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郑照鹏[1](2020)在《“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邪教人员教育转化研究 ——以T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邪教问题是全世界的一个共性难题,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当前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上世纪末,以“中功”“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悄然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邪教在信息化背景影响下活动更加频繁和隐蔽。虽然近几年,公安机关加大了对“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组织和骨干成员的打击和惩处,但对其信徒的教育转化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兴利除弊、补齐短板、强机制固成果上进一步发力,使教育转化工作步入正轨,教育转化工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以T市近几年公安机关开展的各类邪教专案为基础,通过对案件前期侦办、审查询问、教育转化等环节的深入剖析,一方面深挖邪教思想层面问题,另一方面研究邪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教育转化的作用,进而总结归纳出当前信息化背景下邪教活动的教育转化建议意见。邪教组织成员普遍出现低龄化、高学历的特点,其活动组织更加严密,活动更诡秘,很难被侦察发现。同时,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充斥着违背人性、颠覆国家政权的特点;犯罪分子活动特点上,更注重以精神控制为的各种“洗脑”。在传教渠道上,多借助互联网。邪教活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新变化原因多种复杂。国际国内层面,境外西方反华势力仍不遗余力利用邪教,遥控境内信徒开展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宏观上分析,邪教的多变性是受历史与现实影响的。微观上分析,邪教教主凭借助精神控制操控信徒,进而不断达到自我利益最大化;作为信徒,存在被蛊惑蒙蔽的倾向性;从管理者看,邪教治理存在机制体制不健全,教育转化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专业等问题。为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邪教的新变化,本文从不同纬度提出了教育转化相应的对策。从宏观角度考虑,则更多是以社会管理控制理论作为左眼点,通过不断完善法律规制、开展专项行动、夯实基础工作、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繁荣邪教治理理论研究、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从犯罪者角度,要深入剖析其精神层面的活动进程,在监禁矫正与社会矫正上做文章,比如对特殊人员区别化管理的方式开展教育感化;从被害者角度,首先转变教转理念,要本着“以人为本”“团结”“挽救”等理念做优教育转换工作。
杨阔[2](2020)在《邪教犯罪案件中邪教信徒的审讯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邪教犯罪是指邪教信徒受歪理邪说蛊惑而实施的侵害法定权益、严重危害社会、应处以刑罚的行为。邪教犯罪具有不同于一般刑事犯罪的特征,邪教信徒在审讯中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针对邪教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须采取相应讯问对策,方能取得良好审讯效果。本文通过研究邪教信徒的特点及其在审讯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分析总结审讯经验,提供对策建议,供邪教犯罪案件的侦破与审讯工作参考。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界定邪教信徒和邪教犯罪的概念,分析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邪教信徒的特点。理清邪教信徒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特征,并从认知、意志、人格等多角度分析邪教信徒易被邪教蛊惑的心理特点。第三部分,邪教信徒在审讯中的心理特征。以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供述障碍为基础,结合实证调查中获得的邪教信徒在审讯中的行为表现,重点分析他们具有的罪责感、抵触心理、自负心理、优势心理和矛盾心理五个方面的表现和行为特征。第四部分,审讯邪教信徒的常用方法及其局限性。根据实证调研结果,提出在邪教信徒审讯实战中可以运用冷置法、亲情感化法、从宽激励法,并进一步分析亲情感化法和从宽激励法在实战中的局限性。第五部分,审讯邪教信徒的对策建议。在对邪教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和邪教信徒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总结日常审讯中的得失,提出一些有效的审讯对策建议,包括合理的提问方式、积极回应邪教信徒的反馈信息、缓解邪教信徒的抵触心理、做好对邪教信徒的教育转化工作和对邪教信徒予以心理干预。
王丽娟[3](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孙孟韩[4](2017)在《我国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问题是我国政府治理邪教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社会治理经验表明,对违反社会正常秩序人员简单的打击处理是不可持续的,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出现,反而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因素依然没有消除。在中央“团结、教育、挽救大多数,依法打击极少数”的方针指导下,我国从1999年开始对邪教组织成员的教育转化工作。