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一、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群[1](2018)在《凌道扬年谱——纪念凌道扬先生诞辰130周年》文中认为凌道扬先生是中国着名的林学家、教育家。作为一名林学家,他在中国林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为中国林业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中国林业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1888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布吉村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从1912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林科开始,他的林业事迹贯穿于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始终。凌道扬先生1914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即从事涉林工作,同年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首倡中国植树节,1916年任金陵大学林科主任,1917年发起并成立中华森林会,1922年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林务局局长,1940年提出"水土保持"专用术语等。凌先生曾担任金陵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大学、中央大学教授,集林学家、教育家和行政官员于一身,在林学宣传、林业教育、林业管理和林业实践等多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中国林业事业的集大成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还是香港教育的重要践行者,从1949年开始,他致力于香港教育,先后任香港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院长,1957年获麻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主席,教书育人,恩泽千秋,受到世人赞颂。1980年他移居美国,1993年8月2日病逝,享年105岁。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像凌道扬先生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还是很少见的,但不研读《圣经》,也是很难理解他的。

江增辉[2](2013)在《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 ——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竺可桢(1890-1974),我国着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现代中国全面学习引进西方科学并逐步本土化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持之以恒,深受同辈和晚辈的尊敬和爱戴。路甬祥说:“通过挖掘竺老的文化遗产,我们将会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竺可桢特别注重根据中国国情有效推进科学化的进程,做了大量有关科学与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他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思想与理念,大力提倡科学方法与精神,建设学科平台,为推进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竺可桢取得的卓越贡献与他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密切相关,归纳总结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对于当代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科学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尤其是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观察的的科学态度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榜样力量。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可知,目前对于竺可桢的研究具有追忆性、零散性、重复性和浅层性几个特征,缺乏成熟有效的竺可桢系统研究框架,富有人文价值的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以“西学东渐”为主线,尝试建立竺可桢系统研究框架:首先,通过对竺可桢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调研,利用科学计量法对其着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生平各个阶段中科学研究的侧重点;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对竺可桢在西方科学思想、教育理念以及科学体制的学习和引进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展开论述,这也是竺可桢以其科学家、教育家以及领导者的多重身份对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再次,对上述竺可桢科学贡献及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竺可桢学术成就中的方法论价值,事实上,竺可桢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以及功勋卓着的科教成就绝非偶然,与他对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准确理解、对中西科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密不可分;最后,就竺可桢对我国现代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启示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竺可桢在将西方科学融入中国本土的不懈努力过程中,尊重国情而又大胆创新,以多种身份的优势注重内容与制度并举等经验尤其值得关注学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竺可桢这一典型人物的系统研究,吸取他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成功方法、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科学体制化道路、模式和特征,理解中国近代科学演化的艰难历程,而且可以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现代化提供学习的榜样和不可多得的方法启迪。

周峻[3](2010)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户超小规模的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规模经营相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如何帮助和引导林农控制和组织森林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这些都是林改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对福建、江西和湖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林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如何引导和帮助林农科学地管理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了PRRA方法、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PRRA方法主要运用于调查区的林户调查,定性分析主要用于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当前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统计描述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编制和推行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包括建国以来历次林权改革、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历史脉络。(2)运用林农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对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包括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现状、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林农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描述和客观分析,并对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分析。