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吉首大学——看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

美丽的吉首大学——看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

一、美丽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掠影(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亮[1](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周隆斌[3](2020)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针对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治理手段单一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两大困境,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居环境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农村人居环境的分类及治理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而利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构建涵盖生态环境、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5个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2012-2016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制定并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级与标准,以此为基础划定四类农村人居环境典型区域:引领示范区、优化发展区、全面提升区和重点整治区。最后,基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四大类型,本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分类治理对策,并得到以下结论:(1)全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趋于改善,但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欠佳,人居环境质量总体由东向西递减分布;(2)2012-2016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III类区(中等)及以上的省份占比显着攀升,构成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级的主体部分,相关政策法规优势日益凸显;(3)全国有半数省份集中分布在优化发展区,其次为引领示范区和全面提升区,个别省份处于重点整治区。

郑宁宁[4](2020)在《新时代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乡风文明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和保障。就此而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的背景下,尽管湘西州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农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比较而言,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质量不令人满意,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和提升。近年来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实践进程、总体效果和质量如何?农村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存在哪些短板、遇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等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面临哪些新困惑和新困难?如何进一步提升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通过查找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工作的相关文献,以及对湘西州各县市、乡镇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对州县文明办、乡镇党委、“村支两委”及其农民进行访谈,就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湘西州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乡风民风较之过去有了较大地改观,但总体上讲,成效只是初步的,质量是低水平的。目前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陈规陋习顽疾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村移风易俗与全面小康建设不协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风表象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弱化虚化。调查分析也了解到,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文明乡风建设主体内生动力发挥不够充分、乡风文明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非均衡发展等严重制约、影响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强烈。新时代湘西州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量应立足于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立乡风文明建设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建设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所在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常态化体制机制,包括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发动部署体制机制、乡风文明建设项目化推进实施体制机制、乡风文明建设督查与第三方考核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群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主要从完善村规民约与健全“三会两禁”公益机构、进一步加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德风尚评议和模范典型奖励方面努力;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均衡发展,重点是强化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的政治核心作用、构建完善乡风文明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协同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价值、道德层面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涵,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意义重大。新时代湘西州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量问题的研究,清晰地展现了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总体效果和质量水平,摸清了湘西州农村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存在的短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乡村陈规陋习的遏制情况,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新困惑和新困难等等情况,可以提高人们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克服关于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问题上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新思路和对策,为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职能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参考和借鉴。

朱瑶[5](2020)在《《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在释意理论指导下对《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进行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的总结,重点探讨了在模拟口译过程中译员如何应用"脱离原语外壳"处理原文和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借助释意理论更好提升口译技能及效果。报告前言介绍了本次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的整体情况,即2018《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与2019《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的背景;第一章对模拟交传的实验方法和设计进行了证明和论证,并介绍了模拟口译的译前准备情况,模拟过程及译后反思;第二章对释意理论并对其核心:"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做出了介绍,并且阐述了在本次模拟口译实践中,在"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指导下遇到了哪些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问题;第三章对模拟口译进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说明;第四章主要是对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部分提出了实践结论。本次模拟口译的研究价值在于以释意理论作为交传实践的理论视角,重点从"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方面对如何将源语信息成功转化为相应的的译语,达到原语的表达效果进行了实证式分析。通过对整个模拟实践过程和译文效果的反思,笔者认为在缺乏现场口译机会的情况下,模拟训练也能为MTI学生译员提供提升口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朱琳[6](2020)在《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健身操作为民族舞蹈和健美操的融合,是一项非常有利于广泛开展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着10余所普通高校,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人力资源,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高校开展民族健身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必须认识到,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尚处于萌芽阶段,普及性并不高,目前该项目在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对策推动民族健身操在湘西地区高校更好地开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的影响因素,提出民族健身操在湘西地区高校的开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学校的状况,有4所学校开展了民族健身操,其中吉首大学开展的时间最长;2)对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师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女性占多数,教师呈现中青年化结构,但只有少数老师经常参加学习、交流和培训;3)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开展形式,主要有体育课、课外活动、训练队、表演队。开设内容包括规定动作与自编动作,湘西地区民族健身操的场地设施情况一般,不太能满足项目的开展,领导对民族健身操的重视程度并不高;4)有4所学校有民族健身操训练队,训练队队员女生较多,男生较少,队员基础较好,训练时间充足;5)对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与民族健身操的比赛状况进行调查,学生对民族健身操比赛的兴趣较高,了解程度较好,大部分学生参赛次数达到2次以上,4所高校都参加过省内民族健身操比赛,其中吉首大学在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6)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优秀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了多年来民族健身操的经验。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与培训机会较少,开展民族健身操渠道单一,场地器材陈旧,经费不足,参与各种比赛机会不多,平台甚少等。根据影响民族健身操在湘西地区高校开展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首先要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各种组织机构;加强培训交流互助平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场地设施硬件建设,加大训练比赛经费投入;提升宣传与推广的力度,探索推动发展现实路径。

