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神矿区大保当矿区储水煤开采地质因素及分区

榆神矿区大保当矿区储水煤开采地质因素及分区

一、影响榆神矿区大保当井田保水采煤的地质因素及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严迎新[1](2021)在《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矿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煤矿大规模高强度开采对部分地区地层结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因此研究采煤活动引起的上覆岩层破坏规律、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对于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及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榆神矿区某井田2-2煤、3-1煤开采为例,综合运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理论公式计算、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分析等方法对井田内水文地质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预测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为该区煤炭资源开发规划和矿区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综合分析、编图等方法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煤层空间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层上覆地层岩性结构主要为:松散沙层+土层+风化基岩层+基岩层+主采煤层,主要含水层为松散层潜水含水层和风化基岩承压水含水层,主要隔水层为保德组红土,基岩层主要为直罗组、延安组砂泥岩互层的相对含水层;主采煤层2-2煤厚度0.81~7.54m,平均厚度3.65m;3-1煤可采煤厚0.85~2.78m,平均可采厚度1.85m。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法对2-2煤单煤层开采及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进行了预计研究,最终确定了 2-2煤单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8倍裂采比,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2倍综合采厚。编图分析得到2-2煤单煤层开采与2-2煤、3-1煤双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几乎一致,均最大导通至安定组下段地层,且距上部风化基岩含水层底界最小间距约70m,因此两种开采方式均不会导致风化基岩含水层以及上覆潜水含水层水直接漏失。运用Visual 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行了采煤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2-2煤开采对潜水含水层水位影响极轻微,且不会造成潜水漏失;对风化基岩含水层水位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回采结束时间的推移,风化基岩水位下降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选取风化基岩含水层厚度、风化程度、岩性组合指数及古地形标高4个指标为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主控因素,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预测分区。结合2-2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结果进行了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预测分区。在此基础上,借助GIS软件对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结果和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结果进行空间叠加,进而开展了 2-2煤开采对风化基岩含水层影响程度分区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2煤开采不会导致风化基岩含水层水直接漏失,风化基岩含水层仅产生一定程度的越流下渗,越流影响程度分为轻微、中等轻微、极轻微三个等级,影响轻微区和中等轻微区主要分布研究区11、12盘区内,轻微区面积占比约5.8%,中等轻微区面积占比约21.6%,影响极轻微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13、14、15盘区内,面积占比约72.6%。

张齐[2](2021)在《小保当一号井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性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层的地下开采会使其上覆岩层中形成导水裂隙带,导水裂隙带作为主要的矿井涌、突水通道,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目前小保当一号井正处于开发阶段,采动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尚有待研究。2-2煤层采动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征,对于矿区后续的水害预测防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选定陕北榆神矿区小保当一号井作为研究区,通过渗透试验、压汞法测试、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区内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和导水裂隙带内的渗流特征。相似模拟2-2煤采动过程中,表明覆岩中已发育的裂隙仍受应力影响发生动态变化,表现为覆岩中部的部分裂隙受挤压应力影响宽度减小或闭合,两侧的部分裂隙在持续的拉张作用下宽度增大。总体上,覆岩在工作面推进各阶段均有应力集中现象出现,且伴随有工作面推进侧之外位置的小幅度应力波动。相较于其应力变化,覆岩的渗流场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伴随着煤层采动的持续进行,导水裂隙带高度在形态上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拱形,在高度上呈阶梯式增长,且在工作面推进225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至175.7m,此后不再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最终未导通区内保德组红土层主要隔水层。2-2煤的开采虽未使导水裂隙带与主要隔水层贯通,但仍使主要隔水层产生了微裂隙,致使萨拉乌苏组潜水最终突破红土层向下渗透,但保德组红土作为相对隔水层,只因采动影响在局部出现了越流现象,渗透水量较小,整体上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隔水性能。

