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防治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建设示范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静[1](2021)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并评选的代表区域卫生环境及健康水平的国家级优秀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主要围绕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开展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城市组织管理水平、群众健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如何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开展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政策的预期效果是否得到实现,从而能有依据的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调整,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直是国内学者探讨的重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评估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范畴。公共政策评估是通过选择科学的评估工具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有效评判政策价值,以决定该项政策是否延续、改变或者终结,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目前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模式,比较体系化的分类框架是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1997年提出的,包括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模式三大类,效果模式又分为了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结果-无目标模式、系统单元-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其中“顾客”导向模式定位于政策的目标群体,目的是得出“顾客”(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看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30年来,国内学者从各地创建经验、方法研究、政策效果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评价的重点大多是基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效果评估模式,围绕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视角,对政策效果的客观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从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实际获得方面的测量,缺乏系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获得感评估是中国对“顾客”导向模式下公共政策评估的全新尝试和探索。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众需求的满足状况,强调的是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体验。“获得感”一词最早由习近平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讲话中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此,获得感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居民获得感评价强调目标群体的关心、期望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体现了民主和参与。居民的价值标准是以个人利益为准,居民个人价值的多元化难以形成对政策总的看法,因此,获得感模式不能成为评估的唯一模式,但可以对客观评估起很好的补充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并进行应用研究,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收集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利用文本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运行的政策周期理论,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政策阶段的政策目标和评估重点,同时结合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的理论框架。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研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利用量表开发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个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量表的条目内容;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量表的维度;利用信度效度评价的方法,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结构效度的评价方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最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评估的量表,包括居民对政策措施认可程度的评估量表、居民对政策环境感知程度的评估量表和居民对政策实施效果满意程度的评估量表三方面,为后期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客观测量提供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利用前期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61个国家卫生城市,从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措施的认可程度、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和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回收问卷合格率、问卷完成时间、问卷内容设置合理性等方面对量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快速评估,初步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现状,同时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探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共纳入1989年以来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政策文本119份,包括通知、规划纲要、决定、通报、意见、行动6种类型。基于公共政策运行周期理论,通过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卫生城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以政策规划和内容调整为主的政策制定阶段、以命名和复审为主的政策执行阶段、以政策评价和再次定位为主的政策结果阶段,因此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评估,应该是包括以上三个阶段的全运行周期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界定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第二个方面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第三个方面为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编制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量表包括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评价量表、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评价量表和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量表三方面,其中认可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感知度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满意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信度评价方面,认可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5,感知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0.876,满意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均大于0.8。各个量表维度方面,除了感知度量表城市基础功能(条目数=3;Cronbach’s a=0.593)、城市环境卫生(条目数=4;Cronbach’s a=0.533)、城市社会便利(条目数=2;Cronbach’s α=0.402)的Cronbach’s a系数小于0.6外,其他的量表不同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超过0.65。利用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认可度评价量表、感知度评价量表和满意度评价量表的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均大于0.7。效度评价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三个量表提取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除必要性评价量表中条目“A6.1垃圾分类收集”的因子负荷小于0.4,其他量表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量表中所有的参数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量表均没有出现路径系数小于0.32的条目,且大部分条目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三个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数均处于理想值范围内。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46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89.4%,调查对象的平均答题时间为9.5分,94.08%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问卷问题清晰,容易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总分为231.15±32.45分,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获得感评价的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依次为88.01±9.35分、73.99±16.45分、69.14±13.24分。将各个得分按照标准分转换后,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中,认可度评价得分最高,为85.02分,其次为满意度评价得分,为61.42分,感知度评价得分最低,为59.08分。