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介素-6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景,王万宇骥,张怡,马亚萍,王信[1](2022)在《白细胞介素6参与成骨及骨修复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文中指出背景:大节段骨缺损的愈合一直是临床难题,虽然已经发现多种促进成骨的物质,但炎症因子对骨愈合影响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特别是其在骨愈合早期影响成骨的重要因素还需要继续研究。目的:综述目前已知相关文献,总结白细胞介素6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了解白细胞介素6在成骨中的作用机制,为新的成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21年7-8月进行检索,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7月Pub Med数据库及1979年1月至2021年7月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nterleukin 6" or"bone metabolism"or"osteoblast"or"osteoclast"or"bone regeneration"or "Mesenchymal stemcells"or"Vascularization",中文检索词为"白细胞介素6"and"骨再生","白细胞介素6"and"成骨细胞","白细胞介素6"and"破骨细胞","白细胞介素6"and"骨代谢"。初检得到中英文文章903篇,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8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白细胞介素6作为体内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在成骨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对于骨修复阶段的各种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缺损处的血管生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白细胞介素6在体内与多种成骨因素串扰,在庞大的骨修复网络中发挥效应。(3)血凝块作为促进早期骨愈合的重要因素,白细胞介素6除了可以调控血凝块的生成,还可以通过调节γ纤维蛋白影响血凝块的结构;而血凝块的结构对成骨早期有着重要影响,故白细胞介素6可以通过调节血凝块的结构进而影响骨愈合早期阶段。(4)该文深入综述白细胞介素6影响成骨的具体机制,有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骨再生愈合,为成骨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
祝凯[2](2021)在《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免疫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博落回提取物改善蛋鸡后备鸡(0-17 wk)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功效。本试验选用1日龄海兰褐雌性雏鸡1600只(160只富余),按照2(博落回加与不加)×2(金霉素加与不加)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2个博落回提取物水平,博落回提取物不添加vs添加(博落回提取物500 mg/kg);每个博落回提取物处理,设置2个抗生素处理(金霉素预混剂:0 vs.50 mg/kg)。试验鸡笼养,1-7 d饲喂基础日粮,8 d开始饲喂各自的育雏期试验料,7 wk和13 wk分别开始饲喂育成前期和育成后期试验料。试验6 wk、12 wk、17wk末,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胫骨品质和肠道评分;采集肝脏,测定肝脏抗氧化;采集血液,测定血清抗氧化、细胞因子和免疫抗体滴度。实验结束,取盲肠食糜,进行16 s高通量测序,测定盲肠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饲粮中添加金霉素对生产性能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有提高12 wk半净膛率(P=0.085)和降低17 wk全净膛率(P=0.081)的趋势。饲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着提高了育雏期(0-6 wk)和试验全期(0-17 wk)的平均日增重、6 wk、12 wk和17 wk蛋鸡平均体重(P<0.05),有降低12 wk标准差(P=0.080)、12 wk变异系数(P=0.090)和17 wk变异系数(P=0.099)的趋势,对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对试验全期的料重比产生了交互效应(P<0.05)。与对照组(不添加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相比,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着降低了试验全期的料重比(P<0.05)。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饲粮中添加金霉素极显着提高了6 wk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1),有提高6 wk GSH活性(P=0.084)和12 wk白细胞介素6(P=0.089)的趋势,显着降低了6 wk血清和肝脏MDA含量、6 wkγ干扰素水平(P<0.05)。饲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着提高了6 wk、12 wk和17 wk血清GSH-PX活性、6 wk血清T-SOD活性(P<0.05)、6 wk和12 wk肝脏GSH-PX活性、12 wk和17 wk肝脏T-SOD活性、6 wk法氏囊指数和12 wk胸腺指数、12 wk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17 wk白细胞介素-12水平、12 wk禽流感H9和新城疫抗体滴度,有提高6 wk白细胞介素6(P=0.063)、6 wk禽流感H9抗体滴度(P=0.062)的趋势,显着降低了6 wk、12 wk的血清MDA含量、6 wk肝脏MDA含量,有降低17 wk血清MDA含量的趋势(P=0.054)。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对6 wk血清GSH-PX活性、6 wk法氏囊指数、12 wk白细胞介素6水平产生了交互效应(P<0.05)。与不添加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组相比,其余三3组(金霉素组、博落回提取物组、联合添加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组)显着提高了6 wk血清GSH-PX活性、6 wk法氏囊指数、12 wk白细胞介素6水平(P<0.05),且3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胫骨品质和肠道评分:饲粮中添加金霉素极显着提高了6 wk胫骨强度(P<0.01),极显着降低了6 wk胫骨灰分含量(P<0.01),有降低12 wk胫骨强度(P=0.057)、17 wk回肠评分的趋势(P=0.057)。饲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着提高了6 wk和17 wk的胫骨强度,显着降低了6 wk的小肠综合评分(P<0.05),有降低17 wk回肠评分的趋势(P=0.057)。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对6 wk胫骨强度产生了交互效应(P<0.05)。与联合添加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组相比,单独添加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显着提高了6 wk的胫骨强度(P<0.05),且2组之间无差异(P>0.05)。盲肠微生物区系:饲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可以显着提高盲肠食糜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可以调控蛋鸡后备鸡的肠道菌群,形成独特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博落回提取物组提高了后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有提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趋势(P=0.075),降低了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对类杆菌科、理研菌科、普雷沃氏菌科的相对丰度产生了交互效应(P<0.05)。与同金霉素联合添加相比,单独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着提高了类杆菌科相对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博落回提取物和金霉素均降低了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添加金霉素提高了普雷沃氏菌科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博落回提取物能够替代抗生素改善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提高胫骨强度,降低肠道评分,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金霉素和博落回提取物联合使用对功能改善没有叠加性。
