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恒压控制的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清,陈伟敬,任凯,李志云[1](2022)在《恒压变量泵控制阀参数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恒压变量泵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主要对恒压变量泵控制阀进行分析,对恒压变量泵控制阀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阀芯动态特性,分析各个参数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并根据结果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为恒压控制阀设计合理的设计参数。
何皓[2](2021)在《浮杯泵变量机构动力学及输出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柱塞泵作为在现代液压传动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动力元件之一,具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单位功率质量轻以及可调节参数高等特点,而在结构及性能上有着相对优势的浮杯式轴向柱塞泵(以下简称浮杯泵)近些年引起了液压行业内的重视。对于定量式浮杯泵,其优点主要在于效率高、输出流量及压力脉动小、功率密度大等,而有关变量式浮杯泵的研究目前较少,且传统的阀控式变量结构应用于浮杯泵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为此本研究课题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建模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浮杯泵变量机构,并分析了该机构相较于传统变量机构的优点以及泵的输出特性,为变量式浮杯泵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浮杯泵的核心部分是其内部呈镜像对称分布的回转体结构,因此以该结构为主线介绍了定量式浮杯泵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性能特点,推导了其主要部件的尺寸参数对泵功率密度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泵的理论流量及脉动,对定量式浮杯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由于传统阀控变量机构应用于浮杯泵时,存在双侧斜盘难以实现同步控制、伺服阀易受油液污染以及液压油自身的压缩性较难实现精确控制的不足,因此设计了一种以伺服电机、滚珠丝杠、斜盘推杆以及泵的回转体结构为核心的变量式浮杯泵主体结构。其次,计算出了电机轴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转矩以及滚珠丝杠副由回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时所需的驱动转矩,以便于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对比验证。并通过分析与仿真确定了各部件之间的运动约束关系,对其施加驱动和设置仿真参数,建立整体结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接着,通过对整体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该变量机构的作用下,斜盘倾角从0°~8°变化的响应时间约为0.088 s,相较于传统阀控式变量机构的0.1 s的响应时间有一定的提升。通过计算验证了复位弹簧的选型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得出了浮杯质心在变量过程中的运动速度及加速度变化规律,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了该变量结构较阀控式变量结构更具优越性。最后,为了分析变量式浮杯泵的输出特性,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伺服电机模型,运用AMEsim软件搭建了泵的整体液压模型,经过联合仿真得到了变量式浮杯泵的输出特性,并将其与理论分析作对比,结果表明:泵的输出流量与压力呈周期性波动;在转速与负载压力一定的条件下,泵的理论流量脉动与仿真流量脉动基本一致,而且相对于一般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来看,其流量脉动性能要好很多;在转速与斜盘倾角一定的条件下,泵出口的流量脉动系数随着负载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相较于一般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其流量脉动性能在不同负载压力下的变化较低且较平稳。
李志冬[3](2019)在《电比例斜轴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斜轴式轴向柱塞变量泵排量大、输出压力范围大、自吸强,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和船舶等液压系统中。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液压系统整体的能量效率。在恒压变量泵中,压力控制阀一端与液压泵出口连接,通过调节压力控制阀另一端弹簧压缩量,控制泵出口压力保持恒定,而泵输出流量随负载需求变化,避免多余流量经溢流阀流回邮箱造成的能力损失,对液压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恒压变量泵,通过手动调节弹簧压缩量,控制泵设定压力,压力调节不方便,不适用于自动化要求高的领域。为此,本文对一种采用电比例溢流阀,远程控制斜轴式柱塞泵出口压力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调节比例溢流阀设定压力,可对变量柱塞泵的出口压力实时调节,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第一章,介绍了斜轴泵及轴向柱塞泵变量控制方式概况与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变量控制方式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电比例恒压斜轴泵的必要性,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其内容。第二章,首先根据恒压变量泵的运动规律,建立起柱塞运动及受力数学模型、配流盘进出口数学模型、以及恒压变量斜轴泵变量系统传递函数,并利用Simulink软件验证其变量机构稳定性。第三章,以华德液压A7V斜轴式恒压变量泵为基础,建立其三维机械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到SimulationX软件平台,建立起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第四章,对斜轴泵柱塞运动特性、整泵压力流量脉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仿真分析了配流盘三角槽参数对单柱塞压力流量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其合适的取值范围。