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GMP管理 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霞[1](2020)在《HK医药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医药制造产业是集约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的发展行业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撑重点。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家医药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国家政策有力地促进和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医药行业的一部分,我国的化学制药企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受相关政策因素及市场竞争的影响,医药制造领域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和总体结构,使化学原料药制造企业进入低利润发展阶段。对于现有医药企业医药制造企业,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医药制造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能够有效的提升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HK医药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在医药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面临外部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的经营困境。本文利用SWOT、BCG矩阵等相关的战略工具,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的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发现,在医药深化改革的背景下,HK医药公司具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产品技术先进性等众多的内部优势的同时,存在着内部资源管理混乱的发展困境。面对企业发展状况,通过相关战略分析本文提出相匹配的SO-跨越式发展战略、ST-纵向一体化战略、WO-职能战略可供业务选择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战略保障体系。以此来帮助HK医药公司有效的全面把握自身发展的整个动态过程,使其更好的理解战略管理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从而重新制定相适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帮助企业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本文可以为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同行业的医药制造企业找到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提供实际借鉴指导。
苏冬冬[2](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金晶[3](2019)在《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实用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随着国外植物药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加强,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中医药企业存在数量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太高等问题,尤其是国外医药公司纷纷入境投入研发天然植物药领域,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份额不高的我国中医药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湖北省中医药企业作为我国中医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国内外竞争中取胜,需要对自身的竞争实力进行评价,且对提升对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为了了解湖北省中医药企业竞争力水平,采取文献回顾法、调研访谈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中医药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重要企业进行评价,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湖北省中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1章阐述了主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以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第3章对湖北省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首先是对湖北省中医药企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横向比较得出湖北省中医药企业在资金利润率、产值利税率和人均销售收入等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力有待加强。其次对湖北省重点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选取湖北省中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和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湖北的中医药上市公司与同类公司比较,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不足的方面也很多,亟待全面提升竞争力水平。第4章分析了提升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劣势;第5章结合竞争力实际水平和进一步发展面对的条件,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湖北省中医药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最后是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得出湖北省中医药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亟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针对中医药的地方特点、研究区域、中医药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文献并不多,本文进行这方面尝试性的研究,今后还需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秦雨[4](2020)在《K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全球范围内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迅速增长,使得医疗器械行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自21世纪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第一大子产业,体外诊断行业在我国发展活跃、增长迅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体外诊断企业加入竞争,竞争态势日益激烈。