吴立衡[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五个振兴”,即实现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的振兴。建设新乡贤文化,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又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新乡贤回乡热潮,新乡贤文化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乡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逐渐凸显。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和新乡贤协同建设的作用,如何规范新乡贤的队伍等问题,都急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对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有关新乡贤、新乡贤文化的相关文献,通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全面把握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通过对吉首、衡阳周边的乡镇进行调研,对村民和新乡贤进行访谈,就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新乡贤文化建设在促进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新乡贤文化主体数量偏少、总体作用发挥不足、文化载体落后等主要问题。地方政府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缺位”,参与、监督、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新乡贤的异化等严重阻碍了新乡贤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加强党和政府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乡贤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其主导作用、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加强新乡贤文化主体的自身建设,引导新乡贤回乡、优化新乡贤成员的构成、提高新乡贤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新乡贤文化的载体创新,推进载体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相关机制,不断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新乡贤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乡贤文化可以繁荣振兴乡村文化。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研究,总结当前新乡贤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提高人们对新乡贤、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激发人们的认同感。针对新乡贤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新乡贤文化建设政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可以引导新乡贤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

陈春花[8](2020)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傍山而建,散布在群山之间。历史上着名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众多苗族传统文化中,湘西自治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精品,具有代表性。为做好本课题研究,笔者精心选择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为田野点。德榜村是纯苗族村寨,有银饰村的称号,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流传百年之久,银饰作为该村的乡村产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学艺,兴办家庭作坊。德榜村内新楼林立,邻里和睦,一片祥和。本文力图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德榜村传统的苗族银饰为出发点,以银饰产业为突破口,来探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田野点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选点理由、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生计、民族、文化、银饰锻制技艺等,为后面章节的论述作铺垫;第三章主要讨论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首先从德榜银饰蕴含的文化内涵、银饰传承传统文化及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递等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然后阐述其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第四章主要通过银饰本身就是财富,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可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等方面来分析银饰具有经济价值,再通过对银饰是文化产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来探讨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第三和第四章的基础上,讨论德榜银饰在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寨和谐等方面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湘西苗族银饰作为纹饰和技艺是文化,作为物质是一种文化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总结得出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推动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史沙沙[9](2020)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下提出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社会服务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法,以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为案例,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针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包括导论在内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创新之处几项内容。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这两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笔者首先对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会议公报、领导讲话、政策文件、期刊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全面把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和地方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现实选择来展开论述;并对国内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五大基本要求,为下文对策与建议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三部分是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这一部分以笔者就读的X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校园网搜集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文件资料,并对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一些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的农村居民进行访谈调查,较深入全面地把握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地方院校、地方政府和农村自身三个方面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从地方高校、政府和农民群众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就地方高校来说,应该找准定位,明确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使命,健全和完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和发挥主体能动性,丰富和创新服务内容与途径;就政府来说,应该调整评估导向,引导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加大鼓励人才通向农村的力度和增加高校服务农村的经费投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乡村机制;就农村居民来说,应该提高农村居民、干部文化素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互动交流。

