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学术化

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学术化

一、谈高校档案人员的学者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17)在《基于MVC的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学生在校规模数急剧增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大量复杂繁琐的学生数据信息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无法胜任当前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催生了各类管理系统的诞生和发展。高校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也正是顺应这种信息化趋势而出现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现状和用户需求为依据,结合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工作特点,本文提出了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为课题开展研究。本文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研究中,采用典型的MVC架构思想和B/S软件设计模式,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基于.NET平台,完成了高校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本文开发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登录管理、系统用户管理、个人资料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奖励活动管理、学生就业信息管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较好地满足了高校相关用户的需求。在课题中,本人主要负责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部分功能模块的编码实现与测试工作。本文设计与开发的高校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将校内与学生档案相关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一方面,能够减轻学校管理人员和师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为用户对档案资源信息的查询提供极大方便性,同时也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总体来说,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基本符合了设计预期。

谢文倩[2](2017)在《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高校人才的培养已打破传统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育成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大改革之举。档案学专业作为—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育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探究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理论基础,追溯到国外的教育思想,阐述其在推动现实教育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其次讲述了我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其中以八所高校为例分析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模式架构,以及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同时进一步深入论述了影响实践基地长远发展的因素。再次分析了建立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明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模式的思考,在正视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和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及实践教学基地长远发展的策略。

田凯[3](2017)在《社会记忆视角下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提出档案是社会组织、机构、单位或者个人在过往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形式的信息记录,档案本身就是社会记忆的表现,档案馆则是社会记忆的保管场所。那么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所呈现的社会记忆,是否合理、全面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篇文章以社会记忆视角下对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予以研究,第一章概括了研究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了解了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课题的现状和成果。第二章阐述了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的理论基础,对社会记忆、馆藏结构观念进行界定,并对社会记忆理论、档案馆馆藏建设理论和档案馆职能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对天津市、区综合性对档案馆馆藏结构构成进行介绍,馆藏构成部分是从立档单位构成和档案构成两方面来说明的。第四章是针对天津市、区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现有馆藏结构对社会记忆完整性造成不足及馆藏结构成因三部分来撰写的。第五章是主要将加拿大安大略省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进行了分析及借鉴,先是从立档单位构成和档案构成两个方面进行现状介绍,再介绍现有馆藏形成原因,继而提出安大略省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对我国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建设的一些启示。第六章是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策略优化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上提出优化策略。一是从强化综合性档案馆社会记忆性质思想层次上来写的;二是从调整综合性档案馆收集范围,加强馆藏资源结构顶层设计角度来写的;三是构建基于宏观鉴定思想的馆藏立档单位结构;四是拓展馆藏资源结构,全面反映地方记忆;五是基于互联网络技术,实现双向记录记忆的模式;六是转变档案工作者观念。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及展望。

刘昕[4](2016)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三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三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施蕊[5](2016)在《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是国内外档案学发展迅速的时期,因此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近十年来国内外档案核心期刊所刊载论文,以关键词统计分析近十年国内外档案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对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学科交叉现象进行分析,并就热点问题随年份的演进以及不同期刊的研究偏向进行探究。其结论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国内外档案学研究领域都从档案本体向更广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研究超越了以往仅仅关注档案本体的研究,而将研究领域向更广的方向发展;二是中外档案学期刊刊文性质比较,中国档案学期刊档案领域文章专指度高,相对而言,国外期刊的刊文内容比较广泛,超过档案研究领域;三是国内外档案学研究中都呈现出了学科交叉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存在的差异更为明显;四是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有重合,但更多的是展现各自热点,时序上相互影响的现象也不明显,说明十年来中外热点问题研究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五是整体上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全面宏观,而国外研究热点更为具体,我国更加关注对于专门类型档案的研究;六是国内外高频关键词随年份递进的关系表明,国内外热点问题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

傅美贞[6](2015)在《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谈学报编辑职称评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高校学报编辑部门存在着机构归属混乱、编辑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职称混杂、专业编辑职称少等问题。由于高校学报(或期刊社)不同于一般出版单位,学报及其编辑人员存在特殊性,认为学报编辑人员的职称评聘应结合学报及其编辑工作的特点有异于独立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建议通过重新划分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审权,放宽对已取得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转评编辑系列职称的要求等方法予以解决。

