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对去神经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丹参对去神经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丹参对去除神经生长因子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戴建英,王辉,刘敏,洪战英[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模型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AD发病率逐渐上升,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建合适的病理模型对AD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代谢组学在AD发病机制探究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本文对已有的AD病理模型,包括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以及近年来代谢组学在A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AD研究提供参考。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王哲义[3](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权金强[4](2021)在《非编码RNA参与虹鳟热应激的调控作用及其在ceRNA机制中的功能验证》文中认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科大麻哈鱼属,是一种典型的冷水性鱼类,然而,虹鳟对较高水温的耐受能力很差,其适宜生长水温为12℃~18℃,且必须在流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养殖。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的大环境下,高温胁迫成为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是虹鳟养殖环节中的最大威胁,很易造成虹鳟减产或大面积死亡。近年来,非编码RNA在机体生长、发育以及应激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由非编码RNA(如miRNA、lncRNA)介导的靶基因(mRNA)的调控,可能是应答热刺激、增强适应性的主要策略。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揭示非编码RNA参与虹鳟肝脏热应激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正常组(18℃)和热处理组(24℃)虹鳟肝脏组织中非编码RNA及其靶基因参与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了关键的novel-m0007-5p与hsp90ab1、LOC110485411之间的靶向关系;通过构建虹鳟原代肝细胞模型,进一步在细胞水平验证了LOC110485411—novel-m0007-5p—hsp90ab1参与热应激的调控机制。上述研究为缓解虹鳟热应激药物研发、抗热应激策略制定以及耐热品系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主要获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慢性热应激下虹鳟肝脏组织中全转录组测序,从6个测序文库(对照组(CG),n=3,热处理组(HS),n=3)中共获得了4138个circRNA、5916个lncRNAs、67107个mRNA和2730个miRNA。通过严格的阈值共筛选出了324个显着差异表达circRNAs,428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105个显着差异表达miRNAs以及1885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s。诸多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表明它们在虹鳟肝脏响应热应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构建了cir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预测了一些重要的调控关系如novel_circ_003889-novel-m0674-3p-hsp90ab1,novel_circ_002325-mi R-18-y-HSPA13和novel_circ_002446-novel-m0556-3p-hsp70。一些参与代谢过程、生物调控或对刺激反应的基因在高温下被高度诱导(如hsp90ab1、hsp70和hspa13等)。发现了一些与热应激相关的重要通路,如内质网蛋白加工、雌激素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这提示circRNA可能会通过对miRNA的调控来影响虹鳟肝脏响应热刺激的过程中HSPs蛋白的表达,而这些影响可能与蛋白质折叠与加工等途径有关。3、构建了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一些重要的调控通路如内质网蛋白质加工通路、抗原加工和递呈、雌激素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被显着富集;并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调控关系对:LOC110485411-novel-m0007-5p-hsp90ab1和LOC110506561-mi R-8159-x-hsp90a.1。这提示lncRNA在虹鳟肝脏响应热刺激的过程中通过调控novel-m0007-5p、mi R-8159-x等miRNA的表达来影响靶基因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lncRNA的抗热应激功能。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LOC110485411、novel-m0007-5p以及hsp90ab1之间的靶向关系,并构建了野生型重组载体(pmir GLO-hsp90ab1-WT、pmir GLOLOC110485411-WT)和突变型重组载体(pmir GLO-hsp90ab1-MUT、pmir GLOLOC110485411-MUT),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别验证了LOC110485411与novel-m0007-5p以及hsp90ab1与novel-m0007-5p存在靶向关系。这表明LOC110485411、hsp90ab1是novel-m0007-5p的靶基因,由此我们推测LOC110485411可能是通过novel-m0007-5p发挥调控作用的。5、通过向虹鳟原代肝细胞中转染外源性novel-m0007-5p mimics和inhibitor,发现它们可以有效地与靶基因hsp90ab1和LOC110485411结合并发挥抑制或促进作用,而且对肝细胞活力、细胞增殖和凋亡无显着影响。热应激下过表达novel-m0007-5p对靶基因hsp90ab1和LOC110485411的抑制作用具有时效性;同样,siRNA沉默LOC110485411的表达也具有时效性,siRNA可以通过沉默LOC110485411的表达来影响hsp90ab1 mRNA的表达。这提示我们,在虹鳟原代肝细胞响应热刺激的过程中存在ceRNA调控机制,LOC110485411通过调控novel-m0007-5p的表达来影响了靶基因hsp90ab1的表达,以此来抵抗热刺激。

张亮[5](2021)在《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象思维研究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Fas/Fas L介导的凋亡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6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抽取12只大鼠为正常组,其余72只为造模组。造模组大鼠应用腺嘌呤(200mg/(kg·d))灌胃3周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肾衰饮组、尿毒清组、P13K抑制剂组(LY组)及肾衰饮+LY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Nacl溶液8ml/(kg·d)灌胃。肾衰饮组给予中药复方汤剂肾衰饮煎剂按生药量33.3g/(kg·d)灌胃。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颗粒以2.25g/(kg·d)浓度灌胃。LY组给予腹腔注射P13K抑制剂(LY294002)稀释液50mg/kg,周一次。肾衰饮+LY组在给予肾衰饮煎剂按生药量33.3g/(kg·d)灌胃基础上腹腔注射LY294002稀释液50mg/kg,周一次。以上各组大鼠均连续用药4周。各组分别留取大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各项指标。实验一: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肉眼观察肾脏外观形态,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及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实验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情况。实验三: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实验四: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形态学及肾功能的影响1.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正常组: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泽,较少有脱毛现象,活动正常,反应灵活,每日进食量及饮水量均正常,垫料气味较淡,大鼠便质如常排便未见异常。模型组:体重明显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毛色干枯晦暗,并出现脱毛现象,反应迟钝,活动减少,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垫料气味臭秽,稀便。尿毒清组:体重不同程度下降,精神状态萎靡,毛色干枯、脱落,精神中度萎靡,反应略有迟钝,活动减少,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多,垫料气味臭秽,稀便。肾衰饮组:体重不同程度下降,精神轻度萎靡,毛色干枯脱毛现象较轻,反应尚可,活动度尚可,进食量尚可,饮水量略增加,垫料气味臭秽,可见便质如常排便未见异常。1.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形态学的影响1.2.1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外观形态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肾脏体积均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模型组改变最为明显,尿毒清组其次,最后为肾衰饮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表面均呈弥漫性细颗粒状改变,凹凸不平,被膜粘连,不易剥离,且外观颜色均明显发白,肉眼观察外观颜色发白程度:模型组>尿毒清组>肾衰饮组>正常组。沿肾门纵行剖开,除空白组外各组肾组织切面处均可见肾皮质不同程度变薄,且皮髓质界限欠清晰,其中模型组最明显,其他各组肉眼观察无明显区别。1.2.