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捷半导体苏州封测厂2002年初开始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铨[1](2019)在《JJWD半导体器件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整个市场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而转变为买方市场了,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半导体行业技术密集、产值大,企业数量比较多,市场竞争很大,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半导体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JJWD公司是半导体行业下细分出来的一个中小型功率半导体企业,在品牌建设进程中,并没有类似的企业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如何研究出一套适合JJWD公司品牌建设的方案成为目前尤为迫切的问题。本论文从国内外半导体行业发展态势和品牌发展状况,以及功率半导体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我国功率半导体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以及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JJWD公司品牌建设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目前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基础,本论文提出一套基于品牌价值理论的、适合JJWD公司的品牌建设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的方案,即品牌建设模式为四加一模式以及品牌实施策略为分阶段实施策略。阐明了JJWD公司在进行品牌建设时需要的保障措施以及品牌遭遇危机时该如何应对。最后总结了品牌建设流程。本文的结论包括:(1)中小企业赶超大企业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品牌建设。中小企业在与行业中大公司进行竞争时,企业品牌、规模、资金实力都处于劣势,所以应积极进行品牌建设,长期坚持,并且坚定立场,脚踏实地,慢慢渗透,逐渐实现目标。(2)基于品牌价值理论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功率半导体行业品牌建设的方法。本文研究出来的这一套品牌建设及品牌价值提升的方法给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参考,给它们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品牌建设的四加一模式,以及品牌实施应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强调了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的核心意义,品牌建设的过程都是为了提升品牌资产价值服务的。为类似JJWD半导体器件上市公司如何有效进行品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曾安琪[2](2017)在《经济周期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行为与竞争优势》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半导体行业中部分企业的周期管理行为,探寻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企业行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结合企业行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探索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半导体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差异化表现,据此来分析同一个行业内各个企业出现较大竞争优势差异是否与经济周期管理有关,旨在为未来半导体行业的企业识别经济周期的阶段、把握实施周期管理行为的最佳时机,从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提供建议。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绪论、文献综述、经济周期的识别和特征、研究方法与假设、案例分析、结论和研究展望。在绪论中,对研究问题、意义和论文的总体思路做出阐述;在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不同类型的经济周期,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周期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典研究;在经济周期的识别和特征这一部分,运用波谷一波谷的划分方法划分了半导体行业的基钦周期和朱格拉周期,并对中国宏观经济在不同周期阶段的特征进行阐述;在研究方法与假设中,本文根据行业特点、已有研究和逻辑推导提出七个假设,在半导体行业中选择七家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分析按照不同的企业行为进行,归纳各企业在某一企业行为中的周期变化,并通过赋值方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最后在结论与研究展望部分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导体行业内具备更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相比于竞争优势弱的企业在部分行为上更多地进行周期管理。具体来说,优秀的企业在应收账款、借款、存货控制和固定资产投资四个方面有更多的逆周期管理;股票和债券融资、并购和剥离以及雇佣行为这三个行为在对比的两方企业中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周期管理行为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变化应抓住机遇,调整企业行为,在竞争对手反应过来前占领先机。
吴丹[3](2012)在《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家具产业从地理区位上已经形成了若干特色区域和相应的家具产业集群,中国家具已经进入产业集群时代,家具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中国家具业的整体发展,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而家具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也将促进我国家具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大板式家具企业,特别是川派板式家具,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势头良好,成就了几家年产值达到十几亿甚至是几十个亿的板式家具生产企业。四川成都的县级市—崇州,更是成为了拥有全友家私和掌上明珠两大板式家具生产龙头企业的板式家具产业基地。本文是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钻石模型从影响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对其进行竞争力分析,探讨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制定发展战略。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集群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的详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通过波特“钻石模型”中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的五个方面,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角色,来剖析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能总结出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2)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意大利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及东阳红木木雕家具产业集群等四个国内外典型家具及其他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因素,再结合崇州的实际状况,提炼出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措施。