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加强教育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朴锋春[1](2021)在《“伊拉斯谟+”计划对欧洲社会文化之影响刍议》文中指出作为欧盟具有标志性的一体化旗舰项目,"伊拉斯谟+"计划致力于打造欧洲共同社会文化理念,其内容涵盖支持人员流动、加强合作、促进政策改革等诸多领域。该计划的有效实施不仅为欧洲社会融合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引领,也进一步加强了欧洲利益共同体理念。文章从欧洲高等教育融合以及欧洲社会文化融合两个领域切入,阐述"伊拉斯谟+"计划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其政策理念、实施内容、成效及特点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分析,提出该计划不仅会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四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将会给市场、关税、货币、贸易等诸多领域提供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成功合作模式,对欧洲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阚阅,谷滢滢[2](2021)在《“软治理”中的“硬政治”:论欧盟教育治理中的开放协调法》文中研究说明在欧盟教育治理进程中,出于对权能(competence)问题以及"共同体方法"(community method)存在不足的考虑,欧盟采取的治理形式实现了从"硬治理"(hard governance)到"软治理"(soft governance)的转变,其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适应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硬政治"的需求。作为欧盟"软治理"的重要工具,开放协调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发端于欧盟就业和经济政策改革,成型于里斯本峰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教育领域中,开放协调法通过形成共同目标、设立基准和指标、制定国家或地方战略以及开展监测与同伴活动四个步骤,有力推动了欧盟成员国教育政策的趋同。实践证明,该工具有效地发挥了多元治理的作用、改善了成员国的教育表现、加速了欧盟的教育一体化,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可比性存疑、缺乏相应约束机制以及民主赤字问题凸显等问题和挑战,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秦琴[3](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建立区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构,从制度层面提升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并不是粤港澳三地的统一发展或无差异发展,而是粤港澳三地基于各自的发展特点,通过错位发展和互利共赢的教育合作实践,形成大湾区内部多元包容、整体有序、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根据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政治、组织和功能三种基本路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制度设计、组织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资金筹措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建设初期,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成立由政府主管和多方参与的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制定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体系,并建立起合作与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畅通粤港澳三地人才交流渠道,增强信息透明度,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高质发展。
孙波[4](2021)在《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一体化是战后欧洲国家为克服20世纪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造成的灾难而做出的国家治理和区域治理的制度创新,是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实验室,也使欧盟成为国际力量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民众支持一体化的“宽容共识”不断弱化,出现了质疑、反对甚至解体欧盟的“疑欧主义”理念、运动和更广义的实践,渗透到欧盟和成员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欧美发达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力量相对下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困境,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欧盟一体化遭受制宪受挫、欧债危机、难民浪潮、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爆发等多重现实挑战,疑欧主义成为在这—背景下崛起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的重要目标和现实抓手,二者相互利用,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使二战后70多年发展起来的欧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乃至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在以下领域开展了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疑欧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此轮民粹主义兴起的特点及其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欧盟主要成员国民粹政党崛起及其影响、英国脱欧变局后疑欧主义和去欧洲化的发展等。本文选取此轮疑欧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欧洲合流现象中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行为体一一右翼民粹政党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欧洲核心国家英、法、德三大国21世纪初以来的情况,分析其右翼民粹政党如何利用疑欧主义得以产生或扩大影响,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而相对松散的疑欧主义如何借助民粹政党的兴起,扩大了自身对国家体制和主流政治产生影响,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进而对成员国与欧盟的关系及欧盟的角色和未来产生多方面的挑战。学术界既有研究更多从多维视角分别研究欧洲民粹主义政党或疑欧主义运动。近十多年来民粹主义上升为理解欧洲政治乃至全球政治核心概念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民粹主义的主要载体右翼民粹政党为切入点,突出其重点政策目标—一对欧洲关系维度,并与另一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的疑欧主义联系起来,寻求学理和政策层面的发现和启示。在研究方法和路径层面,本文主要采取比较政党研究的路径,同时选取欧洲三大国主要右翼民粹政党一一英国独立党/脱欧党、法国国民联盟(原国民阵线)和德国选择党开展深度案例研究,聚焦这些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策主张、发展路径、选举表现、行为策略等问题;使用政党竞选纲领、《欧洲晴雨表》大型民调数据、欧盟和成员国官方文件等一手资料;关注政党领导人的背景、思想、身份、行为及其政治影响;深入分析这一阶段选举表现(初级选举的本国大选和次级选举的欧洲议会选举);动态追踪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发展。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析,在比较二者的共性和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其动因、前景及其在国家、欧洲和全球层面的影响。同时关注这些传统边缘政党走向准主流政党,或者对国家重大发展方向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过程中在政党政治、国家治理、地区和全球治理层面表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和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注意到右翼民粹政党在欧盟政治版图影响力整体上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挑战。传统政党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入的当下,愈发面临代表性的危机。民粹政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政党政治体系,使欧洲政党政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民粹政党的崛起对于在国家治理中理解和看待政党“主流”和边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论文的研究表明,21世纪初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英、法、德三个欧盟主要成员国都呈现出右翼民粹政党崛起的态势,疑欧主义是右翼民粹政党政治议程中最活跃、现实指向性明确而又具备一定民众支持基础的部分,在右翼民粹政党准主流化和各国对欧政策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三国的民粹政党在与疑欧主义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它们都加强了本国和欧盟层面的疑欧主义;借助疑欧主义推进了传统边缘政党在本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反建制、反欧盟是右翼民粹政党的话语特点,因为欧盟制度化设计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由主义之上的,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形成制约,同时也在追求边缘政党主流化的过程中弱化了该党极端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理念。同时,受各国政治文化和参与欧洲一体化历史经验的影响,三个国家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英国独立党—脱欧党作为单一的疑欧议题政党,在威斯敏斯特模式下充分利用本国强烈的疑欧主义传统,促进了保守党的民粹化演变,撬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杠杆,导致了英国脱欧重大变局的出现,然而,在更广泛的民粹主义议题上并未取得突破,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境地。法国国民联盟在法国政党政治中的历史长、根基深,很大程度上借助疑欧主义实现了准主流政党地位的提升,疑欧主义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也受到法国民众整体上仍支持一体化和左翼民粹主义兴起竞争的制约。在疑欧主义传统最弱的德国,德国选择党借助欧盟危机和民粹主义浪潮推进了其疑欧主义议程,但影响力的发挥仍取决于德国主流政党博弈的结果。随着英国脱欧,法国和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地位增强,但作为特朗普主义遗产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两国提出雄心勃勃的振兴欧盟的计划,希望实现战略自主。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欧盟机构和成员国政府应对疫情暴露出的缺陷为右翼民粹政党反对欧盟提供了新的口实。面临世界大变局,右翼民粹政党如何继续推动疑欧主义,面临怎样的制约,对欧盟未来走向及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
