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密电子水准仪在等级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文[1](2020)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在重点沉降区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华北平原长期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了大面积地面沉降和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可及时有效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精密水准测量一般指国家二等或二等以上的水准测量,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基本方法,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沉降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一等水准网环线内布设地面沉降监测网水准点,在地面沉降明显的漏斗区内加密布设,尽可能利用国家水准点、城市高程网点及地下水动态监测点。沉降区域为平原区时,地势起伏较小,数据处理时一般仅需加入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为了能够提供精确的数据,准确可靠地反映地面高程变化,数据处理时决定加入了重力异常改正。为了大幅度提高水准路线上重力异常改正的可靠性,在全部水准点上均实测了加密重力值。通过对重点沉降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观测数据的提取及检核,在保证整网数据正确性的前提下,推算了各点的概率高程,并加入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以及用实测的加密重力值计算的重力异常改正,由于该沉降区域南北跨度高达到3度,为准确计算各沉降点的高程值,在数据处理时,加入了固体潮改正。经过平差后,获得高精度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成果。通过对两期地面沉降监测网重合点的比较,获得三个明显的沉降区域,确定了该沉降区域地面沉降范围及沉降速度,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王海东[2](2020)在《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矿山内部地形、煤层地质结构、开采方案及进度控制、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山巷道设计成倾斜巷道。不同于典型的垂直和水平类型的巷道,倾斜巷道主要用于矿井水平间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和人员的提升运输。斜巷运输系统由绞车、轨道、提升钢丝绳、串车组、斜巷安全设施及信号系统等组成。斜巷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连接装置断裂、矿车和皮带运输设备的频繁磨损等“跑车”事故都与前期倾斜巷道坡度设计以及贯通测量的精度和工艺有着必然的联系。倾斜巷道的精密、准确、高质量的贯通测量对矿区的安全、高效、节能等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倾斜巷道的贯通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高精度GNSS控制网构建方法、井下陀螺精准定向方法和特殊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探讨主要的误差来源于改正方法,采取分布平差与整体平差相结合的方法,减弱误差对导线边最弱点的影响,最终达到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规范。进而提高该矿区的倾斜巷道贯通的精度水平,保障矿区生产的安全性,提高矿区后续建设及维护的可持续性及能源利用节约性。针对山西中煤集团安太堡露天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与开采的特殊情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地面控制点与国家坐标系不统一,以及前期开采地表沉陷引起的破坏问题。(2)井下倾斜巷道距离较长,遇到特殊类型的倾斜巷道,比如急倾斜巷道,依靠传统的全站仪联系测量手段难以保障最终的贯通精度。与传统井下贯通测量相比,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在地表GNSS控制网建设过程中,提出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探测出被移动或者被破坏的地面控制点,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纠正。(2)在井下三角高程测量过程中的急倾斜和阶梯形地段,提出一种前后视的三角高程测量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全站仪测距的固定误差,同时还可以消除全站仪仪器高i的量取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在井下导线测量过程中,引入陀螺定向方案提高井下长导线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安太堡煤矿二号井运输巷道开展了基于陀螺定向提高井下导线控制精度的实验项目。在此项目中,除了计划中的陀螺定向技术之外,尝试利用本文研究的地面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井下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验证过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全站仪+水准仪;○2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3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陀螺仪定向。在贯通点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全站仪+水准仪的测量方法,巷道贯通点存在超出限差的风险。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平面和高程贯通精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