(3)结合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现状的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区域成功发展的启示,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原则指导下,制定出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并从发展战略的三个层次——企业、集群、政府提出了支持战略实现的策略和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邓渊[4](2011)在《A公司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场的不断开放和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吸引,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中国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遇。然而许多跨国制造型企业在华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员工流失十分频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而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的战略性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忠诚于企业的员工,而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是否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吸引、发展和留住关键人才。企业员工的流失,特别是优秀员工、核心员工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员工的高流失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以自己所在公司为案例,从员工流失的现状和原因入手,通过对公司员工流失的实证分析,结合实际对目前公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出一些可采取的建议:(1)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人力资源战略化管理;(4)注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过建立适合公司特点的、可行的体系,在尊重员工的同时,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让员工在企业与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满足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展人才。
张家骏[5](2010)在《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中芯国际做了简要介绍,包括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接着进行了中芯的战略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技术环境等对其进行了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其次进行了芯片代工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包括了硅芯片的替代品威胁、芯片代工业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芯片代工客户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通过五力分析,清晰地描绘出了整个半导体代工业的环境。再次从中芯的财务、人力资源、技术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客户与市场资源等对其进行了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第五,进行了中芯国际的SWOT分析,指出了中芯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在。根据中芯的外部和内部分析,本文提出了中芯的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提出公司在整体上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局部实施差异化战略。同时指出战略实施的风险所在。在最后的战略实施部分,提出了四点明确的成本领先战略实施内容和两点差异化战略实施内容。
王群[6](200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它产业竞争力强弱,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辽宁乃至全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占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部寻找升级发展的路径,另一种是基于集群的外部关联。从第一种思路,即从集群内部地方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不能完全解决诸如资源要素禀赋优势持续、区域创新系统外部牵引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因此,本研究基于第二种思路,即从集群的外部关联入手,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问题。论文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视角的全球价值链为研究工具,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为研究目的,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规范研究、数理经济方法与实地调研以及案例剖析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出从“嵌入价值链”走向“主导价值链”的集群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蔓延式和突破式发展模式框架,并从集群、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及辽宁经济腾飞贡献力量。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5章:第1章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基本特征,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揭示其被主导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特征事实,为发展模式的研究明确前提和基础。第2章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行工业国和以日本、中国台湾为代表的追赶型后发工业国家和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第3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蔓延式发展模式。蔓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实施有效的“反向整合”。获得价值链局部主导权的关键在于学习吸收。蔓延式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网络化。以沈阳冶矿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蔓延发展的模式方法。第4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突破式发展模式。突破式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突破“低端锁定”,实施有效的“反预占”措施。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价值链重构和价值链扩展。以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突破的模式方法。第5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的三阶段模型,明确二种发展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适用和作用。分析在全球价值链下集群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政府的作用和措施。