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研究在两水平随机截距的方差成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拟合空模型结果显示,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的变异在个体水平和城市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解释变量后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认可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历、性别、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感知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满意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研究结论: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理论框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二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措施落实和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三是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良好,量表内容清晰、可接受度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以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有效的测量。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其中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得分最高,其次是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得分,得分最低的是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得分。4.城市水平的影响因素方面,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对居民对城市建设环境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影响较大;个体水平影响因素方面,居民居住的社区类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自评健康良好对居民的认可度、感知度、满意度评价都有不同的影响,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仅对居民的认可度评价有影响。
赖辉兵[2](2021)在《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当前的重大公共健康安全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总死亡的86.6%的比例,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于2016年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部署,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国家战略部署,与时俱进,变革管理理念,加大力度开展慢性病综合管理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全面促进慢性病健康管理事业科学发展,云浮市云城区是广东省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城市,近年来,慢性病防控管理的任务极其艰巨,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开展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可以说是一次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实践。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查找示范区建设相关文献,实地调研查阅报告资料,与示范区建设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访谈及开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运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新要求,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国内地区的建设经验和国外慢性病综合防控管理经验,归纳分析了示范区建设的现状、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作用成效,总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各种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策略。结合国内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启示和借鉴经验和本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政府主导能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完善综合防控体系;加强技术支持,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财政资金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社会资源统筹,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局面;创新工作模式,实现防控工作特色化,促进示范区成果推广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论述,阐述了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提出促进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策略,指导云城区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和完善,为当下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提高综合防控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催生云浮市新一轮的社会管理变革,也为全国建设县/区地方区域特色的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3](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海政发[2021]8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经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王鑫宇[4](2021)在《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对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掌握和适宜技术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全科医生能力以及推广适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防治理论知识测验试卷》了解该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相关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了解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相关适宜技术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依托问卷星平台进行试卷及问卷的电子化,藉由微信平台发放并回收试卷及问卷,其中试卷有效回收率77.3%(58/75),问卷有效回收率98.7%(74/75)。结果:1、该县级市城乡全科医生年龄均在60岁以下,其中,41~50岁年龄组全科医生占比最多,为60.8%(45/74)。78.4%(58/74)的全科医生任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95.9%(71/74)的全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疗相关工作,41.9%(31/74)的全科医生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初级职称占比77%(57/74),54.1%(40/74)全科医生从业时间超过20年。2、该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防治理论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为22.3±10.4分,最高和最低分数分别为:54分和6.2分,说明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整体掌握情况有较大提升空间。在13个考核知识点中,全科医生平均成绩与满分比排在后五位的是:心血管病分级管理、戒烟、心血管病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急症处理。不同年龄组成绩分析显示,18~30岁组全科医生成绩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组成绩分析显示副高级职称组成绩高于其他职称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血管病防治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有45.95%的基层全科医生可能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了最新指南推荐的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生认为患者对该类技术接受情况(OR=13.816)、是否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OR=10.506)和医生是否具有积极态度推广适宜技术(OR=19.370)。问卷调研还显示基层全科医生认为医生平均技术水平不足是相关适宜技术推广的最主要限制因素。结论:1、辽宁省某县级市城乡基层全科医生对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总体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心血管病分级管理、戒烟、心血管病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急症处理掌握程度较差。2、最新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相关适宜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进一步面向基层加强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赋能患者是加快推进适宜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
马秋瑾[5](2019)在《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昭通市自1997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截止2017年6月30日全市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3630人,累计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409人。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核心。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位一体”,制定针对这三方面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并进一步提高防范艾滋病的意识。笔者,采用调查法,以昭通市昭阳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乡镇中学,作为学校代表;市区,乡镇流动人员作为社区代表;以市区小区家庭,乡镇村落零散家庭,为家庭代表。三位一体的多方调查,多名学生,多名教师,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教育现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及对实际情况的思考。后又对比国外经验后提出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三位一体上的具体活动方案。从多个方面针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联系,从而提升昭通市昭阳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水平。提出相应对策将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使得当代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拥有坚实的保障。
