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天线相互干扰特性分析

车载天线相互干扰特性分析

一、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窦祖芳[1](2019)在《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已成为全世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列车速度的逐渐提升和小型手持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为保证列车内乘客良好的通信体验,高速发展的铁路网络对高铁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论文考虑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通过在列车顶部架设天线,车载天线与轨边射频天线单元(Radio Antenna Unit,RAU)进行第一跳的通信(“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然后将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分布于车厢内部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与车厢内的用户终端完成第二跳的通信(“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考虑高铁两跳系统下网络层的相关性能,有关链路层性能的研究较少。而链路层主要负责将当前网络层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目标网络层,故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对系统性能是最基本,最不可忽视的部分。本论文从高铁两跳系统链路层的数据传输着手,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别考虑列车频繁地越区切换、多天线技术、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等三个因素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针对链路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分别考虑树形、网状广播网络下数据广播性能的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列车的频繁越区切换,设计提出改进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在不增加设备和开销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切换性能。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析现有数据传输策略在列车频繁切换情形下的不足,即网络层通信开始时链路层经过一段通信准备时间后开始正常通信,称为链路层的通信后延问题。为确保通信的连续,设计提出一种基于列车频繁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当前服务RAU在切换开始时传输数据包至目标RAU,确保目标RAU进入系统后立即开始通信,旨在消除链路层通信后延问题。同时,将业务量到达,数据传输等因素参数化,通过建立损失制GeomG1排队模型对改进机制性能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提出机制的有效性。其次,通过重构Goem/Goem/c/c排队模型,对基于多天线技术对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研究。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引入多天线技术,通过重构Geom/Geom/c/c消失模型对多信道数据传输机制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损失率,平均队长,时延,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同时,通过讨论多天线技术对高铁通信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高铁通信质量给出理论支撑,为更高无线技术的设计,规划和优化提供参考。再次,针对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引入选择重传-自动请求重传-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Selective-Repeat Automatic-Repeat-reQuest AdaptiveModulation Coding,SR-ARQ-AMC),旨在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根据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得到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即高铁通信条件随着时间快速变化。为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可靠传输,在高铁通信系统中引入SR-ARQ-AMC技术,实现根据信道信噪比动态的调整组桢速率。同时,通过建立带计时器的Geom/G/1/M排队模型对SR-ARQ-AMC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丢包率的解析式,并通过数值分析对系统提出优化建议。然后,针对车厢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首次将ARQ技术引入树形广播链路,设计提出五种数据可靠广播协议旨在实现绿色通信。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针对链路中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所有信息通过广播链路传输)和乘客手持终端的能量有限性,基于数据广播的统计可靠性,在树形广播网络中,研究提出五种数据广播协议(ARN,SW-E2E-ARQ,SW-HBH-ARQ,SW-HBH-oiARQ,SW-HBH-ieARQ)。同时从理论上解决了树形广播网络中最大重传次数,最小系统能耗,系统时延的定量分析,然后对五种协议进行了数值比较并对实际系统的设计提出协议选择方案。最后,引入协同通信技术,首次实现网状(Mesh)广播网络结构,设计提出四种数据协同广播协议,以最小化Mesh广播网络的能耗。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考虑到无线电波在接受端的广播特性,为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引入协同通信技术,将树形广播网络结构推广到Mesh广播网络结构,研究提出四种数据广播协议(SW-HBH-CARQ,SW-HBH-oiCARQ,SW-HBH-ieCARQ,SW-HBH-oieCARQ)。同时在更广义的Mesh广播网络下给出了四种协议的最大重传次数,最小能耗和系统时延等性能的解析式,然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协同广播协议的优势。

