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认识

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认识

一、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贾占华[1](2020)在《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然而,在经济向好发展的同时,背后隐藏的一系列矛盾也逐渐显现:供给体系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失衡;创新驱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对经济的约束逐渐增强等。其中,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国家将调结构、稳增长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结构调整是突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深层次障碍的利器,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东北地区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和资源性矛盾凸显。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一定程度上缓减了经济下行压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结构性问题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重化工业比重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的偏好远远高于消费,使投资与消费严重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传统物质资本投入大于科技创新,增长动力不足等。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2016年国家提出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明确指出推进结构调整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研究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结构性因素,有助于深入剖析“新东北现象”的症结,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因子分析、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面板门槛回归、空间计量模型等技术方法,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究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交互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剖析了这三种效应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转型路径及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系统梳理了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相关理论。其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将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划分为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区域结构;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将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为直接效应、交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简称三种效应),并系统阐述产生三种效应的理论逻辑,以此为论文的研究主线展开实证研究。再次,分别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探究了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为研究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效果奠定基础。然后,将经济结构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运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交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从省域层面分别探讨了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种效应的差异性。最后,分析了国内外发达地区“调结构、促增长”的典型案例,从中获得提升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启示,并针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变特征: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方向演进;要素投入结构由传统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投入转变;投资消费结构始终呈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区域结构保持非均衡状态;国际收支结构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二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水平空间差异显着,并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各结构要素的合理化水平由低到高排名依次为投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三是要素投入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投资消费结构和区域结构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市际差异。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投资消费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负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投资消费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区域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的负向交互作用。五是部分结构要素(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且具有明显的省域差异。此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长期和短期差异性。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转型路径,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提高结构变动对东北地区经济的正向推动效应;培育合理的结构互动体系,以增强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要素间的正向交互效应;完善制度化区域合作机制,以强化经济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

杨海波,高兴民[2](2020)在《优化经济结构的时代意义与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显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与周期性因素有关,也表现出结构性原因,因此我国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与高度化。

赵通[3](2019)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研究》文中指出产融结合是指随着某一地区或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和金融业自身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间资本开始相互融合的行为。当前世界范围内产融结合主要可划分为"由融到产"和"由产到融"两种融合的方式,目前中国以“由产到融”为主。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产融结合的概念、模式和动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提出了产融结合对经济结构升级的三大促进机制,即促进传统产业效率提升、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升级。并依据中国1360家制造业行业企业的微观特征信息,从省区和行业两个层面测度了产融结合的状态,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随后,依据本文提出的理论逻辑框架,对产融结合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三大机制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在促进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层面,基于共同边界的E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7个制造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作为传统产业效率提升指标,从市场结构的视角分析产融结合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层面,利用资金支持效应、风险分散效应和协同效应阐述了产融结合推动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逻辑,并依据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特征,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对产融结合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层面,从产融结合为产业发展消除内源性融资约束和增进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对产融结合对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依据理论逻辑和实证检验的结果,结合中国产融结合的现实状况,提出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具体路径与政策。

