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蓄热电热锅炉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1](2021)在《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指出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我国北方"煤改电"项目中的贡献,系统平均循环性能系数可达2.13,节能效果明显。最后总结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推广应用面临的政策不完善、公众不熟悉等问题,提出需从部件、循环、除霜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与储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在"双碳"的新形势下发挥巨大作用。
刘沆[2](2021)在《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石能源的持续开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放强度逐年上升,对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传统虚拟电厂应用项目普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参与市场不足、能源耦合关系稀疏和新型负荷缺失等显着问题,导致传统虚拟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风险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概念逐步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式,通过进一步聚合电转气装置(P2G)、燃气锅炉等气电转换设备,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了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前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行控制及市场运营研究还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协调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并入虚拟电厂,支撑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调度优化及市场运营决策。基于此,亟需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展开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以便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电转气耦合设备等灵活性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提供强大动力,有效支撑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的协同运行,提高虚拟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第一,基于气电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阐明了本文所研究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围绕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阐述了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础理论;其次,为了实现供给侧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综合互动的运行目标,从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方面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营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解;再次,基于气电虚拟电厂多种能源主体的复杂结构及相互关系,梳理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外部能源市场的类型和运营优化模式及内部各类能源形式和设备的协同运行模式;最后,针对国内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并指出对气电虚拟电厂经验启示,为本文后续章节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基于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价格波动对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了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碳排放权价格及能源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建模;其次,构建了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碳排放最小为目标的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改进捕食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和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北方某气电虚拟电厂为例,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在计及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三,基于电动汽车特性及耦合设备运行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可与电动汽车耦合运行的虚拟电厂相关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考虑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行结构;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在日前能量市场中的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然后,考虑了运营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多维度问题,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计算精度,避免早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t映射的改进混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工业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四种情景下的系统收益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了气电虚拟电厂各设备在运行日各时刻的优化出力方案,证实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并将其与P2G设备引入气电虚拟电厂可显着提升系统收益。第四,基于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建立了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负荷特性,设计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总体框架;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各耦合设备出力交换功率和多能源需求响应的互动关系,考虑可控负荷、电力网络、热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耦合、存储设备等约束,构建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运营优化模型;然后,针对综合需求响应中各种能源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值-方差模型,实现了气电虚拟电厂效益最大化并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通过算例和多情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相比于传统需求响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第五,基于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多种能源市场交易中面临内外部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运营的全流程风险评价模型。