张帅[3](2021)在《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表水系统稳定性作为维系矿区生态系统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煤炭开采动态响应指标及矿区规划的核心。深入研究采动浅表水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对提升我国西北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性、有序性、系统性、科学性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以岩土、覆岩损伤及渗流特征为基础,提炼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构建了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动态规划方法保障采动浅表水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采动岩土损伤及渗流演化机理。提出了非均质岩石损伤宏细观表征方法,揭示了非均质、裂隙形态对渗透率影响的内在机理,构建了非均质岩石应力-渗流-损伤-本构模型,定量揭示了不同采动损伤程度岩土层渗透率演化特征。提出了采动覆岩渗透率数值表征方法,实现采动覆岩渗透特性的实时更新。(2)给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确定方法。提出了采动覆岩损伤程度数值计算方法,揭示了采动岩土层最大损伤值与采高、岩土层层位的关系,分析了岩土层不同类型裂隙的水流特性,给出了考虑覆岩整体渗透性的岩土层破断损伤的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采动覆岩变形及三维空间渗透率的动态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时空演化特征。(3)阐明了采动浅表水系统响应特征及控制机理。提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数值化处理方法,构建了考虑浅表水侧向补给、入渗补给及多开采单元浅表水渗漏模型,揭示了不同开采单元影响下浅表水响应特征,探讨了开采高度、煤水间距、恢复时间、开采范围对浅表水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阐明了浅表水系统多矿井开采扰动效应。(4)提出了浅表水系统稳定约束下的矿区规划原则。提出了矿区采动浅表水稳定性评价方法,实现榆神矿区不同开采强度浅表水系统稳定性分区,创新出基于动态规划及优化模型的多矿井科学产能布局方法,以榆神矿区为例,构建了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井布局新模式,量化了榆神矿区典型地质条件矿井布局方案,明确了动态规划方法保障采动浅表水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该论文有图185幅,表53个,参考文献251篇。

赵春虎,靳德武,李智学,申小龙,王皓,王世东,许峰,王强民[4](2021)在《陕北榆神矿区煤层开采顶板涌水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榆神矿区是我国陕北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榆神矿区煤层开采顶板覆岩含水层涌水规律研究不足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地质与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将矿区开采煤层覆岩划分为松散孔隙、基岩与风化裂隙、烧变岩孔洞裂隙4个含水层组,以及主、亚2个隔水保护层组;根据煤层采动导水裂隙与覆岩含(隔)水层组不同组合关系下的含水层涌水特征,提出了浅埋煤层侧向直接涌水、中深煤层侧向与垂向复合涌水,以及深埋煤层侧向涌水与垂向弱涌水3种含水层涌水模式;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以榆神矿区典型矿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采煤工作面尺度上煤层开采3种模式涌水分析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浅埋煤层侧向直接涌水型(凉水井井田),主采煤层为4-2煤层,采动导水裂隙直接发育至松散含水层,工作面顶部含水层被疏干,总涌水量为47 m3/h,地下水流场受采动影响大;深埋煤层侧向涌水与垂向微涌水型(小壕兔1号井田),主采煤层为1-2煤层,采动导水裂隙发育至基岩含水层,总涌水量为21.87 m3/h,以侧向涌水为主,由于主、亚隔水层复合保护,垂向涌水微弱;中深煤层侧向与垂向复合涌水型(曹家滩井田),主采煤层为2-2煤层(均厚约为11 m),在分层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发育至基岩含水层内部,其侧向涌水量为23.17 m3/h,垂向涌水量为12.67 m3/h,地表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小,在一次采全高条件下导水裂隙突破亚隔水层,发育至风化基岩含水层底部,总涌水量增至131 m3/h,对松散含水层影响较大。此外,当导水裂隙带高度小于180 m、不能沟通风化基岩含水层时,随导水裂隙带高度增加涌水量增加幅度不大,当导水裂隙带高度大于180 m、导水裂隙揭露富水性较好的风化基岩含水层时,涌水量增加幅度较大,由此可见,抑制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覆岩强含水层的接触关系,是控制煤层覆岩涌水的一项重要措施。

王双明,申艳军,孙强,侯恩科[5](2020)在《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科学问题及技术展望》文中认为我国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其中,西部煤炭资源担负着我国基础能源自主供给的核心角色。但西部煤炭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带沙漠-黄土覆盖生态脆弱区,易因开采扰动引起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减损开采成为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西部煤炭资源开发现实情况,提出了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面临的四大关键科学问题,即:①煤-水空间发育组合特征;②采动过程地质条件变化规律;③保水开采分区及地质判据;④西部煤炭减损开采技术体系构建思路。同时,详细阐述了煤炭减损开采技术发展状况及存在的现实难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技术体系,并展望了西部煤炭减损开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研究以期为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绿色减损开采提供借鉴。