王卓群,赵文华[6](2019)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不断变化,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专业机构和全社会给与了高度关注和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将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防控政策、监测、综合干预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为我国未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靳荣荣[7](2018)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现状与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了解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现状,评价示范区创建对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示范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基于“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评价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其中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典型案例研究。过程评价针对全国265个示范区中参与示范区创建的部门/机构,即政府及多部门、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机构等,通过在线填写问卷完成信息上报。效果评价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65个示范区中抽取10个示范区,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信息,研究不同特征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评价示范区创建对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行为养成和治疗情况的影响。典型案例研究是通过对抽样示范区进行现场调研,参观相关医疗机构、社区相关单位和健康支持性环境等,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血压管理案例。调查时间为2016年11-12月。统计分析主要涉及统计描述、Pearson χ2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共调查4000例居民,有效问卷数为3 891。由于示范区高血压管理是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因此本研究对象为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共计1 011人。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各占56.08%、16.72%和27.20%;男性占47.18%,女性占52.82%;35~54岁年龄组占19.39%,55~64岁年龄组30.86%,65~74岁年龄组31.45%,75岁及以上年龄组18.30%。2.管理现状在过去2周,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自报治疗率为86.75%(877/1 011),且56.87%(575/1 011)得到身体活动指导、40.95%(414/1 011)得到膳食指导、38.08%(385/1 011)得到体重管理指导、22.55%(228/1 011)得到戒烟指导。在过去12个月,高血压患者管理率为74.68%(755/1 011),规范化管理率为62.12%(628/1 011)。社区医生对其随访形式主要为门诊随访(53.51%),其次是入户随访(22.91%)和电话随访(13.64%)。社区医生对患者的随访次数为6(P25~P75:4~12)次,每次随访时间为15(P25~P75:10~20)分钟。被随访的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医生随访满意率为94.83%(716/755)。3.效果评价本研究以过程评价中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来评价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将分值≥P60定义为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较高。3.1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较高的示范区高血压患者自报规范化管理率(OR=2.322,95%CI:1.600~3.370)高于实施得分较低的示范区。东部地区(OR=1.857,95%CI:1.273~2.709)、55~64 岁年龄组(OR=3.236,95%CI:2.081~5.034)、自报健康状况较差(OR=2.248,95%CI:1.339~3.776)、处于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OR=1.514,95%CI:1.023~2.241)、签约家庭医生(OR=4.385,95%CI:3.188~6.031)以及未患糖尿病(OR=1.456,95%CI:1.018~2.082)的患者更易于被规范化管理。3.2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较高的示范区患者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包括食盐和食油摄入推荐水平、食盐摄入过多危害、正常体质指数和血压范围、健康腰围以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等)知晓率高于实施得分较低的示范区;且健康行为养成比例较高,即食盐(OR=1.405,95%CI:1.018~1.939)和食油(OR=1.770,95%CI:1.277~2.453)摄入减少比例较高,每天摄入蔬菜(OR=6.087,95%CJ:3.972~9.328)和水果(OR=1.769,95%CI:1.285~2.434)比例较高,体力活动达标率较高(OR=2.580,95%CI:1.726~3.858);且患者自报治疗率较高(OR=1.985,95%CI:1.223~3.221)。3.3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率(如食盐摄入过多危害、食油摄入推荐水平、健康腰围和正常血压范围),较高的健康行为养成比例(如食盐摄入减少比例:OR=1.734,95%CI:1.276~2.355;食油摄入减少比例:OR=1.705,95%CI:1.249~2.329;每天摄入水果比例:OR=1.361,95%CI:1.008~1.837),以及较高的治疗率(OR=3.382,95%CI:2.148~5.324)。研究结论:1.示范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和管理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已达到“十二五”期间示范区创建要求。2.东部地区患者规范化管理率高于中西部,年龄较低或较高、自报健康状况较好、低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未签约家庭医生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较低。3.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较高的示范区的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和治疗率较高。4.示范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患者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和治疗率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作用。
井珊珊[8](2013)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病的发生发展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慢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慢病死亡占到我国总死亡构成的85%以上,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面对慢病带来的巨大危害,慢病防控工作在国内和国际上得到充分的重视,慢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慢病防控管理机构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慢病防控技术和措施的理论和政策。尽管政府的重视和多年的经验为我国慢病防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缺乏多部门合作机制和宏观政策突破,慢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多以项目或试点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探索性研究。由于期限较短,易失去项目的可持续性,导致一些行之有效的慢病防控技术措施难以继续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的慢病防治工作,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服务机构多提供与医疗收费有关的服务项目,较少提供或不提供与医疗收费无关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致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慢病防控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效的人群防治技术措施也无法有序展开。国内外多年慢病防治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有效干预的措施和经验,充分证明了有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或延缓慢病发病或使疾病逆转,无论在群体水平还是个体水平,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减少均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改善效果。但是,慢病防控是卫生系统的一项长期工作,将逐步融入到日常社区卫生服务中,针对不同人群实施的慢病防控技术如何成为系统性可操作的关键技术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和地区进行若干措施的干预,很少对慢病防控技术进行推广的可操作性进行研究,缺少对技术和措施的合理性、可操控性和可管理性的研究和分析,造成了在这些措施在推广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从而浪费人力物力,效率低下。此外,缺少对慢病防控技术和措施的综合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在慢病控制技术实施和推广中不能做到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和协调,不能很好的对慢病进行系统性的控制和预防以及合理的资源配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面对慢病的严峻挑战和威胁,加强对慢病防控技术的优化和制度安排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卫生技术部门和社区慢病防治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技术评估规范慢病防治技术,建立有效的慢病预防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政府、人群对慢病危害和防治的重视和资源支持,提高慢病防治的能力和慢病控制效果,是当前慢病防控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对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界定;(2)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的筛选与应用;(3)慢病防控策略的科学与规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慢病的危害及慢病防控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方法筛选慢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目的:1.