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莹,张天娇,雷淇松,宋春伶[1](2017)在《肉毒毒素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疾病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毒毒素(BTX)是一种已知毒性最强的细菌外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依其毒性和抗原性不同,可分为八种亚型(A、B、C1、C2、D、E、F、G),其中A型肉毒毒素(BTX-A)易于提取,且毒力强而稳定,故最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及科研。自1989年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以来,BTX作为一种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手段,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后,BTX-A基于其效用
王根旺[2](2016)在《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POEM(Peroral Esophageal Myotomy,经口内镜肌切开术)与LHM(Laparoscopic Heller’s Myotomy,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CI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英文,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6-2-20截止。采用Review Manager versio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通过Q检验和I2来检验。结果:总共有8篇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统计分析,共574例患者,其中POEM组245例,LHM组3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临床有效率:相比LHM组,POEM组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RR=1.14,95%CI(1.02,1.27),P=0.02],异质性检验P=0.60,I2=0%;(2)主要并发症:POEM组和LHM组,两者在主要并发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76,1.78),P=0.49],异质性检验P=0.43,I2=0%;(3)全部并发症:两组间全部并发症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72,1.36),P=0.94],异质性检验P=0.12,I2=39%;(4)住院时间:两组间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MD=-0.46,95%CI(-1.09,0.16),P=0.14],异质性检验P=0.0007,I2=76%;(5)手术时间:两组间手术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MD=-35.4595%CI(-87.01,16.10),P=0.18],异质性检验:P<0.00001,I2=98%。结论:POEM被认为是高效的和安全的,可能是具有远大前景的治疗技术,在短期临床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需求等方面,POEM优于LHM,而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POEM是否是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本文还无法明确,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资料来验证。
温静[3](2014)在《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预防和治疗食管ESD术后狭窄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63例因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行食管ESD术,且粘膜剥离范围达食管管周50%以上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2人(A型肉毒毒素组)、B组31人(对照组)。A组病人在ESD术后立即给予内镜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而B组仅行ESD治疗而术后不注射。术后6周行内镜评估,并活检留取手术部位食管瘢痕组织标本。术后12周行内镜检查、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并对病人吞咽困难分级评估。两组患者出现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均给予沙氏探条扩张。比较两组病人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需要探条扩张的次数。第二部分为基础实验研究。对两组病人在术后6周复查留取食管瘢痕组织标本行Masson染色,使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食管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水平,a-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水平,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食管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a-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 ESD术后粘膜剥离范围占管周周径的1/2-2/3的未发生食管狭窄,而剥离范围在2/3-3/4之间的患者,仅B组3人发生食管狭窄(3/8,37.5%)。剥离范围>3/4的患者,A组2人,B组4人发生食管狭窄(2/6,33.3%vs4/5,80%)。环周或近环周剥离的患者,仅B组2人发生支架移位及狭窄(2/4,50%)而A组无支架移位及狭窄发生(0/2,0%)。2.术后随访结果得出与对照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患者的吞咽困难Atkinson评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OES18),需探条扩张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而食管内径高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D术后食管狭窄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侵犯深度无关,而与切除病变最大直径、粘膜缺损占管径范围、是否支架置入、是否A型肉毒毒素注射相关。从而得出切除病变最大直径(OR=3.67,95%CI:0.9913.61,P=0.05)、粘膜缺损占管径范围(OR=6.52,95%CI:1.3331.91,P=0.02)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支架置入(OR=0.00,95%CI:0.000.07,P=0.00)、A型肉毒毒素注射(OR=0.03,95%CI:0.0040.23,P=0.00)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性因素。