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引力的天气能量

有吸引力的天气能量

一、前景诱人的气象能源(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苏彦宁[2](2021)在《共轭微孔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是一种独特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具有π共轭骨架、可调控的微纳孔结构和可转变的表面浸润性等优势,在催化、气体存储和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吸附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大多数CMPs材料呈无定型和粉末状,可加工性差,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模板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CMPs膜材料,拟解决其难加工性难题,并系统研究了其在含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颗粒物(PM)捕获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蒸气吸附中的应用,为二维功能性CMPs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以1,3,5-三乙炔苯与1,4-二溴苯为单体,阳极氧化铝(AAO)膜为硬模板,通过聚合反应制备了两种CMPs膜材料。研究发现,单体浓度和模板浸渍时间对于CMPs膜的微观形貌有较大影响,单体浓度低于0.02 mmol m L-1时,无法形成完整的CMPs膜。当单体浓度为0.05 mmol m L-1,模板浸渍时间在10~20min时,除去模板后可获得纳米管的CMPs膜;浸渍时间为60 min时,可获得纳米棒状的CMPs膜。基于CMPs的亲油疏水性、表面特殊的电荷分布及多孔性,以AAO膜为支撑载体制备的CMPs基复合膜能够选择性分离油水混合物和吸附水体中的染料分子。对染料废水的分离效率基本可达100%,通量基本可接近300L m2 h-1 bar-1,对乳化油分离效率达到99%以上,通量在240 L m2 h-1 bar-1以上。(2)其次,以1,3,5-三乙炔苯与3,3′,5,5′-四溴-2,2′-联噻吩为单体,溴化钾为硬模板,通过调控单体浓度制备了厚度为164~260 nm的自支撑CMPs膜材料(S-CMP膜)。S-CMP膜可以有效捕获空气中不同粒径的PM,对PM2.5和PM10的移除效率分别为99.7%和99.9%。对空气中高浓度的VOCs蒸气,S-CMP膜表现出优异的净化效果,模拟空气中甲醛去除效率在97%以上,过滤后气体的AQI值(>500)降至50。(3)最后,将3,5-二碘水杨酸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1,3,5-三乙炔苯溶解于甲苯中,通过油/水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了厚度为0.39 mm的自支撑CMPs(D-CMP)膜材料。D-CMP膜对高浓度的PM表现出优异的截留性能,对PM0.3、PM2.5和PM10的过滤效率分别可达90.8%、99.3%和99.9%。同时,基于其表面疏水亲脂特性,D-CMP膜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高浓度的VOCs蒸气,过滤后空气的HCHO、TVOC含量和AQI指标均符合环境要求。

李寿生[3](2021)在《“十四五”全行业需高度关注四大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虽然2020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同比都有所下降,但"十三五"这5年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仍然实现了年均增长4.51%、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17%、利润总额平均增长5.9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4%、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6%的好成绩。从2010年开始,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秀蛟[5](2019)在《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路”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启示》文中提出作为最重要的北极国家之一,俄罗斯在北极开发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除开采资源之外,俄罗斯多年来还一直积极开发靠近俄方大陆架一侧的北极航道——"北方海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成为全球贸易大动脉的潜在前景变得十分诱人,关于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话题也炙手可热。实际上,俄罗斯发展"北方海路"一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有些障碍还十分棘手。认真了解并辩证地审视俄罗斯发展"北方海路"面临的问题,以及理解中俄谋求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背后原因及内在逻辑,可以为两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谢超[6](2018)在《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事实下,气候变化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共同关心的议题。“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文学对认识和解决目前的气候变化危机究竟有何作用正成为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文学对气候的呈现由来已久,并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愈加明显,针对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也呈兴起之势。本文以英国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点考察18世纪至当代英国诗歌对气候现象的呈现。传统的文学批评在解读这些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时往往将重心放在诗歌文本所呈现的气候的象征意义上,而忽略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本文参考英国环境史材料,结合英国各时期的文学文化思潮,以时间为线索,从单个诗人及其重点作品入手,对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展开深入分析。18世纪英国诗歌凸显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气候不再是单纯的象征性背景,诗人们在作品中重点呈现了天气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气候中的规律、以及气候对农业和身体产生的直接作用。19世纪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革命纵深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渗透着科学成分。同时,空气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英国社会的批判、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身份问题也成为诗人们重点表现的主题。20世纪时,诗歌中的气候书写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该阶段的气候书写有意拆解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边界。诗人们在彰显气候物质属性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流露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及反思,诗人们探讨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末世主题,思考地方与全球的关系,并提出构建气候伦理的设想。基于对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本文提出,诗歌中气候的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显示出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而意识到这一层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从而寻找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出路。

