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

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

一、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第一章,说明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梳理相关学术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目标。本文第二至七章,主要是黑龙江流域诸区域新石器文化的编年序列研究。首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将黑龙江流域区分为嫩江流域、西流松花江流域、海拉尔河流域、黑龙江中游地区、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兴凯湖平原及邻近地区等六个区域;其次对各区域新石器文化的性质与内涵、分期与年代进行讨论,进而建立了各区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编年序列。本文第八章是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构建和谱系关系研究。通过六个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年代序列的横向比较,同时根据诸区域考古学文化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将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存划分为四个时代八个发展阶段,并总结和对比各阶段的特征,建立起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以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早晚关系和分布区域为线索,以陶器主体纹饰所反映出的亲缘关系为着眼点,将黑龙江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文化系统——附加堆纹系统、刻划纹系统、绳纹系统、戳印纹系统。依据前文所建立的时空框架体系,探讨了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系统的交流、融合、扩张、迁徙等相互作用关系,考察了在不同发展阶段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格局变迁。

宋铁勇[2](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表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秦凤梅[3](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这一危机的减缓和解决急需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直以来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探讨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上述内容的梳理对于厘清文章思路具有很大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追根溯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缘起,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则具有清晰的时代脉络,不同时期的生态思想反映了当时的国情,世情的变化。同时本研究还对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研究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和意义;第三部分在对扎赉诺尔区生态区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说明,主要介绍了存在的三类问题;第四部分对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并依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解决制度建设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第五部分通过对本研究的总结可以得出,一是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二是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产生的指导和影响。三是继续坚持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探究,以期更好实现美丽中国。