郭旭[6](2020)在《榆神府矿区煤层开采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文中指出煤矿开采会引起上覆岩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进而形成导水裂隙带,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对煤矿突水事故的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价值。由于煤层埋藏于地下,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破坏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难以直接观察,利用数值模拟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位于陕蒙交界的榆神府矿区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煤层埋深浅,主要含水层又位于地表浅部,贸然的高强度开采很容易造成含水层渗漏,引发突水事故,使生态环境恶化。本文将榆神府矿区作为研究区,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利用实际钻孔资料作为建模依据,分析不同开采情况下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通过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探究地质因素和采动因素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分析条带开采和条带充填开采两种保水采煤方法在抑制上覆岩层的移动破坏方面的作用。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浅埋地层,随着开采的进行,采空区上方会形成应力拱,应力拱内为应力卸载区、边缘为应力集中区,地表形成拉张应力区;开采过程不仅会发育上行裂隙,地表由于拉张应力也会产生下行裂隙,由于研究区主要含水层位于地表,在浅埋地层采用大采厚开采会导致上行和下行裂隙带的贯通造成地下水渗漏,模拟结果与矿区实测资料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采厚、采深、隔水黏土层厚度、关键层等因素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影响,发现:采厚影响着覆岩垂向运移空间,采厚越小,覆岩垂向位移无法达到挠度值,因此不发生破断。采深影响着岩层的荷载,采深越大,靠近煤层岩层承受的荷载越大,越容易引起破断失稳。隔水粘土层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能有效的抑制上行和下行裂隙带的贯通。关键层破断距和挠度大、抗拉强度高、抵抗破坏能力强,能够延缓岩层移动破坏的速度。同时发现各模型导水裂隙带高度与采厚之比基本在25左右,与研究区实测资料接近,证明结论的准确可靠性。(3)条带开采和条带充填开采通过增加支撑体,减小岩层破断距,既可以抑制覆岩的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又能够有效的提高煤层采出率。

范立民[7](2019)在《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保水采煤研究历程,从1992年作者提出保水采煤理念到目前,经历了地质基础研究、保水采煤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地质基础研究方面,加强了对含水层、隔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及与煤层赋存的空间特征的精准识别,开展了基于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保护、生态水位保护和生态与地下水约束的保水采煤地质条件分区研究,开展了保水采煤矿井分等级划分等研究。保水采煤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阶段,研发并推广了限高保水采煤技术、窄条带保水采煤技术、充填保水采煤技术及大采高综采技术等,探测了保水采煤区综采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回顾性调查了保水采煤技术推广矿井生态水位变化幅度,这些新技术在榆树湾等煤矿应用,采空区地下水位最大降幅2.76m,一般下降1m左右,部分采空区水位上升0~3.89 m(由地面沉降引起),采空区植被未出现明显变化。大采高综采适宜在榆神矿区西部煤层埋深大的区域应用。提出了研发低成本充填保水采煤技术、加大西部矿区保水采煤地质条件研究和适宜技术应用的建议。

范立民,马雄德,蒋泽泉,孙魁,冀瑞君[8](2019)在《保水采煤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所有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矿区环境退化,短期的经济利益都是以巨大的环境损失为代价获得的。保水采煤是针对陕北侏罗纪煤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科学采矿思路与方法,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了煤田发现历程,分析了其资源特征,重点强调了煤炭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简述了保水采煤问题的提出和发展过程,解释了保水采煤的概念及科学内涵。以CNKI文献检索结果为准,详细梳理了围绕保水采煤问题而开展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论着及学术会议,并指出了该领域主要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介绍了矿区生态水位及阈限研究、浅埋煤层岩层控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保水开采条件分区、保水采煤技术及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保水采煤是维护和提升矿山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长期坚持,持续实施。今后保水采煤技术工程实施,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推广试点工程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全方位推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