首先,从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特性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造成的风险影响;其次,结合气电虚拟电厂的运行结构和特点,多维度考虑了外部政策、参与主体、耦合技术、运营交易、信用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包含29个风险评价指标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熵权-序关系赋权法和云模型解决不确定性评价信息的优点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权-序关系法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针对四种场景下的气电虚拟电厂进行算例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场景及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德格吉日夫[3](2020)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能源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结构单一、耦合关系稀疏和能量损耗严重,凸显了我国能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加速形成了新—代能源系统的提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集成考虑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转换、能源存储和能源消费全过程的能源系统,有效促进了系统源-荷-储协同互补利用,提高了各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但是,目前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之间如何协同运行优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此,亟需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展开相关深入研究。第一、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现行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围绕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协同优化模型和效益评价模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综合能源系统概念、特征和发展过程三个方面梳理了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现状,并进行了经验总结;最后,对比分析了电-热、电-热-冷和电-热-冷-气三种协同优化模式,论证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协同条件。第二、基于综合能源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的强耦合性,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首先,深入剖析了电、热、冷、气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借助多任务学习理论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模型,识别了联合预测模型输入变量,设计了联合预测模型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算例分析,预测了系统中的电、热、冷、气负荷需求,从预测精度和训练时间两个方面,验证了多元联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三、基于单一能源系统各能源之间无法相互转化利用,针对多种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运行建立了源-源协同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 CCHP联供机组、P2G设备和其他能源转换设备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净收益最大化和可再生能源弃能率最小化为目标,以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的负荷数据为基本参数,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目标协同优化求解算法;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四种不同情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多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源-源协同运行,有助于提高各能源的综合利用率。第四、基于风电和光伏出力、以及负荷的不确定性对运行系统带来的风险,建立了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风电、光伏、负荷不确定特性,以及设计了源-荷协同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最高为目标,构建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然后,计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出力、以及负荷不确定性,引入鲁棒优化理论和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分别建立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建模;再次,提出了建立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规划优化模型的萤火虫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基地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有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降低系统综合运行成本。第五、基于需求响应策略可以有效引导用户改变用能习惯和负荷曲线,建立了考虑多元负荷需求响应策略下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首先,深入分析了需求响应负荷特性,包括可中断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调节负荷特性,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运行结构;其次,根据系统各机组出力交换功率和机组出力需求响应调整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求解算法和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讨论,验证了需求响应策略参与系统源-荷-储协同运行,可以有效增加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第六、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参与协同优化项目,建立了考虑多维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模型。首先,从相关政策、外部市场和终端用户三个方面,分析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其次,从外部、经济、环保和社会四个维度,设计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考虑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方面展现的优势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设置了四种协同优化模式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凸显了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式的优势。
宋晓萌[4](2020)在《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受“极端冷热气候”及“世界工厂”两个因素影响,我国对电力供应的需求陡增,与此同时电网的峰谷差现象出现,“峰谷电差”制约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谷电储能设备的价值得以体现,谷电负荷的充分利用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国发电行业飞速发展,全国电力系统2018年度火力发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发电量为69936亿千瓦时,另一方面生物质发电技术也在稳步发展。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带动了谷电蓄热技术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冬季各省市的雾霾天数显着减少,蓝天工程收效显着,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由此兴起。本文介绍了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的原理是在电网低谷时段将电能转换成热能,通过固体蓄热介质储存,并在白天电网高峰时段释放热能的一种新型供暖设备。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某办公建筑物的建筑物围护结构和建筑物使用特点,得出其瞬时最大热负荷为636.39KW,全供暖季(151天)总热负荷为238.4MW·h。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用供热模式为区域锅炉房+换热站形式,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供暖模式正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以办公楼模拟结果为依据,分别制定了区域锅炉房+换热站供暖和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两类热源方案,并分别对其初投资、运行费用、投资回收期及其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固体电蓄热锅炉部分蓄热模式与区域锅炉房+换热站供暖方案的初投资相差不大,固体电蓄热锅炉的运行费用约为热力公司收费标准的一半;不考虑热力公司供暖的挂网费,投资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其相对于热力公司供暖收费标准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23年;清洁电能供暖比区域锅炉房燃煤供暖系统全供暖季标准煤消耗量减少了 10.0 kgce/m2;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5.0kg/m2二氧化硫减排量为102.0g/m2,氮氧化物减排量为41.9g/m2,烟尘减排量为22.6g/m2,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和显着的减排效果。
