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星西部建厂首选四川?(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龚宁[2](2021)在《上市公司参与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鹏超[3](2021)在《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文中提出
白长艳[4](2021)在《明德时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依托全球能源危机以及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多次强调将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放到中心工作中来,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上游品牌,明德时代因连续压对技术路径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内补贴政策退坡,行业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外企的强势进入以及车企开始不断加大对电池的pack成组环节的控制等诸多威胁,明德时代开始出现持续的毛利率下降,由于其配套的新能源汽车多次发生自燃等安全问题,其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在此背景下,研究明德时代的公司发展战略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PEST模型的四大要素为切入点对本文的战略分析进行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并使用Porter的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要素的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根据SWOT分析理论,归纳总结了明德时代公司的内部优缺点,外部机遇和威胁。由于明德时代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到位,对于行业主流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大,且拥有强大的技术及科研研发团队。可以进一步捕捉机遇,发挥优势,通过开发新技术并抓住技术话语权来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并扩大竞争优势。因此,明德时代公司适合选择增长策略(SO策略)。进行战略选择时,依据大战略模型对明德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客观评价,提出了适合企业特性的产品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战略实施阶段,重点关注主营业务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并与优质供应商形成技术联盟,采用联合开发模式确保技术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最终确保供应链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同时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继续对纯电动产品进行技术升级,以确保与传统燃料汽车在性能比较上不落于下风。基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将开发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成品商用车经济优势以及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上,并将商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加大在工程车业务上的投入力度,在海外商用车业务上寻求更多创新。在储能领域,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深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将产品的优势和可靠性充分展示,降低对业务场景的片面解读,转换角度加深认知,不拘泥于国内市场更将目光投向国际舞台,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积极参与对于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多角度全方面的推行新技术投入商业化进程,并以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产品做到行业领先水平。由于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行业变动较大,因此应当及时制定公司短期计划以顺应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稳固公司行业领先地位。在技术和研发路径的选择上不能拘泥于眼下,而应宏观的看待技术发展趋势及产业相应配套设施的布局计划。长期措施的有效执行为明德时代提供未来发展构想,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文化,吸收全球文化精髓,建立成为世界一流的独角兽公司的最终使命。
窦鹏鹏[5](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周红芳[6](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提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俊光[7](2021)在《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对地热能的利用人们却还在不断探索,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研究表明,以氨水等溶液为工质的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将成为一种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新途径。羊八井地热田随着使用年份的增长,其储藏的地热资源随之减少,如何提高地热能的利用率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地热资源异常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以及技术积累,地热发电的效益得到显着提升,已成为自然资源发电的中坚力量。而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在就是我国地热发电的代表性项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的建设以及电站管理系统的设计。其中第一部分,详细讲述了热水型地热发电的双工质循环系统,并探讨了该系统在羊八井电站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抽样验证发现,羊八井地热能源在经过现有的发电设备运转之后,依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必要进行双工质发电站的改造。本文详细描述了双工质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并计算了其预期收益,为双工质发电站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第二个部分,详细讲解了电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利用vue.js框架制作前端页面,使用微信小程序建设移动端页面,使用PHP语言开发服务器API,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站管理系统。本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对西藏羊八井电站提出了可行的建设计划,同时,实现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最新现状及生产中的难题做出了介绍及解决。
戚铁国[8](2020)在《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从很大程度上讲,当今的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品牌影响力就是市场竞争力。白酒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白酒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白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行业调整不断深化,行业集中度日趋增强,“马太效应”日益明显。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品牌理念的倡导,促使更多白酒企业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数白酒企业的一致共识。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伊力特”)是新疆知名企业,地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经过65年的发展,企业正处于向成熟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也是从区域强势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拓展全国市场的关键时期,品牌建设规划和品牌建设策略的实施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伊力特为例,从品牌、品牌建设的方法和策略等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白酒宏观环境分析、白酒行业环境分析、白酒品牌影响因素分析,并借助有关理论工具,总结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的成果,揭示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提炼伊力特品牌个性、核心价值、目标定位,系统构建了伊力特酒品牌建设和优化的策略方案,并就策略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伊力特未来的品牌之路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的个案分析,对疆内其他白酒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对国内其他区域性强势龙头企业品牌全国化战略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帅[9](2020)在《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多年来积累的巨大产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很多企业开始到海外投资设厂。