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一、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举(论文文献综述)

王露[1](2021)在《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以大概念统领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研究热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从大概念出发,梳理和研究概念体系,建立学生进阶学习发展的框架。在目前素养为本、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进行单元教学被认为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理解大概念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为此,笔者立足小学数学学科,对以大概念统领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从理论上讲,要将大概念统领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应对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大概念的价值意蕴,探讨大概念与单元教学设计的关系。围绕这一思路,特从六部分展开思考:第一章为绪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第二章现状分析,运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调查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突出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究提供现实基础。第三章理论探讨,本章在大概念内涵、特性与层级结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概念与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契合关系,并以此阐述其重要价值。第四章机制挖掘,在前面现实基础和理论价值的分析下,本章从生成过程、支持条件和影响因素三方面详细阐述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大概念的发展机制。第五章框架搭建,本章以大概念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的发展机制为依据,结合单元教学设计要素,搭建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并详细阐述设计环节。第六章案例分析,本章紧接第五章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创设案例进行实践分析,供一线教师参考。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大概念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大概念的思维过程主要以“感知—体验—扩展—整合—迁移—反思”为主线,其中“感知、体验”环节属于准备阶段,“扩展、整合”环节属于建构阶段,“迁移、反思”环节属于应用阶段。“三个阶段六个环节”在发生作用时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支持条件、影响因素的参与和保障。在大概念统领下,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大概念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是:提炼大概念、筛选大概念属于准备阶段;聚焦大概念、外显大概念属于建构阶段;活化大概念、评价大概念属于应用阶段。将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五要素融入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由此搭建出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提炼大概念,建立概念体系;筛选大概念,确定单元内容;聚焦大概念,明确单元目标;外显大概念,搭建问题体系;活化大概念,创设学习活动;评价大概念,实施单元评价。各关键环节密切联系,共同指向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

王茜[2](2021)在《初中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应建立在生活之上.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模型思想的建立”作为十大核心理念之一被课标正式提出,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本人调查发现,诸多学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做较多研究论述,故本文对义务教育阶段领域做进一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建议策略.理论方面,首先对国内外数学建模起源发展及我国数学建模由零到一发展壮大态势进行阐述.其次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模型思想渗透,故结合学习教学理论基础对初中数学模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最后针对调查结果给出建议策略;实践方面,研究以下内容:(1)对西安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2)对该校几位初中数学老师进行访谈.(3)针对调查结果给出师生建议策略.本文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教师普遍对数学模型认知较深,对模型教学有自己思考和教法,会在课堂上渗透模型思想.(2)学生对数学模型普遍有所了解,但掌握不透彻,理解不到位,更注重模型的应试提分、解题技巧等功能,很少有学生能认识数学学习的深层次思想及真正意义所在.(3)教师思想认知水平较高,而迫于学生不同基础及现实因素,课堂对模型思想的渗透效果有所欠缺.

冯加付[3](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朱亚新[4](2021)在《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为过去十余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指导.随着新时代发展,教育部重启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比较基于新旧课标编写的新旧数学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内容与传统数学内容如函数、几何、代数等有所不同,概率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为人们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概率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概率内容进行比较,以促进教师对新教材概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达到更好地指导教学的目的.本文选取《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和《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课程标准、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点、内容广度与深度)、辅助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数学探究、信息技术、数学例题)、习题、教材难度等六个方面对两版教材概率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新教材继承并发挥了旧教材的章节结构特色,增强了学习引导性;(2)新教材遵循课标“突出主线,精选内容”的理念对概率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概率知识体系更加完善;(3)新旧教材均注重概率知识的建构过程,但新教材概率部分的数学活动资源更丰富;(4)新教材更注重体现概率问题解决的途径,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指导;(5)新教材更新了概率内容的背景素材和教学工具的选取,体现时代发展;(6)新教材扩大了概率部分的内容广度、深度、习题综合难度,从而加大了概率教材的整体难度.基于比较内容和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概率内容的相关教学建议:(1)结合新课标要求,把握概率重点与难点;(2)关注新旧教材概率内容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概率知识体系;(3)注重新教材概率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4)倡导体验式、探究式的概率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对概率内容的理解;(5)适当丰富概率情境的创设,加强概率与现实的联系;(6)重视信息技术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提高概率教学的实效性.

