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药剂对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刚,汶学斌,陈荣祥[1](2020)在《葡萄硬枝扦插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该实验表明采用ABT2号生根粉处理葡萄插条,生根效果十分明显;综合对插条平均生长量、生根率等生根参数进行分析,以100 mg/L处理1.0 h插条生根效果最好,平均生长量达34.46 mm,生根率达94.45%。同时,试验发现采用50 mg/L的NAA处理插条,对葡萄扦插也有比较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以处理1.0 h效果最显着,插条平均生长量可达32.40 mm,生根率可达88.89%。两种药剂综合来看100 mg/L的ABT2处理效果最佳。
高洪娜,张武杰,周文志,刘凤芝[2](2020)在《生根粉对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硬枝扦插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比较分析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硬枝扦插情况,以黑穗醋栗‘奥依宾’‘晚丰’‘寒丰’和‘丹江黑’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选择周氏生根粉为试验药品,研究生根粉对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硬枝扦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奥依宾的成活率、不定根数和基部直径均为最大值,丹江黑的株高最高。
曾慧杰[3](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认为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许楠[4](2019)在《影响银杏插穗生根的因子及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文中提出银杏(Ginkgo biloba L.)属银杏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然而银杏的寿命很长,银杏在我国的分布非常的广泛,北至沈阳,东南达台湾省南部,东至浙江,西达西藏昌都,南达广州,分布于我国的20多个省市区,银杏是落叶大乔木,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银杏的果实可以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美容养颜等有很高的食用价值、银杏的外表高大,树干笔直,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有着很高的绿化价值和用材价值等都非常高,银杏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扦插繁殖可以保留银杏的优良性状,可以缩短银杏的开花结果的时期,但是银杏的扦插有着明显的位置效应与年龄效应,本文对银杏复干的扦插繁殖技术和扦插过程中生根率、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插穗内生根联酶活性的变化、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定根动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银杏属于愈伤组织生根类型,在生根过程中经NAA处理生根效果最佳,插穗的生根率高于其他的处理组,复干插穗的生根率比1a和2a插穗要高,8月份扦插效果优于7月份。扦插基质宜选用珍珠岩、草炭土以及蛭石1:1:1。(2)插穗扦插生根过程中,会消耗消耗许多的营养物质,以供应形成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的产生,在扦插的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插穗生根的过程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呈现出先升高,然后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愈伤组织期下降,在生根期间也在下降,然而后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含量上升并且逐渐趋于平稳。(3)插穗生根过程中,在根的推进过程中POD、PPO、IAAO的活性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POD的活性表现为升生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IAAO活性表现为升高降低的趋势,PPO活性表现为升高降低的趋势,激素处理使POD、PPO活性提高,IAAO活性降低有利于IAA的积累。(4)在扦插生根的过程中,IAA、GA3、ZR、ABA等激素含量与根的生长和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根的生长和发育,IAA含量变化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趋势,GA3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又升高的趋势,ABA含量变化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ZR含量随着扦插时间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趋势。
石晓昀,张军宝,王延秀,党兆霞,王淑华,陈佰鸿[5](2016)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个品种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及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筛选适宜葡萄硬枝扦插生根的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配比.【方法】以‘红地球’(Red globe grape)和‘藤稔’(Fujiminori grape)葡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mg/L)的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对其生根及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质量浓度对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及枝条生长均有显着促进影响,表现为生根率、根系活力、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冬芽萌发率、新梢长度、节间数增加,并存在浓度效应.3种生长调节剂均为100mg/L时生根率最高,其单株根数最多,根长较长,根系活力较高.3种生长调节剂在质量浓度为50mg/L时,2种葡萄冬芽萌发率最高,新梢节间数最多、最长.吲哚丁酸(IBA)对2种葡萄枝条扦插促进生根及生长效果最好.【结论】3种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对2种葡萄生根及生长效应不同,对‘红地球’的促进效果优于‘藤稔’.