为获取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国内部分优质体外诊断生产企业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本文选取了此行业中的K公司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首先,提出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概括总结国际化阶段理论、国际化双元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K公司的概况,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国际发展过程及现状,总结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为K公司制定国际化战略目标,结合国际化双元理论对国际市场进入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进行选择,并从销售、生产、研发、品牌等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为保障战略的有效执行,从合规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并对国际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得出结论并做了展望。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最终为K公司制定出系统化的国际战略,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助力K公司国际战略布局,并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生存并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成为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体外诊断企业的目标。本文中加入了对热点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讨论,以此作为事例在体外诊断行业及公司国际化发展中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其他体外诊断企业未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亮[5](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郑丽君[6](2018)在《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我国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然而,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低,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上并不占据竞争优势。为此针对当前我国中药国际化的各种问题,如中药企业缺乏适合自身的国际战略规划、中药难过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关、中药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为中药企业的中药国际化发展之路提出策略。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搜集法、SWOT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药国际化环境进行分析。将Veregen、Crofelemer和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做对比分析,以及将东阿阿胶、天士力、同仁堂三个企业在中药国际化道路上的相同点和差异化战略进行对比分析,为中药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提供借鉴和指导。结论:本文以中药国际化道路发展的问题为突破口,为我国中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出策略。比如,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战略;中药的药品注册要符合欧美主流国家的注册标准;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推进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加大中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新药;战略联盟策略;以医带药战略;加强中药专利国内外申请,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文化壁垒;推动中医药跨境电商的发展。
顾高洪[7](2017)在《F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品牌延伸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企业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品牌延伸能够实现提升品牌价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利用成功品牌研发、生产、推广与销售功能相似或者不同的新产品,能够有效提升新产品推广效率,降低营销与推广的成本。但品牌延伸也存在着品牌稀释、品牌形象下降等风险,运作不好反而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品牌延伸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的策略,才能有效的控制品牌延伸风险,并促使品牌延伸为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成功品牌价值而服务。通过文献研究与工作实践分析,企业在品牌延伸过程中,若盲目相信品牌延伸给企业带来效益,而忽视对品牌延伸风险管理,这无疑会给企业品牌延伸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为企业寻求合理的品牌延伸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F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该公司发展现状与品牌经营不足之处,探讨该企业品牌延伸的必要性,为该企业品牌延伸提出策略构想与实施意见。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包括品牌战略理论研究、品牌延伸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企业品牌延伸策略选择等,为本文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包括医药行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与政策环境分析。再次分析F药业集团发展现状,主要经营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该公司品牌建设所具有优势与不足之处,探索该公司品牌延伸的必要性。最后根据相关理论指导对F药业集团品牌延伸策略提出实施及保障措施。既可以为F药业集团做好品牌延伸有效控制风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企业做好品牌延伸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韩霄[8](2016)在《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家谋求发展的制药企业都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的保障药品质量”。药品的作用是预防、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近几年的黑龙江省完达山刺五加事件导致3人死亡,“毒胶囊”在社会中引发的药品质量风波,中央电视台披露的“药用胶囊厂用皮革废料生产明胶做原料”,以及新闻媒体曝光国内9家制药企业的13种产品采用了铬超标的空心胶囊等事件,表明了药品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直接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重大威胁。此外,药品质量还关乎制药企业的生存死亡,中小型制药企业更是如此。药品质量的关键是确立质量管理的战略地位,通过全员参与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中小制药企业尚未建立系统、高效、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些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区。