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网接入技术在信息获取中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哲[1](2021)在《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发展日新月异,相较于传统配电网,其拓扑结构和电源特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给传统的配电网继电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适应新的故障特征,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切除故障,势必要依赖远方信息的交互。然而受制于配电网通信条件和建设成本的制约,又不能简单地移植高压输电网的纵联保护方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构造适用于配电网的保护控制体系才是可行的思路。采用5G无线通信传输保护信息是一个颇具前景的方案,但是公网传输保护控制信息存在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配电网保护控制体系,该体系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数据结构构造出一种分布式的控制架构,并利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该体系下,配电网的结构参数被记录在区块链中,各节点可以根据电气量量测数据和拓扑结构信息做出分合闸判断,从而实现故障隔离和供电恢复。在网架结构发生变化时,系统实时更新区块数据,使其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具有优良的适应性,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均能可靠稳定运行。在这种保护控制架构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对故障判别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用于配电网的保护判据应当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运行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应当对配电网较差的同步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了五种对同步误差不敏感的差动保护判据,并以传统的电流相量差动判据为基准,对比分析了各种判据的性能。分析过程中考虑了配电线路多分支、多电源的特点,对保护判据在双端线路和多端线路、环网闭环运行和开环带分布式电源运行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比较,也考虑了故障类型(三相故障、两相故障)和电气量选择(全电气量、正序分量)对保护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比较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配电网的突变量有功功率差动判据,仿真结果表明,该判据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各种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下都能够准确辨别区内外故障,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朱秋莎[2](2021)在《面向电力应用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全面推进,电力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卫星通信技术作为电力数据通信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在电力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低轨卫星和高轨卫星网络各具优势,两者组网能够实现电力业务的广域覆盖,但传统的电力通信终端网络接入时,并未考虑根据差异化的电力业务需求选择适配的卫星网络接入,因此研究面向电力应用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电力业务场景下如何合理分配卫星通信资源问题,构建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组网模型,结合此模型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社团发现算法的卫星与地面站组网方法,并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此方法比传统方法的卫星波束负载均衡性能更好,节省了卫星通信资源,为研究面向电力业务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网络切换技术奠定基础。然后,在保证电力应用场景下高效利用卫星通信资源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改进熵权算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的高、低轨卫星网络切换方法,并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在满足业务适配度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次数,为能源互联网的全面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分别设计了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的水电站电能数据采集方案和配电网安全监控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现场测试与试点应用,结果显示此方案可以实现对小水电电能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配电网信道安全的实时监测。