张乙[5](2020)在《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腾飞,传统的集中式发电难以满足用户电力需求,因此,微电网技术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建设的微电网项目已经不仅只能给用户提供电力服务,还能够依据用户所在地的自然资源禀赋,把当地的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和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热能和风能供居民使用,还能够将剩余不同形式的能源储存留用,实现新能源的就地消纳,提高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用户的用电用冷用热需求。因此,在推广和发展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的过程中,微电网项目的效益评价就越来越受到微电网投资运营商、大电网、用户和政府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重视。综上所述,建立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微电网项目的综合效益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分为4部分:首先,本文明晰了微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的涵义及意义,并对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其商业模式和主要业务。然后,根据综合能源服务的特性和典型项目的分析,建立了包括电力生产设备、制冷制热设备和能源储存设备的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系统的架构,并对其系统元件进行了数学模型的构建。之后,以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效益水平为评价目标,创新性地从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选取评价指标,从经济性、社会环境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专家调研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其次,使用方差最小择优模型从多种无量纲化和客观赋权组合方法中选取最佳客观权重,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主观权重,之后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加法集成赋权法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融合,得出综合权重;接着,选取并利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自主视角评价法、方案靶心度法构建出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项目的效益水平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具科学性、鲁棒性和合理性。最后,搜集整理了四个微电网项目数据作为实例,并使用本文所建立的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为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项目的投资运营主体对项目效益的评价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法,为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的建设和应用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为分析微电网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推动了综合能源服务的研究和发展。
李明珠[6](2020)在《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持续的能源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问题突出;同时,用户受限于电、气、冷、热等能源的单独供应,费用支出也居高不下。综合能源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类能源之间的互联互济,可以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内部能源的供需矛盾,提升用户用能水平。近年来,国内诸多电力企业都在谋求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围绕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差异化能源需求、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定制化服务模式三个部分的内容开展研究,为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为园区管理者提供用户侧综合能源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同时对有序提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综合效益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梳理了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电、热、冷三个子系统应用的主流技术及关键设备,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系统、燃气轮机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子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技术特点,考虑资源、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从区域、客户和经济三个维度分析了各类综合能源技术在我国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技术适用性,为后续研究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开展客户分类,明确了公共机构用户、居民用户、商业用户、产业园区用户等典型用户的差异化能源需求,从不同时间维度分析各类用户的负荷特性,简要给出面向不同用户类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技术配置。然后,基于客户细分及客户价值理论,兼顾客户的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两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对客户价值评价指标开展赋权,构造了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并基于此构建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对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进行聚类,根据客户价值的评价分值将综合能源客户分为优势客户、良好客户、中级客户和次级客户4类;选取了我国华北某产城融合示范区综合能源小镇的六个典型客户,开展算例分析。最后,研究了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价值类型用户相应提出面向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业务。优势客户和良好客户价值较高,在设计相应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时需要重点关注,推广面向优势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明星业务,优化面向良好客户的现金牛业务与瘦狗业务。