近二十年的实践,有关方面不断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转化工作也暴露出诸如转化主体结构单一、基层帮教人员畏难情绪大等问题,并日益成为阻碍教育转化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由于教育转化问题涉及到相关敏感因素,目前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访谈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对我国教育转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厘清了邪教教育转化的概念、特点,按照教育转化工作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对其方式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当前教育转化面临的困境作了较为深入阐述,并基于此提出了完善我国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的相关对策思考。希冀相关总结,能为日后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解释教育转化的概念、特点、基本原则以及教育转化的演变历程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教育转化现行模式,以及对以往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并阐述其含义;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教育转化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主体认识不到位、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评价机制落后等五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邪教教育转化问题的思考;第五部分是结语。
张秉楠[5](2016)在《新时期我国邪教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法轮功”、“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组织的相继出现,邪教问题在我国又有抬头之势。邪教的危害不胜枚举,其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造成严重摧残,更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元凶之一。因此,对邪教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邪教问题的治理机制,这无论对于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综合来看,教主崇拜、精神控制和危害社会是邪教组织的最显着特征。而通过对613名邪教类罪犯的统计与分析,笔者总结归纳出邪教痴迷者的四个特点,即:闲暇时间较多、经济状况较差、经历坎坷及心理压力较大。从邪教的特点不难看出其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具体来讲,邪教不仅危害公众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和谐,还危害国家安全。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邪教问题的发展呈现出传播地域城市化、传播对象高层次化、传播方式网络化及影响范围扩大化的特点。而探究邪教问题的成因,首先是社会转型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其次是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发展失衡,最后是政府对邪教问题的防控存在短板。针对邪教问题的治理,笔者提出应从政府与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方能大有作为。政府层面,一是要完善反邪教立法,二是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加强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四是要建立专业的反邪教预警机制,五是要加强邪教活动的网络监管,六是要加强对刑释人员的政策扶持;而社会层面,要以群众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重点,相互协作,建立联动的治理机制。
李新生[6](2015)在《当前“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治理难点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邪教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与恐怖主义、黑社会、毒品并称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毒瘤”。我国邪教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产生与演变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除了“法轮功”以外,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认定了21种邪教组织。1999年,我国政府公开取缔“法轮功”后,同邪教的斗争已历经16年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总体形势正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日益凸显,各种邪教组织必然会借机进行猖獗的捣乱破坏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邪教治理工作存在不少难点,反邪教斗争形势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邪教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研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现状后,阅读大量文献,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知识等相关原理,阐述了邪教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危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仔细研究了当前国内外及湖南省“法轮功”等邪教的活动特点,认真查找了目前邪教治理工作中的制约难点,详细分析了难点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研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加强邪教治理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力求通过此研究为我国反邪教斗争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丁琼花[7](2011)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帮教转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文中指出参与邪教组织的人员本质有别,角色多样,在反邪教斗争中不能对他们"一刀切",而要从需要和动机来划分,根据其本质特点有的放矢,开展细致有效的帮教转化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采取分类教育、情感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来做好帮教转化工作。