李欣[3](2021)在《基于5G通信的城市电网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文中提出故障恢复是电网故障处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电力系统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最终环节,城市电网对供电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不依赖主站的分布式控制模式成为未来城市电网发展的趋势,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多个站点的测控信息来提高保护控制的性能,又可以避免主站集中控制方式带来的通信和数据处理延时长的问题。要实现分布式控制,需要在城市电网中建立起对等通信网络。5G通信以其高可靠低时延高速率等优良特性为城市电网对等通信网络的建立提供了无线解决方案。本文基于5G通信方式提出了分布式拓扑识别策略,并进一步利用识别到的拓扑信息设计了针对城市电网的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5G通信的城市电网对等通信策略。结合5G通信的性能指标分析其应用在城市电网分布式控制中的可行性。简要介绍了 5G通信的网络物理架构,进一步提出了智能终端单元接入5G无线通信网络的实现方法。在5G网络覆盖环境下,测试了 5G对等通信网络的时延,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2)提出了基于对等通信网络的分布式拓扑信息识别方法,包含静态拓扑信息的配置和动态拓扑信息的识别和存储。根据“手拉手”型城市电网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拓扑信息识别方法的具体流程,包括节点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拓扑信息获取结果以及动态拓扑信息的存储方式。(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电源多联络的有源城市配网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 5G通信的特点,恢复过程简单,信息传递次数较少,能够优先恢复重要负荷节点的供电。针对所提方案,分别在不同的复杂城市电网场景下进行了算例分析。利用MATLAB搭建城市电网系统仿真模型,验证恢复策略的可行性,并对预期结果进行了分析。(4)根据本文提出的基于5G通信的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结合具体城市电网系统对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案进行了模块化软件设计。在5G网络环境中,利用RTDS平台,对基于5G通信故障恢复流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张志海[4](2021)在《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故障恢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来提升配电管理的水平,是配电故障快速修复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柳州地区配电通信网为研究对象,以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分时长期演进技术(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为技术手段,对柳州配电通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基于TD-LTE技术的配电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特征及功能需求;对不同的配网通信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需求相契合的技术指标,并分析了TD-LTE技术应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可行性。其次,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复杂电磁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终端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的要求,对TD-LTE技术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站点覆盖情况的仿真测试分析。然后,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以柳州地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为例,设计了该地区的TD-LTE配网通信系统架构,解决了现有配网通信通道不稳定、不可靠以及抗干扰能力不强的问题。最后,对改造后的TD-LTE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测试运行。以柳州供电局周边为测试区域,确定地理和网络环境,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连通性和网络响应速度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网络的稳定性,得出了该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网络时延。结果表明,TD-LTE技术在柳州配网通信系统中运行稳定,且网络通信质量较高。
王忠峰[5](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聂福耀[6](2020)在《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社会已开启了“万物智联”“人机深度”的新时代。本文聚焦研究利用物联网及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重要客户应急抢修及备份手段,并在实际一线生产中进行应用研究。文章首先研究了物联网VPDN组网模式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利用L2TP、GRE等技术来实现虚拟专用网络,将公众互联网和客户的物联网进行隔离,以满足客户在突发事件下,客户的内部网络能够被物联网的无线应急终端所访问,并针对不同业务场景下的物联网VPDN业务实现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详细介绍了作为物联网应急抢修方案的延伸和补充的通用型无线网应急抢修方案。基于电信通信网络,实现了重要客户IP网络的应急抢修。其次,就如何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AI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应急抢修手段进行了探索研究,内容包括NN、RNN、LSTM等三种神经网络的Python编程实现及应用。并将基于物联网及神经网络的通信应急抢修手段研究在一线生产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有效的缩短了重要政企客户的抢修时长,提升了用户感知。最后,就研究内容在通信企业和重要客户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下一步与5G、AI技术的融合,以及在客户规模和业务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建设集中管理系统的设想。
