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VB的电力远程监测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安华成[1](2021)在《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巡检机器人逐渐使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加之近年来国家越发注重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巡检机器人将为实验室安全的管控提供一种手段和工具。目前虽有很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设计了诸多不同种类的巡检机器人,但是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高压输电线、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针对实验室环境安全的巡检机器人研究尚少。本文以实验室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对巡检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硬件系统、控制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要求基础上,明确了巡检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巡检机器人的优缺点,确定了整机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细化设计,将其分为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检测平台三个主要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参数计算和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辅助装置,保证整机能够正常工作。其次,根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需求,确定了以信捷PLC为主控制器的巡检机器人控制方案,并选型所需的控制系统硬件,完成硬件控制系统的搭建。将整个控制主要分为手动与自动控制、电机调速与测速、数据采集三个部分,并与上位机系统进行联动,完成了巡检机器人整机硬件控制程序的设计。然后,分析了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选取VB6.0为开发语言,统筹硬件控制程序,开发了一套与之匹配的上位机控制管理软件。整个控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控制、数据显示、视频监控和数据库四个模块,并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系统界面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样机制作并搭建试验环境,测试了样机行走稳定性、升降稳定性、定位精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上位机通信可靠性以及无线充电等必要性功能,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巡检机器人具有一定实用性,为今后产品的改良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金达凤[2](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产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相应的生产设备需安全可靠且连续运转,其中设备润滑是影响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及连续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设备的传统润滑方式是由人工定时巡检与加注润滑剂完成,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四化”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备润滑也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设备的自动润滑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形式,集中式自动润滑适合于润滑点位置相对集中且润滑要求相近的设备润滑场合,该润滑形式的技术较成熟;分布式自动润滑是针对生产线设备及其润滑点分散、各润滑点润滑机制及周期等区别较大的设备润滑场合。目前分布式润滑装备、状态监控及其智能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技术仍不够成熟。本文以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系统为对象,研究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自动润滑器及其监控技术与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第一,分析了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润滑工艺及其功能需求,归纳总结出了该产线设备的润滑类别、润滑状态监控及管理功能,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监控系统架构及总体方案。第二,本文针对钨矿破碎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分析各设备润滑点的具体润滑需求,包括润滑油脂种类、润滑周期以及油脂用量,同时提出了根据润滑点温度,基于模糊控制原理进行润滑周期修正的策略,以获得更合适的润滑周期。第三,开发了新型的具有智能终端特点的自动润滑器,该自动润滑器在基本的定时定量加注润滑油脂外,添加了电量、余脂量以及润滑点温度采集的功能,并能够通过GPRS模块进行无线通信,实现状态信息的上传与控制命令的接收。润滑器的机械结构分为了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上端弹簧连接挡板挤压着润滑脂袋,下端使用控制器驱动电机旋转,经减速齿轮结构、蜗轮蜗杆、连杆运动传递,最终转化为柱塞泵柱塞的往复运动,实现润滑器的吸脂注脂操作。在软件上,对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选型与软件实现流程做出说明,基于Keil开发环境与stm32固件库完成软件编写。第四,开发了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了界面设计,其中包括系统登录、用户密码修改、网络端口、润滑器状态监控以及润滑器信息设置窗口。基于winsock建立服务器接收多个润滑器的网络连接,集成access数据库做数据保存。最终实现润滑器ID、部署位置、使用油脂类型的登记,润滑器剩余脂量、剩余电量、润滑点温度、最近工作时间的监控,以及润滑器润滑周期、单次润滑用量的设置。