(4)从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管理机制的角度,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其内在有机组成部分的子机制,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分析了框架构成各子机制的地位及相互关系。(5)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中的每一个子机制。具体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包括:(1)林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行为受林农的受教育程度、营林收入、是否参与森林经营合作组织、掌握营林技术情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技术因素、组织因素、资金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是由四个子机制组成,即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体制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4)较系统地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5)设计了森林经营协会的组织体系。(6)设计了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制度。(7)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8)设计了专项基金制度。

本刊编辑部[4](2009)在《2009年重要水事回顾》文中研究表明1月6—7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2008年的水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做好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提出了"四个进一步"和"四个新"的明确要求,并对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寄予殷切希望。水利部部长陈雷作工作报告。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作会议总结,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董力,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胡四一分别就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詹志华[5](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陈然[6](2008)在《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农林本科院校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数量有限,却在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中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独立设置的38所普通高等农林本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在招生、就业、专业与学科设置、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尝试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起源开始追溯,分解放前后两个阶段回顾其发展历程,厘清其发展脉络,总结了一百余年来这些院校的五种发展模式,即解放前的“独立-合并/独立”与“综合-综合”模式、解放后初期的“独立-独立”模式与目前的“独立-综合”和“综合-独立”模式;接着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在组成与布局、学科与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与硕、博士点分布、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说明尽管当前的农林高校都已变为多科性院校,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但从根源上看是传统的农林学科因专业目录调整后扩展分布到与农学相关的工学、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急速扩张造成的,其优势与特色还是在传统的农学领域;然后论述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先从社会外部环境着手,就经济、教育政策体系、宏观教育环境与人口等三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林院校的影响和作用;再从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的贡献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林本科院校发展困境的政策与战略,说明农林院校要实现良性发展,不可能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政府必须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农林院校也必须在从专门走向综合后不断巩固与强化特色。论文最后选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农林院校做了较为详尽的个案分析,在实践层面上对前述研究结果做了适当验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全国农林院校从初创到当前的总体情况做了全面梳理,概括出农林院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并利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来分析农林院校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从高校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解决发展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黄淑美,伍慕仪[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提出

颜帅[8](2003)在《国际森林认证体系与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讨论了森林认证的概念问题,提出不同体系的森林认证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基于绩效标准的认证、基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基于以上2个标准结合的认证以及非木林产品的认证是森林认证体系的4个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的国际进程、绿色消费运动、标准化及其认证是森林认证的三大基础性活动。本文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了全球性森林认证体系——森林管理委员会(FSC)的组织结构、原则和标准、议事及管理方式和国家行动。本文的主要发现就是国家行动是FSC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FSC的两项主要任务——在各国宣传FSC的使命、研制国家或地区森林认证标准,都主要靠国家行动来完成。本文在国内首次探讨了林业组织实施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问题,并结合ISO 14000系列标准,提出了森林经营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原则要求、认证程序。在对区域森林认证体系的研究中,本文把重点放在泛欧森林认证体系和美国林纸协会的可持续林业行动上。 本文的另一主要部分是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法律环境研究与政策建议。从公开报道的文献看,本文研究森林认证的理论问题和法律环境,在国内亦属首次。在理论研究中,本文提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是森林认证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森林认证的其他重要支持理论——森林分区经营论、森林多价值论、森林多产品论、清洁生产论、适度消费论和标准化论。本文对开展森林认证要涉及到的主要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还指出了个别法律制定或修订的问题。对我国今后森林认证的研究工作及政策制定提出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归宿。本文提出首先要营造开展森林认证的社会环境,要广泛宣传森林认证的意义、培育森林认证的社会需求。本文列出了今后要继续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森林认证史、森林认证本身的理论、森林认证中法律法规的适用性、森林认证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森林认证的效益等等。对于中国的认证政策,本文建议并行引进已比较成熟的、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森林认证体系,当前主要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FSC体系的国家行动、加大在林业行业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力度。在推进FSC体系的国家行动上,本文建议尽快研制区域认证标准并提出了分区意见,这不仅是实施FSC体系的要求,也是今后研制和实施其他体系需要开展的基础工作。对于其他重要的体系,如PEFC、SFI、CSA等要继续跟踪研究,做好其进入中国森林认证市场的准备。最后,本文提出要审慎研究中国发展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的问题。