陈默华[5](2021)在《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文中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由原本的“双基”演变成现在的“四基”,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笔者以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开展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设计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在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两册教材中,每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哪些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的表征是怎样的,作为教师,怎样做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成果,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然后,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标准,依据《课标》和学情讨论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根据判断特征梳理每个学习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统计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出现频数,用数据说明数学思想方法与《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的关系。最后,以新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案例为例,以分析教材与学情、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活动、达成学习任务五方面设计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四要素(知识、情境、活动、互动)、学生学习反馈三方面反思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四要素,得到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1.在梳理教材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教材中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要了解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才能判断是否蕴含某个数学思想方法。2.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要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展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要设计教师用语与板书内容,提炼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李晓飞[6](2021)在《小学数学深度交流的策略探究》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要高阶思维作支撑。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生生、自我之间的交流活动,数学深度交流是发展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可视化表征手段、培养学生例举与自省的思维习惯和提升个体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三者相伴相生、互融互进。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由显到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促成深度学习向高阶思维发展。

刘梦洁[7](2020)在《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模型与建模”是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目前模型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模型中的数学模型是将数学思维引入生物学,不仅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在课堂中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简化,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和培养建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与能力。本研究首先从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课堂教学及高考需求三个方面阐述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分析数学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涵义、分类以及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并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建构数学模型教学设计的研究奠定基础。之后在以前学者有关模型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人教版(2019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模型为例,依据数学工具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数学模型特点、作用及适用的教学内容。依据数学建模的一般设计步骤、原则和策略,同时结合探究式教学,建构出适合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的流程。流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导探究,建立模型;论证模型,分析应用;总结概述,巩固提升。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模型类型选取恰当章节内容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习期间,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圣泽中学高中一年级1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设计的案例——“细胞的增殖”第二课时进行教学实践检验。实践前编制前测问卷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同质性,实验组采用建构的数学模型的教学设计,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教学,实践后利用后测问卷进行检测,相关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处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与实施传统的常规教学相比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学差异比较小,但在综合应用知识方面,数学模型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及数学建模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陈思[8](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对于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很多便捷,数学应用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日趋重要.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新时代中学生需要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优良能力.本文对一线教师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调查,发现教学中受时间、空间以及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数学建模的教学很难详细展开.由此,本文主要探究以微课短视频为载体的数学建模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一线教师的问询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选择以函数模型为例的数学建模进行教学.该教学分为五个模块进行,前期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录制相关微课短视频的准备工作.而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学生利用此视频学习前后的效果,同时观察记录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反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学生们在视频学习之前对数学的应用以及数学建模的方法了解甚少.经过此次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注意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可行性,体会到数学应用意义的广泛性以及重要性,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本文研究,微课这一方式能够较好地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落实.同时,得到教师应注重数学建模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针对此项内容的微课教学设计应该详细考虑学生预期以及应丰富微课视频制作技能的结论.

程媛媛[9](2020)在《基于比较的17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研究 ——以普通高中课标人教A版为例》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统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公民的必备常识.从2019年秋季开始,依据《课标(2017)》编制的新版教材在全国各省份开始分步投入使用,那么新版教材统计必修部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什么事项?等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学位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在比较的基础上从教材结构、难度设置、理念落实这三个维度对17版教材的统计必修内容展开了较为全面地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以及一线教师的访谈结果为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建议.最后,指出本学位论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7版教材统计必修部分:在教材结构上,删除了系统抽样,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移至选择性必修,增加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强化了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以及统计的相关概念,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概念变得更为广泛,提升了对分层抽样的要求,知识的呈现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数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并且对素材进行替换、更新,新增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体现了时代性;在难度设置上,无论是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还是课程难度都有显着提升,这一变化意味着教师要对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才能够在有限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在理念落实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在渗透数学文化观念和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有待加强.

