并基于全过程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同时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进行全员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各方职责和义务。(3)分析建立全面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的量化质量评价的方法、建立步骤,并介绍AHP进行权重和评价的步骤,为进一步实体工程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方法。(4)结合A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项目开发案例,全面探讨参建各方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并对其质量管理和控制进行量化评价,同时针对量化结果进行措施建议。作为未来国内外工程发展的必然,质量全过程管理和控制方法及评价研究,对保障工程质量和提升工程品质有着重要价值。
黄立涛[9](2020)在《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更为重要。A企业是大型摄像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长期困扰A企业的难题是质量难以提高,原因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满足企业质量管理的需求。为了满足A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质量水平,需要优化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首先,通过访谈法寻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研究显示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员情况、预防措施、记录控制等环节。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环节进行剖析,得到成因主要有:客户服务意识薄弱、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其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并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实施,如:应用质量激励机制优化纠正措施环节、应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记录控制环节、应用PDCA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情况环节等。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说明A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是有效的。通过本研究,有利于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本研究中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制造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玉龙[10](2020)在《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政策制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对提供良好、规范、高效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机制将会成为影响其服务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政府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府内部管理机制和控制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有利于法制政府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并要求各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了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广东海事局着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正确履职履责。本研究以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广东海事局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海事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对进一步改进广东海事局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系统研究梳理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管理实际,研究整理广东海事局在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逻辑思路和管理经验。(2)以问题为导向,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因果关系法分析广东海事局的全面质量管理现状,找出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3)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理论的四个环节(计划、实施、分析、改进)入手,查找并研究梳理国内外先进海事管理机构在四个环节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方法,寻找和总结可借鉴经验。(4)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海事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提出解决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现有问题,提升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效能的相关建议。
二、质量管理发展与质量体系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管理发展与质量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1.2.2 建筑设计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1.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相关研究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质量的概念及特点 |
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涵 |
2.3 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
2.3.1 方案设计阶段 |
2.3.2 初步设计阶段 |
2.3.3 施工图设计阶段 |
2.3.4 施工配合阶段 |
2.4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
2.4.1 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及步骤 |
2.4.2 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原理及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该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基本做法 |
3.1.3 该项目设计质量管理成效与问题 |
3.2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影响设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
3.2.3 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评价指标筛选 |
3.3.1 层次单排序计算 |
3.3.2 层次总排序计算 |
3.3.3 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及综合评价 |
4.1 基于MATLAB的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1.1 网络层数的确定 |
4.1.2 输入、输出节点设计 |
4.1.3 隐含层节点设计 |
4.1.4 传递函数确定 |
4.1.5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1.6 通过MATLAB程序实现模型构建 |
4.2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 |
4.2.1 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
4.2.2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 |
4.2.3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优化对策建议 |
5.1 W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优化对策建议 |
5.1.1 人员管理方面 |
5.1.2 协调管理方面 |
5.1.3 进度管理方面 |