第五章,对恒压变量斜轴泵动静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且以响应时间与超调为指标,对变量缸弹簧预压紧力、阀芯面积、变量缸活塞直径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其参数优化区间。第六章,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潮群[4](2019)在《EHA轴向柱塞泵高速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航空航天领域,轴向柱塞泵是电静液作动器(EHA)的核心元件之一,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的特点。提高转速是实现EHA轴向柱塞泵小型化和高功率密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高速化将会给EHA轴向柱塞泵的设计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滑靴磨损、缸体倾覆以及柱塞腔空化。本文围绕EHA轴向柱塞泵高速化面临的上述挑战,创新设计了核心旋转组件新结构,建立了核心旋转组件设计准则,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和支撑上万转超高速EHA轴向柱塞泵样机的研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传统分布式滑靴的工作特点并拟实测量了其全周范围内的油膜厚度,由此推断出极端工况下传统分布式滑靴面临的挑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极端工况的新型一体式滑靴结构,彻底解决传统分布式滑靴的磨损问题。建立了新型一体式滑靴的润滑模型,并数值分析其润滑特性。试验对比了高压高速工况下两类滑靴的磨损情况,确定了新型一体式滑靴的优越性并验证了其润滑模型的正确性。(2)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了柱塞滑靴组件惯性力对缸体倾覆行为的影响。为避免高速下缸体发生倾覆失效,提出了EHA轴向柱塞泵缸体花键设计准则,利用柱塞泵产品数据验证了该准则的有效性。为解决EHA系统电机发热量大的难题,创新设计了一种EHA轴向柱塞泵负载敏感变量机构,研究了柱塞滑靴组件惯性力对负载敏感变量过程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元件和系统的模拟试验,验证了EHA轴向柱塞泵负载敏感变量机构的可行性。(3)评估了缸体倾覆行为对核心旋转组件加工误差的敏感性。基于缸体倾覆力矩阈值和运行工况,建立了EHA轴向柱塞泵核心旋转组件典型加工误差控制准则,试验对比了不同加工误差等级下EHA轴向柱塞泵的工作性能,验证了加工误差控制准则的正确性,为EHA轴向柱塞泵核心零件的设计、制造以及装配提供了具体指导和参考。(4)建立了柱塞腔压力预测模型,CFD仿真分析了柱塞腔内的空化现象,揭示了离心效应对柱塞腔压力分布和空化的影响规律。创新设计一种内倾型的缸体腰形槽结构,利用离心效应将缸体腰形槽处旋转油液“甩入”柱塞腔,从而抑制高速工况下柱塞腔内的空化现象,提高EHA轴向柱塞泵的自吸能力和有效输出流量。
李磊[5](2019)在《高转速电机泵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转速电机泵是一种集成了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和高转速斜盘式柱塞泵的紧凑电液动力源。由于在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高转速电机泵在多电飞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转速电机泵的相关研究涉及到流体动力、电机与电器、系统动力学以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交叉。为快速地完成电机泵的设计和控制,本论文建立了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模型以有效描述电机和泵动力学特性。本学位论文围绕高转速电机泵的关键理论及相关技术展开研究,选题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课题开展中做出了以下创新性研究:1.建立了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对电机泵时域和频率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不同于以前研究中只对电机和泵分别进行建模分析,本论文从电机和泵同属旋转机械、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角度出发,将电机泵主要物理量(如电机气隙磁感应强度、电机相电流、柱塞腔压力等)和关键性能特性用统一的谐波叠加模型描述。该谐波叠加模型中,稳态分量由稳态工作点决定,通过静态计算得到;谐波基函数则由电机泵结构参数决定;谐波系数则可以适当调节以适应电机泵的性能要求。考虑任意线圈布置和配流盘压力过渡角,应用该统一的谐波叠加模型推导出了电机泵扭矩脉动、斜盘激振力/力矩和泵旋转组件失稳临界速度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压力过渡角在合理范围变化时,泵扭矩脉动率均小于3%;电机泵扭矩脉动主要取决于电机,而奇数相的采用能够降低电机扭矩脉动水平;旋转组件失稳临界速度则反比于柱塞-滑靴组件离心力和柱塞腔平均压力这一无量纲比值。2.创建了斜盘高频振动闭式谐波解折馍型以快速地分析不同转速下的斜盘振动时域和频域特性。在变量柱塞泵压力控制系统中,泵出口压力脉动作为反馈信号噪声和柱塞-滑靴组件合力矩作为外干扰信号使得斜盘在其稳定位置附近高频振动,最终导致柱塞泵振动加剧和功率损失增大。由于压力控制系统中状态变量多和阀口流量非线性的存在,传统时域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计算时间长且难以从物理意义上深入解析振动特性;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的频域模型则无法有效处理非线性。本论文将压力控制系统动态控制方程表达成谐波形式,建立了斜盘高频振动闭式谐波解析模型。该解析模型从谐波幅值的角度,通过速度相关特征矩阵直观地表征了转速变化时,斜盘振动受泵出口压力脉动和柱塞-滑靴组件干扰力矩的影响情况。除此之外,该谐波模型计算时间短,能够同时从时域和频域上对斜盘高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为验证所推导的模型,研制了能够同时测量泵出口压力和斜盘角度高频信号的试验台。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谐波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斜盘高频振动的基波成分为其主导成分,且受压力脉动和干扰力矩幅值影响,基波幅值并不随转速增加严格单调递减。3.建立了逆向谐波模型以实时求解能够衰减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扭矩脉动和径向不平衡力的最优电流。为衰减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在正常运转过程下的扭矩脉动和一相断路(电机最常见故障)下过大的扭矩脉动及不平衡力,需要合适的逆向模型推导最优输入电流以实现特定的无纹波输出扭矩。传统时域逆向模型由于需要插值拟合和矩阵求逆运算,求解最优电流时间长且需要高性能控制器,而逆向谐波模型将最优电流的求解分解成离线运算部分和必须实时计算的部分,其中实时计算部分只需将从离线运算部分计算好的电流谐波幅值乘以相应的谐波基函数。