张本[3](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风电行业快速发展,在役大型风电机组呈现数量多、机型多样、分布范围广、位置偏远等特点。由于长期运行在恶劣自然环境下,风电机组极易发生各种安全隐患,迫切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目前,风电机组运维主要采用人工巡检辅以定期检修方式,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安全隐患大、实时性差等痛点问题。结合风电行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本文引入云平台、人工智能与Web软件开发等技术,设计实现基于云平台的风力发电机组智能运维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系统总体方案。通过对风力发电机组运维的功能、用户角色和性能需求分析,设计给出智能运维系统目标与边界;融合云平台和声学监测技术,建立了前后端分离的B/S网络技术架构及核心技术栈,使用多种协议和服务器配合保证数据在系统内可靠流通,最大限度降低系统耦合性;结合模块化分层设计思想,将系统业务划分为智能运维云诊断平台和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两部分,降低模块间相互影响,提升系统可复用性和扩展性。(2)提出一种基于梯形隶属云模型的多源异构数据风电机组整机智能评估算法。融合结构型与非结构型云存储数据,建立多类物理量表征的风电机组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梯形隶属云模型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提升部件故障评价灵敏度;引入简便权重修正算法,解决实际运行环境下可能的评估指标缺失问题,提升了模型鲁棒性与泛化能力。基于玛依塔斯风电场实测数据进行的算例分析表明:评估分数与机组实际运行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建立了基于云平台的展示性强、交互便捷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以符合运维人员操作习惯为导向,综合运用Echarts、LeafLet及WaveSurfer等多种前端插件,设计风格统一、主次分明的系统人机交互UI界面,通过卡片式布局和模块化设计最大限度提升系统使用便捷性;集成风电机组状态模糊综合评判、声学诊断及统计分析算法,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测、诊断及辅助办公;结合浏览器、Postman等第三方软件,测试验证了系统风场大屏、实时监测、远程诊断等核心模块的功能正确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可辅助运维人员及时了解机组健康状态、合理安排检修计划、提升运维效率及降低运维成本。
吴雨恒[4](2021)在《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季节冻土在我国更是占有较大比重。冻土区的合理开发、资源利用等都是典型冻土区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与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冻土。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时,由于冻土研究数据采集数据量较大且较为繁杂,导致现阶段对于冻土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仍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对典型季节冻土区的冻土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与大批量存储对季节冻土区冻土研究的发展及推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开发出一套可以自动处理数据并生成冻土发育过程线的系统,并将数据储存到Microsoft Access中便于后期查询。经设计分析得出:1.通过本次设计提供一种简易的、高效的冻土数据处理与储存系统,并可推广使用到其它季节冻土区地点,该程序包含:数据处理、数据库保存、数据查询及生成曲线模块,在进行如上运行时具有效率、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提高效率。该系统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在Windows各操作系统上均可运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2.在程序设计时,建立一个均值及线性插值法结合求解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循环调用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保存时实现了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临界结果、以及最终生成曲线数据查询功能并链接到Access数据库中。3.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监测点及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两地为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利用这两个研究区内共四个的冻融循环期内冻土监测数据手动处理结果及冻土发育过程线图与自动处理结果对比,经由手动处理与本系统自动处理对比及误差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运行流畅、效率较高,可以保证其在冻土发育过程相关研究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达到预期目标。
王志宇[5](2021)在《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主流工作模式。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国家广电总局725台开始大力推行全面自动化,现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射机与天线系统的连接与切换中,然采用人工倒天线作业。人工手动操作带来极大的弊病:操作慢、危险指数高(登高作业和高压作业)、夜班岗位工作强度大、天线设备故障风险大、维护管理难度大、天线信号取样监测难度大等。同时,系统存在容易受干扰、速度慢,自动化程度低,工作环境要求高等消极因素。随着广电系统的发展,对播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零秒成为工作的必须任务。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发射机不可能全天播音不出问题。因此,台内代播、台际代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待接受外来台站的播音任务,切换天线成为临时代播的核心。