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体质量及肾指数的影响各组大鼠实验前及造模第1周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第2周、第3周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第1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第2周和第3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尿毒清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肾衰饮组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第4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肾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肾指数降低(尿毒清组P<0.01,肾衰饮组P<0.05),尿毒清组与肾衰饮组大鼠体质量、肾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1.2.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病理学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正常组可见肾小球、肾小管、系膜结构正常,间质未见增宽,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囊腔变大,部分肾小管萎缩,小管的管壁薄厚不匀,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空泡变性,成纤维细胞增多,系膜细胞增生明显,肾小球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尿毒清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减轻,系膜细胞轻度增生,部分区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肾衰饮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减少,系膜细胞轻度增生,部分区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肾衰饮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及系膜细胞增生程度均低于尿毒清组。1.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Scr、BUN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血清Scr、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TUNEL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大鼠肾脏组织中细胞正常,未见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且主要分布在髓质区;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尿毒清组比较,肾衰饮组大鼠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4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内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正常组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为阴性,模型组TLR4、MyD88、NF-κB蛋白呈强阳性表达,尿毒清颗粒和肾衰饮干预后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P<0.01),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5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大鼠肾脏组织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毒清组和肾衰饮组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6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Akt/Akt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13K抑制剂组(LY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LY组比较,肾衰饮+LY组大鼠肾脏组织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Akt/Akt比值显着升高(P<0.01)。结论:1基于中医象思维,根据肾藏象的病理之象,提出脾肾虚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是产生毒邪的根源;毒邪(湿毒、痰毒、瘀毒)是加重病情进展恶化及迁延不愈的重要外因,证属本虚标实。2拟“抗毒、解毒、排毒”三法于一方,肾衰饮健脾益肾扶正以抗毒;祛湿涤痰化瘀以解毒;通腑泄浊以排毒,攻补兼施。3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实验研究表明:(1)肾衰饮能够明显改善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肾功能,减轻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一步抑制肾脏纤维化,达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目的;(2)肾衰饮能够降低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肾脏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肾脏炎性损伤;(3)肾衰饮能够降低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对肾脏细胞凋亡起到抑制作用;(4)肾衰饮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抑制其下游的效应靶点Fas L来抑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细胞凋亡。

张美扬[6](2021)在《UCP2在卡维地洛改善阿霉素所致心肌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血管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心肌组织或者细胞的损伤。阿霉素(Doxorubicin,Dox)对心肌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长期应用阿霉素可导致心脏慢性毒性积累。目前关于阿霉素对心脏损伤的主要机制更倾向的认为是自由基的生成和代谢障碍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在大量的文献中报道过,由于阿霉素在代谢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ROS),这些活性氧物质攻击心脏组织或者细胞,导致心肌结构的各种破坏,并进一步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从而产生强烈的心脏毒性。卡维地洛(Carvedilol,Cvd),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在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作为常用的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剂,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了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氧化应激及凋亡,还有研究认为,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实现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达到的,这可能是其保护作用的一种机制。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UCP2能通过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脂肪酸氧化来调节活性氧的生成,在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称,UCP2的激活依赖于其上游AMPK介导的抗氧损伤的通路作用的。因此本研究探讨UCP2在卡维地洛改善阿霉素所致心肌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Auto Dock对子对接方法对UCP2受体蛋白与配体药物卡维地洛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合对接情况对两者进行打分评价两者相关性。2.将H9c2心肌细胞在5%CO2,潮湿,37℃的恒温细胞培养箱并置于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10:1的低糖培养基中孵育。待细胞涨至70%。(1)将正常状态的H9C2心肌细胞实验分组5组:(a)对照组(Control):不做任何处理,继续在低糖培养基中培养12h。(b)阿霉素组(Dox):1u M阿霉素处理9h。(c)卡维地洛+阿霉素组(Dox+Cvd):1u M卡维地洛预处理3h,加入1u M阿霉素共处理12h。(d)卡维地洛+阿霉素+Si NC组(Dox+Cvd+Si NC):转染Si NC后,1umol/L卡维地洛预处理3h,加1umol/L阿霉素共处理12h。(e)卡维地洛+阿霉素+Si UCP2组(Dox+Cvd+Si UCP2):转染Si UCP2后,1umol/L卡维地洛预处理3h,加入1umol/L阿霉素共处理12h。(2)建立阿霉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阿霉素(0、0.2、0.4、0.6、0.8、1u M)作用于H9C2心肌细胞12h,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对H9C2心肌细胞的活力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CP2以及相关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确定阿霉素心肌损伤最适浓度。(3)在最适阿霉素浓度(1u M)作用下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卡维地洛(0.1、0.5、1、2、5、10u M)对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CP2以及相关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卡维地洛对阿霉素损伤的最佳保护作用浓度。(4)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卡维地洛预处理保护下的细胞的存活率。(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价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程度。(6)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的水平,评价氧化应激程度。(7)Hoechst33342染色检测心肌细胞核凋亡程度。