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浩[1](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全国所有新发肿瘤的7.1%,死亡率约占全国所有肿瘤死亡率的10%,发病率及死亡率常年居于高位。在组织学上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EC在发病早期无或只有轻微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的进行性吞咽困难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找到与食管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食管癌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能够在胃内定植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这种细菌的感染被证实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关,例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淋巴瘤等。但它感染与胃的邻近器官-食管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据研究报道,H.pylori的感染与EAC呈负相关,是EAC的保护因素,而在我国对食管癌高发地区的研究则提示H.pylori感染是ESCC的高危因素。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H.pylori感染对ESCC的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而为ESC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材料(1)组织样本:食管癌患者的远端切缘黏膜(15例)以及癌组织(13例)新鲜样本提取DNA,用于PCR检测食管癌中H.pylori的感染。课题组前期收集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50例ESCC患者未经放化疗的手术后标本,用于免疫组化,术后标本均经临床病理医生确诊为食管癌。分别取癌、癌旁黏膜、远端切缘黏膜组织,根据组织病理分型,分为正常上皮(50例),上皮内瘤变(38例),食管鳞癌(50例),共计组织样本138例。(2)细胞及菌株样本:NE6食管永生化细胞系由香港大学曹世华教授馈赠,H.pylori菌株由课题组前期分离培养经测序鉴定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方法(1)检测食管癌患者H.pylori的感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8例食管组织DNA样本(远端切缘黏膜15例以及癌组织13例)H.pylori特异的CagA基因,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H.pylori探针)在石蜡标本中验证PCR结果。(2)H.pylori菌株对NE6细胞的影响:采用H.pylori菌株与NE6细胞体外共培养,并通过特殊染色及显微镜观察H.pylori对NE6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CCK-8检测H.pylori对NE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E6细胞中8-OHdG及53BP1的表达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H.pylori对NE6细胞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3)对差异表达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的表达情况检测:通过免疫组化对差异表达基因—凋亡抑制蛋白3(BIRC3)在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1)28例样本中有10例样本CagA基因阳性,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在4例样本中检测到H.pylori的荧光信号。(2)在细胞与细菌共培养后,能够观察到H.pylori粘附在NE6细胞周围及间隙,并引起细胞的空泡化,相较于对照组8-OHdG入核表达,53BP1由核内散在表达变为点灶状聚集。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菌株能够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增殖。(3)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共计788个,其中上调基因508个,下调基因284个(|log2(Fold Change)|>2,padj<0.001)。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和通路富集,上调基因主要参与了应对氧水平下降、凋亡、细胞间粘附、白细胞活化、血管生成等功能,并富集到肿瘤及炎症等相关通路;下调基因主要参与了角化、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等功能,并富集到阿米巴病、β-丙氨酸代谢等通路。进行DO数据库富集,这些基因主要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相关,并且能显着富集到食管肿瘤。(4)差异基因中BIRC3被显着上调,免疫组化显示BIRC3随着ESCC癌变过程的发生发展表达也逐渐增加,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食管组织中可以存在H.pylori的感染。H.pylori在感染NE6细胞后能粘附于细胞表面、引起细胞形态变化、促进细胞增殖、引起DNA损伤、基因转录水平的广泛改变,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应对氧水平下降、凋亡、细胞间粘附、白细胞活化、血管生成等功能。

杨琼[2](2021)在《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历代医家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探讨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湿热伏邪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和血清生化代谢物特征;研究舌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证”间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古籍,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代医家“伏邪”学术观点,归纳“伏邪”的论点,总结“伏邪”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分析,总结老师湿热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基本内容。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从理论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病因病机;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诊疗思路。2试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2.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75例,其中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5例,对照组(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要素量表、主要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量表和脾胃湿热证舌诊信息量表;记录受试者血生化检测结果;留存并检测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P物质、表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水平,构建受试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2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38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研究采取两组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GR)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FGR)。