艾少伟[7](2009)在《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各类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是全球化力量、地方化力量和政府力量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最为密集的空间地域。地方网络通道和全球网络通道以及通道之间的“全球-地方”联结,其作为区域学习创新或区域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学习场理论作为高层次综合的前沿理论,是全文进行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在学习场框架下界定了“技术学习通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调研访谈、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以及ArcGIS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要案例,对开发区多样化的学习场类型、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结网及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开发区对全球生产网络等外部联结通道的嵌入、开发区转型的通道及未来发展模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技术学习通道”概念,不仅与“关系/网络”和“嵌入”等概念工具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而且技术学习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塑造了学习场的类型和演化。通过深入调研访谈所识别的开发区内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类型,验证和深化了学习场理论。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具有显着趋向性和空间邻近性且高度集聚的跨国公司,其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开发区在不同层面上与外部联结通道存在着互动与演化的过程。就技术学习通道本身而言,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力量。由于开发区主要行为主体的技术学习创新活动依赖于“内部通道”和“外部通道”以及内外部“通道”的联结,其动态竞争优势的维持与提升取决于不断向全球和地方两端拓展的创新网络,即取决于对原有路径的突破和不断创造新的发展路径/通道。因此,开发区转型的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技术学习通道研究深化和丰富了对学习场的认识;(2)开发区中存在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3)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过程具有复杂性,其发生过程机制则存在由“地理接近”到“关系/网络接近”再到“制度接近”基本认识过程的逆向性特征;(4)技术学习通道本身具有多样性,且与开发区存在互动演化和升级的过程;(5)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驱动力量;(6)开发区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技术学习通道”概念的界定和典型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学习场理论;(2)形成了对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的重新认识;(3)深化了对开发区转型的认识。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以及开发区普遍面临转型的背景下,“通道”作为开发区关系网络建构和学习创新的媒介,对开发区学习创新和转型越来越重要。并以此为切入点,把开发区学习创新和转型问题凝炼为若干理论问题。第二章对开发区及其理论视角、技术学习创新研究和技术学习模式研究以及技术学习通道研究等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文献分析表明,“通道”在研究中虽然经常被使用,但实际上又经常被忽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第三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其中,“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本文研究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而“学习场理论”则为本文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理论基础。以这两个前沿理论为重要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技术学习通道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着重分析和界定了“技术学习通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并着重分析了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结构及类型的之间的关系。第五章辨析了“关系/网络”、“嵌入”与“技术学习通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描述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类型。整体而言,苏州工业园区的“外嵌型”特征十分突出,但其作为“生产基地”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从技术学习通道视角以及演进的角度看,“政府/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主导了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内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的主要过程。第六章主要关注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是开发区进行技术学习创新活动所必须依赖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本身作为开发区重要的外部联结纽带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通道,其在开发区内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开发区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存在基于“外生性”嵌入的“OEM型”和基于“内生性”嵌入的“内源型”两种学习场类型。而我国各类开发区在不同程度上所嵌入的全球生产网络,则是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并实现其战略意图的重要“通道”。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开发区由“制造基地”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和模式。技术学习通道的创造是开发区由“制造基地”转向“创新基地”的关键。