构建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的理论模型;2.建立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指标体系,并筛选出适用于基层慢病防控的关键技术;3.提出慢病防控技术应用的系统策略,通过规范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导向慢病控制“早防早治”的经济有效模式,有效地提高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同时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定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济南市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项目2009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山东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技术开展情况调查以及慢病防控技术需求调查。定性资料主要包括德尔菲专家咨询和专题小组讨论。本研究的人群调查以济南市的章丘、长清和平阴为样本县,按经济状况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按照同样方法每个乡镇抽取6个村,每村抽取20户农村居民,共抽取984户农村家庭的3458人作为调查样本。另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抽取济南、青岛、潍坊、临沂、济宁和菏泽6市,每个市抽取3个区,每个区抽取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最终抽取59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效率分析以及慢病防控技术需求调查的分析样本。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全面掌握慢病防控全流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建立慢病防控技术体系,为关键技术筛选提供原始的初筛待选技术清单,服务于关键技术筛选的框架设计;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对关键技术筛选的原则、评价指标等关键问题进行多次集中讨论并最终确定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关键技术进行筛选和排序,并辅助以直接评分法进行检验;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的效率及效率低下的原因和改进方向。研究结果(1)样本地区慢病控制体系基本情况:济南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设置了慢病科,但是有的区县没有专职从事慢病防控的工作人员。济南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用于慢病防控的工作经费差别较大,市中区、天桥区和历城区在2011年均没有慢病防控工作经费,平阴县疾控在2011年的慢病防控工作经费仅占全年总业务经费的4%,而槐荫区则达到了25.5%。济南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慢病防控活动,如2011年“创建无烟城市,推动控烟立法”项目得到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同意;2012年开展慢病基线调查、无烟环境促进项目基线调查;在槐荫区、天桥区、章丘市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人群干预试点工作;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召开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启动暨肿瘤与死因监测培训会。明确了2015年济南市慢病防控工作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如2013年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治科所的专业人员占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要达5%以上,死因登记报告率要达到600/10万以上等。(2)居民慢病危害及防治分析结果:慢病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所在县区、是否饮酒、是否加入新农合、是否接受过新农合的免费体检以及炊事能源是否为清洁能源是影响样本人群慢病患病率的显着因素。慢病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所在县区以及是否饮酒是影响慢病患病概率的显着因素,其中年龄对慢病的患病影响较大,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是慢病患病概率的保护因素。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是否加入新农合、是否接受过新农合的免费体检以及炊事能源是否清洁能源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的慢病患病概率没有显着影响。农村慢病患者治疗率与治疗费用分析结果:治疗费用影响着农村慢病患者治疗率,在各级慢病治疗机构中,村卫生室治疗的费用最低,其次是药店购药费用,再次乡镇卫生院的治疗费用,最高的是县级及以上级医院的治疗费用。慢病病例治疗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感健康状况、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以及系统疾病的种类是影响慢病治疗率的显着因素,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县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以及是否加入新农合对慢病病例的治疗率无显着影响;慢病病例治疗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所在县区、自感健康状况、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以及系统疾病种类是影响慢病治疗费用的显着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以及是否加入新农合对慢病治疗费用无显着影响。慢病病例治疗率及治疗费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感健康状况、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是否在200米以内以及系统疾病种类是影响慢病治疗率的显着因素,所在县区、自感健康状况以及系统疾病的种类是影响慢病治疗费用的显着因素。(3)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通过文献复习建立慢病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按照慢病防控技术针对的不同人群,分为一级技术、二级技术和三级技术。其中一级技术包括针对全人群的慢病防控技术措施、针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理技术措施和针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技术措施。二级技术包括健教措施、行为干预措施、医疗卫生服务措施等8类,三级技术共33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慢病可控危险因素的,基于慢病防控生命周期的,基于技术层级和技术范畴的四维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模型,将慢病可控危险因素的类型与慢病防控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慢病可控危险因素类型为一级指标,慢病防控生命周期为二级指标,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所涉及的技术环节为三级指标。慢病可控危险因素分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膳食不合理、缺乏身体活动、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7大类,选取依据危险因素发生概率、危险因素危害性、危险因素防控能力提高迫切性3个方面综合指标确定危险因素的权重;运用防控环节的关键性和防控环节的有效性作为慢病防控生命周期中各项技术筛选的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TOPSIS分析法对慢病防控技术首先按照慢病可控危险因素分类进行评价和排序,并筛选出7大类危险因素的50项关键技术,然后最终确定对慢病防控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15项关键技术。(4)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技术应用效率评价: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数、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财政拨款经费和慢病防控相关设备配备种类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参加慢病防控技术培训班人次数、开展慢病防控现场技术指导次数、发放慢病防控宣传资料册数、45岁以上血糖监测人次数、高血压患者建档人数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建档人数作为产出指标,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的平均效率得分较低,为0.73;通过效率的提高可以多为374个糖尿病高危个体建立健康档案;慢病防控技术培训人次需增加35%,现场技术指导次数需增加33%,慢病防控宣传册需增加29%,血糖监测人次需增加41%,高血压患者建档人数需增加31%。慢病防控技术应用的系统策略(1)强化慢病控制的机制建设,包括发挥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的作用,发挥信息化建设制度的作用,建立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制度,建立慢病控制的社区管理评价制度。(2)重视慢病控制技术效率措施的导向作用,包括慢病控制工作理念的调整,慢病控制工作重点的调整和慢病控制工作投入的调整。(3)建立慢病防控技术措施的创新机制,包括建立发挥居民主动控制慢病危害因素的机制,建立家庭责任医生慢病控制效率的责任机制。
刘宇婷[9](2011)在《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总结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上的经验,比较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法与传统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的差异,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体系,并具体的阐述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法的内涵、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指标,为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积累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先采用现场调查、专家讨论法进行专家咨询,研究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方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杭州市区中随机抽取1个中心,示范社区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社区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两个社区高血压患者500人,对他们在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年的规范化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并最终科学、系统的对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进行归纳撰写。