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受试者中医证候分型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SPWSR);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SPWX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FPWS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FPWXR)。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先对舌苔样本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再分析舌苔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成分;按照不同分组方案,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舌苔微生物菌落间异同,最后对舌苔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温病学起源于伏邪理论,伏邪学说的“伏寒化温”理论是温病学的最早的病因学理论,伏邪学说的“伏邪与新感”理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了温病学理论。伏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是在历代诸多医家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伏邪学说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伏邪的病因之争、伏邪与新感之争、伏邪的部位之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促进了伏邪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伏邪是一类具有湿邪和热邪双重属性的邪气,且有潜伏特性,感邪之后移时而发。湿热伏邪致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隐匿、伏藏、热郁、湿阻、耗气、伤阴、成瘀、酿毒、反复、缠绵的特点,符合中医湿热伏邪发病特点,幽门螺杆菌可以认为是一种湿热伏邪,可用湿热伏邪的扶正、祛邪、透邪的方法治疗。2.临床研究结果2.1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症状临床特点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病证可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并且可出现矛盾性症状。湿热伏邪与非湿热伏邪所导致的脾胃湿热证在症状分布和常见症状一致,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比较特异性的症状。舌苔是诊断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参考标准,脾胃湿热证受者试的舌苔颜色为浅黄色或深黄色,焦黄色较少;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苔质为腻苔、厚苔,或两者同见;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受试者中厚苔更多。2.2血生化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血生化检验指标有所差异,试验组AST、ALT、TBIL、DBIL、IBIL和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CHOL、TG、LDL-C、APO-B、LP(a)、UA和GLU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3血清代谢物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GAS、MTL、SP、EGF和EGFR含量不同,试验组血清中的GAS、MTL、SP、EGF和EGFR血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苔微生态研究结果:3.1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1)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simpson指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两组舌苔样本间存在差异;舌苔样本在门、纲、目、科水平的主要菌落是相同的;两组在属水平和种水平的主要菌属组成之间存在差异。在考虑群落丰度的情况下,两组间舌苔样本在门和纲水平上相同,而在目、科、属和种水平上,两组舌苔样本菌落的平均相对丰度不同。(2)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两组志愿者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是一致的,两组舌苔样本的优势菌种的丰度和构成比基本一致。两组舌苔在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平均相对丰度有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相对丰度下降。3.2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受试者舌苔微生物菌落基本一致,且舌苔微生物菌落之间有进化关系,而通过unweighted-unifrac距离算法,对样本在OUT水平进行层级聚类,发现两样本的微生物菌落之间距离有近有远。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这三者之间PCoA不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组内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比较,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在界、门、纲水平上是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物种是目水平上的微球菌目和巴氏杆菌目;在科水平上的微球菌科和巴氏杆菌科;在属水平上的罗斯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的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微黄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菌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物菌群中的有害菌增多。3.4舌苔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舌苔功能主要是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结论1.伏而后发的邪气均属于伏邪,伏邪虽是发病学概念,但可以用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其内容极其丰富,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湿热伏邪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可化燥伤阴,损络成瘀,酿瘀成毒。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湿热伏邪,可以应用湿热伏邪学说的治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湿热伏邪临床症状分布广泛,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和“苔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用来初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4.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及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5.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则影响舌苔微生物间相似性和物种进化关系;6.