毛雪[4](2020)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地区的概念,泛指中国的东北部地区,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划大体上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盟。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使得不同种族的人群在这片土地生息繁衍。本文是整理已经发表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人类学资料,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理清东北地区汉代以前的居民人种类型及体质特征,对他们的种系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探讨。首先绪论部分明确了东北地区的定义,以及对本文的选题目的进行了介绍。第1章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人类学资料的整理,按照年代顺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以及秦汉时期。第2章统计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东北地区居民的人种类型,东北地区汉代及以前的居民主要体质特征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古东北类型,古华北类型以及古蒙古高原类型。我们选取颅长、颅宽、面宽、颅指数、颅长高指数、上面指数以及鼻指数这七项颅骨测量项目的数据运用欧氏距离系数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再由欧式距离系数值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东北地区古居民体质特征的亲疏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第3章为结语部分,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对论文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汪英华,孙祖栋,单明超,何佳,刘望,陈福友[5](2020)在《内蒙古扎赉诺尔蘑菇山北遗址2019年调查报告》文中提出蘑菇山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一带,发现于1980年,同年和1990年两次采集和试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石制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19年8月进行了新的调查和试掘,获得石制品近400件,主要分布于地表和地层表土的角砾堆积中,全部为打制产品,原料为就地取材的安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石器器型较大,技术成熟,主要属于石片石器工业。试掘的T3探方出土了丰富的打制石制品,以小型石片为主,是该遗址的新收获。根据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类型组合分析,该遗址的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樊欣[6](2020)在《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港园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墓区内。大同是北魏时期的都城所在地之一,古称平城。该墓地于2017年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103座,其中有明确北魏墓葬90座,明确明清墓葬7座,年代未知墓葬6座。共清理出个体33例,其中明确为北魏个体21例,明清个体4例,不详个体8例。本文的研究材料以北魏时期个体为主,该批材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背景下。这一时期拓跋鲜卑民族完成了南迁,从原始部落制转化为封建社会,不断地吸收汉文化,此时的平城是汉族、鲜卑族和其他民族多种文化聚集的地区,因此人群间交流也不断加深。笔者对金港园墓地出土的人骨资料进行观察和研究,主要从人口学、古病理学、肢骨发育情况、颅骨形态学等多方面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更进一步地了解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以及行为模式等。重点是通过颅骨形态特征来进行人种类型的研究,试图了解该地区人群的源流问题。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金港园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回顾并梳理了大同地区相关研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寿命研究这一章节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主的人口学分析研究。首先阐释了人口学的概念,指出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和发展的科学,并介绍了性别年龄的鉴定材料及方法。其次,因明清组数据太少,只对北魏组进行人口学研究。根据金港园墓地性别年龄数据的统计,重点探讨金港园北魏组平均死亡年龄、平均寿命以及性别比例等问题。认为金港园墓地北魏组男女性别比几乎处于平衡状态,全组平均死亡年龄在35.35岁,平均寿命为33.31岁。第二章古病理学研究本章节主要从骨骼疾病和牙齿疾病两方面入手,首先对金港园墓地出土的人骨上的古病理现象进行了判断、统计和分析。主要包括腰椎骶化和椎骶腰化、骨性关节炎、骨关节融合等现象。其次对金港园墓地的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磨耗情况、龋齿、齿槽脓肿、牙周炎、骨质隆起、牙齿生前脱落以及釉珠等方面。以此来进一步了解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的健康情况、生活方式、生业模式、信仰习俗等多方面问题。第三章肢骨发育研究本章节通过肢骨来对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进行体型估算。第一,通过对肱骨、股骨和胫骨等主要肢骨的相关指数进行研究,男性的肢骨情况均强于女性。第二,采用股骨做大长和胫骨最大长对该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进行估算。第三,依据股骨头颈推算方法进行体质量推算。通过上述办法进一步了解金港园墓地古代人群肢骨发育情况。第四章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本章节主要从金港园墓地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形状两个角度出发对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进行体质观察。