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新杰[1](2019)在《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电控液晶微柱镜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光学成像系统,通过改变透镜间的轴向距离调节焦距,存在光学结构的体积质量大,作用惯性强,无法快速响应,高速或剧烈振动条件下易移位及形变,难以实时复位校准以及控光能力不足等缺陷。为达到灵敏调焦、结构微小型化以及控光能力强等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液晶微柱镜结构。该微柱镜具有双模态聚光特征,可有效实现电控聚焦和调焦。在电流驱控模态下,通过产生磁场及磁激励电场驱控液晶分子指向矢有序偏转,实现柱聚光,以及螺旋微线圈阵相邻环线电极间的线聚光,从而显着增强电控液晶微柱镜的聚光效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控光向列相液晶材料物性和电控液晶微镜理论为基础,开展电控液晶微镜建模与仿真研究。通过对圆孔阵图案电极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了在电场驱控下液晶分子指向矢和相位延迟分布特征,并进行结构参数配置。通过仿真分析微柱镜结构参数情况,提出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结构,并针对稀疏圆形微线圈和方形微线圈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评估了电流驱控下非均匀螺旋微线圈的磁场及能量分布,以及驱控液晶分子有序偏转所需要的非均匀电场。然后对双面镀有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薄膜的玻璃基片,进行激光定点打孔预处理,以及镶嵌铟粒导通电极板的上下两个端面,保证工作“模态二”下的电连通性。将预处理后的基片按照标准微纳加工流程,制作出微柱镜器件。基于微柱镜电极上的微线圈其线宽较小,使用ICP干法刻蚀工艺保证电极线的完整性。详细分析了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液晶微柱镜其两种工作模态下的光学特性。在“模态一”:通过连通液晶微腔上下电极板,分析光束的电控聚焦和调焦性能,包括随电压升高焦距逐渐变小,以及可变焦距范围为5.094.31mm等。在“模态二”:通过连通液晶微腔其单一电极板的上下两个端面,分析光束的电控聚焦特性,典型特征如恒定电压45.6Vrms对应焦距1.75mm等;发现在电流驱控态下,微线圈相邻环线电极间可形成细聚光焦线,从而可显着提高液晶微柱镜的聚光效能。针对所发展的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控液晶微柱镜的遗留问题,规划了进一步提高聚光效能的可能途径。
张绍昆[2](2017)在《Ni基非晶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微粉及其加工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晶态Ni基钎料固相线温度高,炉中钎焊制作钎焊微粉金刚石工具耗时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金刚石磨粒极易产生热损伤,导致金刚石磨粒磨削性能下降。为了减少磨粒表面热损伤,同时提高钎料对金刚石磨粒的润湿性,增强金刚石与Ni基钎料之间的结合力,采用非晶Ni基钎料炉中加热制作钎焊微粉金刚石工具,旨在提高钎焊金刚石微粉工具的加工性能。本研究以炉中加热制作钎焊金刚石微粉磨头为例进行原理性论证工作,完成了以下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1)Ni基钎料热分析曲线显示晶态Ni基钎料熔化温度区间大约为933℃1044℃,非晶Ni基钎料的熔化温度区间大约为913℃993℃,其熔化温度区间更窄,熔化速度更快,可以有效减少金刚石磨粒的热损伤。(2)45钢基体粗糙度对Ni基钎料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影响研究表明,随基体粗糙度的增加,非晶Ni基钎料在45钢基体上的润湿面积先升高后降低,晶态钎料则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二者同时在基体粗糙度Ra为0.5μm时润湿面积最大。非晶Ni基钎料的润湿面积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钎焊温度为950℃时,润湿面积最大为4.9cm2。(3)非晶钎料金刚石磨头磨削工程陶瓷和ZL102铝合金时的材料去除率分别为晶态钎料金刚石磨头的1.26倍和1.3倍,磨削加工225min后,磨削弧区温度比晶态钎料金刚石磨头分别低59℃和70℃。(4)分别对已经磨削加工工程陶瓷和ZL102铝合金300min后的非晶钎料钎焊金刚石磨头进行SiC油石修锐,修锐后的非晶钎料金刚石磨头的工程陶瓷材料去除率相比于未修锐前提高了59%,ZL102铝合金的材料去除率提高了65%。