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马婉祯[1](2020)在《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文中认为知青带队干部是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困境时,由知青派出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知青家长所在单位)为解决下乡知青生产生活等问题派驻知青点的在职干部。石家庄地区先后约派出2158名带队干部。他们给予了知青很大帮助,包括房屋建设、食堂整顿、“一种三养”、帮办副业、建立制度、保护知青人身安全以及帮助知青重返城市等。这些都是对知青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直接反映,更是有关部门维持上山下乡运动的一种尝试。知青带队干部的派遣,充实和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带队干部构架在城乡、厂社、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支援农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使知青工作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带队干部关心知青疾苦、倾听知青呼声,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破解,成为知青心中“大大”的温暖,真正打入了知青内部,并创造了从知青点飞出金凤凰的时代奇迹。派遣带队干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之时的一种补救性政策,但在“文革”既定政治路线的影响下,带队干部的派遣并不能解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一特殊群体在“左”的形势下,在大转折历史关头的人生选择,不仅影响了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诸如言传身教、带头苦干;统一战线、融入当地;抓好典型、激励机制等经验,为中国今后派遣干部下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杜淑霞[2](2020)在《李先念农业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建设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李先念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农业建设和农业思想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在长期的财经工作中,他不断总结农业发展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农业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农业思想体系。本文对李先念农业思想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阶段。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条件,其中中国传统农业思想、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和毛泽东农业思想是李先念农业思想形成的理论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李先念自身的成长环境以及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是李先念农业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其次,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系统总结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阶段,包括产生、形成和成熟三个时期。第二部分,研究了李先念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李先念农业政策思想、农业建设思想和农业管理思想三部分。李先念在农业发展上能够坚持党的相关农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工作。他认识到发展好农业首先要把粮食工作做好,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业管理上,李先念创造性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合理规划,曾经担任财政部长的他严格把控农业资金的使用。为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李先念在晚年还提出要科学管理土地,防止土地沙化,保持水土等举措。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内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价值所在。第三部分,概括李先念农业思想的特征。本部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李先念农业思想与当时代其他领导人的农业思想进行比较,再结合李先念农业建设的工作经历,提炼出李先念农业思想的鲜明特征,包括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政策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系统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以及阶段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征,这是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第四部分,总结李先念农业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李先念农业思想在理论上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和毛泽东农业思想。在实践上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维护好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助于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吴盛杰[4](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王平权[5](2015)在《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基层档案工作概括为:建、收、整、管、用等若干环节和方面。做实做好以上几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档案工作的命脉。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抓住以上几个环节,做强做大档案工作,发挥好档案工作应有的作用,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叶义旭[6](2013)在《新形势下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农业机械也随之快速发展,有力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晓利,高亚雄[7](2012)在《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文中认为《道交法》出台、三轮和农用车业务移交后的这几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困境中求突破,在曲折中谋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之路。近几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沉寂了几年的
李景田,何秀强,赵俊龙[8](2012)在《滨海新区:为设施农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文中研究指明按照天津市滨海新区对大港"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定位,大港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近两年来已成雨后春笋之势,迅猛发展。目前拥有设施农业种植业面积8306亩。其中温室大棚1646栋,冷棚3025栋,冬枣棚21栋,规模种植园区已达4家,规划
吴国君,吴丽娜[9](2011)在《肇东市田查路检农机监理员工作的管理》文中指出田查路检是农机监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各地农机监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交警部门配合下进行,通过田查路检,对那些不懂法、不守法,甚至屡教不改的违章人员起到监督、震慑和强制作用,达到惩戒少数、警醒多数,教育大家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农机监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如何才能搞好这项工作,为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就笔者多年的经验,谈论以下几点体会。
阚国坤[10](2010)在《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旱改水,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旱地改造为水田,将原来种植的旱作物改为水稻。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在1953-1983年领导广大干群艰苦奋斗推行旱改水农业开发活动,系统分析兴起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实践经验,进而,深入地探讨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产、农村经济生活与及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总结探索这项以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成效,并以此展示苏北地区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懈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出结论是旱改水促进了苏北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条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农业旱改水开发的基础上。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苏北农业旱改水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活动兴起背景及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活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多项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其二是苏北地区过去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水灾导致群众饥荒,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民众在影响较大的沂、沭两大骨干河流上进行“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治理工程,打响了新中国治水第一仗。很快解除灾害,而后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为实施旱改水创造了基本条件。其三是苏北实行旱改水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淮河以北,属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土壤及降水条件均属优越,适合水稻生长。