彭晓帆[5](2021)在《21世纪以来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21世纪以来,土耳其大力推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并借助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外力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是引导和规范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质量与特征。其一,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不足。其二,土耳其与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具有相似性,这对中国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三,土耳其是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对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深化中土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利于两国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选择。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主要可分为根本性的战略性政策和具体的专门性政策。其中,战略性政策主要包括“2023年土耳其战略愿景”、“2023年土耳其教育愿景”、“土耳其高等教育战略”和“2018-2022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专门性政策主要包括以“伊拉斯谟计划”和“梅乌拉那交流计划”为代表的人员流动项目、奖学金政策、课程国际化的相关政策、质量保障与学分互认政策、国际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土耳其在师生的国际流动人数、课程国际化占比、国际合作规模、教育质量的国际评价等反映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整体性提升,一系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选择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总结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包括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加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本土特色与国际体系相融合;强化质量保障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关注外语教学改革和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基于对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内容、导向与特征的分析,本研究对推进中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四点建议:扩大跨境办学规模,开展跨境远程教育合作,设立专门的人员流动项目,在更多具有共同意向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陈楠楠[6](2021)在《苏格兰分离问题的认同研究 ——从地方、国家、超国家三方认同建构角度》文中认为欧洲是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发源地,也是一体化发展最成熟的区域。正是因为欧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欧洲成为地方、民族国家和超国家实体三者关系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民族主义浪潮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认同造成了冲击,成为地区分离运动的重要背景。苏格兰分离运动在这一背景下愈演愈烈。本文从地方、国家和超国家三个层次的认同建构着眼,分析其对苏格兰民众的认同建构过程及民众认同变化,进而剖析苏格兰分离问题。通过对苏格兰的几次分离事件的过程分析和层层递进,本文发现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发现苏格兰分离问题背后存在的是三个悖论——分离主义与区域悖论、分离主义与主权悖论和主权国家与区域悖论,并隐含了民族发展的本质——族群、国族和后民族。这些结论对国家和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地方、国家和超国家三个层面对苏格兰认同建构的角度来探析苏格兰分离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背后的规律进行深入挖掘。
曹文[7](2021)在《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强外资安全审查,对全球市场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欧盟首个联盟层面的外资审查机制立法——《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为案例,试图回答两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历来主张资本自由流动和投资开放的欧盟为什么建立统一的外资审查机制?二是欧盟建立的外资审查机制为什么不是美国式的强制性审查机制,而是非强制性的合作机制?既有研究未能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本文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欧盟机构及其成员国三个层面的工作文件、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大量文献,以及对欧盟官员及商会、智库人员的一手访谈资料,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欧盟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关联性出发,基于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行为体和一种规范性力量的“独特性”,从利益偏好、制度和规范三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为欧盟外资政策调整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本文首先在考察外资国别和产业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欧盟外资审查立法中的主要行为体——核心、外围以及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分歧与妥协,尤其是核心国家德、法基于不同偏好的合作;第二,从权力分配与议程设置的角度梳理欧盟外资审查立法的决策制度与过程,分析共同商业政策与资本自由流动原则、欧盟机构与成员国、不同欧盟机构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第三,从非物质因素的角度探讨国际投资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对欧盟规范升级的影响,包括欧盟如何利用所谓“布鲁塞尔效应”,维护其规范性力量的影响力。本文认为,欧盟建立外资审查机制以及该机制非强制性的性质与特征,是欧盟成员国利益博弈、欧盟内部权力分配和国际规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欧盟一体化在外资政策领域的具体延续和应对全球化最新演变的适应性调整,其价值观念与规范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与美国主要出于权力竞争的目的限制外资不同,欧盟出台《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不能简单界定为保护主义措施,其目的是要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在经济上保障欧盟内部资本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在政治上维护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的协调一致,进而强化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种规范性力量的身份认知。本文的主要创新与理论贡献是,通过实证研究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盟的研究贡献直接投资领域的案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外资—东道国分析框架,尤其论证了规范等非物质因素在利益界定与制度形成中的重要性,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提供注脚。
闫亚娟[8](2021)在《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为主体的三大区域板块,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主要继承国,自独立以来就不断加强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努力与独联体国家一道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2015年1月1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共同成立了欧亚经济联盟,随后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类似于欧盟的欧亚联盟。但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之初正值俄罗斯遭遇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陷入经济危机。受俄罗斯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欧亚经济联盟陷入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提出对外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是欧亚经济联盟各国自独立以来首次宣布同独联体以外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不仅为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会,也为域外国家深度参与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欧亚经济联盟是中国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深入分析欧亚经济联盟对外战略动向对中国深化对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独联体地区、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自由贸易区理论、非传统收益理论、轮轴-辐条理论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理论为基础,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入手,重点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主要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未来走势进行了研判,在此基础上针对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在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甚乐观的情况下提出的,目标宏大。为使建设顺利进行,欧亚经济联盟规划了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具体推进思路。