陶成武[10](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认为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二、美丽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丽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1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2.2 劳动实践促成人与自然的统一
        2.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的根源
        2.2.4 资本主义制度变革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1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及思想基础
        2.3.2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2.3.3 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4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2.4.1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内涵
        2.4.2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2.4.3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3 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的现实依据
    3.1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贯彻人民立场的生动实践
        3.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3.1.2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时代展现
    3.2 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纾解现实困境的时代之需
        3.2.1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低下,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有待加强
        3.2.2 各地治理手段单一化、同质化,人居环境分类治理势在必行
    3.3 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的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引领
        3.3.1 系统与要素相协调的原则
        3.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3.3.3 环境美好与生活美好相统一的原则
4 基于实证评价的农村人居环境类型划分
    4.1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1.1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4.2 制定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级标准
        4.2.1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4.2.2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级划分结果分析
    4.3 划定农村人居环境四类典型区域
        4.3.1 引领示范区
        4.3.2 优化发展区
        4.3.3 全面提升区
        4.3.4 重点整治区
5 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分类治理对策
    5.1 引领示范区治理对策
        5.1.1 由资源集聚转向经验输出,发挥示范区模范带动作用
        5.1.2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实现多主体共建人居环境
    5.2 优化发展区治理对策
        5.2.1 明确人居环境责任主体,探索基础设施长效运营机制
        5.2.2 提高治理强度和支持力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5.3 全面提升区治理对策
        5.3.1 协调生态涵养与农村发展,保护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庄
        5.3.2 健全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培育生态技术强化科技支撑
    5.4 重点整治区治理对策
        5.4.1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筑牢农村人居环境绿色根基
        5.4.2 编制并实施村庄规划方案,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新时代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概述
    第一节 乡风文明与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
        一、乡风文明的提出过程及内涵
        二、乡风文明建设内涵及其特征
        三、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的历程
    第二节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一、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二、维持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三、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的目标
        一、农民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显着增强
        三、农村移风易俗与全面小康建设协调发展
        四、农村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第二章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调查的设计
        一、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调查实施方案
        二、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第二节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陈规陋习顽疾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村移风易俗与全面小康建设不协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风有待加强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有待完善
    第三节 影响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基层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三、文明乡风建设主体内生动力发挥不够充分
第三章 新时代湘西州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量的对策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乡风文明建设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二、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乡风文明建设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常态化体制机制
        一、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发动部署体制机制
        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项目化推进实施体制机制
        三、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督查与第三方考核体制机制
    第三节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群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完善村规民约与健全“三会两禁”公益机构
        二、进一步加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村道德风尚评议和模范典型奖励
    第四节 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均衡发展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构建完善乡风文明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协同机制
        三、健全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调查问卷

(5)《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Design Principles
    1.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s
    1.2 Simulated Interpreting
    1.3 Post-interpreting Evaluation
Chapter Two The Deverbalis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2.1 The Introduction of Deverbalisation
    2.2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2.2.1 Lexical Issues
        2.2.2 Syntactic Issues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Level
        3.1.1 The Use of Category Words
        3.1.2 The Use of Four-character Words and Phrases
        3.1.3 The Use of Political Terminologies
    3.2 Syntactic Level
        3.2.1 The Mass Use of Long Sentences
        3.2.2 Loose Sentence Structure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on the Simulation Project
    4.1 Success and Causes
    4.2 Deficiencies and Causes
Conclusion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List of Terminologies
Appendix Transcripts of Original Speeches and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s

