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王亚茜[2](2021)在《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
蒋薇薇[3](2021)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它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意识支配行为,故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集体的精神文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人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固社会风气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有诸多建树。本文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以下几个部分论述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梳理了理论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阐述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纵向理清文章脉络。第二部分,从微观角度阐述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育主客体以及教育的特点,横向理清理论要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政治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结合教育基本的输入与输出两个环节的特点,拟定了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融合政治学特点与教育理论,并重点分析教育主客体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总结出高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输入与输出效率。总结,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读者对这一理论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本文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巴林朝拉[4](2021)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历程与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重大问题。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准则。进入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集中概括,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总方针和主旋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不断总结民族团结的成功经验,才能更好地巩固我国边疆稳固和社会安宁的大好形势,应对云谲波诡、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六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历程进行探讨。第一阶段,拨云见日:(1947年——1949年);第二阶段,凯歌行进:(1949——1956年);第三阶段,曲折发展:(1956年——1966年);第四阶段,遭遇挫折:(1966年——1978年);第五阶段,守正创新:(1978——2012年);第六阶段,扬帆启航:(2012——今)。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确立、发展、深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历程。第四部分,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经验与启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传承了红色基因,始终保持和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种荣誉集中体现在7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辉煌成就。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繁荣发展的实践,诠释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成功的,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钟玉敏[5](2020)在《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理论渊源,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的历史实践,以习近平对爱国主义的相关论述为基础,除绪论外,用四章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阐释。第一章阐释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概念及理论渊源。在界定“爱国主义”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理论渊源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总体梳理和扼要分析。第二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简要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和阐述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努力实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爱国就要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等五大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扼要分析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指出,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理论本质;努力实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是思想主题;爱国就要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是基本要求;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地位规定;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实践路径。第三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论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逻辑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等方面的显着特点。第四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阐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价值。从实践意义方面阐释了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影响。
雷润枝[6](2020)在《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艺育德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毛泽东文艺育德思想继承的基础上,结合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相结合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重点从文艺本质、文艺工作的地位、文艺工作的立场、文艺育德的内容、文艺育德的方法和文艺工作者的素养等方面论述了文艺育德问题,形成了他的文艺育德思想体系,即: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战线是思想战线中的重要环节,文艺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文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文艺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系统剖析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具有文艺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辅相成,继承性与创新性相互交融以及思想性与情感性相互依托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而且指导了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同时也可以为新时代文艺育德工作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是新时代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二是要强化文艺工作的社会性与人民性,三是文艺育德要根植于文化自信,四是文艺育德要增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五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文艺育德的灵魂,六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杨倩倩[7](2020)在《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七种协商民主形式中的首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梳理并研究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是无产阶级要联合其他阶级和政党并保持其领导权;二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合作要求同存异;三是实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正式形成阶段。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政党协商的条件以及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等。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主要是指阐明了民主党派从过去的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的社会性质,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提出政党协商需要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结合;政党协商的条件主要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协商的前提条件,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是政党协商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政党协商的必要条件;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政党协商民主促进社会协商民主,“十六字”方针是政党协商的基本方针,爱国主义是政党协商的基本要求,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政党协商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新时期政党协商的理论指南;充实并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内容。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协商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任颖[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阐明,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和意义进行了解释,并分析新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路径。第一,本文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相关内容,中国向世界印证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为解决世界各国继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在新时代的特征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第二,本文梳理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内涵和意义,提出了爱国主义是一种喜爱和准则,一方面爱国主义就是个人对所属国家的喜爱。是对所属国家和人民应尽的忠诚和义务,是内化于社会文化的一种道德情感。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需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其贯彻其中。具体表现为个人应时刻将自身和社会相结合,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尊严和利益。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保障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本文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给予了长期的关心与呵护,从青年群体的个人发展到投身祖国建设的集体贡献,有关青年群体的相关话题都得到了党和国家持续关注,这使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树立了时代意识,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给予了创新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在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同时也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这使得新时代下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使得有些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变得薄弱。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第四,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国家要加强理论建设,同时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理想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感,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例如:坚持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教学方法,创新利用网络爱国主义教学方法,积极形成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熏陶等等。