王磊[7](2020)在《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文中认为智慧监狱是司法部建设数字法治与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在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监管场所各项业务融合,最大限度地汇聚整合、感测分析监管改造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而无线通信违禁品一直是监管场所安全管理的难题。目前监管场所大多使用以警用数字集群系统为代表的窄带集群通信系统和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其带宽和传输速率不足以支持智慧监狱建设的海量及高速的视频、图片等数据传输通信需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带宽和可靠的安全机制等特点,可提供高效可靠的语音、数据和视频通信,基本满足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网络需求,实现监管场所物理安全隔离、数字开放可控的目标。然而现今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为面向公网通信的网络架构,采用通信设备商的专用硬件,架构封闭且扩展困难。相对于无线专网建设架构复杂,建网成本与维护成本高。监管场所在设施维护及技术保障上力量薄弱、缺乏通信专业人员。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通信系统的开放化、通用化、模块化和标准化。软件无线电系统相比传统的通信系统具有开发成本低、灵活选择组网频段和带宽、系统易调试和易升级等特点。本论文通过分析SDR不同软硬件平台的优劣,研究了基于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实现方法和基于开源平台OpenAirlnterface(OAI)的LTE开发技术。针对监管场所无线环境和实地调研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无线屏蔽环境下的LTE专网独立安全部署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监管场所的无线通信问题,研究分析无线专网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软硬件选型。分析对比现有专网使用的各技术标准、LTE专网的部署方式和不同方案的优劣势,研究了基于通用处理器(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GPP)的SDR的系统基本结构与实现方法。2.针对监管场所的安全通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DR的LTE专网无线通信系统。通过OAI与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搭建LTE专网软硬件开发平台。对模块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LTE核心网络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并实现了符合专网精简架构的S1接口功能子模块。通过对专网各模块间消息传递的层间接口进行优化,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同时针对监管场所干警的操作需求,编写自动化脚本,降低监管场所干警的操作难度与工作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搭建了无线专网原型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和安全性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设计达到了监管场所专网数字开放可控、物理安全隔离的目标。3.针对基于SDR的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可靠运行需求,研究并设计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多维高斯分布的专网运行异常检测系统。若采用的传统通信技术运维方式,专网运维对于监管场所使用者干警的专业性要求过高。本论文基于搭建的无线专网平台和SDR通用设备,结合干警实际运维需求,研究了基于信息技术运维的异常检测方法。利用设计的专网原型系统,模拟监管场所各类使用场景采集构建正常样本数据集并进行标注,利用SVM分类模型时加入遗传算法进行训练获得超参数全局寻优。最后通过模拟各类异常情况下,采集异常样本与未经训练的正常样本组成测试集,检测本文设计系统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异常检测准确率显着提高。
李卓林[8](2020)在《面向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监测的NB-IoT无线传感系统研究与软件开发》文中指出输电线路所在的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线路位置相隔较远,其环境气象监测大多采取人力巡检等传统方式。人员定期检查维护的方式难以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且检测准确率也难以保证,不利于及时检查到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隐患,效率较低。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智能监测技术也在蓬勃发展。环境气象监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面向输电线路的环境气象监测智能化、实时化成为了迫切的应用需要。为了克服无线通信方式中2G/3G/4G通信技术的高功耗、高资费、连接数量相对有限等缺陷,以及WiFi、Zigbee、蓝牙等中短距离物联网传输技术覆盖能力弱、通信距离受限等不足,本文对LPWA(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最终基于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网络的低功耗、广覆盖与大连接等技术优势,开展了面向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监测的NB-IoT无线传感系统的研究与软件开发,实现了将环境气象状态数据低功耗无线远程传输并上报到监测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环境气象信息的实时监测、终端设备运行状态监控以及可视化展示与一体化管理,减少了维护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监控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对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对NB-IoT网络系统架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面向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监测的NB-IoT无线传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由传感终端、NB-IoT网络、静态公网IP以及软件监控平台四大部分组成,应用基于主控芯片STM32,通信模块BC95的传感终端,对节点嵌入式软件进行了开发,并分析低功耗处理模式,实现了环境气象信息的监测与低功耗无线远程传输。