高龙川[8](2007)在《“法轮功”痴迷者人生观剖析》文中认为"法轮功"痴迷者为什么会接受"法轮功"荒谬的人生观、走上触犯国家法律的不归之路,这一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泛调查
唐和平[9](2005)在《浅析“法轮功”习练者的痴迷成因》文中指出教育转化难,对痴迷者的教育转化更难,其原因何在?本文从痴迷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入手进行论述。一、痴迷者的潜意识已经被“法轮功"的歪理邪说所掌控, 主体意识的变异使习练者越陷越深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人的大脑接受信息可分为有意识接收和
王颖,郭戬[10](2005)在《教育转化“身体受益”型“法轮功”痴迷者的做法与体会》文中提出在教育转化攻坚战中,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了转化“身体受益”型“法轮功”痴迷者的做法和经验,有如下体会。一、对“身体受益”型痴迷者的定位及心理形成分析所谓“身体受益”型痴迷者,是指以怯病强身为目的的“法轮功”习练者,其通过习练使自身健康状况得到某些程度的改善,因而更为痴迷“法轮功”。这类人员在习练“法
二、“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邪教人员教育转化研究 ——以T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邪教教育转化工作概念 |
1.1 教育转化工作概念 |
1.2 教育转化工作特点 |
1.2.1 长期性 |
1.2.2 复杂性 |
1.2.3 针对性 |
1.2.4 反复性 |
1.3 T市教育转化的基本原则 |
1.3.1 以人为本、挽救为主 |
1.3.2 政府主导、协同配合 |
1.3.3 打防并举、标本兼治 |
1.3.4 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
1.4 反邪教总体形势 |
1.4.1 国内总体形势 |
1.4.2 国外总体形势 |
1.5 树立“国家安全观理念”的必要性 |
1.6 “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教育转化工作意义 |
1.6.1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
1.6.2 有利于帮助信徒回归社会 |
第二章 T市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现状 |
2.1 T市反邪教工作整体态势 |
2.1.1 教转理念偏差落后 |
2.1.2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
2.1.3 邪教治理被动滞后 |
2.1.4 反邪宣传开展乏力 |
2.1.5 邪教治理各自为战 |
2.2 T市教育转化工作主要措施 |
2.2.1 盘活各个主体部门协同工作 |
2.2.2 以正确的导向指导工作 |
第三章 T市邪教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T市邪教组织人员教育转化存在问题 |
3.1.1 转教工作重视不够 |
3.1.2 邪教形势严峻复杂 |
3.1.3 转教方法缺乏创新 |
3.1.4 措施单一缺乏协作 |
3.1.5 转教资源投入不均 |
第四章 完善邪教教育转化对策建议 |
4.1 系统治理,为邪教教育转化提供基础保障 |
4.1.1 依法严打邪教捣乱破坏活动 |
4.1.2 全面提升反邪教育宣传工作 |
4.1.3 不断夯实反邪基层基础工作 |
4.2 微观剖析解开教育转化精神控制难题 |
4.2.1 归属与认可 |
4.2.2 交往与尊重 |
4.2.3 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 |
4.2.4 逃避现实 |
4.2.5 生理状况 |
4.3 完善体系助力教育转化有序规范 |
4.3.1 加强教育转化专业队伍建设 |
4.3.2 丰富教育转化理论创新研究 |
4.3.3 用好法律震慑警示教育作用 |
4.4 专项推进实现教育转化创新突破 |
4.4.1 做深做细教育转化准备工作 |
4.4.2 教转课程精心组织转化工作循序渐进 |
4.4.3 亲情感化巩固转化成果 |
4.4.4 以人为本清除回归社会的各种障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邪教犯罪案件中邪教信徒的审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邪教信徒的界定 |
1.1.2 邪教犯罪的界定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2 邪教信徒的特点 |
2.1 犯罪行为特征 |
2.1.1 罪行多样、罪名复杂 |
2.1.2 反人性、反社会、反政府 |
2.1.3 境内外勾结 |
2.1.4 活动诡秘 |
2.1.5 组织化程度高 |
2.2 易被邪教蛊惑的心理特点 |
2.2.1 认知特点 |
2.2.2 动机和意志特点 |
2.2.3 人格特点 |
3 邪教信徒在审讯中的心理特征 |
3.1 罪责感轻 |
3.1.1 行为表现 |
3.1.2 原因分析 |
3.2 抵触心理严重 |
3.2.1 行为表现 |
3.2.2 原因分析 |
3.3 自负心理 |
3.3.1 行为表现 |
3.3.2 原因分析 |
3.4 优势心理 |
3.4.1 行为表现 |
3.4.2 原因分析 |
3.5 矛盾心理 |
3.5.1 行为表现 |
3.5.2 原因分析 |
4 审讯邪教信徒的常用方法及其局限性 |
4.1 审讯邪教信徒的常用方法 |
4.1.1 冷置法 |
4.1.2 亲情感化法 |
4.1.3 从宽激励法 |
4.2 常用方法的局限性 |
4.2.1 亲情感化法适用范围有限 |
4.2.2 从宽激励法操作难度大 |
5 审讯邪教信徒的对策建议 |
5.1 合理的提问方式 |
5.1.1 提问要具体 |
5.1.2 避免暗示性提问 |
5.2 积极回应邪教信徒的反馈信息 |
5.2.1 重视邪教信徒的反馈信息 |
5.2.2 对邪教信徒的配合性行为予以正强化 |
5.3 缓解邪教信徒的抵触心理 |
5.3.1 营造宽松平和的审讯气氛 |
5.3.2 拉近与邪教信徒之间的空间距离 |