陈文军[3](2020)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垄断,已经由研究阶段转向市场产业化。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周长仅为50余米,其高能输运线(HEBT)的高差达19米,是目前同类装置中最为紧凑也是高差最大的治疗装置,其元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安装工期紧迫、所有关键元件都要求亚毫米量级精度安装。由于其作为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设计结构的紧凑性,产业化后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对准直安装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准直测量作为一项贯穿于重离子治疗装置建造始终的关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以在建的重离子治疗装置为研究基础,以提升装置安装元件的准直精度、提高准直安装的效率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准直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准直方法的优化和准直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元件的准直精度和准直安装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结构、测量原理及定位要求的研究,借助于激光跟踪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的联合测量,提出了一套基于磁铁标定数据的磁场测量定位准直方法,将所有测磁元件在短时间内以优于±0.1mm的精度准直到位,经过验证,准直结果满足了高精度磁场测量系统的定位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测磁定位的效率。2.基于对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精度与束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和对影响其准直精度的因素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控制激光跟踪仪的测量误差,及对附有约束条件的控制网测站加权平差等方法,提升了三维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同步环磁铁轨道的平滑测量,提出了“一站式全覆盖测量”准直同步环磁铁的方法,使同步环所有磁铁准直相对中误差值达到了0.05mm,有效减小了同步环的闭轨,提升了同步环的束流品质。在大高差的HEBT竖向安装磁铁准直工作中,根据磁铁的现场安装姿态构建了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数据转换模型,克服了垂直终端元件安装时由于标定姿态和安装姿态的不同向而带来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准直安装的工作效率。3.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束诊元件的安装准直工作中,研究了一种使用关节测量臂和准直望远镜内、外组合标定,使用激光跟踪仪精确上线安装的束诊元件准直方法,成功将真空室内部的束诊元件中心转换为真空室的外部标定,克服了传统的真空管道内部元件无法高精度数字化准直的难题。通过多类测量系统联合测量,做到了束流诊断元件在真空室内的精确标定和精密安装,有效地提高了束诊元件对加速器的束流测量精度。4.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用于重离子治疗患者放疗前的引导摆位和放疗过程中的实时靶区监控。通过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解析数学模型的搭建,使用双相机交会测量患者体表靶区的特征点,结合七参数解算模型,精确标定出患者肿瘤相对于等中心点的位置,完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相对于治疗等中心点的六自由度参数实时监测。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摆位系统的设计,引导患者进行摆位和摆位验证,提升患者的摆位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监测系统的设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体表的编码特征点,建立超差预警机制,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照精准度,避免正常组织受到辐射,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准直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种准直安装的技术难题,以上研究内容绝大部分都在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和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得以应用。通过工程的实际验证,上述准直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安装效率,缩短了安装工期,关键元件的各向安装误差均优于物理精度要求。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已完成临床实验并投入使用;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也开始束流调试,所有束流参数均好于设计目标,这也是对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关键技术的最好验证。
韩亚洲[4](2020)在《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日益庞大,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超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建设耗时长、施工复杂、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同时高层建筑受到温度、风、日照等荷载影响。超高层建筑的精确定位一直是测量控制的难点问题,同时垂直度控制和沉降监测对于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和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和讨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常用的监测方法和相关技术:高精度智能全站仪技术,GPS测量技术,水准仪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技术等,概括了相关技术和方法在超高层建筑结构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2)对天津某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测量,包括场区首级到三级控制网的布设,轴线与标高的竖向引测,轴线控制点及高程的检核等。根超高层建筑施工楼层的高度和周围环境的不同,灵活使用逐层分段检核的方法,采用了“GNSS+全站仪+激光铅垂仪”联合测量的综合方法。超高层结构的标高在主体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对引测的高程点进行检核,再以检核后的高程点作为基准向上引测。