孙子杰[2](2019)在《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进步,车辆作为目前的常用交通工具也紧跟智能化脚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功能和网联功能被应用于车辆上,因此车辆对于可靠通信链路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天线作为主要通讯设备,其性能对链路的可靠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载天线不仅需要在设计初期自身具有较好的电磁性能,还需要在车辆金属构架结合时在所需工作范围内继续保持良好性能。另外现代车辆上往往会配置许多不同种类的天线设备和电气设备,这会形成复杂的电磁环境,对天线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载体的空间有限,天线的放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它们之间的干扰也成为影响车载天线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在车辆设计到实车验证的整个周期内对于车载天线的电磁性能考虑较少,往往仅考虑天线单独性能而忽略了整车天线的表现或者仅考虑设计阶段和忽略了实车测试阶段,因此合理的全面化的分析研究车载天线的电磁性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较为全面对车载天线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针对常用的一些车载天线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研究了各天线的电磁性能特点。然后本文将车体模型简化处理,并将各车载天线与车体模型结合。针对多种常用车载天线的安装情况进行车辆模型下的天线性能仿真分析,对比归纳出各天线的最佳安装位置,并合理的规划了天线的布局设计。同时针对车载天线实际生产安装后车载天线实际性能暂无相关测试标准及要求的情况,结合传统天线测试方法及车辆体积庞大、天线分布复杂等特点,设计出了一种车载天线测试方法合理的对车载天线性能进行了评估。针对车载天线性能测试过程中易出现的被测天线偏心问题,利用空间衰减补偿和角度偏离修正方法,结合测试特点设计出了一种偏心修正方法,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最后结合现有标准,并通过实验与仿真手段对车载天线使用过程中所受电磁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丰富完善了车载天线电磁性能研究体系。

王伟[3](2019)在《车载多天线耦合效应及天线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对作战车辆信息集成度的要求日益提升,越来越多不同频段的天线被安装在车辆狭小的平台上,天线系统的耦合效应愈发突出,这将导致严重的电磁兼容问题。最大程度减小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车载天线的布局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车载天线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根据电磁兼容和计算电磁学理论,结合天线布局基本原则,利用CST微波工作室对天线性能、天线放置在不同载体的方向图畸变情况及天线间耦合度随距离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分析后制定了天线布局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车辆和天线电磁模型。使用CAE前处理软件对真实车辆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后,得到车辆电磁模型。设计了鞭状天线、套筒单极子天线和微带双频天线,并对上述三副天线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三副天线性能均良好。2.研究车载天线系统间的耦合效应。对比分析了微带双频天线放置在自由空间、无限大导电平面等不同载体时,天线方向图的畸变情况。将天线安置在无限大导体平面上,仿真分析天线间耦合度与距离的变化关系,并以耦合度小于-50dB为耦合上限,得到天线间的最小极限距离。3.制定天线的布局方案。以高空核电磁脉冲为例,通过改变HEMP照射方向,研究车辆表面感应电流的分布情况,根据结果得到天线布局的安全安置区域。根据上述仿真结果,综合考虑天线布局因素,制定天线的布局方案,结合使用等效源法和弹跳射线法对布局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

陈冲冲[4](2018)在《车载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文中认为当科学技术的发展迈向了智能时代,汽车行业也紧随时代发展,开始向智能汽车领域探索。智能汽车的发展对车载电子通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车载天线的数量急剧增加,天线类型更加多样化,工作频率范围更宽,这使得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复杂电磁环境对车载天线的耦合干扰和车载天线间的互相耦合对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造成严重威胁。为了避免车载天线系统性能的降级,合理有效地分析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车载多功能传感器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科学研究项目为基础,结合微波天线理论知识和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讨论分析了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车载多天线间的耦合效应和外辐射场对车载天线系统的耦合效应。1.研究了车载多天线间的耦合效应。理论分析了近场区内和远场区内天线间的耦合原理和计算方法,讨论了不同载体对近场区天线间耦合效应的影响,并用矩量法计算了自由空间中、无限大地面和有限导体平面上鞭状天线间的耦合度。用Friis传输公式展开分析远场区内天线间的耦合原理,分析了导体平台对远场区天线间耦合度的影响,并用快速多极子法仿真计算导体平面上远场区天线间的耦合度。用等效源法和弹跳射线法相结合仿真分析了车载平台上天线系统近场区和远场区天线间的耦合度。2.研究了外辐射场对车载天线系统的耦合效应。选取高空核电磁脉冲作为外辐射源,分析了高空核电磁脉冲的时域波形能量频谱分布,理论分析了天线带内和带外电场响应函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车载平台上多天线的电场响应函数,并计算了车载天线系统对的高空核电磁脉冲的电场响应。