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张曼玲[3](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宋聪华[4](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蔡雅莉[5](2021)在《胃癌高发区福建长乐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及胃镜下判断感染状态的准确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省胃癌高发区长乐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研究胃镜下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的准确性,探索其在胃癌高发区早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9至2020.01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进行胃早癌筛查的长乐地区居民,分别进行一般情况及Hp根除史的问卷调查、14C呼气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根据问卷调查、血清Hp抗体、14C呼气试验及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的综合结果,将受检者分为Hp现感染组、未感染组及既往感染组。以《京都胃炎分类》中Hp感染状态的胃黏膜相关形态作为标准,胃镜下根据受检者的胃黏膜形态判断Hp感染状态,将胃镜下判断的Hp感染状态与综合判断结果进行比较,统计胃黏膜形态各征象判断Hp感染状态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9名受检者,其中男性450例(46.0%),女性529例(54.0%),平均年龄为50.7±12.4岁。根据问卷调查、血清Hp抗体、14C呼气试验及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综合判断,Hp现感染组412例(42.1%),其中男149例(36.2%),女263例(63.8%),平均年龄为49.3±11.6岁;未感染组365例(37.3%),其中男204例(55.9%),女161例(44.1%),平均年龄51.3±12.0岁;既往感染组202例(20.6%),其中男97例(48.0%),女105例(52.0%),平均年龄为50.8±13.5岁。与综合诊断结果相比,胃镜下根据胃黏膜判断Hp感染的准确度为84.56%,灵敏度为88.11%,特异度为80.5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Hp现感染组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行、鸡皮样的发生率均高于Hp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未感染组RAC(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胃底腺息肉发生率高于Hp现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现感染与Hp未感染组相比,萎缩、肠上皮化生、增生性息肉、黄色瘤、脊状发红、隆起性糜烂、陈旧性出血斑、多发性白色扁平隆起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发红判断Hp现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91%、82.77%、85.21%;点状发红判断Hp现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1%、79.61%、83.01%;黏膜肿胀判断Hp现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35%、73.79%、81.37%;皱襞肿大、蛇行判断Hp现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00%、66.26%、82.74%。Hp既往感染组胃黏膜地图状发红发生率高于Hp现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省胃癌高发区长乐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胃镜下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在我省胃癌高发区长乐人群中较准确,值得在胃癌筛查中推广应用。

徐雨璇[6](2021)在《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对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变化、胃组织病理学改变、Ki67蛋白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健脾益气方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健康SD大鼠,设空白组10只为健康对照,余运用MNNG+雷尼替丁+饥饱失常法喂养24周以建立脾虚型CAG大鼠模型。将50只CAG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0.09%氯化钠溶液)、阳性药对照组[叶酸2.7mg/(kg·d)+替普瑞酮13.5mg/(kg·d)]、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13.1g/(kg·d)]、中剂量组[26.2g/(kg·d)]、高剂量组[52.4g/(kg·d)],每组10只,1mL/100g灌胃给药8周(给药剂量按《药理学实验方法学》计算)。空白组亦予1mL/100g 0.0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反应吸附实验(ELISA)测定各组血清GAS、SS、PGE2的含量变化,免疫组化(IHC)法、蛋白质印迹法(WB)测定各组大鼠胃组织中Ki67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毛色白而有光泽,精神状态好,活动积极,饮食饮水及体质量均正常;模型组大鼠毛色黄暗易脱落,精神不振,活动消极,食水有剩余,体质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各干预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活动力、饮食状况及体质量均接近空白组,其中中药干预组更优。②病理组织学形态:空白组大鼠胃黏膜上皮正常,腺体排列紧密整齐,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胃黏膜上皮变薄,腺体排列疏松杂乱,可见杯状细胞;各干预组胃黏膜上皮增厚,腺体增加,排列趋向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肠化改善,以健脾益气方中剂量组为优,并近似空白组,较少腺体消失,排列规整,未见明显黏膜萎缩与肠化。③血清学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SS、PGE2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SS及PGE2含量升高有意义(P<0.05,P<0.01);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SS及PGE2含量有所提高(P<0.05);中剂量组SS及PGE2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GAS含量有所升高(P<0.05),SS及PGE2含量升高更为显着(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Ki67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Ki67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及健脾益气方各剂量组Ki67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低剂量组Ki67表达升高最明显(P<0.01),中药各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⑤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otch1、Notch2、Jagged2、DLL1、Hes1 与 CyclinD1 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IHC与WB结果有所不同,阳性药对照组IHC结果仅示Notch1表达显着提升(P<0.01),WB结果示Notch1、Notch2及Hes1表达升高(P<0.05,P<0.01);低剂量 IHC 结果示 Notch1、Notch2、CyclinD1 表达提升(P<0.05,P<0.01),WB结果示所有检测指标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中剂量组IHC结果示 Notch1、Notch2、Jagged2、DLL1、CyclinD1 表达升高(P<0.05,P<0.01),WB 结果示 Notch1、Notch2、DLL1 及 Hes1 表达升高(P<0.05,P<0.01);高剂量组 IHC 结果示 Notch1、Notch2、Jagged2、Hes1 表达升高(P<0.05,P<0.01),WB 结果仅示 Notch1、Notch2及Hes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各剂量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气方能够改善CAG大鼠一般状态、胃黏膜萎缩的病理状态,上调血清GAS、SS、PGE2含量,上调Ki67基因及调节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从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改善胃黏膜腺体的萎缩状态。