马雪瑞[10](2020)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国际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时代发展社会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国新课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总述与诉求。英语语言应用过程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多元化促成语言运用综合化,于是继初中英语综合技能课、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之后以专门针对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也应运而生。作为对传统英语复习课优化提升替代课型,综合语言运用课整合学生教材单元内已学语言知识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使其综合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对已学语言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新提倡中仍存在教师将已学语言知识进行简单堆砌加以整理然后进行滚筒式重复讲解并忽视学生在面对已学知识复现时出现的学习兴趣疲软、心理厌倦等负面情绪继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与语用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因此优化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成为响应新课改新诉求新时代新呼吁的重要举措。而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进行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设,是将教学优化落在实处的最佳载体,因此本研究将学习兴趣激发再推进至学习动机调动,遂以不同于新授课的对旧知进行巩固运用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生学习动机为研究切入点,以专门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模型——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支撑点,通过文献研究、教育实践、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以教学设计探讨研究为着力点对教师如何在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中应用ARCS动机模型作为支架更加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与设定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以维持以确保在课堂生成中落实语言知识巩固与语境中语言技能综合运用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进行研究。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结合ARCS动机模型中动机调查量表与相关硕士论文调查问卷制成《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为方便学生理解将表头简化为《小学英语综合语用课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从ARCS动机模型A(attention-注意)、R(relevance-相关)、C(confidence-自信)、S(satisfaction-满足)四维度出发设计调查问题,对学生在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解读,获知学生在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中学习动机的实然状况,呈明问题“是什么”。ershi二是结合文献综述中ARCS动机模型本体结构和相关教学研究、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内涵界定与教学研究和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生学习动机实然状况后,对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本体解读与整体价值追求探讨,从应然状态做出理论价值分析,即解释“为什么”,陈述ARCS动机模型对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研究实际指导作用。三是对ARCS动机模型在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中实践应用做出举例论证与框架敲定,陈述具体“怎么做”。首先以ARCS动机模型中教学策略为支撑点对已有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做出例证与优化,接着结合ARCS动机模型中教学程序和文献阅读整理后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普遍程序确定ARCS动机模型下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程序大框架:前期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四个步骤。四是根据上述研究内容结合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对ARCS动机模型下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课例教学设计做出完整举样。并在结语部分对整个研究做一回顾小结,认真分析研究不足之处且针对此做出展望。

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诉求:新时代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1.2 价值澄明:大概念的整合功能
        1.1.3 视角拓宽: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待加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大概念
        1.2.2 数学大概念
        1.2.3 单元教学设计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大概念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价值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方法
2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1 调查设计
    2.2 经验归纳
        2.2.1 重视问题解决
        2.2.2 强调团队协作
    2.3 问题梳理
        2.3.1 单元教学目标系统性不够
        2.3.2 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性不强
        2.3.3 学习结果深度不足
    2.4 原因分析
        2.4.1 缺乏整体理念
        2.4.2 缺乏知识整合
        2.4.3 缺少整合工具
3 大概念的价值分析
    3.1 大概念的内涵、特性、层级结构
        3.1.1 大概念的内涵
        3.1.2 大概念的层级结构
        3.1.3 大概念的特性
    3.2 大概念与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契合性分析
        3.2.1 大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科内容的固定锚点
        3.2.2 整合是大概念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共同目标指向
        3.2.3 大概念是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
    3.3 整合价值:学习和教学
        3.3.1 学习整合价值
        3.3.2 教学整合价值
4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大概念的发展机制
    4.1 生成过程
        4.1.1 准备阶段
        4.1.2 建构阶段
        4.1.3 应用阶段
    4.2 支持条件
        4.2.1 准备阶段:明确学习方向
        4.2.2 建构阶段:巧设问题情境
        4.2.3 应用阶段:设置学习活动
    4.3 影响因素
        4.3.1 个体经验是学生大概念生成的首要前提
        4.3.2 综合评估是学生大概念生成的重要保障
        4.3.3 各方协助是学生大概念生成的必然要求
    4.4 发展机制
5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5.1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概述
    5.2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基本环节
        5.2.1 提炼大概念,建立概念体系
        5.2.2 筛选大概念,确定单元内容
        5.2.3 聚焦大概念,明确单元目标
        5.2.4 外显大概念,搭建问题体系
        5.2.5 活化大概念,创设学习活动
        5.2.6 评价大概念,实施单元评价
6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6.1 提炼大概念,建立概念体系
        6.1.1 研读课程标准,梳理大概念
        6.1.2 解构教材框架,挖掘大概念
    6.2 筛选大概念,确定单元内容
    6.3 聚焦大概念,明确单元目标
    6.4 外显大概念,搭建问题体系
    6.5 活化大概念,创设学习活动
    6.6 评价大概念,实施单元评价
7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3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学习前测试题
    附录4 《小数乘、除法》单元专项练习
致谢