刘士亮[9](2019)在《陕北侏罗系煤田开采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重心已快速转移到西部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的矿区。西部矿区在丰富的煤炭资源与短缺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区域能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瓶颈”。因此,以陕北煤炭基地榆神府矿区为例,围绕“环境工程地质模式演变机理”这一科学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及野外调研等多种方法,按照生态-水-煤系空间赋存地质结构特征→覆岩-土结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区划→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应用→不同保水采煤等级的水资源保护方法的思路展开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区划了4种天然生态地质环境类型(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和区域性(深埋)地下水富集型),并分别确定了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探查确定了13个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结合生态地质环境类型、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从而建立了陕北榆神府矿区生态-水-煤系地质结构模型。(2)从开采强度、覆岩主关键层位置、覆岩硬岩比例系数及覆岩岩体结构特征阐述了西部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异常增大的原因;将西部侏罗系煤层覆岩岩体结构特征分为层状结构和整体状结构两种结构类型,进而,基于薄板理论通过对比各岩层的极限挠度与下部自由空间高度,解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至基岩中的理论高度预计公式;基于普氏理论和岩体极限平衡理论,解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至土层中的理论高度预计公式。由于土层段泥浆护壁等原因,导致冲洗液消耗量、钻孔水位或钻孔电视图像在土层段无法被准确观测,进而无法判断裂隙发育的真实导水性,因此,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技术应用于导水裂隙带发育至土层中高度实测,并验证了理论预计公式的合理性。(3)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贯穿基岩进入土层的前提下,工作面覆岩中土层厚度与基岩厚度的比值(土基比)小于0.5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受到抑制作用;当土基比大于0.5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受到促进作用。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值对比分析,定义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抑制(促进)系数,并拟合了抑制(促进)系数与土基比的关系,得出:抑制系数与土基比成对数关系,促进系数与土基比成幂函数。(4)根据采煤活动对潜水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定义了4种类型的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环境友好型、环境渐变恢复型、环境渐变恶化型和环境灾变型。建立了四种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类型的分区方法:根据覆岩-土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残余隔水层厚度→根据浅表层水漏失量,补给量及水位变化的关系,分别确定环境友好型与环境渐变恢复型、环境渐变恢复型与环境渐变恶化型、环境渐变恶化型与环境灾变型之间残余黄土、红土或者基岩厚度的临界值,即确定环境工程地质模式阈值→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模式阈值和残余隔水层厚度组合线性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区划标准图(判别方程)→区划榆神府矿区环境工程地质模式。(5)从地表植被生态环境、萨拉乌苏组潜水水位和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分区标准方程三个角度证实了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分区结果的可靠性。其一,通过野外调研12个工作面的采前、采后地表植被生态环境的变化证实了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区划的准确性。其二,采用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对金鸡滩煤矿108工作面萨拉乌苏组潜水水位变化进行监测,结合地表沉陷监测数据,辨析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的类型,并与108工作面的野外调研结果相互验证,监测结果表明:萨拉乌苏组潜水水位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表现出下降→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工作面开采前后潜水位变化范围为0.42.5m,仍然在陕北生态安全水位范围内,可知,萨拉乌苏组砂层潜水没有漏失,工作面所对应的环境工程地质模式为环境友好型。其三,在分布式光纤技术监测金鸡滩煤矿108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基础上,基于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分区标准方程判别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类型,结果表明:金鸡滩煤矿108工作面的环境工程地质模式是环境友好型。(6)建立了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应用方法,即提出矿区(井)保水采煤等级概念及其划分方法:在分析地表水系和萨拉乌苏组砂层潜水水资源单位面积贮存量的基础上,首先,计算了研究区浅表层水资源单位面积总贮存量,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水资源贫乏区、水资源中等区和水资源丰富区;然后,结合四种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区划了研究区规划矿井的保水采煤等级,深化了保水采煤思想内涵、便于工程实践应用。(7)提出了不同矿区(井)保水采煤类型的水资源保护方法,并在一级保水采煤矿井区域以充填开采为例,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充填开采中充实率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四种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类型的演变关系。该论文有图69幅,表23个,参考文献259篇。