我们认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的抑制作用与该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相关,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健脾益气方对CAG疗效作用的部分机制,至于如何调控信号通路蛋白的微靶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

柏鸽[7](2021)在《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了解胃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及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胃息肉的认识及诊断,探讨如何更好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早期预防,同时为临床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肉患者的临床数据共274例,按照不同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adenomatous polyps,APs组)、胃底腺息肉组(fundic gland polyps,FGP组)、增生性息肉组(hyperplastic polyps,HPs组)及炎性息肉组(inflammatory polyps,IP组)。(2)纳入统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BMI、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况),实验室检测指标(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13碳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胃泌素-17),胃息肉的部位及数量、伴随疾病及病理类型等。(3)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多个可能影响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274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性∶女性=1∶2.91;以壮族居多,年龄范围是21~86岁,平均年龄51.70±10.88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3.94%。(2)临床表现:腹痛(77.74%),腹胀(42.34%),反酸(17.15%),恶心、呕吐(15.33%),嗳气(12.41%)等。(3)本次研究以胃底腺息肉患者最常见,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底、胃体;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体、胃窦。(4)单因素分析结果:对于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患者的吸烟史(P=0.031)、饮酒史(P=0.006)、HP感染(P=0.043)、PGI(P=0.017)、PGII(P=0.035)、PGR(P<0.001)、G-17(P=0.012)、胃息肉的发生部位(P<0.001)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P=0.864)、民族(P=0.356)、年龄(P=0.580)、职业(P=0.729)、婚姻状况(P=0.426)、BMI(P=0.524)、伴随疾病(P>0.05)、息肉数目(P=0.781)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上述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对于胃底腺息肉,饮酒史(P=0.028,OR=3.901,95%CI:1.163~13.093)、PGI(P=0.02,OR=0.414,95%CI:0.197~0.870)、PGII(P=0.006,OR=0.200,95%CI:0.064~0.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增生性息肉,PGII(P=0.021,OR=0.198,95%CI:0.050~0.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吸烟史、饮酒史、HP感染、PGI、PGII、G-17是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饮酒史是胃底腺息肉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GI和PGII是胃底腺息肉患者的保护因素;PGII是增生性息肉患者的保护因素。

米阳,任飞飞,刘斌,于泳,黄煌,梅璐,郑鹏远[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同源盒基因C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同源盒基因C9(HOXC9)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TIMER、Fire Browse数据库分析HOXC9基因在不同肿瘤类型的表达情况;利用Oncomine、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汇编(GEO)等数据库分析HOXC9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Kaplan-Meier分析HOXC9基因高低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Ualcan数据库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OXC9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通过R软件包对HOXC9基因共表达的基因做共聚类微阵列数据分析;最后对胃癌中与HOXC9表达正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TIMER、Fire Browse数据库的数据均提示HOXC9基因在绝大多数肿瘤组织中均有高表达趋势。Oncomine数据库中胃癌组织中HOXC9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并且TCGA、GEO数据库研究得到一致的结果。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231936-at芯片结果显示,HOXC9高表达组患者远期生存率下降。Ualcan数据库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HOXC9基因表达上调。胃癌中与HOXC9共表达的基因有HOXC6、HOXC8、HOXC10、HOXC11、HOXC13、HOTAIR等20个基因。GO分析发现胃癌中HOXC9富集在转录因子活性,与特定DNA序列结合、染色体结合、转录调控、细胞核、混合谱系白血病蛋白1复合体等相关的基因功能上;而KEGG富集分析发现HOXC9富集于钙离子信使通路、环磷酸鸟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的转录失调等9个通路。结论 HOXC9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高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从禹[9](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熊佳惠[10](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释义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食管组织中H.pylori感染的检测