一方面,政府是“技术学习通道”创造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开发区技术学习模式的转变,需要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生产网络的联结以及全球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和政府之间的“战略协同”。另外,对于开发区而言,“路径创新”的核心是开发区当地政府以及本地企业(家)共同努力下对原来路径的“有意偏移”,使新的组织和技术路径在开发区内不断涌现出来,进而使开发区本地企业逐渐摆脱对所“嵌入”的跨国公司主导的战略意图型生产网络的依赖。第八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林美英[8](2009)在《日月光集团大陆投资策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封测产业受到市场及岛内土地、劳力成本上涨之影响而经营日益困难,适逢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吸引许多岛内厂商赴大陆新兴市场投资。以往对于个案的讨论总是只专注于产业分析而后就进行策略分析,而本研究以日月光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面及策略面分析其成功因素,将日月光的大陆投资策略面与财务绩效面做一结合,并尝试以企业评价的角度来评估是否有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面封测市场潜力无限;在策略面本研究从进入方式、进入时点及进入地点三个构面分析其投资策略,日月光采取独资方式管理容易,进入时点为该产业中最早因而享有各式先进入者优势,在进入地点上选择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及苏州布局,降低运输成本并就近服务IDM大厂,此三个向度上的优势配合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日月光大陆投资策略非常成功,进而对台湾母公司有所挹注更显现出大陆投资绩效,同时亦表示国际化模式为半导体封测产业可行的成长策略。但在观察是否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时发现有严重的低估现象,由于影响企业价值除了量的因素外,还包含了质的因素,如政治、文化、外部环境等,且虽然日月光大陆投资策略成功,但由于企业价值的反映或许要等到3-5年后才会反应出来,后续研究可以再针对此再做扩大及深入性分析。
洪如欣[9](2007)在《从中国半导体发展看中芯国际的现况与未来》文中指出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在2000年以后快速起飞,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半导体市场。然而中国半导体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一帆风顺。由于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跟中国政治环境及内需市场息息相关,本文由中国半导体的历史开始叙述,将IC市场主要分为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三大部分进行现况及未来发展的论述。目前中国半导体呈现头小尾大的不均衡现况,也就是进入门槛低的封装测试占50%以上IC市场,而IC设计业由于技术及人才不足,份额明显偏小。然而由于IC制造的日益蓬勃,IC产业结构逐步由大而全的综合制造模式走向设计、制造、封装三业并举、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然而如何摆脱低阶产品,创造高利润及与世界大厂相抗衡的竞争力,提升技术及培养人才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近几年的中国半导体发展中,晶园制造是发展最快的。从2006全球晶园代工业者排名看来,中国有四家进入。约占全世界13%的比例。其中以2000年4月由张汝京创立的中芯国际成长最为快速,于2005年首度获利,成为世界第三大晶园代工厂。2006年由于世界半导体景气循环及产品组合影响,滑落至第四名。其快速崛起的原因如下:一是中国政府的支持及台湾团队为成功的两大功臣;二是“产能换订单,股权换技术“为中芯主要技术和订单来源;三是全球半导体景气回升促使中芯“做大”和“做高“策略奏效。利用内、外部环境分析、核心能力分析及SWOT,中芯国际主要优势来自于政府政策支援及广大的中国市场后援,而制程技术的低下、产品组合的欠佳及快速扩张所需的资金缺口则是最大的隐忧。中芯国际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二字息息相关,如何能利用其中国特色来弥补资金、人才及技术上的不足,将是中芯国际未来发展重要的一环。建议:1.明确晶圆代工策略,改善产品结构2.提高产能,正视资金缺口,迎接半导体景气循环:3.强化纵向一站式服务,节制横向多元化发展:展望未来,将考验中芯国际能否善用人力、厂房、租税等低生产成本优势、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及中国市场一片大好的前景,在全球半导体景气看好下,预料中芯国际将继续快速成长。
二、快捷半导体苏州封测厂2002年初开始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捷半导体苏州封测厂2002年初开始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1)JJWD半导体器件公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1.4 涉及本论文主要概念的界定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的评述与回顾 |
2.1 相关理论 |
2.1.1 竞争力理论 |
2.1.2 关系营销理论 |
2.1.3 品牌价值理论 |
2.2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2.2.1 国外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
2.2.2 国外关于关系营销文献评述 |
2.2.3 国外关于品牌价值理论的研究 |
2.3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
2.3.1 国内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关系营销文献评述 |
2.3.3 国内关于品牌价值理论的研究 |
2.4 结论与启示 |
第三章 JJWD品牌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半导体行业态势及品牌发展状况 |
3.1.1 世界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半导体行业现状分析 |
3.1.3 功率半导体企业发展现状 |
3.1.4 半导体行业品牌建设情况 |
3.2 JJWD公司基本情况与战略发展 |
3.2.1 JJWD公司基本情况 |
3.2.2 JJWD公司技术和产品定位情况 |
3.3 JJWD公司战略定位 |
3.4 JJWD公司品牌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
3.4.1 JJWD公司品牌建设现状 |
3.4.2 JJWD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JWD公司品牌建设方案的设计 |
4.1 品牌建设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整体思路 |
4.1.1 品牌建设规划的目标 |
4.1.2 品牌建设方案设计的原则 |
4.1.3 品牌建设方案设计整体思路 |
4.2 品牌建设模式:四加一模式 |
4.2.1 品牌四加一模式概述 |
4.2.2 JJWD公司品牌建设四加一模式的实施 |
4.3 品牌实施策略:分阶段实施 |
4.3.1 第一阶段:品牌文化差异化 |
4.3.2 第二阶段:品牌五度阶梯化 |
4.3.3 第三阶段:品牌价值资产化 |
4.4 品牌建设流程 |
4.4.1 品牌定位 |
4.4.2 品牌形象塑造 |
4.4.3 品牌传播 |
4.5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JJWD公司品牌创建保障措施 |
5.1 品牌建设的组织保障 |
5.1.1 设立专业性强的品牌管理部门 |
5.1.2 以品牌管理为重点,调整全企业组织结构 |
5.2 品牌建设的人员保障 |
5.2.1 需要企业CEO有超前的品牌管理思想理念 |
5.2.2 培养优秀的品牌经理 |
5.2.3 提高公司全员素质和能力 |
5.3 品牌建设的资金保障 |
5.3.1 设立专项资金科学预算和专项资金管理 |
5.3.2 争取获得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扶持资金 |
5.3.3 扩大融资渠道 |
5.4 品牌建设的文化保障 |
5.5 品牌建设的技术保障 |