孟溦蕾[4](2018)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使得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综合素质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阶段追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的宏观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上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仍在持续发挥影响和效力所导致。因此,实现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有力消解,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哲学表述,其内在地包含经济生产方式﹙简称为经济方式﹚、政治生产方式﹙简称为政治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简称为文化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简称为社会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简称为生态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讲,旨在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深刻挖掘基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架构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既有逻辑前提和内在展开线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应具有的整体性逻辑体系,从而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基点。从实践层面来讲,目的在于对科学揭示和准确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重大意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科学内涵、所呈现的新的特点、要求和趋势、所蕴涵的系统全面性深刻变革本质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和力量。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重新解读了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提供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背景并据此确定由理论推演到实践探索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哲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程为基点,分别对作为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组成内容的经济方式之经济力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治方式之政治力与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方式之文化力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方式之社会力与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方式之生态力与生态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对呈现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路径作出系统性架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总体性角度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旨在以本文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论述为基础,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总体性概括和说明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张宁[5](2016)在《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位,人均GDP也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还需看到,经济增速连续五年走低,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有效需求不足等被频繁提及,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新常态”。高速增长中积累的矛盾已经愈发突出,结构性扭曲越发严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而货币政策作为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结构调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基于历史数据实证研究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本文首先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而阐述了相关理论,探讨了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的作用机制;随后回顾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与货币政策变动;在后半章节,本文选取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和需求结构高级化指标代表经济结构的三个维度,选取利率、汇率和信贷规模代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利用31省市相关数据,分别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延伸性的结论。实证结果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时间范围即2000-2013年间,利率提升对不同样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正向影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需求结构高级化也有正向影响,但都是在沿海地区不显着。(2)汇率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原因归结为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区别以及产业间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但汇率上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负面,这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程度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汇率提升对三个样本的需求结构高级化都有正向影响。(3)信贷规模上升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正向影响,由于作用机制的内在差异,这与利率影响并不矛盾;信贷对需求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普遍不显着。本文在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周叔莲[6](2013)在《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理论,掌握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我国系统研究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研究经济结构既要研究生产关系结构,也要研究生产力结构,要在它们的协调统一中深化对经济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认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和盲目追求高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还应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三者的关系,应深入探索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途径。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根据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应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魏旭[7](2013)在《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由三次产业所构成,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代表,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代表,第三产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第三产业尽管得以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不断攀升,还存在总量不足、比重偏低、结构性不协调等问题,现行商品劳务税制尚不适应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要求,通过对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旨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品劳务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其他国内商品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在商品劳务税收中占居主导地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对商品劳务税制基础发生重要变化。在其他国内商品税中虽然有的税种设置之间存在叠加和重复征税,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而言的,除国际贸易之外,国内商品劳务税只有两大税种,即增值税和消费税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行为,主要应揭示经济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商品劳务税收与第三产业经济相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商品劳务税制运行通过影响和改变微观主体行为,促进商品劳务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通过对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价值取向选择,以实现优化产业结构与税收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商品劳务税制要素流动,调整资源配置,扭转日益扩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趋势,以使经济发展短期调节与长期增长的有机结合。商品劳务税收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工具,对产业结构聚集与扩散具有重要调节功效,其导向影响要素流动的经济现象,表现出极其强大的释放力与生命力。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要有利于促使第三产业经济集聚与扩散的形成与变化,发挥其内生机理的市场放大效应,诠释税制设计政策选择行为。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功能,运用税收杠杆推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既要遵循税收规律和实践检验,又要吸纳各国政府对税制设计的普遍做法。商品劳务税制运行,对推进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较好地集聚与外溢效应。国际税收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税制相互比较与借鉴,已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导致税制设计互动与趋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理论框架,是要总结、吸收和消化税收前沿理论,分析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构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模式。在微观基础构建上,将第三产业定位于一个有界集合之中,以商品劳务税制运行适应性为出发点,寻求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税制设计的政策选择,要充分考量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一般均衡性经济布局的影响,要体现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局域拉动效应的理论内涵。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要考量其市场实际放大效应,从而判别税制运行对税负负担的影响。