因此,开展制药企业尤其是中小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探讨中小制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确保我国药品安全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A制药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公司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公司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深入探索了该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A制药有限公司实际情况,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战略选择角度分别提出A制药有限公司GMP运行管理改进措施。一是将全面质量管理和GMP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二是通过生产设备更新达到简化生产程序、优化生产工艺的目的。三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制定优质高效的培训方案,充分体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面参与”,强化个人责任与产品质量的联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给其他中小型制药企业提供借鉴与帮助。
王彦桂[9](2014)在《符合GMP的医药保健品企业MES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学习医药保健品生产工艺、GMP规范、MES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对医药保健品生产GMP合规性、企业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需求共性以及在GMP规范影响下的MES系统特性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建立了符合GMP规范具有医药保健品行业通用属性的业务过程模型,该模型是设计和开发一个符合GMP规范的MES系统的基础。业务过程模型由物理模型、制程模型和执行模型组成,物理模型代表制造工厂的物理部件,包含工厂、生产线、组织和资源等,是信息模型的基础信息。制程模型代表信息模型的控制部分,包含制造工厂的容器等级、操作、规格、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等。执行模型是信息模型所有活动产生的各个方面,执行模型跟踪在制造现场的产品和资源的状态和历史,提供生产活动的实时可视化。其次,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条码信息及关联实现药品生产GMP管控。由于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往往与药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生产数据、质量数据以及出入库记录等信息有关,在MES系统中记录制造相关的原料、在制品、成品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都打上时间、地点、责任人等烙印,利用软件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和追溯,才可以实现全生产过程的GMP管控。本文在对示范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和GMP合规化工作,对生产管理业务过程进行了标准化分析和总结,进而提炼出适用于医药保健品生产企业,可进行二次开发和重用的制造执行系统系列功能组件,从而支持医药保健品企业基于这些功能组件快速构建其MES系统。通过在示范企业的应用情况得知MES系统要在医药保健品企业顺利实施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有力工具,还必须在项目中采用合适的硬件设备,选择具有丰富的相关行业信息化项目经验的MES系统开发实施团队。总的来说,本课题针对医药保健品企业生产运作过程规范化管理及生产车间实时管控的问题和需求,融合GMP等管理标准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重点研究符合GMP要求的制药企业生产执行管控系统的集成框架和功能架构,设计一套符合GMP管理要求的MES系统,系统实现医药保健品企业车间生产作业控制、生产批记录管理、设备及环境监测、基于条码的物料批号跟踪及追溯等作业执行层业务管理功能。研究成果将支持医药保健品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并对推动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段丹峰,冯启[10](2013)在《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别报道》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信部主题日于6月18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今年的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以婴幼儿奶粉为重点是非常及时和务实的。本次的主题叫做"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讲的就是从国家到行业,到企业,到全社会的消费者共同参与整治食品安全。
二、强化GMP管理 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GMP管理 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HK医药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 |
1.2.2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 |
2.1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
2.2 企业业务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化战略 |
2.3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
2.3.1 SWOT分析方法 |
2.3.2 产品业务BCG分析 |
第3章 HK医药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1 HK医药公司简介 |
3.2 HK医药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
3.3 HK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3.1 HK公司的业务梯次分析 |
3.3.2 HK公司产品BCG分析 |
3.3.3 HK医药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3.3.4 HK医药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第4章 HK医药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4.2.1 行业产业链分析 |
4.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 中国原料药行业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
4.3.1 全球原料药市场发展概况 |
4.3.2 国内原料药市场发展概况 |
4.3.3 医药CMO行业发展概况 |
第5章 HK医药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HK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5.2 HK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与定位 |
5.3 HK医药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构建 |
5.3.1 HK医药公司总体战略 |
5.3.2 HK医药公司业务战略的重点 |
5.3.3 HK医药公司业务体系 |
5.3.4 HK医药公司业务发展的部署 |
5.3.5 主要业务的发展步骤分析 |
5.4 HK医药公司职能战略 |
5.4.1 核心能力战略 |