甘剑波[7](2015)在《基于B/S结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学生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情况的综合性资料。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飞跃式发展,已逐渐渗透至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繁杂,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传统的保管方式不利于查询和更新。致使档案使用率低下,已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智能化和快捷化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高校、便捷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系统是基于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开发的一套管理软件,该软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水平,同时能为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院校对学生档案信息查询和更新工作的开展。本研究课题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面向全院档案管理工作者、教师、学生为一体的档案管理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本系统摒弃以往C/S单机模式,采用基于B/S结构的网络模式,利用ASP.NET技术的优势和SQL Server2008存储数据量的优势进行系统的研发,客户端只需安装能够上网的计算机即可实现访问与管理。系统不但能够对本院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还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并为学院相关部门的就业信息分析、活动奖励情况掌握提供辅助作用。同时,学生工作管理者可以轻松的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信息查询,进行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奖励管理、就业管理等。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具有学生档案管理的研究方案,实现了档案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个人资料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活动奖励管理、就业信息管理等八大模块,能够满足档案管理部门对学生信息管理及其他功能和系统性能需要,让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在全新系统的帮助下,效率更高、准确性更高,稳定性更高、安全性更高,从而实现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另外在系统研发中,本人参与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部分系统实现工作,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从而确保系统能够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同时该系统的研究也为其他院校实现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可参考依据。

杨荣星,杨帆帆[8](2014)在《以定岗定编为契机推动高校学报机制创新——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校学报在机构设置和编辑职称配置中均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作用。为此,应抓住高校"定编定岗"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契机,从以下几方面推动高校学报机制创新:(1)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报及其编辑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根据编辑出版职称的特殊性进行柔性"定岗定编",(3)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4)加大培养编辑人才的力度,(5)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卢伯春[9](2013)在《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开拓体育名师研究,致力于培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高端人才,探索培养体育名师的新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建构主义、课程开发、成人学习等理论,在分析了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优化的策略,为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建议,为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改善上海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育人才资源。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缘由,研究意义、方法及设计,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规约,并对就与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阐明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课程开发理论等对体育名师培养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非体育学科名师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并归纳国内有关体育名师及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体育名师的概念、内涵重新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名师应有坚定的体育教师职业信念,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体育专业能力等素养;体育名师要有榜样作用、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体育名师的成长主要分为五阶段:职前启蒙期、入职关键期、在职突破期、成名后分流期、思想沉淀期。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表现为外部培养和内部驱动的作用力在体育名师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培养的方向由注重运动训练、教学、科研能力,向注重体育教学、科研转变。第四章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调查表明,体育名师基地在培养基地学员职业信念、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不够,部分学员教学反思水平不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科研能力有待继续提升等。影响学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学员自身因素、基地培养过程中的导师团队聘用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以及对学员学习结果监督不力。第五章基于对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思考,提出了优化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策略,1)要转变基地培养的价值观、教学观、时空观;2)培养方案要向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内容多样化、评价制度科学化方向发展;3)要注重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4)关注基地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5)培养方式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养组织形式和导师指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法,批判性反思的质变学习法、导师与学员互动的研讨法、发挥基地学员特长的示范法等培养方法;6)建立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体育名师基地的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精准执行。