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外溢效应理论刻画,重点刻画税收政策外溢的距离衰减效应,以及对第三产业经济拉动效应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选择策略的互动效应,是基于国际税收竞争而需要趋同化,其政策选择要对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关系进行横向诊断,以此识别与检测税制设计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我国在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由于受欧盟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运行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攻方向,是一项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系统工程,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破解经济增速趋缓与物价上涨的主要经济政策,将短期调控与长期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由政策激励与自主增长双向齐驱并进,按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重点在于抑制经济增长的波动,促进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所采取调控宏观经济重点措施在于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性。世界经济复苏需要发达国家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秩序重构,我国也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有突破,只有解决好不协调、不平衡和不持续的经济发展瓶颈,才能促使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发展,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举措,从而形成经济运行的长效机制。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要有利于调结构和保增长,以实现短期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与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要符合产业现行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加注重税收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就业、降低资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大力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水平。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要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产业税负水平与产业经济增长保持正向关系,合理税负水平可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助推税收持续增长,增加就业容量。要建立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商品劳务税收政策体系,继续完善劳动密集型和区域性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在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应当重点明确,层次清楚,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要注重扶持外向型服务业发展,对承接国际服务贸易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可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构建与区域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商品劳务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中西部区域税收负担,吸引资本和生产要素流入,其目的在于增加区域税收收入,改善区域需求结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区域三次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是公共产品价格,其主要含义是指纳税人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具体而言,就是如消费私人产品需要付费,私人产品的消费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支付的是商品价格;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是通过市场行为,而是通过纳税形式缴纳税收价格。所谓价格是市场活动的最基本表现手段,税收价格不是对经济活动的简单模拟,而是具体价值的矢量,税收既是根基于经济活动,也是应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应当充分符合民意,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价格与税收价格具有同样道理,应为广大纳税人提供适应性税负选择空间。税收价格与市场价格又是不同的,它表现在作出的决定方式上有所区别,税收价格是通过税收立法而决定的,税收活动不仅是纳税人依法的纳税行为,也是政府依法的课税行为。通过增税政策抑制总需求,从而实现价格稳定,是凯恩斯反通胀税收政策的主张,税收是通过降低私人的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总需求的,增加税收直接减少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就可降低消费支出,从而减轻通胀压力。税收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通过内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机理而进行的。内在稳定器是一种自动反应的税收调节机制,当经济增长较高时,国民收入将相应增长,税收增幅就应高于国民收入增幅,这样既可抑制社会总需求,又可防止通货膨胀。相机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相应地采取税收政策措施,以避免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增加税收抑制通胀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调控社会总需求,但对资本和劳动投入产生负面不利影响。减税可增加供给,使供给增速高于需求的增速,以达到抑制通胀的比较理想效果。供给学派认为,税率的降低可增加私人的储蓄,储蓄的增加必然带动投资的增加,这就使单位投入能够产出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减税可刺激投资,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并成为抑制通胀的重要途径,减税不是全面减税,而是与产业政策导向相一致,只有充分发挥减税刺激商品劳务供给的作用,才能有效抑制通胀。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提高税制要素配置的整体运行效率。加强第三产业经济政策与商品劳务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现代农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第三产业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和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已动摇地方税收根基,必须对分税制进行重构,为兼顾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仍将增值税作为共享税,按照原有税收分配规模,相应调整增值税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享比例,适当扩大地方税收分配所占份额。伴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不断推进,要对适应性行业推行增值税,对不适应性行业要构建新的税种,最终将营业税被增值税和其他税种所代替。本文深入研究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政策选择,是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时代背景,通过优化税制设计,加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为本文研究的方向。

任启明[8](2012)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次导论一、问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法律(一)经济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法律问题二、模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模型分析(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体(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模型(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法律问题:以企业选择要素为核心(一)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劳动法律问题(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税收法律问题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法律问题:以政府促进要素为核心(一)政府间接指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法律问题分析:行政裁量(二)政府直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法律问题分析: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法(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府系统博弈的法律问题分析五、结论:促进与规范:以法律保障经济结构调整

王娟[9](2012)在《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对我国结构失衡现象的一种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在公共投资——体制性约束——经济结构转型三位一体的框架下,探索公共投资扩张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在综合评价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公共投资规模扩张对经济结构失衡影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导致公共投资加剧结构失衡的体制性约束因素,并实证分析了体制性因素对公共投资推动结构转型的影响和制约,以此破解公共投资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促进结构转型的难题,探索有利于解除结构转型体制性阻滞、实现结构转型的体制改革路径。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在于本轮金融危机过后,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对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失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结构失衡问题却日益凸显。高投资与结构失衡加剧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加快了短期内经济增长的速度,但高增长与高投资为何无法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背景下,结构性失衡问题与转轨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所产生的矛盾,以及体制改革不完善有直接的关联,而宏观调控政策未能解除结构失衡的体制性阻碍,体制性约束从而固化、强化了公共投资与结构失衡之间的矛盾。因此,对公共投资与结构转型关系的探索,需将其置于公共投资——体制性约束——经济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下,合理判断其关联机制以探索解决结构转型问题的现实路径。公共投资与结构失衡关系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推动结构转型的政策导向。