(3)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常用的几种方法:短视线几何水准法,三角高程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和GPS网络RTK法,并概述了相关方法沉降监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应用情况。(4)介绍了核心筒垂直度测控的必要性,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高层建筑物垂直度常用的检测方法,使用全站仪参考线测法对核心筒东南西北四个面进行测量和计算,分析得到核心筒的整体的垂直度情况,为后续施工进行提供参考。(5)对建筑物变形预报模型进行简要介绍,使用灰色理论进行高层建筑物变形分析和预报,基于新信息模型和新陈代谢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得到高层建筑的变形情况。通过倾斜数据和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各自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王辉[5](2020)在《长大隧道测量的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设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高速铁路的修建往往伴随着隧道工程的建设,而长大隧道工程往往又是铁路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因此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贯通便成了隧道控制测量的重要工作。隧道控制测量分为洞外控制测量和洞内控制测量,洞外控制测量常用GNS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网测量等测量方法,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成昆铁路小湘岭隧道,探讨了平面、高程控制网的测量方法、观测网形、注意事项、观测数据处理与检核、平差计算及精度分析等。详细的介绍了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理论,并探讨了洞外GNSS控制测量和洞内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对贯通里程面的误差影响。结合实际工程小湘岭隧道,介绍了隧道内控制导线的特点、点位布设注意事项、洞内外控制测量要求、洞内控制导线的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等。探讨了陀螺仪在小湘岭隧道测量中的应用,优化了隧道内控制导线加测陀螺方位角的最优位置,分析了加测陀螺方位角对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增益影响。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特点、作业流程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简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工程中操作流程,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在隧道超欠挖检测及土石方量计算中的应用。
叶正真[6](2020)在《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水准仪自产生以来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因其高效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特点已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工程建设之中。作为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量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数字水准仪被列为国家法定的计量器具,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检定方法对数字水准仪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定期计量检定。目前,常用的数字水准仪检定方法有室外检定法、室内外相结合分项检定法及不完全的室内检定法。室外检定法虽然能检定数字水准仪的所有项目,但是具有检定场地大,检定耗时费力,检定工作效率低,且易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制约等缺点。室内外相结合分项检定法是对仪器的光学、机械部分的检定项目依照光学水准仪的检定方法在室内进行,而对于数字水准仪其它的检定项目,只能依靠配套的水准条码标尺在室外进行,因此同样具有室外检定法的缺点。为了克服数字水准仪室外检定的不足,室内检定法应用而生。现有的不完全室内检定法,是将各类常用数字水准仪条码尺影像的片段通过照相后微缩刻制在分划板上,并将两个完全相同的载有条码尺分划板的平行光管对径安置,以实现检定工作的室内化。这种方法能够克服室外检定法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难点:(1)两边光管不等高使得两光管提供的水平视线不在同一高度上,无法满足检定设备需有一条水平准线的检定要求;(2)条码尺分划板固定在特定的视距位置不能移动,无法满足望远镜调焦运行差的检定;(3)无法实现对数字水准仪所有必检项目集于一台室内检定设备完成。因此,实现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的途径就是解决不完全室内检定法的缺陷。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单光管的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该方法结合现有的JSJ经纬仪水准仪综合检定仪和一根“专用光管”,再配合精密转台、四维微倾台和升降台组成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设备。“专用光管”的焦距为1000mm,其能够提供一条标准偏差保持σ≤0.5"的水平准线,并且可以实现2m-∞范围内的目标连续可调,从而可克服现有的不完全室内检定法两条水平视线不等高和分划板焦距固定不动的问题。另外,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将市面现有的四种条码尺按比例缩小,通过相应的解码技术得到一定长度条码尺影像,然后利用精密光刻技术刻制在“专用光管”分划板上实现条码尺的室内化。如此,一台检定设备可完成数字水准仪所有必检项目的室内检定工作。通过分析该设备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各分量的不确定度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得到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86"(k=2.02,p=0.95),小于JJG960-2012《水准仪检定装置检定规程》中规定水准仪检定装置“水平标准线偏差一级不超过2″的计量性能要求。