杨志[10](2019)在《陕北榆神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及煤炭开采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已由东部环境优良区逐步转移至西部干旱生态脆弱区。本文以陕北侏罗纪煤田干旱半干旱典型矿区,榆神矿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收集整理了矿区范围内自然地理、地质和植被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定义了矿区自然条件下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分析了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植被生态发育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矿区地下水位空间分布规律及年际变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下植被生态发育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定量关系。针对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生态地质环境类型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以金鸡滩井田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原位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采厚条件下顶板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土层相对隔水层渗透性变化特征、开采前后工作面上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机理和采后地表植被对地下水敏感性分区响应,取得如下的主要结论:(1)矿区内存在的三种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以及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4%,大面积的黄土裸露伴有少量保德红土出露、地形梯度大、纵向节理丰富、黄土易侵蚀等特点,少部分区域有风积沙覆盖,植被类型贫乏主要是耐旱草本类植物和少量灌木。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09%,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沿着沟谷河流两岸边生长着许多高大乔木,同时草本植物和灌木也十分丰富,同时分布有大面积的农田;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97%,地表普遍被风积沙和萨拉乌苏组砂层所覆盖,零星区域有离石黄土出露,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表植被以小型草本灌木类植物,分布相对稀疏。因此,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是矿区内最为主要且受未来煤炭开采影响最为广泛的生态地质环境。(2)矿区内地下生态潜水主要包括第四系黄土潜水、冲积层潜水、侏罗系烧变岩潜水和萨拉乌苏组潜水四类。黄土生态潜水含水层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生态地质环境中。冲积层潜水和侏罗系烧变岩潜水主要分布于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中,常与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构成同一含水层。萨拉乌苏组潜水分布于面积比例最大的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中且与黄土潜水、冲积层潜水及烧变岩潜水均有联系。因此,矿区内萨拉乌苏组砂层地下潜水对矿区内植被正常生长发育及居民工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灌溉以及居民生活至关重要。(3)矿区内地下水埋深的展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埋深总体在030 m左右变化,局部区域埋深可以超过30 m,仅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及南部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大于12 m,东部部分区域地下水埋深相对较大,其余区域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6 m。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生态地质环境中,潜水位埋深分布在029.8 m之间,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地下水埋深分布在032.5 m之间,其中在地下水埋深01 m之间的数据分布频率最高,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地下水埋深分布在032.3 m之间,其中在26 m左右,数据分布频率最为集中。(4)通过分析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地下水埋深对反映植被生长发育的植被指数之间相互关系,确定地下水埋深对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及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植被发育控制较为有效,对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植被发育分布情况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将矿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敏感性划分为三类区域,Ⅰ类敏感区,植被生长随地下水埋深的下降而增强,在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中这一敏感区临界埋深约8 m,Ⅰ类敏感区约占整个矿区总面积的3.6%。3米是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地下水临界埋深,Ⅰ类敏感区约占整个矿区的9.7%。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中地下水临界埋深约2 m,Ⅰ类敏感区占矿区总面积的16.8%。Ⅱ类敏感区,植被生长随地下水埋深的下降而削弱,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Ⅱ类敏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为816 m,约占矿区的1.6%。地表植被在地下水埋深319 m范围内,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植被逐步恶化,约占矿区总面积的10.5%。在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区,Ⅱ类敏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约210 m,约占整个矿区的40%。非敏感区,植被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埋深变化关系不明显,地表径流黄土沟壑类型区地下水埋深大于16 m,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区域范围内地下水埋深超过19 m,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区域范围内地下水埋深超过10m时,EVI值变化相对稳定,植被生长发育状况基本保持不变。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在地下水埋深下降至2 m,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即开始发生衰败,地表水沟谷河流绿洲型在地下水埋深下降至3 m时,其地表植被开始发生退化,地表径流黄土沟壑型地表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由此,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最为敏感。(5)以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下典型矿井金鸡滩矿为例,通过现场实测、原位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三种不同采厚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最大发育高度。采厚5.5 m分层大采高开采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发育最大高度111.32 m,采厚8 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最大高度194.88 m,采厚11 m综合放顶煤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最大高度203.46 m,对比顶板上覆岩土层厚度分布状况,三种采厚条件开采顶板导水裂缝带一般不会直接发育穿透关键隔水土层进入砂层潜水含水层引发地下水位短时快速下降,给地表植被正常生长发育带来威胁,但为了安全起见,采厚11 m综合放顶煤开采区需对关键隔水土层厚度较小区域采用限制采厚,以防止导水裂缝带直接贯通砂层潜水含水层。(6)通过在工作面正上方及周边布置地下水位监测孔,监测开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状况,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采厚5.5 m分层大采高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埋深最大下降2.07 m,后期水位回升至最高点,下降幅度约0.34 m,约需94天,经过一年补给,地下水埋深上升约0.15 m;采厚8 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埋深最大下降约1.31 m,后期水位埋深恢复,水位上升幅度约0.44 m,约需85天,经过一年补给,地下水埋深上升约0.58 m,总的来说,煤层的开采虽在短时期内造成地下水埋深的快速下降,但后期经过约90天地下水埋深基本能够得以恢复,经过一年补给,地下水埋深反而有所上升,有利于植被对地下水的吸收利用。(7)结合对开采前后地下水文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反演出关键隔水土层渗透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由于关键隔水土层主要组成不同,采厚5.5m分层大采高开采条件下且土层相对隔水层主要由保德红土组成,渗透系数由初始的0.0012 m/d缓慢增大到0.0187 m/d,其后迅速增大到0.8485 m/d,后由于土层的自修复特性,其渗透系数又逐渐减小并逐渐稳定在0.01884 m/d,渗透系数由0.0187 m/d恢复至0.01884 m/d所需时间约91天;采厚8 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开采条件下土层相对隔水层主要由离石黄土组成,渗透系数大致由初始的0.011 m/d缓慢增大到0.0823 m/d,其后迅速增大到4.9526 m/d,后由于土层的自修复特性,其渗透系数又逐渐减小并逐渐稳定在0.0842 m/d,渗透系数由0.0823 m/d恢复至0.0842 m/d所需时间约82天。(8)通过实地勘察,开采对地表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地表裂缝及开采后地面沉陷形成的积水区。模拟四个工作面及一盘区开采后井田内地下水位分布情况,划分出不同植被敏感区,对比结果表明一盘区开采后,地表积水面积有所增大,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型生态地质环境向沙漠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转化,未开采区虽水位有所下降,但影响不大,预计一盘区植被生长状况将有所改善。该论文有图157幅,表48个,参考文献336篇。