在公共投资——体制性约束——经济结构转型的框架下探讨公共投资与结构转型的关联机制,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投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是影响我国转轨进程的重要变量,理清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制约其关系的体制性因素,有助于从根本上扫除制约结构转型的体制性障碍,缓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公共投资政策是服务于不同发展理念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工具,破解公共投资与结构失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工具以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桎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和持续性;三是虽然已有学者开始逐步关注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成果,但仍缺乏关于公共投资、体制性约束与结构转型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研究,而公共投资与结构转型之困、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困却对理论提出了较为迫切的诉求。基于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现状以及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本文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投资是否加剧结构失衡?公共投资规模扩张为何会加剧结构失衡?体制性约束是否制约了公共投资推动结构转型的实现?如何消除体制性约束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优化?这也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核心内容,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从现象层面分析公共投资对经济结构失衡的影响。在综合评价经济结构失衡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公共投资对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影响:一是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债务的DSGE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举债投资的融资模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公共投资对消费的作用方向受政府债务初始财政水平的影响,在政府高负债率下,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对经济的负面效应较大;二是对公共投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具体分析了公共投资的产业波及效果与公共投资产业领域的结构趋同化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公共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波及作用较大,且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加重了我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三是对公共投资与城乡结构失衡关系的研究,通过分析政府在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公共投资所存在的城乡差距现象,得出政府倾向城市的支出结构加重了城乡差距扩大的结论:四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描述,并探索公共投资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其次,深入挖掘了公共投资制约结构转型的体制性根源。在中国转轨经济背景下,体制性约束强化了公共投资与结构失衡之间的关系,且初始政策动机的层层放大对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固化、强化了公共投资与结构失衡关系的体制性根源。本章将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的普遍存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旧体制的弊端仍有残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尚未健全,各种矛盾、摩擦凸显,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不衔接、不协调。我国渐进改革所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均衡和市场效率不均衡,使初步建立的市场机制出现运行不畅和低效率。二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较多的缺陷。转移支付的地区差异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拉大。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造成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并进一步扭曲经济结构;三是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的激励加剧了中国启动消费的难度,从而强化、固化了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四是中国式特殊的分权体制也激发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热情,而地方政府间激烈的FDI竞争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偏斜因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的严重偏斜而加重,从而进一步扭曲经济结构。中国式分权及其架构的地方竞争塑造了重公共投资轻公共服务的政府支出偏好,这种偏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投资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衡。五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地方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公共投资的资金需求,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隐性的、不规范的借债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从而导致债务规模的膨胀和债务风险的增加。举债投资未能改变消费者预期,反而强化了消费的体制性约束,因而未能解决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然后,在公共投资——体制性约束——经济结构转型框架下对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公共投资体制性驱动力来源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逐,因此,经济增长是考察公共投资与结构转型关系的一个重要联系纽带。本章构建了包含公共投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三个内生变量的联立方程,并控制财政分权、地方竞争、民生支出等体制性约束因素。利用衡量经济结构转型水平的因子分析的因子总得分数据,从整体上考察经济结构转型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分别考察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内外部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能够显着促进结构转型,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有显着地抑制作用,结构转型无法刺激短期内经济迅速增长。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却抑制结构转型的实现,而民生支出能够显着促进结构转型。因此,在体制性约束下,经济增长、公共投资、结构转型陷入了公共投资与结构转型之困、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困。促进结构转型只能通过体制改革,解除制约结构转型的体制性因素。最后,提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涵义。要从根本上促进结构转型,必须深化改革,以引导、配合财政政策破除结构转型的体制性约束,保证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正向影响,实现增长与结构转型的互推式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前文对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解除结构转型实现的体制性障碍,并努力探索保持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正向影响的政策着力点,提出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的公共投资政策建议,助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张逸昕[10](2007)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分工和资源的配置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和力度客观上导致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大跨度、深层次的结构革命,这是继总量经济走出短缺经济循环后的新一轮经济变迁。结构调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经济结构问题是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正处在由前一周期的衰退阶段向新发展周期的创新阶段转移的困难时期。当前黑龙江省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经济结构性问题已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成为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以经济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论、协同论为手段,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依托21世纪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趋势,改变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系统的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的背景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论文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在对经济结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的基本框架。其中阐释了经济结构系统的内涵、特征,明确了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构成要素,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系统的特征,即经济结构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通过不同方式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去支持其它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功能而存在的。要对一个系统进行深刻的认识,就要揭示对这个系统的存续和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子系统以及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五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包括每个子系统的系统内部分析、系统间耦合分析、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以及促进各自功能发挥的方向选择。