方立江[10](2012)在《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教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我们党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从而把它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指导我国解决宗教问题实践的理论指南。当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思考,以助益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章按照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渊源——理论主体——历史实践、实证分析——地位作用、原则、方法——内容、途径——成绩、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的思路顺序,将论文内容安排为七章,分别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与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着重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了梳理。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过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并把列宁主义宗教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部分,将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点进行了概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历史发展的回顾,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用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开展教育进行理论上的铺垫。第三章,本章着重梳理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基本要求做了简要阐述;其次,按历史的顺序,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分析、概括了二者关系;再次,分析概括了它的意义,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解决中国宗教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章,本章以教育史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社会调查、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性的验证。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宗教兴趣比较浓厚,宗教信仰人数在增加,宗教信仰分布存在差异性;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因素多样化,宗教信仰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大学生党团员信仰宗教问题普遍化,境外势力对大学生进行的宗教渗透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虽然对宗教有理性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但是相关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认识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别;大学生整体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持有较明显的学习意愿。第五章,本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作用,分别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其地位进行了论述,从而揭示了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从方法层面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教育的基本思路。第六章,本章对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在主要内容上,结合前面的论述,认为要以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长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开展宗教历史与现实基本知识的教育,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教育,开展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开展大学生疑点热点问题的教育。在教育实施途径上,提出要在坚持系统的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管理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教育活动和通过自我教育来进行教育的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提高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7章,本章对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取得的成绩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其经验教训分别给予了总结,并对新时期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判断和分析,从而在成绩与问题面前,在经验与教训基础之上,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给现实的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二、谈高校档案人员的学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校档案人员的学者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VC的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与目标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NET与ASP.NET技术
    2.2 MVC架构模式
    2.3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2.4 软件开发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业务需求
    3.3 系统功能需求及用户用例分析
        3.3.1 功能需求分析
        3.3.2 用户角色功能分析
        3.3.3 部分功能模块用例分析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性能需求
        3.4.2 界面需求
        3.4.3 安全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网络架构设计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1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4.3.2 个人资料管理模块
        4.3.3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4.3.4 课程管理模块
        4.3.5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
        4.3.6 奖励活动管理模块
        4.3.7 就业信息管理模块
        4.3.8 文件管理模块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1.1 登录界面管理模块
        5.1.2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5.1.3 个人资料管理模块
        5.1.4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5.1.5 课程管理模块
        5.1.6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
        5.1.7 奖励活动管理模块
        5.1.8 就业信息管理模块
        5.1.9 文件管理模块
    5.2 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相关概念与基础
    第一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相关概念释义
        一、“实践”的概念释义
        二、“实践教学”的概念释义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概念释义
        四、“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概念释义
    第二节 建设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基地”主体学习的延续性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基地”建设主体的多元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基地”教学情景的机制性
第二章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我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情况
        一、我国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基本情况
        二、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二、样本的调查
        三、样本的分析
    第三节 影响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因素
        一、合作建设双方的重视与投入
        二、档案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合理
        三、基地管理机制的高效与有序
第三章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困境分析
    第一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分析
        一、档案学科发展需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与完善
        二、档案新型人才需在实践情景中锻炼与检验
    第二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部门与档案部门的政策同步支持
        二、机关单位与社会单位的教育合作意愿
    第三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困境
        一、档案学专业“双师型”教学难以实现
        二、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三、实践教学主体积极性不高
        四、档案基础设施设备有限
第四章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对象的选择原则
        二、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念
        三、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目标
    第二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策略
        一、构建动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
        三、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辐射范围
    第三节 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档案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档案学专业实践基地教学模式
        三、落实实践基地层级化的管理方式
        四、深化实践基地多样化的保障机制
结语
附录 本科开设档案学专业的32所高校学生实践基地情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社会记忆视角下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记忆
        2.1.2 馆藏结构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社会记忆理论
        2.2.2 档案馆馆藏建设理论
        2.2.3 档案馆职能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建设现状
    3.1 天津市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
        3.1.1 立档单位构成现状
        3.1.2 档案构成现状
    3.2 天津市B区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
        3.2.1 立档单位构成现状
        3.2.2 档案构成现状
    3.3 天津市N区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
        3.3.1 立档单位构成现状
        3.3.2 档案构成现状
第四章 天津市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分析
    4.1 馆藏结构分析
        4.1.1 档案形成主体结构
        4.1.2 档案形成时期结构
        4.1.3 档案门类结构
        4.1.4 档案载体结构
    4.2 现有馆藏结构对社会记忆完整性造成的不足
        4.2.1 社会的记忆呈现单一化
        4.2.2 历史记录残缺不完整
        4.2.3 不利于档案资源多样化战略实施
    4.3 现有馆藏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因素
        4.3.2 功能定位因素
        4.3.3 政策因素
第五章 加拿大安大略省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分析及借鉴
    5.1 安大略省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现状
        5.1.1 立档单位构成现状
        5.1.2 档案构成现状
    5.2 现有馆藏形成原因
        5.2.1 历史因素
        5.2.2 档案馆功能定位因素
        5.2.3 档案馆收集战略因素
    5.3 安大略省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5.3.1 来源多样性、社会记忆丰富性
        5.3.2 档案类型、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实
        5.3.3 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
第六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优化策略
    6.1 强化综合性档案馆的社会记忆性质
    6.2 调整综合性档案馆收集范围加强馆藏资源结构顶层设计
    6.3 构建基于宏观鉴定思想的馆藏立档单位结构
    6.4 拓展馆藏资源构成全面反映地方记忆
    6.5 搭建档案馆与民众互动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记录记忆模式
    6.6 拓展收集思路转变档案工作者观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4)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和内容
        (一)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三) 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四)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一)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
    三、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 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第二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指导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一) 柔性管理理论
        (二) 精细化管理理论
        (三) 人本管理理论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
        (一) 进步主义理论
        (二) 要素主义理论
        (三) 存在主义理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三章 国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一、学年学分制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二) 学生工作体系层次清楚完整
        (三) 学生评价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 学生工作体系被打乱,作用降低
        (三) 学生评价发挥作用不大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熟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一) 班级功能得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二) 学生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后重新发挥作用
        (三) 学生评价重新发挥作用
第四章 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 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二)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三)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 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六)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三)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四) 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五) 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六)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 国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美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二、英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英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一) 德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二)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一) 学生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方式与手段
        (三)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载体
    二、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一) 学生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二) 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三) 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
        (四) 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三、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
        (一) 创新学生服务的内容
        (二) 创新学生服务的平台与途径
        (三) 创新学生服务的方式与机制
    四、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一) 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二) 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三)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五、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一) 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
        (二) 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词频分析法
        1.5.4 共词分析法
        1.5.5 分析归纳法
    1.6 本章小结
2 数据收集和处理
    2.1 数据来源
        2.1.1 中文数据来源
        2.1.2 外文数据来源
    2.2 数据收集
    2.3 关键词处理
    2.4 中外期刊数据整体分析
        2.4.1 中文文献数据整体分析
        2.4.2 国外期刊数据整体分析
        2.4.3 国内外论文关键词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1 我国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1.1 我国档案学高频关键词分析
        3.1.2 我国档案学共词图谱分析
    3.2 国外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2.1 国外档案学高频关键词分析
        3.2.2 国外档案学共词图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
    4.1 我国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学术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4.1.1 我国档案学交叉研究的研究现状定量说明
        4.1.2 研究现状梳理
    4.2 国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学术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4.2.1 国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定量说明
        4.2.2 研究现状梳理
    4.3 国内外档案学交叉研究评述——共性与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基于关键词分析
    5.1 国内外高频关键词梳理
        5.1.1 国内高频关键词梳理
        5.1.2 国外高频关键词梳理
    5.2 我国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
    5.3 国外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
    5.4 国内外档案学热点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1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2 近三年国内研究热点
    6.2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关系演进
        6.2.1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关系演进
        6.2.2 近三年国外研究热点
    6.3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1 国内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2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高频关键词共词表
附录2:国外高频关键词共词表