4.食管标本Masson染色显示:与A型肉毒毒素组相比对照组组织结构紊乱,蓝色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可见较多炎细胞浸润。5. Real 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组食管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a-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水平降低。6.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组食管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a-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量下降。结论:①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与食管粘膜缺损大小相关,缺损范围>3/4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高危因素。②内镜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以降低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风险,并可以减少狭窄发生后患者需探条扩张的次数。③内镜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支架置入对于环周或近环周剥离的患者可以降低支架移位的发生,减少食管狭窄的发生。④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减少ESD术后瘢痕组织的形成,下调食管ESD术后食管组织中TGF-β1mRNA、a-SMAmRNA水平,减低TGF-β1、a-SMA蛋白的表达。
王洪波,付振美,马铭泽,孙成刚,张安忠,杨崇美,姜军梅,刘华琳,刘吉勇[4](2012)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括约肌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41例接受内镜下单纯球囊扩张治疗,45例接受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进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检测和临床症状积分评测,观察其治疗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括约肌松弛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88.99%(40/45)、80.00%(36/45),单纯治疗患者则分别为60.98%(25/41)、39.02%(16/41)、19.52%(8/41);两组同时间点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7.04±6.49)、(25.17±2.76)、(27.86±2.43)、(31.97±3.21)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8.79±3.26)%、(58.84±5.42)%、(55.35±5.64)%、(51.05±5.93)%;单纯治疗患者同时间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6.56±6.63)、(31.15±1.31)、(38.83±2.36)、(43.40±1.27)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7.36±4.03)%、(47.48±6.11)%、(44.15±5.89)%、(39.45±4.96)%;两种治疗方法以上两指标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学状态。
陈保银,马竹芳[5](2011)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结果: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安全易行。
陈英,刘庆森,杨云生,杨春敏,郭明洲[6](2011)在《A型肉毒毒素治疗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A型肉毒毒素(BTX-A)已广泛应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神经病学、眼科学、美容医学、疼痛学等领域。近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BTX-A用于消化道平滑肌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尤其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和肛裂的研究开展得最为广泛。而将BTX-A应用于病态肥胖领域的新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描述了BTX-A应用于消化道平滑肌功能失调方面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适应证、副反应等,同时也比较了BTX-A与其他方法的不同。
陈英[7](2011)在《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肥胖症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难题。饮食、药物和行为疗法对部分患者有效但疗效难以维持。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囊带术或分流术),尽管对有些肥胖患者有效,但创伤大、副反应多。寻求创伤小、便捷有效的减肥方法是目前医学科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有学者提出将A型肉毒毒素(BTX-A)应用于肥胖治疗领域具有诸多优势,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少许报道认为,BTX-A胃壁注射可以导致摄食减少,体重下降,这一结果可能通过抑制胃排空和食欲的途径而实现。国内刘庆森教授率先将BTX-A应用于肥胖治疗领域,初期研究取得了肯定疗效。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通过胃壁肌层不同点位注射BTX-A,并在不同时间段内系统观察BTX-A胃壁注射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l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旨在深入探索BTX-A胃壁注射法治疗肥胖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批(2周,6周,12周),每批24只。每批再分为4组(对照组、胃窦BTX-A组、胃底体BTX-A组、全胃多点BTX-A组),每组6只。每只大鼠剖腹后暴露胃,在胃壁肌层分别注射BTX-A或生理盐水,术后单笼饲养,跟踪记录大鼠的摄食量和体重至12周,分别于术后2周、6周、12周时进行胃动力检测并留取标本。实验参数包括两部分:一为胃动力相关部分:核素扫描胃固体半排空时间的测定;胃肌电图描记;Cajal间质细胞(ICC)免疫组化测定及半定量分析;ICC透射电镜观察。