2.采用JAVA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环境气象在线监测软件系统,并且在网络部分实现了 NB-IoT网络的不定向IP设置,数据接收不经电信、移动、华为等第三方平台,在本地服务器系统上实现数据采集上报监控、存储及实时展示。软件系统共包括综合态势页面、基础数据管理、实时数据管理、告警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模块,实现了对各部分统筹管理、数据导出和统计等功能。3.在NB-IoT网络环境下对环境气象监测系统进行了硬件终端和软件部分的联合测试与分析,对数据传输情况和系统功耗分别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各部分正常工作,且满足性能要求。本文将面向输电线路的环境气象监测NB-IoT物联网整体方案系统化,提高了环境气象监测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
占太权[9](2020)在《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一方面,移动终端的遍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们在私密窃取和隐私安全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诸多涉密场合配置一个能够对特定用户进行中断通信或者保障的管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主要是基于工程建设实践而引出的课题,研究一种基于伪基站式TD-LTE网络的通信管控设备,而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是管控设备实现管控的必要前提。目前现有的基站搜索和同步模块设备过于庞大、价格昂贵,且大多数未能真正用于工程开发当中去。论文旨在设计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方案并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同时达到管控设备参数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 TD-LTE终端管控系统现有的方案。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大功率噪声遮盖式、监听式管控方法的优劣势,设计出一套基于IMIS身份信息的TD-LTE伪基站式管控方案,并对管控方案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由TD-LTE相关技术入手,对TD-LTE系统架构、系统消息、同步信号算法等相关原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详细介绍了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应用LTE基站搜索软件LTE-Cell-Scanner加入对HACKRF的支持,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实现对公网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搜索和解析,获得搭建TD-LTE伪基站参数模板。同时论文给出了基站同步方法,通过GPS卫星授时技术实现了 TD-LTE伪基站与公网基站高精度同步。最后通过软件无线电平台采集真实空口数据并解析,比较测试手机软件接入公网基站信息,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基站搜索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通过使伪基站工作发送下行信号,观察测试手机解析到由伪基站发射的信号,验证了基站同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方案已经被应用到TD-LTE管控设备开发中。
曹昆[10](2020)在《基于EPON技术的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参考发达国家的配用电网建设经验,提高供电可靠性及质量、扩展供电能力并保证配用电网高效经济运行,关键手段之一即配用电网自动化,这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智能电网建设,使配用电网自动化获得全新内涵,也由此确立新的发展思路。配电网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部分,其通信手段配置高效,可以保证调度指令可以精确无误的传送至配电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执行指令的参数信息及结果也可以向调度中心予以反馈。通过对配电网终端设备装配的分析,了解到其具有地理位置分布面积广、网络结点多以及传输数据量和质量要求高等问题,因此配电网通信系统组网设计尤为关键。EPON技术具有运维简单、组网方式灵活、覆盖面积广、频带宽、网络运行可靠安全等特性,从应用上来看,该技术在智能化配电网络组建过程中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应用频次最高。本文以某市供电局配电网系统进行案例分析,重点就EPON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首先阐明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目的,梳理并回顾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前沿研究成果,扼要分析EPON技术原理,使本文的撰写获得理论支撑。调研掌握某市供电局实际情况的同时,深入剖析其配电网运行现状及暴露的缺陷并作分析,立足实务工作分析配电网建设亟需的通信系统需求,由此提出并完善配电网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其中涉及到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系统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其中系统设计构架分为骨干层和接入层等。在应用实践中,分别评定方案整体、通道设计方案以及光缆典型设计等应用成效,汇总获取最终结论。应用成效评估表明,基于EPON技术的配电通信系统能够契合配电自动化的实际需求,对改善配电信息规范化管理以及提升信息传输交换效率、安全可靠性能均有显着价值,该项应用方案设计对于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均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公网接入技术在信息获取中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网接入技术在信息获取中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适用于新型配电网的保护原理 |