5.6 品牌建设的政策保障 |
5.7 品牌危机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经济周期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行为与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经济周期 |
2.1.1 朱格拉周期 |
2.1.2 基钦周期 |
2.1.3 熊彼特周期嵌套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经济周期与企业绩效 |
2.4 经济周期周期视角下的企业行为与绩效 |
3 经济周期的识别和特征 |
3.1 经济周期的内在逻辑 |
3.2 经济周期的识别 |
3.2.1 基钦周期 |
3.2.2 朱格拉周期 |
3.3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
3.4 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宏观特征 |
3.4.1 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 |
3.4.2 资产价格 |
3.4.3 融资成本 |
3.4.4 劳动力市场变化 |
4 假设和数据 |
4.1 研究内容 |
4.2 假设 |
4.2.1 应收账款 |
4.2.2 资本融资 |
4.2.3 存货控制 |
4.2.4 并购和剥离 |
4.2.5 资本投入 |
4.2.6 雇佣 |
4.2.7 周期管理行为 |
4.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4 样本选择 |
4.5 资料的搜集和数据分析 |
5 案例分析 |
5.1 应收账款 |
5.2 资本融资 |
5.3 存货控制 |
5.4 并购和剥离 |
5.5 资本投入 |
5.6 雇佣 |
5.7 周期管理行为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半导体行业发展情况介绍 |
附录2: 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 |
附录3: 样本公司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3)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家具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 |
1.1.2 板式家具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
1.1.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基地的认定 |
1.2 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
1.2.1 行业生产经营状况 |
1.2.2 区域发展情况 |
1.2.3 板式家具的发展状况 |
1.2.4 家具行业面临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
1.5 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
1.6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产业集群分析和研究 |
2.1 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
2.1.1 产业集群的定义 |
2.1.2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2.1.3 产业集群的结构与功能 |
2.2 产业集群的成因和形成模式 |
2.2.1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
2.2.2 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
2.3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 |
2.3.1 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的基础 |
2.3.2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 |
2.3.3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4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特征和类型 |
2.4.1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特征 |
2.4.2 家具产业集群的类型 |
2.5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三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
3.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
3.1.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生产状况 |
3.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
3.2.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初始发展阶段 |
3.2.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阶段 |
3.2.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 |
3.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特点 |
3.3.1 福特模式和集群模式相结合 |
3.3.2 政府与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大力支持 |
3.3.3 产业链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
3.4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
3.4.1 发展起步晚,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 |
3.4.2 产业优势还需提升,产业集群规模有限,亟待发展 |
3.4.3 产品质量、环保问题有待解决 |
3.4.4 缺乏设计,产品雷同,市场竞争力不高 |
3.4.5 政府关注力度有所减弱 |
第四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及典型案例分析 |
4.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分析 |
4.1.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分析 |
4.1.2 板式家具的需求状况分析 |
4.1.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分析 |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竞争的分析 |
4.1.5 政府角色 |
4.2 基于产业集群的 SWOT 分析 |
4.2.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 |
4.2.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劣势 |
4.2.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机会 |
4.2.4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面临的威胁 |
4.2.5 SWOT 矩阵分析 |
4.3 典型产业集群区域成功发展的案例分析 |
4.3.1 意大利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
4.3.1.1 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概述 |
4.3.1.2 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 |
4.3.1.3 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4.3.2 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
4.3.2.1 硅谷电子产业的发展概况 |
4.3.2.2 硅谷电子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因素 |