刘尔雅[5](2017)在《车载多天线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辆是一个拥有众多无线通信设备的复杂平台,频率覆盖范围可以从几十MHz到几十GHz,从而导致车辆电磁环境复杂化。金属车体会对安装在其上的天线电磁特性产生影响,多部车载天线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如何解决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让多部天线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已经成为电磁兼容性(EMC)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决车载多天线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本文利用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将全波算法与高频渐进方法相结合,对车载天线的电磁特性及其耦合度进行了预测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仿真涉及的两种电磁数值算法即时域有限积分技术(TD-FIT)和弹跳射线法(SBR)。时域有限积分技术主要用于较低频段的车载天线的仿真设计和耦合度计算中,弹跳射线法则用于工作频率较高的车载天线的仿真计算中。2.建立了车载移动通信天线和卫星导航天线模型。基于套筒单极子天线和微带贴片天线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两副用于移动通信的VHF/UHF套筒单极子天线和一副用于卫星导航的圆极化微带天线,运用CST电磁仿真软件,采用时域有限积分技术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并研究了天线的几何结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3.建立了全尺寸的车辆电磁仿真模型,研究了VHF/UHF套筒单极子天线间的互耦特性。同时运用CAE前处理软件ANSA和CST电磁仿真软件对真实的车辆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建立用于电磁仿真的车辆模型;对比分析了车辆平台和有限大导体面上的VHF/UHF套筒天线的耦合度随天线距离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车辆平台对套筒天线电磁特性的影响。4.提出了两种车载天线布局方案,优化了天线的布局。运用CST电磁仿真软件,采用时域有限积分技术和弹跳射线法,仿真计算了两种布局方案下的多副不同种类车载天线间的耦合度,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加载到车辆平台后的天线方向图相对于自由空间方向图的畸变情况,综合天线耦合度和方向图的仿真结果,得到了车载天线的优化布局方案。

朱瑛[6](2017)在《车载天线系统耦合效应研究及布局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设备集成于同一载体平台。由于飞机、舰船、车辆等载体平台空间区域有限,工作于其上的众多复杂电子信息设备使得周围的电磁环境也趋于复杂化,各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复杂平台之间的耦合效应可能导致设备性能大大下降,甚至影响其正常工作。因此,能否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保证电子信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并且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性能,就成为决定平台性能优劣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XX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科研项目,根据电磁场理论和计算电磁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电磁仿真软件对同种车载天线的耦合效应进行研究。完成了VHF/UHF套筒天线和圆极化贴片天线的建模工作,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参考地及不同地面材料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着重分析车载天线的耦合度,并以耦合度小于-50dB为指标,给出车载收发天线间最小极限距离;应用CST软件的等效源法,考虑车载天线的放置位置、方位角、天线间距等影响天线性能的因素,对车载天线进行预布局,仿真分析预布局方案的合理性,并完成了布局优化。

张光硕[7](2015)在《装甲车车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车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载电子信息设备广泛应用。车辆电子信息设备的多样化、复杂化,一方面可以显着提高车辆的性能,另一方面车载电子信息设备也面临着复杂电磁环境的威胁。同一平台的车载天线系统,由于天线种类、数量、工作频率、安装方式等的不同,导致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日趋严重。因此,研究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XX战车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科研项目,以某型车辆电磁兼容性分析为背景,借助专业软件建立车辆电磁模型,并应用CST仿真软件分析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某型车辆的实际几何形状、尺寸,以及材料特性和运用环境,进行了车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初步探讨。结合所要探索的具体工作对象,简要论述车辆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2.运用具有图形处理能力的CAD软件,考虑影响车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车体特点,建立了某型车辆的全尺寸真实车体电磁模型。3.基于真实车体电磁模型,进行车载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仿真分析了车载天线方向图,以及天线间距对天线耦合度的影响,给出了两种车载天线系统的布局方案。4.简要介绍了外来辐射源,分析了外来辐射源对车载多天线系统的影响。

