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的责任感

人大代表的责任感

一、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常培忠[1](2022)在《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现在,我受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十五届以来工作回顾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人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

汤宁[2](2021)在《县级人大代表履职问题研究 ——以J市H区为例》文中提出

管叶青[3](2021)在《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达成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特点,确定适合的目标;立足学生现实生活,选取生动资源;关注学生真切体验,设计探究活动;关照学生现实经验,知行合一,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

王东红[4](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刘昕诺[5](2021)在《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 ——以延安市五届人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将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实现。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人大代表既是制度安排,又是政治主体,是连接人民和国家的桥梁。人大代表一端根植于人民,一端内嵌于国家,是实现国家、社会和人民有效互动的联动机制,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关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是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核心要义。为进一步提升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本文以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情况为分析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调研,分别对延安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会议期间、闭会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会议期间,人大代表通过出席代表大会、提出代表议案和建议、行使选举权等履行职责。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则是通过参加执法检查、代表小组活动、视察、培训等多种形式参与履职。与此同时,延安市人大通过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创新群众联系机制、率先实行票决制、探索建议办理评估、树典立型展风采等措施,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履职的新路径。分析表明,延安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履职情况整体较好。但由于个人素质、履职环境、机制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仍存在少数代表履职意识不强、履职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代表的履行能力: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二是强化履职意识,增强履职实效;三是创新联系机制,畅通知政渠道;四是加强履职考核,优化代表结构;五是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履职保障。

高瑾[6](2021)在《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文中提出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是本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可见人大代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职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作出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论断,使人大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得以显现。在新的形势下,有关人大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颇多丰硕的新成果。人大代表有效履行对于坚持完善人大制度,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有着重要意义。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增强其联系群众实效是我国广大人民依法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保障自身权益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对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快实现国家改革发展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有序推进和“依宪治国”理念的持续强化,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县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层面来看,基层县级人大代表能否依法有效履职,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切实保障;从现实作用来看,相比全国和省、市一级的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且数量庞大,能直接听取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基层一线的意见,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代议制理论的内容和变迁,界定与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及其履职能力的有关概念、内涵,通过文献查阅法,收集、组织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作品和文献。阅读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的理论文章、书籍和材料;比较分析法,分析并完善文献和研究数据,从多个方面分析和比较研究问题,并使用列表和图表等方法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实证调研法,通过对F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状况进行实证调研,力图对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问题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梳理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相应的对策和改善途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文章的重点、创新点、难点。第二部分为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概念、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职责、县级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理论及法律依据。第三部分为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现状分析——以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例。该部分包括F县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基本状况、目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不健全部分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手段不科学,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保障措施不到位并且对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展开的问卷调查。第四部分为提升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途径及方式,具体有加强完善各种法规建设与宣传、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县级人大代表的素质、善于运用联系群众的互联网形式、不断创新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形式。本文不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分析,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系统地分析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问题。人大代表相关概念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较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受自身学科知识和水平所限,难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如人大代表履职中的预算监督问题等。此外,人大代表履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相关部门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材料掌握不够全面,致使对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佐证材料而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总之,人大代表履职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本文只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李超伟[7](2021)在《我国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和制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政治制度结构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证,也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支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制度要发挥应然优势,除了制度设计本身之外,还有赖于制度主体(人大代表)的作用的发挥。基层人大代表是我国权力系统最深入社会的组织触角,是联系国家与基层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制度枢纽,是基层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代理人和“传声筒”,其履职实效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选民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的认同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在专门法规、联络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着发展,实践创新使得基层人大代表的人民性更加凸显,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但这一制度在政治实践中依然存在不足:部分代表在主观上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角色认知模糊、履职能力不足等问题;平台建设的形式主义、跟风现象依然存在,平台特色不鲜明、配套机制不健全、线上平台建设不足等依然存在;选举过程中的监督不到位、代表信息公开不充分、考核反馈不健全;代表联系群众在时间和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和社会支持方面仍显匮乏;另外,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现实阻力依然客观存在,如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网络民主的冲击,人大制度在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失衡等。以上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应然优势未能充分彰显的阻滞因素,也是制度优化的重要着力点。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化应集中在压力机制、助力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完善。强化压力机制,即强化竞争机制、推进代表信息公开、完善监督罢免机制,强化外在压力以督促基层人大代表“不得不为”;整合助力机制,即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建立专门委员会、完善联络平台建设等,形成外在助力以保障基层人大代表“大有可为”;激活动力机制,旨在通过思想教育促进角色认同、明确目标以激活履职动力、通过培育组织和社会支持强化价值认可,激发内在动力以激励基层人大代表“积极作为”。围绕制度设计和制度主体,多重机制耦合形成制度合力,从多个维度共同激活制度主体的内在动力,实现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化。