(8)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9)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评估心肌损伤酶学变化。(10)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蛋白AMPK、SIRT1、PGC1α、UCP2,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以及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Cytochrome C、PPAR-γ的表达水平。(11)荧光标记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评价线粒体功能。(12)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UCP2的表达情况。(13)统计学分析。结果: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三维结构中UCP2受体蛋白和药物小分子卡维地洛具有结合作用,以及对其进行打分,打分结果证实二者结合有意义。2.不同浓度阿霉素(0、0.2、0.4、0.6、0.8、1u M)作用心肌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下降,在阿霉素浓度达到1u M时,细胞活力损伤最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也呈浓度依赖性,随着浓度增加Bax表达逐渐增加,Bcl-2及UCP2的表达逐渐下降。3.不同浓度卡维地洛(0.1、0.5、1、2、5、10u M)预处理心肌细胞3h,细胞活力在1u M之前(0.1、0.5、1u M)随着浓度增加逐渐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逐渐下降,Bcl-2及UCP2的表达逐渐增加。在卡维地洛浓度为1u M时,细胞活力恢复至最大。卡维地洛浓度超过1u M,这种保护作用逐渐下降,Bax表达增加,Bcl-2,UCP2表达下降。4.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发现在1u M卡维地洛预处理后,相较于阿霉素损伤组细胞存活率增加。5.敲减UCP2(SiUCP2)后,逆转了卡维地洛的保护作用。Dox+Cvd+Si UCP2组较Dox+Cvd+Si NC组ROS水平增加,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氧化应激程度增加。Hoechst33342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LDH活性检测表明细胞凋亡率增加,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氧化指标AMPK、SIRT1、PGC1α、UCP2表达水平下调,相关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以及Bax表达水平上调。6.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相较于对照组,阿霉素损伤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卡维地洛预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上升,改善了线粒体功能障碍。敲除UCP2后,卡维地洛对线粒体的这种保护作用则消失。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在敲减UCP2后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Cytochrome C表达增加,而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PPAR-γ表达下降。7.细胞免疫荧光显示,阿霉素组UCP2荧光强度下降,UCP2表达下降。卡维地洛预处理后UCP2荧光强度增加,表达增加,而敲减UCP2后卡维地洛对阿霉素作用逆转,和阿霉素组相似,UCP2表达下降。结论:1.卡维地洛和UCP2之间有结合靶点,卡维地洛对阿霉素的作用是通过上调UCP2实现的。2.卡维地洛可以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与UCP2通路的激活有关。

欧阳波[7](2021)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后脑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主要组分特异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 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及相关功能蛋白--αII-血影蛋白(αII-Spectrin,αII-SP)、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冰片组(Borneol Group,BG)、AST Ⅳ组(AST Ⅳ Group,AG)、PNS组(PNS Group,PG)、AST Ⅳ+PNS组(AST Ⅳ+PNS Group,APG)、冰片+AST Ⅳ+PNS低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Low-dose Group,LDG)、冰片+AST Ⅳ+PNS高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High-dose Group,HDG)、依达拉奉组(Edaravone Group,EG)。EG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采用线栓法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建立大鼠CIRI模型。缺血2h,再灌注后22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脑缺血皮质区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Neu N、LN、EBA的表达;免疫荧光三标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LN的蛋白表达;West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αII SP、AQP-4、MMP-9、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Hes1、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2h后,MG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右侧局灶性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各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细胞损伤率显着降低(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缺血2h,再灌注22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的Neu N、LN、EBA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PNS、AST Ⅳ、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eu N、LN、EBA蛋白表达(P<0.05、0.01),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免疫荧光三标结果显示,MG的NF-200、L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AST Ⅳ、PNS、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LN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F-200蛋白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P<0.05)。Westrn blot结果显示,MG大鼠缺血皮质区AQP-4、MMP-9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αII S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上调αII SP、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下调AQP-4、MMP-9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结论:1.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2.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神经元和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脑水肿,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维持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完整性,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3.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NICD、Notch1、Hes1、VEGF、DLL4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吴承杰[8](2021)在《基于NgR/RhoA/ROCK通路探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损伤神经元Nogo受体(NgR)的动态表达变化及温肾通督方(脊髓康)对脊髓损伤的干预作用,探究温肾通督方通过调控NgR/RhoA/ROCK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以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分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甲苷、丹参酮ⅡA,并结合出膏率分析各因素对温肾通督方水提工艺的影响。第二部分:大鼠神经元体外分离后,进行纯化培养,使用免疫荧光法对其神经核抗原(NeuN)进行鉴定。采用谷氨酸制备神经元损伤模型,并使用TUNEL法进行鉴定。实验分为1d、3d、7d、14d、对照组,使用NgR与NeuN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Western blot、qPCR观察损伤神经元表达NgR的情况;采用PC12细胞替代神经元,制备损伤模型后分别使用大鼠含药血清(空白对照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组)干预,并于1d、3d、7d进行NgR免疫荧光标记染色、qPCR观察NgR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实验分为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组、假手术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高尔基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组织的微观结构,TUNEL与NeuN的荧光双标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第四部分: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实验分为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组、假手术组。