快速准确是代播的主要要求,显然,手动操作就显得有心无力,全自动、快速、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先进的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提高交换开关切换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天线交换开关倒换的自动化是当前工作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将天线交换开关和罗克韦尔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相结合,开发一套适用于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本文讨论了电台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介绍了天线、天馈线和天线交换开关的工作原理。本研究完成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具体以Ethernet/IP技术基础上的PLC作为控制核心,采取集成设计理念进行开发,并结合天线交换开关的运行机制与控制管理需要,针对性的完成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开发工作,系统基本构成要素为1个以太网模块、1个控制模块、1个数字输入模块、1个数字输出模块与作业现场必要的仪表设备,如变频器,电机等对PLC的命令进行操作交换开关。同时,控制系统选择Control Logix1756这款Rockwell公司设计研发的PLC产品,数据信息交互机制则借助Ethernet/IP系统实现,基于数据交互实现交换开关的直通、转向状态的监控。此外,出于确保控制系统使用便利性的考虑,对上位控制计算机与下位控制计算机的显示器都采用触摸屏作为显示器,上位机控制指令的编写工具为VB,其功能是对开关状态、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与控制;下位机控制系统选择基于AB的PLC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将实现控制开关状态、交换操作的动态实时监测,并为控制功能的实现提供底层逻辑运算支持,同时辅助“远程控制”功能将开关信息发送给上位机同时接收上位机指令对开关状态进行控制;还将辅助“本地控制”功能对触摸屏控制终端所输入的控制指令进行具体执行,并利用光纤以太网将下位机控制站连接至上位机监控,实现天线交换开关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在项目上机调试前,针对本系统控制中PLC梯形程序的准确性,运用罗克韦尔PLCRSLogix5000仿真软件的对运行程序进行仿真验证。在该项目通过上机调试后,为了验证整个天线交换开关系统的硬件可行性,根据无线局《中短波发射机与天馈线阻抗匹配概述》中驻波比1.2,要在系统投入使用前进行驻波比实验测试,测试通过后,本系统设计目标基本实现,满足验收标准的相关要求。试运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表现出运行稳定、自动高效、切换交换开关良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满足控制功能的各项需求。
刘恒池[6](2021)在《乡镇供电所配电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效应都在持续发展,其中以我们电网科技技术的发展较为突出,特别是城市配电网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壮大和提高。但农村配网因环境和条件限制,发展较为滞后,但如果农村配电网想在国家新形势下追上供电企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就必须要快速转变并完善我们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本文在阐述乡镇供电所配电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农村配电网现有建设程度,设计并主要实现数据采集、信息监控、故障监测、参数设置、定值设置以及故障调试等功能。本论文采用开发语言为JAVA,平台架构使用J2EE软件进行设计,实现了基于C/S模式的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论文分析了包括数据采集等六大模块的具体功能需求,设计了IT-Manger系统下监控和服务系统下的六大功能,并得以实现。最后,系统的运行测试结果证明所设计并实的数据采集、定值整定、故障监测等功能可以有效地满足乡镇供电所的需求,为农村配电网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黄钰[7](2020)在《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多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远程抄表服务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抄表服务企业而言,客户的水、电、气、热等数据是抄表服务企业决策的基础。为保证客户的正常生活,还需要对抄表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将抄表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客户表计设备管理、故障处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客户生活造成影响。因此,研发一套智能化、信息化和远程化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传统旧式表计终端的缺陷,结合目前市场上各类智能表计终端,并收集和审查了国内外相关信息。本文设计了远程抄表系统,系统中智能表计终端通过集中器连接到主机管理系统,将表计终端的数据从客户侧远程传输到企业侧,PC端管理系统通过集中器监控管理智能表计终端设备以及数据。该系统实现了用户水、电、气和热等数据的收集、测量、处理和存储,克服了传统表计终端要人工到客户家里抄写数据的缺陷。首先,本文根据抄表服务企业的工作流程对远程抄表系统由非功能性、功能性视角进行了需求分析。然后,结合系统需求,详细设计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整体功能,涵盖有系统软件功能、系统硬件终端及数据库表单的设计。最后,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完成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实现。与此同时,论文搭建了一个系统测试环境,用以测试研发出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具体涵盖有三部分:功能测试、整体测试、性能测试,最终发现基本上满足预期要求。