5.3.3 改变审讯互动方向 |
5.4 做好对邪教信徒的教育转化工作 |
5.4.1 给予邪教信徒关怀与尊重 |
5.4.2 转移邪教信徒的注意对象 |
5.4.3 与邪教信徒的原有认知水平相适应 |
5.5 对邪教信徒予以心理干预 |
5.5.1 矫正邪教信徒的病态灵魂 |
5.5.2 克服极端的神秘经验 |
5.5.3 借鉴使用精神分析治疗 |
5.5.4 消除邪教信徒的感觉剥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
1.1 邪教的概念 |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
1.2 邪教的特征 |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
1.4.1 邪教与宗教 |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
1.4.4 邪教与异端 |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
1.5.1 社会控制理论 |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
1.6 小结 |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2.1.4 小结 |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
2.3 小结 |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
3.4 小结 |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
4.4 小结 |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
5.1.1 共通性 |
5.1.2 差异性 |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
5.2.4 小结 |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
6.3.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我国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概述 |
1.1 教育转化的概念 |
1.2 教育转化的特点 |
1.2.1 长期性 |
1.2.2 复杂性 |
1.2.3 针对性 |
1.2.4 反复性 |
1.3 教育转化的基本原则 |
1.3.1 挽救为主 |
1.3.2 政府主导 |
1.3.3 标本兼治 |
1.3.4 因人施教 |
1.4 教育转化的发展演变 |
1.4.1 探索认识阶段(1999 年—2001 年) |
1.4.2 逐步深化阶段(2001 年—2003 年) |
1.4.3 攻坚克难阶段(2004 年—2007 年) |
1.4.4 科学引导阶段(2007 年至今) |
1.5 教育转化的意义 |
1.5.1 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
1.5.2 有利于帮助痴迷者回归社会 |
1.5.3 有利于创新反邪教治理模式新范式 |
2 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基本路径与方法分析 |
2.1 教育转化现行基本路径 |
2.2 教育转化的方法 |
2.2.1 认知引导类 |
2.2.2 行为干预类 |
2.2.3 言语交流类 |
2.2.4 前邪教成员成功转化的案例探讨 |
3 当前我国教育转化面临的困境 |
3.1 主观思想认识不到位 |
3.1.1 缺乏依法教育理念与思维 |
3.1.2 重“打击控制”轻“防范教育”等思想普遍存在 |
3.1.3 基层帮教人员畏难情绪大 |
3.2 基层帮教队伍建设不完善 |
3.2.1 参与教育主体结构单一 |
3.2.2 基层转化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
3.3 现有教育转化方法路径存在局限 |
3.3.1 社会面短期封闭式学习班弊端日趋凸显 |
3.3.2 方法简单,科学含量不高 |
3.4 巩固回归工作难以在基层落实 |
3.5 教育转化机构管理评价机制落后 |
3.5.1 地方政绩考核标准过于看重“转化率” |
3.5.2 封闭式自我评价机制导致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
4 进一步完善我国邪教教育转化问题的思考 |
4.1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主体多元化 |
4.2 正确认识教育转化帮教工作 |
4.2.1 将教育转化纳入法治轨道之中 |
4.2.2 转变以往对立矛盾态度 |
4.3 创新教育转化方法 |
4.3.1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模式下的教育转化 |
4.3.2 发挥宗教在教育转化中正向心理调适功能 |
4.4 深入开展“回归社会工程” |
4.4.1 强化基层政权组织 |
4.4.2 发挥家庭的亲情作用 |
4.4.3 将“回归社会工程”融入社会和谐的总系统之中 |
4.5 完善教育转化管理评价机制 |
4.5.1 建立以“回归率”为中心的考核指标 |
4.5.2 建立开放式工作绩效评价机制 |
4.5.3 建立教育转化链条式管理机制 |
4.6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研究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时期我国邪教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理论工具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理论工具 |
二、邪教的主要特点及危害 |
(一)邪教的主要特点 |
1.邪教组织的主要特点 |
2.邪教痴迷者的主要特点 |
(二)邪教犯罪的危害 |
1.邪教危害公众身心健康 |
2.邪教破坏社会和谐 |
3.邪教危害国家安全 |
三、邪教问题的发展新态势及成因分析 |
(一)邪教问题的发展新态势 |
1.传播地域城市化 |
2.传播对象高层次化 |
3.传播方式网络化 |
4.影响范围扩大化 |
(二)邪教问题的成因 |
1.社会转型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 |
2.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发展失衡 |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
四、我国邪教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邪教治理现状 |
1.坚决打击邪教 |
2.对邪教痴迷者进行矫治 |
(二)我国邪教治理存在的问题 |
1.立法滞后 |
2.预警滞后 |
3.校园邪教治理易被忽视 |
4.网络邪教治理不利 |
5.未形成合力 |