结果表明,该全室内检定设备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水准仪检定设备的计量性能要求,为实现数字水准仪的全室内检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任洁[7](2020)在《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既有铁路的养护维修需要高效、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支持,GPS-RTK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的测量优势已在铁路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广泛使用。但受制于其水准测量精度,在既有轨面高程测量过程中还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将动态RTK技术与周边水准点的分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空间拟合算法,实现其在既有线测量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既有轨道的测量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不同作业模式的现场施测方案,分析不同作业模式的数据吻合性选取某专用线作为试验线路,分别采用全站仪、水准仪、GPS及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线路测量,并对不同作业模式获取的线路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GPS测量数据与全站仪、三维激光测量获取的线路平面位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高程测量方面与水准测量结果的吻合性不足。2)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GPS-RTK测量高程数据的拟合精度问题以实测的线路左右股GPS-RTK测量高程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应点位的水准测量数据作为基准,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的高程拟合精度问题。分别采用平面拟合及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引入14个控制点,进行高程拟合精度分析。通过残差和内外符合精度对比分析发现,在引入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采用二次曲面模型进行GPS高程数据拟合可满足既有铁路高程勘测要求。3)研究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方法以敦格铁路作为试验段,设计全站仪、GPS-RTK与无人机相互配合的既有铁路勘测方法,以GPS-RTK技术获取主要控制点的平面及高程信息(全站仪测量数据作为参考基准),结合提取的实景三维和轨道特征数据,采用一种自动选取不等间隔控制点算法,研究不同控制点数条件下的无人机测设精度,对综合应用无人机与GPS-RTK技术进行既有轨道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杨吉明[8](2019)在《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虽然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但是城市交通也在日益拥堵,所以缓解城市居民的出行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节能环保且安全舒适功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将地铁项目提上了日程。地铁控制测量是地铁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做好合理布设地铁控制网、严格控制好质量精度、保证施测进度顺利进行、合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获得高精度的轨道施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地铁控制测量的关键工作,是当前轨道交通测量研究中的研究重点。论文阐述了地铁项目中的地面控制测量工作,着重讨论了地面控制测量中的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精密导线网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首先叙述了控制测量在地铁项目中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及地铁控制测量中的主要工作,包括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然后对平面控制测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控制网的选点与埋石、控制网的布设、外也观测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对卫星定位控制测量进行了说明;从导线网的布设、选点与埋设、外业观测及最终的数据部分对精密导线测量进行了深入说明,对地面控制测量有了详细的叙述。接着对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流程进行了阐述。论文最后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1线对上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通过对实际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评定,测量结果满足要求,得到了以后需要注意及改进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
陈卓[9](2019)在《浅谈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根据数字水准仪的原理及优缺点,探讨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以达到使用标准。根据数字水准仪误差类型,对误差进行控制,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顾玄龙[10](2019)在《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铁路轨道几何平顺性参数的测量效率,国内相关单位研制了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全站仪+惯导型)轨检仪,可以对轨道进行动态测量。但目前这种动态轨检仪未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其测量原理、模式等还未完全得到行业认可,测量数据稳定性和测量精度也未得到全面测试。