5.4.2 财务战略 |
5.4.3 人才培养战略 |
第6章 HK医药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HK医药公司战略实施 |
6.2 组织结构重构 |
6.2.1 建立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
6.2.2 建立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
6.2.3 建立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
6.3 HK医药公司资源匹配 |
6.3.1 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 |
6.3.2 战略资源的分配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
一、药品专利常青 |
二、反向支付协议 |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讨论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企业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 |
2.1 竞争力的内涵 |
2.2 Porter 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
第3章 湖北省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 |
3.1 湖北省中医药企业总体竞争力现状 |
3.1.1 主要经济指标 |
3.1.2 经济同比变化指标 |
3.1.3 经济效益主要指标 |
3.2 湖北省典型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
3.2.1 湖北省中医药上市公司发展状况 |
3.2.2 湖北中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4章 提升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条件分析 |
4.1 有利条件 |
4.1.1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
4.1.2 药材资源丰富 |
4.1.3 政策支持不断加强 |
4.1.4 人才优势明显 |
4.2 不利条件 |
4.2.1 企业规模不大 |
4.2.2 集中度不够 |
4.2.3 技术创新不足 |
4.2.4 体制机制不活 |
4.2.5 管理水平不高 |
第5章 提升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
5.1.2 鼓励创新发展,产业融合 |
5.1.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
5.1.4 依托湖北交通枢纽地位发展现代医药物流业 |
5.2 行业层面 |
5.2.1 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相关社会组织 |
5.2.2 促进行业内湖北中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 |
5.3 企业层面 |
5.3.1 依托国家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5.3.2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5.3.3 延伸中医药企业链条 |
5.3.4 加强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 |
5.3.5 注重开发农村市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K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
2.1.2 国际化双元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企业国际化阶段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2 国际化双元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3 竞争优势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4 体外诊断相关研究综述 |
2.2.5 文献述评 |
3 K公司国际化战略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介绍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产品分析 |
3.3.2 人力资源分析 |
3.3.3 财务资源分析 |
3.3.4 研发能力分析 |
3.3.5 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K公司国际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4.1 国际化发展过程及现状 |
4.1.1 国际化发展过程 |
4.1.2 国际化发展程度测评 |
4.2 国际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
4.2.1 国际竞争优势不足 |
4.2.2 缺乏系统化的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 |
4.3 国际化SWOT分析 |
4.3.1 内外部环境总结 |
4.3.2 国际化SWOT分析矩阵 |
4.4 本章小结 |
5 K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
5.1 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
5.2 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
5.2.1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
5.2.2 国际市场竞争战略 |
5.3 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
5.3.1 建立全球销售服务一体的网络体系 |
5.3.2 优化生产与国际物流体系 |
5.3.3 拓展研发合作形成国际研发格局 |
5.3.4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
5.4 本章小结 |
6 K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保障 |
6.1 国际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1 合规保障 |
6.1.2 人才保障 |
6.1.3 文化保障 |
6.1.4 资金保障 |
6.2 国际化战略实施风险管理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评估 |
6.2.3 风险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与展望 |
7.2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7.2.1 本文的创新点 |
7.2.2 本文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
2.5.1 范围管理 |
2.5.2 进度管理 |
2.5.3 质量管理 |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
2.5.5 沟通管理 |
2.5.6 风险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
3.5.1 设计到代理 |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
3.5.3 职业化精神 |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
4.2.5 案例讨论 |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3.5 案例讨论 |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4.5 案例讨论 |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
4.5.5 案例讨论 |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6.5 案例讨论 |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