第一,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新欧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主张东西并重,强调重视欧洲同时,增加亚洲在对外合作中的比重。第二,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恶化,欧亚经济联盟向西发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选择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作为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等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中国和越南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印度为俄罗斯的优先战略伙伴关系国,伊朗为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国,欧亚经济联盟选取四国依次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支点国家,以点带面,进行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第四,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5”这里是指欧亚经济联盟五个成员国,分别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1”这里是指第三国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5+1”即为欧亚经济联盟+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越南等。第五,以市场、能源和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欧亚经济联盟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能源储备以及先进的军工技术,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展能源外交和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手段。按照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路线图,2015年5月29日,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16年10月5日,《欧亚经济联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样板。2018年5月17日,欧亚经济联盟与伊朗签署临时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10月27日,《欧亚经济联盟-伊朗临时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之后,2019年10月1日及2019年10月25日,欧亚经济联盟又分别与新加坡和塞尔维亚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截止到2020年底,欧亚经济联盟对外已签署4个自由贸易协定。除此之外,欧亚经济联盟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等国也分别进行了多轮自由贸易谈判。从其现有实践看,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表现出了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第二,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第三,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第四,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经过多年努力,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对独联体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盟各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第二,联盟各国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贸易伙伴国的选择范围;第三,联盟对外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第四,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未来欧亚经济联盟依然会把小型贸易伙伴作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逐步推进与东盟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最终实现与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联盟现已与中国签署经贸合作协定,但距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双方自由贸易区建设还存在很大障碍。为此,中国可以借鉴欧亚经济联盟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李佳宇[9](2019)在《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知识创造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速度,对振兴非洲经济,提升非洲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质量保障是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它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也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对非洲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国别层次探究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然后,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结合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论文的第一章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分析。外部背景主要是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的视角来考察,内部背景主要是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供求关系为视角,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非洲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是从大陆层次考察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和德国的援助与支持下,由非盟、非洲大学协会、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和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的。目前,非洲大陆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是在非盟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下,以非盟提出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具体包括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其他一系列辅助性实践政策。这些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处于初步制定和试点完善阶段,有待进一步被推介和实施。第三章是从次区域层次考察了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政策包括:一是由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二是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制定和实施的东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三是由阿拉伯大学协会、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和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四是由南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和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共同推动的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除南部非洲外,其他次区域的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性政策(即质量保障标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调、交流、能力建设、意识培养等的辅助性政策。南部非洲有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但还未颁布实质性的政策。第四章是从国别层次考察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后,选取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作案例,全面探索了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背景、组织机构、质量保障标准、模式、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理位置上同处东部非洲的两国做横向比较,探究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来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始终都处于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状态。乌干达则完全相反,它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主力国家之一,在制定和实施东非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和成效。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定、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五方面(详见研究结论)。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主要是初步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内的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均随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完善,区域一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培训、工作坊、评估和认证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频次逐渐增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国家和高校)的质量保障意识得到较大提升。