非晶Ni基钎料的使用降低了微粉金刚石钎焊温度,优化了炉中钎焊金刚石工艺,提高了炉中钎焊金刚石微粉工具的磨削性能,对炉中钎焊金刚石微粉工具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朱流[3](2006)在《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制备与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陶瓷材料具有高熔点、高强度、耐磨损和耐腐蚀等优良特性,但同时存在脆性大、难加工、可靠性与重现性差等弱点,给其工程应用带来许多困难。目前,各国研究者从陶瓷材料的材料设计、原始粉体制备技术和成型、烧结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强韧化研究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采用低温超声波化学镀的方法,在微米和亚微米级的Al2O3、TiC和WC陶瓷粉体上均匀包覆延性金属Co层,成功制备出以下三类金属.陶瓷复合粉体:(1)金属Co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3%、5%和8%的Al2O3-Co二元复合粉体(2)Al2O3-TiC-Co(Al2O3-Co+TiC-Co)三元复合粉体(3)金属Co含量分别为3%和10%的WC-Co二元复合粉体。分别对Al2O3-TiC-Co三元复合粉体和WC-Co二元复合粉体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各高性能Al2O3-TiC-Co复合陶瓷(ATC)和WC-Co硬质合金(NYG)。采用CO2激光熔覆WC-Co二元复合粉体制备性能优良的钢基耐磨涂层。 以Al2O3粉体低温超声波化学镀钴为例,对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的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低温超声波化学镀法制备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的优化工艺。 在Al2O3-TiC-Co复合粉体的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烧结气氛以及分级保温时间对ATC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较明显。研究发现在1550℃,真空条件下烧结时ATC复合陶瓷的性能最好。以化学镀方法引入的金属Co相,在烧结过程中,阻止了陶瓷相发生接触化学反应生成玻璃相和气相,抑制晶粒长大,细化ATC复合陶瓷晶粒,达到超细晶粒增韧目的。烧结成型后,陶瓷相与金属Co相在烧结体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互相交织镶嵌。在ATC复合陶瓷承受载荷时,陶瓷相发挥高强度与高刚度特性,使样品达到高强度与高硬度水平;金属Co相以塑性变形,裂纹偏转与桥接等形式,吸收部分能量,增大断裂功,提高样品的断裂韧性,达到了金属相增韧目的。在ATC复合陶瓷中,气孔、夹杂物和异常长大晶粒是其主要显微结构缺陷,是裂纹发生和扩展源,其失效形式以沿晶断裂和延性金属Co相的塑性变形为主,伴有部分陶瓷颗粒的拔出。 以淬火45钢、粘结SiC陶瓷、人造金刚石为对磨材料,对ATC复合陶瓷的干滑动磨损和润滑滑动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在与淬火45钢和粘结SiC陶瓷对磨时,ATC复合陶瓷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与人造金刚石对磨时,ATC复合陶瓷磨损面发生明显的微切削和塑性变形,延性金属Co相的塑性变形吸收部分能量,提高了ATC复合陶瓷的整体耐磨性能。随对磨材料的不同,ATC复合陶瓷的磨损性能和机理发生变化。在较大载
吴正旺,赵青峰[4](2003)在《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二、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电控液晶微柱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控液晶微镜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主要工作 |
2 控光液晶材料及电控液晶微镜的理论基础 |
2.1 控光液晶材料分类 |
2.2 控光液晶材料物性 |
2.3 液晶弹性连续体理论 |
2.4 电控液晶微镜原理 |
2.5 小结 |
3 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电极的微柱镜建模及仿真 |
3.1 数学建模 |
3.2 圆孔阵电控微镜仿真 |
3.3 不同微柱镜结构仿真与参数配置 |
3.4 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微柱镜 |
3.5 非均匀螺旋微线圈电极的电流控制特征 |
3.6 小结 |
4 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电控液晶微柱镜制作 |
4.1 微线圈图案电极设计与制作 |
4.2 基片激光定点打孔预处理 |
4.3 关键工艺流程及参数体系 |
4.4 小结 |
5 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液晶微柱镜光学特性 |
5.1 常规柱镜与可变焦液晶柱镜 |
5.2 光学性能测试原理与系统构建 |
5.3 电控液晶微柱镜模态一:电压驱控的光学性能 |