(6)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谈学报编辑职称评聘(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报编辑职称状况分析
    1.1 学报机构归属混乱, 岗位设置不合理
    1.2 职称混杂、专业编辑职称少
    1.3 跨系统的双重领导使学报编辑人员职务评聘矛盾复杂
2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
    2.1 高校学报的特殊性
    2.2 学报编辑人员工作的特殊性
    2.3 学报编辑人员在高校中地位的特殊性
3 对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聘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审权划归教育主管部门
    3.2 放宽对已取得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转评编辑系列职称的要求
    3.3 允许学报编辑人员兼评出版专业技术职务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3.4 鼓励年轻学报编辑取得出版人员执业资格
4 结束语

(7)基于B/S结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系统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系统研究主要内容
    1.5 系统组织与安排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2.1.1 技术可行性
        2.1.2 操作可行性
        2.1.3 经济可行性
    2.2 业务需求分析
    2.3 功能需求分析
        2.3.1 角色分析
        2.3.2 模块用例分析
    2.4 非功能需求分析
        2.4.1 易操作性
        2.4.2 界面友好性
        2.4.3 系统安全性
    2.5 系统小结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
        3.1.1 软件体系结构
        3.1.2 硬件体系结构
    3.2 系统功能设计
        3.2.1 系统用户管理设计
        3.2.2 个人资料管理设计
        3.2.3 学生信息管理设计
        3.2.4 课程管理设计
        3.2.5 学生成绩管理设计
        3.2.6 活动奖励管理设计
        3.2.7 就业信息管理设计
        3.2.8 文件管理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概念结构设计
        3.3.2 数据库表设计
    3.4 系统小结
第4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测试
    4.1 登陆界面实现
    4.2 模块界面实现
        4.2.1 系统用户管理实现
        4.2.2 个人资料管理实现
        4.2.3 学生信息管理实现
        4.2.4 课程管理实现
        4.2.5 学生成绩管理实现
        4.2.6 活动奖励管理实现
        4.2.7 就业信息管理实现
    4.3 系统测试
    4.4 运行环境安装
    4.5 系统维护
    4.6 系统小结
第5章 系统总结与展望
    5.1 系统总结
    5.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定岗定编为契机推动高校学报机制创新——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学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学报编辑职称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学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不合理的成因
    (二)学报编辑职称配置不合理的成因
四、人事制度改革中高校学报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报及其编辑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根据编辑出版职称的特殊性进行柔性“定岗定编”
    (三)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四)加大培养编辑人才的力度
    (五)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五、结语