论文的最后一章,总结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陆和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权威性、约束力、财政能力等的强弱差距导致各组织机构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二是国别及其院校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三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面临着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和质量保障资金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我国通过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等路径,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可分为大陆和次区域两个层次。具体而言,除南部非洲外,非洲大陆、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东部非洲、北部非洲均有各自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其中,大陆层次的政策表现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特点,而次区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第二,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区域独立性,相互间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各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间无关联。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具有区域局限性,还有待通过政策实施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影响力。第三,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一是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二是按政策性质,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可被划分为标准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其中标准性政策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辅助性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四是标准性政策内容具有一致性和全面性,辅助性政策内容具有多样性;五是政策实施路径上以评估为主,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政策实施范围具有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六是政策成效的系统化、数字化和意识化。第四,研究发现,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立足点,援助或与非洲合作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德国是最活跃的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国家,与之比较,我国作为援助非洲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参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或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与我国已积累得丰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不符。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应围绕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需求,尽快与非洲开展高教质量保障合作。
荀伟高[10](2019)在《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迭,不仅是各国内部棘手问题,而且也是世界范围普遍难题,如何扶贫减贫乃至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摆脱贫困关系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与欧盟在2020年均要实现减贫脱贫目标,在这最后阶段既要回溯过去的演进历程、探究现行的行动计划,也要考虑2020年后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借鉴国外扶贫经验,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发展予以启示。本文选择欧盟这一区域性政府间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欧盟官方政策文件,按照教育政策的基本研究范式,对欧盟层面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逐层分析,最后对我国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本文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教育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和欧盟教育研究是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其次是国内外教育扶贫研究综述,接着对本研究中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是本文的研究设计,最后提出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在全球化、一体化和成员国之间差异化的推动下,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萌芽起步、探索行动、全面发展和融合推进四个时期,并表现出协调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演进特点。第二章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本研究主要聚焦在欧盟层面的政策,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主体,分别为以欧盟核心决策机构组成的决策主体、对决策予以辅助的咨询主体和欧盟层面的非政府组织这一参与主体。第三章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从法律保障、战略规划和具体计划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欧盟实施的具体政策内容,主要涉及到欧盟的两部基本法律条约、欧洲2020战略和教育与培训2020工作计划两个战略规划以及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领域的系列具体政策。第四章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征。这一章内容是基于制度安排中的政策内容,从促进社会融合的扶贫理念、协同合作的扶贫架构和全面覆盖的内容体系来对政策实施进行特征总结。第五章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趋势。在对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历时和共时的分析基础上,合理探讨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趋势。包括当前欧盟所遇到的发展困境,以及在价值取向、决策执行和监测评估上取得的经验,最后预测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走向。最后是欧盟教育扶贫政策对我国启示。整体性地考察和评价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经验与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实践和后续规划,从宏观方向性、中观协调性和微观可操作性三个视域来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予以启示。本文基于教育政策研究范式来分析欧盟的教育扶贫政策,其社会排斥理论极具特色,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如火如茶地开展教育扶贫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情况与我国具体情况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本文在启示中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扶贫经验的本土化,结合我国当前的扶贫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域来提出,以此来推动我国教育扶贫实践和进程。
二、欧洲加强教育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加强教育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伊拉斯谟+”计划对欧洲社会文化之影响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伊拉斯谟+”计划对欧洲高等教育融合的影响 |
三、“伊拉斯谟+”计划对欧洲社会文化融合进程的影响 |
四、结语 |
(2)“软治理”中的“硬政治”:论欧盟教育治理中的开放协调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硬治理”到“软治理”:开放协调法的肇始 |
二、从现实需求到探索实践:开放协调法的扩散 |
(一)开放协调法的现实需求 |
(二)开放协调法的探索实践 |
三、从政策离散到政策趋同:开放协调法在教育领域的尝试 |
(一)制定共同目标 |
(二)设立基准和指标 |
(三)形成国家或地区战略 |
(四)监测与同伴活动 |
四、从有效干预到民主赤字:开放协调法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反响 |
(一)发挥多元治理作用 |
(二)改善成员国教育表现 |
(三)加速欧盟教育一体化 |
(四)数据的可比性存疑 |
(五)缺乏相应约束机制 |
(六)民主赤字问题凸显 |
五、从辅助支持到权能渐变:欧盟教育治理发展的展望 |
(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辨析及分析框架: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其进程 |
二、研究进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文献透析 |
三、初步构想: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及措施 |
(一)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思考 |
1.政治路径 |
2.组织路径 |
3.功能路径 |
(二)建立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与联动机制的措施 |
1.坚持三地高等教育协同立法工作,加强政策的衔接性与关联度 |
2.成立由政府主管、多方参与的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 |
3.强化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构建多元分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 |
4.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信息透明度 |
四、结语 |
(4)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疑欧主义的研究现状 |
(二)、 右翼民粹政党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欧盟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一种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作为思想与实践的疑欧主义 |
一、疑欧主义的概念 |
二、疑欧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作为欧洲新兴政治力量的右翼民粹政党 |
一、民粹主义的概念 |
二、右翼民粹政党的理念 |
三、右翼民粹政党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多重危机下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的互动模式 |
一、危机与民粹主义 |