胡晓[8](2015)在《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特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车载通信系统上装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的维修以及老化导致设备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电磁干扰,系统电磁兼容性能下降。为了解决这类系统电磁兼容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电磁兼容测试,并基于测试的结果对系统来进行维护。随着电磁兼容测试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的测试数据,而这些测试数据以往只是记录下来,却没有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系统的数据挖掘来发现系统电磁参数的变化规律,以致于需要不断的进行测试,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为了提高测试的效率,将系统电磁兼容测试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研究典型测试数据的特征及电磁参数规律,同时将研究结果用于对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评估与预测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与预测的研究需求,基于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研究了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并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对典型的测试数据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介绍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测试数据结果的类型及结构,根据数据管理的需求构建了电磁兼容测试数据库,并对测试数据特征分析研究的电磁兼容需求进行了分析;系统的研究了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测试数据的电磁兼容性特点,选取了相应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并依据现有实际测试数据研究了回归分析预测与神经网络预测的建模实现过程。然后,根据车载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评估对指标量化的需求,对耦合度和驻波比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指标量化提供重要参数,并基于模糊聚类方法完成了搭接阻抗指标的量化;基于回归预测分析,对原始电台辐射发射特性测试曲线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车载通信系统的仿真干扰计算提供依据;通过对驻波比测试数据的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实现了驻波比结果与测试相关参数的映射预测,为电磁兼容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最后,规划了车载通信系统测试数据特征分析软件的研制,对软件的总体数据库构建和软件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

付君[9](2015)在《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在服务各个领域的同时,无线通信设备也受到各种电磁干扰,严重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相关领域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和评估电磁干扰对无线通信设备的影响,优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防护能力,提出了基于通信车的车载天线辐射发射特性及数字扩频通信干扰定量评估的研究方法。首先,针对通信车车顶有限空间同时存在多种通信天线的情况,利用矩量法电磁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研究了导电面尺寸、材料、车体以及天线位置对车载天线辐射发射方向性图的影响,并根据场路转换的理论,利用电路端口网络的模型仿真计算了不同通信频段车载天线之间的耦合,最终体现为车载天线方向性图的畸变与数值的减小,与理想单极子天线相比,天线方向性减小近一半。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表面波传播模式以通信距离为指标评估车载天线辐射发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车载天线性能有所下降,理论通信距离为14km时,实际通信距离仅为8km。其次,建立了车载天线扩频数字通信在电磁干扰作用下通信性能的定量评估模型;以脉冲和宽带压制电磁干扰为例,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直扩通信系统仿真预测模型,将典型电磁干扰加入信道,以误码率为指标对通信车的辐射抗扰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直扩系统的电磁抗扰能力主要取决于信干比、信噪比和处理增益的大小。另一方面,以滤波方法进行电磁干扰防护研究。最后,将校核技术应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中,通过与理论值对比,分别对无线通信设备辐射发射模型及抗扰模型进行了校核,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绘制相应电磁干扰的理论与仿真误码率校核曲线图,验证了通信设备电磁抗扰仿真的可靠性;利用8960综测仪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的校核验证。课题研究结果对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波,张利锋,曹毅,冯晓东[10](2014)在《车载天线间耦合干扰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车载天线间耦合干扰问题,通过理论、实验、仿真的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验证。首先,基于矩量法和快速多极子方法,通过将近场耦合转化成多端网络的功率传输,建立了耦合度的计算模型。接着,针对近场区耦合的特点,提出了采用间接测试法构建耦合度实验平台,并引入了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理论分析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实例分析表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耦合干扰的严重性(可超过100 d B),为进一步研究共址干扰缓解与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高铁无线通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铁两跳无线接入系统及研究现状