5.4 电控液晶微柱镜模态二:电流驱控的光学性能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设计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硕士期间的成果 |
(2)Ni基非晶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微粉及其加工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硬脆材料的精密磨削加工研究现状 |
1.1.1 金刚石工具精密磨削加工研究现状 |
1.1.2 大颗粒金刚石工具的精密磨削 |
1.1.3 微粉金刚石工具的精密磨削 |
1.2 金刚石工具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
1.2.1 电镀金刚石工具 |
1.2.2 烧结金刚石工具 |
1.2.3 钎焊金刚石工具 |
1.3 炉中钎焊金刚石工具研究现状 |
1.3.1 炉中钎焊金刚石工具保护气氛研究现状 |
1.3.2 炉中钎焊金刚石工具润湿性研究现状 |
1.4 金刚石工具的修整方法及研究现状 |
1.4.1 金刚石工具的机械修整 |
1.4.2 金刚石工具的电解修整 |
1.4.3 金刚石工具的电火花修整 |
1.4.4 金刚石工具的激光修整 |
1.5 炉中钎焊金刚石使用钎料的研究现状 |
1.5.1 晶态钎料的研究现状 |
1.5.2 非晶钎料的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构想及可行性 |
1.6.1 本课题的构想 |
1.6.2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开展的工作 |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7.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7.3 本课题研究拟开展的工作 |
2 试验方法 |
2.1 钎焊试验材料 |
2.1.1 金刚石磨粒选择 |
2.1.2 基体选择 |
2.1.3 钎焊金刚石钎料选择 |
2.2 炉中钎焊试验装置 |
2.3 磨削试验装置 |
2.4 磨削测温装置 |
2.5 试验工艺路线 |
2.5.1 钎料与基体润湿性试验 |
2.5.2 钎焊微粉金刚石磨头 |
2.6 试样表征分析 |
2.6.1 表征试样制备 |
2.6.2 物相分析及形貌观察 |
2.6.3 钎料热分析 |
2.6.4 显微硬度测试 |
3 Ni基钎料理化分析及其炉中钎焊润湿性研究 |
3.1 晶态Ni基钎料物相分析及热分析 |
3.1.1 晶态Ni基钎料物相分析 |
3.1.2 晶态Ni基钎料热分析 |
3.2 非晶Ni基钎料热分析及物相分析 |
3.2.1 非晶Ni基钎料热分析 |
3.2.2 非晶Ni基钎料物相分析 |
3.3 Ni基钎料与钢基体润湿性研究 |
3.3.1 不同基体粗糙度对Ni基钎料润湿性影响 |
3.3.2 加热温度对非晶Ni基钎料润湿性影响 |
3.4 Ni基钎料微观组织分析 |
3.4.1 Ni基钎料金相分析 |
3.4.2 Ni基钎料SEM和元素面扫描 |
3.5 本章小结 |
4 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的研究 |
4.1 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工艺路线 |
4.1.1 晶态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工艺路线 |
4.1.2 非晶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工艺路线 |
4.1.3 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宏观形貌 |
4.2 Ni基钎料与基体钎焊界面结构 |
4.3 Ni基钎料与金刚石磨粒润湿性研究 |
4.4 Ni基钎料与金刚石磨粒钎焊层元素面扫描 |
4.5 Ni基钎料钎焊后金刚石磨粒表面形貌与能谱分析 |
4.5.1 Ni基钎料钎焊后金刚石磨粒表面形貌 |
4.5.2 Ni基钎料钎焊后金刚石磨粒钎焊面能谱分析 |
4.6 Ni基钎料钎料层表面硬度 |
4.7 本章小结 |
5 Ni基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磨头的修锐与磨削试验 |
5.1 金刚石磨头磨削机理研究 |
5.1.1 金刚石磨头磨削工程陶瓷 |
5.1.2 金刚石磨头磨削ZL102铝合金 |
5.2 金刚石磨头磨削弧区温度研究 |
5.2.1 金刚石磨头磨削工程陶瓷弧区温度测量 |
5.2.2 金刚石磨头磨削ZL102弧区温度测量 |
5.3 金刚石磨头的修锐 |
5.3.1 金刚石磨粒磨损形式 |
5.3.2 钎焊金刚石磨头修锐必要性 |
5.4 钎焊金刚石磨头材料去除率与弧区温度的研究 |
5.4.1 不同钎料磨头工程陶瓷磨削去除率对比研究 |
5.4.2 不同钎料磨头磨削ZL102铝合金的材料去除率对比研究 |
5.4.3 不同钎料磨头工程陶瓷磨削弧区温度对比研究 |
5.4.4 不同钎料磨头磨削ZL102弧区温度对比研究 |
5.4.5 进给载荷对钎焊磨头材料去除率的影响 |
5.4.6 进给载荷对钎焊磨头弧区温度的影响 |
5.4.7 磨削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5.5 油石修锐对金刚石磨头磨削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获奖 |