古农[9](2001)在《《农业考古》1991年──2000年一、三期总目录》文中指出本刊在1991年曾经将自1981年创刊至1990年的《农业考古》总目录 编辑成册,现将1991年至2000年的一、三期目录汇总,以便读者查阅。1991年 至2000年的二、四期(即《中国茶文化专号》)目录已经汇总在1995年4期和20 01年2期《农业考古》上发表。

东北水利经济研究会[10](2000)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进一步做好水利经济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二、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凌道扬年谱——纪念凌道扬先生诞辰1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
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
189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2年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
1905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9年 (清宣统元年)
1910年 (清宣统二年)
1911年 (清宣统三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1917年 (民国六年)
1918年 (民国七年)
1919年 (民国八年)
1920年 (民国九年)
1921年 (民国十年)
1922年 (民国十一年)
1923年 (民国十二年)
1924年 (民国十三年)
1925年 (民国十四年)
1926年 (民国十五年)
1927年 (民国十六年)
1928年 (民国十七年)
1929年 (民国十八年)
1930年 (民国十九年)
1931年 (民国二十年)
1932年 (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 (民国二十二年)
1934年 (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 (民国二十五年)
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1938年 (民国二十七年)
1939年 (民国二十八年)
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
1941年 (民国三十年)
1942年 (民国三十一年)
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
1944年 (民国三十三年)
1945年 (民国三十四年)
1946年 (民国三十五年)
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
1948年 (民国三十七年)
1949年 (民国三十八年)
1950年
1951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3年
1965年
1970年
1980年
1981年
1986年
1987年
1993年
1997年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1年
2012年
2014年
2017年

(2)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 ——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竺可桢专着类
        1.2.1.2 竺可桢纪念文集
        1.2.1.3 学术论文研究
        1.2.2 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走向世界的科学先驱——竺可桢及其科学成就
    2.1 竺可桢学术生涯的历程纵览
        2.1.1 家庭背景及求学道路(1890-1916)
        2.1.2 教学与学术并重(1918-1935)
        2.1.3 投身中国教育事业(1936-1948)
        2.1.4 致力科学平台建设(1949-1974)
    2.2 竺可桢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
        2.2.1 感同身受的社会背景(1890-1974)
        2.2.2 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
        2.2.3 融合交叉的学科背景
    2.3 竺可桢学术历程的阶段分析
        2.3.1 科学探索阶段(1916-1928)
        2.3.2 学术积累阶段(1929-1949)
        2.3.3 学术平台建设阶段(1949-1965)
        2.3.4 潜心研究阶段(1966-1974)
        2.3.5 小结
第三章 西学东渐的成功探索——对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引进运用
    3.1 引进西学的早期探索
        3.1.1 科学救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1.2 对西方科学文化的理性认识
        3.1.3 参加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
    3.2 科学知识的传播践行
        3.2.1 地理学知识的引进
        3.2.2 气象学知识的传播
        3.2.3 科学史研究的推广
    3.3 中西融通的创新典范——历史气候学
        3.3.1 科学知识的发掘与甄别
        3.3.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创新
        3.3.3 中西融通的成功探索
第四章 近代教育的艰难实践——对西方现代教育体制的移植嫁接
    4.1 竺可桢教育思想的渊源
        4.1.1 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浸染
        4.1.2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4.1.3 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熏陶
    4.2 西方教育体制的移植探索——中国首个大学地学系的建立与解体
        4.2.1 竺可桢创立地学系的动因分析
        4.2.1.1 哈佛教育的地学背景
        4.2.1.2 中国本土的地学传统
        4.2.1.3 人才资源的短缺现状
        4.2.2 地学系解体原因初探
        4.2.2.1 地理学转向问题
        4.2.2.2 学科发展不平衡
        4.2.2.3 国际地学格局的变化
        4.2.3 竺可桢早期教育思想试析
        4.2.3.1 西学移植与国情传统的矛盾
        4.2.3.2 推动西学东渐发展的客观性
    4.3 西方教育体制的成功嫁接——浙江大学的长足发展
        4.3.1 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反思
        4.3.2 竺可桢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4.3.2.1 对中国历史的高度重视
        4.3.2.2 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
        4.3.2.3 对世界教育制度的准确理解
        4.3.3 竺可桢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4.3.3.1 高瞻远瞩的培养目标——“领袖人才”
        4.3.3.2 独具特色的培养途径——重视“训”
        4.3.3.3 科学民主的管理核心——“教授治校”
        4.3.3.4 实事求是的建设保证——财政支持
        4.3.3.5 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旅行教育”
第五章 理实交融的独特进路——中国科学体制化进程的率先垂范
    5.1 海纳百川的全球视野
        5.1.1 日本发展的借鉴
        5.1.2 苏联模式的影响
        5.1.3 西方教育的渗透
    5.2 创建中国气象研究机构的努力
        5.2.1 气象研究所的创建背景
        5.2.2 气象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
        5.2.2.1 筹备建立气象研究所
        5.2.2.2 推动全国气象测候所的成立
        5.2.2.3 气象研究所之成果
        5.2.3 中央气象局的设立
    5.3 推动中国地理研究机构的改革
        5.3.1 统一中国地理学会