        1.2.1 高铁通信中的主要问题
        1.2.2 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1.2.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的排队分析
    1.4 关键技术与方法
        1.4.1 离散时间排队
        1.4.2 Markov链
        1.4.3 高维markov链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及验证
    2.1 引言
    2.2 基于列车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设计
        2.2.1 现有数据传输机制及不足
        2.2.2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
    2.3 改进数据传输机制的建模分析及验证
        2.3.1 改进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2.3.2 现有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2.3.3 改进传输机制的数值验证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机制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1 有延迟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2 有直接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3 两种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检验
    3.3 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1 有延迟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2 有直接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3 两类重构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验证
    3.4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建模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高铁环境下SR-ARQ-AMC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
    4.3 高铁SR-ARQ-AMC系统
        4.3.1 SR-ARQ技术简述
        4.3.2 高铁SR-ARQ-AMC技术简述
    4.4 高铁SR-ARQ-AMC系统排队分析
    4.5 高铁SR-ARQ-AMC系统的数值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树形网络下数据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列车内部网络的假设
    5.3 系统可靠性及系统能耗
        5.3.1 系统可靠性的定义
        5.3.2 系统能耗的定义
    5.4 基于统计可靠性的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5.4.1 ARN协议及性能分析
        5.4.2 SW-E2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3 SW-HBH-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4 SW-HBH-oi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5 SW-HBH-i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5 五种可靠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Mesh网络下协同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2.1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
        6.2.2 SW-HBH-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3 SW-HBH-0i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3.1 SW-HBH-0iCARQ广播协议
        6.3.2 SW-HBH-0i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4 SW-HBH-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5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5.1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
        6.5.2 SW-HBH-oie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6 四种协同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6.7 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本文总结
    二、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

(2)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常用车载天线电磁性能
    2.1 天线的电参数
        2.1.1 方向图以及方向图参数
        2.1.2 天线增益
        2.1.3 输入阻抗
        2.1.4 天线的极化
    2.2 车载FM天线
        2.2.1 单极子FM天线
        2.2.2 有限金属平面对天线的影响
        2.2.3 玻璃风窗天线
    2.3 车载无线钥匙遥控(RKE)天线
    2.4 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天线
第3章 车体模型天线布局优化研究
    3.1 车体模型的建立
    3.2 FM天线与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2.1 单极子FM天线车体模型分析
        3.2.2 风窗天线车体模型分析
    3.3 RKE天线与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4 GPS天线车体模型设计分析
    3.5 天线系统的耦合度分析