二、欧洲危机与右翼民粹政党 |
三、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的互动 |
第二章 英法德三国的疑欧主义的历史与政治背景 |
第一节 英国疑欧主义 |
一、历史背景 |
二、疑欧主义与英国政党政治 |
三、疑欧主义与英国民众 |
第二节 法国疑欧主义 |
一、历史背景 |
二、疑欧主义与法国政党政治 |
三、疑欧主义与法国民众 |
第三节 德国疑欧主义 |
一、历史背景 |
二、疑欧主义与德国政党政治 |
三、疑欧主义与德国民众 |
第三章 英国独立党和脱欧党与英国疑欧主义 |
第一节 英国独立党的政治理念 |
一、疑欧主义理念 |
二、保守主义理念 |
三、民粹主义理念 |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英国独立党和脱欧党的兴起与脱欧变局 |
一、欧债危机与英国独立党兴起 |
二、难民危机与边界管控 |
三、英国公投脱欧与独立党的胜利 |
四、英国脱欧党成立与脱欧完成 |
第三节 英国独立党兴起与英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
一、英国疑欧主义的巅峰:英国脱欧 |
二、右翼民粹疑欧主义与精英化的疑欧主义的融合 |
三、后脱欧时代的疑欧主义 |
第四章 法国国民阵线/国民联盟与法国疑欧主义 |
第一节 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历史发展与政策主张 |
一、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历史发展 |
二、国民阵线/国民联盟的政策主张 |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国民阵线/国民联盟借助选举的进一步崛起 |
一、法国大选中国民阵线的表现与影响 |
二、欧洲议会选举表现与影响 |
第三节 国民阵线/国民联盟兴起与法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
一、准主流政党的疑欧主义议程 |
二、反自由主义、反全球化的法兰西疑欧主义? |
第五章 德国选择党与德国疑欧主义 |
第一节 德国选择党的成立和政策主张 |
一、德国选择党的成立 |
二、德国选择党的主要政策主张 |
第二节 多重危机下德国选择党撬动德国政党政治格局 |
一、欧债危机与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 |
二、难民危机下德国选择党的身份转变与影响 |
三、借助欧洲议会选举与地方选举影响政党政治版图 |
第三节 德国选择党兴起与德国疑欧主义的发展 |
一、从隐性疑欧主义到显性疑欧主义 |
二、从精英货币疑欧主义到多议题疑欧主义 |
三、一体化主要推动力量面临的制约 |
第六章 英法德右翼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英法德在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上的共性 |
一、危机驱动的双重崛起反映了欧洲一体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
二、危机驱动的双重崛起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
第二节 英法德在民粹政党与疑欧主义关系上的差异性 |
一、英法德三国政治文化传统及其与欧盟关系上的差异 |
二、英法德三国民粹政党推动疑欧主义发展的路径不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21世纪以来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化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
1.1.2 土耳其政府十分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 |
1.1.3 中国推进高等教育“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时代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比较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2 促进中国与土耳其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
1.3.1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土耳其高等教育的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高等教育国际化 |
1.4.2 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政策背景: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多重考量 |
2.1 教俗关系与欧亚之间的政治抉择 |
2.2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
2.3 繁荣与融合多民族文化的需求 |
2.4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2.4.1 土耳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传统 |
2.4.2 “博洛尼亚进程”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
2.4.3 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 |
3 战略性政策: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指向 |
3.1 战略愿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 |
3.2 教育愿景: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
3.3 高等教育战略: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
3.4 国际化战略:明确国际化的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 |
4 专门性政策: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实践及其有效性 |
4.1 人员国际流动的相关政策 |
4.1.1 政策内容 |
4.1.2 政策有效性 |
4.2 课程国际化的相关政策 |
4.2.1 政策内容 |
4.2.2 政策有效性 |
4.3 质量保障与学分互认的相关政策 |
4.3.1 政策内容 |
4.3.2 政策有效性 |
4.4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相关政策 |
4.4.1 政策内容 |
4.4.2 政策有效性 |
4.5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相关政策 |
4.5.1 政策内容 |
4.5.2 政策有效性 |
5 结论与启示: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总结与展望 |
5.1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
5.2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下促进本土特色与国际体系相融合 |
5.3 强化质量保障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 |
5.4 推进外语教学改革以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 |
5.5 具有深化中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基础 |
5.6 深化合作推进互利共赢 |
5.6.1 跨境办学 |
5.6.2 跨境远程教育合作 |
5.6.3 国际流动项目 |
5.6.4 科学技术研究合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苏格兰分离问题的认同研究 ——从地方、国家、超国家三方认同建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理论概述 |
一、认同理论 |
二、三重集体认同 |
三、民族认同及与三重认同关系 |
四、理论框架 |
第二章 1707 年议会联合 |
一、王室的联合 |
二、议会的联合 |
三、联合后的认同发展 |
四、小结 |
第三章 1999 年苏格兰议会重建 |
一、二战结束前时期 |
二、二战结束—1979 年权力下放公投 |
三、1979 年权力下放公投—1999 年地方议会建立 |
四、小结 |
第四章 2014 年苏格兰分离公投 |
一、地方层面 |
二、国家层面 |
三、欧洲层面 |
四、小结 |
第五章 英国脱欧背景下的苏格兰 |
一、英国脱欧事件 |
二、三方认同建构 |
三、认同变化分析 |
四、小结 |
第六章 苏格兰分离问题展望 |
一、理论探讨 |
二、总结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其局限性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
第一节 《罗马条约》与欧洲共同市场 |
第二节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盟的形成 |
第三节 《里斯本条约》与欧盟一体化的新发展 |
第四节 作为“独特”行为体的欧盟 |
第二章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 |
第一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出台背景 |
一、跨国公司与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变革 |
二、欧盟成员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
三、美国外资安全审查的外溢效应 |
第二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核心内容 |
一、外资审查的定义与主要对象 |
二、欧盟的权利与成员国的权力 |
三、管制外资的非强制性合作机制 |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中的争议焦点 |
一、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分歧 |
二、欧盟外资权限的争议 |
三、欧盟外资监管的规范 |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偏好及其分歧 |
第一节 外资在欧盟的分布及其特征 |
一、欧盟吸收外资及其主要来源国 |
二、欧盟吸收外资的国别及产业分布情况 |
三、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分布情况 |
第二节 核心成员国外资审查机制的比较 |
一、外资审查机制及其最新调整 |
二、最新调整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
三、德法的利益偏好与合作 |
第三节 外围与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与政策偏好 |
一、中东欧和南欧成员国的利益偏好 |
二、北欧与低地国家的利益偏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权力分配及制定过程 |
第一节 欧盟外资政策制定的法律制度 |
一、主权财富基金与欧盟的资本自由流动 |
二、共同商业政策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原则? |
三、普通立法程序还是特别立法程序? |
第二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决策机构 |
一、欧盟立法机构与外资政策制定 |
二、欧盟委员会与外资权限 |
三、欧洲议会与立法权扩张 |
第三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议程设置与权力再分配 |
一、成员国与审查自主权 |
二、欧盟与议程设置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的规范性力量与外资审查的新规范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政策新规范与欧盟规范的升级 |
一、国际投资政策的新规范 |
二、欧盟外资审查规范的升级 |
第二节 欧盟调整投资激励机制的方向 |
一、欧盟的外资理念与政策反思 |
二、吸引外资与引导流向 |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机制的灵活性 |
一、监管适度与投资便利化 |
二、监管合作与透明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研究 |