        5.3.2 地理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5.3.2.1 筹备地理研究所
        5.3.2.2 地理研究所的合理布局
        5.3.2.3 中国科学院综考会的成立
    5.4 开拓中国现代物候学的研究
        5.4.1 率先在中国展开现代物候研究
        5.4.2 建立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网
    5.5 促进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发展
        5.5.1 带动中国科学史的专业研究
        5.5.2 创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第六章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竺可桢学术成就的方法论价值
    6.1 对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
        6.1.1 超凡的顽强毅力
        6.1.2 独特的入世智慧
        6.1.3 清醒的自我认识
    6.2 对中西科学方法的融会贯通
        6.2.1 从“归纳-演绎法”到“假说—演绎法”
        6.2.2 还原论、整体论及其融汇互补
    6.3 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准确理解
        6.3.1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态度
        6.3.2 “求真理”的科学追求
    6.4 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6.4.1 对实践方法的强调重视
        6.4.1.1 “两只手”
        6.4.1.2 地图法
        6.4.2 对方法创新的执着探索
        6.4.2.1 历史气候法
        6.4.2.2 物候现象法
        6.4.2.3 旱涝比值法
第七章 融入本土的科学发展——竺可桢对中国现代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启示
    7.1 弘扬科学的不懈努力
        7.1.1 竺可桢促进科教发展的经验总结
        7.1.2 对科学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
    7.2 尊重国情的创新发展
        7.2.1 立足中华文化传统的科学传播
        7.2.2 我国交叉科学的率先探索
    7.3 内容与制度并举的高瞻远瞩
        7.3.1 多重身份的互相促进
        7.3.2 改造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懈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竺可桢全集》前四卷目录汇总(1916—1973)
附录二:竺可桢参与社会组织与任职年表
附录三:人名索引
附录四: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独创或新颖之处
    1.6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经营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
        2.1.3 机制和管理机制
        2.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2.2.4 机制方面的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动态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回顾
    3.1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产权制度变革的历史
    3.2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
    3.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执行的历史回顾
    3.4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调研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调查分析
    4.1 林改后南方集体林调查区概况及林农调查
        4.1.1 调查区概况
        4.1.2 林农调查
    4.2 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调查分析
        4.2.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调查分析
        4.2.2 林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4.2.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统计分析
        4.2.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情况的统计分析
    4.3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4.3.2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不足
        4.3.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3.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和界定
        5.1.1 技术因素
        5.1.2 组织因素
        5.1.3 资金因素
        5.1.4 人力资源因素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影响因素的排序
        5.2.2 排序结果分析
    5.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框架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6.1.1 框架设计的目标
        6.1.2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6.2 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6.2.1 框架构成各要素的选择及解释
        6.2.2 框架构成要素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
    7.1 方案的基本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7.1.1 方案的基本内涵
        7.1.2 方案编制与实施的意义
    7.2 完善方案编制理念传播机制
        7.2.1 发挥林业合作组织的宣传作用
        7.2.2 开展结合林农实际的多种宣传形式
        7.2.3 建立方案编制单位与林农的互动机制
    7.3 创新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机制
        7.3.1 方案编制的主体
        7.3.2 方案编制的程序
        7.3.3 方案编制的具体内容构成
    7.4 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审批制度
        7.4.1 审批单位
        7.4.2 审批的程序及内容
    7.5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实施机制
        7.5.1 方案解释机制
        7.5.2 方案督促机制
    7.6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监控机制
        7.6.1 方案内部管理和监督
        7.6.2 方案外部监督和控制
    7.7 本章小结
8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森林经营合作组织
    8.1 日本的森林组合及启示
        8.1.1 日本森林组合的基本情况
        8.1.2 日本森林组合的启示
    8.2 发展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8.2.1 坚持以产权明晰为基础
        8.2.2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8.2.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8.3 构建和完善森林经营合作组织体系
        8.3.1 横向组织结构
        8.3.2 纵向组织结构
    8.4 健全森林经营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8.4.1 健全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
        8.4.2 健全组织的内部决策机制
        8.4.3 明晰组织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8.5 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外部保障措施
        8.5.1 立法规范方面