4.3.2.3 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借鉴作用 |
4.3.3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
4.3.3.1 青岛家电产业的现状 |
4.3.3.2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
4.3.3.3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启示作用 |
4.3.4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
4.3.4.1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状况 |
4.3.4.2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
4.3.4.3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成功发展的启示作用 |
第五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
5.1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5.1.1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
5.1.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5.2 制定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
5.2.1 集群战略发展的阶段 |
5.2.2 战略目标体系 |
5.2.3 战略重点及战略阶段制定 |
5.3 实现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
5.3.1 企业层面的战略措施 |
5.3.1.1 控制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 |
5.3.1.2 重视设计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
5.3.1.3 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 |
5.3.1.4 提升企业营销方式 |
5.3.1.5 提高管理水平,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
5.3.2 集群层面的战略措施 |
5.3.2.1 成立崇州(板式)家具行业协会 |
5.3.2.2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家具设计平台,增加产品附加值 |
5.3.2.3 促进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 |
5.3.2.4 整合产业链,优化结构 |
5.3.3 政府层面的战略措施 |
5.3.3.1 加大招商力度,扩大集群规模,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 |
5.3.3.2 促使崇州的家具产业向家居一体化发展 |
5.3.3.3 加大软环境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 |
5.3.3.4 发展区域品牌文化,传播区域品牌 |
5.3.3.5 以电子商务为契机,发展信息网络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4)A公司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及对公司战略的影响 |
2.2 离职理论 |
2.3 职业生涯规划 |
第三章 A 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 行业情况介绍 |
3.2 公司介绍 |
第四章 A 公司员工流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A 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
4.2 A 公司员工流失率初步分析 |
4.3 员工流失对公司的消极影响 |
4.4 A 公司员工流失原因综合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5.1 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3 人力资源战略化管理 |
5.4 注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A 公司员工离职调查表(职员) |
附件2 A 公司员工离职调查表(操作员) |
致谢 |
(5)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中芯国际概况 |
1.1 公司简介 |
1.2 公司发展历程 |
1.3 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2章 中芯国际战略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2.1.2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2.1.3 法律环境(Legal Environment) |
2.1.4 政策环境(Policy Fators) |
2.1.5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2.2 芯片代工行业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2.2.1 替代品威胁 |
2.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2.4 客户议价能力 |
2.2.5 现有竞争对手 |
2.2.6 五力分析小结 |
第3章 中芯国际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 公司财务状况 |
3.2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3.3 公司技术与研发能力 |
3.4 公司生产能力状况 |
3.5 公司客户及市场资源 |
第4章 中芯国际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公司实力在国内同行中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同类型公司中进入前 4 位 |
4.1.2 公司与竞争对手比较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
4.1.3 人才供给充沛 |
4.1.4 公司半导体制造技术与工艺水平持续提升 |
4.1.5 支持与相关产业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
4.1.6 国家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强 |
4.2 劣势 |
4.2.1 公司规模过于庞大,重建厂轻运营 |
4.2.2 公司自主研发的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 |
4.2.3 公司产品较为单一,过度集中于DRAM产品 |
4.3 机会 |
4.3.1 国内半导体产品需求持续扩大 |
4.3.2 国际IDM大厂订单释出 |
4.3.3 全球景气复苏 |
4.3.4 晶圆双雄(台积电、台联电)的因素 |
4.4 威胁 |
4.4.1 现有竞争对手实力强劲,新进竞争者日益增多 |
4.4.2 和台积电纷扰的官司成为公司挥之不去的阴影 |
第5章 中芯国际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
5.1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
5.2 SWOT 分析与公司战略选择 |
5.2.1 优势-机会(SO)分析 |
5.2.2 劣势-机会(WO)分析 |
5.2.3 优势-威胁(ST)分析 |
5.2.4 劣势-威胁(WT)分析 |
5.2.5 SWOT总结 |
5.3 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4 公司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 |
5.5 基本竞争战略的风险 |
5.5.1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 |
5.5.2 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
5.5.3 目标集聚战略的风险 |
第6章 中芯国际战略实施对策 |