1.2.2 配电网保护自动化和通信架构 |
1.2.3 区块链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 区块链涉及的密码学原理 |
2.1.1 哈希算法 |
2.1.2 非对称加密与数字签名 |
2.2 链式数据结构 |
2.3 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和共识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块链在配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 |
3.1 配电网保护控制对区块链技术的的需求分析 |
3.1.1 保护跳闸阶段对信息交互的需求 |
3.1.2 供电恢复阶段对信息交互的需求 |
3.1.3 配电网通信面临的挑战 |
3.2 基于区块链的配电网保护控制系统 |
3.2.1 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 |
3.2.2 对配电网拓扑结构变化的适应性 |
3.2.3 跳闸和故障恢复逻辑 |
3.2.4 数据更新和共识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差动保护判据比较研究 |
4.1 新型配电网运行场景和故障特征分析 |
4.1.1 配电线路模型 |
4.1.2 电源特性分析 |
4.2 弱同步条件下的差动保护判据 |
4.2.1 电流幅值差动原理 |
4.2.2 有功功率差动原理 |
4.2.3 突变量原理 |
4.2.4 正序分量判据 |
4.2.5 小结 |
4.3 不可量测分支对保护的影响 |
4.4 仿真验证 |
4.4.1 双端线路中的判据性能 |
4.4.2 耐受过渡电阻能力 |
4.4.3 分支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面向电力应用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卫星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力通信网络存在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偏远地区等特殊场景下电力通信方式局限性分析 |
2.1 主流电力通信方式 |
2.1.1 光纤通信网 |
2.1.2 电力无线公网 |
2.1.3 电力无线专网 |
2.2 特殊场景下的电力业务通信需求 |
2.2.1 信号覆盖范围 |
2.2.2 网络抗灾容灾性能 |
2.2.3 电力业务通信链路性能需求 |
2.3 典型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组网通信优势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组网技术 |
3.1 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组网优势 |
3.2 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组网通信架构 |
3.3 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网络组网规划方法 |
3.3.1 电力应用场景下卫星与地面站组网模型 |
3.3.2 卫星与地面站组网的问题构建 |
3.3.3 基于模拟退火的卫星与地面站组网规划算法 |
3.3.4 基于基因遗传的卫星与地面站组网规划算法 |
3.3.5 基于社团发现的卫星与地面站组网规划改进算法 |
3.4 卫星与地面站组网算法仿真验证 |
3.4.1 仿真参数设置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电力业务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网络切换技术 |
4.1 典型电力应用场景下的高轨卫星与低轨卫星混合组网优势 |
4.1.1 面向电力业务的高轨卫星与低轨卫星通信适配性对比 |
4.1.2 高、低轨卫星网络混合组网通信应用优势 |
4.2 面向电力业务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架构 |
4.3 面向电力业务的高、低轨卫星网络切换方法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主观权重 |
4.3.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指标综合权重 |
4.3.3 基于改进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的算法 |
4.3.4 基于改进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的卫星网络切换算法 |
4.4 网络切换算法仿真验证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的电力应用与现场验证 |
5.1 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的数据采集系统研制 |
5.1.1 系统终端 |
5.1.2 系统软件 |
5.2 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的电能数据采集方案与测试 |
5.2.1 电能数据采集方案 |
5.2.2 应用测试 |
5.3 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的配电网安全监控方案与测试 |
5.3.1 配电网安全监控方案 |
5.3.2 应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5G通信的城市电网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电网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城市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3 城市电网故障恢复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5G通信的对等通信技术 |
2.1 对等通信技术 |
2.1.1 对等网络技术的概念 |
2.1.2 5G通信应用于城市电网系统的可行性 |
2.2 基于5G技术的对等通信 |
2.3 5G对等通信网络时延测试 |
2.3.1 切片网络下时延测试 |
2.3.2 公网网络与5G切片网络时延对比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拓扑信息的识别和存储 |
3.1 网络拓扑信息的生成 |