        8.5.2 政府扶持方面
    8.6 本章小结
9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引进机制
    9.1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
    9.2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9.2.1 构建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9.2.2 建立人才示范带动机制
        9.2.3 构建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机制
    9.3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9.3.1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意义
        9.3.2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9.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9.4.1 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
        9.4.2 构建技术骨干培养机制
        9.4.3 后备人力资源培养动力保障机制
    9.5 本章小结
10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
    10.1 专项基金制度的设计
        10.1.1 专项基金制度的内涵及设计的必要性
        10.1.2 专项基金制度的制定
    10.2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信贷融资机制
        10.2.1 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
        10.2.2 发展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
    10.3 创新林业合作组织合作融资机制
        10.3.1 改善林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
        10.3.2 吸引民间借贷向合作社内聚集
        10.3.3 加大林业合作组织内部的集融资
    10.4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10.4.1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建议
        10.4.2 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10.5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建议
    11.1 研究结论
    11.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调查资料清单
附表二:林农情况调查表
附表三: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设计一览表
附表四: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表五: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附表六:南方集体林区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释义
第一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起源
        一、清末至抗战前的高等农林院校发展情况
        二、抗战爆发至解放前的高等农林院校发展情况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高等农林院校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高等农林院校
    第三节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一、解放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 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组成情况与地区分布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组成情况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地区布局
    第二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学科门类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
    第三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重点和优势学科分布情况
        一、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
        二、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中的博士点和硕士点
    第四节 全国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发展目标
        一、普通本科农林院校的发展目标
        二、普通本科农林院校发展目标中体现出的特点
第三章 影响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一节 经济发展因素
        一、建立农林院校的经济动因
        二、农林院校区域布局与经济发展格局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与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取向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政策体系因素
        一、教育经费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二、课程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三、学生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四、教师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五、教育管理政策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影响
    第三节 宏观教育环境及人口因素
        一、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业院校的影响
        三、人口因素对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适应性
    第一节 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
        一、高等农林院校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变化
        二、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三、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
    第二节 高等农林院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一、高等农林院校的科学研究
        二、高等农林院校的社会服务
第五章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 对政府的建议
        一、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
        二、建立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政府之间的常设联动机构
    第二节 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建议
        一、从专门学院到综合发展
        二、在综合基础上强化特色
第六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业大学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第二节 华中农业大学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第三节 华南农业大学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第四节 新疆农业大学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第五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一、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基本评价与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国际森林认证体系与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2 森林认证概述
    2.1 森林认证的概念及意义
        2.1.1 森林认证的概念及讨论
        2.1.2 森林认证的目的