(6)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湘西地区
        1.3.2 湘西地区高校
        1.3.3 民族健身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个案分析
        2.2.6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学校与年限
    3.2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师资源状况
        3.2.1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师的年龄及年限情况
        3.2.2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师的性别结构状况
        3.2.3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师的职称与学历情况
        3.2.4 湘西地区高校教师参加民族健身操培训的情况
    3.3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现状
        3.3.1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形式
        3.3.2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课程情况
        3.3.3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教学内容
        3.3.4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场地设施情况
        3.3.5 学校领导对民族健身操开展的重视程度
    3.4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训练情况
        3.4.1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训练队组队情况
        3.4.2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训练队队员情况
        3.4.3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训练队员专业基础情况
        3.4.4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训练队训练情况
    3.5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参赛情况
        3.5.1 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对比赛了解程度
        3.5.2 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赛的兴趣
        3.5.3 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赛的动机
        3.5.4 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赛的次数
        3.5.5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比赛参与情况
        3.5.6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比赛成绩
    3.6 影响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的因素
        3.6.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3.6.2 专业师资力量欠缺
        3.6.3 开展渠道单一
        3.6.4 场地陈旧经费不足
        3.6.5 比赛平台机会不多
    3.7 个案分析——吉首大学民族健身操开展的经验
        3.7.1 学校领导重视,促进活动开展
        3.7.2 借助课程之力,自编优势教材
        3.7.3 注重师资培养,提升专业能力
        3.7.4 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民族特色
        3.7.5 广泛参与比赛,打造展演平台
第4章 民族健身操在湘西地区高校开展的对策
    4.1 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各种组织机构
    4.2 加强培训交流互助平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4.3 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4.4 加强场地设施硬件建设,加大训练比赛经费投入
    4.5 提升宣传与推广的力度,探索推动发展现实路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开展情况调查》
附录 B 《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开展情况调查》
附录 C 访谈提纲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涵及辩证关系
    第一节 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涵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新乡贤文化
    第二节 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新乡贤文化赋予新机遇和新要求
        二、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现状调研
        一、新乡贤文化建设调研设计
        二、新乡贤文化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乡贤文化的主体数量偏少
        二、新乡贤文化的作用发挥不足
        三、新乡贤文化的载体落后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
        二、制度层面的原因
        三、主体层面的原因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第一节 加强党和政府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乡贤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三、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加强新乡贤文化主体的自身建设
        一、引导新乡贤回乡
        二、优化新乡贤成员的构成
        三、提高新乡贤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节 加强新乡贤文化的载体创新
        一、推进载体多样化
        二、推进载体规范化
        三、推进载体现代化
    第四节 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相关机制
        一、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A 新乡贤文化建设调研问卷(非新乡贤版)
附录B 新乡贤文化建设调研问卷(新乡贤版)

(8)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一、乡村振兴的研究
        二、苗族文化与银饰的研究
第二章 德榜苗寨
    第一节 德榜苗寨被选缘由
        一、选定凤凰县的缘由
        二、选定凤凰县德榜苗寨的缘由
    第二节 德榜苗寨的民族和文化
        一、德榜苗寨的民族
        二、德榜苗寨的文化
    第三节 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德榜苗寨的生态
        二、德榜苗寨的生产与生计
    第四节 德榜苗寨银饰锻制技艺
        一、德榜银饰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
        二、国家力量对德榜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
        一、苗族的历史
        二、银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银饰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巩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一、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
        二、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
第四章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
        一、银饰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二、银饰制作使村民家庭收入增加
        三、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二、银饰的经济价值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需要
    第三节 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展的不同观点
        二、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三、德榜银饰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对策
第五章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第一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
        一、银饰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二、银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三、银饰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
        四、银饰促使村寨更和谐有序
    第二节 德榜银饰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
        一、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的乡村建设理念
        二、银饰的社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多方面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访谈明细
附录 B 田野调查掠影

(9)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六)创新之处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
        2.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1.科学定位,明确服务乡村振兴使命
        2.主动参与,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3.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扩展服务内容和途径
        4.促进校-村深度融合,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5.学校、政府和企业协同并进,多方联动
二、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1.X大学的概况
        2.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
        3.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
    (二)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1.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存在偏差
        2.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完善
        3.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不丰富、途径有待创新
        4.服务乡村振兴的时效性低,校-村联系有待加强
        5.服务乡村振兴的联动力不足,校-政-企有待深度融合
    (三)X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方高校自身的因素
        2.地方政府方面的因素
        3.农村方面的因素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1.找准定位,明确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使命
        2.建立和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3.发挥主体能动性,丰富和创新服务内容与途径
    (二)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发挥协调与保障作用
        1.调整评估导向,引导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
        2.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加大鼓励人才通向农村的力度
        3.增加高校服务农村的经费投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乡村机制
    (三)农村干部群众要把握机遇,主动投身乡村振兴
        1.借力地方院校提高农村居民、干部的文化素养
        2.加强与地方高校的互动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四、美丽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掠影(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生态文明导向下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治理研究[D]. 周隆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新时代湘西州乡风文明建设质量提升研究[D]. 郑宁宁. 吉首大学, 2020(03)
  • [5]《湖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朱瑶. 吉首大学, 2020(03)
  • [6]湘西地区高校民族健身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琳. 吉首大学, 2020(03)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D]. 吴立衡. 吉首大学, 2020(03)
  • [8]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D]. 陈春花. 吉首大学, 2020(03)
  • [9]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高校X大学为例[D]. 史沙沙. 渤海大学, 2020(10)
  • [10]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美丽的吉首大学——看吉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