5.1.4 服务管理方面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中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比例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项目样本数据 |
附录四 BP神经网络训练期望输出值 |
附录五 BP神经网络的MATLAB程序代码 |
(2)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械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 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1 传统质量管理 |
2.1.2 二十世纪的质量管理 |
2.1.3 现代质量管理 |
2.2 质量工具及方法 |
2.2.1 质量工具 |
2.2.2 质量方法 |
2.3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3.1 ISO9001 概述 |
2.3.2 AS9100 概述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
第3 章 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研究 |
3.1 M公司简介 |
3.2 M公司产品机械加工加工特点 |
3.2.1 材料难加工且原材料要求高 |
3.2.2 形状与结构复杂 |
3.2.3 加工精度高 |
3.3 M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3.1 M公司质量组织结构 |
3.3.2 质量检验现状 |
3.3.3 质量监督现状 |
3.3.4 质量意识现状 |
第4 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建模研究 |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 |
4.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4.3 构建因果关系图 |
4.3.1 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因果关系图 |
4.3.2 质量检验子系统 |
4.3.3 质量监督子系统 |
4.3.4 质量意识子系统 |
4.4 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1 建立流图模型 |
4.4.2 系统模型仿真假设 |
4.4.3 系统模型参数设置 |
4.4.4 模型计算 |
4.4.5 模型验证 |
4.5 质量改善目标 |
4.5.1 质量检验子系统改善目标 |
4.5.2 质量监督子系统改善目标 |
4.5.3 质量意识子系统改善目标 |
第5 章 质量管理体系改善方案 |
5.1 质量检验子系统的改善方案 |
5.1.1 优化来料检验 |
5.1.2 优化检验资源配置 |
5.1.3 预防质量故障 |
5.2 质量监督子系统的改善方案 |
5.2.1 增强质量审核有效性 |
5.2.2 完善质量程序文件及记录控制制度 |
5.2.3 完善质量培训与考核制度 |
5.3 质量意识子系统的改善方案 |
5.3.1 培养质量意识 |
5.3.2 建立质量改进评比机制 |
5.3.3 质量文化建设 |
第6 章 质量管理体系改善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6.1 实施效果评价指标 |
6.2 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
6.2.1 统计调查法 |
6.2.2 应用SPC计算过程能力方法 |
6.3 实施效果分析 |
第7 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
2.1 PH换热站项目概况 |
2.1.1 项目简介 |
2.1.2 项目组织结构 |
2.2 PH换热站项目质量计划 |
2.2.1 项目质量计划编制依据 |
2.2.2 项目质量控制计划说明 |
2.2.3 项目质量目标 |
2.3 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2.3.1 人员控制现状 |
2.3.2 物资控制现状 |
2.3.3 环境控制现状 |
2.3.4 技术控制现状 |
2.3.5 现场管理控制现状 |
2.4 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2.4.1 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
2.4.2 物资源头质量控制不理想 |
2.4.3 现场环境较差 |
2.4.4 作业技术不熟练 |
2.4.5 质量管理责任不明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3.1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框架 |
3.1.1 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目的 |
3.1.2 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
3.2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3.2.1 人员因素质量控制 |
3.2.2 物资因素质量控制 |
3.2.3 环境因素质量控制 |
3.2.4 技术因素质量控制 |
3.2.5 现场管理因素质量控制 |
3.3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评价 |
3.3.1 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方法 |
3.3.2 评价指标确定 |
3.3.3 判断矩阵构建 |
3.3.4 层次指标权重确定 |
3.3.5 模糊综合评价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模式及制度构建 |
4.1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模式构建 |
4.1.1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模式概述 |
4.1.2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模式确定 |
4.1.3 混合驱动模式的具体运用 |
4.2 质量控制体系管理制度构建 |
4.2.1 建立健全人员考核制度 |
4.2.2 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4.2.3 加强技术管理保障制度 |
4.2.4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
4.2.5 完善质量检测制度 |
4.2.6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5.1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
5.1.1 基建项目质量改进效果 |
5.1.2 框架项目质量改进效果 |
5.1.3 装饰项目质量改进效果 |
5.1.4 保温项目质量改进效果 |
5.2 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5.2.1 运行效果评价方法 |
5.2.2 运行效果评价样本来源 |
5.2.3 运行效果评价指标确定 |
5.2.4 运行效果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
附录2 |
(4)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1.1.2 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 |
1.1.3 中医医院在新医疗改革大环境下面临较多困难 |
1.1.4 中医医院套用综合医院管理模式,偏离中医医院宗旨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质量 |
2.1.2 医疗质量管理 |
2.1.3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医疗质量三级结构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中医学理论体系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评述 |
2.4 构建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4.1 重要性分析 |
2.4.2 必要性分析 |
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
3.1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1 M中医医院简介 |
3.1.2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3.1.3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4 M中医医院的管理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
3.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1.3 设计依据 |
4.1.4 体系框架 |
4.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 |
4.2.1 健全四级中医组织架构 |
4.2.2 组织层级职责分工 |
4.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
4.3.1 标准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2 标准体系的内容设计 |
4.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监控体系 |
4.4.1 建立质控网络 |
4.4.2 完善质控流程 |