王美军[6](2014)在《刺葡萄遗传多样性鉴定及栽培性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ex.)是葡萄科葡萄属东亚种群的一种野生种质资源,对黑痘病、白粉病、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抗性强,是耐湿热与抗病的重要资源。刺葡萄果实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白藜芦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是加工的优质原材料。本论文以52份刺葡萄资源作为试材,通过ISSR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分析刺葡萄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多样性的分类结果,从各组群中选取代表性的25份材料对其进行表观形态学和孢粉学研究,以分析刺葡萄各类型的植物学及孢粉形态差异,为刺葡萄资源的筛选与鉴定奠定基础。基于刺葡萄植物学与孢粉学研究结果,筛选出16份刺葡萄类型对其进行物候期观察、扦插生根及光合特性等栽培性状评价。最后,根据刺葡萄各类型栽培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刺葡萄的特色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灰霉病和霜霉病抗性鉴定,为进一步筛选刺葡萄的抗性资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各刺葡萄类型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13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到13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6个,占83.45%。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对照组8份外缘资源均在刺葡萄种群外,52份刺葡萄类型分为三大组群:两大江西刺葡萄组群和湖南与福建刺葡萄组群。(2)花器、叶片、果实、种子的表型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变异范围4.98%-28.57%,得出第1主成分是果粒的形态性状,第2和第3主成分是叶片的形态特征值,第4主成分是种子的形态性状,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3.168%,能够较客观地揭示刺葡萄种质主成分构成向量特性及其相对重要性。(3)孢粉学结果表明:刺葡萄两性花和雄能花属等极、辐射对称轴花粉,属N3P4C3型花粉粒。按花粉粒的大小刺葡萄类型可以分为四类:大型花粉粒、较大型花粉粒、中型花粉粒和小型花粉粒,同时根据花粉粒的大小,可将25个刺葡萄类型分为原始类型、较原始类型和进化类型。雌能花花粉形状不规则,两性花和雄能花花粉形状大多为长圆球形和超长圆球形,具有3条萌发沟。花粉外壁纹饰特征有穴状、网状、疣状三种类型,且从穴状→网状→疣状进化,从孢粉学表明剌葡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物候期、扦插生根和光合特性等栽培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刺葡萄的物候期略有不同,其物候期比腺枝葡萄和华东葡萄早。综合扦插成活率、平均根粗、平均生根条数、新梢粗度和新梢节间长度等评价因素,硬枝扦插表现效果较好的为江西-9刺葡萄,其次为白刺葡萄。刺葡萄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胞间C02浓度等呈正相关。(5)遗传多样性与栽培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了4个特色刺葡萄种质资源,分别为白刺葡萄、江西-9刺葡萄、芷江Co60辐射刺葡萄、浏阳刺葡萄雄株。其中,白刺葡萄属高光合效率型、高光能利用率型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型;江西-9刺葡萄扦插成活率和生根能力均较强;芷江Co60辐射刺葡萄属叶绿素a、b积累型,C02高利用型和水分高利用型,低消耗型种质资源。浏阳刺葡萄雄株叶型小,萌芽期早,为网状极面纹饰,聚类分析为单独一类。(6)抗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刺葡萄类型对灰霉病的抗性均较强;浏阳刺葡萄雄株为霜霉病的轻度感病类型外,其它3个刺葡萄类型均为霜霉病的中感类型,刺葡萄雄株株系是选育抗病资源的重要材料。刺葡萄对灰霉病和霜霉病的抗病性与单宁、木质素、叶面蜡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气孔密度呈负相关。刺葡萄对灰霉病抗病性与PPO、POD的活性升高幅度呈正相关;对霜霉病的抗病性与PPO、POD的活性下降幅度呈负相关。
张丹丹[7](2014)在《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葡萄(Vitaceae)是广西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而广西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葡萄产地。在南方地区,葡萄采收期早,与北方葡萄生产形成互补,延长了葡萄的市场供应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南方葡萄生产由于夏季温度过高,葡萄生长速度快,果实的着色困难,对葡萄的果实品质和产量也有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巨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600倍(处理A)、800倍(处理B)、1000倍(处理C)浓度“果美红”的处理,探讨其对果实的着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达到增进着色,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目的。为葡萄栽培生产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果美红”对巨玫瑰葡萄的着色程度、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及花色素苷/叶绿素比率的影响。不同的处理均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处理C效果最好,其中,花色素苷含量、花色素苷/叶绿素比率分别提高了43.82%和98.96%,叶绿素含量则降低了29.3%。着色颜色较深呈紫红色。2.不同浓度“果美红”对巨玫瑰葡萄的果实横纵径的影响。不同处理的处理均有效果,与对照相比较,处理C的效果最好。其中,果实横径、纵径分别提高了7.92%和9.02%。处理C的果形指数提高了1.09%,经方差分析,处理C的果形指数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3.不同浓度“果美红”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固酸比、糖酸比的影响。不同处理均有效果,其中,处理C的效果显着,与对照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6.41%,固酸比和糖酸分别提高了58.07%和44.28%,可滴定酸含量则降低了27.27%。4.不同浓度“果美红”对巨玫瑰葡萄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不同处理均有效果,其中,处理C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24.2%。经差异性分析可知,处理C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但处理A和处理B之间的差异性不显着。5.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的百粒重、穗均重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不同处理均有效果,其中,处理C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百粒重、穗均重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9.29%、18.11%和7.57%。经差异性分析可知,处理C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韦爽姿,覃文渊,覃韦茫[8](2013)在《文雅自然保护区野生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实验初报》文中认为运用9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文雅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山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硬枝进行扦插生根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对扦插生根率产生显着的影响;不同药物不同浓度对扦插生根无显着影响;500mg/L浸泡0.5h的吲哚丁酸处理效果最佳。试验结果为该保护区推广种植野生山葡萄提供科学依据。
