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梵宫为武陵源——《西厢记》中佛教的暴露与排斥

疑梵宫为武陵源——《西厢记》中佛教的暴露与排斥

一、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论文文献综述)

邓楠[1](2018)在《寺观庙庵浑作戏,哭歌笑骂漫成声 ——元杂剧寺观场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尤其是佛道二教,从古至今给予中国文学以深刻影响。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产生了新的形式,元曲应时而生。而作为元曲重要标志的元杂剧更是离不开释道二教的浸润与侵染。元代特有的宗教宽松氛围,使得民众信仰多元。统治者和上层贵族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尊崇、对道教尤其是全真派的礼待,给下层百姓带来政策上的约束和精神上的指引。双重作用之下,元代整个社会的宗教环境不言而喻。再加上元代以不同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属性完成了对中原大地的统一,建国伊始便实行排斥汉人的严苛制度,整个汉族文人群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寄托情思于释道,那么文学的宗教意味慢慢凸显出来。本文重点分析元杂剧中所涉及的寺观场景(主要包括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四类),对所涉场景进行收集、概括、分类,秩然有条,让读者能够一望而知,炳如观火;其后结合作品,从题材内容和功能类型对这些场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些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在题材上分属度脱剧、神仙道化剧、福报剧、公案剧、爱情剧等类型,对作者所属时代的世情世貌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在功能上,一些寺观场景仅仅发挥民间信仰的功能:作为普通民众开展烧香、拜佛、祈福、庙庆、寄放骨殖等民俗的场所而存在;或者以其特有的民间文化象征而带给作品大团圆结局,包括失散夫妻团圆于寺庙、冤假错案真相大白于寺庙等;一些寺观是主人公修道成仙的修道场,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宣扬佛教、道教的教理教义,给予苦难大众心理慰藉;而一些寺观则是男女青年相亲相爱、幽会成亲的地方,在这里青年男女以寺观场景为依托,要消弭阶层身份的鸿沟,追求炽热而平等的爱情自由。寺观理应是禁欲的,但它们却作为封建伦理的对立面而存在,企图打破束缚自由的那堵墙,反封建礼教的意味毋庸讳言。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四类场景的存在绝非偶然,它们是特殊时代下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个侧影。通过把握作品的深度来着力探讨作者铺陈的用意: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以一种主观操纵而非臆断的形式让读者获取他们的内心情感与心理茫然——被冲击的家国意识、被摧垮的文士尊严、被钳制的仕途前程;他们自幼时起便接受的孔儒思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怀疑、抵御、挣扎、屈从、归隐,到头来只能投身宗教,寄托哀思。这种文人情怀在历朝历代都有展现,正如寺观场景在前代作品中有所传承,又在后代作品中得以发展,世代延续,经久不衰。最终,这些寺观场景具有了中国文学历史脉络中承上启下、日新月异、继往开来的独特定位。

王领妹[2](2013)在《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积极娱乐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动人观听的娱乐效果,其二是蕴含有积极倾向的精神,积极娱乐正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娱乐。对积极娱乐的要求,是影响作品编创、引起故事变化发展的动因之一,而对积极娱乐的实现,则是作品和人物的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之一。从积极娱乐角度对作品和人物进行解读,姑且名之为积极娱乐视角。本文尝试提出积极娱乐视角,以《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为参照,从人物形象演变切入,对“王西厢”进行解读,以期探索西厢故事的发展流变的动因,探索“王西厢”的形成过程和其魅力所在。在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中的莺莺是娱人的假千金,动人的真女子。以无视礼教闺范、不乐父母之命而决心自主婚姻的形象出现,这是娱乐的因素,也是反抗的基调。预谋赖简的莺莺在笑声中传递命运一握,只身出奔的莺莺在惊魂欲绝中愈显果敢坚强,两次沉默的莺莺在娱乐中启示人以生活智慧。在娱人的同时,挺立着世间女子不满现状、反抗束缚、用智慧和勇气征服环境、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莺莺行动的基调,也是作品的基调。张生和惠明都在娱人的同时,共同张扬了自由自我的精神。张生既是娱乐的形象,也是理想的典型。他无视礼法似傻如狂,是自由自我的外化而以娱乐为载体;他先搂红娘再搂莺莺,开怀的笑源于感情的真;他慷慨赴试夺魁完配,在娱乐中实现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惠明形象的娱乐效果不言而喻,而且反抗束缚、追求自由自我方面和张生有共通之处。在“王西厢”中,红娘、杜确和法聪、法本、孙飞虎、欢郎,是影响崔、张爱情发生发展的一组外在因素。其中,红娘和杜确对崔、张爱情婚姻的支持和帮助更加主动,法聪、法本、孙飞虎和欢郎则是偶然因素的必然安排。红娘不仅具有更好的积极娱乐效果,而且摆脱丫鬟的从属地位,成为独立的人。形象本身更加悦人耳目,又映发了莺莺、张生、老夫人、郑恒等人物的娱乐效果。红娘的人格精神,也与作品所贯穿的精神相通。杜确对崔、张婚姻的主动关心和支持,使他与红娘及作品的精神相统一。老夫人和郑恒是影响崔、张爱情婚姻的另一组外在因素,是作为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对立面存在的。老夫人是诸恶所归和温和慈善的矛盾集合,老夫人的言行与故事发生发展相配合,统一于作品对娱乐要求的实现,同时,使崔、张、红的反抗精神更加凸显。郑恒是丑与恶的集中,作为外在压力的另一个标志性存在,和老夫人一起,成为作品实现积极娱乐的一部分。从《莺莺传》至至“王西厢”,反复改编的过程也是更好地实现积极娱乐的过程,这是西厢故事演变的动因之一;“王西厢”对故事和人物的创造性改编,更充分地实现了积极娱乐,这是“王西厢”的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王小梅[3](2005)在《在狂欢化的戏曲进程中崛起 ——元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文化视野》文中研究说明狂欢诗学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着名理论,把视角从上层的官方投向了底层的民间,从而解开了伟大作家拉伯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之谜。元代杂剧在官方的视野下,以传统的文化体系进行审视,靠近民间文化部分积极向上的那一面往往被误读。鉴于狂欢节的世界性,戏曲形式的独特性,诗学的开放性,异国的小说理论——狂欢诗学有了移植到戏曲进程,探索元杂剧民间“俗”价值的可能性。元杂剧的繁荣并不是凭空而来,元代只是提供了成熟繁荣的契机。狂欢的发生学意义说明元剧的历史性艺术积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狂欢对曲体的生成和进化意义论证了宋金时代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成了沟通幼稚与成熟戏剧样式的桥梁。狂欢的文化构形意义则分别从语言、形象与喜剧性方面解释了元曲中存在的民间诙谐文化,从文本到观演自始至终笼罩着“狂欢”的美学品格,从而挖掘出元曲繁荣背后的魅力所在。应该说,元剧被那时代的大众所普遍接受,民间俗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这种戏剧与生俱来的民间性,或者对当前戏曲面临的困境有所启发。