因此,计算最优电流所需要的时间显着减少(从传统时域逆向模型的几百微秒减少到2微秒)。相应地,控制系统实际实施中更新控制值所导致的延迟效应和对控制器的计算能力要求也大幅降低,这对高转速工况下保证电机控制系统性能至关重要。大量文献检索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首次在电机故障后的容错策略中考虑了作用在转子上的不平衡力,可以扩展到任意相数的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高转速柱塞泵、电机泵转速排量复合控制及一体化设计三个方面对高转速电机泵进行了文献调研,并总结了高转速电机泵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本课题研究难点。第二章,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数学模型。为有效描述电机泵动力学特性,本章建立了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电机和泵关键参数对电机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说明了统一模型在描述高转速电机泵动力学特性上的有效性。第三章,基于谐波的多相容错永磁电机设计方法。本章从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数学模型出发,在推导电机磁场解析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基础上,给出电机结构参数选取方法并建立起性能参数与电机静磁场参数/谐波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通过一个设计实例说明并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第四章,变量柱塞泵斜盘高频振动特性分析。本章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斜盘高频振动的机理,并建立了斜盘高频振动闭式谐波解析模型。通过数值和试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转速下的斜盘高频振动特性。第五章,高转速电机泵谐波补偿振动衰减方法。本章首先总结了高转速电机泵的振动/噪声来源。为降低高转速电机泵振动/噪声水平,提出利用谐波补偿的方法衰减多相容错电机的扭矩脉动、不平衡力以及斜盘式柱塞泵的出口压力脉动。在多相电机方面,建立了逆向谐波模型实时求解能够衰减扭矩脉动和不平衡力的最优电流;在泵方面,设计了一种网络拓扑型谐波共振式脉动衰减器以适应严苛的安装空间。仿真和试验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衰减高转速电机泵振动/噪声水平。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突出了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并对将来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做出展望。
王航[6](2018)在《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其性能好坏影响整个液压系统的控制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等领域。传统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作为转速变量的驱动端,采用伺服阀、比例阀作为斜盘倾角变量的驱动端,使得系统存在动态响应慢、节能性差等缺点,严重制约着液压控制系统性能的提升。随着数字控制方式的迅速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将高速开关阀与永磁同步电机分别作为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斜盘倾角驱动与主轴转速驱动,将两者进行智能结合,改善系统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液压泵种类、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变量控制方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该泵的复合变量控制方式。首先从理论上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通过设计转速环、电流环、SVPWM算法,搭建了电机转速的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为了实现电机无传感器转速识别,运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构建了电机的转速辨识控制系统,利用MATLAB进行了系统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设计合理,满足电机性能要求。随后通过对二位三通高速电磁开关阀控制性能的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高速电磁开关阀的液压缸位移控制系统,结果证明,该控制方式下系统响应性快、控制精度高。将永磁同步电机取代传统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实现泵的转速变量,结合高速电磁开关阀取代传统的伺服阀、比例阀实现泵的斜盘倾角变量,利用AMESim与Simulink搭建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变量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证明系统响应性快速提升。并提出一种顺序控制策略,改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复合控制系统的节能性,结果证明顺序控制方式满足设计要求。
李晓华,曹雪燕[7](2017)在《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调压方法探讨》文中指出文章以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为例,分析其结构组成及恒压控制原理。针对现场调试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从功率传递角度出发,结合电工学理论,通过研究柱塞泵压力、流量、电机电流三者的变化关系,从而总结出了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在实际使用中的调压原理与方法。