1.2.2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自身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经济合作的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独联体地区 |
2.1.2 欧亚经济联盟 |
2.1.3 自由贸易区 |
2.2 理论基础 |
2.2.1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 |
2.2.3 轮轴-辐条理论 |
2.2.4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 |
第3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 |
3.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 |
3.1.1 乌克兰爆发危机 |
3.1.2 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 |
3.1.3 独联体地区向心力下降 |
3.1.4 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
3.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诉求 |
3.2.1 推动联盟各国经济增长 |
3.2.2 改善联盟外部政治环境 |
3.2.3 维护联盟各国地区安全 |
3.2.4 提升联盟地区及国际影响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 |
4.1 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 |
4.1.1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形成 |
4.1.2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核心内容 |
4.1.3 新欧亚主义影响下联盟成员国的对外合作战略 |
4.2 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 |
4.2.1 联盟成员国的欧洲观 |
4.2.2 联盟成员国的亚洲观 |
4.2.3 乌克兰危机后亚洲在联盟对外合作中的地位 |
4.3 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 |
4.3.1 东亚的支点国家:中国 |
4.3.2 东南亚的支点国家:越南 |
4.3.3 南亚的支点国家:印度 |
4.3.4 西亚的支点国家:伊朗 |
4.4 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 |
4.4.1 “5+1”合作模式的内涵 |
4.4.2 “5+1”合作模式的优点 |
4.4.3 “5+1”合作模式的难点 |
4.5 以市场、能源、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 |
4.5.1 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 |
4.5.2 开展能源外交 |
4.5.3 进行军事技术合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 |
5.1 与越南、伊朗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生效 |
5.1.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
5.1.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
5.1.3 《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效果 |
5.2 与新加坡、塞尔维亚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签署待生效 |
5.2.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
5.2.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
5.2.3 《自由贸易协定》的潜在效果 |
5.3 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分别谈判中 |
5.3.1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背景 |
5.3.2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 |
5.3.3 《自由贸易协定》的预期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征及影响 |
6.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
6.1.1 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 |
6.1.2 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 |
6.1.3 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 |
6.1.4 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 |
6.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影响 |
6.2.1 推动了独联体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
6.2.2 加剧了俄罗斯与美欧的地缘政治竞争 |
6.2.3 提升了亚洲国家在联盟空间的经济地位 |
6.2.4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困境及走势 |
7.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
7.1.1 联盟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 |
7.1.2 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伙伴国选择范围 |
7.1.3 对外自由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 |
7.1.4 美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 |
7.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走势 |
7.2.1 继续推进与小型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2 努力推进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3 逐步推进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4 长期致力于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与对策建议 |
8.1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
8.1.1 双方已签署《经贸合作协定》 |
8.1.2 《经贸合作协定》的主要内容 |
8.1.3 《经贸合作协定》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系 |
8.2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 |
8.2.1 俄罗斯担心中国会削弱其在联盟的影响力 |
8.2.2 联盟其他成员国警惕对中国经济形成过度依赖 |
8.2.3 联盟成员国地区安全隐患困扰中国与其深化合作 |
8.3 中国深化对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8.3.1 坚持以经济为导向,积极引导去政治化 |
8.3.2 深化实体项目合作,逐步扩大产业投资 |
8.3.3 借助上合组织平台,加强安全领域合作 |
8.3.4 秉持先易后难原则,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1.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引起广泛关注 |
2.非洲高等教育潜力挖掘中应注重质量保障 |
3.非洲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非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
5.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应有之意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区域一体化 |
1.区域化与一体化 |
2.区域一体化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1.高等教育质量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2.关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 |
3.关于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研究 |
4.关于非洲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
5.关于非洲一体化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
(二)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及进展的研究 |
3.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组织机构和问题等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背景的研究 |
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研究 |
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5.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研究 |
6.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 |
(四)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研究 |
1.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2.关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3.关于欧盟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4.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研究 |
5.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及政策等的研究 |
6.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质量保障的研究 |
7.关于中西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8.关于东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9.关于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0.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对国别影响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影响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各区域签署高等教育互认公约 |
(二)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相继成立 |
(三)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频繁 |
1.欧洲建立起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2.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增多 |
3.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二、非洲经济发展亟需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
(一)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水平低 |