沈向前[7](2016)在《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陷光研究》文中认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降低光伏组件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方面极具潜力。同时,薄膜化的响应层可有效提高电池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改善器件电学性能。制约薄膜电池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响应层光子吸收不足,由此导致的光电流较小以及光电转化效率较低。经优化设计的光学结构可以在微纳尺度实现光子调控,延长光子在电池中的光学路径和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电池转化效率。本文以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微纳光学结构对薄膜电池光电性能的提升作用。首先,采用严格耦合波分析(RCWA)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光学仿真,研究了亚波长纳米仿生结构和金属银纳米粒子(AgNPs)两种结构与入射光波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对相应电池结构做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如下:基于纳米仿生学的蛾眼结构能有效突破硅与空气之间的光学差异,引导光子从外界进入硅响应层,从而提高电池光子吸收及转化效率。入射光束在蛾眼结构中的传播与蛾眼结构的截面形状因子K、柱高H以及周期P有关。模拟结果表明:最优的蛾眼结构(K=0.3,P=600 nm,H=700 nm)可以使厚度为2μm的c-Si薄膜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4.6%,同等厚度下平面无结构电池及平面抗反射电池效率分别为8.1%和11.3%。吸收层厚度增加到5μm时,蛾眼结构电池效率达到17.5%,接近随机散射极限效率。此外,与平面电池相比,蛾眼结构具有更好的角度响应特性;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AgNPs能显着提高非晶硅(a-Si:H)薄膜电池光谱响应。介质环境和粒子特征尺寸是影响等离子共振的关键因素。仿真结果表明:随介质折射率增大,AgNPs共振频率出现明显红移现象。在空气中,共振峰值对应波长约为360 nm,而在玻璃、ITO和a-Si三种介质中,共振峰分别红移至400、540和730 nm附近;粒子特征尺寸的增大会导致共振从偶极子模式向高次模转变,相应光谱中出现两个及以上共振峰。本文考虑了AgNPs置于a-Si和ITO两种介质环境时a-Si:H电池的光电响应特性:在a-Si介质中,AgNPs最优参数为粒子间距P=200 nm、垂直位置H=135 nm、直径D=70 nm。在ITO介质中,最优参数为间距P=150 nm、直径D=20 nm。与平面抗反射结构相比,优化后两种情况下a-Si:H电池光生电流分别提高了28.9%和17.6%。其次,针对a-Si:H和a-Si:H/μc-Si:H电池界面光学损失较大问题,构建了随机绒面界面模型,通过光学仿真研究了中间光学层对电池界面光学特性的调控作用。TCO/a-Si和a-Si/μc-Si是硅薄膜电池中的两个重要界面,前者影响电池总的光谱响应,后者决定光电流在子电池之间的分配。FDTD仿真结果表明:TiO2光学插入层可有效增强TCO/a-Si界面的光子透射率,提高电池总的光吸收;而SiOx中间反射层可以调节600-900 nm波段光强在a-Si/μc-Si界面的分配,从而调整上下子电池之间的光电流,减小电流不匹配损失。优化的界面结构(TCO/TiO2/a-Si,TiO2=40 nm;a-Si/SiOx/μc-Si,SiOx=50 nm;火山坑织构)使a-Si:H和a-Si:H/μc-Si:H两种电池的光电流分别提高6.0%和7.9%,同时a-Si:H/μc-Si:H电池中的子电流达到平衡;最后,通过光刻图形转移及化学湿法刻蚀,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具有高陷光特性的半球凹坑阵列(HPAs)。微米尺度的HPAs结构能使反射光经二次折射重新进入电池器件,降低表面反射损失;同时使特定角度的出射光发生全反射,减少表面逃逸损失。结构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不依赖入射光子波长和入射角度,可实现宽波段、广角度光谱响应。光电测试结果表明,以特征尺寸为10μm的HPAs玻璃为衬底,a-Si:H和a-Si:H/μc-Si:H两种电池的表面光学损失分别从18%和10%降低到2.5%和1.5%左右,相应量子效率明显改善。伏安特性曲线进一步证实,与平面衬底相比,两种电池的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4.7%和5.5%。此外,HPAs结构可通过纳米压印技术在其它衬底上精确复制,并显示出良好的疏水性能,这些特点使其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沈佳磊[8](2013)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价研究 ——以宁波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常规能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加,由此导致了全球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挑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建筑能耗增长迅速,导致宁波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凸显,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而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循环可再生,将其运用在建筑领域中可以降低常规能耗,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宁波建筑领域中的运用势在必行。首先,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及浅层地热能两类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特点和在我国的资源情况,详细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两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其次,本文分析了宁波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宁波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障碍。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成熟投资低,在宁波应用情况较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复杂投资高,推广应用情况不甚理想。再次,为消除人们对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经济性可行性的疑虑,本文在分析了常用的空调系统评价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能耗分析与经济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改进了温频(BIN)法并用以统计空调的负荷,进而对地源热泵与常规能源空调进行能耗上的分析对比。通过对初始投资、年经营成本、动态费用年值和敏感性的分析对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对比。案例对比评价结果显示,地源热泵在降低建筑能耗和提升投资效益上具有良好的表现,从经济型角度论证了宁波地源热泵资金支持政策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当前宁波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情况,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宁波建筑中的应用贡献一份力量。