本文研发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表计终端通过LORA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到集中器,集中器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到远程后台服务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完善、测量准确、通讯可靠,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为扩展集中式抄表系统创造了条件。远程抄表系统的使用能够对人工抄表予以全面替代,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鲍东东[8](2020)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Leica测量机器人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变形监测是各类工程在建设和运营时不可或缺的监测项目,它利用仪器和方法对建(构)筑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在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下进行周期性的测量和统计,保障了各类工程在建设和运营使用中的安全性。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机器人因其智能化、自动化、精度高的特点在变形监测任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结合其二次开发工具,使测量机器人在变形监测任务中的自动化测量能力更强,应用性更加灵活。本文基于LeicaTS30测量机器人,结合Android开发技术、云存储技术、Geocom串行接口等进行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研究,实现了集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为一体的移动端变形监测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机器人及其二次开发技术。对Leica TS30测量机器人及Geocom编程接口的ASCII通信协议进行研究,结合本文的系统需求以Android开发平台为基础搭建系统开发环境。(2)数据采集与处理研究。研究自动智能寻点方法模型,解决现有系统在数据采集的学习测量阶段需要人工照准的问题,使学习阶段的人工寻点照准实现自动化;构建基准点组稳定性分析与粗差定位剔除模型,可以有效、快速的判别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基准点不稳定对观测结果解算的影响;研究多重差分改正模型,消除或减弱气象因素对观测值的影响。(3)系统框架与主要模块设计。研究设计Android移动终端和测量机器人的蓝牙通信步骤和数据传输流程;采用SQLite数据库对系统进行详细的数据结构表设计,保障数据的本地存储;研究Bmob云存储的搭建,设计数据的云端上传、存储与下载。(4)系统实现与应用。根据理论研究和系统设计,实现基于Android移动系统的变形监测系统,结合系统界面对系统功能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故宫某城墙段修缮后的三维变形监测项目,对系统的实用性进行检验。
陈卫宾[9](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飞速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实验室电能过度浪费、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室电源管理的需求。论文在分析了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常用的电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论证,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模块BC28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然后,对实验室用电负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对能耗进行了预测。其次,对STM32L最小系统、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采集、DC-DC变换、多路直流电源排序、无线通信电路、继电器等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其中通过高精度计量芯片ATT7053AU和LTC2945实现了多种电参量的采集,采用具有精确控制顺序和时间间隔的LTC2937模块,以可编程程序对实验室多路电源进行排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并通过以NB-IoT技术为依托的物联网模块BC28解决了无线传输模块通信距离近、运行功耗高等问题,完成终端与后台的数据交互,实现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电源的远程监控。再次,对下位机单片机软件和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最后,对设计的系统构建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功能正常,实现了实验室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的采集功能、对实验室多路电源的远程监测、时序控制及故障告警功能,通过BP神经网络完成了实验室的能耗预测。
秦建鑫[10](2020)在《自动导引车动力锂电池的非能耗均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生产要求的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的需求愈加明显,许多制造业都开始了转型之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自动导引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扮演了重要角色。实际生产中,需要多节锂电池串并联组成高电压、大容量的锂电池组为AGV提供动力来源,由于生产工艺和分选技术的限制,即便是同一生产批次的单体也难以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在实际使用时会更加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锂电池组采用均衡控制加以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锂电池组均衡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能耗式均衡结构,开关电容型、开关电感型、变压器型以及混合型等非能耗均衡结构的工作特点、设计难度等,结合考虑均衡方式、均衡速率以及效率,对各种均衡结构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关电容型非能耗均衡结构,并设计搭建适用于24V锂电池组的均衡系统。