1.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性较好 |
2.非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 |
(二)非洲人力资源水平低且发展能力弱 |
1.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 |
2.发展基础弱且高技能人才短缺 |
三、非洲高等教育扩张及其私有化凸显质量问题 |
(一)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能力有限 |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
四、非洲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无法保障基本教学活动 |
1.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 |
2.师资匮乏且水平不足 |
(二)学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拉低办学效益 |
1.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
2.学生学科分布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
3.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剧增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弱 |
1.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
2.大学科研人员比例低及科研能力弱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洲大陆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域外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 |
1.教科文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概述 |
2.推动非洲国家履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 |
3.委托泛非组织举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及系列研讨会 |
4.支持深圳市政府启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
(二)欧洲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
1.欧洲-非洲质量连接试点项目 |
2.欧盟-非盟“调适非洲”项目 |
3.欧盟协助非盟发起“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4.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 |
5.德国通过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以技术性援助参与 |
二、泛非组织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盟的相关政策 |
1.提出指导性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2.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机构 |
3.制定非洲大陆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4.提出和推行“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 |
5.绘制《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研报告》 |
6.开展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活动 |
7.开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培训课程 |
8.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 |
(二)非洲大学协会的相关政策 |
1.《战略计划》中的一体化质量保障政策 |
2.成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协助非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三)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的远程教育一体化实践 |
1.已有远程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意识暂未形成政策文本 |
2.成立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 |
(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的一体化意识及实践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洲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 |
(二)委员会战略发展计划中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目标 |
(三)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 |
2.非洲传统药典与医学计划 |
3.非洲国家咨询委员会计划 |
4.高级教师选拔考试制度 |
5.国际学术荣誉勋章计划 |
(五)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院校自评与委员会评估和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
2.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
二、东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二)建成东非高等教育区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实施“学术人员交流项目” |
2.启动“学术项目基准” |
3.制定并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4.积极寻求资助伙伴促进科研和创新发展 |
(五)东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高校自评结合政府外部评估和认证的模式 |
2.支持成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及敏感性”培训 |
4.举办“学术-公-私伙伴关系及论坛和展览” |
5.组建学术主题集群 |
三、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领导组织 |
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
2.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 |
3.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二)无明确政策指导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实践 |
1.制定并推进《教育与和培训协议》 |
2.建立技术认证委员会 |
3.举办南部非洲大学领导对话和能力建设工作坊 |
4.组织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 |
四、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阿拉伯大学协会等领导组织 |
1.阿拉伯大学协会 |
2.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 |
(二)以提升阿拉伯高校质量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设立科学研究奖 |
2.制定“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3.实施“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
(五)北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以高校内部评估结合多元化外部审计为模式 |
2.组织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 |
3.举办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坊 |
4.开展认证与评估能力培训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
(一)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史 |
(二)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情况 |
1.在国家层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2.在国家层次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二、案例研究:埃塞俄比亚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埃塞俄比亚教育改革及现行学制 |
3.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的质量 |
4.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教育部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高等教育质量相关保障局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者——高校 |
(三)以高校内部审计和政府质量审计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以6点分制量化 |
(五)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办公室的设立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缺乏自主权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不足 |
3.公立高校质量保障积极性有待提高 |
三、案例研究:乌干达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乌干达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乌干达现行学制 |
3.乌干达高等教育的质量 |
4.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与变革 |
(二)“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与实践者——高校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调者——乌干达大学质量保障论坛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支持者——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三)以高校质量控制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外部审核认证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分级设计 |
(五)年度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评估和认证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
1.质量审计周期过长 |
2.质量保障的经费不足 |
3.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差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与成效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 |
(一)政策制定的特点 |
1.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 |