(2)初中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数学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初中数学模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研究的样本
    3.2 调查研究的方法
    3.3 调查研究的目的
    3.4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5 师生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6 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四章 初中数学模型教学的策略研究
    4.1 重视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观念
    4.2 重视培养学生及时复习、总结思考的习惯
    4.3 教师应尽可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4.4 课堂问题设置合理化
    4.5 教师应重视对教材的深度开发
    4.6 教师应重视合理化课堂教学设计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
    5.1 结论及建议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2 访谈问卷(学生)
附录3 访谈问卷(教师)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3)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综述
        2.1.1 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2.1.2 概率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2.1.3 数学教材难度研究
        2.1.4 研究综述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框架
    3.4 研究工具
4 新旧高中数学教材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4.1 课程标准的比较
        4.1.1 课程理念的比较
        4.1.2 课程目标的比较
        4.1.3 概率课程内容的比较
    4.2 概率教材结构的比较
        4.2.1 章节编排及分布比较
        4.2.2 章节结构特点的比较
    4.3 概率知识体系的比较
        4.3.1 知识结构比较
        4.3.2 部分知识点比较
        4.3.3 内容广度比较
        4.3.4 内容深度比较
    4.4 辅助概率知识建构方式的比较
        4.4.1 数学探究比较
        4.4.2 信息技术比较
        4.4.3 数学例题比较
    4.5 概率习题的比较
        4.5.1 习题数量比较
        4.5.2 习题的呈现方式比较
        4.5.3 习题综合难度比较
    4.6 概率教材难度的比较
        4.6.1 概率教材难度比较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4.6.2 概率教材难度比较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3 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5.3.1 案例选取说明
        5.3.2 案例研究依据和过程
        5.3.3 案例设计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论文不足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变化
        1.1.2 教学实践中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教师方面
        1.2.2 学生方面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不同解释
        2.1.1 数学思想
        2.1.2 数学方法
        2.1.3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2 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
    2.3 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2.4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
    2.5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2.6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2.6.1 只研究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2.6.2 根据知识内容模块划分研究数学思想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3.1.2 层次性的概念
        3.1.3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元素
    3.2 研究内容与问题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第4章 五年级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确定标准
        4.1.1 研究对象
        4.1.2 确定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标准
    4.2 判断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依据
        4.2.1 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4.2.2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4.3 五年级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情况
        4.3.1 数与运算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4.3.2 方程与代数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4.3.3 图形与几何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4.3.4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4.4 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情况分析
        4.4.1 频数汇总表
        4.4.2 在教材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4.4.3 在教材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4.4.4 在某一知识模块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5.1 学习新知的案例分析
        5.1.1 缘由
        5.1.2 教学设计
        5.1.3 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分析
        5.1.4 案例小结
    5.2 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5.2.1 学生作业情况
        5.2.2 学生访谈情况分析
        5.2.3 跟进教学设计
        5.2.4 教学片段分析
        5.2.5 案例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建议与展望
    6.1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
        6.1.1 梳理教材的建议
        6.1.2 设计教学的建议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2.1 研究反思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小学数学深度交流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显到隐———思维可视化的操作策略
    1.运用可视化手段促进深度交流
    2.多样化表征内涵促生高阶思维
二、由浅入深———例举与自省的思维习惯
    1.培养例举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反思内省促进认知深度
三、由表及里———有序思考的交流能力
    1.完整收集有效信息
    2.准确加工关联信息
    3.简洁严谨表达信息