梁毅[7](2019)在《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随着能源消费进入增速换挡期,三地都面临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加强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等共同需求。对此,三地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替代清洁能源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电能替代发展较为迅速,在居民采暖等领域,电能替代技术得到逐步应用。随着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持续推进,对电能替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融合和优化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的推广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展开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对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展开了研究。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力消费。同时,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煤炭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京津冀地区有必要广泛应用能源替代技术,特别是电能替代技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和环境污染状况。(2)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选取经济发展、环保约束、能源价格、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电能替代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量化处理,建立了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将电能替代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电能替代电量作为输出变量,分别运用MEC-BPNN模型、BA-SVM模型和KELM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将各自的预测结果运用VC权值动态分配法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利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优势。基于趋势外推法设定了电能替代潜力预测输入变量值,对京津冀地区2018-2025年的电能替代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未来的电能替代发展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在居民采暖领域和交通领域存在较大的电能替代潜力挖掘和运行优化空间。(3)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在“以电代煤”中,对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选取室外温度、历史负荷和太阳辐射照度作为输入变量,预测未来时段的热负荷需求,为综合采暖系统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了基于混沌-猫群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选取综合采暖项目运行成本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猫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混沌搜索策略以达到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度的目的。选取天津市某园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运行方案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并能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为未来区域电采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在“以电代油”中,对电动汽车充电策略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模型,选取充电费用最小和电网负荷方差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同时加入小生境算法以提升寻优速度和准确性。分别对负荷特性不同的商务办公区和居民社区的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充电策略够较大幅度地降低充电费用,同时能够有效地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对未来区域电能替代技术的规划运行具体指导性意义。(4)对京津冀地区优化后的电能替代项目运行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构建了“以电代煤”采暖优化运行项目和“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建立了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综合采暖项目的运行效益在整体上优于独立采暖项目,而经过优化后的综合采暖项目,因其在各阶段的运行方式能够更好地耦合,所以运行效益最优,在能耗特征、资源与环境特征和用户体验特征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电动汽车充电站采取优化充电策略运行的综合效益优于无序充电运行,且在电网负荷特征和经营能力特征方面表现突出,对电能替代技术未来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5)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给管理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结合电能替代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电能替代领域的EPC模式、PPP模式、B2B模式和B2C模式。结合对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与优化的研究结果,从电价、补贴、环保和规划4个方面提出了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商业化运营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窦金月[8](2019)在《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综合能源系统对提高社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和能源梯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能源系统理念突破了传统能源系统的技术、市场和管理壁垒,对电、气、热、冷等各类能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调度,进而实现多能源的互补互济和协调优化,综合能源系统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要形态。然而,我国综合能源服务起步相对较晚,对于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及综合能源的经济效益水平仍处于探索和设想阶段。基于此,本文围绕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设计和成本效益分析开展以下研究:一方面,分析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客户选择与开发策略、服务内容、盈利模式三维度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的设计。另一方面,梳理综合能源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的投资成本、运维成本,明确供能、辅助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各项收益。提出综合能源服务主体投资运营综合能源系统的模式,结合成本、收益项,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经济效益测算工具。最后,基于综合能源系统实际数据开展案例分析,对经济性、敏感性和盈利空间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论提出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的策略建议。