韩登庸[4](2001)在《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文中研究指明《西厢记》在抨击封建礼教、主张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同时 ,对佛教亦进行了嘲讽与揭露。王实甫在揭露佛教的虚伪、批判佛教的反动时 ,采用了先扬后抑手法 ,极力渲染众僧不守规戒的丑陋行为 ,细致深刻描摹崔张在普救寺偶然邂逅、春情萌动、往来传情、深夜好合到最后两人结婚等诸多故事情节。

二、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论文提纲范文)

(1)寺观庙庵浑作戏,哭歌笑骂漫成声 ——元杂剧寺观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元杂剧寺观场景研究现状
    0.2 发展趋势
第一章 元杂剧的涉教空间场景管见
    1.1 场景的模式分类与现实观照
        1.1.1 无足轻重的文字交代点
        1.1.2 合乎常规的情节关涉处
        1.1.3 匪夷所思的故事生源地
    1.2 场景的情节表现与作品依托
        1.2.1 作为摆设的常规性场景
        1.2.2 起承转合的必然性场景
        1.2.3 统摄全局的创造性场景
    1.3 场景的思想解读与意义生成
        1.3.1 宣扬佛道教理教义,映射封建伦理思想
        1.3.2 传达文人志士情怀,交织避世叹隐倾向
        1.3.3 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嘲讽伪善佛道教徒
第二章 寺观空间场景的成因探微
    2.1 从诸教共生看元代凸现的宗教环境
        2.1.1 多元而宽容的宗教信仰
        2.1.2 优厚而宽泛的宗教政策
        2.1.3 单一而独到的宗教文化
    2.2 从历史脉络看元代演变的寺观经济
        2.2.1 寺观经济的历史考察
        2.2.2 寺观经济的现实分析
        2.2.3 寺观经济的文学蕴藉
    2.3 从社会常态看元代幻灭的文人心态
        2.3.1 异族入侵、国破家亡——对文人家国意识的冲击
        2.3.2 夷俗袭占、伦常乖桀——对文人个体精神的摧垮
        2.3.3 门第薄祚、科举中断——对文人仕途远景的裁抑
第三章 寺观空间场景的功能解析
    3.1 满载宗教文化以发挥社会功能
    3.2 渗透民情土俗以加强教化功能
    3.3 借助题材内容以提升传承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元杂剧所涉寺观场景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莺莺:娱人的假千金,动人的真女子
    (一) 无视礼教的莺莺:观众读者喜闻乐见的“假千金”
    (二) 预谋赖简的莺莺:笑声中传递命运一握
    (三) 只身出奔的莺莺:惊魂欲绝中的果敢坚强
    (四) 两次沉默的莺莺:娱乐中的生活智慧
    (五) 小结
二、张生:是娱乐,也是理想(附惠明)
    (一)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张生形象
    (二)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惠明形象
    (三) 小结
三、积极娱乐视角下的红娘、杜确和法聪、法本、孙飞虎、欢郎形象
    (一)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红娘、杜确形象
    (二)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法聪、法本、孙飞虎、欢郎形象
    (三) 小结
四、积极娱乐视角下的老夫人、郑恒形象
    (一)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老夫人形象
    (二)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郑恒形象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其他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在狂欢化的戏曲进程中崛起 ——元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文化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上篇 艺术积累期
    第一节 发生期:狂欢的发生学意义
    第二节 形成期:狂欢对曲体生成与进化的意义
下篇 艺术收获期:狂欢化的元杂剧
    第一节 狂欢节的语言
    第二节 狂欢形象体系
    第三节 狂欢与喜剧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勘误表

(4)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论文提纲范文)

四、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论文参考文献)

  • [1]寺观庙庵浑作戏,哭歌笑骂漫成声 ——元杂剧寺观场景研究[D]. 邓楠. 西藏大学, 2018(11)
  • [2]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人物形象研究[D]. 王领妹.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3]在狂欢化的戏曲进程中崛起 ——元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文化视野[D]. 王小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 [4]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J]. 韩登庸.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标签:;  ;  ;  ;  ;  

疑梵宫为武陵源——《西厢记》中佛教的暴露与排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