资料管理与录入采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内涵: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是指在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健全的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在医患之间建立一套维护健康的价值理念体系,达成人性化的协作关系,让全科医生和高血压患者能够共同参与到疾病的管理和治疗中来,从而达到有效管理高血压和维护健康的目的。2.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内容:①制定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②规范高血压管理的行为,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③加强社区高血压随访信息系统的管理。④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3.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方法:①建立全科服务团队。②实施网格化管理。③高血压病人的流程管理。④适时随访。⑤个性化服务。⑥特殊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⑦健康教育兼顾人群和个体。⑧应用信息管理技术。⑨坚持效果考核。4.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考核指标:①社区高血压管理效果。②高血压患者满意度。③全科团队工作绩效。5.一般情况:示范社区所在街道,2006年,60岁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者人数为3092人,实际管理人数为2956人。2009年,普查高血压患者人数为10859,实际管理人数为10859人。对照社区所在街道,2006年普查高血压患者人数为8382人,实际管理人数6194人。2009年,普查高血压患者人数为9309人,实际管理人数为7577人。6.规范化管理前后高血压管理情况:示范社区高血压病的控制率2007年为61%,2008年,达到了65%,2009年达到了65%。对照社区高血压病的控制率2007年为41.5%,2008年,达到了45.3%,2009年达到了47.1%。示范社区2007年访视率93%,2008年98%,2009年97%。对照社区的访视率2007年为73.9%,2008年77.1%,2009年81.4%。7.规范化管理前后高血压值变化情况:样本人群中,示范社区2007年第一季度血压收缩压值中位数为140mmHg,四分位间距为21mmHg;舒张压中位数为80mmHg,四分位间距为14mmHg。对照社区第一季度血压收缩压中位数为140mmHg,四分位间距为30mmHg;舒张压中位数为80mmHg,四分位间距为15mmHg。假设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着性。2009年第四季度,示范社区血压收缩压中位数为135mmHg,四分位间距15 mmHg;舒张压中位数80mmHg,四分位间距17.5mmHg。对照社区收缩压中位数为140mmHg,四分位间距为20mmHg;舒张压中位数为80mmHg,四分间距为15mmHg。假设检验收缩压P值小于0.05,收缩压值差异具有显着性;舒张压P值大于0.05,差异无显着性。8.干预前后健康教育情况的变化:示范社区2007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次数为3018人,健康教育覆盖率为40.7%。慢性病俱乐部参加人数210人,参与率为29.2%。2008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次数为4050人次,健康教育覆盖率为54.6%。慢性病俱乐部参加人数408,参与率为39%;2009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次数为2600人次,健康教育覆盖率为35.1%。慢性病俱乐部参加人数205人,参与率为18.7%。对照社区未开展慢性病俱乐部活动,且健康教育活动由所在街道统一开展,因此对照街道2007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数为640人,健康教育覆盖率为7.37%。2008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数为790人,健康教育覆盖率为8.8%。2009年接受健康教育人数为1040人,健康教育覆盖率为11.2%。9.规范化管理后各方满意度情况:示范社区的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评估评分达到91分,位于全国优秀水平。全科医生总体满意度达到67.74%,比基线上升16.35%。研究结论通过建立全科服务团队、实施网格化管理、高血压流程管理、适时随访、个性化服务、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兼顾人群和个体、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及坚持效果评价九个规范化管理环节,可以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与传统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方法比较,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不仅能有效缓解日益增多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同时还能在社区全科医生较为匮乏的我国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效率,使社区高血压管理向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
杨军,徐晓莉,刘枫,魏娜[10](2009)在《创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的实践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创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在社区范围内,以WHO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框架为指导思想,整合卫生资源,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为突破口,探索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等8种主要生活方式疾病的综合防治的途径。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实施对全人群的干预策略;重点通过改善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效控制、逐渐降低因此引起的生活方式疾病对健康的危害。结果人群各种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率均有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的趋势;人群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综合知识平均得分较低;人群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依次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压力、咸食摄入、甜食摄入、体重超重、高脂摄入和吸烟。干预后居民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大部分的指标都具有显着意义。结论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对提高人群相关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降低人群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有效。
二、综合防治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建设示范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防治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建设示范社区(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国家卫生城市的发展历程 |
1.2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理论支撑 |
1.3 公共政策的居民获得感评估 |
1.4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研究现状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3.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3.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4.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资料来源 |
3.3 政策文本纳入和排除标准 |
3.4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国家卫生城市相关政策文本基本情况 |
4.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分析 |
4.3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文献计量学分析 |
4.4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分析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
5.讨论 |
5.1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主题的时间演变规律 |
5.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的时间演变规律 |
5.3 基于政策周期理论的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目标 |
5.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
5.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
1.理论依据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量的确定 |
3.3 调查方式 |
3.4 量表编制的方法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问题库的产生 |
4.2 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条目池 |
4.3 条目筛选和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
5.讨论 |
5.1 量表的编制 |
5.2 量表的信度评价 |
5.3 量表的效度评价 |
5.4 量表的使用建议 |
5.5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5.6 研究创新性 |
第三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内容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样本量的确定 |
3.4 资料来源 |
3.5 数据处理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4.研究结果 |
4.1 问卷的适用性评价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 调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
4.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基本情况 |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总体获得感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6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认可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7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感知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8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
4.9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影响因素的三元三水平模型分析 |
5.讨论 |
5.1 量表实施的可行性 |
5.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基本情况 |
5.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