2.政策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 |
(二)政策性质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的参考性 |
2.辅助性政策的实践性 |
(三)政策目标的特点 |
1.目标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
2.目标注重发展性 |
3.目标带有区域差异性 |
(四)政策内容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内容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
2.辅助性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同质性 |
(五)政策实施的特点 |
1.以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为根本路径 |
2.以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助路径 |
3.政策实施范围的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 |
二、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 |
(一)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政策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可数字化呈现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质量保障意识增强 |
第六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原因及中非合作建议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各层次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的矛盾与冲突 |
1.泛非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和财政能力弱 |
2.次区域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及与国别、院校联系强 |
3.国别和院校间高教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客观条件普遍不足 |
1.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 |
2.质量保障资金及其来源不足 |
二、关于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建议 |
(一)中国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 |
1.中国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
2.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是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
(二)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 |
1.签署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 |
2.加快中非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
3.增进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与互动 |
(三)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 |
1.举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讨会 |
2.组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培训班 |
(四)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 |
1.建立中-非联合评估认证机制 |
2.实施非洲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 |
3.对非援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专家 |
(五)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 |
1.延续教科文组织深圳基金项目 |
2.推进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科研质量保障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外文类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非盟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3 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项目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4 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教委员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5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6 阿拉伯大学协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7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8 乌干达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部分 |
(二)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
(三) 教育政策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重要课题 |
(四) 欧盟教育研究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 |
(一) 贫困 |
(二) 教育扶贫 |
(三) 教育扶贫政策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阶段 |
(一) 萌芽起步期(1945-1971) |
(二) 探索行动期(1972-1994) |
(三) 全面发展期(1995-2009) |
(四) 融合推进期(2010-至今) |
二、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动力 |
(一) 全球化挑战 |
(二) 一体化进程 |
(三) 成员国差距 |
三、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特点 |
(一) 协调一致性 |
(二) 系统综合性 |
(三) 渐进连续性 |
第二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主体 |
一、决策主体 |
(一) 欧洲理事会 |
(二) 欧盟委员会 |
(三) 欧洲议会 |
(四) 欧盟理事会 |
二、咨询主体 |
(一) 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 |
(二) 欧洲地区委员会 |
三、参与主体 |
(一) 促进融合的组织 |
(二) 其他社会组织 |
第三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法律保障 |
(一) 《欧洲联盟条约》 |
(二) 《欧洲联盟运行条约》 |
二、战略规划 |
(一) 欧洲2020战略 |
(二) 教育与培训2020战略框架 |
三、援助计划 |
(一) 学前教育扶贫政策 |
(二) 中等教育扶贫政策 |
(三) 职业教育扶贫政策 |
(四) 高等教育扶贫政策 |
第四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征 |
一、促进融合的扶贫理念 |
(一) 打击社会排斥 |
(二) 保障基本权利 |
(三) 关注少数族裔 |
二、协同合作的扶贫架构 |
(一) 多元主体参与 |
(二) 开放式协调法 |
(三) 欧洲学期机制 |
三、全面覆盖的内容体系 |
(一) 全纳的扶贫对象 |
(二) 多样的项目计划 |
(三) 专门的资金支持 |
第五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一、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困境 |
(一) 政策量化目标:进展不平衡 |
(二) 政策现实考验:一体化阻力 |
(三) 政策执行力度:约束力不足 |
(四) 政策实施成效:差异性显着 |
二、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经验 |
(一) 效率公平统一化 |
(二) 决策分工制度化 |
(三) 实践过程灵活化 |
(四) 监测评估科学化 |
三、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走向 |
(一) 加强与成员国合作 |
(二)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
(三) 增加资金预算投入 |
(四) 迈向欧洲教育区 |
第六章 欧盟教育扶贫政策对我国启示 |
一、宏观视域下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启示 |
(一)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发展 |
(二) 明确政府主导,发挥职能作用 |
(三)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 |
二、中观视域下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启示 |
(一)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
(二) 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扶贫开发 |
(三)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经费使用 |
三、微观视域下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启示 |
(一) 着力优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
(二) 畅通信息渠道,推动扶贫实践 |
(三) 实施数据监测,提高扶贫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欧洲加强教育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拉斯谟+”计划对欧洲社会文化之影响刍议[J]. 朴锋春. 世界教育信息, 2021(10)
- [2]“软治理”中的“硬政治”:论欧盟教育治理中的开放协调法[J]. 阚阅,谷滢滢. 教育发展研究, 2021(Z1)
- [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J]. 秦琴.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4)
- [4]右翼民粹政党与英法德疑欧主义演变[D]. 孙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21世纪以来土耳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D]. 彭晓帆.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苏格兰分离问题的认同研究 ——从地方、国家、超国家三方认同建构角度[D]. 陈楠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7]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D]. 曹文. 北京大学, 2021(09)
- [8]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D]. 闫亚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9]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D]. 李佳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10]欧盟教育扶贫政策研究[D]. 荀伟高.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