因此,很有必要对动态轨检仪的轨道测量原理和过程,及其轨道测量数据的稳定性、轨道测量精度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免置平全站仪在轨道测量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首先研究了免置平全站仪在惯导型轨检仪轨道测量过程中的坐标系、观测值及坐标计算模型;之后研究了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坐标转换算法,并通过动态轨检仪在轨道测量中免置平全站仪采集的实测数据,通过编程计算验证了本文研究的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坐标转换模型的正确及优异性;最后探讨了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设站点三维坐标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坐标转换模型可应用于任意旋转角的免置平全站仪的轨道测量过程中,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工程坐标系下的站心坐标。通过在成都地铁5号线上建立轨检仪测试场,对某型号的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精度进行综合的测试,研究了该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及其精度,得出:(1)该动态轨检仪重复测量的轨距、超高和三维坐标数据的稳定性好、内符合精度高;(2)该动态轨检仪超高和轨距测量的外符合精度(与0级轨道尺测量的轨距和超高对比差值的中误差)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0.3mm),其轨道三维坐标测量的外符合精度(与GRP1000轨检仪测量的轨道三维坐标及水准仪测量的轨顶面高程对比差值的中误差)可以达到较高精度(≤1.5mm)的结论。分析了动态轨检仪在某高铁线路轨道测量中的精度情况和适用性。将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应用在某运营期高铁线路,在不同线形下进行轨道测量,同时用SGJT-SRI1静态轨检仪对同一段轨道进行测量,对获得的轨道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对比分析。通过对动态轨检仪在某运营期高铁轨道不同线形下(含纵坡、竖曲线、直线和平面曲线段)的测量数据(横向坐标、轨顶高程、轨距、超高、扭曲、不同弦长的轨向和高低)综合分析表明: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可以进行时速250km(含)以下铁路的相对及绝对位置的轨道测量。
二、精密电子水准仪在等级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密电子水准仪在等级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水准测量技术在重点沉降区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地面沉降成因及其危害 |
1.3 地面沉降监测国内外技术进展 |
1.4 精密水准测量地面沉降监测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精密水准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理论基础 |
2.1 精密水准测量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1 精密水准测量误差来源 |
2.1.2 精密水准测量一般规定 |
2.1.3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 |
2.1.4 水准测量的概算 |
2.2 沉降区监测技术与方法 |
2.3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进行沉降区监测 |
3 测区概况及地面沉降监测网布测 |
3.1 地面沉降监测区概况 |
3.2 地面沉降监测网布设 |
3.2.1 地面沉降监测网起算点布设 |
3.2.2 地面沉降监测网布设 |
3.3 地面沉降监测网水准观测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各类高程点的观测 |
3.3.3 观测数据最终选取 |
3.4 地面沉降监测网水准点加密重力观测概况 |
4 地面沉降监测网数据处理 |
4.1 数据处理软件 |
4.2 数据处理基本原则 |
4.3 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
4.4 数据整理 |
4.4.1 数据提取文件及内容 |
4.4.2 上下标连测数据提取与选用 |
4.5 水准概算 |
4.5.1 数据正确性与一致性的检核 |
4.5.2 推算各点的概略高程 |
4.5.3 起算点的分析与确定 |
4.6 平差计算 |
4.6.1 平差模型 |
4.6.2 平差方法 |
4.6.3 精度评定 |
4.7 地面沉降监测水准路线图 |
4.8 上期沉降数据处理概况 |
5 地面沉降监测网沉降分析及结论 |
5.1 沉降量计算 |
5.2 地面沉降量图绘制 |
5.3 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绘制及沉降分析 |
5.4 结论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
2 高精度地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
2.1 地面高精度平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
2.2 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 |
2.3 矿区地表高水准高程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
3 倾斜巷道贯通测量的方法 |
3.1 平面导线控制网布设 |
3.2 陀螺定向 |
3.3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 |
3.4 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法 |
4 安太堡煤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案例 |
4.1 巷道贯通测量技术路线 |
4.2 地表GNSS控制网 |
4.3 地表高程控制网 |
4.4 井下导线及高程测量 |
4.5 贯通测量精度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
1.2.1 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
1.2.2 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发展 |
1.3 国内外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现状 |
第2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准直测量的误差理论 |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
2.1.2 误差来源 |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
2.2 测量误差的合成 |
2.3 粒子加速器的精密准直测量理论与技术 |
2.3.1 准直测量的控制网理论 |
2.3.2 粒子加速器的误差效应 |
2.3.3 加速器元件准直的七参数转换模型 |
2.4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 |
2.4.1 粒子加速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 |