李福厚[3](2021)在《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占比达一半以上,是现代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饲草类型,也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实施“粮改饲”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有效提升我国青贮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可为加快我国现代草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乳酸菌青贮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在高品质青贮饲料生产和牧草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牧草产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青贮乳酸菌制剂其主要功能为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防止霉变。而开发既能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又具有降解纤维功能的青贮乳酸菌制剂一直以来是青贮饲料乳酸菌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结合目前国际上对青贮发酵调控的形势以及大量前人的研究,对定向筛选出的一株能够有效改变青贮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结构的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通过高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青贮及酶解糖化试验,阐述了其改变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家畜消化代谢试验,证明了其作为青贮添加剂对饲草消化率及家畜健康等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玉米秸秆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青贮常温下(~25℃)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青贮的pH值,增加乳酸含量改善青贮的发酵品质。单独使用植物乳杆菌A1对青贮过程中结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性能不高,但植物乳杆菌A1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玉米秸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9.38%、17.2%、8.24%、18.8%。然而,在酶解糖化试验中,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AC及AC+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分别比对照、AC和AC+Lp处理组高出23.3%、26.7%、43.3%。但植物乳杆菌A1的特性只能在25℃而不是40℃下有效。这为植物乳杆菌A1以后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生物燃料的前期预处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2.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物质巨菌草中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pH值很好的保存牧草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在低干物质(L-DM)巨菌草青贮中,AC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10.4%、7.19%、17.1%、8.31%。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11.5%、7.64%、19.4%、8.31%。酶解消化率AC+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AC+Lp、AC和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60.0%、45.0%、40.0%。在高干物质(H-DM)巨菌草青贮中,Lp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且青贮60天后,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5.38%、5.36%、6.48%、6.17%。同样,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7.87%、7.84%、9.26%、10.21%。酶解消化率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AC+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Lp、AC和AC+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317%、283%、250%。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和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均降低了巨菌草青贮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结晶度,从而提高了纤维素酶对多糖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了L-DM或H-DM青贮饲料木质纤维素的纤维素转化效率。在L-DM青贮中,利用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降解巨菌草青贮的木质纤维素,提高青贮的酶解糖化程度。然而,当巨菌草在H-DM水平青贮时,推荐植物乳杆菌A1单独或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最佳。3.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苜蓿青贮时接种植物乳杆菌A1(Lp A1)能够明显改善其发酵品质,降低青贮饲料pH值,并提高其乳酸浓度。青贮90天后,Lp A1处理组青贮干物质损失和非蛋白氮浓度最低。同时,接种Lp A1也降低了青贮后期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浓度,提高了整个青贮过程中游离阿魏酸的浓度。Lp A1处理组的青贮饲料中阿魏酸浓度在30天时最高(P<0.05)。此外,在青贮的第30-90天,Lp A1和植物乳杆菌24-7(Lp 24-7)接种的苜蓿青贮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和商品植物乳杆菌MTD/(Lp MTD/1)处理组。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Lp A1和Lp 24-7接种的青贮中脂肪氧合酶活性均较低。与对照组和Lp MTD/1处理组相比,Lp A1和Lp 24-7均能提高青贮90天后苜蓿中总脂肪酸的浓度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P<0.05)。因此,青贮时接种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Lp A1或抗氧化菌株Lp 24-7,不仅能提高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和保存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改善青贮苜蓿的抗氧化状态。4.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能提高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产气量,但对甲烷产量没有影响。苜蓿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能明显促进瘤胃发酵,增加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各脂肪酸组分及氨态氮浓度,特别是乙酸、丙酸、丁酸及支链脂肪酸的浓度。此外,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可明显增加一些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及碳水化合物利用菌属的相对丰度,如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等。5.奶山羊消化代谢试验表明,苜蓿裹包青贮中接种Lp A1较常用商品菌株Lp MTD/1具有更好的发酵品质,且能够显着提高裹包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苜蓿裹包青贮接种Lp A1能显着增加山羊的干物质、有机物以及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Lp A1能显着促进奶山羊的瘤胃发酵,增加了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以及异丁酸的浓度。奶山羊采食Lp A1处理组日粮能显着增加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乳清的抗氧化性能影响较小。Lp A1处理组奶山羊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浓度显着高于Lp MTD/1处理组,但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显着低于Lp MTD/1处理组。此外,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青贮中接种Lp A1对奶山羊产奶量影响较小,但对乳成分影响较大,能显着增加乳成分中乳脂、乳蛋白质、总固体以及尿素的含量。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能显着提高饲草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家畜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为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在青贮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肖启荣[4](2021)在《托珠单抗逆转骨髓微环境所诱导AML细胞药物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以髓系细胞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和增殖失控为特点,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复发与耐药始终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障碍,而AML的复发与耐药与骨髓微环境息息相关。