丰章俊[8](2016)在《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泵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它是任何一台液压设备不可缺少的心脏元件。在众多液压泵中,以轴向柱塞泵的性能突出、结构简单、噪音低、效率高、寿命长和具有自吸能力等优点,受到国内外液压泵生产厂家的关注。传统轴向柱塞泵其内部相对运动的零件多,对材料材质、加工精度要求高,对油液污染敏感,加工、使用、维护的要求和成本较高,价格昂贵;缸体随传动轴一起转动,转动惯量大,导致启动、停止、调速的响应速度慢,不利于通过调速来控制泵的输出流量;其缸体内摩擦副较多,高速转动下,缸体温升较快,配流盘、柱塞等零件的磨损直接影响泵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柱塞泵本身工作原理的限制,传动轴转动一周,每个柱塞只能实现一次吸油和一次排油,其排量受到了限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的传动轴与活塞一体化设计,即活塞既可改变容腔容积又传递动力。活塞与泵体同轴线,取消了传统轴向柱塞泵的配流盘结构。(2)初步确定活塞直径及活塞杆直径、活塞的行程、缸体通径、曲面导轨的运动规律、泵的工作介质、泵的流量、泵的排量、泵的密封方式的选择、泵的转速以及泵的出口压力。并详细阐述了二维(2D)单体轴向活塞泵与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工作原理。(3)对活塞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推导出关于双联泵的相关方程包括泵的流量、排量、泄漏量以及流量脉动的计算方程。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其输入扭矩、液压功率、效率(包括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进行了分析。(4)对所选择的等加等减速曲面导轨曲线做进一步分析,并探讨其他曲面导轨曲线的运动规律。(5)对泵进行全面的性能和寿命测定,检验泵的设计和制造成功与否。并测定各种因素(压力、排量以及油温)对泵效率的影响。新型结构的二维(2D)轴向活塞泵具有极强的创新性,不仅在性能上有很大突破,在体积上也实现了微型化,可以很好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
任春芳[9](2015)在《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传动作为机械工业的重要支柱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其性能对整个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通轴式轴向柱塞泵具有功率密度大,压力高,流量大,寿命长,且易于实现集成化等优点。A4VSO轴向柱塞泵是通轴式轴向柱塞泵中的优秀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固定设备的开式回路液压系统中。但目前市场上性能优越的A4VSO轴向柱塞泵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厂家生产的该类型产品技术还不太稳定,且产量较少。本文研制的HD-VSO250轴向柱塞泵与力士乐公司的A4VSO250产品在结构上相似,在性能上相同,是市场上急需的通轴泵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满足市场的需求,降低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本文首先从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其运动过程,建立其运动方程及流量方程。针对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主要零件——柱塞滑靴组件、缸体、配流盘、回程盘进行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HD-VSO250轴向柱塞泵进行了Solidworks三维建模。其次,在ADINA中建立了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关键零件力学模型,对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零件的应力分布和形变情况,完成了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力学校核。再次,建立了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配流面积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学科仿真软件Simulation X,搭建了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单个柱塞配流模型和全部柱塞配流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轴向柱塞泵的流量特性。最后,通过系统分析HD-VSO250轴向柱塞泵中10种主要零件——壳体、斜盘、主轴、缸体、配流盘、柱塞滑靴组件、回程盘、球碗、阀体、阀芯的结构特点、加工难点及解决措施,为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加工保障。通过对加工组装完成的HD-VSO250轴向柱塞泵进行样机试验,对试验后发现的缸体柱塞孔铜套脱出现象进行了专项分析和改进,经改进后的样机最终试验合格,验证了理论分析和建模仿真的正确性。
张清润[10](2015)在《煤油介质斜轴式变量柱塞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液压系统提出了轻量化、集成化的要求,用煤油取代传统的液压油或红油作为液压系统的工作介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是航天液压设备中的关键元件,其寿命和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航天设备的总体可靠性,煤油介质粘度低、润滑性差、易泄漏等特性恶化了柱塞泵的工作条件。由于涉及航空航天等军事领域,煤油介质柱塞泵的关键技术一直受到国外的封锁,国产煤油介质柱塞泵的研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实际产品的基础上,以传统液压油介质柱塞泵的设计理论为支撑,同时借鉴其它低粘度介质柱塞泵的研究思路,结合煤油的物化特性,完成了煤油介质柱塞泵的设计,并对其结构形式、运动学分析、压力流量特性、轴承、密封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针对煤油介质柱塞泵的技术要求和煤油介质的特殊性,首先探讨了煤油介质柱塞泵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通过理论建模的方式进行了柱塞泵流量特性和泄漏特性仿真分析;在完成主体结构设计与校核后,根据各运动副的PV值,完成了摩擦副材料的配对方案设计;针对轴尾密封高转速、高密封压力的工况,引入了机械密封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旋转配流盘式变量机构,研究了变量机构的流量特性;最后根据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了煤油介质柱塞泵的流体传动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对比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整泵的压力流量特性和泄漏特性的影响,为煤油介质柱塞泵间隙配合的选取提供了参考,预估了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效率。
二、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恒压控制的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恒压控制的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恒压变量泵控制阀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恒压变量泵原理 |
2 恒压控制阀数学模型 |
3 恒功率泵数值模拟 |
4 总结 |