(3)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制备与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研发及应用现状 |
1.1 引言 |
1.2 化学镀法制备金属-陶瓷复合粉体 |
1.2.1 化学镀原理及工艺 |
1.2.1.1 化学镀热力学原理 |
1.2.1.2 化学镀动力学原理 |
1.2.1.3 化学镀溶液组成与工艺 |
1.2.1.4 化学镀的影响因素 |
1.2.2 化学镀制备金属-陶瓷复合粉体 |
1.2.2.1 陶瓷粉体预处理 |
1.2.2.2 陶瓷粉体化学镀后处理 |
1.2.2.3 金属包覆层均匀性的研究 |
1.3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的应用 |
1.3.1 金属增韧陶瓷材料 |
1.3.2 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1.3.3 热喷涂粉体 |
1.3.4 特殊功能材料 |
1.3.5 摩擦材料 |
1.3.6 催化剂 |
1.3.7 其他 |
1.4 本项目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的制备与机理 |
2.1 引言 |
2.2 陶瓷粉体超声波低温化学镀钻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主要设备与方法 |
2.2.3 陶瓷粉体化学镀钻工艺过程 |
2.2.3.1 陶瓷粉体预处理 |
2.2.3.2 陶瓷粉体化学镀钴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陶瓷粉体化学镀覆结果 |
2.3.2 主盐浓度的影响 |
2.3.3 还原剂的影响 |
2.3.4 络合剂的影响 |
2.3.5 工艺参数的影响 |
2.3.6 装载量的影响 |
2.3.7 超声波的影响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的应用 |
3.1 AL_2O_3-TiC-Co复合粉体制备ATC高性能陶瓷 |
3.1.1 实验设备与方法 |
3.1.2 ATC复合陶瓷制备 |
3.1.2.1 ATC复合粉体模压成型 |
3.1.2.2 ATC坯体热压烧结 |
(a)粉体烧结理论与方法 |
(b)热压烧结ATC复合陶瓷 |
(c)ATC烧结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3 ATC复合陶瓷显微结构 |
3.1.3.1 脆性相 |
3.1.3.2 晶粒晶界 |
3.1.3.3 气孔 |
3.1.3.4 夹杂物 |
3.1.4 ATC复合陶瓷断裂行为 |
3.1.5 ATC复合陶瓷增韧机制 |
3.1.5.1 颗粒超细化增韧 |
3.1.5.2 延性金属相增韧 |
3.1.6 ATC复合陶瓷材料的磨损性能 |
3.1.6.1 实验方法和设备 |
3.1.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a)干滑动磨损 |
(b)润滑滑动磨损 |
3.1.7 本节结论 |
3.2 WC-Co复合粉体制备超细硬质合金 |
3.2.1 引言 |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3.2.3 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
3.2.4 干滑动磨损性能 |
3.2.5 本节结论 |
3.3 WC-Co复合粉体在激光熔覆涂层中的应用 |
3.3.1 引言 |
3.3.2 激光熔覆技术研究现状 |
3.3.3 WC-Co复合粉体激光熔覆 |
3.3.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3.3.3.2 WC-Co熔覆层制备 |
3.3.4 WC-Co涂层微观结构 |
3.3.5 WC-Co涂层摩擦磨损性能 |
3.3.6 本节结论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4.1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制备及其机理 |
4.2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应用及其性能研究 |
4.2.1 ATC复合陶瓷 |
4.2.2 WC-3%Co硬质合金 |
4.2.3 WC-10%Co激光熔覆涂层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面非均匀螺旋微线圈阵电极的电控液晶微柱镜研究[D]. 韩新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2]Ni基非晶钎料炉中钎焊金刚石微粉及其加工性能的研究[D]. 张绍昆.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3]金属—陶瓷复合粉体制备与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 朱流. 浙江大学, 2006(08)
- [4]磨头短程烘干机的应用[J]. 吴正旺,赵青峰. 水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