前期研究发现发现残留于骨髓微环境中的AML细胞存在PI3K/AKT、JAK/STAT3、MEK/ERK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且这一异常参与了微环境诱导的药物抵抗;另一方面发现,与正常供者相比,未经治疗及复发/难治的AML患者分泌的IL-6水平较多,且AML细胞与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共培养之后更加明显地提高了IL-6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通过阻断IL-6介导的JAK-STAT3信号通路在逆转微环境所诱导AML细胞药物抵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IL-6在微环境所诱导AML细胞药物抵抗中所发挥的作用;2.将AML细胞株(U937、HL-60)与人骨髓基质细胞株(HS-5)共培养体外模拟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生存;3.构建IL-6基因敲低的HS-5细胞株;4.CCK-8法与Annexin V-APC/7-AAD双染法检测HS-5细胞IL-6基因敲除前后、托珠单抗作用前后粘附共培养AML细胞对常见化疗药物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和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的药物抵抗性的改变;5.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培养前后及托珠单抗作用后IL-6-JAK-STAT3信号通路的改变;6.构建人AML小鼠皮下荷瘤模型,体内探讨TCZ协助Ara-C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1.生物信息学所分析的结果提示,预后不良的FLT3-ITD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于IL-6信号通路、癌症通路,并且IL-6与FLT3-ITD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存在着潜在的互相作用。2.单独给药的TCZ对粘附共培养前后的AML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粘附共培养后原癌基因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3.粘附共培养可显着降低AML细胞株(U937、HL-60)对Ara-C、DNR和HHT的化疗敏感性,而TCZ协助作用后可逆转骨髓微环境所诱导药物抵抗,并且抑制粘附共培养后AML细胞内升高的STAT3,与其磷酸化蛋白p-STAT3,以及PI3K、ERK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磷酸化蛋白p-AKT、p-ERK 1/2;4.与敲低IL-6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S-5进行黏附共培养,可减少骨髓基质细胞诱导的AML细胞药物抵抗;5.小鼠体内研究表明,TCZ可协同Ara-C清除体内HL-60白血病细胞,并显着抑制荷瘤小鼠瘤体体积的增长;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到,IL-6-JAK-STAT3轴关键蛋白分子STAT3、p-STAT3、p-AKT以及p-ERK 1/2在TCZ作用下表达减弱。结论:IL-6-JAK-STAT3轴参与TCZ协助Ara-C杀伤AML细胞,抑制该轴的激活有利于增强AML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刘中兵[5](2020)在《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外研究目的:充分探讨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应答过程,确定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确定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是RASFs细胞系,即MH7A细胞,它来自RA患者,被认为是RA的主要效应细胞。MH7A细胞系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于37℃、5%CO2、10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不做处理);IL-21组(50 ng/ml IL-21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25μM组(50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50μM组(50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MH7A细胞干预结束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细胞因子分析: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IL-6、TNF-α、HMGB1、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各组MH7A细胞ROS(活性氧)检测;各组MH7A细胞4-HNE(4-羟基壬烯醛)检测;RT-PCR检测IL-21R、IL-6、TNF-α、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Western-blot检测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分析;统计数据,给出结论。结果: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NE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S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ROS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m RNA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蛋白浓度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MH7A细胞做出免疫应答过程,明显降低MH7A滑膜细胞内白细胞介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浓度变化,缓解MH7A滑膜细胞的炎性进展过程,促进其修复过程,且随着川陈皮素浓度增加,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细胞经典信号通路JAK1/STAT3进行调控应答,降低细胞信号通路关键蛋白JAK1及STAT3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缓炎症过程,与上文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得知,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靶向研究导向。第二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内研究目的: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体内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明确了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表明了川陈皮素在抗类风湿关节炎症作用方向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选取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成4组,除去对照组大鼠,其余建立CIA模型;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大鼠不做处理);IL-21组(CIA模型+50 ng/ml IL-21,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25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50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继续饲养6周后将大鼠处死,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大鼠模型成功率检测:大体观察、体重指数、关节炎、关节指数分析;形态学分析:各组大鼠HE染色分析;ELISA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蛋白;RT-PCR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m RNA表达分析;Western-blot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及JAK1/STAT3通路分析,分析数据,给出结论。结果:模型成功率检测:临床表现: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体重体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毛发光泽性较差;模型组大鼠意志沉迷,进食量逐渐减少,毛发光泽性,2周后处于无法负重的状态;体重变化:两周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趋势为IL-21<IL-21+Nobiletin 25μM<IL-21+Nobiletin 50μM<Control,各组之间体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发病率/关节指数:各组关节炎发病率比较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分析:HE染色:对照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形态规则,轮裹明显;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层变厚,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充斥,连续性减弱;川陈皮素干预后,大鼠的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性加强,细胞形态趋于正常。