采用NeuN与NgR的荧光双标法检测局部NgR的表达与定位,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PCR检测损伤区NgR、RhoA、ROCK 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温肾通督方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浸泡时间1h,加12倍水量,煎煮3次,每次1h。第二部分:免疫荧光、Western blot、qPCR结果均表明损伤神经元在1d时NgR表达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3d、7d、14d逐渐下降;免疫荧光、qPCR结果均表明温肾通督方组的PC12细胞在7d时NgR表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第三部分:在28d与模型组相比,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均表明温肾通督方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高尔基染色和透射电镜均提示温肾通督方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微观结构(线粒体、内质网、树突棘等);TUNEL与NeuN的荧光双标表明温肾通督方可降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率(P<0.05)。第四部分:NeuN与NgR的荧光双标法表明温肾通督方可抑制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NgR的表达(P<0.05);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PCR表明温肾通督方可抑制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区NgR、RhoA和ROCK的表达(P<0.05)。结论:温肾通督方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浸泡时间1h,加12倍水,煎煮3次,每次1h;温肾通督方可通过抑制NgR/RhoA/ROCK通路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进而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栾朋伟[9](2020)在《丹参多酚酸盐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不仅会引起脑内神经元发生损伤,而且会引起小胶质细胞发生极化引起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的进一步发生损伤,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在本课题中主要通过体外缺氧缺糖(OGD)神经元细胞损伤和缺氧缺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两个方面探讨丹参多酚酸盐的神经保护机制,并结合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验证丹参多酚酸盐(salvia)的治疗效果。方法1.在OGD诱导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中:首先,OGD不同时间(2h、4h、8h)作用于神经元细胞筛选出最佳缺氧时间。接下来,采用细胞计数方法(CCK-8)测定salvia神经保护的最佳浓度;OGD损伤神经元细胞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CLSM)测定salvia对活性氧簇(ROS)的荧光表达影响。最后,通过Hoechst 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了 salvia对神经元细胞核损伤和凋亡的保护作用;同时使用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salvia作用后神经元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Caspase-3)的表达情况。2.在OGD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模型中:首先,OGD不同时间(3h、6h、12 h、24h)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筛选出最佳诱导表型极化时间。接下来,采用CCK-8实验测定salvia对小胶质细胞毒性作用;OGD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发生氧化应激,采用CLSM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salvia对小胶质细胞内ROS和表型极化的荧光表达情况,并且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alvia对小胶质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TLR4)的表达情况,并使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FN-γ)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salvia抑制OGD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影响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细胞的凋亡。3.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中:首先,采用TTC染色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salvia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接下来,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尼氏(Nissl)染色方法测定salvia作用后的脑切片病理变化;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方法(LSCI)测定不同实验组中的大鼠脑血流变化情况;采用CLSM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组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情况;TUNEL染色实验检测salvia对于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内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脑损伤组织中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最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Rota-Rod转棒实验测定salvia长期作用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1.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成功构建了 OGD诱导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然后使用salvia进行干预OGD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结果表明:salvia(5μM)能够显着改善OGD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以及降低ROS的表达水平,同时减少损伤神经元细胞中LDH和NO的表达。并且salvia能够显着性减少损伤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和抑制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2.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成功构建了 OGD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OGD能够诱导小胶质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大量ROS表达,使得小胶质细胞向促炎表型转变,炎症因子TNF-α和IL-6表达含量显着增加,IL-1β,IFN-γ的表达没有变化。接下来将salvia(4 μM,16 μM,64 μM)和小胶质细胞在OGD条件下共孵育,随着salvia浓度的增加,OGD诱导小胶质细胞中ROS的表达含量逐渐减少,并且抗氧化酶SOD,CAT,GHS-px的表达含量也逐渐降低。然后采用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的表型,salvia与小胶质细胞共孵育后,促炎表型抗体CD86的表达含量逐渐降低。Salvia可降低OGD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mRNA与蛋白表达的水平。最后,将salvia和小胶质细胞在OGD条件下共孵育制备的条件培养基作用与神经元细胞,结果发现salvia条件培养基能够提高神经元细胞的活力,减少凋亡率,抑制神经元细胞Caspase-3信号通路的激活。3.在MCAO模型中,实验结果发现salvia(20mg/kg)能够有效的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加神经元细胞的有序性,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得到部分修复。并且能够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活化。TUNEL染色结果也发现,salvia可以减少凋亡小体的表达,Caspase-3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显着性减少。通过Morris水迷宫和Rota-Rod转棒实验测定salvia长期作用,发现可以改善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认知能力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结论本课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salvia的药理活性:一方面是通过构建OGD诱导神经元损伤模型,发现salvia可以减少神经元细胞内ROS的表达,进而抑制Caspas-3信号通路的激活。另一方面是通过OGD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模型,发现salvia减少小胶质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ROS的表达,进一步抑制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弱由小胶质细胞极化带来的神经损伤。同样在动物水平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说明salvia能够有效的减少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李帆[10](2020)在《失笑散调控NLRP3炎性小体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大多数药物试验的目标。