3.1.1 静态拓扑信息的配置 |
3.1.2 动态拓扑信息的识别和存储策略 |
3.2 “手拉手”结构城市电网拓扑识别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故障恢复策略和算例分析 |
4.1 分布式故障恢复与待解决问题 |
4.1.1 恢复目标与约束条件 |
4.1.2 待解决问题 |
4.2 分布式故障恢复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单联络场景 |
4.3.2 双联络场景 |
4.3.3 多联络场景 |
4.4 恢复策略预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5G的分布式故障恢复实现方案及测试 |
5.1 软件流程 |
5.1.1 故障区段定位与隔离 |
5.1.2 动态拓扑信息的识别和获取 |
5.1.3 分布式故障恢复策略的实现 |
5.2 基于RTDS的仿真测试 |
5.2.1 测试模型 |
5.2.2 测试系统的搭建 |
5.2.3 网络拓扑信息的配置和识别 |
5.2.4 测试结果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TD-LTE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TD-LTE技术在配网通信中的研究现状 |
1.2.4 配网通信发展趋势及要求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通信技术 |
2.1 配网通信技术 |
2.1.1 有线通信方式 |
2.1.2 无线通信方式 |
2.2 配网通信技术的选择 |
2.2.1 配网通信技术指标 |
2.2.2 配网通信技术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电磁环境下的无线损耗 |
3.1 穿透损耗分析 |
3.1.1 穿透损耗 |
3.1.2 穿透损耗对覆盖能力的影响 |
3.1.3 不同入射角产生的穿透损耗 |
3.2 传输损耗分析 |
3.3 配电系统的电磁环境分析 |
3.3.1 电磁干扰介绍 |
3.3.2 配电通信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
3.4 配电变压器电磁干扰分析 |
3.5 TD-LTE技术的抗干扰分析 |
3.5.1 干扰抑制技术 |
3.5.2 干扰协调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D-LTE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模拟测试 |
4.1 TD-LTE关键技术 |
4.1.1 OFDM调制技术 |
4.1.2 路由算法 |
4.1.3 MIMO技术 |
4.1.4 LTE网络同步 |
4.2 TD-LTE链路预算 |
4.3 TD-LTE覆盖半径测算 |
4.4 RS信号性能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TD-LTE的柳州配电通信系统的设计 |
5.1 柳州配电网现状 |
5.1.1 柳州配电网规模 |
5.1.2 柳州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5.2 柳州市配电网无线专网需求 |
5.2.1 网络架构规划 |
5.2.2 通道带宽需求 |
5.2.3 通道可靠性要求 |
5.2.4 通道安全性要求 |
5.3 柳州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5.3.1 设计原则 |
5.3.2 柳州地区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方案 |
5.3.3 柳州配电通信网核心骨干层网络方案 |
5.3.4 柳州地区配电通信网无线接入层部署方案 |
5.4 TD-LTE基站站点现场测试 |
5.4.1 测试准备 |
5.4.2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2.2.2.3 组合赋权 |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
2.3.1 计算指标权重 |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
3.1 总体架构 |
3.2 网络架构 |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
3.3 网络安全防护 |
3.3.1 安全认证 |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
3.4 运营平台建设 |
3.4.1 用户中心 |
3.4.2 内容服务 |
3.4.3 视频服务 |
3.4.4 游戏服务 |
3.4.5 广告管理 |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
4.1.1 系统面临挑战 |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
4.1.3 服务质量分析 |
4.1.3.1 分析方法 |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
4.2.2.1 QoE与 QoS关系 |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
4.2.3 系统架构 |
4.2.4 系统问题分析 |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
4.2.5 性能评估 |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
4.3.1 技术架构 |
4.3.2 缓存策略分析 |
4.3.3 算法设计 |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
4.4.1 模型建立 |
4.4.2 信道建模 |
4.4.3 试验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
5.1 基础行程服务 |
5.1.1 售票服务 |
5.1.2 共享出行业务 |
5.1.4 特色车厢服务 |
5.1.5 广告 |
5.2 ToB业务 |
5.2.1 站车商业 |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
5.3 创新业务 |
5.3.1 高铁智屏 |
5.3.2 国铁商学院 |
5.4 本章小结 |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
6.1 融合场景分析 |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
6.3.1 环境分析 |
6.3.2 干扰分析 |
6.3.3 结论及建议 |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6.4.2 融合架构设计 |
6.4.3 逻辑架构 |
6.4.4 网络架构 |
6.4.5 系统功能 |
6.4.6 系统建设内容 |
6.5 关键技术 |
6.5.1 本地分流技术 |
6.5.2 高速回传技术 |
6.5.3 时钟同步 |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