米川[9](2020)在《邓小平群众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是立国之本,群众是执政之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心系群众的重要体现。纵观邓小平的非凡经历和光辉一生,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群众观。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邓小平群众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为邓小平群众观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邓小平本人的传奇人生经历,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点。邓小平以群众首位思想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中心论”思想。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认为掌握好群众工作方法,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提出了以“群众是力量之源”为核心的“群众力量论”思想。最后,邓小平从实现国强民富的价值追求出发,提出了“物质基础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群众共富论”思想。三大群众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主体内容,并具有重视历史经验教训、清晰的现实定位和长远的发展眼光等鲜明的理论特色。邓小平群众观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邓小平群众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其次,邓小平群众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最后,邓小平群众观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赵轩[10](2019)在《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的主要方式,并力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本国的民族精神。一直以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并结合世势国情不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内涵,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遵循法则和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创新发展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2015年12月30日)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事情,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也是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多元价值冲突问题,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国家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腐朽错误思潮的斗争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境内外环境中的种种政治图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恰当应对,也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广大中华儿女扞卫自身权益,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价值最主要的依靠途径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入手,从实践的视角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实现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展开的新探索。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前提部分,第三、四、五章为理论研究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前提。“实践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是针对抽象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其本身来说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三个: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具体意识;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的整体意识。“实践论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本文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第二章,立足实践重释爱国主义相关概念并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相关前提性理论问题。本章首先从实践出发重释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即“爱”“国”“主义”和“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作出相应的理论铺垫;其次,对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相关学科——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爱国主义理论中的侧重点及成因进行研究,明确这些学科从不同的实践关系出发反映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实践视角,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汲取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的理论成果提供尽量丰富理论参考;最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比较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特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以及从实践出发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学科地位,从而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视野以及本文贯穿实践论思维方式,立足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强调贯彻“现实的人”观念。本章首先以实践的视角考察爱国主义的主体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相关理论,从而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其次,以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现实的人”观念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不同维度的内在规定性,并以“现实的人”的自然成长历程对全部属性予以体现生成性的整合,为爱国主义教育阶段性和群体性的划分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贯彻实践论思维方式,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对象作以更加深入的考察,以把握更加具体化的教育对象。由此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以教育对象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规定为主,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第四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根基。“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体现出自身整体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对于“现实的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确定教育内容。一是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确立与爱国主义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以“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相结合。在对象性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爱国主义客体理论的整体性,即要包含自然、人民、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在生活化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现实生活世界”整体中的具体性,即要注重与“现实的人”在客观实践中的相关要素相结合;在教育内容结构化方面既要涵盖“现实生活世界”自身以“历史、现实、未来”为主的层次规律,也要满足社会关系需要的相应规律,还要体现以教育对象“情、知、意”为主的精神发展规律;三是在更加具体化的层面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自然维度、人民维度、文化维度和政治维度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展开,并探讨各维度教育内容逻辑的现实依据和要求。第五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具体化理论。本章针对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理论上研究对于不同教育群体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策略和方式的具体化原则,体现合规律性。一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实施主体,即教育主体的具体化作以相应的讨论;二是针对学前教育、小学至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中所包含的主要教育群体,对其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设定原则进行了论述;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方式运用原则,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体化的基本路向。这些实践原则的探讨,能够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针对不同教育群体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与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都从具体化的方向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阐释为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概述 |
第一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二、毛泽东思想 |
第三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 |
一、萌芽:新中国成立前 |
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
三、成熟:改革开放以后 |
第四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地位 |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作用 |
第二章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一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 |
一、总体目标:培育“四有”新人 |
二、终极目标: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二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层次性原则 |
三、整体系统性原则 |
四、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原则 |
第三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 |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 |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四、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 |
五、理想信念教育 |