(7)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三、高考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模型
        一、概念界定
        二、模型的分类
    第二节 数学模型
        一、概念界定
        二、数学模型的分类
    第三节 数学建模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活动式教学理论
        四、探究式教学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的内容梳理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数学模型的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
        一、教学设计原则
        二、教学设计策略
    第二节 数学模型的教学设计流程
    第三节 数学模型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公式模型
        二、方程式模型
        三、比例模型
        四、表格模型和曲线模型
        五、概率模型和排列组合模型
        六、集合模型和几何图模型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前测和后测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第五节 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同质性分析
        二、教学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高中数学建模的微课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微课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及过程
        二、微课的概念
        三、情境学习理论
        四、创新性学习理论
第二章 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对教师的访谈与启示
        一、访谈提纲
        二、访谈记录
        三、访谈启示
    第二节 现状调查结果及教学建议
        一、现状调查结果
        二、教学建议
第三章 《数学建模方法—以函数模型为例》微课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教学过程设计
        二、《第一阶段: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教学过程设计
        三、《第二阶段: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四、《第三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检验》教学过程设计
        五、《数学建模活动的总结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微课录制安排表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二、《第一阶段: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三、《第二阶段: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四、《第三阶段: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五、《数学建模活动的总结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 教学效果调查
    第一节 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四、问卷的制作
        五、微课视频发布及问卷实施
        六、微课学习效果记录
    第二节 教学效果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二、学生收获、意见与建议
    第三节 教学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实验报告:茶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测量以及记录
附录2 课件
附录3 视频
附录4 (问卷)
附录5 学生收获、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比较的17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研究 ——以普通高中课标人教A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教材解读研究,给予教材改革参考
        1.2.2 提供教师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定量分析法
        1.3.4 访谈调查法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理论
        2.1.2 课程难度模型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教材
        2.2.2 统计
        2.2.3 课程理念
    2.3 文献综述
        2.3.1 数学教材结构研究现状
        2.3.2 数学课程难度研究现状
        2.3.3 数学理念落实研究现状
3 基于比较的17 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教材结构研究
    3.1 课时安排的比较
    3.2 课程内容的比较
    3.3 内容设置的比较
    3.4 呈现方式的比较
    3.5 阅读材料的比较
    3.6 习题配置的比较
    3.7 第3章小结
4 基于比较的17 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难度设置研究
    4.1 课程广度比较
        4.1.1 广度概念界定及计算方式
        4.1.2 广度统计结果及研究结论
    4.2 课程深度比较
        4.2.1 深度概念界定及计算方式
        4.2.2 深度统计结果及研究结论
    4.3 综合难度比较
    4.4 第4章小结
5 基于比较的17 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理念落实研究
    5.1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5.2 渗透数学文化观念
    5.3 体现信息技术整合
    5.4 设计数学探究活动
    5.5 第5章小结
6 基于比较的17 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教师访谈分析
    6.1 访谈对象选取及问题设计
    6.2 访谈过程实施及结果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2.1 教材教学建议
        7.2.2 教材编写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一、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生学习动机实际情况调查及数据分析解读
    (一)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生学习动机调查方案阐明
    (二)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结论阐述
二、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内涵与价值
    (一)ARCS动机模型下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内涵解读
    (二)ARCS动机模型下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价值追求
三、ARCS动机模型在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框架
    (一)ARCS动机模型教学策略选取应用举例
    (二)ARCS动机模型教学程序实施框架构建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课例举样
    Weather Man Wanted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王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王茜. 延安大学, 2021(11)
  • [3]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D]. 朱亚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D]. 陈默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小学数学深度交流的策略探究[J]. 李晓飞.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04)
  • [7]高中生物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的研究[D]. 刘梦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中数学建模的微课设计与应用[D]. 陈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比较的17版数学教材统计必修内容研究 ——以普通高中课标人教A版为例[D]. 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设计研究[D]. 马雪瑞.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