4.7.5 案例讨论 |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论文的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
致谢 |
附件 |
(6)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药国际化综述 |
2.1 概念辨析 |
2.2 国内文献概述 |
2.3 国外文献概述 |
第3章 中药国际化环境的SWOT分析 |
3.1 优势 |
3.1.1 人力资源丰富 |
3.1.2 方药资源丰富 |
3.1.3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
3.2 劣势 |
3.2.1 中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
3.2.2 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低 |
3.2.3 出口产品结构失调 |
3.3 机会 |
3.3.1 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
3.3.2 天然植物药研发成本低 |
3.3.3 政府政策 |
3.4 威胁 |
3.4.1 技术贸易壁垒 |
3.4.2 中药知识产权缺乏保护 |
3.4.3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
第4章 中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4.1 中药企业缺乏适合自身的国际战略规划 |
4.2 中药难过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关 |
4.3 中药质量标准缺乏 |
4.4 中药现代化水平落后 |
4.5 中药企业创新能力低 |
4.6 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
4.7 西方国家的植物药政策限制 |
4.8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 |
4.9 东西方的文化认知差异 |
4.10 中医药跨境电商贸易尚处于试水期 |
4.11 中药可持续资源保护不力 |
第5章 中药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建议 |
5.1 中药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发展的前沿动态 |
5.1.1 临床适应症应尽量单一 |
5.1.2 给药途径由外用制剂到口服制剂 |
5.1.3 保证植物药药物组成成份基本明确 |
5.1.4 植物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
5.1.5 从新药的研发到最终上市,成本高,过程漫长 |
5.1.6 药物的临床需求 |
5.2 对中药企业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进行药品注册的建议 |
5.2.1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动能 |
5.2.2 申请一些含植物药种类少的药品 |
5.2.3 药物临床适应症应尽量单一 |
5.2.4 选择临床需求大,治疗优势明显的药品进行临床研究 |
5.2.5 植物药的CMC需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5.2.6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规范的高水平临床研究 |
5.2.7 加强国际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
第6章 中药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差异化战略理论 |
6.2 三个案例的相同点 |
6.2.1 积极进行相关的国际认证 |
6.2.2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
6.2.3 加强国际合作 |
6.3 中药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
6.3.1 天士力质量技术标准的差异化——FDA药品注册的突破 |
6.3.1.1 天士力质量技术标准的差异化的分析 |
6.3.1.2 对中药企业质量标准建设的建议 |
6.3.2 同仁堂营销方式的差异化 |
6.3.2.1 同仁堂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即O2O模式 |
6.3.2.2 对中药企业采用跨境电商营销方式启示 |
6.3.3 东阿阿胶资源利用范围的差异化 |
6.3.3.1 东阿阿胶打造阿胶资源的全球化战略 |
6.3.3.2 采取资源全球化的战略对中药企业的启示 |
6.4 对中药企业树立国际差异化战略的启示 |
第7章 我国中药企业国际化的策略 |
7.1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战略 |
7.2 中药的药品注册要符合欧美主流国家的注册标准 |
7.3 提高中药质量标准 |
7.4 推进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 |
7.5 加大中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新药 |
7.6 战略联盟策略 |
7.7 以医带药战略 |
7.8 加强中药专利国内外申请,开展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7.9 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文化壁垒 |
7.10 推动中医药跨境电商的发展 |
7.11 保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F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2 品牌与品牌延伸的概念与理论 |
2.1 品牌的内涵 |
2.2 品牌战略的理论 |
2.3 品牌延伸理念 |
2.4 品牌延伸策略 |
2.5 品牌延伸的相关理论 |
2.6 品牌延伸的利与弊 |
3 医药行业环境分析 |
3.1 医药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经济的运行分析 |
3.1.2 医药行业的经营状况分析 |
3.1.3 国内医药市场发展走向 |
3.1.4 药物出口情况分析 |
3.1.5 技术发展的趋势影响 |
3.2 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
3.2.1 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 |
3.2.2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趋势 |
3.2.3 药品监管政策和举措 |
4 F药业集团发展概况及品牌延伸策略选择 |
4.1 F药业集团的发展现状 |
4.2 F药业集团的发展优势分析 |
4.2.1 技术研发 |
4.2.2 产品优势 |
4.2.3 质量优势 |
4.2.4 市场规模优势 |
4.3 F药业集团的发展劣势分析 |
4.3.1 业务布局相对单一 |
4.3.2 产品层次相对较低 |
4.3.3 国内市场分布不均,国际市场进程缓慢 |
4.3.4 内部资源相对较少 |
4.4 F药业集团的品牌建设现状 |
4.4.1 F药业集团品牌现状 |
4.4.2 F药业集团目前品牌发展存在的不足 |
4.4.3 目前品牌发展存在的不足原因分析 |
4.5 F药业集团品牌延伸策略的选择 |
5 抓好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为品牌延伸提供支持 |
5.1 转变经营理念,加强经营战略规划 |
5.2 在品牌延伸策略理论指导下,选择细分市场 |
5.3 加强产品研发为企业品牌延伸提供产品支持 |
5.3.1 实施以应用开发为基础、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模式 |
5.3.2 借助成功品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
5.3.3 建立新产品的临床实验基地 |
5.4 抓好生产环节管理,提升产品品质 |
5.5 制定新产品营销方案,做好战略产品的品牌延伸 |
5.6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
5.7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6 抓好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品牌延伸保驾护航 |
6.1 抓好集团内部的组织变革 |
6.2 提升财务管控水平 |
6.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