二、影响榆神矿区大保当井田保水采煤的地质因素及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榆神矿区大保当井田保水采煤的地质因素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现状
        1.2.3 榆神矿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特征
    2.1 矿井概况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2.3 地表水系
    2.3 研究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煤层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含水层
        2.4.2 隔水层
        2.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煤层开采对上覆含(隔)水岩层的影响
    3.1 煤层覆岩及其空间组合特征
        3.1.1 煤层覆岩地层空间组合特征
        3.1.2 煤层覆岩岩性特征
    3.2 煤层赋存特征
        3.2.1 2~(-2)煤赋存特征
        3.2.2 3~(-1)煤赋存特征
    3.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FLAC~(3D)数值模拟法
        3.3.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分析
    3.4 煤层开采对上覆含(隔)水岩层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煤层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 模拟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数值模型结构
    4.3 模型识别及验证
        4.3.1 模型识别
        4.3.2 模型验证
        4.3.3 模型参数分区
    4.4 采煤对地下水流场影响预测
        4.4.1 模拟方案
        4.4.2 模型预测期间各源汇项和边界条件设置
        4.4.3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分区预测
    5.1 预测方法
    5.2 2~(-2)煤层顶板冒裂安全性预测分析
    5.3 2~(-2)煤层上覆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分析
        5.3.1 含水层富水性主控因素分析
        5.3.2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5.3.3 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分区结果
    5.4 2~(-2)煤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预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小保当一号井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性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分布范围研究现状
        1.2.2 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规律研究现状
        1.2.3 导水裂隙带渗流特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交通概况
    2.2 矿区地层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煤层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4.1 含水层
        2.4.2 隔水层
3 采动破坏前后的岩石相似材料渗透性测试
    3.1 实验方案设计
        3.1.1 实验项目
        3.1.2 试样制作
    3.2 试样万能试验机压缩与数值模拟研究
        3.2.1 万能试验机压缩
        3.2.2 试样数值模拟
    3.3 试样的渗透率测试
        3.3.1 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
    3.4 试样孔隙度测试
        3.4.1 实验过程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动态发育规律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模型尺寸确定
        4.1.2 相似材料及配比
    4.2 实验装架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3.1 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研究
        4.3.2 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导水裂隙带渗流特征研究
    5.1 红外热成像渗流现象观测
        5.1.1 渗流范围监测
        5.1.2 渗流水量监测
    5.2 采动破坏下覆岩孔隙度及渗透率变化特征研究
        5.2.1 采动破坏下覆岩孔隙度变化特征
        5.2.2 采动破坏下覆岩渗透率变化特征
    5.3 采动破坏下覆岩应力与渗流场变化特征研究
        5.3.1 模型建立
        5.3.2 力学参数的选取
        5.3.3 煤层采动下覆岩应力分布分析
        5.3.4 煤层采动下覆岩渗流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Current Research Status)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Main research contents,methods and technical routes)
    1.4 主要创新点(Main Innovations in Dissertation)
2 榆神矿区煤水赋存特征及覆岩(土)物理力学特性
    2.1 我国西北矿区煤水资源分布特点(Coal and Water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Northwest Coalfields)
    2.2 榆神矿区地质条件概况(Geological Settings of Yushen Mining Area)
    2.3 榆神矿区地质条件分类 (Geology classification regarding Yushen Mining Area)
    2.4 覆岩土物理力学特性(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verlying Rocks/Soils)
    2.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3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确定方法及演化规律
    3.1 采动岩土损伤及渗流应力关系(Rock/Soil Damage due to Mining and Seepage-Stress Relationship)
    3.2 采动覆岩变形损伤及渗透特性演化特征(Evolution of Strata Deformation and Damage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3.3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for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Overburden Strata)
    3.4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型(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model of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3.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4 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评价及控制机理
    4.1 采动浅表水漏失机制(Mechanism of mining-induced shallow water loss)
    4.2 考虑开采扰动的等效渗透系数数值化处理方法(Numerical method for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cessing considering mining disturbance)
    4.3 采动浅表水定量评价模型及演化特征(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shallow water and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4.4 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shallow water system)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榆神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约束下的矿区规划原则
    5.1 榆神矿区开采浅表水系统稳定性评价(Stability evaluation of shallow water system in case area)
    5.2 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井布局方法(Mine layout method based on shallow water system stability)
    5.3 榆神矿区三、四期局部区域矿井布局(Layout of local mines in the 3rd and 4th phases of Yushen area)
    5.4 榆神矿区典型地质条件矿井布局 (Layout of mines with representative geological settings in Yushen area)
    5.5 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Mine planning principle considering shallow water system stabilization)
    5.6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Main Conclusions)
    6.2 展望(Prospect)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向异性岩石模拟方法及细观节理损伤演化
附录2 破碎煤岩体渗透率模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陕北榆神矿区煤层开采顶板涌水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采煤层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1.1 主采煤层赋存特征
    1.2 主采煤层覆岩含、隔水层
2 主采煤层开采含水层涌水模式
    2.1 榆神矿区主采煤层采动导高分析
    2.2 煤层开采含水层涌水模式
3 典型煤矿煤层开采含水层涌水规律
    3.1 采煤工作面含水层涌水分析方法
    3.2 浅埋煤层侧向直接涌水型
    3.3 深埋煤层侧向涌水与垂向弱涌水型
    3.4 中深煤层侧向与垂向复合微涌水型
4 结论