(2)浮杯泵变量机构动力学及输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轴向柱塞泵研究综述 |
1.2.1 轴向柱塞泵发展历程 |
1.2.2 浮杯式轴向柱塞泵研究历程 |
1.3 液压柱塞泵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浮杯泵的理论分析及变量机构的设计建模 |
2.1 定量式浮杯泵 |
2.1.1 定量式浮杯泵的工作原理 |
2.1.2 定量式浮杯泵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
2.2 阀控式变量浮杯泵 |
2.2.1 工作原理 |
2.2.2 阀控变量机构技术难点分析 |
2.3 浮杯泵主要部件尺寸参数的推导 |
2.3.1 影响浮杯泵排量的参数推导 |
2.3.2 柱塞颈部的力学性能对斜盘倾角的限制 |
2.3.3 主轴球形节直径对斜盘倾角的限制 |
2.4 浮杯泵流量及脉动理论分析 |
2.4.1 泵的平均流量分析 |
2.4.2 泵的瞬时流量分析 |
2.4.3 泵的流量脉动分析 |
2.5 一种新型变量机构 |
2.5.1 变量控制机构主要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
2.5.2 变量机构与回转体结构的建模 |
2.5.3 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量机构转矩分析及系统动力学模型 |
3.1 滚珠丝杠驱动转矩 |
3.2 作用于电机轴的负载转矩 |
3.2.1 滚珠丝杠动态预紧转矩 |
3.2.2 负载转矩 |
3.3 变量机构及回转体结构的动力学建模 |
3.3.1 ADAMS软件介绍 |
3.3.2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建模环境及基本假设 |
3.3.3 创建约束关系 |
3.3.4 复位弹簧的力学模型设置 |
3.3.5 施加驱动及仿真参数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结构动力学仿真与理论分析的对比验证 |
4.1 变量机构响应和复位弹簧受力及压缩量 |
4.1.1 变量机构的响应时间分析 |
4.1.2 复位弹簧的受力及压缩量 |
4.2 斜盘与斜盘推杆的转速及转矩分析 |
4.3 浮杯质心运动特性的理论与仿真对比 |
4.3.1 浮杯的运动学分析 |
4.3.2 浮杯质心运动速度与理论分析对比 |
4.3.3 浮杯质心运动加速度与理论分析对比 |
4.4 变量机构的优点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imulink与AMEsim的整泵液压建模及输出特性 |
5.1 建立无刷直流伺服电机模型 |
5.1.1 传递函数 |
5.1.2 在Simulink中建立电机的仿真模型 |
5.1.3 仿真结果 |
5.2 在AMEsim中建立泵的液压模型 |
5.2.1 建模原理分析及基本假设 |
5.2.2 机械能模块 |
5.2.3 液压能模块 |
5.2.4 配流副模块 |
5.2.5 单柱塞仿真模型 |
5.2.6 整泵模型 |
5.3 输出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5.3.1 不同斜盘倾角 |
5.3.2 不同负载压力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一、论文总结 |
二、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
附录C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实践 |
(3)电比例斜轴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斜轴式轴向变量泵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1 斜轴式轴向变量泵发展历程 |
1.2.2 斜轴式轴向变量泵发展现状 |
1.3 轴向变量泵变量控制方式概况及研究现状 |
1.3.1 轴向变量泵变量控制方式概况 |
1.3.2 轴向变量泵变量控制方式研究现状 |
1.4 轴向变量泵变量控制方式发展趋势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恒压变量斜轴式柱塞泵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工作原理及其运动学分析 |
2.1.1 工作原理 |
2.1.2 运动学分析 |
2.2 斜轴泵流量及压力分析 |
2.2.1 瞬时流量分析 |
2.2.2 瞬时压力分析 |
2.3 动力学分析 |
2.3.1 柱塞组件受力分析 |
2.3.2 缸体受力分析 |
2.4 配流盘面积数学模型分析 |
2.5 变量原理分析 |
2.6 变量机构传递函数模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恒压变量斜轴泵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
3.1 三维机械模型建立 |
3.2 主体部分模型建立 |
3.2.1 单柱塞液压模型建立 |
3.2.2 单柱塞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 变量部分模型建立 |
3.3.1 变量机构液压模型建立 |
3.3.2 变量机构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3.4 变量泵机电液联合模型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恒压变量斜轴泵压力与流量仿真分析 |
4.1 柱塞基本运动仿真分析 |
4.2 配流盘参数对单柱塞压力流量特性仿真分析 |
4.2.1 配流盘面积仿真分析 |
4.2.2 配流盘参数对单柱塞压力流量特性分析 |
4.3 斜轴泵整体流量压力特性仿真分析 |
4.3.1 不同负载下压力流量脉动仿真 |
4.3.2 不同缸体倾角下流量压力仿真分析 |
4.3.3 不同转速下流量压力仿真分析 |
4.4 变转速工况下柱塞副泄漏特性分析 |
4.5 负载工况下柱塞副摩擦力特性分析 |
4.6 缸体所受合力矩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恒压变量斜轴泵动静态特性及参数优化 |
5.1 静态特性分析 |
5.2 动态特性分析 |
5.2.1 变负载工况仿真特性分析 |
5.2.2 变压力工况下仿真特性分析 |
5.3 参数优化 |
5.3.1 变量缸弹簧预压紧力对恒压泵控制特性研究 |
5.3.2 压力阀阀芯直径对恒压泵控制特性研究 |
5.3.3 活塞杆直径对恒压泵控制特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EHA轴向柱塞泵高速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滑靴磨损研究概况 |
1.2.2 缸体倾覆研究概况 |
1.2.3 柱塞泵空化研究概况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附录:本章学术论文成果 |
第二章 适用于极端工况的新型一体式滑靴设计 |
2.1 传统分布式滑靴简介 |
2.1.1 分布式滑靴工作方式 |
2.1.2 分布式滑靴油膜厚度测量结果分析 |
2.2 新型一体式滑靴设计 |
2.2.1 一体式滑靴结构特点 |
2.2.2 滑盘副润滑方程推导 |
2.2.3 滑盘受力分析 |
2.2.4 滑盘副润滑特性仿真研究 |
2.3 两类滑靴对比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附录:本章学术论文成果 |
第三章 惯性力影响下缸体倾覆行为与负载敏感变量研究 |
3.1 柱塞滑靴组件惯性力引起的缸体倾覆 |
3.1.1 缸体惯性倾覆力矩推导 |