二为脑肠肽相关部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ghrelin、PYY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胃ghrelin、下丘脑NPY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胃ghrelin的半定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ghrelin-mRNA、下丘脑NPY-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结果]1.BTX-A注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减低。2.BTX-A胃壁注射对胃动力的影响BTX-A注射组胃固体半排空时间(T1/2)较对照组明显延长。BTX-A组胃电图可见胃动过缓、节律紊乱。并且胃ICC表达数目减少,ICC网络结构紊乱。3. BTX-A胃壁注射对脑肠肽的影响:在BTX-A注射组,血浆ghrel in浓度降低,血浆PYY浓度升高;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RT-qPCR等方法发现,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BTX-A组ghrelin和NPY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在BTX-A注射的3个组中观察,均发现胃排空延缓、胃电节律失常,以及ICC、ghrelin、NPY的表达下降,上述参数的改变,以多点组最为明显,其次为胃底组,再次为胃窦组。在BTX-A注射后不同时间段观察,BTX-A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以注射后2周最为明显,其次为6周,再次为12周。[结论]1.胃壁注射BTX-A,使ICC的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胃肌电正常慢波的形成和扩布,造成胃电节律减缓和紊乱,延缓胃排空。这可能是造成大鼠摄食减少、体重下降的重要机制之一2.胃壁注射BTX-A,下调了促食因子(ghrelin和NPY)的表达,上调了抑食因子(PYY)的表达。这也是导致大鼠摄食和体重减少的机制之一3.在胃的不同部位注射BTX-A产生的效果不同,以全胃多点注射BTX-A对大鼠摄食和体重减低的作用表现得最为显着。在3个不同时间段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在2周时BTX-A组效果最为显着,持续至12周时仍有一定效果,故认为,BTX-A的抑食、减重作用在短期内(12周)效果明显。在本课题中,我们探讨了应用BTX-A治疗肥胖症的可能分子机制,为该法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理论依据。
秦子侃[8](2011)在《小针高频电凝配合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诱导家兔咬肌萎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咬肌肥大的新方法。方法:健康成年家兔60只,体重2.14~2.67kg。动物分组:6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进行不同因素的干预实验。A组肉毒毒素A注射于咬肌,B组高频电凝作用于咬肌,C组高频电凝+肉毒毒素A共同作用于咬肌,D组空白对照组。每只实验动物均随机取一侧咬肌为实验侧,对侧为自身对照侧。在实验4周,8周,12周时通过实验大体观、B超测量咬肌厚度、活体取材咬肌湿重测量、以及组织切片染色进行比较,观察不同的干预方法对于咬肌萎缩的影响。结果:实验侧咬肌大体观察:A组肉毒毒素A肌肉注射、B组高频电凝作用于咬肌、C组高频电凝+肉毒毒素A共同作用于咬肌三种干预措施均可使实验组家兔实验侧咬肌活动减弱,即咬合时咬肌收缩力下降,实验组家兔自身对照侧咬合基本正常,实验侧咬肌相对自身对照侧、空白组咬肌在形态、色泽、弹性等肉眼观方面未见明显改变;B超测量咬肌厚度:各干预措施均使家兔实验侧咬肌厚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作用组C组比单纯作用组A、B组使咬肌厚度的减少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湿重测量:活体切取双侧咬肌,测量其湿重,各干预措施均使家兔实验侧咬肌湿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作用组C组比单纯作用组A、B组使活体咬肌湿重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A、C组肌纤维变细,排列更加紧密,未见明显病理改变,B、C组可见电凝区肌纤维连续性中断,代之以增生的机化纤维;电凝区周围可见部分肌肉组织发生蛋白变性,细胞形态不规则,肌节消失,未见细胞核存在,C组视野中肉毒毒素A与高频电凝作用的组织的分界较为清晰。结论:高频电凝联合肉毒杆菌毒素A作用于咬肌肌肉组织,能使肌纤维变细,排列更加紧密,部分肌纤维坏死机化;咬肌厚度变薄,湿重减小,对肌组织的萎缩效果更明显,可为临床治疗咬肌肥大提供一种新的实验研究。
陈俊男,李治桦,吕晓杰[9](2011)在《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微生物毒素制品。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早在1897年被发现,1946年Schantz EJ提纯出A型肉毒毒素(BTA)结晶。1973年,Scott AB首先报道了BTA对猴眼外肌有麻痹作用,引起医学界重视,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BTA动物实验以及
鲍世威[10](2008)在《A型肉毒毒素在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额部扩张皮瓣具有与面部皮肤色泽相近、就近转移、血运丰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面颈部外伤、瘢痕、肿瘤及先天畸形等的治疗中,并成为鼻再造的首选方法。由于额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扩张器要植入到额肌下,因此,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具有以下特点:①扩张器在注水扩张的过程中要克服来自表面皮肤及额肌的双重阻力,使注水速度减慢,扩张时间延长;②注水的过程中常出现局部疼痛、头痛、恶心等症状,迫使每次注水量减少,注水间隔时间延长;③带额肌的额部扩张皮瓣对于颜面部的修复来说也显较厚;④额部扩张皮瓣容易发生回缩。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额肌,可使额肌松弛麻痹、萎缩,但是否能达到缩短扩张时间、使皮瓣变薄和减轻扩张器注水时疼痛的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研究实验一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选用6只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于其两侧胸腹部作网格样文身标记;一侧胸腹部皮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侧皮肌下植入200ml扩张器;扩张器每次注水量以扩张器囊内压达90mmHg为标准,每周注水两次,比较两侧注水前基础囊内压、每次注水量、扩张时间、扩张面积、皮瓣即时及远期回缩,并进行组织学及电镜检测。结果:1.实验组平均注水时间为28±4.5天,对照组为42±3.5天,有显着差异(P<0.01);2.实验组平均注水8±0.5次,每次注水量为26.1±3.5ml;对照组平均注水12±0.8次,每次注水量为16.7±0.9ml,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3.实验组平均基础囊内压为3.4±0.6mmHg,对照组为10.1±0.8mmHg,两者有显着差异(P<0.01);4.