(9)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规约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规约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名师的本体论研究
        一、 名师概念的研究
        二、 名师作用的研究
        三、 名师特征的研究
    第二节 名师的成长论研究
        一、 名师成长阶段研究
        二、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三、 名师成长路径研究
        四、 名师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体育名师、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一、 体育名师的研究现状
        二、 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及启示
第三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体育名师的内涵
        一、 名师的内涵
        二、 体育名师的内涵
        三、 特级教师与体育名师之辨
    第二节 体育名师的素养
        一、 体育名师的职业态度
        二、 体育名师的知识结构
        三、 体育名师的专业能力
    第三节 体育名师的作用
        一、 体育名师的示范作用
        二、 体育名师的辐射作用
        三、 体育名师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 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
        一、 体育名师成长阶段中的培养向度
        二、 体育名师演变中的培养向度
第四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分析
    第一节 体育名师基地基本情况分析
        一、 体育名师基地建立的背景分析
        二、 体育名师基地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取得的成效分析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取得的成绩
        二、 体育名师基地成功的培养经验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的短板
        二、 对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短板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优化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观念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价值观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教学观
        三、 体育名师基地的时空观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案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评价制度的科学化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过程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化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式的优化
        四、 体育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管理制度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意义
    1.2 需要界定的几个概念
        1.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及其相关两个概念
        1.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1.3 研究现状述评
        1.3.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现状
        1.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现状
        1.3.3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
        2.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背景
        2.1.2 形成过程及其标志
    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2.2.1 关于认识宗教的基本方法
        2.2.2 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2.2.3 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态度
    2.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2.3.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阐释
        2.3.2 关于宗教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
        2.3.3 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主张
    2.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
        2.4.1 科学性
        2.4.2 人本性
        2.4.3 政治批判性
        2.4.4 实践性
        2.4.5 阶级性
        2.4.6 整体性
        2.4.7 开放性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和要求
        3.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条件
        3.1.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要求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过程及理论成果
        3.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成果
        3.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成果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第4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查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发展
        4.1.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回顾
        4.1.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4.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证调查
        4.2.1 资料与方法
        4.2.2 调查结果
        4.2.3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地位、原则与方法
    5.1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地位
        5.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5.1.2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5.2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一般原则
        5.2.1 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5.2.2 “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5.2.3 实践性原则
        5.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5.3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一般方法
        5.3.1 理论教育方法
        5.3.2 实践教育方法
        5.3.3 层次性教育方法
        5.3.4 比较教育方法
        5.3.5 自我教育方法
第6章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6.1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6.1.1 宗教历史与现实基本知识的教育
        6.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教育
        6.1.3 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教育
        6.1.4 大学生疑点热点问题的教育
    6.2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途径
        6.2.1 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6.2.2 发挥管理的重要教育功能
        6.2.3 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
        6.2.4 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化作用
        6.2.5 发挥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
        6.2.6 发挥大学生党团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第7章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成绩、经验教训及发展趋势
    7.1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7.1.1 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和明确
        7.1.2 形成了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队伍
        7.1.3 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
        7.1.4 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7.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7.2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的有益经验
        7.2.1 要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教育实践
        7.2.2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
        7.2.3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7.2.4 要抓好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队伍建设
        7.2.5 要用系统的办法抓好落实
    7.3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的历史教训
        7.3.1 不能简单化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7.3.2 教育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教情
        7.3.3 不能夸大群众思想信仰问题上的差异
        7.3.4 不能混淆宗教问题的性质
        7.3.5 教育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7.3.6 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7.4 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7.4.1 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
        7.4.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7.4.3 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7.4.4 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
        7.4.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谈高校档案人员的学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VC的学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颖. 南昌航空大学, 2017(03)
  • [2]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研究[D]. 谢文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社会记忆视角下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田凯. 天津师范大学, 2017(08)
  • [4]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03)
  • [5]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D]. 施蕊. 浙江大学, 2016(02)
  • [6]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谈学报编辑职称评聘[J]. 傅美贞. 学报编辑论丛, 2015(00)
  • [7]基于B/S结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甘剑波. 吉林大学, 2015(08)
  • [8]以定岗定编为契机推动高校学报机制创新——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职称配置为视角[J]. 杨荣星,杨帆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04)
  • [9]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D]. 卢伯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10]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 方立江.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学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