印度作为沿线重要国家,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近年GDP保持年均7.5%左右的高速增长速度,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是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再加上穆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的推出,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设厂。仅2017年一年,有大约1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注册公司开展业务,其中有30%左右的企业通过租赁厂房或购置土地开设印度生产基地。但是,企业在投资印度市场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印度独特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各种风险。面对不同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很多研究仅局限于企业母公司本身战略基因及目标市场的客观环境,没有充分考虑多重因素结合后产生的影响,从而未能得出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本文以HIL公司为例,分析研究该公司如何基于母公司基因、目标市场竞争态势以及文化差异等核心因素下制定可行的公司发展战略体系,包括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四部分。论文借助PEST模型、“五力模型”及关键内外部因素矩阵分析等工具,分析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然后应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公司发展战略。采用平衡记分卡将公司战略转化为公司平衡指标,通过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将公司目标与公司关键平衡指标相结合,采用个人绩效承诺(PBC)将目标与每个员工相结合,最终使公司战略有效落地。同时,提出信息化系统建设、培育“人单合一”文化及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等三项保障措施,为公司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提出“I+i+n”脐带式组织架构,该架构的原则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个负责人,终极目标是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由外派员工担任,前提条件是外派员工需要具备部门负责人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因此,任用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不分国籍)担任负责人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组织架构的好处是规避了因本土员工忠诚度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明确责权利解决了外派管理人员和本土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创造性的解决了目前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中印双方员工博弈问题,提升了组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研究HIL公司发现,跨国公司在选取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国市场的特殊环境、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及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在设计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时,多采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浦恩菱[10](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认为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三星西部建厂首选四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星西部建厂首选四川?(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
小结 |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
(一)接触探索阶段 |
(二)磨合调整阶段 |
(三)稳定增长阶段 |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
小结 |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明德时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明德时代公司的现状与问题 |
2.1 明德时代公司概况及发展现状 |
2.2 明德时代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明德时代公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明德时代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明德时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明德时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 |
4.2 明德时代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4.3 明德时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明德时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区域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
一、经济效应 |
二、社会效应 |
三、空间赋能 |
四、拉近城乡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安慰剂检验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
案例目录 |
案例内容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2.1 思想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3 简要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2 历史依据 |
3.3 现实依据 |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
4.1 基本概念 |
4.1.1 国家创新体系 |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4.1.3 相关概念辨析 |
4.2 构成要素 |
4.2.1 行为主体因素 |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3 主要特点 |
4.3.1 开放性 |
4.3.2 系统性 |
4.3.3 流动性 |
4.3.4 安全性 |
4.4 建立原则 |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
4.5 目标体系 |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
4.6 创新活动 |
4.6.1 科学创新 |
4.6.2 技术创新 |
4.6.3 制度创新 |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
4.7 体系运行 |
4.7.1 运行模式 |
4.7.2 运行机制 |
4.7.3 运行环境 |
4.7.4 演化路径 |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
6.1 创新主体:企业 |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6.2.2 实施跨国并购 |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
6.3.1 有利影响 |
6.3.2 不利影响 |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
7.1 创新主体:政府 |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1 发展历程 |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
8.2 创新活动 |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
8.3 开放水平测度 |
8.3.1 国际比较 |
8.3.2 总体评价 |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
8.4.3 中国优势 |
8.4.4 应对策略 |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
9.1 国际经验 |
9.1.1 美国经验 |
9.1.2 日本经验 |
9.1.3 德国经验 |
9.1.4 以色列经验 |
9.2 重要启示 |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国内发展现状 |