将北魏组和明清组分别进行研究,认为均与亚洲蒙古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而在研究中还发现北魏组女性颅骨的体质特征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有可能是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而造成女性来源的复杂。第六章种系类型研究与亲缘关系研究对金港园墓地古代居民进行种系纯度检验,通过组间均方根、欧式距离系数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来探讨金港园墓地北魏组和明清组古代居民与其他近代组和古代组居民的亲疏关系,研究其民族流源问题。结果显示,金港园北魏组古代居民的族属来源应当属于大同地区的土着居民,从其体质特征上来看有可能受到过其他人群的影响。第七章结语对前六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杜青松[7](2020)在《内蒙古扎赉诺尔矿业遗迹资源禀赋与保护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因煤而兴的城市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同时,城市也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围绕"煤文化",延续城市的文脉、放大城市的文化功能。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对矿业遗迹和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利用,通过建设矿山公园等方式,发挥煤矿工业遗产旅游价值品牌效应,促进资源型矿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在野外综合地质考察和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扎赉诺尔城区内矿业遗迹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论述。对扎赉诺尔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和总体设计,旨在为煤城矿业遗迹的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曲蒙[8](2019)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文中指出中东铁路建筑遗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热点。然而,纵观当前对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大多数只针对某一方面,缺乏将整个铁路附属遗产相互关联、统一为整体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跳出传统保护思路,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镇和遗产廊道整合至同一体系内,增强中东铁路文化遗产完整性;另一方面突破以往分析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组构理论,构建针对于遗产区域格局特征和空间演化过程的量化模型以及针对中东铁路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并对各项遗产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为例,重新解读概念意义和特征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遗产地斑块-遗产廊道-城镇基质”的研究思路。同时,借鉴景观生态学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景观指数浓缩景观特征信息,将其中反应斑块结构特征和内部物种特征的指数提取并引至遗产保护中,结合空间组构理论,建立空间量化模型,解读该模型在研究遗产区域空间演化机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具体量化干线遗产地空间特征奠定基础。继而,将该研究思路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相融合,从景观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该遗产体系的形成背景、分布规律、发展特征,解读中东铁路时期各遗产地斑块的布局模式和肌理形态,揭示其在遗产廊道内所承担的历史功能和风貌特点,据此分析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受铁路工业促发而形成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空间地域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次,将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样本导入分析模型,对遗产地斑块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量化研究,对比其在中东铁路时期与当前时期的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导致改变的诱因,揭示其空间特征和遗产分布特征。与此同时,将遗产地斑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地图导入模型,模拟遗产地斑块在城镇基质中的时空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城镇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遗产地空间目前在城镇基质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分析,将模型中能够高度概括上述特征的量化指标提取出来,并结合其他针对遗产本体品质的指标,归纳、总结、建立针对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该模型从遗产地斑块的形状特征、遗产地斑块的空间异质性以及遗产地斑块与周边基质的关系三方面评价。根据结果为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划分等级,通过对每一级别遗产地特征的聚类分析,揭示遗产区域在遗产廊道内的保护现状和存在价值,并为后续遗产廊道划分价值区段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本文从遗产廊道、遗产地斑块和城镇基质三个层面对中东铁路干线遗产进行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的探索。遗产廊道层面提出将所有遗产元素关联重构,在整合遗产要素的同时,融合沿线景观,通过分类评级系统重估遗产廊道价值区段。遗产地斑块层面注重历史信息的传递和山水格局的稳定度以及优势度保持,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遗产地的空间品质。城镇基质层面注重调整历史空间当前角色,使其更加适应当代历史城镇发展,并适当进行良性干扰以达到遗产地斑块与城镇基质的动态性可持续发展。