4.4.3 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 |
4.4.4 开展多样化监控方式 |
4.4.5 完善医疗质量控制反馈机制 |
4.5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考评体系 |
4.5.1 制定中医考评方案 |
4.5.2 实施医疗质量考核评价 |
4.5.3 建立考评督查机制 |
4.5.4 考评结果的反馈与奖惩 |
4.5.5 不断完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 |
4.6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支撑保障体系 |
4.6.1 中医内涵建设 |
4.6.2 建立健全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 |
4.6.3 中医人才梯队建设 |
4.6.4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 |
4.6.5 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 |
4.6.6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2.1 创新之处 |
5.2.2 不足之处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问卷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
(三)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个人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政策依据与评价模型分析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目标 |
(一)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教育情怀 |
(二)掌握厚重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
(三)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
(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
(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交际能力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性政策 |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性要求 |
(二)对培养方案、目标、规格质量方面的要求 |
(三)对招生与师资队伍的指导性政策 |
(四)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
(五)对学位论文以及质量追踪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
三、CIPP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
(一)CIPP理论模式 |
(二)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
(三)CIPP模式适切性分析 |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问卷的编制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编制 |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目的 |
(二)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程序 |
(三)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维度的确定 |
(四)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初稿的形成 |
(五)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试测 |
(六)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正式施测 |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管理者卷的编制 |
(一)管理者卷编制的目的 |
(二)管理者卷编制的程序 |
(三)管理者卷维度的确定 |
(四)管理者卷初稿的形成 |
(五)管理者卷的试测 |
(六)管理者卷的正式施测 |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毕业生卷的编制 |
(一)毕业生卷编制的目的 |
(二)毕业生卷编制的程序 |
(三)毕业生卷维度的确定 |
(四)毕业生卷初稿的形成 |
(五)毕业生卷的试测 |
(六)毕业生卷的正式施测 |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调查样本选取 |
(一)教师样本的选取 |
(二)管理者样本的选取 |
(三)毕业生样本的选取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调查 |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现状调查 |
(二)管理者卷的现状调查 |
(三)毕业生卷的现状调查 |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 |
(二)培养数量激增与导师数量、培养设施发展不均衡 |
(三)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管理 |
(四)培养实际与教育实践目标间严重脱节 |
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 |
(一)质量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发展趋势 |
(二)质量体系缺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
(三)质量导向不足,难以满足提升需要 |
二、质量实施无法满足利益方需求 |
(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
(二)课程配置重形式,轻过程 |
(三)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 |
三、质量保障资源共同体功能失效 |
(一)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 |
(二)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 |
(三)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 |
四、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 |
(一)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 |
(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
(三)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 |
第五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
一、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 |
(一)营造教育质量的软环境 |
(二)生成教育质量的新观念 |
(三)创新质量监管的新模式 |
二、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 |
(一)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
(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 |
(三)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 |
三、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 |
(一)优化学生选拔制度,保输入 |
(二)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过程 |
(三)加强持续性投入链,保供给 |
四、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
(一)弱化政府的垄断性评价权 |
(二)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 |
(三)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系列问卷初稿 |
附录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专家效度系列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6)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
1.2.2 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
1.2.3 施工质量管理评价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1 质量的基本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2.2.2 全面质量管理 |
2.2.3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中心广场工程项目概况 |
3.1.1 区域特征 |
3.1.2 工程承包范围 |
3.1.3 项目特点 |
3.2 基于5M1E的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2.1 人的因素 |