脑缺血后,血液及周围组织释放的有害物质会对脑产生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炎症在CIRI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NLRP3(nucleotide binding domain(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炎性小体在IS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LRP3炎性小体能够感知各种刺激,形成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活化的分子平台,进而处理和释放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IL-18,增强炎症反应。失笑散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但其对于CIRI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拟通过构建体内外CIRI模型,以失笑散提取液进行干预,探讨失笑散对体内外C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和BV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分别以失笑散药物水煎液及提取液进行干预,探究失笑散对体内外CIRI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选择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以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失笑散水煎液低、中、高浓度治疗组,每组15只。在造模前灌胃给药,每日两次,连续给药5天。造模24小时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将大鼠麻醉后处死,收集缺血脑皮质及外周血。1、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2、实时定量 PCR 检测大鼠缺血脑皮质中 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mRNA的表达。3、ELISA法检测大鼠缺血脑皮质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2)体外实验:将BV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GD/R组)及失笑散提取液处理组。用不同浓度的提取液预处理BV2细胞2小时后,缺氧处理4小时。对照组以正常培养基培养,不给药,不进行OGD;模型组不给药,与药物组同时进行OGD,缺氧结束后重新复氧24小时,收集细胞上清与细胞裂解液检测。1、CCK-8法检测BV2细胞活力值;2、流式细胞仪检测BV2细胞凋亡比例;3、实时定量PCR检测BV2细胞NLRP3、Caspase-1、IL-1β、IL-6、IIL-18、TNF-α mRNA的表达。4、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IL-1β、IL-6、IL-18、TNF-α 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得分显着升高(P<0.001),三组失笑散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则显着降低(P<0.01、P<0.01、P<0.01),但三组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2、TTC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皮质梗死面积为49.8%(P<0.001,),而失笑散低、中、高浓度组大鼠脑部梗死面积分别为19.6%、15.4%、4.1%,明显缩小(P<0.001、P<0.001、P<0.001),高浓度结果明显优于低、中浓度组组。3、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18、TNF-α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P<0.01、P<0.01),脑皮质中炎症因子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P<0.01、P<0.01、P<0.001)。而且,与模型组对比,失笑散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减少(P<0.001、P<0.05、P<0.05、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脑皮质中炎症因子表达明显下降(P<0.001),但组间差异不显着。4、RT-PCR法检测大鼠缺血脑缺血组织中炎症因子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脑缺血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01、P<0.01、P<0.001、P<0.001、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失笑散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0.001、P<0.01、P<0.001、P<0.001、P<0.001、P<0.001),但无明显组间差异。5、使用CCK-8法检测BV2细胞活力值。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不同浓度失笑散干预的BV2细胞活力值无明显变化,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失笑散提取液无明显细胞毒性。6、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V2细胞凋亡。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比例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失笑散能减少BV2细胞凋亡(P<0.05)。7、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增多(P>0.05、P<0.05、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失笑散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0.05、P<0.05、P<0.001、P<0.001),但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8、采用 RT-PCR 检测 BV2 细胞 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 mRNA的表达。从PCR结果看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细胞NLRP3、Caspase-I、IL-1β、IL-6、IL-18、TNF-α mRNA 的表达升高(P>0.05、P<0.05、P<0.001、P<0.05、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失笑散提取液能降低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mRNA 的表达(P>0.05、P<0.01、P<0.001、P<0.01、P<0.05、P<0.01),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失笑散可改善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大鼠缺血脑组织及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失笑散提取液可保护OGD/R模型BV2细胞,减少细胞凋亡及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失笑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NLRP3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有关。

二、丹参对去除神经生长因子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对去除神经生长因子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模型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D的动物模型
    1.1 衰老模型
        1.1.1 快速衰老模型
        1.1.2 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
    1.2 转基因动物模型
        1.2.1 APP转基因模型
        1.2.2 APP/PS-1转基因模型
        1.2.3 Tau蛋白转基因模型
    1.3 基于胆碱能学说的动物模型
    1.4 其他模拟AD部分特征的动物模型
        1.4.1 铝元素慢性中毒模型
        1.4.2 冈田酸损害模型
        1.4.3 Aβ损害模型
        1.4.4 脑缺血模型
2 AD的细胞模型
    2.1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2.2 NG108-15 细胞
    2.3 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细胞)
    2.4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
    2.5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
    2.6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3 代谢组学在AD研究中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简介
    3.2 代谢组学在AD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4 总 结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非编码RNA参与虹鳟热应激的调控作用及其在ceRNA机制中的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应激
        1.1 应激概述
        1.2 热应激
        1.2.1 热应激机理简介
        1.2.2 鱼类热应激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1.2.2.1 热应激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2.2.2 热应激对鱼类热休克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1.2.2.3 热应激对激素分泌的影响
    2 非编码RNA
        2.1 转录组学简介
        2.2 非编码RNA在热应激中的研究进展
        2.2.1 microRNAs(miRNAs)在热应激中的研究进展
        2.2.1.1 miRNA概念及作用机制
        2.2.1.2 应激相关的miRNA研究
        2.2.1.3 miRNA在动物热应激中的研究
        2.2.1.4 水产动物中miRNA相关的研究
        2.2.2 lncRNA在鱼类热应激中的研究
        2.2.2.1 lncRNA概念及作用机制
        2.2.2.2 应激相关的lncRNA研究
        2.2.2.3 lncRNAs在动物热应激中的研究
        2.2.2.4 水产动物中lncRNA相关的研究
        2.2.3 circRNA在鱼类热应激中的研究
        2.2.3.1 circRNA概念及作用机制
        2.2.3.2 circRNAs在动物应激中的研究
        2.2.3.3 circRNAs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