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较好的改善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效应,明显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降低大鼠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的程度及关节指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2)与体外研究结果一致,川陈皮素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靶向机体IL-21R浓度变化进而调控JAK1/STAT3的活性状态,充分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蛋白表达,逐渐恢复关节软骨基质合成及分解的平衡状态,加速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康复过程,达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郑义[6](2019)在《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多糖为大型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东方栓孔菌作为传统中药材,主治肺炎、咳嗽痰喘、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多种肺部疾病,目前有关东方栓孔菌多糖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从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理化性质、结构表征、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东方栓孔菌多糖。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东方栓孔菌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和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超声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30 mL/g,超声功率110 W,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42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为7.49±0.14%(n=3)。超声-微波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8 mL/g,超声功率114 W,提取时间11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7.52±0.12%(n=3)。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法用时最短,得率最高,更适用于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通过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色谱纯化东方栓孔菌粗多糖,得到了一个主要的纯化组分,命名为TOP-2。理化性质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OP-2为含有硫酸基的酸性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得TOP-2相对分子质量为6.3×104;GC-MS法测得TOP-2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3.45:5.77:5.79;刚果红试验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TOP-2具有三股螺旋构象。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提示TOP-2可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和螯合铁离子能力为指标,评价了TOP-2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TOP-2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TOP-2能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拮抗酒精所致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下降,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提示TOP-2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TNF-α和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直接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金属离子等途径发挥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构建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OP-2能够恢复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胸腺、心脏、肝脏和肾脏等脏器系数,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NO的释放,增加T、B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毒性作用,恢复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TOP-2通过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发挥其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评价了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TOP-2对Lewis肺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恢复Lewis肺癌小鼠体重、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活化Lewis肺癌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NF-α表达水平,通过与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TOP-2通过免疫调节活性发挥其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构建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致肺损伤小鼠模型,采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分析方法,评价了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TOP-2能够减轻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肺水肿程度,缓解肺损伤小鼠炎性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缓解PM2.5对巨噬细胞的毒效应,维持肺泡毛细血管膜完整性,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渗漏,抑制TNF-α、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缓解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氧化应激,提高肺组织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 group,PCG)和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增加肺组织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的表达,抑制NLR家族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TOP-2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发挥其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激活Nrf2/HO-1通路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该论文有图60幅,表29个,参考文献398篇。
陈丽[7](2019)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PCT、CRP联合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Neutrophil CD64 index),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在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旨在为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方法:(1)选取对象: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规范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97例次为研究对象,及健康体检者69例为空白对照。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男性患者92例次,女性患者105例次,健康体检者男性39例,女性30例。(2)分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生化、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分为化疗后合并细菌感染组及化疗后非感染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细菌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分为0.5×109/L<NEUT≤1.5×109/L、0.05×109/L<NEUT≤0.5×109/L、NEUT≤0.05×109/L三组。同时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根据年龄及性别分组。(3)标本采集:静脉抽取外周血,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荧光法检测PCT和CRP。