2.4.2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介绍 |
2.4.3 重离子治疗装置测量仪器介绍 |
2.4.4 粒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发展 |
第3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技术研究 |
3.1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简介 |
3.2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铁元件的标定 |
3.2.1 二极磁铁的标定 |
3.2.2 多极磁铁的标定 |
3.3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3.3.1 HALL测磁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3.2 长线圈积分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3.3 谐波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4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4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现场安装准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4.1 重离子治疗装置安装准直精度要求及误差分配 |
4.1.1 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系统对安装准直的精度要求 |
4.1.2 基于准直精度要求的误差分配 |
4.2 重离子治疗装置三维控制网的测量与平差处理 |
4.2.1 三维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优化 |
4.2.2 三维控制的测量 |
4.2.3 三维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
4.3 重离子治疗装置L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3.1 回旋加速的安装准直技术 |
4.3.2 源束线的准直技术 |
4.4 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4.1 同步环准直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提升同步环准直精度的方法 |
4.4.3 束诊元件的标定与准直安装 |
4.4.4 同步环元件相对位置平滑测量及精度分析 |
4.5 重离子治疗装置H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5.1 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及预准直 |
4.5.2 HEBT元件的准直方法 |
4.6 重离子治疗装置治疗终端元件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6.1 治疗终端物理治疗设备的准直 |
4.6.2 治疗终端治疗定位设备的准直 |
第5章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5.1 国内外放射治疗患者摆位及监测技术现状 |
5.2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 |
5.2.1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测量原理 |
5.2.2 近景摄影测量的测量模式及特点 |
5.3 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5.3.1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前的摆位技术研究 |
5.3.2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中的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与激光跟踪仪测长对比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高层建筑结构监测的目的与背景 |
1.2 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 |
1.2.2 超高层结构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项目介绍和相关内监测技术 |
2.1 监测项目介绍 |
2.2 高精度智能型全站仪技术 |
2.3 GPS测量技术 |
2.3.1 GPS建筑物监测原理和发展现状 |
2.3.2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 |
2.4 水准仪法 |
2.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6 激光铅垂仪法 |
2.7 倾斜仪法 |
第3章 控制测量 |
3.1 测量仪器 |
3.2 测量控制网的总体布局 |
3.2.1 超高层建筑平面控制网建立 |
3.2.2 二级控制网的布设 |
3.2.3 三级控制网的布设和内业计算 |
3.3 地下施工测量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
3.4 地上施工测量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
3.5 地下轴线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
3.6 地下高层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
3.7 地上轴线控制网的引测方法与精度控制 |
3.8 地上高层控制网的引测与精度控制 |
第4章 核心筒垂直度测控 |
4.1 核心筒垂直度测控的必要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2 高层级建筑物垂直度常用检测方法 |
4.3 全站仪参考线测量法 |
4.4 核心筒垂直度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章 建筑物变形预报及安全预测 |
5.1 变形监测预报模型 |
5.2 灰色理论的高层建筑物变形预报 |
5.3 沉降监测数据 |
5.4 基于MATLAB软件的灰色GM(1,1)理论预测 |
5.5 基于GM(1,1)拓展模型的高层建筑沉降预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长大隧道测量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长大隧道精密工程控制测量 |
2.1 工程概况 |
2.2 控制测量方案 |
2.2.1 坐标系统 |
2.2.2 高程基准 |
2.2.3 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案 |
2.2.4 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 |
2.2.5 测量控制网的可靠性 |
2.2.6 测量方案可行性论证 |