该结构具有较高的均衡效率和良好的均衡速率,结构简单,可拓展性强。本系统主电路选用双向Buck/Boost变换器,通过分析主电路工作在Buck和Boost模式下SCM的工作模态,分析论证了桥臂双管均工作在ZVS的条件,根据系统需求进行参数计算和器件选型,使用P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验证了电路的可行性。选用STM32F103作为系统主控,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硬件部分包括采用LTC6811搭建而成的单体电压测模块、光耦隔离驱动模块、变换器采样模块以及MOSFET组成的开关矩阵模块,详细论述了各个模块的方案设计和工作原理;软件部分包括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和均衡策略的选取,以流程图形式叙述了程序设计框架,涉及主程序、单体数据监测子程序和均衡控制子程序。最后搭建均衡系统实验样机,对6串单体组成的24V锂电池组进行均衡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观测,单体一致性得到了改善,系统实现对单体的恒流充放电,变换器工作在软开关,降低了系统损耗。
二、基于VB的电力远程监测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B的电力远程监测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巡检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实验室环境安全与监控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2.1 巡检机器人总体结构方案分析 |
2.1.1 巡检机器人方案对比 |
2.1.2 系统功能组成 |
2.2 总体方案结构及外形设计 |
2.3 行走机构设计 |
2.3.1 行走机构主框架设计 |
2.3.2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3.3 机构转弯参数计算 |
2.4 升降机构设计 |
2.4.1 升降机构方案比较 |
2.4.2 驱动方式选择 |
2.4.3 结构设计 |
2.4.4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4.5 动力学仿真 |
2.5 检测平台 |
2.6 其他辅助装置 |
2.6.1 升降机构防护罩 |
2.6.2 重心调节平衡块 |
2.6.3 行走轨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主控制器 |
3.3.2 运动执行器 |
3.3.3 传感器系统 |
3.3.4 高清相机 |
3.3.5 无线通信模块 |
3.3.6 电源模组及变压器 |
3.3.7 无线充电模块 |
3.3.8 其他辅助元器件 |
3.4 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
3.4.1 重要指令介绍 |
3.4.2 主要程序段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控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控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4.2 程序开发环境及通讯 |
4.2.1 Visual Basic6.0及串口通讯 |
4.2.2 Modbus RTU功能码 |
4.3 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控制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
4.3.1 运动控制模块 |
4.3.2 数据显示模块 |
4.3.3 视频监控及控制模块 |
4.3.4 数据库模块 |
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原则 |
4.4.2 人机交互界面的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巡检机器人的样机试验与方法 |
5.1 样机制作 |
5.2 巡检机器人一般性功能测试 |
5.2.1 行走稳定性测试 |
5.2.2 升降稳定性测试 |
5.2.3 定位精度测试 |
5.2.4 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测试 |
5.2.5 上位机通信可靠性测试 |
5.2.6 无线充电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自动润滑器研究现状 |
1.3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钨矿破碎设备分布式润滑系统方案设计 |
2.1 钨矿破碎生产线 |
2.2 润滑系统功能需求 |
2.3 润滑系统结构总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润滑工艺及其运维计划 |
3.1 润滑脂的选择 |
3.2 润滑脂用量的确定 |
3.3 润滑周期修正策略 |
3.3.1 一般润滑周期 |
3.3.2 模糊控制原理与设计 |
3.3.3 输入量的模糊化处理 |
3.3.4 模糊控制规则 |
3.3.5 模糊推理与反模糊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润滑器总体方案及其硬件设计 |
4.1 润滑器总方案 |
4.2 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 |
4.3 机械部件的设计 |
4.3.1 驱动电机与齿轮减速机构 |
4.3.2 蜗轮与蜗杆 |
4.3.3 润滑泵 |
4.4 主控制器模块 |
4.4.1 控制器选型与介绍 |
4.4.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 |
4.5 通信模块 |
4.6 电源模块 |
4.6.1 主电路供电 |
4.6.2 实时时钟供电 |
4.7 信息采集模块 |
4.7.1 脂存量检测 |
4.7.2 电量采集 |
4.7.3 温度采集 |
4.8 其它模块 |
4.8.1 电机驱动 |
4.8.2 显示模块 |
4.8.3 独立按键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润滑器软件设计 |
5.1 润滑器软件构成 |
5.2 开发环境简介 |
5.3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5.3.1 AT指令 |
5.3.2 GPRS数据发送与接收 |
5.4 数据采集 |
5.4.1 电量采集软件设计 |
5.4.2 脂量检测软件设计 |
5.5 其它功能设计 |
5.5.1 实时时钟软件设计 |
5.5.2 OLED软件设计 |
5.5.3 复位程序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 |
6.1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总设计 |
6.2 系统界面设计 |
6.2.1 Visual Basic简介 |
6.2.2 界面设计 |
6.3 网络通信设计 |
6.3.1 TCP/IP协议与套接字 |