李鹏程,郭绍杰,李铭,苏学德,王晶晶[9](2012)在《地膜覆盖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药剂蘸根、插穗留芽处理、节段选择、扦插深度选择等措施,研究在覆膜条件下,各措施对山葡萄插条萌芽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条件下,选取枝条中部2~4节,芽眼饱满,充实的2~3芽为1个插穗,用ABT生根粉500 mg/L在插穗基部2~3 cm处浸泡30 min,然后进行扦插,深度控制在9~11 cm,插条生根成活率达到89.0%。
曾玉华[10](2012)在《南方刺葡萄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刺葡萄是我国南方主要野生葡萄种之一,其育苗主要靠扦插繁殖,但扦插成活率极低一直是制约刺葡萄应用推广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刺葡萄的扦插繁殖技术和园林应用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刺葡萄的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硬枝扦插:以不同种类、浓度的生长激素处理刺葡萄插条,其生根的各项指标较CK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综合比较后发现NAA最有利于刺葡萄硬枝插条生根;NAA不同浓度处理间插条的平均根粗和最粗根直径无显着性差异,平均根数和根系效果差异显着,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达到极显着差异,结果发现以200mg/kgNAA处理后的刺葡萄插条生根效果最好;根据生根率和根系效果指数判断,刺葡萄双芽插条的生根质量要好于单芽和三芽插条;不同基质处理除了对插条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有显着影响外,对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3种基质中以河沙+砻糠灰为最优生根基质;不同扦插床处理间刺葡萄硬枝插条各项生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覆膜后插条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未覆膜的插条;经过催根处理的插条,其生根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未催根的插条,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和各项因素,在大面积的扦插的情况下,用黑膜更合算,可大幅度降低扦插后期管理的成本。2嫩枝扦插:NAA不同浓度处理间插条的平均根数、平均根粗和根系效果指数无显着性差异,而愈伤组织诱导率、生根率和最粗根直径差异显着,其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达到极显着差异,综合分析后发现以200mg/kg NAA处理后的刺葡萄插条生根效果最好;插条不同长度处理间插条的平均根数、平均根粗、最粗根直径和根系效果指数无显着性差异,而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差异显着,二节、三节插条的生根率比一节插条的生根率高,但三节插条过长,材料利用率低,繁殖系数下降,在刺葡萄的嫩枝扦插中应选用两节插条来扦插;不同基质处理刺葡萄插条,以砻糠灰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5%和76.67%,显着地高于河沙、珍珠岩处理插条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结果表明,以砻糠灰效果较好,河沙次之,珍珠岩最差;不同插床处理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75%遮阳网插床生根最理想,50%遮阳网插床与90%遮阳网插床生根较差。
二、不同药剂对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药剂对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硬枝扦插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步骤与方法 |
1.3.1 药剂配置 |
1.3.2 插条剪取 |
1.3.3 整地 |
1.3.4 插条浸泡处理 |
1.3.5 扦插方法 |
1.4 观测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同种药剂处理不同时间对葡萄扦插平均生长量的影响 |
2.2 同种药剂处理不同时间对葡萄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2)生根粉对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硬枝扦插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穗醋栗硬枝扦插的成活率 |
2.2 黑穗醋栗硬枝扦插的株高、不定根数和基部直径 |
3 讨论与结论 |
(3)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资源分布 |
1.1.3 利用价值 |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
1.2.4 分子标记研究 |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
1.3.3 育种的对策 |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观测性状指标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变异 |
2.2.2 产量性状变异 |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5 主成分分析 |
2.2.6 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基因组DNA提取 |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
3.1.6 测序数据统计 |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1.8 酶切数据统计 |
3.1.9 酶聚类检测SNP |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
3.1.11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
3.2.3 测序数据统计 |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2.5 酶切数据统计 |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
3.3 小结 |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引物 |
4.1.3 试验试剂 |
4.1.4 试验仪器 |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
4.1.10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结果 |
4.2.2 引物筛选 |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
4.2.4 多态性分析 |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
4.3 小结 |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仪器 |
5.1.4 '优株'选择 |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
5.1.8 采样与观测 |
5.1.9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
5.3 小结 |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试剂与肥料 |
6.1.3 仪器设备 |
6.1.4 试验地点 |
6.1.5 组培试验设计 |
6.1.6 扦插试验设计 |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
6.1.9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影响银杏插穗生根的因子及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繁殖研究进展 |
1.1.1 银杏概况 |
1.1.2 银杏形态特征 |
1.1.3 银杏利用价值 |
1.1.4 银杏主要繁殖方式 |
1.1.5 银杏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 插穗生根期间生理生化变化 |
1.2.1 扦插生根与营养物质 |
1.2.2 扦插生根与酶活性 |