洪文艺[9](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郭强[10](2011)在《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程,能源开发在世界各国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源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都着力进行对煤、油、气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但目前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只有90年的开采量,同时常规能源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其中风力发电是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既可以离网应用,又可以并网应用。风能开发既是近期的一种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风能是不排放温室气体的干净能源,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目前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类型,在几十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潜力。全国理论可开发的风能储量(10m高度层)为32.26亿kW,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kW,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风能资源在能源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西北地区如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份的风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甘肃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1143万kW,青海为2421万kW,新疆为3433万kW,内蒙古为6178万kW。开发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在中国风能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新能源发展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西北地区必须要通过加强对风能等优势资源产业开发来创造发展机会,实现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西北地区不仅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风力资源,而且其开发研究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目前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一)可开发风能资源缺乏可靠、详细的数据;(二)风电产业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三)现行的财税体制结构造成了风电价格过高,制约着风电的发展;(四)国家电网的布局体制制约风能开发;(五)风电人才缺乏;(六)大型风电设备制造核心技术缺失;(七)融资渠道的单一;(八)风电发展政策不清、落实难度大本文从以上问题入手,采用系统研究法,归纳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必要性,风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如何促进中国西部地区风能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西部地区风能的发展既要重视规模化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风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也要重视风能对解决西部偏远山区能源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更要重视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协调。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第二、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风电具有资源潜力大商业化发展前景好的独特优势,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扩大市场需求,以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为风能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建立以自我创新为主的风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加快风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设备制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西部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通过经济激励政策支持西部地区采用风电技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无电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国家建立促进风能发展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风能的技术水平,推进风能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风能产业的竞争力,使西部风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前景诱人的气象能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景诱人的气象能源(论文提纲范文)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共轭微孔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
        1.2.1 共价有机框架(COFs)
        1.2.2 金属有机骨架(MOFs)
        1.2.3 超交联聚合物(HCPs)
        1.2.4 微孔聚酰亚胺(MPIs)
        1.2.5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
    1.3 CMPs的可控制备
        1.3.1 CMPs块体材料的制备
        1.3.2 CMPs膜材料的制备
    1.4 CMPs在污染物分离/吸附中的应用
        1.4.1 液体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
        1.4.2 空气中颗粒物的移除
        1.4.3 环境中有机蒸气的捕获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2 课题创新性
第2章 共轭微孔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CMPs膜(CMPM-1)的制备
        2.2.4 CMPs膜(CMPM-2)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
    2.4 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CMPMs的制备与表征
        2.5.2 CMPMs的形貌调控
        2.5.3 CMP@AAOs的 Zeta电势及表面粗糙度
        2.5.4 CMP@AAOs的表面浸润性能
        2.5.5 CMP@AAOs有机染料分离性能
        2.5.6 CMP@AAOs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支撑共轭微孔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在PM捕获和VOCs吸附方面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S-CMP膜的制备
        3.2.4 空气净化实验
        3.2.5 有机蒸气吸附实验
    3.3 材料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CMP膜的制备与表征
        3.4.2 S-CMP膜的微观形貌探究
        3.4.3 S-CMP膜的光学性能
        3.4.4 S-CMP膜对PM捕获性能
        3.4.5 S-CMP膜对VOCs的吸附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界面聚合法制备共轭微孔聚合物膜及其在PM捕获和VOCs吸附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CMPs膜的制备
        4.2.4 空气净化实验
        4.2.5 有机蒸气(VOCs)吸附实验
    4.3 材料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CMP膜的制备与表征
        4.4.2 D-CMP膜对PM移除性能
        4.4.3 D-CMP膜对VOCs的吸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十四五”全行业需高度关注四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度关注世界化学工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前沿
二、高度关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重构