颜炳鑫[9](2019)在《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研究》文中提出拓跋鲜卑的发展历程可视为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早期的南迁过程包括“大鲜卑山”及“大泽”两个时期,同时这两个阶段的发展在鲜卑拓跋部族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大鲜卑山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大泽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并与鄂温克人的发展进行对比。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目的、研究意义、基本文献资料、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文献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对大鲜卑山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成果对拓跋鲜卑为何会南迁至大泽,大泽之所在地为何处,拓跋鲜卑南迁到了大泽后与周边部族的联系等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第四章,拓跋鲜卑早期南迁对今天的人类应该有所启发,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与鄂温克族做对比研究,总结拓跋鲜卑对当今人类的启示。

何佳[10](2019)在《扎赉诺尔区蘑菇山北遗址掠影》文中提出蘑菇山北遗址是扎赉诺尔区名副其实的人类起源地和文明发源地。遗址位于扎赉诺尔北部的蘑菇山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作为扎赉诺尔区时代最早的人类遗迹,其稀缺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处于扎赉诺尔新区,其在地理分布、交通便利和旅游开发方面的优势也是相当突出的。本文从遗址的规划、建设、开发等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思考、探讨和展望。蘑菇山北遗址基本情况蘑菇山北遗址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

二、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2.1 后套木嘎一期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2.2 双塔一期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年代
        2.2.1 文化内涵
        2.2.2 文化特点
        2.2.3 文化年代
    2.3 后套木嘎二期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2.3.1 文化特征
        2.3.2 文化年代
    2.4 后套木嘎三期文化的特征、分期与年代
        2.4.1 文化特征
        2.4.2 文化分期
        2.4.3 文化断代
    2.5 哈民忙哈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5.1 发现与认识
        2.5.2 文化分期
        2.5.3 年代判定
    2.6 昂昂溪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年代
        2.6.1 发现认识
        2.6.2 内涵界定
        2.6.3 文化特征
        2.6.4 年代推断
    2.7 嫩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3章 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3.1 左家山遗址两种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区分
        3.1.1 1985年第一次发掘材料的再认识
        3.1.2 2015年第二次发掘材料的再认识
        3.1.3 1984年调查材料的再认识
        3.1.4 两种考古学文化的区分
    3.2 左家山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2.1 遗址材料的分组研究
        3.2.2 文化分期
        3.2.3 文化年代
    3.3 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3.1 材料分析
        3.3.2 文化分期
        3.3.3 文化年代
    3.4 西流松花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4章 海拉尔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4.1 扎赉诺尔文化的命名、内涵与年代
        4.1.1 发现认识与文化命名
        4.1.2 遗存确认与文化特征
        4.1.3 年代推断
    4.2 哈克文化的内涵与年代
        4.2.1 发现研究
        4.2.2 年代判定
    4.3 辉河水坝二期遗存的辨识与断代
        4.3.1 遗址发现与遗存辨识
        4.3.2 文化特征与年代推断
    4.4 海拉尔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5章 黑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5.1 格罗马图哈文化的内涵与年代
        5.1.1 文化内涵
        5.1.2 文化特征
        5.1.3 分期与年代
    5.2 新彼得罗夫卡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5.2.1 文化特征
        5.2.2 年代判定
    5.3 奥西诺湖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5.3.1 发现与研究
        5.3.2 文化特征
        5.3.3 文化年代
    5.4 黑龙江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6章 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6.1 奥西波夫卡文化的特征、分期与年代
        6.1.1 研究历程
        6.1.2 文化特征
        6.1.3 年代与分期
    6.2 亚米赫塔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6.2.1 研究历程
        6.2.2 文化特征
        6.2.3 年代判定
    6.3 马林斯克文化的特征和年代
        6.3.1 文化特征
        6.3.2 文化年代
    6.4 孔东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6.4.1 编年位置的确定
        6.4.2 文化内涵的界定
        6.4.3 文化分期
        6.4.4 年代推断
    6.5 马雷舍沃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6.5.1 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6.5.2 其他遗址材料分析
        6.5.3 马雷舍沃文化分期
        6.5.4 马雷舍沃文化年代
    6.6 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6.6.1 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6.6.2 其他遗址材料分析
        6.6.3 文化分期
        6.6.4 文化年代
    6.7 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7章 兴凯湖平原及邻近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7.1 切尔尼戈夫卡文化的特征和年代
        7.1.1 文化特征
        7.1.2 文化年代
    7.2 鲁德纳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7.2.1 内涵界定
        7.2.2 文化分期
        7.2.3 文化年代
    7.3 新开流-维特卡文化的辨识与年代
        7.3.1 中国新开流文化的材料确认
        7.3.2 俄罗斯维特卡文化的材料确认
        7.3.3 文化年代
    7.4 振兴-罗津-博伊斯曼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7.4.1 文化内涵和分布范围
        7.4.2 文化分期
        7.4.3 文化年代
    7.5 金谷-西浦项-扎伊桑诺夫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7.5.1 典型遗址的分组研究
        7.5.2 一般遗址的分组研究
        7.5.3 其他可分组遗址
        7.5.4 文化分期
        7.5.5 文化年代
    7.6 石灰场-沃多帕德诺耶文化的辨识与断代
        7.6.1 文化辨识
        7.6.2 文化断代
    7.7 兴凯湖平原及邻近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
第8章 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格局研究
    8.1 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
        8.1.1 历时性纵坐标的建立:六个编年序列
        8.1.2 共时性横坐标的划分:八个发展阶段
        8.1.3 时空框架体系的构建
    8.2 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
        8.2.1 纵向的亲缘传承:四个文化系统的划分
        8.2.2 横向的交流互动:文化格局形成与变迁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不足之处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关理论探析
    2.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关于生态的内涵
        2.1.2 关于文明的内涵
        2.1.3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2.1.4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2.1.5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
    2.2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果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2.3.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3.1.1 自然界于人具有先在性
        3.1.2 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关系
        3.1.3 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3.1.4 关于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关系的真正和解
    3.2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3.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3.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3.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3.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3.2.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4.1 扎赉诺尔区区划与环境
        4.1.1 扎赉诺尔区行政区划
        4.1.2 扎赉诺尔区自然环境
    4.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效
        4.2.1 稳步实施了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2.2 落实整改环保督查意见,补充完善污染防控的制度建设短板
        4.2.3 呼伦湖、绿色矿山制度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4.3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情况访谈调查与取样说明分析
    4.4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4.4.1 参与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
        4.4.2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4.4.3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执行力度还不够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
    5.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指导下提升扎赉诺尔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5.1.1 构建尊重自然的生态社会理念
        5.1.2 构建顺应自然的生态行为
        5.1.3 构建保护自然的公众参与机制
    5.2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5.2.1 创新政府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
        5.2.2 完善扎赉诺尔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范围
    5.3 增强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访谈提纲
    附录2 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4)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所涉及到的概念
    0.2 选题目的及意义
    0.3 创新与不足
1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颅骨研究概况
    1.1 新石器时代居民颅骨形态
    1.2 夏商周时期居民颅骨形态
    1.3 秦汉时期居民颅骨形态
2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的人种类型
    2.1 人种类型统计
    2.2 数据分析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内蒙古扎赉诺尔蘑菇山北遗址2019年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遗址概况与调查过程
2地层与遗物分布
3石制品
    3.1 石核
    3.2 石片
    3.3 石器
4结语与讨论