项吉元[9](2018)在《大唐新能源开鲁地区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风力发电在我国三北地区装机容量的过快得提速发展,不仅使电网调峰压力剧增,同时,也造成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停滞,大量的弃风限电和电网需求侧的饱和之间矛盾,严重影响了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如何增加电网消纳能力,缓解风力发电弃风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风电供热的提出极大的鼓励了风电事业的发展,通过灵活的能量转换,为风力发电提供了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利用风力发电清洁能源进行供暖技术是现阶段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的最好的途径,也是减少雾霾的有效手段,适合在我国三北地区推广风电清洁供暖项目,为了使风电清洁供暖系统更好的与电网结合,为了解决冬季供热期间大量的弃风问题,对于应用于城市供热,以及优化空气质量和风力发电的持续稳定发展,风电供热给出了一条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也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风电供热对于电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不仅可以提高低谷时段用电负荷、降低对外送电压力,同时,还能缓解大量风电场弃风问题,使其作用于城市供热更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其次,增强了电网峰段期间的调峰能力,对于风火难容的问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此,风电供热这一课题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风电供热经济型运行方案,对于运行方案的深入分析研究,不仅降低了其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同时,也为设备的稳定运行、电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目前,风力发电在三北地区的发展陷入了瓶颈阶段,过快的装机容量的提升忽略的电网有限的上网空间,风电等清洁能源用于城市供热方案的提出,对于突破这一瓶颈给出了一个有效的手段,虽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但也极大的鼓励了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如此,风电供热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突出的表现在可以代替部分煤资源的损耗,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能源的浪费。风电项目开发应立足于风电消纳,风电清洁供暖作为一种风电消纳模式,对于风力发电的发展及生存空间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风电清洁能源供暖在内蒙古地区的开发与推广,尤其对存在大工业峰谷平分时电价的地区,通过对运行方案的分析和筛选,获得最经济的运行模式,对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储热装置的容量确定、不同室外温度下风电清洁供暖系统的运行状态提出确定依据。本文不仅对运行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而且对其经济性展开分析和预算,同时,从制度政策的保障方面、组织人员保障方面、设备技术保障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计划,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为风电供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为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打下基础,为新能源事业的健康积极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范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祁兵,何承瑜,李彬,石坤,陈宋宋,薛溟枫[10](2018)在《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应用模式探究及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认为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弃风、弃光现象,结合"洁能+储能+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应用模式。对蓄热锅炉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目前蓄热电锅炉的运行机理和主要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究蓄热电锅炉在能源互联中"源-网-荷"三侧的应用,提出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两种应用模式。
二、蓄热电热锅炉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热电热锅炉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研究现状 |
1.1 循环构建 |
1.1.1 准二级压缩热泵循环 |
1.1.2 双级压缩热泵循环 |
1.1.3 复叠式压缩热泵循环 |
1.1.4 多源耦合热泵循环 |
1.1.5 空气源热泵空调-蓄热/冷系统 |
1.2 除霜 |
1.3 系统控制 |
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应用场合及节能减排 |
2.1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冷的应用 |
2.1.1 汽车空调 |
2.1.2 房间空调 |
2.1.3 多联机空调 |
2.1.4 节能措施 |
2.2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热的应用 |
2.2.1 农林牧渔 |
2.2.2 采矿 |
2.2.3 制造烘干 |
2.2.4 建筑 |
2.2.5 交通运输 |
2.2.6 住宿和餐饮 |
2.2.7 卫生和社会工作 |
2.3 空气源热泵空调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
2.3.1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农村的覆盖情况及经济性 |
2.3.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碳足迹 |
2.3.3 节能与减排 |
3 空气源热泵空调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
3.1 面临的挑战 |
3.2 发展趋势 |
4 结论 |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电厂发展研究综述 |
1.2.2 虚拟电厂参与能源电力市场研究综述 |
1.2.3 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综述 |
1.2.4 虚拟电厂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基础理论 |
2.1.1 气电虚拟电厂基本概念 |
2.1.2 气电虚拟电厂发展过程 |
2.1.3 气电虚拟电厂主要类型 |
2.2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特征 |
2.2.1 形态特征 |
2.2.2 结构特征 |
2.2.3 技术特征 |
2.2.4 应用特征 |
2.3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内外部运营优化规则 |
2.3.1 内外部主体构成 |
2.3.2 外部运营策略优化 |
2.3.3 内部协同运行模式 |
2.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应用项目经验总结及启示 |
2.4.1 国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
2.4.2 国内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
2.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架构 |
3.2.1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 |
3.2.2 多重不确定性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
3.3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虚拟电厂多目标优化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3.3 不确定性处理 |
3.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
3.4.1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3.4.2 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 |
3.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基础数据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5.3 敏感性分析 |
3.5.4 收敛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电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运行架构 |
4.2.1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运营特性 |
4.2.2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
4.3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4.4.1 典型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2 混沌优化算法 |
4.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基础数据 |
4.5.2 场景设置 |
4.5.3 算例结果分析 |
4.5.4 敏感性分析 |
4.5.5 收敛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与特性分析 |