(5)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科学问题及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生态脆弱区煤-水空间发育组合特征
    1.1 煤层分布规律及赋存地质特征
    1.2 地下水赋存特点及生态水位埋深
    1.3 煤-水空间发育组合特征
2 西部生态脆弱区采动过程地质条件变化规律
    2.1 采动过程覆岩破断规律及多场耦合特征
    2.2 采动过程中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
3 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分区及地质判据
    3.1 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分区思路构建
    3.2 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地质判别方法
4 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技术体系构建
    4.1 煤炭减损开采技术适宜性评价
    4.2 西部生态脆弱区减损开采技术体系构建
5 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技术展望
6 结论

(6)榆神府矿区煤层开采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表水
        2.4.2 地下水
    2.5 隔水粘土层分布
    2.6 煤层地质条件
3 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数值模拟
    3.1 保水采煤分区
        3.1.1 无水采煤区
        3.1.2 砂-土-基型采煤区
        3.1.3 砂-土-洛-基型采煤区
        3.1.4 砂-基型采煤区
    3.2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3.3 砂-土-基型采煤1区煤层开采数值模拟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采厚5m时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3.4 砂-土-基型采煤2区煤层开采数值模拟
        3.4.1 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影响因素
    4.1 采厚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影响
    4.2 隔水粘土层厚度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
    4.3 关键层数量和位置对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保水采煤方法探究
    5.1 条带开采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影响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相同采出率不同采留宽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5.1.3 采厚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5.1.4 采深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5.2 条带充填开采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影响
        5.2.1 充填率对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保水采煤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保水采煤问题的提出
    1.1 陕北侏罗纪煤田的发现
    1.2 陕北侏罗纪煤田开发
        1.2.1 煤田开发
        1.2.2 煤田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3 保水采煤的提出
    1.4 保水采煤概念及科学内涵
2 保水采煤研究进展
    2.1 主要科研项目
    2.2 主要论着
        2.2.1 保水采煤专着
        2.2.2 保水采煤学位论文
    2.3 主要期刊论文
    2.4 保水采煤学术研讨会及期刊专辑
3 矿区生态水位合理埋深的确定
    3.1 生态水位及合理埋深观测研究
    3.2 矿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阈值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4 基于保水开采的浅埋煤层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
    4.1 浅埋煤层开采岩层控制理论
    4.2 浅埋煤层隔水层稳定性与保水开采
    4.3 浅埋近距煤层群保水开采方法与技术
5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探测
    5.1 导水裂隙带探测方法
    5.2 探测结果
        5.2.1 导水裂隙带及垮落带高度综合确定原则
        5.2.2 探测结果
        5.2.3 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形态
6 保水采煤地质条件分区
    6.1 基于含水层结构保护的保水采煤分区
        6.1.1 保水采煤分区
        6.1.2 保水采煤的实现途径
    6.2 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保水采煤分区
        6.2.1 基于生态水位保护的保水采煤分区
        6.2.2 基于生态水位保护的煤炭工业规划
    6.3 基于生态约束的保水采煤分区
    6.4 保水采煤矿井分级类型
    6.5 突水溃沙失水危险性分区
7 保水采煤技术及推广应用
    7.1 窄条带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7.1.1 技术背景
        7.1.2 技术原理
        7.1.3 采前、采后潜水水位变化分析
    7.2 限高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7.2.1 矿井概况及地质条件
        7.2.2 限高保水采煤技术及合理采高
        7.2.3 推广应用效果
    7.3 充填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7.3.1 充填材料及工艺
        7.3.2 充填保水采煤技术应用效果
    7.4 采充并行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7.4.1 壁式连采连充保水采煤方法内涵
        7.4.2 壁式连采连充保水采煤关键技术
    7.5 地表水体下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7.6 煤-水共采理念与工程实践
        7.6.1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概念和科学内涵