5.4 研究小结 |
5.5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研究的创新性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研究法 |
3.社会调查法 |
4.比较分析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1.主要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本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慢性病 |
2.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公共物品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由来、措施和成效 |
(一)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由来 |
1.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础不断加强 |
2.原有的慢性病防控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
3.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必然性 |
(二)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
1.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
2.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
3.构建慢性病防控支持性环境 |
4.倡导慢性病防控健康文化 |
5.营造健康舆论氛围 |
(三)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
1.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 |
2.营造了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 |
3.完善了全民健康环境建设,居民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4.扩大了居民健康自助管理,慢性病早诊早治及规范管理体系趋于完善 |
三、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1.政府主导力度不强,政策保障不到位 |
2.多部门合作机制运转不畅,综合防控体系不完善 |
3.科技化信息化技术支撑不足,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
4.宣传推广不足,社会参与性不高 |
5.创新特色水平不高,示范引领作用弱 |
(二)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服务意识不高,公共政策还不完善 |
2.部门职责不够清晰 |
3.人力资源开发不够 |
4.资金安排使用不合理 |
5.社会资源统筹不足 |
6.创新挖掘能力不足 |
四、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对策 |
(一)国内经验对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1.上海市静安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经验 |
2.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经验 |
3.国内慢性病综合防控建设管理经验对云浮市云城区的启示 |
(二)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1.加强政府主导能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
2.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完善综合防控体系 |
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健全人才队伍建设 |
4.保障财政资金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健康支持性环境 |
5.加强社会资源统筹,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局面 |
6.创新工作模式,实现防控工作特色化,促进示范区成果推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查及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目录 |
第一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第一节历史性跨越的五年 |
第二节把握战略机遇期 |
第三节科学谋划新发展 |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二、指导思想 |
三、基本要求 |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
第二章高标准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 |
第一节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
一、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
二、增强重点区域功能承载力 |
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功能性平台 |
第二节着力提升三山五园首都功能 |
一、增强政治中心功能保障能力 |
二、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功能金名片 |
三、提高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 |
四、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第三节纵深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
一、系统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 |
二、有序推进存量空间资源再利用 |
三、着力打造极具魅力的城市活力中心 |
第四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
一、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 |
二、加强“三城一区”及周边城区对接协作 |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
第三章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
第一节加快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
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
二、培育和集聚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 |
第二节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二、充分释放首都高校院所活力 |
三、深入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 |
第三节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 |
一、造就国际一流的人才梯队 |
二、全面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
三、营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
第四节加快建设科创金融试验区 |
一、完善全创新链金融服务体系 |
二、完善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体系 |
三、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 |
第五节全面升级创新雨林生态 |
一、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 |
二、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 |
三、增强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供给 |
第六节建设科技创新治理试验区 |
一、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二、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四、探索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
第四章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第一节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 |
二、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
三、超前布局数字经济新基建 |
四、加强新场景应用项目建设 |
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
第二节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 |
一、打造生物医药研发竞争优势 |
二、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
三、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
第三节积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一、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 |
二、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
三、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
第四节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
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二、激活消费经济新动能 |
第五节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主体 |
一、打造世界一流的头部企业和总部企业 |
二、支持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做大做强 |
三、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
第六节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一、加强科学城南北区域联动发展 |
二、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
三、加快多节点融合型创新功能载体建设 |
第五章加快构建高品质新型城市形态 |
第一节高质量推进分区规划实施 |
一、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 |
二、探索减量发展路径 |
三、打造新型城市形态典范区域 |
第二节高标准建设科学城北区 |
一、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
二、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园区 |
三、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协同 |
第三节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
一、分级分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
二、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
三、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机制 |
第四节推动乡村振兴融入科学城发展 |
一、深入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
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三、推动美丽乡村与科学城功能融合 |
第六章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建设“智慧海淀” |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二、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升级 |
三、加快推进“数字政务”建设 |