3.1.2 缸体倾覆试验验证 |
3.2 缸体花键设计准则 |
3.3 柱塞滑靴组件惯性力对负载敏感变量过程的影响 |
3.3.1 EHA轴向柱塞泵负载敏感变量工作原理 |
3.3.2 EHA轴向柱塞泵斜盘受力分析 |
3.3.3 EHA轴向柱塞泵负载敏感变量试验 |
3.3.4 EHA样机地面模拟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附录:本章学术论文成果 |
第四章 基于缸体倾覆的核心旋转组件加工误差敏感性分析 |
4.1 柱塞滑靴组件质量误差敏感性分析 |
4.1.1 柱塞滑靴组件质量误差控制准则 |
4.2 质量误差控制准则试验验证 |
4.3 缸孔尺寸误差敏感性分析 |
4.3.1 缸孔分布圆半径误差控制准则 |
4.3.2 缸孔角间距误差控制准则 |
4.3.3 缸孔平行度误差控制准则 |
4.4 本章小结 |
附录:本章学术论文成果 |
第五章 离心力影响下柱塞腔空化现象及其抑制结构探究 |
5.1 柱塞腔空化类型 |
5.2 柱塞腔油液压力解析表达式推导 |
5.3 柱塞腔蒸汽型空化CFD仿真研究 |
5.4 柱塞腔含气型空化CFD仿真研究及抑制结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附录:本章学术论文成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5)高转速电机泵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高转速柱塞泵研究进展 |
1.2.3 电机泵转速排量复合控制及一体化设计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 |
第2章 高转速电机泵统一数学模型 |
2.1 高转速电机泵周期性分析 |
2.1.1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 |
2.1.2 高转速斜盘式柱塞泵 |
2.2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特性分析 |
2.2.1 磁动势及感应电动势 |
2.2.2 线圈输出力/力矩增益 |
2.2.3 齿槽转矩脉动 |
2.3 高转速柱塞泵动力学特性分析 |
2.3.1 斜盘动力学特性分析 |
2.3.2 旋转组件动力学特性分析 |
2.4 电机泵动力学特性分析 |
2.4.1 电机输出力/力矩 |
2.4.2 斜盘式柱塞泵振动特性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谐波的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方法 |
3.1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设计 |
3.2 电机磁场子区域解析模型 |
3.2.1 磁场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
3.2.2 磁场子区域解析模型 |
3.3 基于谐波的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方法 |
3.3.1 电机结构参数选取原则 |
3.3.2 性能参数与磁场参数/谐波映射 |
3.4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实例 |
3.4.1 数值仿真 |
3.4.2 试验数据验证 |
3.5 小结 |
第4章 变量柱塞泵斜盘商频振动特性分析 |
4.1 斜盘高频振动机理和时域动态模型 |
4.1.1 斜盘高频振动机理分析 |
4.1.2 斜盘高频振动时域模型 |
4.2 斜盘高频振动闭式解析模型 |
4.2.1 斜盘高频振动时域模型谐波化表示 |
4.2.2 斜盘高频振动闭式谐波解析模型推导 |
4.3 模型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 |
4.4 小结 |
第5章 高转速电机泵谐波补偿振动衰减方法 |
5.1 高转速电机泵振动机理分析 |
5.1.1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振动机理 |
5.1.2 高转速斜盘式柱塞泵振动机理 |
5.2 逆向谐波模型实时衰减电机扭矩脉动 |
5.2.1 正常工作状态逆向谐波模型 |
5.2.2 一相断路状态逆向模型及容错控制策略 |
5.3 网络拓扑型谐波共振式压力脉动衰减器 |
5.3.1 网络拓扑谐波共振型压力脉动衰减原理及动态模型 |
5.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单个柱塞腔压力动态分析 |
B. 三角函数性质证明 |
B.1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中三角函数性质的证明 |
B.2 斜盘式柱塞泵中三角函数性质的证明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液压泵分类 |
1.3 液压泵变量控制系统组成 |
1.3.1 变量机构变量控制 |
1.3.2 变转速变量控制 |
1.4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变量控制研究现状 |
1.4.1 电机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研究现状 |
1.4.2 高速开关阀控系统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机变转速变量控制系统研究 |
2.1 PMSM基本原理 |
2.1.1 PMSM结构特征 |
2.1.2 PMSM基本模型 |
2.2 PMSM坐标变换 |
2.2.1 坐标变换原理 |
2.2.2 转子磁场定向数学建模 |
2.3 矢量控制原理 |
2.4 基于PI调节器的PMSM双闭环矢量转速控制系统 |
2.4.1 电流控制环 |
2.4.2 转速控制环 |
2.4.3 矢量脉宽调制算法 |
2.4.4 双闭环控制器的PMSM系统仿真 |
2.5 基于MRAS算法的PMSM转速辨识控制系统 |
2.5.1 MRAS观测器原理 |
2.5.2 MRAS算法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确定 |
2.5.3 Popov自适应律设计 |
2.5.4 基于MRAS控制器的PMSM转速辨识系统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量机构变量控制系统 |
3.1 高速开关阀概述 |
3.1.1 高速电磁开关阀工作原理 |
3.1.2 高速电磁开关阀数学建模 |
3.2 基于AMESim的高速电磁开关阀特性分析 |
3.2.1 高速开关阀静态特性分析 |
3.2.2 高速开关阀动态性能分析 |
3.3 高速电磁开关阀控位移系统 |
3.3.1 高速电磁开关阀控位移系统数学建模 |
3.3.2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4 高速电磁开关阀控位移系统性能分析 |
3.4.1 高速电磁开关阀脉冲频占空比分析 |
3.4.2 高速电磁开关阀负载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变量控制系统 |
4.1 轴向斜盘式柱塞泵工作原理 |
4.2 轴向斜盘式柱塞泵运动模型 |
4.2.1 单柱塞运动数学模型 |
4.2.2 单柱塞进出油口建模 |
4.2.3 单柱塞位移模型 |
4.2.4 单柱塞运动模型 |
4.2.5 单柱塞运动模型仿真 |
4.3 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变量控制系统 |
4.3.1 复合变量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3.2 复合变量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