(4)数据的收集与计算: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通过ROC曲线得出检测指标最佳Cut-off值、AUC、特异性、敏感性、约登指数,比较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及各项感染指标的联合应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细菌感染组各项炎症指标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不受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敏感度分别为0.882、0.868、0.882,特异度分别为0.897、0.897、0.82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0.936、0.924;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PCT+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CRP四组组合敏感度分别为0.971、0.931、0.966、0.966,特异性分别为0.946、0.941、0.882、0.86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0.975、0.972、0.956。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联合PCT、CRP能有效的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与CRP联合应用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于炎症指标的其他组合及单个应用。在细菌感染的早期预测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且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及健康者中PCT、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测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艾克拜尔·艾西热甫[8](2017)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引起的小鼠炎症反应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应答与极化行为以及异位成骨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验证并明确外源性BMP-2植入后出现的炎症反应与剂量的关系以及对单核-巨噬细胞极化行为的作用。阐明围手术期局部使用地塞米松对高剂量BMP-2引导的炎症反应及成骨作用的影响。为临床上更有效地使用rhBMP-2生长因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此研究中,不载有和载有不同剂量BMP-2的可吸收明胶海绵生物材料植入于小鼠背部皮下制造出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异位成骨动物模型。88只清洁级8周大小的雄性小鼠随机分配至四个实验组。分别为:空白明胶海绵对照组(0μg BMP-2),低剂量BMP-2组(20μg BMP-2),高剂量BMP-2组(50μg BMP-2)以及高剂量BMP-2+40μg地塞米松局部使用组(50μg BMP-2+40μg地塞米松)。每组19只小鼠,分别于植入术后2天,4天,1周,2周及4周将各组小鼠用1%戊巴比妥钠0.15ml/只腹膜内注射麻醉后经快速颈椎脱位法处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ELISA,RT-PCR,组织学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活体成像,取出样本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学Masson三色染色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剂量BMP-2负载材料植入后体内局部炎症及成骨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不同剂量BMP-2引起的炎症反应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ELISA,RT-PCR等定量实验获得的炎性反应相关数据在植入术后不同的时间点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低剂量BMP-2引起较温和的炎症反应,而高剂量BMP-2则导致更多炎性细胞的局部迁移聚集,更多单核-巨噬细胞的向M1与M2两种亚型极化,植入区更多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VEGF-α)的生产分泌并其基因水平的更高表达,引起明显的细胞免疫性炎症反应,于植入术后早期(术后2,4天)最为明显。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术中局部使用地塞米松对高剂量BMP-2诱导的炎性巨噬细胞的趋化聚集几乎无抑制或预防作用。然而,于炎症反应早期(术后2天)地塞米松的局部使用显着降低了高剂量BMP-2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和分泌。反而,于各个研究时间点(术后2,4及7天)对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VEGF-a)的表达和分泌则无消极作用。此外,异位成骨研究显示BMP-2的成骨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剂量BMP-2诱导形成的新生骨组织中可出现较明显的骨破坏与骨质吸收现象。术中局部使用适当剂量地塞米松则可使高剂量BMP-2于成骨后期引发的骨破坏与骨质吸收现象明显抑制。相对于此,低剂量BMP-2诱导的成骨再生则较稳定。结论:不同剂量BMP-2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可诱导增加M1型巨噬细胞的同时也可诱导增加M2型巨噬细胞,促炎性与抗炎性作用并存,表现出双刃剑样作用。其作用跟剂量有关,剂量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较低剂量使用BMP-2更有利于减轻材料植入后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更有利于骨组织再生修复。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植入术中局部使用适当剂量地塞米松不仅有利于减轻高剂量BMP-2导致的强烈的炎症反应,而且还有利于减轻成骨后期骨质吸收破坏现象的程度,可视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与此研究结果有关的更为确切的机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说明。
仲炜,姜宏,赵婧[9](2015)在《IKK-2受体阻滞剂对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研究证实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在脂多糖刺激时表达白细胞介素8。成纤维细胞对脂蛋白或其他炎性递质的不同反应,可能构成了不同组织在炎症反应中的不同特征。目的:观察IKK-2受体阻滞剂(TPCA-1)对脂多糖作用下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地塞米松进行比较,并联合应用探讨其替代或协同作用。方法:测量培养的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及脂多糖作用下分泌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以及IKK-2受体阻滞剂(TPCA-1)、地塞米松干预后的变化,检测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从mRNA水平验证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上述情况下细胞核因子κB表达。结果与结论:脂多糖诱导了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分泌及表达增加,IKK-2受体阻滞剂(TPCA-1)抑制上述作用,TPCA-1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阻断了核转录因子κB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地塞米松表现相似的抑制作用,但是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结果提示IKK-2受体阻滞剂与地塞米松有协同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感染性角膜疾病中地塞米松的替代药物或补充。
王天仪[10](2015)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脊髓后索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对脊髓后索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microRNA表达的影响,以揭示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并寻找关键microRNA,同时在细胞水平调控其表达,观察该关键microRN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找到坐骨神经预损伤的替代疗法。方法1.应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索损伤过程中发生改变的micro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microRNA。2.在m RNA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应用查询Target Scan数据库、miRBase数据库及查阅文献的方法预测目标microRNA的靶基因,进而运用RT-q PCR技术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在各个时间点该靶基因m RNA的表达。3.在蛋白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本实验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靶蛋白的表达量。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靶蛋白表达趋势与目标microRNA的表达趋势。4.运用免疫组化、HE染色的方法观察坐骨神经预损伤后后索损伤白质的组织形态结构、NF200、IL-1、GFAP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指标的变化。