5.2.1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 |
5.2.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
5.3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3.3 条件风险价值均值-方差模型 |
5.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运营的求解算法 |
5.4.1 互利共生阶段 |
5.4.2 偏利共生阶段 |
5.4.3 寄生阶段 |
5.4.4 基于旋转学习策略的SOS改进 |
5.5 算例分析 |
5.5.1 基础数据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5.3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及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虚拟电厂运营风险分析 |
6.2.1 多重不确定特性产生风险分析 |
6.2.2 含电动汽车产生风险分析 |
6.2.3 综合需求响应产生风险分析 |
6.3 设计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3.2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3.3 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
6.4 基于熵权法-序关系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 |
6.4.1 熵权-序关系赋权法 |
6.4.2 云模型算法 |
6.4.3 设计风险评价计算流程 |
6.5 算例分析 |
6.5.1 场景设置 |
6.5.2 基于改进云模型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
6.5.3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能源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相关理论 |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 |
2.1.1 综合能源系统概念 |
2.1.2 综合能源系统特征 |
2.1.3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过程 |
2.2 典型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分析 |
2.2.1 国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
2.2.2 国内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
2.2.3 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经验总结 |
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式 |
2.3.1 电-热协同优化模式 |
2.3.2 电-热-冷协同优化模式 |
2.3.3 电-热-冷-气协同优化模式 |
2.3.4 各种协同优化模式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综合能源各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3.2.1 电能子系统 |
3.2.2 热能子系统 |
3.2.3 冷能子系统 |
3.2.4 气能子系统 |
3.3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联合预测模型 |
3.3.1 MTL-LS-SVM理论 |
3.3.2 联合预测模型构建 |
3.4 算例分析 |
3.4.1 基础数据描述 |
3.4.2 预测结果分析 |
3.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转换利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能转换设备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
4.2.1 多能源转换设备特性 |
4.2.2 源-源协同运行结构 |
4.3 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 |
4.3.1 协同元件数学模型 |
4.3.2 协同优化目标函数 |
4.3.3 协同优化约束条件 |
4.4 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4.4.1 求解算法描述 |
4.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基础数据描述 |
4.5.2 优化结果分析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
5.2.1 源-荷不确定特性 |
5.2.2 源-荷协同运行结构 |
5.3 包含分布式能源并网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
5.3.1 源-荷协同互动关系 |
5.3.2 上层协同优化模型 |
5.3.3 下层协同优化模型 |
5.3.4 综合协同优化模型 |
5.4 考虑源-荷双重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
5.4.1 问题描述 |
5.4.2 目标函数 |
5.4.3 约束条件 |
5.4.4 求解方法 |
5.5 算例分析 |
5.5.1 基础数据描述 |
5.5.2 优化结果分析 |
5.5.3 不确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
6.2.1 需求响应负荷特性 |
6.2.2 源-荷-储运行结构 |
6.3 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 |
6.3.1 第一阶段日前协同优化模型 |
6.3.2 第二阶段时前协同优化模型 |
6.4 源-荷-储两阶段协同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6.4.1 求解算法描述 |
6.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
6.5 算例分析 |
6.5.1 基础数据描述 |
6.5.2 优化结果分析 |
6.5.3 结果对比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源-荷-储全过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
7.1 引言 |
7.2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7.2.1 选择评价指标原则 |
7.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7.2.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
7.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7.3.1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7.3.2 云模型 |
7.3.3 构建模型计算流程 |
7.4 算例分析 |
7.4.1 基础数据描述 |
7.4.2 效益评价过程 |
7.4.3 评价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与环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能替代的潜力分析 |
1.3.1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状况 |
1.3.2 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蓄热锅炉供暖的理论基础 |
2.1 用电政策分析 |
2.2 谷电蓄热技术优势分析 |
2.3 电蓄热锅炉供暖原理及其分类 |
2.3.1 相变电蓄热锅炉 |
2.3.2 液体电蓄热锅炉 |
2.3.3 固体电蓄热锅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办公楼建筑特性和热负荷分析 |
3.1 建筑概况和建筑围护结构特性 |
3.1.1 建筑概况 |
3.1.2 建筑围护结构特性 |
3.1.3 办公建筑特点 |
3.2 模拟软件介绍 |
3.2.1 建筑热特性分析模块 |
3.2.2 自然通风模块 |
3.2.3 室外气象参数模块 |
3.2.4 阴影计算模块 |
3.3 建筑采暖系统设计 |
3.3.1 室内设计参数 |
3.3.2 室外气象数据 |
3.4 工程建模 |
3.5 模型热负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供暖热源方案及其经济性效益比较 |
4.1 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热源方案 |
4.1.1 固体电蓄热锅炉选型方案一 |
4.1.2 固体电蓄热锅炉选型方案二 |
4.2 区域锅炉房加换热站供暖方案 |
4.3 供暖热源方案经济性比较 |
4.3.1 供暖热源方案初投资比较 |
4.3.2 供暖热源方案运行费用比较 |
4.3.3 固体电蓄热锅炉方案投资回收期计算 |
4.3.4 供暖热源方案环境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2 微电网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相关理论 |
2.1 微电网的相关理论 |
2.1.1 微电网的定义及主要结构 |
2.1.2 微电网的运行模式 |
2.2 综合能源服务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分析 |
2.2.1 综合能源服务的定义及意义 |
2.2.2 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历程 |