3.2.2 机械因素 |
3.2.3 材料因素 |
3.2.4 方法因素 |
3.2.5 测量因素 |
3.2.6 环境因素 |
3.3 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
3.3.1 组织架构 |
3.3.2 企业文化 |
3.3.3 制度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 |
4.1 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设计 |
4.1.2 多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4.1.3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4.2.1 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 |
4.2.2 调查问卷的预调研 |
4.2.3 调查问卷的正式实施 |
4.3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
4.3.1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
4.3.2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 |
4.3.3 调查问卷T检验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调查问题总体分析 |
4.4.2 人口统计学分析 |
4.4.3 人的因素分析 |
4.4.4 机械因素分析 |
4.4.5 材料因素分析 |
4.4.6 方法因素 |
4.4.7 测量因素 |
4.4.8 环境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5M1E的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
5.1 人的因素 |
5.2 机械因素 |
5.3 材料因素 |
5.4 方法因素 |
5.5 测量因素 |
5.6 环境因素 |
5.7 本章小结 |
6 中心广场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
6.1 组织架构 |
6.2 企业文化 |
6.3 制度保障 |
6.4 基于差异性检验结果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7)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海外建站相关概念和现状阐述 |
2.1 海外建站软件项目概念界定 |
2.2 海外建站软件项目的特点 |
2.2.1 常规软件项目特点 |
2.2.2 海外项目的特点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4 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2.4.1 海外建站项目质量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
2.4.2 项目软件研发流程 |
2.4.3 项目质量控制流程 |
第三章 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问题 |
3.1 全面质量管理问题 |
3.2 质量计划问题 |
3.3 质量控制问题 |
第四章 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体系构建 |
4.1 质量体系构建整体思路 |
4.2 质量体系构建目标 |
4.3 质量体系构建原则 |
4.4 质量体系构建方案 |
4.4.1 组织结构优化 |
4.4.2 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建立 |
4.4.3 项目质量计划阶段方案 |
4.4.4 项目质量控制阶段方案 |
4.4.5 构建方案公示讨论和优化 |
第五章 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实施 |
5.1 改进方案的实施目标和进度计划 |
5.1.1 实施目的 |
5.1.2 进度计划 |
5.2 改进方案的实施重点分析 |
5.2.1 做到有效推行 |
5.2.2 做好持续反馈 |
5.3 改进方案实施的风险控制 |
5.4 改进方案实施的效果评价 |
5.4.1 实施效果概述 |
5.4.2 项目显着成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住宅项目质量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第二章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施工质量概念 |
2.1.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2.1.3 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
2.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2.2.1 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
2.2.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特点 |
2.3 质量管理原则及基础工作 |
2.4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 |
第三章 住宅项目整体质量管理及控制 |
3.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
3.1.1 人员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
3.1.2 材料的因素 |
3.1.3 机械设备方面因素 |
3.1.4 施工方法方面因素 |
3.1.5 环境方面影响因素 |
3.2 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 |
3.3 参建各方质量管理义务及职责 |
3.3.1 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
3.3.2 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
3.3.3 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
3.3.4 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
3.4 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
3.4.1 建设单位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措施 |
3.4.2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措施 |
3.4.3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
第四章 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1 质量评价的目的 |
4.2 质量评价体系指标选取标准 |
4.2.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4.2.2 主要构成指标的影响因素 |
4.3 AHP法质量评价步骤 |
4.4 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A住宅项目质量全过程管控案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及组织概况 |
5.1.2 质量管控体系 |
5.2 质量全过程管控 |
5.2.1 设计阶段 |
5.2.2 招投标阶段 |
5.2.3 施工阶段 |
5.2.4 竣工验收及转移占有阶段 |
5.3 质量全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 |
5.3.1 各方参建人员因素及管控 |
5.3.2 材料影响要素的管控 |
5.3.3 机械因素和控制 |
5.3.4 施工工艺要素的管控 |
5.3.5 环境因素管控 |
5.4 实施过程组织和协调管理 |
5.4.1 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沟通 |
5.4.2 建设方与监督机构协调工作 |
5.4.3 建设方与参建方的协调工作 |
5.5 层次分析法质量控制评价 |
5.5.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5.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5.5.3 改善相关措施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本文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理论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ISO9000标准相关研究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
2.2.3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3 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A企业现状 |
3.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质量体系初期建设情况 |
3.2.2 A企业质量方针与目标 |
3.2.3 职能分配 |
3.2.4 现有质量体系文件内容 |
3.3 A企业质量体系现状调查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调查结果 |
3.4 质量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客户服务方面 |
3.4.2 纠正措施方面 |