        7.6.2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技术方法
        7.6.3 含水层再造与采空区储水及应用
    7.7 煤矿底板岩溶含水层保水采煤技术及应用
8 基于保水采煤需求的矿区地下水监测网
    8.1 建设背景
    8.1 建设条件
    8.2 地下水监测的主要层位
    8.3 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
9 保水采煤研究展望

(9)陕北侏罗系煤田开采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3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与勘查规划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水-煤系空间赋存地质结构特征
    3.1 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及分区
    3.2 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及分区
    3.3 生态-水-煤系空间赋存地质结构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类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4.1 西部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异常原因
    4.2 导水裂隙带发育在基岩中的高度预计
    4.3 导水裂隙带发育至土层中的高度预计
    4.4 土层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中的作用
    4.5 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类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确定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及其区划
    5.1 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类型及特征
    5.2 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区划
    5.3 分区结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应用及水资源保护方法
    6.1 环境工程地质模式应用
    6.2 不同保水采煤等级的水资源保护方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陕北榆神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及煤炭开采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矿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及区划
    3.1 主要植被类型及生态意义
    3.2 生态地质环境类型
    3.3 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区划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生态地质环境植被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4.1 植被指数的遥感数据
    4.2 植被发育空间分布特征
    4.3 植被发育变化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植被发育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定量分析
    5.1 矿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及分布特征
    5.2 植被发育的遥感指数分析
    5.3 EVI与地下水埋深相互关系分析
    5.4 矿区地下水埋深影响植被生长发育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潜水沙漠滩地绿洲区煤炭开采影响研究
    6.1 金鸡滩井田地质概况
    6.2 煤炭开采对顶板覆岩结构的影响
    6.3 采动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动态监测
    6.4 采动引起的地下水埋深变化数值模拟
    6.5 地表生态地质环境对煤炭开采响应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影响榆神矿区大保当井田保水采煤的地质因素及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D]. 严迎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小保当一号井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性模拟实验研究[D]. 张齐.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D]. 张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陕北榆神矿区煤层开采顶板涌水规律分析[J]. 赵春虎,靳德武,李智学,申小龙,王皓,王世东,许峰,王强民. 煤炭学报, 2021(02)
  • [5]西部生态脆弱区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科学问题及技术展望[J]. 王双明,申艳军,孙强,侯恩科.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0(04)
  • [6]榆神府矿区煤层开采覆岩移动破坏和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D]. 郭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7]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研究进展[A]. 范立民. 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2019)暨第三届“绿色勘查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9
  • [8]保水采煤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 范立民,马雄德,蒋泽泉,孙魁,冀瑞君.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7)
  • [9]陕北侏罗系煤田开采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研究[D]. 刘士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10]陕北榆神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及煤炭开采影响机理研究[D]. 杨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榆神矿区大保当矿区储水煤开采地质因素及分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