2.3 GNSS观测数据处理与结果 |
2.4 高程控制网测量与结果 |
第3章 长大隧道控制测量贯通误差预计 |
3.1 工程概况及贯通误差分配原则 |
3.1.1 坐标系统和贯通面里程 |
3.1.2 隧道贯通中误差及分配原则 |
3.2 洞外控制测量误差预计 |
3.2.1 洞外控制测量方案 |
3.2.2 洞外测量对中心贯通面的误差预计 |
3.3 洞内控制测量误差预计 |
3.3.1 洞内控制测量方案 |
3.3.2 洞内导线测量误差预计 |
3.4 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
3.4.1 横向贯通误差预计 |
3.4.2 高程贯通误差预计 |
3.4.3 隧道实际贯通误差 |
第4章 隧道内控制测量的问题探讨 |
4.1 洞内导线控制测量 |
4.1.1 不同导线形式的对比 |
4.1.2 洞内控制测量特点 |
4.1.3 洞内点位布设 |
4.1.4 洞内控制测量要求 |
4.2 陀螺仪在隧道中的应用 |
4.2.1 陀螺仪定向流程 |
4.2.2 精度分析 |
4.2.3 子午线收敛角对陀螺方位角的影响 |
4.2.4 增设陀螺方位后横向贯通误差的计算 |
4.2.5 加测陀螺定向边数量及位置的讨论 |
4.3 加测陀螺方位角后对小湘岭隧道贯通的影响 |
4.3.1 陀螺仪在小湘岭隧道中的应用 |
4.3.2 陀螺定向边对小湘岭隧道的贯通误差影响 |
第5章 隧道施工测量及超欠挖监测的问题探讨 |
5.1 小湘岭隧道洞内控制导线复测 |
5.1.1 隧道内控制导线的复测方法及精度 |
5.1.2 使用仪器和施测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超欠挖检测问题的探讨 |
5.2.1 研究背景 |
5.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5.2.3 开挖面超欠挖监测测量 |
5.2.4 三维扫描在隧道施工超欠挖监测中的应用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字水准仪的发展 |
1.2 数字水准仪检定意义及检定项目 |
1.2.1 数字水准仪检定意义 |
1.2.2 数字水准仪检定项目 |
1.3 研究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及条码尺的编码与解码 |
2.1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
2.1.1 数字水准仪的基本结构 |
2.1.2 数字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
2.2 条码尺通用编码规则与解码方法 |
2.2.1 通用编码规则 |
2.2.2 通用解码方法 |
2.3 常用数字水准仪的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
2.3.1 徕卡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
2.3.2 天宝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
2.3.3 拓普康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
2.3.4 索佳数字水准仪编码原理与解码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字水准仪及条码尺的误差来源与测量不确定度 |
3.1 误差来源分析 |
3.1.1 与仪器有关的误差 |
3.1.2 与条码尺有关的误差 |
3.1.3 与光电读数有关的误差 |
3.1.4 与测量人员有关的误差 |
3.1.5 与外界条件有关的误差 |
3.2 测量不确定度 |
3.2.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
3.2.2 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
3.2.3 测量不确定的分类与来源 |
3.2.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4 数字水准仪现有检定方法分析 |
4.1 室外检定法 |
4.2 室内检定法 |
4.3 不完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单光管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5.1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方法 |
5.1.1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基本设计思路 |
5.1.2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的设计方案 |
5.1.3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具体操作流程 |
5.1.4 单光管全室内数字水准仪检定设备的优点 |
5.1.5 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与现有检定法对比分析 |
5.2 基于单光管全室内检定法可行性分析 |
5.2.1 建立数学模型 |
5.2.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及计算 |
5.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5.2.4 扩展不确定度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高程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有关水准面的概念 |
2.1.1 水准面 |
2.1.2 大地水准面 |
2.1.3 似大地水准面 |
2.1.4 参考椭球面 |
2.2 高程系统 |
2.2.1 正高系统 |
2.2.2 正常高系统 |
2.2.3 大地高系统 |
2.2.4 正高、正常高、大地高之间的转换 |
2.3 国家高程基准 |
2.3.1 高程基准面 |
2.3.2 水准原点 |
2.4 本章小结 |
3 GPS测高原理 |
3.1 传统测量原理 |
3.1.1 水准测量 |
3.1.2 三角高程测量 |
3.1.3 重力高程测量 |
3.2 GPS测量原理 |
3.2.1 GPS定位基本原理 |
3.2.2 GPS测高原理 |
3.3 实验数据采集 |
3.3.1 GPS-RTK坐标数据采集 |
3.3.2 全站仪坐标数据采集 |
3.3.3 水准仪坐标数据采集 |
3.3.4 三维激光坐标数据采集 |
3.4 数据对比分析 |
3.4.1 GPS-RTK坐标数据与全站仪坐标数据对比分析 |
3.4.2 GPS-RTK数据与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对比分析 |
3.4.3 GPS-RTK数据与水准仪数据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GPS高程拟合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
4.1 测区概况 |
4.2 GPS控制点布设方案 |
4.3 高程拟合模型 |
4.3.1 平面拟合模型 |
4.3.2 二次曲面拟合模型 |
4.4 平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
4.4.1 自动选取结点 |
4.4.2 引入一个控制点 |
4.4.3 引入两个控制点 |
4.4.4 引入三个控制点 |
4.4.5 引入四个控制点 |