通过对子系统的实证研究,客观地总结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本文从系统耦合机理出发,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中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经济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经过一致性检验和灵敏度检验,证明能够反映经济结构系统的一般行为。通过多元回归确定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利用参数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各个子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仿真值与实际值之间误差较小,模型能够反映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整体变动情况。最后利用所建立模型对2006年至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进行预测,同时对未来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这为今后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本文在遵循指标体系设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基于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个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在考察期内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符合区域结构发展在周期内进展交替与周期间跃升状态相统一规律的结论。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优化的相应对策。黑龙江省应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把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调整五方面统筹结合起来,整体协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十一五”时期,要以投资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在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着重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适当加紧城乡与地区结构调整,使它们大体协调同步发展,产生“共振”效应。

二、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目标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经济结构的评价
        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三、相关文献述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增长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大推进理论
        二、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三、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四、结构转变理论
    第三节 系统科学理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论
        三、耗散结构理论
    第四节 其他相关理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理论逻辑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东北地区
        二、经济结构的内涵
        三、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效应作用机理
        二、交互效应作用机理
        三、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理
第四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特征
        一、省级层面的变化特征
        二、地级市层面的时空演化
    第二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合理性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二、资源禀赋
        三、历史因素
        四、技术进步
        五、政府与市场
第五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一、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总量分析
        二、直接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三、直接效应的计量模型结果
    第二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交互效应
        一、交互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造
        二、交互效应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造
        二、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第六章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问题剖析与调控措施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问题剖析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对增长产生负效应
        二、经济结构各要素间的交互效应有待提升
        三、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第二节 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调控措施
        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结构变动对经济的正向推动效应
        二、培育完善合理的结构互动体系,增强结构间的正向交互效应
        三、构建制度化区域合作机制,强化结构要素的正向溢出效应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优化经济结构的时代意义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1. 经济结构的界定与内涵。
    2. 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进展。
    3.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历程。
三、优化经济结构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1.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2. 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四、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政策与建议
    1. 把握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2. 政府在经济结构优化中要更有作为。
    3. 严格执行“三降一去一补”政策。
    4.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3)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2.1 产融结合的内涵、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1.1 关于产融结合概念内涵的研究综述
        2.1.2 关于产融结合的方式和状态的研究综述
        2.1.3 关于产融结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 产融结合对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影响综述
        2.2.1 产融结合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2.2.2 产融结合对中国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影响的研究综述
        2.2.3 产融结合对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2.2.4 产融结合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综述
    2.3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总体述评
第三章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机理分析
    3.1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理论基础
        3.1.1 产融结合的概念及模式
        3.1.2 产融结合的动因分析
    3.2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效率提升机制
        3.2.1 资源配置效应
        3.2.2 技术创新效应
        3.2.3 信息揭示效应
        3.2.4 协同发展效应
    3.3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产业成长机制
        3.3.1 资金支持效应
        3.3.2 风险分散效应
        3.3.3 金融环境效应
    3.4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3.4.1 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4.2 产融结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状态与评价
    4.1 中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金融资本发展历程
        4.1.2 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历程
    4.2 中国省级层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程度的测度
        4.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2.2 省级层面产融结合程度的测度
    4.3 中国行业层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程度的测度
    4.4 中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4.4.1 对产融结合的认识不足
        4.4.2 金融发展水平的限制
        4.4.3 有关产融结合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效率研究
    5.1 产融结合提升传统产业效率的基本逻辑
        5.2.1 产融结合对融资约束的放松效应
        5.2.2 产融结合的信息效应
    5.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
        5.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测算方法
        5.2.2 数据说明
        5.2.3 GTFP的测算分析
    5.3 产融结合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分析
        5.3.1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推动新兴产业成长研究
    6.1 中国产融结合推动新兴产业成长的现状
        6.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6.1.2 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6.2 产融结合推动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逻辑
        6.2.1 资金支持效应
        6.2.2 风险分散效应
        6.2.3 协同效应