其四是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穆子、山芋、玉米、大豆、高粱等旱作物为主耕作制度,为了这种多灾低产面貌,在实践中先后试验种植了马铃薯、甘薯、水稻等高产作物。苏北地区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洪水涝害发生时期,也正是水稻需水最多的时期,在旱改水田种植高产作物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与当地降水高峰期、温度高峰期的基本同步,实现了种稻治水抗灾,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且水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旱涝保收,能够有效利用瘠薄土地,改良盐碱土壤及营养价值好、经济价值高、民众喜食等优点,是成为符合旱改水条件的首选作物。因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农业上推行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推行农业旱改水活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开展取得显着的成效。按照旱改水实施时间大致经过: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四个阶段,到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干群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实现改善民生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其中值得记取的教训是受到1960-1962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天灾加人祸使得旱改水刚推开就在一些地方被迫下马,导致大面积回旱,人为破坏了与稻作相关的水利设施,使得干群对旱改水是谈虎色变,回旱导致了群众生活艰难。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北地区农村只在初期影响较大,尔后在“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将江淮水通过江苏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最北端的徐州丰沛县,有效保障了发展旱改水水源供应。同时因旱改水需要的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增多,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产杂交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苏北地区旱改水获得迅猛发展。到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苏北地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稳步发展,水稻保持在较高面积。在没有稻作种植技术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旱改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没有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持续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推广的组织管理。领导始终重视与支持并亲自参与旱改水,甚至对旱改水中遇到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级负责,定时、定人办法子以一一解决。当时苏北旱改水地区经济十分贫困,群众无力拿出经费来推行旱改水,政府采取下拨经费及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解决所缺的经费予以支持。为了让苏北民众尽快掌握陌生的稻作技术,在大规模推行旱改水前,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地进行多点试验。邀请并选派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水稻专家陈永康多次前来传播高产稻作经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亲自深入旱改水地区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技术指导,使得旱改水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发展。为加强苏北地区旱改水领导与技术力量,实现水稻高产,江苏省多次从南方稻作地区选派多批有领导水稻生产经验的管理干部及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稻农,到达苏北地区传授稻作技术。苏北地区在推行农业旱改水缺少相关生产工具与资料,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提水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以使旱改水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组织管理毕竟只是推动苏北地区旱改水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农民由思想到行动的自觉参与才是旱改水发展的真正动力,采取促进干群思想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等管理举措,推动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逐步在实践运用,收到良好效果。推广南方插秧稻的种植技术经验是苏北地区旱改水主要内容。而对本区民众来说,插秧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比种植旱作物复杂、繁琐得多,而且劳动力投入也大大增加,群众起初不适应也颇感辛苦。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及推广从平田整地、水稻选种、浸种、催芽、落谷、拔秧、栽插、耘耥除草、施肥、治虫、收获等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经验,以保证水稻有效增产,实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摆脱其贫困生活。其中,最显艰难是对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勘测整理,有计划进行灌溉沟渠闸坝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种植地块。其次是插秧。插秧是苏北旱改水地区群众较为生疏与旱作区别大的农活,也是水稻生产中费工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环节。插秧用工数比小麦、玉米田多,因劳畜力不足及技术不熟练而费工更多。虽然如此,在上下努力下,到1965年各地普遍实现插秧稻,不再种植直播稻,并逐步建立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苏北地区推广旱改水过程中始终重视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研制及推广应用,是实现不花钱增产多、收效快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不断引进推广并培育应用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奠定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更新换代的水稻品种为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促进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北地区群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表现引进推广杂交稻种植上不仅与苏南同步发展而且使得水稻产量普遍超过苏南。苏北地区民众在上级支持与领导下,克服诸多的困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耕作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得水稻面积扩大,而且使得稻麦一年两熟的面积也扩大,实现了当初制定旱改水目标。苏北地区旱改水变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对农业生产方面能够促进水利规划与建设一直是遵照“水随农走”的原则为旱改水服务,先后修建水库、骨干河道及跨流域调引江、淮水工程为旱改水提供水源保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进行梯级河网化及灌溉站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改变了单纯依靠雨水灌溉农业生产。使得苏北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水源,有效地管理与维护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实现了水利条件好地方都进行了大面积旱改水,而实行旱改水地方都能保持良好的水源利用条件,形成旱改水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的良好互促互动关系。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促进当地民众社会生活改善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使得民众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并增强了民众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减轻妇女劳动,发挥了妇女作用等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兴修众多水库及稻田也为水产养殖提供基地,逐渐增多的水稻面积及产量为稻米相关的加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切身体会,诸如增产了粮食、消灭了蝗虫等。旱改水还能够调节、改善气候状况,拦蓄雨洪,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污染。改良当地盐碱土、砂姜黑等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巨大成功也为其它地区提供诸多的启示,农业旱改水是一场集中干群智慧与力量的农业生产改革。在推行旱改水过程中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劳动力量,促进了水利建设发展,为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走出一条至今仍然被借鉴与实践的成功之路:苏南支援苏北发展、苏北学习苏南先进技术经验。真实地反映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实绩。旱改水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为有效保障国家与区域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探求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及其经验。
二、搞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时代背景 |
(一)知青生活中遇到困难 |
(二)知青领导管理出现问题 |
(三)知青被迫害事件的出现 |
(四)知青迫切回城的愿望 |
(五)选派带队干部的酝酿与高层决策 |
二、带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
(一)带队干部的选择与动员 |
(二)带队干部的回应与差异性选择 |
(三)带队干部群体的构成 |
(四)带队干部的组织管理 |
三、带队干部的工作实践 |
(一)思想政治工作 |
(二)破解日常生活难题 |
(三)青年点的整顿与管理 |
(四)支援农村工作 |
(五)青年点的收尾工作 |
四、带队干部面对的困难与应对 |
(一)带队干部面临的困难 |
(二)带队干部的自我调适 |
(三)所属单位、知青办及社队的协助 |
五、带队干部个案研究 |
(一)改变人生走向的带队干部 |
(二)热情鼓励知青高考的带队干部 |
六、对带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反思 |