5.运用反义microRNA寡核苷酸抑制剂在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目标microRNA,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与空白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其靶蛋白表达和轴突生长情况。6.在抑制目标microRNA的同时抑制其靶蛋白的活化,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目标microRNA的其它靶基因能促进轴突生长。7.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SNK检验。两样本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损伤后4小时、3天、7天、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全部发生变化的microRNA中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分别上调了5.12倍与4.17倍。这两个上升倍数在其各自所属时间点所有上调的microRNA中均位于第5位。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组,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miR-124-3p下调,分别为-3.55倍和-6.18倍,这使miR-124-3p初步纳入研究者视线。后经过RNA质检、RT-q PCR生物学与技术重复、PCA检验,芯片数据可靠(一级验证)。2.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3.生物信息学分析说明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上调并执行了相似聚类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在经过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在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下调,执行了与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不同聚类的生物学功能。4.坐骨神经预损伤使脊髓后索损伤局部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表达增加,损伤局部神经纤维形态更加规整。而坐骨神经预损伤的存在与否对脊髓组织样本中IL-1及GFAP指标无明显影响。5.抑制miR-124-3p表达后,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中GAP-43表达上调,轴突延长。6.应用Target Scan数据库查询及文献查阅预测miR-124-3p的靶基因为STAT3。7.miR-124-3p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在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表达上调。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表达下调,miR-124-3p与STAT3及p-STAT3的表达趋势相反(二级验证)。8.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miR-124-3p后STAT3上调免疫荧光变强、轴突增长,STAT3,p-STAT3及GAP-43上调(三级验证)。9.STAT3蛋白是miR-124-3p/STAT3/GAP-43通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论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后索损伤后4小时、3天、7天和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2.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明显上调,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7天、14天表达趋势变为明显下调。3.miR-124-3p的效用靶基因是STAT3,其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4.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5.坐骨神经预损伤使miR-124-3p在7天、14天表达下调导致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STAT3上调,通过GAP-43使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延长。6.miR-124-3p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microRNA之一,miR-124-3p/STAT3/GAP-43通路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通路之一。
二、白细胞介素-6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介素-6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免疫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博落回概述 |
1.1.1 博落回简介 |
1.1.2 博落回提取物的理化性质 |
1.1.3 博落回植物的毒性 |
1.1.4 博落回的提取工艺 |
1.2 博落回的生物学功能 |
1.2.1 抗炎作用 |
1.2.2 抗菌作用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抗肿瘤作用 |
1.2.5 杀虫作用 |
1.3 博落回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1 博落回在养禽生产上的应用 |
1.3.2 博落回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 |
1.3.3 博落回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4 博落回在其它动物上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1.3 试验饲粮 |
2.1.4 饲养管理 |
2.2 样品采集 |
2.2.1 血清样本采集 |
2.2.2 屠宰试验和样品采集 |
2.3 指标测定 |
2.3.1 生产性能 |
2.3.2 体重均匀度 |
2.3.3 屠宰性能 |
2.3.4 器官指数 |
2.3.5 肝脏和血清抗氧化 |
2.3.6 肠道评分 |
2.3.7 胫骨指标 |
2.3.8 血清炎性因子 |
2.3.9 血清免疫抗体滴度 |
2.3.10 盲肠微生物区系分析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比较分析 |
3.1.1 生产性能 |
3.1.2 屠宰性能 |
3.2 蛋鸡后备鸡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比较分析 |
3.2.1 血清抗氧化 |
3.2.2 肝脏抗氧化 |
3.2.3 免疫器官指数 |
3.2.4 血清细胞因子 |
3.2.5 血清抗体滴度 |
3.3 蛋鸡后备鸡胫骨品质和肠道评分比较分析 |
3.3.1 胫骨品质 |
3.3.2 肠道评分 |
3.4 蛋鸡后备鸡盲肠微生物区系比较分析 |
3.4.1 盲肠食糜基因测序结果 |
3.4.2 多样本共有OTUs分析和PCA主成分分析 |
3.4.3 菌群α多样性分析 |
3.4.4 物种相对丰度 |
3.4.5 Lefse分析 |
4 讨论 |
4.1 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和产肉性能的影响 |
4.1.1 生产性能 |
4.1.2 屠宰性能 |
4.2 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
4.2.1 抗氧化性能 |
4.2.2 免疫器官指数 |
4.2.3 血清细胞因子 |
4.2.4 血清抗体滴度 |
4.3 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胫骨品质和肠道评分的影响 |
4.3.1 胫骨品质 |
4.3.2 肠道评分 |
4.4 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 结论及创新点 |
5.1 总体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1.1 “粮改饲”政策的出台 |
1.1.2 食品安全 |
1.1.3 生物质资源利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 |
1.2.2 家畜日粮纤维素研究进展 |
1.2.3 增加木质纤维素消化率的方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及添加剂 |
2.2.2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制备 |
2.2.3 分析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 |
2.3.2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结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
2.3.3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的影响 |
2.3.4 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残余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5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酶解糖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青贮原料及添加剂 |
3.2.2 巨菌草青贮饲料的制备 |
3.2.3 分析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发酵特性 |
3.3.2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干物质损失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属性 |
3.3.3 青贮过程中阿魏酸浓度的变化 |