6.3.2 winsock控件 |
6.3.3 TCP连接的建立与数据收发 |
6.3.4 数据的解析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数据库简介 |
6.4.2 VB连接数据库 |
6.4.3 数据库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云平台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运维系统 |
1.2.2 健康度评估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运维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 |
2.1.2 用户角色分析 |
2.1.3 性能需求 |
2.2 系统目标及边界 |
2.3 系统框架结构 |
2.4 系统技术栈设计 |
2.4.1 后端技术栈设计 |
2.4.2 前端技术栈设计 |
2.5 系统业务划分 |
2.5.1 概要设计 |
2.5.2 智能运维系统云诊断平台 |
2.5.3 基于云平台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管理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电机组智能运维云诊断算法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多源异构数据云存储管理 |
3.2.1 数据云存储的优势 |
3.2.2 结构型SCADA数据存储管理 |
3.2.3 非结构型振声信号存储管理 |
3.3 整机状态模糊综合评判算法 |
3.3.1 多级运行状态评判体系设计 |
3.3.2 各级评判指标组合赋权常权值确定 |
3.3.3 梯形隶属云模型设计 |
3.3.4 各级评判指标变权权重确定 |
3.3.5 有缺失下指标权重修正 |
3.3.6 算法评估流程设计 |
3.4 仿真算例分析 |
3.4.1 测试数据集介绍 |
3.4.2 整机状态模糊综合评判算例分析 |
3.4.3 评估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配置 |
4.2 系统代码结构 |
4.2.1 React前端代码结构 |
4.2.2 Spring Boot后端代码结构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状态监测模块 |
4.4.1 智慧风场大屏 |
4.4.2 实时监测模块 |
4.5 在线云诊断模块 |
4.5.1 监听回放模块 |
4.5.2 远程诊断模块 |
4.6 辅助办公模块 |
4.6.1 工单派发模块 |
4.6.2 报表管理模块 |
4.7 设置管理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状态监测模块测试 |
5.1.1 智慧风场大屏 |
5.1.2 实时监测模块 |
5.2 在线云诊断模块测试 |
5.2.1 监听回放模块 |
5.2.2 远程诊断模块 |
5.3 辅助办公模块测试 |
5.3.1 工单派发模块 |
5.3.2 报表管理模块 |
5.4 设置管理模块测试 |
5.5 系统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项目支撑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计算机曲线自动生成研究进展 |
1.2.2 利用软件及数据库处理分析专业数据 |
1.2.3 冻土发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选择 |
2.1 季节冻土概念、分布及影响 |
2.1.1 季节冻土 |
2.1.2 季节冻土分布特征 |
2.1.3 季节冻土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2.2 监测点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哈尔滨市监测点 |
2.2.2 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监测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 |
3.1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 |
3.1.1 季冻区土壤冻融机理 |
3.1.2 季节性冻土冻融循环过程 |
3.2 编程语言及运行环境 |
3.2.1 编程语言 |
3.2.2 开发环境 |
3.2.3 设计思路 |
3.3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图线绘制的结构、逻辑和数据流 |
3.3.1 关键技术确定 |
3.3.2 设计逻辑及原理 |
3.3.3 数据库引用 |
3.3.4 软件模块及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及评价 |
4.1 常规数据处理 |
4.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4.1.2 图线绘制及简单分析 |
4.2 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生成系统运行 |
4.2.1 数据自动处理流程 |
4.2.2 数据保存 |
4.2.3 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 |
4.3 系统的误差及实用性分析 |
4.3.1 误差分析 |
4.3.2 实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线,天馈线和天线交换开关简介 |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系统方案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天线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指标分析 |
2.2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
2.3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自动化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
3.1 PLC控制技术 |
3.1.1 PLC控制技术概述 |
3.1.2 PLC的特点与功能 |
3.1.3 PLC的组成 |
3.1.4 PLC的工作 |
3.1.5 PLC的编程语言 |
3.1.6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
3.2 基于PLC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
3.2.1 PLC模块选型 |
3.2.2 PLC编程软件说明 |
3.3 天线控制室的控制站设计 |
3.3.1 交换开关的分析 |
3.3.2 天线控制系统PLC程序实现 |
3.4 主任务程序设计 |
3.4.1 主任务程序系统时间、PLC时间设定程序 |
3.4.2 天线开关直通转动程序 |
3.5 比较任务程序设计 |
3.5.1 运行图计划播音,PLC执行运行图任务程序 |