2.2.3 综合能源服务的商业模式及主要业务 |
2.2.4 综合能源服务典型项目分析 |
2.3 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模型架构及特性研究 |
2.3.1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系统架构 |
2.3.2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系统元件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
3.1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3.2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3.3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
3.3.1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经济性指标分析 |
3.3.2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社会环境性指标分析 |
3.3.3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技术性指标分析 |
3.4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指标体系的筛选及确立 |
3.4.1 基于专家调研法的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
3.4.2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
4.1 综合能源服务下微电网效益评价模型方法的选取 |
4.2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
4.2.1 基于方差最小择优法的微电网效益水平指标客观赋权法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微电网效益水平指标主观赋权法 |
4.2.3 基于加法集成法的微电网效益水平指标综合权重法 |
4.3 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4.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4.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4.3.3 基于自主评价视角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4.3.4 基于方案靶心度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案择优方法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 |
5.1 基础数据 |
5.2 基于主客观结合方法的微电网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
5.2.1 基于方差最小择优法的指标客观权重确定 |
5.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主观权重确定 |
5.2.3 基于加法集成法的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分析 |
5.4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综合评价分析 |
5.5 基于自主评价视角的综合评价分析 |
5.6 基于方案靶心度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案择优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基础理论 |
1.2.1 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情况 |
1.2.2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
1.2.3 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综合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技术适用性研究 |
2.1 电能子系统 |
2.1.1 发电子系统 |
2.1.2 电储能子系统 |
2.2 热力子系统 |
2.2.1 供热子系统 |
2.2.2 储热子系统 |
2.3 冷源子系统 |
2.3.1 制冷子系统 |
2.3.2 蓄冷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能源客户差异化能源需求分析 |
3.1 典型公共机构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
3.1.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
3.1.2 典型技术配置 |
3.2 典型居民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
3.2.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
3.2.2 典型技术配置 |
3.3 典型商业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
3.3.1 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
3.3.2 典型技术配置 |
3.4 典型产业园区用户能源需求及技术配置 |
3.4.1 电能需求及负荷特性 |
3.4.2 其他能源需求及负荷特性 |
3.4.3 典型技术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
4.1 客户价值理论 |
4.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
4.2.1 指标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4.3 综合能源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4.3.1 当前价值 |
4.3.2 潜在价值 |
4.4 客户价值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4.4.1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 |
4.4.2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
4.5 算例分析 |
4.5.1 基础数据 |
4.5.2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4.5.3 聚类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研究 |
5.1 综合能源业务类型及典型业务内容 |
5.2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设计思路 |
5.3 综合能源定制化服务模式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7)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替代实践经验 |
1.2.2 能源消费与环境减排关系研究 |
1.2.3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研究 |
1.2.4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研究 |
1.2.5 电能替代项目效益评价研究 |
1.2.6 电能替代推广模式研究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电能替代理论 |
2.2 潜力预测理论 |
2.3 系统优化理论 |
2.4 效益评价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分析 |
3.1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
3.1.1 能源总体消费 |
3.1.2 煤炭消费 |
3.1.3 石油消费 |
3.1.4 天然气消费 |
3.1.5 电力消费 |
3.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模型 |
3.3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
3.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
3.3.2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1 电能替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量化 |
4.1.1 经济发展因素 |
4.1.2 环保约束因素 |
4.1.3 能源价格因素 |
4.1.4 政策扶持因素 |
4.1.5 技术进步因素 |
4.2 电能替代潜力的量化 |
4.3 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 |
4.3.1 MEC-BPNN模型 |
4.3.2 BA-SVM模型 |
4.3.3 KELM模型 |
4.3.4 VC权值动态分配法 |
4.3.5 预测模型框架 |
4.4 预测模型验证 |
4.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4.4.2 模型参数设定 |
4.4.3 评价指标选取 |
4.4.4 模型训练与测试 |
4.5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5.1 影响因素预测值的设定 |
4.5.2 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