李春憬[8](2020)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我国践行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公民公平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在我国的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是“短板”。从协商渠道而言,在我国的七大协商民主渠道中,与公民主体直接相关的是基层协商,在其他六渠道中,公民的参与感较低。从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来看,公民在发起协商、参与协商过程、影响协商结果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从协商能力来看,公民主体之间,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商能力差异明显,协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公民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成为一种“在场的缺席”。相对于政党、政府、政协、人大、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而言,公民如何公平地参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协商民主是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理论资源。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实践提供了借鉴。我国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协商民主的渠道、形式、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诉求,保障了人民民主。公民主体的协商意识不断增强,协商能力不断提升,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效能感越来越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公民主体在协商民主中的不公平参与问题越来越凸显。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参与资源的不均等、参与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不公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复杂性下的共识困境,协商民主制度供给的不足,公民理性协商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公民协商能力不足,造成了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来说,实现公民的公平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从公民主体出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政治社会参与的基础,公民参与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公民践行主人翁地位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义务意识,激发公民理性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促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自觉。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主要是提高公民的赋理协商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偏好转换能力、组织联盟能力等。完善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渠道建设,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将公民纳入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支持和鼓励公民通过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实现公民参与的组织化;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主场的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新场域的网络协商民主。增加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制度、公益代表人制度、协商监督制度、协商跟踪制度、协商回应制度、协商评估制度等。优化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发展政党依规协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协商水平。总之,我们要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常态,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模式、一种生活。

莫中厚[9](2020)在《代表阵地强“四化” 淮源人大展新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桐柏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对标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人大代表履职活动阵地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中国碱都、中原茶乡、生态强县、旅游名县"四大发展定位和"生态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三大战略,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增强代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展示代表新时代风采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坚持阵地设施标准化、机制建设规范化、代表活动常态化、票决监督制度化,强化代表履职意识,

高庆[10](2020)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主体。各级人大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对新时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级人大越来越重视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面向基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基层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如何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情况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全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绪论、相关概念、理论阐释、实例分析及对策探索。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释,主要从理论层面介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基层人大代表,并对代表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基层人大代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包括基层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发挥作用的优势、途径和意义。第四部分主要是根据W县县、乡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发挥作用的相关案例,分析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结合第四部分的分析结果,提出从完善相关机制、搭建履职平台、提高工作水平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具体对策。

二、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3)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学生发展特点,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二、立足学生现实生活,选取生动的学习资源
三、关注学生真切体验,设计生动的探究活动
四、关照学生现实经验,指向知行合一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 ——以延安市五届人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
一、人大代表履职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代议制理论
    (三)代表制理论
二、延安市五届人大代表履职情况
    (一)会议期间履职情况
    (二)闭会期间的履职情况
    (三)代表履职机制创新
三、延安市五届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
    (一)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
    (二)代表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提升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二)强化履职意识,增强履职实效
    (三)创新联系机制,畅通知政渠道
    (四)加强履职考核,优化代表结构
    (五)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履职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1.选题的依据
        2.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理论方面的研究
        (2)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式方面的研究
        (3)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4)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对策方面的研究
        (5)总述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概念
        1.人大代表的概念
        2.县级人大代表的概念
        3.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二)县级人大代表的职责
        1.县级人大会议期间联系群众履行的职责
        2.县级人大闭会期间联系群众履行的职责
    (三)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理论及法律依据
        1.人民主权理论
        2.代表委托制与代表责任制
        3.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法律依据
二、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现状分析——以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例
    (一)F县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基本情况
        1.F县人大代表构成情况
        2.F县人大及其代表履职具体状况
    (二)目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的问题
        1.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2.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不健全
        3.部分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4.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
        5.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手段不科学
        6.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保障措施不到位
三、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完善各种法规建设与宣传
        1.建立相应规章制度
        2.加强各项法规建设和宣传力度
    (二)建立、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制度
        1.健全考核机制
        2.完善奖惩机制
        3.完善选举机制
        4.强化巡视机制
    (三)不断提高县级人大代表的素质
        1.提高政治素质
        2.提升业务素质
    (四)善于运用联系群众的互联网形式
        1.运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
        2.通过设立APP手机软件的形式
        3.运用官方网站网络问答的形式
    (五)不断创新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形式
        1.建立“民生小事”代表督办制
        2.完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场所的建立
        3.建立“人大代表之家”
        4.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
        5.有效运用“代表统一活动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F 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的问卷调查 (F 县群众专用)
附录2 F 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的调查问卷(F 县人大代表专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我国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和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代表制理论
    (三)动机理论
二、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应然与实然
    (一)基层人大代表的应然角色
    (二)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成效——理论与案例
    (三)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化空间
三、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化路径
    (一)压力机制
    (二)助力机制
    (三)动力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一、协商民主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二、公民参与的形式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的内涵
        一、公民公平参与
        二、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第二章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马恩列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二、列宁关于公民公平参与国家管理的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二、充分保障公民协商主体的地位
        三、重视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发展
        四、注重引导公民进行广泛的政治社会参与
    第三节 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
        一、民本思想体现着民众参与的主体价值观
        二、和合思想体现着求同存异的协商理念
        三、中庸思想体现着执两用中的协商方法
    第四节 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前提条件是政治平等
        二、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协商
        三、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保障是制度设计
        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重要载体是协商场域
        五、关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形式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发展历程
        一、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建设及民众参与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
        三、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四、新时代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经验
        一、社会协商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主要形态
        二、重视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利益引导和需求引导
        三、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保障
        四、拓展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是公民公平参与的关键
第四章 当前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
        二、公民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三、公民参与资源的不均等
        四、公民参与能力参差不齐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不公平的原因
        一、社会复杂性带来的共识困境
        二、协商民主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三、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
        四、公民协商能力不足
第五章 推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提升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能力素质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三、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
    第二节 完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渠道建设
        一、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二、基层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主场
        三、网络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新渠道
    第三节 增加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供给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需求
        二、加强基于公民公平参与需求的制度建构
    第四节 优化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环境建设
        一、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
        二、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
        三、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
        四、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
        五、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
    第五节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
        一、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二、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党领导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代表阵地强“四化” 淮源人大展新貌(论文提纲范文)