第4章 车载天线测试方法
    4.1 传统天线测试方法
        4.1.1 测试距离要求
        4.1.2 测试指标
    4.2 车载天线性能测试系统
        4.2.1 测试系统类型
        4.2.2 测试系统构成
    4.3 车载天线测试条件
        4.3.1 试验场地要求
        4.3.2 测试距离
        4.3.3 采样规则
    4.4 车载天线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4.5 偏心修正方法
        4.5.1 空间衰减修正
        4.5.2 角度偏移修正
        4.5.3 偏心修正
    4.6 仿真验证
        4.6.1 单天线仿真
        4.6.2 整车仿真验证
    4.7 实验验证
        4.7.1 单天线验证实验
        4.7.2 整车验证实验
第5章 电磁环境对车载天线性能的影响
    5.1 车辆电磁环境
    5.2 车载天线受车内电磁环境影响的评估
    5.3 车载天线抗干扰性能分析
        5.3.1 20-220MHz抗扰实验分析
        5.3.2 220MHz-2GHz抗扰实验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车载多天线耦合效应及天线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磁仿真软件及算法介绍
    2.1 电磁仿真软件介绍
    2.2 有限积分法原理
        2.2.1 Maxwell网格方程
        2.2.2 时域迭代格式
    2.3 弹跳射线法原理
        2.3.1 射线路径追踪
        2.3.2 射线强度追踪
        2.3.3 远场散射积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线建模及性能仿真
    3.1 建立车辆模型
    3.2 天线基本原理
        3.2.1 天线的方向函数和天线方向图
        3.2.2 天线的输入阻抗
        3.2.3 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和增益系数
        3.2.4 天线的极化
    3.3 鞭状天线
    3.4 套筒单极子天线
        3.4.1 套筒单极子天线原理
        3.4.2 2#天线仿真分析
    3.5 微带双频天线
        3.5.1 微带天线原理辐射机理
        3.5.2 双频微带天线原理
        3.5.3 微带双频天线结构
        3.5.4 3#天线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天线耦合效应分析
    4.1 天线方向图分析
        4.1.1 无限大导电平面上天线方向图分析
        4.1.2 有限大导体平面上天线方向图分析
        4.1.3 立方体上天线方向图分析
    4.2 HEMP照射下车辆表面感应电流分布分析
        4.2.1 脉冲模型建立
        4.2.2 仿真分析
    4.3 天线系统耦合度仿真计算
        4.3.1 天线耦合度理论
        4.3.2 天线耦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天线布局
    5.1 车载天线布局原则
    5.2 车载天线布局分析
    5.3 车载天线布局验证优化
        5.3.1 等效源法介绍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车载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载天线电磁兼容性研究方法
    2.1 车载天线系统
        2.1.1 天线电参数
        2.1.2 车载天线分类与布局
        2.1.3 各车载天线电磁特性分析
    2.2 数值分析方法
        2.2.1 电磁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2.2.2 矩量法原理
        2.2.3 快速多极子方法
        2.2.4 弹跳射线法
    2.3 车载天线电磁兼容性研究思路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车载多天线间耦合效应分析
    3.1 近场区天线间耦合度
        3.1.1 天线间耦合度理论分析
        3.1.2 导体平台上近场区天线间耦合度
        3.1.3 近场区线天线间耦合度仿真分析
    3.2 远场区天线间耦合度
        3.2.1 远场区天线耦合度理论分析
        3.2.2 远场区天线间耦合度仿真分析
    3.3 车载平台上多天线间耦合度
        3.3.1 车载多天线近场区耦合度分析
        3.3.2 车载多天线间远场区耦合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来辐射场对车载天线系统的耦合效应分析
    4.1 外来辐射源分析
        4.1.1 高空核电磁脉冲
    4.2 天线电磁响应分析
        4.2.1 天线电场响应函数
        4.2.2 天线电场响应函数仿真
    4.3 天线带外响应分析
        4.3.1 天线带外响应函数
        4.3.2 天线带外电场响应函数仿真
    4.4 外来辐射场中车载天线瞬时响应分析
        4.4.1 车载天线系统对高空核电磁脉冲响应分析
        4.4.2 天线带内高空核电磁脉冲响应
        4.4.3 天线带外高空核电磁脉冲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车载多天线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电磁学方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磁计算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时域有限积分技术
        2.2.1 Maxwell网格方程
        2.2.2 Maxwell网格方程的时域求解
    2.3 弹跳射线法
        2.3.1 射线追踪
        2.3.2 射线场强追踪
        2.3.3 物理光学计算远区散射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天线建模及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天线基本原理
        3.2.1 天线的输入阻抗
        3.2.2 天线的方向函数和方向图
        3.2.3 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和增益系数
        3.2.4 天线的极化
    3.3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