4.5 曲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
4.5.1 自动选取结点 |
4.5.2 引入一个控制点 |
4.5.3 引入两个控制点 |
4.5.4 引入三个控制点 |
4.5.5 引入四个控制点 |
4.6 GPS高程精度评定 |
4.6.1 内符合精度 |
4.6.2 外符合精度 |
4.6.3 GPS水准高程精度评定 |
4.7 本章小结 |
5 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应用 |
5.1 试验段概况 |
5.2 施测方案设计 |
5.2.1 无人机系统构成 |
5.2.2 航线规划 |
5.2.3 航带设置 |
5.2.4 地面控制点布设 |
5.2.5 数据处理 |
5.2.6 模型成果展示 |
5.3 不同GNSS控制点的无人机测量精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地铁控制测量概述 |
2.1 引言 |
2.2 地面控制测量 |
2.3 联系测量 |
2.4 地下控制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3 平面控制测量 |
3.1 引言 |
3.2 卫星定位控制测量 |
3.3 精密导线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4 高程控制测量 |
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
4.2 水准标石类型与埋设 |
4.3 外业观测 |
4.4 数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5 济南地铁R1线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设计方案 |
5.3 外业测量 |
5.4 数据处理 |
5.5 控制复测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浅谈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水准仪基本原理 |
2 功能及特点 |
3 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 |
3.1 准备工作 |
3.2 操作步骤 |
3.2.1 测量过程 |
3.2.2 成果导出 |
4 数字水准仪误差 |
1) 仪器内部机械误差 |
2) 自动补偿装置误差 |
3) 电子设备误差 |
5 结论 |
(10)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轨检仪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轨检仪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轨检仪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方法 |
2.1 概述 |
2.2 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测量原理 |
2.2.1 动态轨检仪的测量特点 |
2.2.2 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的基本原理 |
2.3 轨道测量中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工作原理 |
2.3.1 轨道测量中免置平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
2.3.2 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站心坐标计算及设站精度计算 |
2.3.3 免置平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实测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精度分析测试 |
3.1 概述 |
3.2 测试场高精度控制网建网与数据分析 |
3.2.1 测试场平面网建网与数据分析 |
3.2.2 测试场高程网建网与数据分析 |
3.3 测试场轨道基准数据获取 |
3.3.1 利用电子水准仪测量轨顶面高程及其数据处理 |
3.3.2 利用0 级轨道尺测量轨道超高和轨距基准数据 |
3.3.3 Amberg GRP1000 静态轨检仪测量轨道坐标及其精度分析 |
3.4 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过程及任意里程处轨道实测坐标计算原理 |
3.4.1 某惯导型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方法及过程 |
3.4.2 任意里程处轨道实测三维坐标计算原理 |
3.5 某惯导型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结果精度分析 |
3.5.1 某惯导型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结果内符合精度分析 |
3.5.2 某惯导型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结果外符合精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态轨检仪在某高铁线路的轨道测量精度分析 |
4.1 概述 |
4.2 轨道轨顶坐标和高程测量结果精度分析 |
4.2.1 轨道纵、横向坐标计算原理及程序设计 |
4.2.2 轨道轨顶横向坐标和高程测量结果精度分析 |
4.3 轨道测量的超高和轨距结果精度分析 |
4.4 轨道测量的不同弦长轨向和高低结果精度分析 |
4.5 轨道测量的扭曲结果精度分析 |
4.6 动态轨检仪在轨道测量过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四、精密电子水准仪在等级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水准测量技术在重点沉降区监测中的应用[D]. 王建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D]. 王海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文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变形监测方法研究[D]. 韩亚洲.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长大隧道测量的若干问题探讨[D]. 王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6]数字水准仪全室内检定方法的研究[D]. 叶正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 任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D]. 杨吉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9]浅谈数字水准仪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J]. 陈卓. 陕西水利, 2019(05)
- [10]具有坐标测量功能的动态轨检仪轨道测量精度分析[D]. 顾玄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