        2.3 竞争性内源RNA(ceRNA)机制研究
        2.3.1 竞争性内源RNA(ceRNA)概念
        2.3.2 竞争性内源RNA(ceRNA)作用机制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组织全转录组数据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热应激处理
        1.3 与热应激相关的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1.4 RNA提取、链特异性文库构建及测序
        1.4.1 mRNA、lncRNA以及circRNA文库构建及测序
        1.4.2 miRNA文库构建及测序
        1.5 测序数据过滤与质控
        1.5.1 测序数据过滤
        1.5.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1.6 比对参考基因组
        1.7 RNA鉴定与表征
        1.8 样品间相关性与重复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应激对虹鳟肝脏中抗氧化相关酶的影响
        2.2 数据过滤与质量评估
        2.2.1 过滤前后数据量比较
        2.2.2 过滤后数据质量评估
        2.3 比对参考基因组
        2.3.1 比对去除核糖体RNA
        2.3.2 比对参考基因组
        2.4 各类RNA的鉴定与表征
        2.5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热应激对虹鳟肝脏抗氧化相关酶的影响
        3.2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全转录组数据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及其在ceRNA中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circRNA、miRNA、mRNA表达分析
        1.3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mRNA鉴定
        1.4 差异表达circRNA、miRNA和 mRNA靶向关系预测
        1.5 ceRNA(DEcirc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构建
        1.6 ceRNA GO和 KEGG功能分析
        1.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circRNA、miRNA、mRNA的鉴定
        2.2 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mRNA
        2.3 差异表达circRNA、miRNA与 mRNA之间的靶向关系
        2.4 ceRNA(DEcirc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
        2.5 circRNA参与ceRNA调控靶基因GO和 KEGG功能富集分析
        2.6 RT-q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其在ceRNA中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lncRNA表达谱分析
        1.3 热应激下虹鳟肝脏中差异表达的lncRNA鉴定
        1.4 差异表达lncRNA和 mRNA关联分析
        1.5 ceRNA(DElnc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构建
        1.6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lncRNA表达谱
        2.2 差异表达的lncRNA
        2.3 antisense-lncRNA、cis-lncRNA以及trans-lncRNA与 mRNA关联分析
        2.3.1 antisense-lncRNA与 mRNA关联分析
        2.3.2 cis-lncRNA与 mRNA关联分析
        2.3.3 trans-lncRNA与 mRNA关联分析
        2.4 ceRNA(DElnc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
        2.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LOC110485411、hsp90ab1与novel-m0007-5p靶向关系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理
        1.2 野生型重组载体和突变型重组载体构建
        1.2.1 pmir GLO载体
        1.2.2 hsp90ab1、LOC110485411与novel-m0007-5p靶向关系预测
        1.2.3 hsp90ab1-WT 重组载体和hsp90ab1-MUT 重组载体
        1.2.4 LOC110485411-WT 重组载体和LOC110485411-MUT 重组载体
        1.2.5 酶切验证
        1.2.6 hsp90ab1和LOC110485411 目的片段扩增测序
        1.3 novel-m0007-5p mimics、mimics NC、inhibitor以及inhibitor NC合成
        1.4 HEK293T细胞复苏、冻存与传代培养
        1.4.1 HEK293T细胞复苏
        1.4.2 HEK293T细胞冻存
        1.4.3 HEK293T细胞传代培养
        1.5 细胞转染
        1.6 双荧光素酶系统检测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sp90ab1、LOC110485411与novel-m0007-5p靶向关系预测结果
        2.2 野生型重组载体和突变型重组载体酶切验证
        2.3 野生型重组载体和突变型重组载体测序验证
        2.4 双荧光素酶系统检测靶向关系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LOC110485411、novel-m0007-5p和 hsp90ab1 参与ceRNA调控的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虹鳟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1.1.1 虹鳟原代肝细胞分离与培养
        1.1.2 虹鳟原代肝细胞鉴定
        1.2 虹鳟原代肝细胞中支原体检测
        1.3 novel-m0007-5p转染效率检测
        1.3.1 转染
        1.3.2 RNA提取
        1.3.3 反转录cDNA
        1.3.4 RT-qPCR检测
        1.4 LOC110485411和hsp90ab1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
        1.5 肝细胞活力检测
        1.6 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1.6.1 细胞增殖
        1.6.2 细胞凋亡
        1.7 转染novel-m0007-5p热应激下LOC110485411和hsp90ab1 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
        1.7.1 转染miRNA后热应激处理
        1.7.2 RT-qPCR检测hsp90ab1和LOC110485411 表达
        1.7.3 western blot检测hsp90ab1 蛋白表达
        1.7.3.1 蛋白纯化与定量
        1.7.3.2 蛋白样品制备
        1.7.3.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1.8 转染siRNA热应激下LOC110485411和hsp90ab1 mRNA表达水平检测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虹鳟原代肝细胞鉴定结果
        2.2 虹鳟肝细胞中支原体检测结果
        2.3 miRNA转染效率检测结果
        2.4 转染miRNA对虹鳟肝细胞LOC110485411和hsp90ab1 mRNA表达的影响
        2.5 转染novel-m0007-5p后对虹鳟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2.6 转染miRNA后对虹鳟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7 热应激下miRNA对 hsp90ab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2.8 热应激下novel-m0007-5p对 LOC110485411 表达的影响
        2.9 热应激下siRNA对 LOC110485411和hsp90ab1 m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本研究中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二 本研究中主要试剂
附录三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观察肾衰饮对CRF大鼠抗炎、抗凋亡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肾衰饮对CRF大鼠抗炎机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肾衰饮对CRF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探讨肾衰饮调控CRF大鼠PI3K/Akt通路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从炎症及细胞凋亡角度探讨CRF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CRF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UCP2在卡维地洛改善阿霉素所致心肌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卡维地洛在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确定及药物配制
        1.3 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MCAO模型的评价
        2.2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3 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4 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3 讨论
        3.1 实验模型及动物的选择
        3.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特异性结构蛋白及其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N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Laminin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 脑缺血皮质区EBA表 达的影响