        3.3.1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建模
        3.3.2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仿真分析
    3.4 卫星导航天线
        3.4.1 卫星导航天线建模
        3.4.2 卫星导航天线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车辆平台建模
    4.3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间的相互耦合特性
        4.3.1 天线间的广义耦合度
        4.3.2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耦合度仿真分析
        4.3.3 VHF/UHF移动通信天线电磁特性仿真分析
    4.4 车载天线布局优化
        4.4.1 车载天线布局方案
        4.4.2 车载天线耦合度仿真分析
        4.4.3 车载天线方向图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车载天线系统耦合效应研究及布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电磁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2.1 电磁仿真软件简介与选择
    2.2 有限积分法
        2.2.1 Maxwell网格方程
        2.2.2 时域迭代格式
        2.2.3 激励源
    2.3 传输线矩阵法
        2.3.1 基于惠更斯原理的离散模型
        2.3.2 二维传输线矩阵法
        2.3.3 传输线矩阵法的求解过程
    2.4 弹跳射线法
        2.4.1 射线路径追踪
        2.4.2 射线强度追踪
        2.4.3 远场散射积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体及天线建模
    3.1 车体建模
    3.2 天线基本理论
        3.2.1 输入阻抗匹配
        3.2.2 辐射功率和效率
        3.2.3 天线的极化
    3.3 鞭状天线建模
    3.4 导航天线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天线方向图及耦合度分析
    4.1 场源等效原理
    4.2 天线方向图分析
        4.2.1 无限大导电平面上天线方向图分析
        4.2.2 有限大导电平面上天线方向图分析
        4.2.3 车载天线方向图分析
    4.3 同种天线间耦合度分析
        4.3.1 天线耦合度计算理论
        4.3.2 1#天线耦合度分析
        4.3.3 3#天线耦合度分析
        4.3.4 4#天天线耦合度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种车载天线布局及优化
    5.1 车载天线预布局
    5.2 天线预布局方案分析和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装甲车车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车辆电磁兼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车辆载体平台上天线电磁兼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电磁兼容仿真软件介绍及其算法分析
    2.1 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的介绍
    2.2 电磁计算方法介绍
        2.2.1 时域有限积分法
        2.2.2 有限元法
        2.2.3 传输线矩阵法
    2.3 目标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辆电磁模型建立
    3.1 车体建模方法分析
    3.2 车体建模处理软件介绍
        3.2.1 CAE前处理软件介绍
        3.2.2 ANSA软件在电磁仿真中的应用
    3.3 车辆电磁建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天线电磁兼容性研究分析
    4.1 天线基本理论
        4.1.1 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及方向图参数
        4.1.2 天线的输入阻抗
        4.1.3 天线的极化
        4.1.4 天线的增益
    4.2 车载天线方向图分析
        4.2.1 一号天线方向图的研究
        4.2.2 二号天线方向图的研究
        4.2.3 三号天线方向图的研究
        4.2.4 五号天线方向图的研究
    4.3 车载天线间耦合度分析
        4.3.1 天线间耦合度理论分析
        4.3.2 车载天线耦合度计算方法讨论
        4.3.3 车辆模型坐标系的建立
        4.3.4 同类型天线之间的耦合度分析
        4.3.5 同类型天线间距对其耦合度影响分析
    4.4 车载天线布局分析
        4.4.1 各天线性能及布局位置分析
        4.4.2 各天线预布局
        4.4.3 布局方案分析
        4.4.4 各方案中天线间的耦合度分析与比较
    4.5 典型磁场和电场对天线影响的分析
        4.5.1 战场电磁环境的特点
        4.5.2 外来辐射源分类
        4.5.3 外来辐射源对车载设备的干扰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内容及原始数据分析
    2.1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2.1.1 电台辐射发射特性测试
        2.1.2 同车共址天线间耦合度和驻波比测试
        2.1.3 同车电台共址干扰带宽测试
        2.1.4 电搭接阻抗测试
    2.2 原始测试数据库
        2.2.1 数据库概述
        2.2.2 电磁兼容测试数据库构建
    2.3 测试数据特征分析需求及数据提取
        2.3.1 数据分析需求
        2.3.2 测试数据分类
        2.3.3 测试数据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测试数据特征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
    3.1 数据挖掘主要方法
        3.1.1 关联分析法
        3.1.2 聚类分析法
        3.1.3 分类方法
        3.1.4 预测方法
    3.2 基于测试数据特征的数据挖掘方法分类
        3.2.1 经典统计分析方法