    6.3 产融结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模型设定
        6.3.3 变量说明
        6.3.4 基于总体样本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3.5 基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7.1 中国产融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7.1.1 中国产融结合现状分析
        7.1.2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7.2 中国产融结合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基本逻辑
        7.2.1 产融结合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数量的基本逻辑与理论假说
        7.2.2 产融结合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质量的基本逻辑与理论假说
        7.2.3 产融结合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逻辑与理论假说
    7.3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7.3.1 模型选择
        7.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7.4 实证结果及分析
        7.4.1 基准模型
        7.4.2 区域异质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路径与政策
    8.1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路径选择
        8.1.1 回归金融本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8.1.2 以产业发展为本,坚持产业升级
        8.1.3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打造新型产融结合
        8.1.4 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促进产融协同发展
    8.2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产融结合监管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8.2.2 明确产融结合目的,提高产融结合程度
        8.2.3 加强金融创新,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8.2.4 搭建互动体系,深化职能融合
        8.2.5 重视人才作用,加强产业投资人才培育
        8.2.6 发展互联网金融,建设新时代产融结合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的理论依据
    2.选题的实践依据
    3.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1.论文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论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1.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理论和人类四生活论断
    2.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观点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内涵
    2.马克思主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机制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分配制度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消费政策调整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坚持党的领导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新建设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道德素质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化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文化构建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公正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稳定创设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消费转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机制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制度调整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节约政策进步 第七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1.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2.政治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性作用
    3.文化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引性作用
    4.社会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性作用
    5.生态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方式的创新性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方式的变革性作用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文化方式的推动性作用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方式的牵引性作用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态方式的促进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基本框架
    1.4 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利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2 汇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3 信贷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说明
    3.2 产业结构理论
        3.2.1 产业结构的概念
        3.2.2 产业结构的分类
        3.2.3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
    3.3 需求结构理论
        3.3.1 需求结构的内涵
        3.3.2 需求结构演进逻辑
    3.4 货币政策有效论与无效论
        3.4.1 货币政策有效论——从约翰·罗到新凯恩斯主义
        3.4.2 货币政策无效论——从萨伊到理性预期学派
    3.5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
        3.5.1 利率机制——IS-LM模型
        3.5.2 汇率机制——IS-LM-BP模型
        3.5.3 资产价格机制
        3.5.4 信贷机制——CC-LM模型
第四章 经济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4.1 经济结构调整
        4.1.1 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现状
        4.1.2 需求结构调整历程与现状
    4.2 货币政策变化
        4.2.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4.2.2 汇率改革
        4.2.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变
第五章 经济结构与货币政策指标选取
    5.1 反映经济结构调整的变量
        5.1.1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TS
        5.1.2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TL
        5.1.3 需求结构高级化指标CM
    5.2 反映货币政策的变量
        5.2.1 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R
        5.2.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E
        5.2.3 信贷规模CREDIT
    5.3 控制变量
        5.3.1 从业人口、专利申请量
        5.3.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
第六章 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模型构建
    6.3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利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6.4.2 汇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6.4.3 信贷规模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对经济结构及比例关系的认识
二、认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研究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的关系
四、探索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途径

(7)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用价值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价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基本思路
    1.3.2 本文的创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结构
    1.5.1 导论
    1.5.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理论分析
    1.5.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的发展演变
    1.5.4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及实证描述与评析
    1.5.5 第三产业消费税收实证描述与评析
    1.5.6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作用法理
    1.5.7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政策选择
    1.5.8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相关政策的主张与设计 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理论分析
2.1 商品劳务税制与产业结构调整
    2.1.1 商品劳务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经济效应
    2.1.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调控机理
2.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客观依据及政策选择
    2.2.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客观基础
    2.2.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客观依据
    2.2.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税收政策选择