实验组扩张中心面积平均增加69%,整个扩张面积增加58%;对照组扩张中心面积增加57%,整个扩张面积增加42%,有显着性差异(P<0.01);5.实验组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无论从长度、宽度,还是面积来说,均小于对照组(P<0.01);6.皮瓣转移后早期实验组皮瓣回缩小于对照组(P<0.05),中后期无明显差异(P>0.05);7.组织学检测显示两组皮瓣在表皮及真皮形态结构上无差别,实验组皮肌出现萎缩,电镜显示明暗带模糊,Z线排列弯曲、不规则,转移6周后出现肌细胞变性坏死。实验二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额部扩张皮瓣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4只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于其胸腹部作网格样文身标记;一侧皮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侧皮肌下植入200ml扩张器;扩张器每次注水20ml,每周注水两次;注水完成后,切取全层扩张皮瓣,去除包膜,在Instron4302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皮瓣试件进行应力—应变、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能检测。结果:实验组扩张皮瓣的应力—应变、应力松弛及蠕变性能均优于对照组。第二部分A型肉毒毒素在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临床研究以6例患者进行额部自身对照研究,即平分额部扩张器植入区,一侧额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另一侧作为对照,测量注水时间,评价注水时的疼痛指标,比较皮瓣厚度,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注水时间为52天;注水时实验侧疼痛指标小于对照侧;注水过程中实验侧扩张速度及扩张面积大于对照侧;实验侧扩张皮瓣厚度小于对照侧;未出现A型肉毒毒素相关毒副作用;临床效果良好。结论:1.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使额部扩张阻力减小,扩张速度加快,扩张时间缩短;2.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减轻额部扩张器注水时的疼痛,加快扩张速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3.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增加额部软组织扩张的有效扩张面积;4.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减少额部扩张皮瓣的即时及早期回缩,有利于切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5.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提高额部扩张皮瓣的生物力学性能;6.应用A型肉毒毒素可以使额部扩张皮瓣变薄,有利于颜面部缺损的修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肉毒毒素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涎症 |
2 变应性鼻炎 |
3 鳄鱼泪综合征 |
4 多汗症 |
4.1 腋窝多汗症 |
4.2 手掌多汗症 |
4.3 足趾多汗症 |
4.4 面部多汗症 |
4.5 限局性单侧多汗症 |
5 雷诺现象 |
6 膀胱功能障碍 |
6.1 膀胱过度活动症 |
6.2 神经源性膀胱 |
7 消化道疾病 |
7.1 环咽肌失迟缓 |
7.2 贲门失迟缓 |
7.3 非失迟缓性食管动力障碍 |
7.4 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 |
7.5 肛裂 |
7.6 肥胖 |
7.7 先天性巨结肠 |
7.8 其他消化道疾病 |
8 前列腺增生 |
(2)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
序言 |
资料和方法 |
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结局测量指标 |
1.5 排除标准 |
2.检索策略 |
3.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资料与病例收集 |
2 操作程序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X线食管吞钡检查: |
1.3 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A型肉毒毒素治疗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TX-A的作用机制 |
2 BTX-A在消化道的临床应用 |
2.1 环咽肌失迟缓 |
2.2 贲门失迟缓 |
2.2.1 贲门失迟缓症的病理生理: |
2.2.2 BTX-A治疗贲门失迟缓: |
2.3 非失迟缓性食管动力障碍 |
2.4 Oddi’s 括约肌功能紊乱 |
2.5 肛裂 |
2.5.1 肛裂的病理生理: |
2.5.2 BTX-A治疗肛裂: |
2.6 肥胖 |
2.7 在其他消化道动力性疾病中的应用 |
3 BTX-A注射的安全性问题 |
4 结论 |
(7)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和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Ghrelin、下丘脑NPY表达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小针高频电凝配合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诱导家兔咬肌萎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中附图 |
综述 |
参考资料 |
致谢 |
(9)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临床应用 |
2.1 喉肌张力障碍 |
2.2 小儿痉挛性脑瘫 |
2.3 脑血管病后肌痉挛 |
2.4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 |
2.5 贲门失弛缓症 |
2.6 头痛及其他神经性疼痛 |
2.7 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整形外科的应用 |
2.7.1 除皱 |
2.7.2 面部畸形重塑 |
2.7.3 轮廓塑形 |
2.7.4 其它 |
3 禁忌证与并发症 |
3.1 禁忌证 |
3.2 并发症 |
4 应用前景 |
4.1 配合手术 |
4.2 联合非手术 |
(10)A型肉毒毒素在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基础研究及额部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历史回顾 |
2. 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基础研究 |
2.1 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
2.2 皮肤来源的研究 |
2.3 生物力学变化 |
2.4 生物化学变化 |
2.5 血管、微循环及皮瓣成活长度变化 |
2.6 细胞动力学变化 |
3. 快速皮肤软组织扩张的研究 |
3.1 不同的扩张方法 |
3.2 快速扩张后组织学变化 |