4.3.3 复合变量控制系统响应性分析 |
4.4 基于复合控制系统的顺序调节控制方案 |
4.4.1 基于复合变量控制的顺序控制器设计 |
4.4.2 基于复合变量控制系统的顺序调节控制器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电磁开关阀控位移系统试验分析 |
5.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5.2 系统功能模块 |
5.2.1 系统控制器模块 |
5.2.2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 |
5.2.3 高速电磁开关阀集成模块 |
5.2.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 高速开关阀空载流量特性试验 |
5.3.1 试验方案 |
5.3.2 试验分析 |
5.4 高速开关阀压差-流量特性试验 |
5.4.1 试验方案 |
5.4.2 试验分析 |
5.5 高速开关阀控液压缸位移特性试验 |
5.5.1 试验方案 |
5.5.2 试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高速电磁开关安装加工图 |
(7)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调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结构特点分析 |
2 柱塞泵恒压控制原理分析 |
3 在实际使用中的调压方法分析 |
4 结束语 |
(8)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轴向柱塞泵概述 |
1.1.1 轴向柱塞泵的历史 |
1.1.2 轴向柱塞泵的特点 |
1.2 典型轴向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2.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2.2 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选题意义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工作原理 |
2.2.1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定义与分类 |
2.2.2 二维(2D)单体轴向活塞泵的工作原理 |
2.2.3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工作原理 |
2.2.4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特点 |
2.3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的结构设计 |
2.3.1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转子部分的结构 |
2.3.2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定子部分的结构 |
2.3.3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传动部分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运动及动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运动分析 |
3.2.1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活塞运动速度、加速度方程 |
3.2.2 二维(2D)轴向活塞泵排量、流量和流量脉动的分析 |
3.3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动力分析 |
3.3.1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输入扭矩计算 |
3.3.2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功率计算 |
3.3.3 二维(2D)轴向活塞泵的效率计算 |
3.3.4 二维(2D)轴向活塞泵传动端的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维(2D)轴向活塞泵曲面导轨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几种导轨曲线的分析比较 |
4.3 二维(2D)轴向活塞泵曲面导轨的设计方法 |
4.3.1 圆柱曲面导轨的设计 |
4.3.2 等加等减速曲面导轨的设计 |
4.3.3 等加等减速曲面导轨的解析法设计 |
4.3.4 等加等减速曲面导轨的设计补偿 |
4.3.5 曲面导轨的参数设计及其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测试系统 |
5.2.1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实验内容 |
5.2.2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实验平台搭建 |
5.3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效率特性实验 |
5.4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主体结构可靠性实验 |
5.5 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噪声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9)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柱塞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
1.2.4 柱塞泵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理论分析 |
2.1 工作原理分析 |
2.2 运动学分析 |
2.3 流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零件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
3.1 柱塞滑靴组件的设计 |
3.1.1 保证滑靴紧贴斜盘的几种方式 |
3.1.2 柱塞的结构设计 |
3.1.3 滑靴的结构设计 |
3.1.4 滑靴的受力分析 |
3.1.5 柱塞滑靴组件的受力分析 |
3.2 缸体的设计 |
3.2.1 缸体的结构设计 |
3.2.2 缸体的受力分析 |
3.3 配流盘的设计 |
3.3.1 配流盘的结构设计 |
3.3.2 配流盘的受力分析 |
3.4 回程盘的设计 |
3.4.1 回程盘的结构设计 |
3.4.2 回程盘的受力分析 |
3.5 HD-VSO250柱塞泵的SOLIDWORKS建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零件的ADINA静力学仿真 |
4.1 滑靴的静力学仿真 |
4.1.1 滑靴的前处理 |
4.1.2 滑靴的约束和加载 |
4.1.3 滑靴的仿真结果分析 |
4.2 柱塞的静力学仿真 |
4.2.1 柱塞的前处理 |
4.2.2 柱塞的约束和加载 |
4.2.3 柱塞的仿真结果分析 |
4.3 缸体的静力学仿真 |
4.3.1 缸体的前处理 |
4.3.2 缸体的约束和加载 |
4.3.3 缸体的仿真结果分析 |
4.4 主轴的静力学仿真 |