3.4.3 预防措施方面 |
3.4.4 记录控制方面 |
3.4.5 人员情况方面 |
4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及实施 |
4.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2 客户服务环节优化 |
4.2.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2.2 引入过程能力指数 |
4.3 纠正措施环节优化 |
4.3.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3.2 设计质量激励机制 |
4.4 预防措施环节优化 |
4.4.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4.2 引入风险系数 |
4.5 记录控制环节优化 |
4.5.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5.2 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4.6 人员情况环节优化 |
4.6.1 优化设计简要概括 |
4.6.2 应用戴明环加强员工培训 |
4.7 质量体系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5 A企业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评估 |
5.1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权重分析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构建判断矩阵 |
5.1.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2 质量体系优化后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A |
附录2 调查问卷B |
致谢 |
(10)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1.3 海事全面质量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
3.1.1 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质量管理“计划”性有待加强 |
3.2.2 质量管理“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 |
3.2.3 质量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
3.2.4 质量管理“改进”流于形式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的参与度不足 |
3.3.2 资源配套不够充分 |
3.3.3 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
3.3.4 管理机制产生的滞后性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海事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事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举措 |
4.1.1 英国海事和海岸警卫厅:服务内容标准化和公开化 |
4.1.2 美国海岸警备队:确定组织机构和培训策略 |
4.1.3 丹麦海事局:开展ISO9001质量认证审核 |
4.1.4 澳大利亚海事局:分别运行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套体系 |
4.2 国内其它海事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举措 |
4.2.1 镇江海事局:对照履约事权提升“计划”覆盖性 |
4.2.2 深圳海事局:充分借鉴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管理“实施”效能 |
4.2.3 山东海事局:借助绩效考核促进体系“监督”有效 |
4.2.4 河北海事局:落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进”要求 |
4.3 经验借鉴 |
4.3.1 明确的管理范围和规范的流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
4.3.2 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手段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前提 |
4.3.3 客观有效的监督手段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 |
4.3.4 切实履行改进预防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闭环提升的动力 |
5 广东海事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结合实际打造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的“计划”体系 |
5.1.1 对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 |
5.1.2 明确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融合方式 |
5.1.3 划定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海事职责范围和事项 |
5.1.4 建立流程清晰且标准可操作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
5.2 充分借助管理工具提升内部管理制度“实施”效能 |
5.2.1 全方位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建设 |
5.2.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 |
5.2.3 充分应用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升质量管理实施效能 |
5.2.4 引入多元化竞争机制提升全员的竞争意识 |
5.3 充分利用内外各方资源实现有效的质量“监督” |
5.3.1 建立统筹性强覆盖面广的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
5.3.2 探索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提升监督效能 |
5.3.3 充分引入和发挥第三方审核的作用实现客观公正监督 |
5.3.4 探索和完善社会监督路径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督 |
5.4 落实跟踪改进机制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闭环“提升” |
5.4.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督改进长期跟进落实机制 |
5.4.2 探索建立专门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措施制定机制 |
5.4.3 推进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入决策层桌面 |
5.4.4 完善对质量管理分析改进机制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质量管理发展与质量体系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W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 李兴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械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改善研究[D]. 武杏楷.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PH换热站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赵立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4]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冯思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2)
- [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D]. 赵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Q北站站前中心广场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研究[D]. 巩浩.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XM公司海外建站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海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住宅项目质量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D]. 陈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黄立涛.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10]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 黄玉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