六、艰苦奋斗思想教育 |
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 |
第四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一、树立榜样示范 |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 |
三、说服教育 |
四、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
第五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客体 |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体 |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客体 |
三、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
第六节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点 |
一、卓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
二、强烈的理论性与务实性 |
三、突出的党性与科学性 |
四、有效的输入性与输出性 |
第三章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
一、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教育理论 |
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
第二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
一、有益于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
二、有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
三、有益于弘扬爱国主义,抵制资本主义的糟粕文化腐朽 |
四、有益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五、有益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历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民族团结政策研究 |
2.关于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民族观以及民族团结思想研究 |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政策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归纳总结法 |
(五)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 |
1.民族 |
2.民族团结 |
3.民族团结政策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发展和深化 |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 |
2.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发展 |
3.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深化 |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历程 |
(一)拨云见日:(1947 年-1949 年) |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及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
2.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各项事业的领导 |
(二)凯歌行进(1949 年-1956 年) |
(三)曲折发展:(1956 年-1966 年) |
(四)遭遇挫折:(1966 年—1978 年) |
(五)守正创新:(1978 年—2012 年) |
(六)扬帆启航:(2012 年——今) |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基本经验 |
1.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2.必须始终增强“五个认同” |
3.必须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启示 |
1.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
2.必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研究 |
2 、关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发展研究 |
3、关于经典作家与党的领导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相关论述的研究 |
2 、国外关于爱国主义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概念阐释和思想渊源 |
第一节 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
一、 爱国主义的本质及表现 |
二、 爱国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
(一) 爱国与爱国主义 |
(二)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
(三)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
第二节 爱国主义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
一、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爱国主义的培育途径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 |
一、 百年未有大变局与民族主义泛滥 |
二、 新时代中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二节 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
(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 |
(二)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
(三)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
二、 努力实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
(一) 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 |
(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三)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
三、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
(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二)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
(三) 爱国主义是激励人民为祖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
四、 爱国就要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观 |
(一)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
(二)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
(三)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
五、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
(一)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
(二)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
(三) 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
(四) 深化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阐释 |
(五)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第二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第三节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第四节 逻辑性与历史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 |
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 丰富和拓展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资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旗帜 |
二、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
三、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双创”的典范 |
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
五、 新时代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指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文艺育德概述 |
(一)文艺的内涵 |
(二)德育的内涵 |
(三)文艺育德的内涵 |
二、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艺育德思想 |
(二)马、恩、列、斯的文艺育德思想 |
(三)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 |
三、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
(二)文艺战线是思想战线中的重要环节 |
(三)文艺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
(四)文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
(五)文艺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
(六)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
四、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历史贡献 |
(一)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主要特点 |
(二)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历史贡献 |
五、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新时代要加强党对文艺育德工作的领导 |
(二)强化文艺工作的社会性与人民性 |
(三)文艺育德要根植于文化自信 |
(四)文艺育德要增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 |
(五)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文艺育德的灵魂 |
(六)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一章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无产阶级要联合其他阶级和政党并保持其领导权 |
二、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合作要求同存异 |
三、实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
第二节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形成的过程 |
一、萌芽阶段:对“三三制”政权的补充与实践 |
二、初步形成阶段:提出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 |
三、正式形成阶段:恢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
第二章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 |
一、阐明了民主党派由过去的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的社会性质 |
二、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并确立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 |
第二节 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 |
一、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
二、提出政党协商需要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的结合 |
第三节 政党协商的条件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协商的前提条件 |
二、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是政党协商的重要条件 |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政党协商的必要条件 |
第四节 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 |
一、以党内民主促进政党协商民主 |
二、爱国主义是政党协商的基本要求 |
三、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政党协商的基本前提 |
四、“十六字”方针是政党协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
第三章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价值 |
第一节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
二、是新时期政党协商的理论指南 |
三、充实并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
第二节 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协商的理论基础 |