        2.5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的主要组分结构关系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 N、 EBA和Laminin及 GFAP表达的影响
        3.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主要组分的结构关系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AQP-4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VEGF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MMP-9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AQP-4、M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局部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1表达的影响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ICD表达的影响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Hes1 表达的影响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DLL4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指标选择依据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l、NICD、Hesl及 DLL4 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黄芪、三七及冰片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基于NgR/RhoA/ROCK通路探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温肾通督方水提工艺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正交试验分组及药液制备
        2.2 浸膏得率的测定
        2.3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2.4 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表面NgR的动态表达及含药血清的干预作用
    1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表面NgR的动态表达情况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大鼠原代神经元的分离及培养
        1.2.2 大鼠原代神经元的形态观察及免疫荧光鉴定
        1.2.3 大鼠损伤神经元模型的制备及TUNEL法鉴定
        1.2.4 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法检测损伤神经元NgR蛋白的表达
        1.2.5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损伤神经元NgR蛋白的表达
        1.2.6 实时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损伤神经元NgR mRNA的表达
        1.2.7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大鼠原代神经元的形态观察及鉴定结果
        1.3.2 大鼠原代损伤神经元的鉴定结果
        1.3.3 大鼠原代损伤神经元NgR蛋白的表达情况
        1.3.4 大鼠原代损伤神经元NgR mRNA的表达情况
        1.4 小结
    2 温肾通督方含药血清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NgR表达的干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细胞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2.2 PC12细胞的培养及诱导分化
        2.2.3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谷氨酸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 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模型制备及含药血清干预
        2.2.5 免疫荧光标记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样PC12细胞NgR蛋白的表达
        2.2.6 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神经元样PC12细胞NgR mRNA的表达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C12细胞诱导前后的形态观察
        2.3.2 不同浓度谷氨酸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3 含药血清干预后神经元样PC12细胞NgR蛋白的表达情况
        2.3.4 含药血清干预后神经元样PC12细胞NgRmRNA的表达情况
        2.4 小结
第三部分 温肾通督方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病理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药物干预
        2.2 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运动量表评分
        2.3 斜板测试
        2.4 高尔基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结构
        2.5 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显微结构
        2.6 免疫荧光标记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3.2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结构观察
        3.3 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微观结构观察
        3.4 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率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温肾通督方通过调控NgR/RhoA/ROCK通路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药物干预
        2.2 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法检测神经元NgR蛋白的表达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NgR蛋白的表达
        2.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gR、RhoA、ROCK蛋白的表达
        2.5 实时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NgR、RhoA、ROCK mRNA的表达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NgR蛋白的表达情况
        3.2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gR、RhoA、 ROCK蛋白的表达情况
        3.3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gR、RhoA、ROCK mRNA的表达情况
    4 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丹参多酚酸盐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常用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缺氧缺糖模型建立
        2.2.3 药物细胞毒测定实验
        2.2.4 药物活力测定实验
        2.2.5 细胞膜染色实验
        2.2.6 NO,MDA,LDH测定实验
        2.2.7 活性氧(ROS)测定实验
        2.2.8 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
        2.2.9 细胞凋亡测定实验
        2.2.10 mRNA提取实验
        2.2.11 RT-qPCR实验
        2.2.12 细胞蛋白提取实验
        2.2.1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14 数据统计
    2.3 实验结果
        2.3.1 细胞缺氧缺糖模型的条件筛选
        2.3.2 丹参多酚酸盐对PC12细胞毒测定
        2.3.3 丹参多酚酸盐对OGD-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2.3.4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OGD-PC12细胞ROS的表达
        2.3.5 丹参多酚酸盐影响OGD-PC12细胞的LDH,NO,MDA表达
        2.3.6 丹参多份酸盐对OGD-PC12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2.3.7 丹参多酚酸盐影响OGD-PC12细胞Caspase-3凋亡通路蛋白表达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常用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缺氧缺糖模型建立
        3.2.3 药物细胞毒测定实验
        3.2.4 细胞膜染色实验
        3.2.5 LDH及NO测定实验
        3.2.6 细胞表型荧光染色实验
        3.2.7 ROS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3.2.8 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
        3.2.9 条件培养基制备实验
        3.2.10 细胞凋亡测定实验
        3.2.11 ROS流式测定实验
        3.2.12 mRNA提取实验
        3.2.13 RT-qPCR实验
        3.2.14 ELISA测定实验
        3.2.15 SOD,GSH,CAT酶活力测定实验
        3.2.16 细胞蛋白提取实验
        3.2.17 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18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小胶质细胞株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3.2 小胶质细胞缺氧缺糖模型的条件筛选
        3.3.3 丹参多酚酸盐对小胶质细胞活力测定