    3.2 菌株的培养与鉴定
    3.3 菌株体外感染NE6 食管永生化细胞系
    3.4 H.pylori对 NE6 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3.5 食管癌变组织样本中BIRC3 的表达情况
第4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机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伏邪学说的理论探析
    1.伏邪学说源流探讨
    2.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内涵
    3 讨论
第二部分 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及其在Hp感染中的应用
    1.湿热伏邪学说理论的起源
    2.湿热伏邪学说的基本内容
    3.湿热伏邪学说在Hp感染中的应用
    4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
第四部分 Hp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讨论和结论
    1.本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舌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胃癌高发区福建长乐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及胃镜下判断感染状态的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主要设备、器械及试剂
        2.2 血清Hp抗体检测
        2.3 ~(14)C呼气试验
        2.4 胃镜检查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6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长乐筛查人群Hp感染情况及其一般资料
    2 不同年龄、性别受检者的 Hp 感染情况
    3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Hp感染的比较
    4 内镜下征象与Hp感染状态相关性分析
    5 内镜下各征象判断 Hp 感染状态准确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一、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概述
        1. 发病因素与致病
        2. 发病机制
        3. 诊断方法
        4. 治疗现状
    二、中医药对CAG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疗法
    三、健脾益气方对CAG疗效作用的理论基础
        1. 健脾益气方方义
        2. 健脾益气方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概述
        3. 健脾益气方前期研究状况概述
    四、NOTCH信号系统与CAG的相关性
        1. Notch信号通路的概述和功能
        2. Notch信号通路与GC相关
        3. Notch信号通路与CAG的研究现状
        4. 中医药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实验主要试剂
        4. 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干预
        2. 标本制备与采集
        3. 病理学方法
        4. 血清GAS、SS、PGE2检测方法
        5.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6. Westen blot检测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四、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体质量比较
        3.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比较
        4. 血清GAS、SS、PGE2含量比较
        5. 胃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比较
        6. 胃组织中Notch1、Notch2、Jagged2、DLL1、Hes1及CyclinD1蛋白表达比较
    五、讨论
        1.CAG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的影响
        3.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血清GAS、SS、PGE2的影响
        4.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5. 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黏膜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资料
    1.4 相关资料
    1.5 相关数据指标判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病理类型
    2.4 病理类型与息肉数目
    2.5 病理类型与息肉发生部位
    2.6 病理类型与临床一般情况资料
    2.7 病理类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
    2.8 病理类型与伴随疾病
    2.9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概述
    3.2 一般情况构成比
    3.3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
    3.4 吸烟和饮酒的相关影响
    3.5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息肉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同源盒基因C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资料收集分析
    1.2 GEO数据库基因芯片数据来源
    1.3 基因功能及通路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OXC9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
    2.2 HOXC9在胃癌中高表达情况
    2.3 不同数据库验证HOXC9基因的表达以及HOXC9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分析
    2.4 HOXC9在胃癌中与其他共表达基因的聚类与相关性分析
    2.5 HOXC9功能富集分析
3 讨论

(9)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与食管癌变关系的初步探讨[D]. 黄浩. 汕头大学, 2021(02)
  • [2]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D]. 杨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5]胃癌高发区福建长乐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及胃镜下判断感染状态的准确性研究[D]. 蔡雅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健脾益气方对CAG大鼠胃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徐雨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柏鸽.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同源盒基因C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米阳,任飞飞,刘斌,于泳,黄煌,梅璐,郑鹏远.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01)
  • [9]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cagG基因在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