2.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政策导向分析
    2.3.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政策的功能特征
    2.3.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政策的效应特征
    2.3.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机制 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的发展演变
3.1 商品劳务税制发展的主要历程
    3.1.1 复苏时期的税制改革
    3.1.2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税制改革
    3.1.3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期的税制改革
3.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的演进机理
    3.2.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的形成机理
    3.2.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与劳动力供给理论
    3.2.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与经济调控目标
3.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动因及效应
    3.3.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理论界定
    3.3.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运行现状、问题及变迁的动因
    3.3.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内在动力
3.4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价值取向
    3.4.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价值内涵
    3.4.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动力诠释
    3.4.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变迁的利益驱动 4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及实证描述与评析
4.1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政策选择
    4.1.1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理论逻辑
    4.1.2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要素选择
    4.1.3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路径选择
4.2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4.2.1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内涵及特征
    4.2.2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产业融合模式
    4.2.3 第三产业增值税基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3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运行的实证描述与评析
    4.3.1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运行的实证描述
    4.3.2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运行的实证评析
    4.3.3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运行对企业税负及税收的影响
    4.3.4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运行的课税效应
4.4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税率选择
    4.4.1 第三产业增值税率设计的政策导向
    4.4.2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的税率借鉴与比较
    4.4.3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单一税率的设计 5 第三产业消费税收实证描述与评析
5.1 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消费税收的现实性
    5.1.1 消费主导战略转型
    5.1.2 强化与改善消费税调控机制
    5.1.3 消费税收的现实性
5.2 第三产业消费税制运行实证描述
    5.2.1 消费税基及税率的政策演变
    5.2.2 消费税制运行的效应性
    5.2.3 消费税制运行的路径描述
5.3 第三产业消费税收政策评析
    5.3.1 消费税制设计的一般趋势
    5.3.2 消费税收政策剖析
    5.3.3 消费税制改革与完善 6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作用法理
6.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法理内涵
    6.1.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逻辑前提
    6.1.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经济法理
    6.1.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法理属性
6.2 从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角度论税制动态法理
    6.2.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实质法理
    6.2.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法理态势
    6.2.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社会效应 7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政策选择
7.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影响因素
    7.1.1 经济发展对税负结构设计的影响
    7.1.2 税负结构设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7.1.3 财政状况对税负结构设计的影响
7.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政策取向
    7.2.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政策的理论界定
    7.2.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逻辑思维
    7.2.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价值导向
7.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设计的适宜性选择
    7.3.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政策的现实选择
    7.3.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政策的相机抉择
    7.3.3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负运行的协调效应 8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相关政策的主张与设计
8.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政策的目标及策略选择
    8.1.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目标选择
    8.1.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的策略选择
8.2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收政策效能及分税制政策重构
    8.2.1 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应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8.2.2 区域化产业财税政策的张力作用
    8.2.3 第三产业增值税扩围应对分税制进行重构
8.3 第三产业增值税制设计应以可行性为选择目标
    8.3.1 第三产业与增值税可相容的行业及领域实行增值税制
    8.3.2 第三产业与增值税不相容的特殊行业再构税制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对我国结构失衡现象的一种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公共投资的界定
        1.2.2 经济结构转型的界定
    1.3 公共投资与经济结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1 关于经济结构的研究进展
        1.3.2 公共投资与经济结构关系的讨论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2 公共投资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现象层面
    2.1 公共投资对投资消费结构的影响
        2.1.1 投资与消费差距扩大的事实
        2.1.2 举债投资能否启动消费:经验分析
    2.2 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2.1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二三一”结构
        2.2.2 高增长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迟滞
        2.2.3 公共投资的产业波及效果
        2.2.4 公共投资产业领域的结构趋同化现象
    2.3 公共投资对城乡结构的影响
        2.3.1 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事实
        2.3.2 政府投资结构扩大城乡差距
    2.4 公共投资的区域差异
    2.5 本章小结
3 公共投资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体制层面
    3.1 我国经济转轨进程对结构失衡的强化
        3.1.1 我国转轨经济的非均衡特征
        3.1.2 非均衡特征对二元性经济结构的强化
        3.1.3 转轨成本的支付对居民消费的抑制
    3.2 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对结构失衡的强化
        3.2.1 财政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性
        3.2.2 地区差距扩大原因之一:区域间财力的不平衡
        3.2.3 地区差距扩大原因之二:转移支付的差异
    3.3 公共投资扩张的体制性驱动力对结构失衡的强化
        3.3.1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激励
        3.3.2 地方政府间竞争加重经济结构失衡
    3.4 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未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
    3.5 本章小结
4 体制性约束下公共投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经验分析
    4.1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1.1 促进结构转型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矛盾的必由之路
        4.1.2 促进结构转型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