        3.3.4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内ROS表达
        3.3.5 丹参多酚酸盐影响小胶质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
        3.3.6 丹参多酚酸盐影响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变化
        3.3.7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TLR4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3.3.8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3.3.9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极化提高神经元细胞活力
        3.3.10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极化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
        3.3.11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小胶质细胞极化减少神经元细胞Caspase-3通路激活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常用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MCAO模型构建
        4.2.2 药物浓度筛选实验
        4.2.3 Longa神经功能评价
        4.2.4 TTC染色实验
        4.2.5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实验
        4.2.6 血脑屏障完整性实验
        4.2.7 脑水肿测定实验
        4.2.8 HE染色实验
        4.2.9 Nissl染色实验
        4.2.10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4.2.11 TUNEL荧光染色实验
        4.2.12 组织蛋白提取实验
        4.2.1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4.2.14 水迷宫实验
        4.2.15 转棒仪实验
        4.2.16 数据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浓度结果
        4.3.2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流成像结果
        4.3.3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HE染色结果
        4.3.4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issl染色结果
        4.3.5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euN染色结果
        4.3.6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脑屏障的影响
        4.3.7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组织TUNEL染色实验
        4.3.8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蛋白表达影响
        4.3.9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染色结果
        4.3.10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结果
        4.3.11 丹参多酚酸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长期给药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个人简历
致谢

(10)失笑散调控NLRP3炎性小体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1 小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
        1.2 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概况
        1.3 NLRP3炎性小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2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2.1 单味中药及提取物
        2.2.1.1 川芎嗪
        2.2.2.2 人参皂苷
        2.2.2.3 黄芩苷
        2.2.2.4 姜黄素
        2.2.2.5 丹酚酸
        2.2.2.6 葛根素
        2.2.2 中药复方
        2.2.2.1 桃红四物汤
        2.2.2.2 黄连解毒汤
        2.2.2.3 瓜蒌桂枝汤
        2.2.2.4 补阳还五汤
        2.2.2.5 小续命汤
        2.2.3 中药注射液
        2.2.3.1 清开灵注射液
        2.2.3.2 丹红注射液
        2.2.3.3 脑醒静注射液
        2.2.4 其他治疗方式
    3 失笑散的认识与研究
        3.1 中医认识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1 失笑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及试剂
        1.3.1 失笑散水煎液的制备
        1.4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1.4.1 大鼠MCAO模型构建
        1.4.2 大鼠神经功能测定
        1.4.3 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
        1.4.4 实时定量PCR法(qPCR)检测大鼠缺血脑皮质中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 mRNA的表达
        1.4.5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缺血脑皮质中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
        1.4.6 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
    2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失笑散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3.2 失笑散对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3.3 RT-PCR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炎症因子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 mRNA的表达
        3.4 失笑散对大鼠缺血脑皮质中IL-1β、IL-6、IL-18、TNF-α表达的影响
        3.5 失笑散对MCAO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1 失笑散提取液对OGD/R模型BV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试剂
        1.2.1 失笑散提取液的制备
        1.3 细胞培养
        1.4 CCK-8法检测失笑散提取液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1.5 OGD/R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方法
        1.5.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1.5.2 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中IL-1β、IL-18、IL-6、TNF-α的表达
        1.5.3 RT-PCR法检测BV2细胞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
    2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失笑散提取液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失笑散提取液对BV2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实时定量PCR检测BV2细胞NLRP3、Caspase-1、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
        3.4 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中IL-1β、IL-18、IL-6、TNF-α的表达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丹参对去除神经生长因子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模型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戴建英,王辉,刘敏,洪战英.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21(04)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非编码RNA参与虹鳟热应激的调控作用及其在ceRNA机制中的功能验证[D]. 权金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基于中医象思维探讨肾衰饮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D]. 张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6]UCP2在卡维地洛改善阿霉素所致心肌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美扬.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7]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NgR/RhoA/ROCK通路探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D]. 吴承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丹参多酚酸盐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栾朋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失笑散调控NLRP3炎性小体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李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丹参对去神经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