(6)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金港园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第二节 金港园墓地历史背景及大同地区相关研究
        一、金港园墓地历史背景
        二、大同地区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寿命研究
    第一节 性别和年龄的鉴定
        一、性别和年龄鉴定材料
        二、性别鉴定方法
        三、年龄鉴定方法
    第二节 金港园北魏组男女两性死亡年龄分布特点
        一、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二、死亡年龄段分析
    第三节 平均寿命
    第四节 金港园墓地明清组性别年龄统计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古病理研究
    第一节 骨骼的疾病
        一、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二、骨性关节炎
        三、骨关节融合
    第二节 齿科疾病
        一、牙齿磨耗程度和方式
        二、龋齿的出现情况
        三、齿槽(根尖)脓肿
        四、牙周炎
        五、骨质隆起
        六、牙齿生前脱落
        七、釉珠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肢骨发育研究
    第一节 肢骨测量研究
        一、相关指数研究
    第二节 身高推算
        一、研究材料
        二、方法
    第三节 体质量的估算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北魏时期颅骨形态特征研究
        一、非测量形态特征观察
        二、颅骨测量性状统计研究
    第二节 明清时期颅骨形态特征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种系类型及亲缘关系研究
    第一节 颅骨种系类型研究
        一、种系纯度检验
    第二节 种系类型分析
        一、与现代人种类型的对比
        二、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三、与各相关古代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内蒙古扎赉诺尔矿业遗迹资源禀赋与保护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业遗迹与煤矿类矿山公园
    1.1 矿业遗迹
    1.2 煤矿类矿山公园
2 内蒙古扎赉诺尔矿业遗迹资源禀赋
    2.1 扎赉诺尔煤炭开发史
    2.2 扎赉诺尔地质背景
    2.3 扎赉诺尔矿业遗迹类型
        2.3.1 扎赉诺尔矿业生产遗迹
        2.3.2 扎赉诺尔矿业地质遗迹
        2.3.3 扎赉诺尔矿业活动遗迹
        2.3.4 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
        2.3.5 矿业史籍和制品
3 矿业遗迹保护性利用
    3.1 工业遗产旅游
    3.2“煤文化”是煤矿工业遗产旅游的灵魂
    3.3 扎赉诺尔工业遗产旅游SWOT分析
    3.4 扎赉诺尔工业遗产旅游总体设计
4 结语