1.2.3 扦插生根与内源激素 |
1.2.4 扦插生根与辅助因子 |
1.3 影响植物扦插生根的因子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3.2 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3.3 插穗类型与母树年龄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材料处理 |
2.3.2 实验设计 |
2.3.3 测定分析方法 |
2.3.4 扦插管理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插穗种类对生根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根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新梢的影响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新梢叶片数量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新梢长度的影响 |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新梢叶片数量的影响 |
3.4 插穗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
3.4.1 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Ss)含量的变化 |
3.4.2 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蛋白(Pro)含量的变化 |
3.5 插穗生根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
3.5.1 插穗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3.5.2 插穗生根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3.5.3 插穗生根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 |
3.6 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浓度变化 |
3.6.1 插穗生根过程中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 |
3.6.2 插穗生根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3.6.3 插穗生根过程中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 |
3.6.4 插穗生根过程中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插穗繁殖技术体系 |
4.2 银杏扦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4.3 银杏扦插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的动态变化 |
4.4 银杏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个品种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试验管理及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BA对两种葡萄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 NAA对两种葡萄扦插生根的影响 |
2.3 IAA对两种葡萄扦插生根的影响 |
2.4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两种葡萄萌发率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两种葡萄节间数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两种葡萄枝条生长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葡萄生根的影响 |
3.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6)刺葡萄遗传多样性鉴定及栽培性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类研究 |
1.1.1 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1.1.2 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研究 |
1.2 葡萄栽培性状研究 |
1.2.1 扦插繁殖研究 |
1.2.2 光合特性研究 |
1.2.3 抗病性研究 |
1.3 刺葡萄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1.3.1 刺葡萄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3.2 刺葡萄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利用ISSR标记分析刺葡萄遗传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刺葡萄DNA |
2.2.2 刺葡萄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
2.2.3 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的确定 |
2.2.4 刺葡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刺葡萄叶、花、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刺葡萄叶形结构特征 |
3.2.2 刺葡萄花器性状研究 |
3.2.3 刺葡萄果实性状 |
3.2.4 刺葡萄种子性状 |
3.2.5 分类学性状变异分析 |
3.2.6 主成分分析 |
3.2.7 刺葡萄各类型表型综合性状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刺葡萄花粉形态学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花粉极性、类型及大小 |
4.2.2 花粉形态 |
4.2.3 花粉外壁纹饰 |
4.2.4 花粉萌发沟 |
4.2.5 刺葡萄各类型花粉综合性状结果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刺葡萄栽培性状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刺葡萄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观察 |
5.2.2 刺葡萄扦插生根情况 |
5.2.3 刺葡萄光合特性研究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刺葡萄对灰霉病和霜霉病的抗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葡萄灰霉病接种结果 |
6.2.2 葡萄霜霉病接种结果 |
6.2.3 叶片结构特征对抗病性的影响 |
6.2.4 叶片相关理生化指标对抗病性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7.1 全文总结 |
7.1.1 刺葡萄各类型的遗传多样性 |
7.1.2 刺葡萄各类型的栽培性状 |
7.1.3 特色资源的筛选 |
7.1.4 刺葡萄的抗病性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葡萄的研究和生产现状 |
1.1 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和营养价值 |
1.1.1 葡萄的生物学特性 |
1.1.2 葡萄的营养价值 |
1.1.3 葡萄的经济价值 |
1.2 国内外葡萄的生产现状 |
1.2.1 国外葡萄的生产现状 |
1.2.2 国内葡萄的生产现状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上应用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及分类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的作用 |
1.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根和苗木繁育的影响 |
1.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打破休眠的影响 |
1.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控制新梢生长、防止徒长的影响 |
1.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的影响 |
1.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增大果粒的影响 |