3.5.2 发射机代播任务程序 |
3.6 闭锁任务程序设计 |
3.6.1 发射机加高压时闭锁天线交换开关 |
3.6.2 天线检修时闭锁发射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器选型与功能设置 |
4.1 变频器的简介 |
4.1.1 变频器的应用范围 |
4.1.2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
4.2 天线交换开关变频器的设置 |
4.2.1 变频器的选型以及所控制电机选型 |
4.2.2 变频器3G3JZ-AB004 系列的组成 |
4.2.3 变频器3G3JZ-AB004 的接线与选择设置 |
4.2.4 变频器外部电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触摸屏显示器的人机界面设计 |
5.1 基于触摸屏的上位控制计算机监控设计 |
5.1.1 基于触摸屏的上位控制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
5.1.2 基于OPC技术触摸屏与PLC的通信 |
5.2 用VB编写天线交换开关的人机交互界面 |
5.2.1 VB编程的特点 |
5.2.2 系统主画面模块 |
5.3 用VB编写天线交换开关的人机交互界面功能 |
5.3.1 用户管理 |
5.3.2 修改密码 |
5.3.3 运行时间表操作 |
5.3.4 代播操作 |
5.3.5 手动操作 |
5.3.6 阀值设定 |
5.3.7 操作日志 |
5.3.8 故障日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网络通信设计 |
6.1 基于AB罗克韦尔PLC RSLogix5000 的网络通讯结构的设计 |
6.2 上位机天线控制系统与触摸屏之间的通信 |
6.3 PLC与技术网的通信 |
6.4 PLC与现场设备的通信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调试 |
7.1 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的调试 |
7.1.1 硬件连接 |
7.1.2 软件编程 |
7.1.3 触摸屏调试 |
7.1.4 综合调试 |
7.2 通信系统的调试 |
7.3 驻波比VSWR实验论证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乡镇供电所配电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系统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和工作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技术及系统开发相关知识 |
2.1 配电自动化基本理论 |
2.1.1 配电自动化基本概念 |
2.1.2 配电自动化结构 |
2.1.3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基本逻辑 |
2.1.4 一次设备硬件改造 |
2.1.5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
2.2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1 调控一体化支撑平台 |
2.2.2 馈线自动化功能 |
2.3 系统使用的开发技术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整体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
3.2.2 服务系统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3.1 人机界面 |
3.3.2 安全性 |
3.3.3 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1 系统结构设计 |
4.2.2 线程分解设计 |
4.2.3 系统界面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
5.1 数据采集及监控模块 |
5.2 故障监测模块 |
5.3 参数设置模块 |
5.4 定值整定模块 |
5.5 故障调试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实现环境及界面 |
6.2 数据采集及监控模块 |
6.2.1 召唤数据 |
6.2.2 系统状态 |
6.2.3 交流遥测 |
6.2.4 直流遥测 |
6.2.5 遥信状态 |
6.2.6 SOE事项 |
6.2.7 历史事项 |
6.3 故障监测模块 |
6.4 参数设置模块 |
6.4.1 召唤参数 |
6.4.2 系统参数 |
6.4.3 网络通道参数 |
6.4.4 发送顺序表 |
6.4.5 遥测参数 |
6.4.6 遥信参数 |
6.4.7 遥控参数 |
6.5 定值整定模块 |
6.5.1 基本定值参数整定 |
6.5.2 支线开关定值整定设置 |
6.6 故障调试模块 |
6.6.1 遥信功能调试 |
6.6.2 遥测功能调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 |
7.1 系统测试环境 |
7.2 系统测试功能模块 |
7.3 系统测试过程 |
7.3.1 测试流程 |
7.3.2 故障模拟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软件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
2.2.1 J2EE架构与SSH框架 |
2.2.2 数据库技术 |
2.2.3 通信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3.2.2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3 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设计 |
4.3.1 系统整体设计 |
4.3.2 软件详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4.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表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5.2.3 设备管理模块 |
5.2.4 抄表管理模块 |
5.2.5 缴费管理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3 系统的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环境 |
5.3.2 系统功能测试 |
5.3.3 系统性能测试 |
5.3.4 系统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Android系统的Leica测量机器人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LEICA测量机器人及二次开发技术 |
2.1 概述 |
2.2 TS30测量机器人 |
2.3 测量机器人二次开发技术 |
2.3.1 内置应用程序开发 |
2.3.2 GSI串行接口 |
2.3.3 GeoCom串行接口 |