四、着力推进“经济大脑”建设 |
五、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 |
第二节建设“畅通海淀” |
一、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
二、改善重点区域的交通通达性 |
三、完善静态交通和绿色出行系统 |
四、提高智能交通治理能力 |
第三节建设“平安海淀” |
一、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 |
二、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
三、建设可信安全基础设施 |
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
第四节建设“和谐海淀” |
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 |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
三、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五节建设“法治海淀” |
一、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
第七章全力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 |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二、深化大气污染多领域治理 |
三、完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机制 |
第二节推进水生态系统建设 |
一、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 |
二、加大水环境建设力度 |
三、构建水生态格局 |
四、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 |
第三节深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 |
一、持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
二、不断深化土壤环境风险防控 |
三、大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水平 |
第四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
一、加快森林城市建设 |
二、以科技提升生态品质 |
三、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
第五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
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
第八章全方位提升社会民生福祉 |
第一节统筹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 |
一、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结构优化 |
二、提升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
第二节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 |
一、提升教育发展支撑能力 |
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
第三节深化“健康海淀”建设 |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三、健全“大健康”发展格局 |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第四节健全就业社保体系 |
一、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五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一、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二、促进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
第九章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强区 |
第一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
二、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一、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 |
二、加强“两带”保护利用 |
三、留住独特的城市记忆 |
第三节深度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 |
一、大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
二、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发展 |
第四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二、持续办好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
第五节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
一、促进“三山五园”旅游融合发展 |
二、挖掘文化遗产赋能高品质旅游 |
第十章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
第一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二、探索土地供给制度改革 |
三、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
五、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
第二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
一、加快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建设 |
二、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
三、依托“三平台”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
第三节积极深化区域合作 |
一、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 |
二、扎实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
第十一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
一、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
二、做好规划衔接落实 |
三、健全央地协同机制 |
四、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 |
第三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持 |
一、争取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项目落地 |
二、建立区级重大项目储备库 |
第四节做好规划体检评估 |
一、建立规划体检评估机制 |
二、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 |
(4)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知识测试与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基层全科医生基本情况 |
3.2 对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研究 |
3.2.1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总体及各知识点掌握情况 |
3.2.2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的影响分析 |
3.3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信效度检验 |
3.3.2 问卷调查内容概况 |
3.3.3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初筛 |
3.3.4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基层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4.2 年龄与职称是影响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 加强培训并赋能患者有助于加快推进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应用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理论知识测验试卷 |
附录二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 |
综述 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及推广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1.1 我国目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 国外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2.1 英国 |
1.2.2 美国 |
1.2.3 国外中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特点分析总结 |
1.3 云南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4 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
1.4.1 昭通市昭阳区家庭为单位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 |
1.4.2 昭通市昭阳区教师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
1.5 总结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紧迫性 |
第二章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的紧要性 |
2.1 昭通市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 |
2.2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2.3 昭通市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迫在眉睫 |
第三章 昭通市昭阳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课题的研究方法 |
3.1.2 研究对象 |
3.2 问卷调查 |
第四章 问卷调查结果 |
4.1 学校调查结果 |
4.1.1 幼儿园调查结果 |
4.1.2 小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4.1.3 昭通市昭阳区中学调查结果 |
4.1.4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 |
4.2 昭通市昭阳区社区村镇现行预防艾滋病健康调查结果 |
4.2.1 城市社区现行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
4.2.2 乡镇村落基本概况现行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
4.3 家庭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4.4 调查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 |
5.1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1 幼儿园对策 |
5.1.2 小学对策 |
5.1.3 中学对策 |
5.2 社区村镇对策 |
5.3 家庭教育对策 |
5.4 加强、落实师资队伍建设 |
5.4.1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
5.4.2 大学设立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专业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6.1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形式思考 |