四、高度关注在危机中育新机的产业本领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路”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路”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极地自然气候恶劣, 水文气象复杂
    (二) 破冰船数量不足, 且破冰指标难以满足大型船舶通过
    (三) “北方海路”沿线基础设施落后, 需要大量投资
    (四) 极地人烟稀少物资缺乏, 沿线无法实现班轮运输
    (五) 存在经营管理问题, 航线国际化路途尚远
二、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原因与逻辑
三、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启示

(6)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中气候书写研究的两大类型
    第二节 英语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物质气候与城乡秩序:18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城市中的气候:《城市大雨纪实》和《特里维亚》
    第二节 气候中的秩序:《四季》
    第三节 农事诗里的反田园:《打谷者的劳作》与《女人的劳作》
第二章 科学话语与空气污染:19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乌托邦:《麦布女王》
    第二节 科学与浪漫的交织:《北极探险》
    第三节 空气污染与城市自然:《唐璜》与《威斯敏斯特桥上》
    第四节 空气污染与身份焦虑:《异教徒之地》
第三章 现代性思索与自我身份:20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生态破坏与现代文明的衰败:《荒原》
    第二节 自我身份的探寻:《勃力格低地》
第四章 焦虑与反思:21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末日启示录:《-273.15》
    第二节 地方与全球:阿格贝比、莫辛和希尼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三节 构建气候伦理:《地球上的生命》
余论诗歌触碰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陷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利用与太阳能电池
    1.2 薄膜电池优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1.3 薄膜电池陷光技术
        1.3.1 陷光理论
        1.3.2 陷光极限
        1.3.2.1 物理极限
        1.3.2.2 雅布罗诺维奇极限
    1.4 陷光结构综述
        1.4.1 衍射光栅
        1.4.2 光子晶体
        1.4.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纳光学结构仿真方法及太阳能电池光电特性表征
    2.1 仿真方法
        2.1.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2.1.2 严格耦合波分析
    2.2 表征方法
        2.2.1 光谱响应
        2.2.2 伏安特性曲线
        2.2.3 量子效率
    2.3 本章小结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亚波长纳米仿生结构陷光特性及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亚波长纳米仿生结构
        3.2.1 蛾眼结构光学特性
        3.2.2 蛾眼结构制备
        3.2.3 亚波长周期结构等效介质理论
    3.3 基于仿生蛾眼结构的c-Si薄膜电池优化设计
        3.3.1 研究模型
        3.3.2 截面形状K对电池光吸收影响
        3.3.3 周期P,高度H对电池光吸收影响
        3.3.4 蛾眼结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陷光研究
    4.1 引言
    4.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
        4.2.1 等离子体共振频率及影响因素
        4.2.2 球形粒子空间电场和光强分布
        4.2.3 球形粒子散射、吸收及消光截面
    4.3 Ag_NPs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研究
        4.3.1 研究模型
        4.3.2 介质环境和粒子尺寸对Ag_NPs共振影响
        4.3.3 Ag_NPs等离子体共振模式
    4.4 基于Ag_NPs等离共振效应的a-Si薄膜电池优化设计
        4.4.1 器件模型和参数
        4.4.2 a-Si介质环境中Ag_NPs参数优化及电池光电特性
        4.4.2.1 嵌入深度H
        4.4.2.2 Ag_NPs直径D
        4.4.2.3 Ag_NPs间距P
        4.4.2.4 最优参数条件下电池光电特性
        4.4.3 ITO介质环境中Ag_NPs参数优化及电池光电特性
        4.4.3.1 Ag_NPs直径D
        4.4.3.2 Ag_NPs间距P
        4.4.3.3 最优参数条件下电池光电特性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非晶硅/微晶硅薄膜电池界面光学优化及表面陷光研究
    5.1 引言
    5.2 非晶硅/微晶硅薄膜电池界面光学优化设计
        5.2.1 界面形貌和界面光学损失
        5.2.2 TCO/a-Si界面光优化设计
        5.2.2.1 界面模型
        5.2.2.2 TiO2对不同形貌TCO/a-Si界面透射率增强研究
        5.2.2.3 TiO2对硅薄膜电池光谱响应增强研究
        5.2.3 a-Si/uc-Si界面光优化设计
        5.2.3.1 a-Si/uc-Si界面电流不匹配损失
        5.2.3.2 基于SiOx中间反射层的a-Si/uc-Si界面光电流平衡调控
    5.3 非晶硅/微晶硅薄膜电池表面陷光研究
        5.3.1 薄膜电池表面光学损失
        5.3.2 表面微纳半球凹坑阵列
        5.3.2.1 微米尺度几何陷光结构及半球凹坑阵列
        5.3.2.2 微纳半球凹坑阵列制备
        5.3.2.3 微纳半球凹坑阵列透射、出射及衍射特性
        5.3.3 基于微纳半球凹坑阵列的硅薄膜电池光电特性研究
        5.3.3.1 微纳半球阵列对双结a-Si:H/uc-Si:H电池光电性能改善
        5.3.3.2 微纳半球阵列对单结a-Si:H电池光电性能改善
        5.3.4 微纳半球凹坑阵列在光伏组件的应用前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8)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价研究 ——以宁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情况
        1.2.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1.2.2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
        1.2.3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类型
    1.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概述
    2.1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在我国的资源分布
        2.1.1 太阳能资源
        2.1.2 浅层地热能资源
    2.2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2.2.1 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
        2.2.2 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技术
    2.3 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分析
        2.3.1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分析
        2.3.2 地源热泵产业发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宁波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背景分析
        3.1.1 城市地理、气候环境及经济发展情况
        3.1.2 建筑与能源消耗情况
        3.1.3 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
        3.1.4 可再生能源政策环境