3.3 快速扩张后皮肤扩张量的变化 |
3.4 快速扩张后即时回缩率的变化 |
3.5 快速扩张后生物力学变化 |
3.6 快速扩张后微循环变化 |
4. 皮肤软组织扩张在额部的应用 |
4.1 额部的解剖特点 |
4.2 额部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 |
4.3 存在的问题 |
5. 本文总结 |
二、A型肉毒毒素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1. 药理作用 |
1.1 A型肉毒毒素的结构和特性 |
1.2 肉毒毒素的毒性 |
1.3 A型肉毒毒素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
1.4 A型肉毒毒素对传入神经的作用 |
1.5 A型肉毒毒素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
1.6 A型肉毒毒素对副交感神经元的作用 |
1.7 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肌肉功能的恢复 |
1.8 A型肉毒毒素的作用间期 |
2. 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剂量、方法及量效关系 |
2.1 注射位置 |
2.2 注射剂量 |
2.3 副作用及预防 |
2.4 重复注射及抗体的产生 |
3. A型肉毒毒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历史 |
4. 临床研究进展 |
4.1 眼科中的应用 |
4.2 神经科及康复科的应用 |
4.3 治疗泌尿外科疾病及消化道疾病 |
4.4 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
4.5 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
4.6 其他方面的应用 |
5. 前景及展望 |
第二章 动物实验研究 |
一、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实验动物麻醉 |
2.5 实验方法及手术操作 |
2.5.1 小型猪胸腹部文身 |
2.5.2 A型肉毒毒素注射 |
2.5.3 扩张器植入 |
2.5.4 扩张器注水 |
2.5.5 扩张面积测量 |
2.5.6 皮瓣即时回缩率及远期回缩率测量 |
2.6 组织学检测 |
2.6.1 HE染色方法 |
2.6.2 透射电镜检测方法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扩张器注水量、注水时间及扩张器基础囊内压比较 |
3.2 扩张面积的变化 |
3.3 皮瓣即时回缩及远期回缩测量结果 |
3.4 组织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A型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 |
4.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4.3 A型肉毒毒素的用量及用法 |
4.4 对注水时间、每次注水量及扩张器基础囊内压的影响 |
4.5 对扩张面积的影响 |
4.6 对即时回缩及远期回缩的影响 |
4.7 组织学变化 |
4.8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5. 结论 |
二、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额部扩张皮瓣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麻醉 |
2.3.2 文身 |
2.3.3 A型肉毒毒素注射 |
2.3.4 扩张器植入 |
2.3.5 扩张器注水 |
2.3.6 生物力学实验试件的切取 |
2.3.7 生物力学检测 |
2.3.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应力-应变 |
3.2 应力松弛 |
3.3 蠕变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A型肉毒毒素在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操作 |
1.3 扩张器注水 |
1.4 疼痛测量 |
1.5 组织学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额部的解剖结构 |
3.2 对扩张时间的影响 |
3.3 对注水扩张时局部疼痛的影响 |
3.4 对扩张面积的影响 |
3.5 对额部扩张皮瓣厚度的影响 |
3.6 A型肉毒毒素的使用剂量、方法及毒副作用 |
3.7 本实验的限制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论文照片资料 |
实验一 |
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肉毒毒素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疾病的临床应用[J]. 刘玉莹,张天娇,雷淇松,宋春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11)
- [2]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根旺.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与治疗[D]. 温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4]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括约肌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J]. 王洪波,付振美,马铭泽,孙成刚,张安忠,杨崇美,姜军梅,刘华琳,刘吉勇. 山东医药, 2012(25)
- [5]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J]. 陈保银,马竹芳. 吉林医学, 2011(35)
- [6]A型肉毒毒素治疗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新进展[J]. 陈英,刘庆森,杨云生,杨春敏,郭明洲.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08)
- [7]胃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胃Caja1间质细胞以及脑肠肽Ghrelin、NPY、PYY表达的影响[D]. 陈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8]小针高频电凝配合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诱导家兔咬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 秦子侃.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A型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现状[J]. 陈俊男,李治桦,吕晓杰. 实用医药杂志, 2011(04)
- [10]A型肉毒毒素在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中的应用[D]. 鲍世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标签:肉毒毒素论文; 扩张器论文;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论文; 食管狭窄论文; 括约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