3.3.4 青贮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3.5 添加剂对巨菌草青贮酶解糖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抗养化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采用乳酸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
4.2.2 苜蓿青贮制备 |
4.2.3 分析方法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青贮前苜蓿的化学组成及脂肪酸浓度 |
4.3.2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特征 |
4.3.3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纤维降解特征 |
4.3.4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阿魏酸含量 |
4.3.5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抗氧化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 |
4.3.6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
4.3.7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化学组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体外瘤胃消化、产气量、甲烷及微生物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5.2.2 体外消化试验 |
5.2.3 DNA提取、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青贮后期不同乳酸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干物质消化率 |
5.3.2 青贮60天后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的体外产气及消化特性 |
5.3.3 不同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的影响 |
5.3.4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3.5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苜蓿青贮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关中奶山羊消化性能、瘤胃发酵、血液及奶样生化指标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6.2.2 试验材料 |
6.2.3 裹包青贮制作及成分分析 |
6.2.4 日粮配置 |
6.2.5 消化代谢试验程序 |
6.2.6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7 样品分析 |
6.2.8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苜蓿裹包青贮发酵特性、化学组成、抗氧化酶活性 |
6.3.2 不同处理组家畜采食量及消化率 |
6.3.3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瘤胃液发酵参数的影响 |
6.3.4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及乳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3.5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免疫球蛋白、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
6.3.6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产奶量及奶品质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托珠单抗逆转骨髓微环境所诱导AML细胞药物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细胞株 |
2 方法 |
2.1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 |
2.2 细胞培养 |
2.3 建立共培养体系 |
2.4 AML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
2.5 构建IL-6 基因敲低的HS-5 细胞株(HS-5~(IL-6-KD))和空载体细胞株(HS-5~(NC)) |
2.6 基因表达的检测 |
2.7 建立人AML小鼠模型,探讨TCZ协助Ara-C对小鼠AML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
2.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与讨论 |
第一部分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IL-6 与AML的相关性 |
1 结果 |
2 讨论 |
第二部分 IL-6-JAK-STAT3 轴的活化与Ara-C、DNR、HHT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
1 结果 |
2 讨论 |
第三部分 NOD/SCID小鼠体内研究TCZ协助Ara-C降低肿瘤负荷作用与IL-6-JAK-STAT3 轴的相关性 |
1 结果 |
2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6 及其抗体在恶性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类风湿关节炎 |
1.1 疾病介绍 |
1.2 滑膜成纤维细胞代谢与类风湿关节炎 |
1.3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 |
2.IL-21/IL-21R信号转导途径 |
2.1 IL-21/IL-21R产生及来源 |
2.2 IL-21/IL-21R对疾病的调节 |
2.3 IL-21/IL-21R与类风湿关节炎 |
3.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 |
3.1 JAK/STAT信号通路 |
3.2 基本过程及调节 |
3.3 JAK/STAT与类风湿关节炎 |
4.川陈皮素药理性作用 |
4.1 名称介绍 |
4.2 药代动力学 |
4.3 药理作用 |
5.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一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外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3 实验过程 |
1.4 实验分析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川陈皮素对MH7A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 川陈皮素能够抑制IL-21受体的表达 |
2.3 川陈皮素抑制IL-21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 |
2.4 川成皮素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
2.5 川陈皮素抑制IL-21 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 |
2.6 川陈皮素的作用通过JAK1/STAT3 信号通路介导 |
讨论 |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内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1.3 实验试剂配置 |
1.4 实验过程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模型成功率检测 |
2.2 形态学分析表明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改善作用 |
2.3 ELISA检测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 提示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的抑制效应 |
2.4 RT-PCR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从m RNA水平进一步表明川陈皮素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水平 |
2.5 Western-blot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JAK1/STAT3从蛋白水平进一步充分表明川陈皮素的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抑制作用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细胞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多孔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 东方栓孔菌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东方栓孔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的方法 |
2.4 多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的方法 |
2.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
2.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
2.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方法 |
2.8 TOP-2对PM2.5 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
2.9 统计分析 |
3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 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3.3 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 |
4.1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4.2 TOP-2 的理化性质 |