1.4.2 国外发展现状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 |
2.1 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 |
3.1 数据采集 |
3.1.1 羊八井发电站简介 |
3.1.2 尾水参数收集 |
3.2 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结构 |
3.3 发电站数据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站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业务流程图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站管理系统实现 |
5.1 开发技术选型 |
5.2 系统技术简介 |
5.2.1 B/S模式 |
5.2.2 Vue.js简介 |
5.2.3 PHP简介 |
5.2.4 My SQL简介 |
5.3 电脑端页面实现 |
5.4 移动端页面实现 |
5.5 服务器端开发 |
5.6 硬件配套建设 |
5.7 运行与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品牌建设概念 |
2.2.2 品牌建设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白酒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白酒行业与白酒品牌发展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市场特点分析 |
3.3.2 消费者特点分析 |
3.3.3 品牌竞争特点分析 |
3.4 白酒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历史传统因素 |
3.4.2 地理环境因素 |
3.4.3 工艺技术因素 |
3.4.4 质量品质因素 |
3.4.5 标识符号因素 |
3.4.6 个性价值因素 |
3.4.7 文化情感因素 |
3.4.8 伦理道德因素 |
3.4.9 企业管理和市场因素 |
第四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现状 |
4.1 伊力特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伊力特产品和品牌介绍 |
4.2 伊力特品牌建设成果 |
4.2.1 创业和创品牌两条腿走路,奠定了区域强势品牌地位 |
4.2.2 独特的白酒品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品牌差异化 |
4.2.3 产品品类更加丰富,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 |
4.2.4 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
4.2.5 注重宣传推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有效提升 |
4.3 伊力特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品牌整体竞争力依然较弱 |
4.3.2 品牌一致性较差,市场辨识度不高 |
4.3.3 品牌形象老化、个性模糊 |
4.3.4 中高端品牌塑造不力 |
4.3.5 品牌运营和管理能力不高 |
4.3.6 白酒产地分散带来品牌价值稀释的风险 |
4.3.7 假冒和仿制产品给品牌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
4.4 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伊力特SWOT分析和品牌建设总体规划 |
5.1 伊力特公司SWOT分析 |
5.1.1 伊力特公司的优势分析(S) |
5.1.2 伊力特公司的劣势分析(W) |
5.1.3 伊力特公司的机会分析(O) |
5.1.4 伊力特公司的威胁分析(T) |
5.2 伊力特品牌建设总体规划 |
5.2.1 伊力特品牌建设的全国化战略 |
5.2.2 伊力特品牌全国化建设模式选择 |
5.2.3 伊力特品牌全国化建设市场策略选择 |
第六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优化方案 |
6.1 凝练品牌核心价值 |
6.1.1 深度挖掘伊力特品牌内在优势 |
6.1.2 突出伊力特品牌文化形象 |
6.1.3 赋予伊力特品牌人格化特征 |
6.2 精准品牌定位 |
6.2.1 愿景和目标市场 |
6.2.2 品牌定位 |
6.3 优化品牌组合 |
6.3.1 伊力特主副品牌建设原则 |
6.3.2 研发中高端新品牌 |
6.3.3 整合现有品牌体系 |
6.3.4 塑造新的品牌体系 |
6.3.5 建立子品牌或独立品牌 |
6.3.6 加强买断品牌建设管理 |
6.4 优化品牌识别体系 |
6.4.1 总体原则 |
6.4.2 强化品牌名称识别 |
6.4.3 强化品牌标志识别 |
6.4.4 优化品牌包装识别 |
6.4.5 统一销售点风格识别 |
6.4.6 统一专柜风格识别 |
6.4.7 更新品牌形象代表识别 |
6.5 强化品牌推广传播 |
6.5.1 整合营销传播手段 |
6.5.2 聚力广告营销 |
6.5.3 注重电商和网络营销 |
6.5.4 强化手机营销 |
6.5.5 利用事件营销 |
6.6 加强品牌管理沟通 |
第七章 伊力特品牌建设优化保障措施 |
7.1 倡导品牌为重的企业文化 |
7.2 进行组织创新 |
7.3 实施技术创新 |
7.4 提供人才保障 |
7.5 加强财务支持 |
7.6 争取政府支持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跨国公司相关理论 |
2.1.2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1.3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理论 |
2.1.4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2 PEST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2.4 EFE分析模型 |
2.2.5 IFE分析模型 |
2.3 文献综述 |
第3章 印度家电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印度家电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
3.2.1 印度家用电器市场规模发展历程 |
3.2.2 印度耐用消费品人均消费趋势 |
3.2.3 印度家电市场规模及渗透率 |
3.3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3.3.3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3.3.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HI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HIL公司品牌资源能力分析 |
4.1.1 品牌知名度 |
4.1.2 品牌首位度和转化率 |
4.1.3 品牌形象 |
4.2 HIL公司制造资源能力分析 |
4.3 HIL公司产品研发资源能力分析 |
4.4 HIL公司销售网络资源能力分析 |
4.4.1 销售网络结构 |
4.4.2 渠道深度 |
4.5 HIL公司售后服务资源能力分析 |
4.5.1 电话中心 |
4.5.2 服务网点 |
4.5.3 备件管理 |
4.5.4 服务效果和成本对比 |
4.6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结论 |
第5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选择 |
5.1 SWOT分析 |
5.2 HIL公司本土化发展战略方案 |
5.2.1 HIL公司战略愿景 |
5.2.2 HIL公司战略目标 |
5.2.3 HIL公司业务层战略 |
5.2.4 HIL公司职能层战略 |
第6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实施 |
6.1 建立关键指标体系(KPI System) |
6.2 设置关键指标目标 |
6.3 推广全员PBC(个人绩效承诺) |
第7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7.1 建设信息化系统 |
7.2 培育“人单合一”公司文化因子 |
7.3 建设风险控制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
4.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
4.2.1 Lexical level |
4.2.2 Syntactic level |
4.2.3 Discourse level |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5.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Reflections |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5.3.1 Limitations |
5.3.2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
四、三星西部建厂首选四川?(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上市公司参与扶贫模式研究[D]. 龚宁. 四川大学, 2021
- [3]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D]. 李鹏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明德时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白长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5]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6]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7]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陈俊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伊力特酒品牌建设研究[D]. 戚铁国. 石河子大学, 2020
- [9]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谢帅.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