6.3.1 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广纳天下贤才 |
6.3.2 重视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
6.3.3 建立全面、公平的激励、考核机制 |
6.4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
6.5 创建支持战略发展的企业文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一、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
三、GMP概述 |
第二节 企业文化概述 |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 |
二、企业文化对质量管理的积极作用 |
第三章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A制药有限公司概述 |
一、A制药有限公司简介 |
二、公司构架与部门职能 |
三、公司的文件管理体系 |
第二节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A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
二、A制药有限公司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外因分析 |
一、医药行业创新动力不足 |
二、市场竞争激烈 |
三、国家对药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
四、没有与供应商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第二节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内因分析 |
一、质量条例形式化,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机制 |
二、纠错成本高 |
三、信息化程度低 |
四、缺乏设备的专业性管理 |
五、质量教育培训缺乏 |
第三节 A制药有限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一、A制药有限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
二、A制药有限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五章 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对策与措施 |
第一节 利用机遇,加大投资 |
一、设备专业化管理,促进工艺和技术升级 |
二、鼓励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
第二节 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合作 |
一、完善供应链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二、完善质量管理执行机制,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构建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 |
一、重塑企业文化 |
二、持续关注消费者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 |
第四节 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才储备 |
一、完善人才选拔流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二、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创建职业化团队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符合GMP的医药保健品企业MES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医药保健品生产工艺 |
2.2 GMP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2.3 MES 系统定义及标准 |
2.3.1 MES 系统的定义 |
2.3.2 MES 模型和标准 |
2.4 MES 促进 GMP 合规 |
第三章 符合 GMP 的 MES 系统需求 |
3.1 GMP 管控总体需求 |
3.2 厂级 MES 管控需求 |
3.3 工序级 MES 管控需求 |
3.4 MES 功能总需求用例 |
3.5 系统重点功能需求 |
3.5.1 车间计划管理需求 |
3.5.2 车间配方管理需求 |
3.5.3 工艺流程管理需求 |
3.5.4 工单执行管理需求 |
3.5.5 人员绩效管理需求 |
3.6 系统外部接口需求 |
3.6.1 硬件接口需求 |
3.6.2 软件接口需求 |
第四章 MES 系统总体设计 |
4.1 业务模型设计 |
4.1.1 系统领域模型 |
4.1.2 批次条码模型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3 关键用例的实现 |
4.4 硬件和网络架构 |
4.5 软件部署设计 |
4.6 管理软件框架 |
4.7 管理类结构设计 |
4.8 通信接口软件架构 |
4.9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9.1 数据库概念模型 |
4.9.2 部分数据字典 |
第五章 MES 系统详细设计 |
5.1 综合管理程序设计 |
5.1.1 车间计划管理 |
5.1.2 工艺流程管理 |
5.1.3 工单执行管理 |
5.1.4 人员绩效管理 |
5.1.5 电子批记录管理 |
5.2 数据终端程序设计 |
5.2.1 打卡确认身份 |
5.2.2 接口数据校验 |
5.2.3 投料控制记录 |
5.2.4 加工工序控制 |
5.2.5 物料多批混用 |
5.2.6 批记录录入 |
5.2.7 QA 干预生产 |
第六章 MES 系统的应用情况 |
6.1 管理工作站界面展示 |
6.1.1 车间计划应用 |
6.1.2 配方管理应用 |
6.1.3 工艺流程应用 |
6.1.4 工单管理应用 |
6.1.5 生产追溯应用 |
6.1.6 批记录管理应用 |
6.2 典型终端界面展示 |
6.2.1 缓冲间操作 |
6.2.2 备料间操作 |
6.2.3 制粒间操作 |
6.2.4 中间站操作 |
6.3 查询分析和报表情况展示 |
6.3.1 月生产报表 |
6.3.2 批生产报表 |
6.3.3 月工序收率统计 |
6.3.4 批工序工时统计 |
6.3.5 班次产量统计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别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工信部总工发言 |
乳业大省代表做了主题发言 |
知名企业代表做了发言 |
四、强化GMP管理 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HK医药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海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湖北中医药企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金晶.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7)
- [4]K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 秦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中药国际化的问题和策略研究[D]. 郑丽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F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D]. 顾高洪.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8]A制药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韩霄.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9]符合GMP的医药保健品企业MES系统设计及应用[D]. 王彦桂. 中山大学, 2014(03)
- [10]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别报道[J]. 段丹峰,冯启. 乳品与人类,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