4.4.1 主轴的前处理 |
4.4.2 主轴的约束加载 |
4.4.3 主轴的仿真结果分析 |
4.5 回程盘的静力学分析 |
4.5.1 回程盘的前处理 |
4.5.2 回程盘的约束和加载 |
4.5.3 回程盘的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塞泵的流量特性分析 |
5.1 多学科仿真软件介绍 |
5.2 柱塞泵的流量脉动分析 |
5.3 配流面积模型分析 |
5.3.1 柱塞腔与阻尼槽连通时的过流面积 |
5.3.2 柱塞腔进入腰形槽区域后的过流面积 |
5.3.3 柱塞腔进入直槽区域节流后的过流面积 |
5.3.4 柱塞腔与槽口完全连通时的过流面积 |
5.4 轴向柱塞泵的单柱塞配流模型分析 |
5.4.1 单柱塞配流模型的建立 |
5.4.2 单柱塞模型的流量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5.5 轴向柱塞泵的流量特性仿真 |
5.5.1 轴向柱塞泵流量特性仿真模型的建立 |
5.5.2 轴向柱塞泵流量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零件加工难点分析及样机试验 |
6.1 壳体的加工难点分析 |
6.2 斜盘的加工难点分析 |
6.3 主轴的加工难点分析 |
6.4 缸体的加工难点分析 |
6.5 配流盘的加工难点分析 |
6.6 柱塞滑靴组件的加工难点分析 |
6.7 回程盘的加工难点分析 |
6.8 球碗的加工难点分析 |
6.9 阀体的加工难点分析 |
6.10 阀芯的加工难点分析 |
6.11 缸体柱塞孔铜套脱出问题分析 |
6.11.1 问题背景 |
6.11.2 问题分析 |
6.12 样机试验 |
6.12.1 试验条件 |
6.12.2 试验项目 |
6.12.3 试验装置 |
6.12.4 试验结果 |
6.12.5 试验结论 |
6.1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煤油介质斜轴式变量柱塞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低粘度介质轴向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结构形式分析 |
2.3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运动学分析 |
2.3.1 五连杆机构的转角差分析 |
2.3.2 柱塞运动分析 |
2.4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受力分析 |
2.4.1 柱塞副受力分析 |
2.4.2 配流副的力学模型 |
2.4.3 配流盘高压区压力包角分析 |
2.4.4 配流副的受力分析 |
2.5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流量分析 |
2.5.1 流量特性分析 |
2.5.2 柱塞副泄漏分析 |
2.5.3 配流副泄漏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设计 |
3.1 引言 |
3.2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总体分析 |
3.2.1 煤油泵主要技术指标 |
3.2.2 煤油介质斜轴式变量柱塞泵总体结构 |
3.2.3 煤油泵摩擦副材料选择与配对 |
3.3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主体结构设计 |
3.3.1 基本结构参数计算 |
3.3.2 连杆柱塞设计 |
3.3.3 缸体结构设计与校核 |
3.3.4 配流副设计 |
3.3.5 摩擦副PV值计算 |
3.4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轴承配置型式分析与校核 |
3.5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轴尾机械式密封分析与设计 |
3.5.1 机械密封结构和原理 |
3.5.2 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变量机构设计 |
4.1 引言 |
4.2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的变量形式分析 |
4.2.1 摆动缸体式 |
4.2.2 旋转配流盘式 |
4.2.3 变量方式对比 |
4.3 变量机构结构设计 |
4.3.1 变量机构总体结构 |
4.3.2 扩大配流盘摆角范围的方法 |
4.3.3 变量机构的静态数学模型 |
4.3.4 变量机构的动态数学模型 |
4.3.5 变量机构的静态特性 |
4.4 旋转配流盘式变量机构变量特性分析 |
4.4.1 瞬时流量分析 |
4.4.2 瞬时流量品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油介质轴向柱塞泵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ADINA有限元分析的煤油泵关键零部件校核与优化 |
5.2.1 柱塞校核计算 |
5.2.2 连杆校核计算 |
5.2.3 连杆柱塞组件校核计算 |
5.2.4 配流盘校核计算 |
5.2.5 缸体校核计算 |
5.2.6 配流副校核计算 |
5.2.7 主轴校核计算 |
5.3 煤油泵流体传动模型建立 |
5.3.1 煤油泵的传动模型分析 |
5.3.2 单柱塞模型的建立 |
5.3.3 整泵模型的建立 |
5.4 基于LMS AMESim的煤油泵特性仿真分析 |
5.4.1 煤油泵的流量特性分析 |
5.4.2 管路容积对压力上升时间的影响 |
5.4.3 配流盘腰形槽包角对压力超调的影响 |
5.4.4 煤油泵泄漏规律仿真分析及容积效率评估 |
5.4.5 变量泵压力流量稳态特性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恒压控制的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恒压变量泵控制阀参数优化设计[J]. 李瑞清,陈伟敬,任凯,李志云.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2(03)
- [2]浮杯泵变量机构动力学及输出特性研究[D]. 何皓.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电比例斜轴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特性研究[D]. 李志冬.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4]EHA轴向柱塞泵高速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潮群. 浙江大学, 2019(08)
- [5]高转速电机泵动力学特性研究[D]. 李磊. 浙江大学, 2019(08)
- [6]基于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复合控制系统研究[D]. 王航.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A7VDR斜轴式轴向柱塞泵调压方法探讨[J]. 李晓华,曹雪燕. 包钢科技, 2017(02)
- [8]二维(2D)双联轴向活塞泵的设计及研究[D]. 丰章俊.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9]HD-VSO250轴向柱塞泵的研制[D]. 任春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10]煤油介质斜轴式变量柱塞泵研究[D]. 张清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