(8)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内容简述
    1.3 研究综述
        1.3.1 中东铁路与干线城镇的研究
        1.3.2 景观生态学与遗产保护的研究
        1.3.3 空间分析法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1.3.4 遗产地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景观生态学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 景观的结构层级和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1.1 景观结构层级与遗产保护
        2.1.2 景观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2 斑块和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1 斑块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2 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3 空间量化模型与遗产保护
        2.3.1 景观指数与空间量化
        2.3.2 其他模型与空间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生态学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
    3.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的形成
        3.1.1 中东铁路的起源与概况
        3.1.2 遗产地斑块的分布特点
        3.1.3 遗产廊道的内涵
    3.2 遗产地斑块的初始格局
        3.2.1 总体格局
        3.2.2 功能组群格局
    3.3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历史职能与特色
        3.3.1 度假休闲职能
        3.3.2 工商业及商品集散职能
        3.3.3 资源开采职能
        3.3.4 军事防御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的格局变化与时空演进
    4.1 量化模型与研究范围
        4.1.1 量化指标的选择
        4.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4.2 斑块空间发展的演进形态
        4.2.1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形态
        4.2.2 斑块格局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4.2.3 当前时期斑块空间的构型特征
    4.3 斑块与基质的空间关系量化
        4.3.1 轴线模型的生成
        4.3.2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的组织机制
        4.3.3 当前时期斑块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在廊道中的分类评级
    5.1 依据遗产地斑块特征选取指标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建立层次结构
        5.1.3 评价因子释义
    5.2 依据专家系统确定权重
        5.2.1 确定权重原则与方法
        5.2.2 建立评分标准
    5.3 评级系统在遗产廊道中的应用
        5.3.1 分类评级系统的优势体现
        5.3.2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等级划分
        5.3.3 依据等级聚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的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
    6.1 廊道遗产的结构性完善
        6.1.1 遗产要素的关联整合
        6.1.2 沿线景观的动态融合
        6.1.3 主体区段的价值重估
    6.2 斑块品质的系统性提升
        6.2.1 历史信息传播的延续性与无阻抑流通
        6.2.2 山水格局的稳定性与优势度保持
        6.2.3 自然生态的系统性恢复与景观重塑
    6.3 基质景观的动态性发展
        6.3.1 历史空间的角色适应与定位调整
        6.3.2 边界空间的协调过渡与过滤渗透
        6.3.3 历史城镇的整体调控与良性干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专家问卷
附录2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权重计算
附录3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空间句法分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成果
        1.2.1 国内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鲜卑山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2.1 大鲜卑山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2.1.1 狩猎业
        2.1.2 采集业
    2.2 大鲜卑山时期的社会关系
第三章 “南迁大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3.1 “南迁大泽”之动因
        3.1.1 经济原因
        3.1.2 政治原因
        3.1.3 文化动因
    3.2 “大泽”初探
        3.2.1 “大泽”为今呼伦湖
        3.2.2 大泽为嫩江下游一带
        3.2.3 大泽之我见
    3.3 生产生活方式
        3.3.1 狩猎业
        3.3.2 游牧业
        3.3.3 其他
    3.4 社会关系
第四章 拓跋鲜卑与鄂温克族的对比研究
    4.1 拓跋鲜卑与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比
    4.2 拓跋鲜卑的南迁对当今人类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拓跋鲜卑南迁路线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扎赉诺尔区蘑菇山北遗址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蘑菇山北遗址基本情况
蘑菇山北遗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优势
    (一) 历史和学术价值
    (二) 文物和考古价值
    (三) 区位与资源优势
    (四) 地理与交通优势
遗址规划与建设需要遵循的宗旨
    (一) 文物保护是第一要务
    (二) 研究工作不可或缺
遗址开发远景展望

四、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刘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扎赉诺尔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D]. 秦凤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D]. 毛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扎赉诺尔蘑菇山北遗址2019年调查报告[J]. 汪英华,孙祖栋,单明超,何佳,刘望,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2020(02)
  • [6]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人骨研究[D]. 樊欣. 郑州大学, 2020(03)
  • [7]内蒙古扎赉诺尔矿业遗迹资源禀赋与保护再利用研究[J]. 杜青松. 中国矿业, 2020(01)
  • [8]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D]. 曲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研究[D]. 颜炳鑫.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10]扎赉诺尔区蘑菇山北遗址掠影[J]. 何佳. 化石, 2019(02)

标签:;  ;  ;  

浅谈扎赉诺尔文化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