    3.2 宁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3.3 宁波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优势和障碍
        3.3.1 宁波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优势
        3.3.2 宁波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4.1 常用的空调系统评价方法
        4.1.1 经济性动态分析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4.1.2 多方案模糊综合优选评价法
    4.2 常用的空调系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4.2.1 经济性动态分析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的不足
        4.2.2 多方案模糊综合优选评价法的不足
    4.3 本文采用的空调系统评价方法
        4.3.1 空调系统能耗分析方法概述
        4.3.2 BIN 法的概述与存在的不足
        4.3.3 对 BIN 法的改进与创新
        4.3.4 空调方案能耗计算
        4.3.5 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波地源热泵与常规能源空调系统对比评价研究实例
    5.1 工程案例概况
    5.2 空调系统方案的选择与分析
        5.2.1 方案选择原则
        5.2.2 各方案的特点
        5.2.3 各方案设备选型
    5.3 各方案的能耗计算与对比
        5.3.1 空调负荷分析及计算
        5.3.2 各方案的运行能耗
        5.3.3 一次能耗及对环境影响
    5.4 各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
        5.4.1 各方案初始投资费用
        5.4.2 年经营成本
        5.4.3 动态费用年值
        5.4.4 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法规建设
    6.2 做好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规划
    6.3 提供有助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
    6.4 进一步优化资本构成,提高民间资本份额
    6.5 科技化带领效益长足发展
    6.6 优化管理,促成社会共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6.1.2 景德镇市概况
    6.1.3 紫晶宾馆简介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6.4.1 硬件途径
    6.4.2 软件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几点建议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 西北地区风能储量和分布特点
        一、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分布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风能资源划分指标体系
    第二节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现状
        一、西北地区风能开发重点区域
        二、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现状
        三、西北地区风能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缺乏科学整体规划
        一、西北地区风能资源缺乏详细普查
        二、西北地区风能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风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制约西北地区风能开发
        一、西北地区风能产业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
        二、风能开发整体设备技术有待提高
        三、过低的风能发电价格不利于风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节 国家电网的布局体系制约西北地区风能开发
        一、优势风能资源地区电网建设薄弱
        二、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三、电网联网程度有待提高
    第四节 缺乏适应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风能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二、税收政策对西北风能开发的支持度不高
        三、相关政策不能满足西北地区风能开发需要
第三章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风能开发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发展
        二、风能开发的自身优势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节 风电开发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利影响
        一、风能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的影响
        二、风能开发对当地发展的其他不利影响
第四章 加快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进程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规划
        一、详查西北地区风能资源
        二、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
        三、规范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行为
    第二节 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一、加快风能整体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
        二、提高风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在风电行业打造完整产业链
    第三节 完善西北地区电网建设
        一、加强西北地区基础电网建设
        二、推进离网型风能在边远地区的应用开发
    第四节 充分发挥政府在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中的扶持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风电政策法规
        二、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实施税收倾斜
        三、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实施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前景诱人的气象能源(论文参考文献)

  •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共轭微孔聚合物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苏彦宁.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十四五”全行业需高度关注四大问题[J]. 李寿生. 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 2021(03)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路”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启示[J]. 李秀蛟. 西伯利亚研究, 2019(03)
  • [6]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D]. 谢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陷光研究[D]. 沈向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评价研究 ——以宁波为例[D]. 沈佳磊. 江西理工大学, 2013(04)
  •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D]. 郭强.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有吸引力的天气能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