4.3 TOP-2 的初步结构表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5.1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5.2 TOP-2 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 |
6.1 TOP-2 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6.2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6.3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
6.4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6.5 TOP-2 对小鼠NK细胞和CTL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
6.6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6.7 TOP-2 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8 讨论 |
6.9 小结 |
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 |
7.1 TOP-2 对小鼠瘤重和抑瘤率的影响 |
7.2 TOP-2 对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 |
7.3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7.4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7.5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7.6 TOP-2对TLR4 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7.7 讨论 |
7.8 小结 |
8 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
8.1 TOP-2 对小鼠肺组织湿重/干重比 |
8.2 TOP-2 对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
8.3 TOP-2 对小鼠BALF中 TP、ALB和 CRP含量的影响 |
8.4 TOP-对小鼠BALF中 MPO、LDH、AKP和 ASM活性的影响 |
8.5 TOP-2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 和IL-6 含量的影响 |
8.6 TOP-2 对SOD、CAT和GSH-Px活性的影响 |
8.7 TOP-2 对MDA、PCG和 8-Ohd G含量的影响 |
8.8 TOP-2 对Nrf2 和HO-1 表达的影响 |
8.9 TOP-2 对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
8.10 讨论 |
8.11 小结 |
9 结论与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PCT、CRP联合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1 临床资料及一般情况的比较 |
2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与PCT、CRP在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比较 |
3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不同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水平比较 |
4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细菌感染发生时变化 |
5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在不同年龄段的比较 |
6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在不同性别中比较 |
7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CRP单独及联合应用比较 |
讨论 |
1 CRP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2 PCT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3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4 中性粒细胞CD64 指数,PCT联合CRP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CD64与PCT、CRP联合指导细菌感染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8)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引起的小鼠炎症反应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应答与极化行为以及异位成骨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装载rhBMP-2的植入物制备 |
2. 动物模型与植入术 |
3. 炎性液体回收与植入物取出 |
4. 流式分析 |
5. 细胞因子产量测定 |
6. RT-PCR分析 |
7. 组织切片染色评估 |
8. 统计学分析 |
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装载rhBMP-2的植入物制备 |
2. 动物模型与植入术 |
3. 活体成像 |
4. 植入物取出 |
5. RT-PCR分析 |
6. 样本大体观察评估 |
7. micro - CT扫描成像 |
8. 组织学染色评估 |
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材料的优化与骨缺损的修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IKK-2受体阻滞剂对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材料和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3讨论Discussion |
(10)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脊髓后索损伤大鼠的miRNA表达谱分析 |
1.1 实验分组及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的miRNA表达谱分析 |
1.1.1 对象和方法 |
1.1.2 结果 |
1.2 microarray结果验证及miR-124-3p表达模式分析 |
1.2.1 对象与方法 |
1.2.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坐骨神经预损伤及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
2.1 SNCL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
2.1.1 对象和方法 |
2.1.2 结果 |
2.2 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
2.2.1 对象和方法 |
2.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DRG神经元中miR-124-3p/STAT3/GAP-43 信号通路的组成及作用 |
3.1 DRG神经元中miR-124-3p与 STAT3、GAP-43 及轴突生长的关系 |
3.1.1 对象和方法 |
3.1.2 结果 |
3.2 STAT3是miR-124-3p/STAT3/GAP-43 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 |
3.2.1 对象和方法 |
3.2.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JAK-STAT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祖细胞和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白细胞介素-6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细胞介素6参与成骨及骨修复的一系列反应过程[J]. 王景,王万宇骥,张怡,马亚萍,王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博落回提取物对蛋鸡后备鸡生产性能、免疫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祝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福厚. 兰州大学, 2021(09)
- [4]托珠单抗逆转骨髓微环境所诱导AML细胞药物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D]. 肖启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D]. 刘中兵. 苏州大学, 2020(06)
- [6]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郑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PCT、CRP联合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D]. 陈丽. 三峡大学, 2019(06)
- [8]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引起的小鼠炎症反应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应答与极化行为以及异位成骨相关研究[D]. 艾克拜尔·艾西热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9]IKK-2受体阻滞剂对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J]. 仲炜,姜宏,赵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9)
- [10]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D]. 王天仪.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