(一)带队干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
(二)带队干部的工作经验 |
(三)带队干部的负面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李先念农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李先念农业思想的间接研究 |
2. 回忆录中对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回顾 |
3. 关于李先念农业思想的直接研究 |
(三) 研究目标、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思路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 研究方法 |
2. 论文的创新点 |
一、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阶段 |
(一) 李先念农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1. 中国传统农业思想 |
2. 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 |
3. 毛泽东农业思想 |
(二) 李先念农业思想形成的实践条件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2. 李先念青少年时期成长环境的影响 |
3. 李先念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 |
(三) 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阶段 |
1. 李先念农业思想的产生时期(1931-1949) |
2. 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形成时期(1949-1978) |
3. 李先念农业思想的成熟时期(1978-1992) |
二、李先念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李先念农业政策思想 |
1. 坚持贯彻土地改革政策 |
2.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
3. 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 |
(二) 李先念农业建设思想 |
1. 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 |
2. 千方百计把粮食工作做好 |
3. 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三) 李先念农业管理思想 |
1.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合理规划 |
2. 加强财政投入,严格管理农业资金 |
3. 科学管理土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三、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 在农业发展原则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1. 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 立足农业建设实践,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
(二) 在农业发展理念上坚持政策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1. 在农业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农业发展策略 |
2. 农业政策与策略的有效实施,依靠人民群众 |
(三) 在农业工作方法上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
1. 坚持用系统方法,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
2. 坚持用科学方法,实现农业高效快速发展 |
(四) 在农业发展历程上坚持阶段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
1. 在不同发展阶段,农业思想不断完善 |
2. 随着时代变化,农业思想坚持与时俱进 |
四、李先念农业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1. 丰富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的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2.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内容 |
(二) 现实意义 |
1. 有利于维护好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
2.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3. 有利于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5)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重视, 上级支持是推动档案工作的根本 |
二、奖优罚劣、健全制度是提高培养全员档案意识的关键 |
三、搞好收集、规范归档是提升档案质量的基础 |
四、挖掘档案信息, 搞好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 |
(6)新形势下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安农机创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 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对策 |
3 结束语 |
(7)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几点体会 |
二、对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
1. 提高认识, 明确任务是搞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前提。 |
2.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农机安全知识是搞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 |
3. 开展农机安全治理行动, 加 |
(8)滨海新区:为设施农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论文提纲范文)
一、搞好摸底调查,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
二、健全组织机构, 扎实有效监管 |
三、主动服务, 宣传到位, 提高防范意识 |
四、加强监管,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
五、几点体会 |
1. 着眼大局, 主动介入。 |
2. 贴紧跟近, 发挥作用。 |
3. 创新服务, 有效监管。 |
(9)肇东市田查路检农机监理员工作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素质 |
2 与交警部门相互配合 |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
5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
(10)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 相关研究概述 |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
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
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
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
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
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 |
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 |
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 |
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 |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
第一节 制定规划,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
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
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
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
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
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
第一节 土地整理,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
第二节 育秧、插秧 |
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
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
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
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
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
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
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
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
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发挥妇女作用 |
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
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
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
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搞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D]. 马婉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李先念农业思想研究[D]. 杜淑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5]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王平权. 陕西档案, 2015(01)
- [6]新形势下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J]. 叶义旭. 福建农机, 2013(03)
- [7]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J]. 高晓利,高亚雄. 中国农机监理, 2012(11)
- [8]滨海新区:为设施农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J]. 李景田,何秀强,赵俊龙. 中国农机监理, 2012(01)
- [9]肇东市田查路检农机监理员工作的管理[J]. 吴国君,吴丽娜.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2)
- [10]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