2.4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化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 |
3.1 极坐标法测量原理及点位精度分析 |
3.1.1 极坐标法测量原理 |
3.1.2 点位精度分析 |
3.2 测量机器人自动智能寻点方法模型 |
3.3 基准点组稳定性分析与粗差点定位剔除模型 |
3.3.1 基准点组稳定性分析 |
3.3.2 不稳定基准点的定位剔除 |
3.4 多重差分改正模型 |
3.4.1 差分改正概述 |
3.4.2 多重差分改正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框架 |
4.1.3 系统模块设计 |
4.2 蓝牙通信设计 |
4.2.1 蓝牙技术简介 |
4.2.2 Android蓝牙框架 |
4.2.3 蓝牙通信的步骤设计 |
4.3 系统本地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 |
4.3.2 SQLite数据库介绍 |
4.3.3 数据结构表设计 |
4.4 BMOB云存储设计 |
4.4.1 Bmob后端云简介 |
4.4.2 Bmob后端云的搭建 |
4.4.3 Bmob云的上传与下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实现 |
5.1.1 注册登录模块 |
5.1.2 蓝牙通信模块 |
5.1.3 作业管理模块 |
5.1.4 测量设置模块 |
5.1.5 开始测量模块 |
5.2 数据处理分析子系统的实现 |
5.2.1 数据输入模块 |
5.2.2 平差计算模块 |
5.3 云端存储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3.1 云端管理模块 |
5.3.2 上传下载模块 |
5.4 工程应用实例 |
5.4.1 工程概况 |
5.4.2 监测方案设计 |
5.4.3 监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论证 |
2.1 引言 |
2.2 电源管理系统的分析 |
2.3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室电源的能耗分析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室用电能耗统计与分析 |
3.3 实验室用电的能耗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源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最小系统的设计 |
4.3 采集模块电路的设计 |
4.4 电源模块电路的设计 |
4.5 通信模块接口电路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电源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终端的软件设计 |
5.3 系统后台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测试平台的架构设计与搭建 |
6.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自动导引车动力锂电池的非能耗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锂电池组均衡技术研究 |
2.1 能耗式均衡 |
2.2 非能耗式均衡 |
2.2.1 开关电容型均衡结构 |
2.2.2 开关电感型均衡结构 |
2.2.3 变压器型均衡结构 |
2.2.4 混合型均衡结构 |
2.3 新型非能耗式均衡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主电路分析与设计 |
3.1 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3.2 变换器SCM模式工作模态分析 |
3.2.1 Buck拓扑下SCM模态分析 |
3.2.2 Boost拓扑下SCM模态分析 |
3.3 软开关实现分析 |
3.4 电路参数设计 |
3.4.1 开关选型 |
3.4.2 电感设计 |
3.4.3 死区时间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均衡系统整体设计 |
4.1 均衡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检测模块设计 |
4.2.1 单体电压监测模块 |
4.2.2 变换器采样模块 |
4.3 开关矩阵设计 |
4.4 系统驱动模块设计 |
4.4.1 开关矩阵驱动模块 |
4.4.2 变换器驱动模块 |
4.5 系统软件设计 |
4.5.1 主程序设计 |
4.5.2 单体数据监测子程序设计 |
4.5.3 均衡控制子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均衡电路仿真分析 |
5.1.1 Buck模式下放电均衡仿真 |
5.1.2 Boost模式下充电均衡仿真 |
5.1.3 主电路实验波形 |
5.2 锂电池组均衡效果测试 |
5.2.1 单体电压监测精度测试 |
5.2.2 均衡效果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VB的电力远程监测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安华成. 扬州大学, 2021(08)
-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D]. 金达凤.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云平台的风电机组智能运维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季冻区冻土发育过程线自动绘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吴雨恒. 黑龙江大学, 2021
- [5]短波广播基站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研究[D]. 王志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乡镇供电所配电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恒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黄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基于Android系统的Leica测量机器人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D]. 鲍东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9]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卫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自动导引车动力锂电池的非能耗均衡研究[D]. 秦建鑫.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