6.5.5 5G网络QoS机制 |
6.5.6 隧道技术 |
6.5.7 切片技术 |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
6.6.1 业务架构 |
6.6.2 商业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利用物联网及现有通信网络实现客户业务应急抢修 |
1.2.2 研究利用Python程序实现智能化的应急抢修手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1 物联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1.1 物联网的发展 |
2.1.2 物联网基础数据业务研究 |
2.1.3 物联网L2TP VPDN业务研究 |
2.1.4 物联网GRE VPDN业务研究 |
2.1.5 物联网VPDN常用业务场景研究 |
2.1.6 物联网L2TP VPDN与 GRE VPDN的优缺点 |
2.2 通用无线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2.1 普通3G/4G组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2.2 高质量4G专线接入方案研究 |
2.2.3 4G无线灾备接入模式 |
2.2.4 室外型4G专线接入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应急抢修手段研究 |
3.1 智能化手段建设 |
3.1.1 编程语言选择 |
3.1.2 利用Python自动登录无线路由器 |
3.1.3 简单神经网络NN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1.4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1.5 长短周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2 智能化手段应用 |
3.2.1 LSTM在实际应急抢修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P配置策略研究 |
4.1 L2TP VPDN的配置 |
4.1.1 方案研究 |
4.2 GRE VPDN的配置 |
4.2.1 方案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及成效 |
5.1 应用实例 |
5.1.1 应急抢修手段路由器配置 |
5.1.2 灾害备份手段实际应用 |
5.1.3 兰州分公司应用成效 |
5.1.4 行业内应用效果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本人在项目研究中的作用体现 |
6.1.2 方案在通信企业中的价值体现 |
6.1.3 方案在重要客户中的价值体现 |
6.2 研究展望 |
6.2.1 与5G业务融合,搭建更可靠的应急抢修手段 |
6.2.2 与AI技术融合,搭建更智能的应急抢修手段 |
6.2.3 与综合告警系统打通,搭建更统一的应急抢修手段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无线专网方案设计 |
2.1 监管场所下的LTE无线专网方案 |
2.1.1 面向特殊行业应用的无线专网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演进 |
2.1.2 LTE专网通信组网方案 |
2.2 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 |
2.2.1 软件定义无线电概述 |
2.2.2 基于通用处理器的SDR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DR的LTE专网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监管场所无线通信需求分析 |
3.2 基于SDR的LTE软件平台 |
3.3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3.4 LTE专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4.1 eNB模块设计 |
3.4.2 MME模块设计 |
3.4.3 网关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4 HSS模块设计 |
3.5 LTE专网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所环境网络运行异常检测方法与系统实现 |
4.1 引言 |
4.2 面向SDR专网的异常检测方法 |
4.3 网络运行数据库建立 |
4.3.1 网络运行数据采集 |
4.3.2 数据标注与分析 |
4.4 基于多维高斯分布和SVM的异常检测系统设计 |
4.4.1 专网异常检测系统结构 |
4.4.2 系统工作流程 |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SVM参数寻优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面向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监测的NB-IoT无线传感系统研究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几种无线通讯技术 |
2.2 NB-IoT关键技术 |
2.2.1 NB-IoT网络技术特点 |
2.2.2 NB-IoT网络系统架构 |
2.3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电线路环境气象NB-IoT系统监测方案研究与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终端总体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电线路环境气象NB-IoT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
4.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
4.2 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软件设计流程 |
4.2.2 网络附着 |
4.2.3 传感器数据采集 |
4.2.4 数据发送 |
4.2.5 低功耗处理模式 |
4.3 基于NB-IoT的远程监测系统设计实现 |
4.3.1 监测系统功能需求和业务结构 |
4.3.2 监测系统技术架构和技术路线 |
4.3.3 公网IP的获取和数据接收 |
4.3.4 数据库设计 |
4.3.5 综合态势页面实现 |
4.3.6 实时数据管理实现 |
4.3.7 基础数据管理实现 |
4.3.8 告警管理实现 |
4.3.9 系统设置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电线路环境气象NB-IoT系统联调测试与数据分析 |
5.1 系统数据传输测试分析 |
5.1.1 AT指令连接入网测试数据传输 |