4.5.3 居民采暖及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1 蓄热式电锅炉和地源热泵采暖原理 |
5.1.2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模型 |
5.1.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
5.1.4 基于CCSO算法的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 |
5.1.5 实例分析 |
5.2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
5.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建立 |
5.2.2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 |
5.2.3 商务办公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
5.2.4 居民社区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1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3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的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
6.2.1 层次分析法 |
6.2.2 熵权法 |
6.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6.3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 |
6.3.1 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
6.3.2 评语集的确定 |
6.3.3 隶属度函数与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6.3.4 模糊变换 |
6.3.5 模糊评价结果的处理 |
6.3.6 评价模型框架 |
6.4 “以电代煤”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3 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6.4.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 |
6.5.1 数据收集 |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5.3 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模糊评价 |
6.5.4 评价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与管理政策建议 |
7.1 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 |
7.1.1 EPC模式 |
7.1.2 PPP模式 |
7.1.3 B2B模式 |
7.1.4 B2C模式 |
7.2 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 |
7.2.1 电价政策 |
7.2.2 补贴政策 |
7.2.3 环保政策 |
7.2.4 规划政策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系统经济效益评估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总体设计 |
2.1 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潜力分析 |
2.1.1 能源供应侧服务发展潜力分析 |
2.1.2 能源消费侧服务发展潜力分析 |
2.2 综合能源服务目标客户及开发策略分析 |
2.2.1 综合能源服务的目标客户 |
2.2.2 综合能源服务客户的开发策略 |
2.3 综合能源服务内容及盈利模式分析 |
2.3.1 综合能源服务内容 |
2.3.2 综合能源服务盈利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收益分析 |
3.1 综合能源系统成本分析 |
3.1.1 初始投资成本 |
3.1.2 运营维护成本 |
3.2 综合能源系统收益分析 |
3.2.1 供能收益 |
3.2.2 配网过网费收益 |
3.2.3 辅助服务收益 |
3.2.4 增值服务收益 |
3.2.5 政府补贴收益 |
3.2.6 其他收益——碳减排收益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服务主体投资运营模式与成本效益分析 |
4.1 综合能源服务主体投资运营模式 |
4.1.1 自投资+自运营模式 |
4.1.2 自投资+委托运营模式 |
4.1.3 不投资+承接运营模式 |
4.2 不同投资运营模式成本效益分析 |
4.2.1 自投资+自运营模式成本效益 |
4.2.2 自投资+委托运营模式成本效益 |
4.2.3 不投资+承接运营模式成本效益 |
4.3 经济效益测算工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效益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一 |
5.1.1 案例一基本参数 |
5.1.2 A省某经济开发区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 |
5.1.3 A省某经济开发区综合能源系统敏感性分析 |
5.2 案例分析二 |
5.2.1 案例二基本参数 |
5.2.2 B省某园区经济性分析 |
5.2.3 B省某园区敏感性分析 |
5.3 盈利空间分析和投资决策建议 |
5.3.1 自投资+自运营模式盈利空间分析 |
5.3.2 自投资+委托运营模式盈利空间分析 |
5.3.3 不投资+承接运营模式盈利空间分析 |
5.3.4 投资决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经济效益测算工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9)大唐新能源开鲁地区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风电供热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风电供热发展现状分析 |
2.2 开鲁地区风电供热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开鲁地区风电发展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3章 大唐开鲁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设计 |
3.1 风电供热项目设计思路 |
3.2 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选择 |
3.3 风电供热项目收益预估 |
第4章 大唐开鲁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实施保障 |
4.1 组织与人员保障 |
4.2 项目运营技术保障 |
4.3 项目管控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应用模式探究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蓄热电锅炉发展现状 |
2 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应用模式 |
2.1 蓄热电锅炉的运行机理 |
2.2 蓄热电锅炉在能源互联中的应用 |
2.3 蓄热电锅炉的应用模式 |
2.3.1 集中控制模式 |
2.3.2 分散控制模式 |
3 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发展趋势 |
4 结论 |
四、蓄热电热锅炉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 华电技术, 2021(11)
-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刘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 德格吉日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4]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及其应用分析[D]. 宋晓萌.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综合能源服务下的微电网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张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的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研究[D]. 李明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及优化管理研究[D]. 梁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D]. 窦金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大唐新能源开鲁地区风电供热项目运行方案设计[D]. 项吉元. 吉林大学, 2018(01)
- [10]蓄热电锅炉参与能源互联的应用模式探究及发展趋势分析[J]. 祁兵,何承瑜,李彬,石坤,陈宋宋,薛溟枫.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04)
标签: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新能源汽车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需求响应论文; 供暖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