6.2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各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 |
6.3 三位一体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可以有力保障顺利进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 |
2 慢性病防控融入所有政策 |
3 以监测为依托,支持国家决策 |
3.1 死因监测 |
3.2 高血压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
3.3 癌症登记 |
3.4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
4 慢性病综合干预初显成效 |
4.1 首钢高血压干预项目 |
4.2 世界银行卫Ⅶ健康促进项目 |
4.3 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项目 |
4.4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 |
4.5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
4.6 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 |
5 慢性病防控科研工作不断深入 |
5.1 大庆糖尿病干预研究 |
5.2 中英前瞻性项目 |
5.3 中国疾病负担研究 |
(7)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现状与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高血压的流行现状 |
1.1.1 国外流行现状 |
1.1.2 国内流行现状 |
1.2 国内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管理 |
1.2.1 国外患者管理 |
1.2.2 国内患者管理 |
1.3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家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 |
1.3.2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
1.4 评价研究 |
1.4.1 概念 |
1.4.2 研究设计的类别 |
1.4.3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评价研究现状 |
1.4.4 本次评价研究的提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项目背景 |
2.2 过程评价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内容 |
2.2.3 研究方法 |
2.2.4 指标定义 |
2.2.5 质量控制 |
2.2.6 分析方法 |
2.3 效果评价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内容 |
2.3.3 研究方法 |
2.3.4 指标定义 |
2.3.5 质量控制 |
2.3.6 分析方法 |
2.4 典型案例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研究内容 |
2.4.3 研究方法 |
2.4.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原则/知情同意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数据收集情况 |
3.1.1 过程评价 |
3.1.2 效果评价 |
3.2 过程评价结果 |
3.2.1 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现状 |
3.2.2 示范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
3.3 效果评价结果 |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2 研究对象对示范区活动的认知与参与情况 |
3.3.3 研究对象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 |
3.3.4 研究对象健康相关行为的养成情况 |
3.3.5 研究对象高血压管理情况 |
3.4 示范区创建对研究对象健康指标影响的效果评价 |
3.4.1 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与规范化管理情况的关联分析 |
3.4.2 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与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关联分析 |
3.4.3 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与行为养成情况的关联分析 |
3.4.4 示范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得分与治疗情况的关联分析 |
3.4.5 示范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患者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示范区自报高血压治疗和管理情况 |
4.1.1 基本现状 |
4.1.2 示范区高血压管理实施情况 |
4.2 示范区创建促进社区高血压管理 |
4.3 影响高血压管理的相关因素 |
4.3.1 地区分布 |
4.3.2 年龄 |
4.3.3 签约家庭医生 |
4.3.4 患有糖尿病 |
4.3.5 其他 |
4.4 示范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 |
4.4.1 高血压防控相关核心知识知晓情况 |
4.4.2 行为养成情况 |
4.4.3 接受治疗情况 |
4.5 示范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典型案例 |
4.6 建议 |
4.7 研究的局限性 |
4.8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过程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健康调查问卷 |
附录C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的必要性 |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5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 慢病防控关键技术概念界定 |
2.2 慢病防关键技术筛选理论依据 |
2.3 卫生技术评估现状 |
2.4 主要卫生技术评估方法 |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资料分析方法 |
3.3 技术筛选路线 |
第四章 样本地区慢病控制体系基本情况 |
4.1 机构建设情况 |
4.2 政策制度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本地区慢病危害及防治分析 |
5.1 样本地区的基本情况 |
5.2 调查信息的基本情况 |
5.3 样本地区慢病危害及防治分析 |
5.4 慢病的治疗率、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 |
6.1 慢病防控技术的应用及监管目标分析 |
6.2 慢病防控技术体系框架 |
6.3 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筛选的框架设计 |
6.4 德尔菲专家咨询关键技术筛选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应用效率评价 |
7.1 评价指标选择 |
7.2 DEA模型的选择 |
7.3 总体效率得分 |
7.4 投影分析 |
7.5 规模收益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
8.2 主要的研究产出与结果的应用 |
8.3 慢病防控关键技术的界定与应用 |
8.4 慢病防控技术应用的系统策略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研究现场 |
2.1.2 研究对象和样本量 |
2.1.3 资料收集方法 |
2.1.4 资料收集内容 |
2.1.5 有关行为的定义 |
2.1.6 患者知晓率、高血压控制率判断方法 |
2.1.7 血压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
2.1.8 研究人群分类 |
2.1.9 质量控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 |
2.2.2 现场调查 |
2.2.3 专家咨询 |
2.2.4 流行病学研究 |
2.2.5 定性访谈 |
2.3 研究目标 |
2.3.1 总目标 |
2.3.2 具体目标 |
2.4 资料的录入与统计分析方法 |
2.4.1 资料录入 |
2.4.2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确定 |
3.1.1 建立全科服务团队 |
3.1.2 实施网格化管理 |
3.1.3 高血压病人的流程管理 |
3.1.4 适时随访 |
3.1.5 个性化服务 |
3.1.6 特殊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管理 |
3.1.7 健康教育兼顾人群和个体 |
3.1.8 应用信息管理技术 |
3.1.9 坚持效果考核 |
3.2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结果 |
3.2.1 基本情况 |
3.2.2 高血压患者疾病控制程度 |
3.2.3 实验后高血压患者生活行为状况 |
3.2.4 两社区高血压管理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1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方案的特点 |
4.1.2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影响因素 |
4.2 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评价 |
4.2.1 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 |
4.2.2 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的变化 |
4.2.3 患者吸烟率及饮酒率的变化 |
4.2.4 饮食习惯的改变 |
4.2.5 高血压患者满意度的变化 |
4.3 推广应用效果 |
4.3.1 团队组建情况 |
4.3.2 慢性病俱乐部活动情况 |
4.3.3 高血压病人知识知晓率、居民满意度 |
4.3.4 高血压病管理情况 |
4.3.5 高血压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保健合同样张 |
附录2 保健合同检测卡 |
附录3 高血压病人检测登记卡、随访管理表 |
附录4 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流程 |
附录5 高血压患者检测积分卡 |
附录6 全科团队工作量报表样张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综合防治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建设示范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郑文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研究[D]. 赖辉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2)
- [4]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 王鑫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昭通市昭阳区“三位一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D]. 马秋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回顾与展望[J]. 王卓群,赵文华.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09)
- [7]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现状与效果评价研究[D]. 靳荣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及控制策略研究[D]. 井珊珊. 山东大学, 2013(04)
- [9]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研究[D]. 刘宇婷. 浙江大学, 2011(07)
- [10]创建《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 杨军,徐晓莉,刘枫,魏娜.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