        3.2.2 新型数据挖掘方法
    3.3 基于测试数据特征的典型方法实例分析
        3.3.1 回归分析及建模实现
        3.3.2 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分析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特征分析
    4.1 基于耦合度和驻波比测试数据的分布特性研究
        4.1.1 数据的典型分布规律
        4.1.2 单次测试中不同车辆数据样本分布特性分析
        4.1.3 单次测试中按设备类型分类的分布特性分析
        4.1.4 数据分布特性研究的应用
    4.2 基于聚类分析的测试数据量化方法
        4.2.1 模糊聚类分析
        4.2.2 贴近度计算
        4.2.3 量化方法实例
    4.3 辐射发射特性测试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研究
        4.3.1 小波消噪
        4.3.2 曲线包络处理
        4.3.3 延拓处理算法研究
    4.4 基于测试数据的神经网络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研究
        4.4.1 驻波比预测研究
        4.4.2 电磁兼容预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通信系统测试数据特征分析软件规划
    5.1 软件设计流程
    5.2 软件需求分析
    5.3 软件设计规划
        5.3.1 软件开发环境
        5.3.2 软件总体数据库
        5.3.3 软件总体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研究基础
    2.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原理
    2.2 直扩系统的典型电磁干扰
        2.2.1 电磁脉冲(EMP)干扰
        2.2.2 单频干扰
        2.2.3 宽带噪声干扰
    2.3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干扰的评估方法
        2.3.1 时域覆盖率
        2.3.2 频率覆盖率
        2.3.3 信息域
        2.3.4 能量域
        2.3.5 通信距离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通信设备辐射发射仿真分析
    3.1 理想天线方向性图
    3.2 车载天线方向性图
        3.2.1 车顶平面大小对天线方向性图的影响
        3.2.2 车顶导电平面材料对方向性图影响
        3.2.3 多根天线对方向性图的影响
        3.2.4 车体对天线方向性图的影响
        3.2.5 车顶天线的位置对天线方向性图的影响
    3.3 车载天线间的耦合
        3.3.1 天线耦合度
        3.3.2 有限大导电平面三天线间耦合度
    3.4 车载天线的通信距离
        3.4.1 地表面波传播及特点
        3.4.2 地表面波传播场强的计算
        3.4.3 车载天线通信距离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通信设备辐射抗扰度研究
    4.1 仿真模型
    4.2 典型电磁干扰的误码率
    4.3 抗典型干扰仿真
        4.3.1 单频干扰仿真
        4.3.2 EMP干扰仿真
        4.3.3 宽带干扰仿真
    4.4 干扰限值及防护
        4.4.1 干扰限值
        4.4.2 干扰防护
    4.5 本章小结
5 校核
    5.1 校核技术
        5.1.1 校核技术简介
        5.1.2 电磁仿真校核
        5.1.3 电磁仿真校核的验证方法
    5.2 模型的校核
        5.2.1 无线通信设备辐射发射模型校核
        5.2.2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抗扰模型校核
    5.3 仿真的校核
        5.3.1 EMP仿真校核
        5.3.2 宽带噪声干扰仿真校核
        5.3.3 单频仿真校核
    5.4 实验的校核
        5.4.1 无干扰时的实验校核
        5.4.2 存在干扰时的实验校核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车载天线间耦合干扰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Mo M与FMM
2 耦合度计算模型
3 天线间耦合干扰实验平台
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1 VHF线天线间互耦分析
    4.2 HF斜天线间互耦分析
5 结束语

四、车载天线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D]. 窦祖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2]车载天线电磁特性研究[D]. 孙子杰. 天津大学, 2019(01)
  • [3]车载多天线耦合效应及天线布局研究[D]. 王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车载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D]. 陈冲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车载多天线电磁兼容性仿真分析[D]. 刘尔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6]车载天线系统耦合效应研究及布局优化[D]. 朱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装甲车车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分析[D]. 张光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特征分析研究[D]. 胡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9]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D]. 付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10]车载天线间耦合干扰特性分析[J]. 赵波,张利锋,曹毅,冯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34)

标签:;  ;  ;  ;  ;  

车载天线相互干扰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