二、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指导 |
三、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相关阐述 |
2.1 新时代的定义和时代特征 |
2.1.1 新时代的定义 |
2.1.2 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
2.2 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相关阐述 |
2.2.1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定义 |
2.2.2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分析 |
2.2.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
2.2.4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5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
2.3 小结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1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 |
3.1.1 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
3.1.2 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时代意识 |
3.1.3 新时代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了创新机遇 |
3.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
3.2.1 新时代国家观念面临的冲击 |
3.2.2 新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
3.2.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面临的冲击 |
3.3 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
4.1.1 爱国主义教育者认识程度不高 |
4.1.2 爱国主义教育者创新意识不足 |
4.2 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
4.2.1 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淡薄 |
4.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受非理性因素影响 |
4.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4.3.1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代特征不足 |
4.3.2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
4.4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4.4.1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单一 |
4.4.2 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匮乏 |
4.5 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
5.1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 |
5.1.1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
5.1.2 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5.2 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5.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爱国主义教育 |
5.2.2 坚定“四个自信”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
5.2.3 强化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
5.3 提升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素养 |
5.3.1 深化教师爱国主义认识 |
5.3.2 高校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
5.4 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
5.4.1 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意识和自觉意识 |
5.4.2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感 |
5.4.3 加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5.5 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 |
5.5.1 利用网络创新爱国主义教学方法 |
5.5.2 积极形成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熏陶 |
5.5.3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邓小平群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一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哲学基础 |
二、毛泽东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来源 |
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邓小平群众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
一、1920年—1935年是邓小平群众观的萌芽时期 |
二、1935年—1952年是邓小平群众观初步形成时期 |
三、1952年—1965年邓小平群众观走向成熟 |
四、1966年—1978年邓小平群众观在曲折中发展 |
五、1978年以后邓小平群众观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与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一、群众中心论 |
二、群众力量论 |
三、群众共富论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特点 |
一、重视历史经验教训 |
二、清晰的现实定位 |
三、长远的发展眼光 |
第三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二、奠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逻辑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
一、邓小平群众观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二、邓小平群众观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第三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世界影响 |
一、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
二、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中国力量” |
三、邓小平群众观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文件 |
(三)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研究 |
(四)爱国主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实践论路向 |
一、反思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 |
(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
(二)“知识论思维方式”的体现及其超越 |
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意义 |
(一)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 |
(二)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 |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理路 |
(一)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 |
第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提的实践论整合 |
一、实践论维度的爱国主义相关概念 |
(一)爱: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二)国:祖国与国家的统一 |
(三)主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四)精神:情、知、意的统一 |
二、实践论视域中的多学科爱国主义理论研究 |
(一)伦理学中的爱国主义 |
(二)政治学中的爱国主义 |
(三)法学中的爱国主义 |
(四)哲学中的爱国主义 |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追求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
第三章 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实践论解析 |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 |
(一)从爱国主义主体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
(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
二、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从“现实的人”的属性维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基本结构 |
(三)从人的成长历程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不同属性 |
三、把握具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理论借鉴 |
(一)自然属性维度的“动机理论” |
(二)社会属性维度的几种社会理论 |
(三)精神属性维度的“认知发展理论” |
(四)从整体把握“现实的人”属性结构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
第四章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阐释 |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架构 |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客体 |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根基 |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阐释 |
(三)“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梳理 |
(一)自然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二)人民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三)文化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四)政治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五)“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逻辑 |
第五章 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实践论探析 |
一、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反思 |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 |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策略的具体化逻辑 |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具体化 |
(二)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具体化 |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原则 |
(一)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指导意义 |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基本原则 |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方向 |
结语走向新实践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D]. 王亚茜. 西南大学, 2021
- [3]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 蒋薇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历程与经验启示[D]. 巴林朝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D]. 钟玉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邓小平文艺育德思想研究[D]. 雷润枝. 延安大学, 2020(11)
- [7]邓小平政党协商思想研究[D]. 杨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任颖.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9]邓小平群众观研究[D]. 米川.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10]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 赵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