5.1.2 系统连接和选点测试 |
5.2 软件功能测试与工作流程展示 |
5.2.1 综合态势页面测试 |
5.2.2 基础数据管理页面测试 |
5.2.3 实时数据管理页面测试 |
5.2.4 告警管理页面测试 |
5.2.5 系统管理页面测试 |
5.3 系统功耗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缩略语 |
附录B 部分程序 |
(9)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TD-LTE管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基站搜索研究现状 |
1.2.3 基站同步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TD-LTE终端管控系统方案设计 |
2.1 管控系统功能 |
2.2 管控方案 |
2.2.1 大功率噪声遮盖式干扰方案 |
2.2.2 侦听式管控方案 |
2.2.3 管控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TD-LTE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3.1 TD-LTE系统概述 |
3.1.1 系统架构 |
3.1.2 LTE帧结构 |
3.1.3 TD-LTE物理资源 |
3.1.4 物理信道 |
3.2 TD-LTE系统消息获取 |
3.2.1 MIB信息 |
3.2.2 SIB信息 |
3.3 小区搜索相关研究 |
3.3.1 Zadoff-Chu序列 |
3.3.2 小区和扇区的划分 |
3.3.3 下行同步信号PSS/SSS |
3.3.4 同步设计算法 |
3.4 小区搜索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ackRF的TD-LTE基站搜索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实现功能 |
4.2 软件无线电平台 |
4.2.1 软件无线电概述 |
4.2.2 硬件平台HackRF |
4.2.3 软件平台 |
4.3 Linux系统下搭建HackRF环境 |
4.4 基站搜索方案设计及实现 |
4.4.1 基站搜索总体设计方案 |
4.4.2 硬件连接 |
4.4.3 基站搜索实现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站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基于GPS卫星授时的时间同步方案设计与实现 |
5.2.1 GPS授时系统 |
5.2.2 基站同步原理及实现 |
5.2.3 同步结果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EPON技术的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EPON技术原理 |
2.1 EPON基本原理 |
2.1.1 EPON的传输原理 |
2.1.2 EPON协议栈结构 |
2.1.3 EPON组网方式 |
2.2 动态带宽分配 |
2.2.1 带宽分配方式 |
2.2.2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分析 |
2.2.3 动态带宽分配技术原理 |
2.3 多点控制技术 |
2.3.1 多点控制协议原理 |
2.3.2 多点控制协议技术功能 |
2.4 网络数据安全技术 |
2.4.1 网络安全保护技术 |
2.4.2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概况及需求分析 |
3.1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概况 |
3.1.1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现状 |
3.1.2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存在问题 |
3.2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建设分析 |
3.3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3.3.1 配电通信网接入网组网方式需求 |
3.3.2 配电自动化对配电通信网带宽需求 |
3.3.3 配电通信网抗单点或多点失效的需求 |
3.3.4 配电通信网接入方式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 |
4.1 配电网通信系统方案设计总体规划 |
4.1.1 方案设计总体目标 |
4.1.2 方案设计原则 |
4.1.3 方案设计思路 |
4.2 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 |
4.2.1 配电网通信系统骨干层设计 |
4.2.2 配电网通信系统接入层设计 |
4.3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3.1 ONU安全参数配置 |
4.3.2 与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现 |
4.4 通信系统应用方案及效果分析 |
4.4.1 方案整体应用详述 |
4.4.2 某市配网EPON通道设计方案应用 |
4.4.3 光缆典型设计应用 |
4.4.4 配电网通信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公网接入技术在信息获取中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邓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面向电力应用的高低轨卫星混合组网通信研究[D]. 朱秋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5G通信的城市电网分布式故障恢复方法[D]. 李欣. 山东大学, 2021
- [4]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张志海. 广西大学, 2021(12)
- [5]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聂福耀. 兰州大学, 2020(04)
- [7]监管场所无线专网安全及其软件无线电实现技术[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0(02)
- [8]面向输电线路环境气象监测的NB-IoT无线传感系统研究与软件开发[D]. 李卓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一种TD-LTE终端管控系统中基站搜索和基站同步研究与实现[D]. 占太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基于EPON技术的某市供电局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D]. 曹昆.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