1.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着色和成熟的影响 |
1.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葡萄无核的影响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注意事项 |
1.3.3.1 选择适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
1.3.3.3 注意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间、浓度及配方 |
1.3.4 国内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时间、地点和品种 |
2.2 主要药品及仪器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处理方法 |
2.3.3 采样方法 |
2.3.4 测定方法 |
2.3.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着色和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数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固酸比的影响 |
3.7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
3.8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9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3.10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花色素苷/叶绿素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着色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膨大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4.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还原糖的影响 |
4.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维生素C的影响 |
4.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着色的影响 |
5.2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品质的影响 |
5.2.1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的影响 |
5.2.2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影响 |
5.2.3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2.4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5.2.5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5.3 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产量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文雅自然保护区野生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实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准备及处理 |
1.2 插穗采集 |
1.3 插穗剪裁 |
1.4 插穗处理 |
1.5 扦插 |
1.6 扦插的生根特性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方法对野生山葡萄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 不同药物、不同浓度扦插生根分析 |
3. 结论 |
4 讨论 |
(9)地膜覆盖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插条处理 |
1.2.2 苗床整理 |
1.2.3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剂处理与生根的关系 |
2.2 地上留芽数与生根的关系 |
2.3 扦插深度与生根的关系 |
2.4 插条不同节段与生根的关系 |
3 讨论与结论 |
(10)南方刺葡萄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刺葡萄习性及利用价值 |
1.1.1 刺葡萄生物学习性 |
1.1.2 刺葡萄应用价值 |
1.2 刺葡萄种质资源及栽培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研究 |
1.2.2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3 刺葡萄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1 主要检测仪器 |
2.4 扦插方法 |
2.4.1 插床准备 |
2.4.2 插条剪截处理 |
2.5 扦插试验内容与方法 |
2.5.1 扦插时间 |
2.5.2 扦插方法 |
2.5.3 扦插试验内容 |
2.5.4 扦插后管理 |
2.6 测定指标 |
2.7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硬枝扦插 |
3.1.1 不同激素处理对硬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1.2 NAA不同浓度处理对硬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1.3 插条的长度对硬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1.4 不同的基质对硬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1.5 不同的扦插床对硬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2 嫩枝扦插 |
3.2.1 NAA不同浓度处理对嫩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2.2 插条的长度对嫩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2.3 不同的基质对嫩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3.2.4 不同的扦插床对嫩枝插条生根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硬枝扦插 |
4.1.2 嫩枝扦插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不同药剂对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硬枝扦插试验[J]. 张宏刚,汶学斌,陈荣祥. 广东蚕业, 2020(12)
- [2]生根粉对黑穗醋栗不同品种硬枝扦插影响的研究[J]. 高洪娜,张武杰,周文志,刘凤芝. 中国林副特产, 2020(04)
- [3]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D]. 曾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影响银杏插穗生根的因子及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D]. 许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个品种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及生长的影响[J]. 石晓昀,张军宝,王延秀,党兆霞,王淑华,陈佰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6]刺葡萄遗传多样性鉴定及栽培性状评价[D]. 王美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7]不同浓度“果美红”处理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着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 张丹丹. 广西大学, 2014(01)
- [8]文雅自然保护区野生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实验初报[J]. 韦爽姿,覃文渊,覃韦茫. 林业建设, 2013(02)
- [9]地膜覆盖山葡萄硬枝扦插生根技术研究[J]. 李鹏程,郭绍杰,李铭,苏学德,王晶晶. 北方园艺, 2012(12)
- [10]南方刺葡萄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 曾玉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