严谨高效推动阵地建设标准化
规范有序确保机制建设规范化
精准优质促进代表活动常态化
系统深入确保民生实事票决制度化

(10)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层人大代表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2.1 基层人大代表概述
        2.1.1 含义及产生过程
        2.1.2 权利和和义务
    2.2 社会治理现代化
        2.2.1 社会治理
        2.2.2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2.3 基层人大代表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2.3.1 基层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发挥作用的优势
        2.3.2 基层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发挥作用的途径
        2.3.3 基层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发挥作用的意义
        2.3.4 社会治理现代化对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提出的更高要求
    2.4 理论基础
        2.4.1 治理理论
        2.4.2 代表理论
第3章 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现状概况——以W县为例
    3.1 人大代表基本情况
        3.1.1 人大代表概况
        3.1.2 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
    3.2 W县人大常委会及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情况
        3.2.1 建立代表联络工作站,畅通民意渠道
        3.2.2 丰富履职形式,激发治理热情
        3.2.3 讲究监督实效,推动问题解决
    3.3 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现状
        3.3.1 发挥代言作用,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3.3.2 发挥监督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程序规范化
        3.3.3 发挥带头作用,推进社会治理方法科学化
        3.3.4 发挥决策作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民主化
    3.4 实际案例分析
        3.4.1 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
        3.4.2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3.4.3 在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中发挥作用
        3.4.4 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3.5 存在的问题
        3.5.1 部分代表积极性不高
        3.5.2 参与形式比较单一
        3.5.3 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3.5.4 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3.6 成因分析
        3.6.1 思想认识不到位
        3.6.2 制度建设不完善
        3.6.3 代表结构不合理
        3.6.4 选举过程不规范
第4章 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对策分析
    4.1 完善相关机制,营造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4.1.1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机制
        4.1.2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保障机制
        4.1.3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考核机制
    4.2 搭建履职平台,提升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实效
        4.2.1 拓宽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
        4.2.2 构建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平台
        4.2.3 强化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监督
    4.3 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能力
        4.3.1 提高理论修养
        4.3.2 牢记使命职责
        4.3.3 增长知识才干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常培忠. 呼和浩特日报(汉), 2022
  • [2]县级人大代表履职问题研究 ——以J市H区为例[D]. 汤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为例[J]. 管叶青.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2)
  •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 ——以延安市五届人大为例[D]. 刘昕诺. 延安大学, 2021(11)
  • [6]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D]. 高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7]我国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和制度优化研究[D]. 李超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D]. 李春憬. 山东大学, 2020(08)
  • [9]代表阵地强“四化” 淮源人大展新貌[J]. 莫中厚. 人大建设, 2020(12)
  • [10]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研究 ——以W县为例[D]. 高庆. 南昌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人大代表的责任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