        2.1.3 森林认证体系的基本要素
        2.1.4 森林认证的影响
    2.2 森林认证的三大基础活动
        2.2.1 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的国际进程
        2.2.2 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
        2.2.3 标准化及其认证
    2.3 世界森林认证的历史简述
        2.3.1 调节木材和木制品进口的单边和多边手段
        2.3.2 建立森林经营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多国计划
        2.3.3 制定森林经营标准和认证计划的国家行动
    2.4 世界森林认证现状
    本章小结
3 FSC森林认证体系研究
    3.1 FSC章程研究
        3.1.1 FSC的使命
        3.1.2 FSC的任务
        3.1.3 FSC的信条
        3.1.4 FSC的财务规定
        3.1.5 FSC的全体大会
        3.1.6 FSC的会员管理
        3.1.7 FSC的董事会及秘书处
        3.1.8 FSC的国家行动
        3.1.9 FSC的专门委员会
        3.1.10 其他规定
        小结
    3.2 FSC原则和标准研究
        3.2.1 森林经营应遵守法律和FSC的原则
        3.2.2 森林经营要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责任
        3.2.3 森林经营须尊重原住居民的权利
        3.2.4 森林经营应促进社区发展、保护工人权利
        3.2.5 森林经营要实现森林的多重效益
        3.2.6 森林经营须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
        3.2.7 森林经营应制定合理规划
        3.2.8 森林经营应包括监测和评价
        3.2.9 森林经营须维护高保护价值森林
        3.2.10 人工林经营要满足对林产品的需求、缓解对天然林的压力
        3.2.11 几点说明
    3.3 FSC国家行动介绍与分析
        3.3.1 国家行动概述
        3.3.2 国家行动的目的和作用
        3.3.3 FSC A.C.和国家行动的整合与协调
        3.3.4 成立国家行动的一般要求
        3.3.5 国家行动的内部结构
        3.3.6 FSC A.C.对国家行动的要求
        3.3.7 FSC的主要任务及国家行动应发挥的作用
        3.3.8 国家行动与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标准的制定
    3.4 FSC美国森林认证标准研究
        3.4.1 美国森林认证标准概况
        3.4.2 美国国家、区域标准制定进程
        3.4.3 国家指标的使用
        3.4.4 指标评审
        3.4.5 美国国家指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
        3.4.6 小结
    本章小结
4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研究
    4.1 ISO 14001标准介绍
        4.1.1 ISO 14000系列标准概况
        4.1.2 ISO 14001标准术语的理解
        4.1.3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4.2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4.2.1 环境管理体系机构的建立及环境方针、目标的制定
        4.2.2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4.2.3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4.3 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4.3.1 认证程序
        4.3.2 认证审核
        4.3.3 认证后监督审核与复评
        4.3.4 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
    4.4 林业组织实施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初探
        4.4.1 森林经营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原则要求
        4.4.2 森林经营企业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关问题
        4.4.3 林业组织实施ISO 14000标准的国际进展
    本章小结
5 区域森林认证体系研究
    5.1 泛欧森林认证体系研究
        5.1.1 PEFCC体系概述
        5.1.2 PEFC标准制定规则
        5.1.3 PEFC森林认证
        5.1.4 监管链认证
        5.1.5 PEFC认证和授权程序
        5.1.6 PEFC国家体系及其修订的确认和互相认可
        5.1.6.1 国家体系的确认和互相认可
        5.1.6.2 国家或亚国家体系的修订
    5.2 SFI体系研究
        5.2.1 SFI体系概述
        5.2.2 SFI的目的和利益
        5.2.3 SFI标准
        5.2.4 SFI体系认证要求要点
    5.3 泛非认证体系简述
    5.4 部分国家体系介绍
        5.4.1 森林保护计划--科学认证体系(美国)
        5.4.2 精明木材计划--雨林联盟(美国)
        5.4.3 木材标签计划--土壤协会(英国)
        5.4.4 Lembaga Indonisia(LEI)
        5.4.5 马来西亚国家木材认证委员会(NTCC)
    5.5 主要森林认证体系的要点比较
    本章小结
6 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法律环境研究与政策建议
    6.1 森林认证的国内进展简述
        6.1.1 基础研究
        6.1.2 中国的国家行动
        6.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开展森林认证的主要理论问题
        6.2.1 森林认证的主要理论基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
        6.2.2 森林认证中其他需要重视和研究的理论
    6.3 中国开展森林认证的有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环境研究
        6.3.1 国际公约
        6.3.2 国家法律、法规
        6.3.3 与森林认证有关的林业政策
    6.4 中国森林认证理论研究与政策建议
        6.4.1 积极营造开展森林认证的社会环境
        6.4.2 加快深入研究森林认证理论和动态的步伐
        6.4.3 积极稳妥地推进FSC体系的国家行动
        6.4.4 加大在林业行业实施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力度
        6.4.5 其他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目录
致谢

四、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凌道扬年谱——纪念凌道扬先生诞辰130周年[J]. 王希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 ——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D]. 江增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3]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 周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4]2009年重要水事回顾[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利, 2009(24)
  • [5]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6]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D]. 陈然. 厦门大学, 2008(08)
  • [7]《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8]国际森林认证体系与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和政策研究[D]. 颜帅.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2)
  • [9]《农业考古》1991年──2000年一、三期总目录[J]. 古农. 农业考古, 2001(03)
  • [10]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进一步做好水利经济工作[J]. 东北水利经济研究会. 水利经济, 2000(02)

标签:;  ;  ;  ;  ;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