五、新时期邪教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1.完善反邪教立法 |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
3.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 |
4.建立专业的反邪教预警机构 |
5.加强邪教活动的网络监管 |
6.加强对刑释人员的扶持 |
(二)社会层面 |
1.以群众为依托,努力实现邪教问题群防群治 |
2.以家庭为基础,促进家庭和谐 |
3.以学校为重点,净化校园环境 |
4.以社区为依托,夯实基层防线 |
5.相互协作,建立联动的治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当前“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治理难点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邪教及邪教治理的理论分析 |
2.1 邪教基本概念 |
2.1.1 邪教及邪教组织的含义 |
2.1.2 邪教的本质 |
2.1.3 邪教的基本特征 |
2.1.4 邪教与宗教的区别 |
2.1.5 邪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
2.2 我国当代邪教的发展演变 |
2.3 邪教的危害分析 |
2.4 邪教治理理论分析 |
2.4.1 治理理论概述 |
2.4.2 邪教治理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
第3章 当前“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特点分析 |
3.1 当前境外“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特点分析 |
3.2 当前境内“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特点分析 |
3.3 当前其他邪教组织活动特点分析 |
第4章 当前制约邪教治理工作的主要难点及其原因分析 |
4.1 当前邪教治理工作现状综述 |
4.2 对当前邪教治理工作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1 对未转化“法轮功”痴迷者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
4.2.2 对社会公众反邪教意识的调查分析 |
4.3 当前制约邪教治理工作的主要难点分析 |
4.4 当前邪教治理工作制约难点的原因分析 |
4.4.1 认识不高 |
4.4.2 理念滞后 |
4.4.3 机制不全 |
4.4.4 信心不足 |
4.4.5 作风不实 |
4.4.6 能力不强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邪教治理工作的有关对策 |
5.1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邪教治理工作的法治建设 |
5.1.1 牢固树立依法治理邪教的理念 |
5.1.2 积极推动反邪教相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
5.1.3 研究邪教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法律应对措施 |
5.1.4 提高依法处置邪教的能力 |
5.2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邪教治理工作的新常态 |
5.2.1 依法严厉打击邪教捣乱破坏活动 |
5.2.2 坚定不移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
5.2.3 全面提升反邪教警示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水平 |
5.2.4 不断夯实反邪教基层基础 |
5.3 坚持党政领导,全面提升邪教治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
5.3.1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邪教治理工作的领导 |
5.3.2 加强专门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 |
5.3.3 加强民间反邪教社会力量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思想政治教育在帮教转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与邪教组织的人员构成与反邪教斗争的难点 |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帮教转化邪教受害者的积极作用 |
(一)采取分类教育,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痴迷心态,有的放矢,对症施治。 |
(二)采取情感式教育,疏导邪教受害者心理上受精神控制操纵造成的痴迷心态。 |
(三)采取启发式教育,破除邪教受害者头脑中的错误观念。 |
四、“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邪教人员教育转化研究 ——以T市为例[D]. 郑照鹏. 山西大学, 2020(06)
- [2]邪教犯罪案件中邪教信徒的审讯对策研究[D]. 杨阔.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1)
- [3]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4]我国邪教组织成员教育转化问题研究[D]. 孙孟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4)
- [5]新时期我国邪教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秉楠. 郑州大学, 2016(03)
- [6]当前“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治理难点及对策研究[D]. 李新生. 湖南大学, 2015(03)
- [7]思想政治教育在帮教转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 丁琼花.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5)
- [8]“法轮功”痴迷者人生观剖析[J]. 高龙川. 科学与无神论, 2007(04)
- [9]浅析“法轮功”习练者的痴迷成因[A]. 唐和平. 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 2005
- [10]教育转化“身体受益”型“法轮功”痴迷者的做法与体会[A]. 王颖,郭戬. 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