        4.1.3 促进结构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2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水平的判断标准与测量
        4.2.1 经济结构转型水平的判断标准
        4.2.2 经济结构转型水平的数据描述
    4.3 公共投资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的分析模型
        4.3.1 经济增长作为内生变量的理论依据
        4.3.2 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
        4.3.3 Hausman内生检验
    4.4 公共投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4.5 体制性因素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4.5.1 体制性因素对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
        4.5.2 体制性因素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抑制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5.1 促进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速与公共投资规模组合的情景模拟
        5.1.1 政策情景设定
        5.1.2 政策情景模拟
    5.2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公共投资政策取向
        5.2.1 调整公共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5.2.2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刺激居民消费
        5.2.3 重塑城乡分割的公共投资政策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5.2.4 加大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3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深化体制改革
        5.3.1 清除消费的体制性阻碍:加大对转轨过程中成本的支付力度
        5.3.2 消除公共投资异化的体制性驱动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5.3.3 减轻地方债务负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5.3.4 建立科学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5.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 有关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2.1.1 系统论
        2.1.2 协同学
        2.1.3 耗散结构理论
    2.2 有关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
        2.2.1 经济结构的概念
        2.2.2 经济结构的构成与分类
        2.2.3 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变化趋势
        2.2.4 影响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2.2.5 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2.3 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3.1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济结构系统的内在机理分析
    3.1 经济结构系统的内涵
    3.2 经济结构系统的特征
        3.2.1 子系统耦合的原则
        3.2.2 子系统耦合的机理
        3.2.3 经济结构系统耦合的特征
    3.3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基本框架
        3.3.1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边界的确定
        3.3.2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构成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所有制结构子系统研究
    4.1 黑龙江省所有制结构总体分析
    4.2 系统耦合中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4.2.1 产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4.2.2 投资所有制结构分析
        4.2.3 地区所有制结构分析
    4.3 黑龙江省所有制结构水平的测度
        4.3.1 所有制结构的效益分析
        4.3.2 所有制结构变动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子系统研究
    5.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5.1.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分析
        5.1.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分析
        5.1.3 系统耦合中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5.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5.2.1 产业结构水平的判断标准
        5.2.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水平的评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城乡结构子系统研究
    6.1 黑龙江省城乡结构分析
        6.1.1 城乡差别分析
        6.1.2 城市化水平分析
        6.1.3 系统耦合中的城乡结构分析
    6.2 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结构的测度
        6.2.1 二元强度的测算
        6.2.2 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的对比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子系统研究
    7.1 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子系统的发育现状
        7.1.1 经济区域的划分
        7.1.2 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7.1.3 系统耦合中的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
    7.2 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测度
        7.2.1 经济空间结构的集中度
        7.2.2 经济空间结构的均衡度
        7.2.3 地区经济的相对有效性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黑龙江省投资结构子系统研究
    8.1 黑龙江省投资结构分析
        8.1.1 投资的来源结构
        8.1.2 投资的产业结构
        8.1.3 投资的地区结构
        8.1.4 投资的城乡结构
    8.2 黑龙江省投资结构效应的测度
        8.2.1 投资结构与产出的相关分析
        8.2.2 投资结构的效益水平测度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
    9.1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子系统间的耦合
    9.2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运行机制
        9.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9.2.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与方法
        9.2.3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9.2.3.1 系统主要因果关系图
        9.2.3.2 系统动力学流图
        9.2.3.3 系统参数的确定
        9.2.3.4 模型的一致性检验
        9.2.3.5 模型的灵敏度测试
        9.2.4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仿真
        9.2.4.1 历史数据的验证
        9.2.4.2 未来经济结构走势的预测
        9.2.4.3 结构间影响效果的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10.1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评价的总体思路
    10.2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0.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0.2.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解释
    10.3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评价方法的选择
    10.4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的评价及结果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优化的对策研究
    11.1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优化的目标
    11.2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优化的条件
    11.3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优化的对策
        11.3.1 子系统耦合中的结构调整
        11.3.1.1 所有制结构子系统
        11.3.1.2 产业结构子系统
        11.3.1.3 城乡结构子系统
        11.3.1.4 空间结构子系统
        11.3.1.5 投资结构子系统
        11.3.2 经济结构系统调整的外部协调
    11.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研究[D]. 贾占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优化经济结构的时代意义与政策选择[J]. 杨海波,高兴民. 财会月刊, 2020(02)
  • [3]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研究[D]. 赵通. 西北大学, 2019(01)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研究[D]. 张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6]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周叔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05)
  • [7]第三产业商品劳务税制设计研究[D]. 魏旭.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8]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法律问题研究[J]. 任启明. 经济法研究, 2012(00)
  • [9]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对我国结构失衡现象的一种解释[D]. 王娟.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10]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系统研究[D]. 张逸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