6.1 公司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 |
6.1.1 建立起紧跟领导厂商的研发战略 |
6.1.2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6.1.3 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 |
6.1.4 与华虹NEC实现合并 |
6.2 公司局部差异化战略实施 |
6.2.1 切入高附加值的MEMS代工领域 |
6.2.2 利用半导体制造经验,迎接世界新能源浪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理论、现实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0.2.2 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与评价 |
0.2.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现状与评价 |
0.3 论文技术路线 |
0.4 论文研究基本内容 |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0.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0.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特征 |
1.1 全球价值链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特征 |
1.1.1 产业特征决定的市场势力强大 |
1.1.2 寡占组织模式下的高研发强度 |
1.1.3 支柱产业地位强化 |
1.1.4 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高端占领 |
1.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概况 |
1.2.1 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网络组织结构分明 |
1.2.2 区域集中度高、寡头垄断特征明显 |
1.2.3 高市场占有利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
1.2.4 传统装备制造业比重大、创新能力差 |
1.3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低端锁定" |
1.3.1 产品出口"量增价跌"日趋严重 |
1.3.2 进口关键元器件价格持续攀升 |
1.3.3 价值链上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
1.3.4 跨国公司的"垄断性进入" |
1.3.5 本地企业盈利能力薄弱 |
1.4 本章小结 |
2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
2.1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
2.1.1 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1.2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
2.1.3 经验与启示 |
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
2.2.1 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
2.2.3 经验与启示 |
2.3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
2.3.1 中国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3.2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
2.3.3 经验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蔓延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 |
3.1 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
3.2 蔓延式发展模式中的学习创新国际化模式 |
3.2.1 模仿与自主创新并重模式 |
3.2.2 学习创新战略框架 |
3.3 蔓延式发展的实现机制 |
3.3.1 基于过程创新的成本领先 |
3.3.2 基于产品市场创新的差异化 |
3.3.3 基于组织创新的网络化 |
3.4 蔓延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
3.4.1 以规模经济与速度经济实现成本领先 |
3.4.2 以定位市场小生境实现差异化 |
3.4.3 以构建战略联盟发挥网络优势 |
3.4.4 根据阶段特征制定发展策略 |
3.5 案例分析:沈阳冶矿装备集群的蔓延发展 |
3.5.1 冶矿装备组成及其特征 |
3.5.2 沈阳冶矿装备集群发展概况 |
3.5.3 沈阳冶矿装备制造集群的蔓延发展之路 |
3.6 本章小结 |
4 突破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 |
4.1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
4.1.1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品牌 |
4.1.2 价值链重构 |
4.1.3 跨国并购 |
4.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
4.2.1 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
4.2.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模式 |
4.3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
4.3.1 价值链上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
4.3.2 价值链下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
4.3.3 全球价值链中上下游的双向突破 |
4.4 突破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
4.4.1 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升级 |
4.4.2 整合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技术获取能力 |
4.4.3 构建专利网络、打造自主标准 |
4.4.4 推动渠道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
4.5 案例分析: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突破发展 |
4.5.1 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
4.5.2 问题与差距 |
4.5.3 沈阳机床制造业集群突破式发展之路 |
4.6 本章小结 |
5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与政府作用 |
5.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 |
5.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
5.2.1 依据全球价值链定位制定集群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
5.2.2 依据集群发展模式制定对策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开发区:创新的制高点 |
1.2.2 开发区发展状况 |
1.2.3 理论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开发区研究综述 |
2.1.1 开发区概念界定及类型 |
2.1.2 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态势 |
2.1.3 开发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
2.1.4 创新型开发区的成功之道 |
2.1.5 后发型开发区的模仿之路 |
2.1.6 开发区相关研究进展 |
2.1.7 小结及简评 |
2.2 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 |
2.2.1 技术学习研究 |
2.2.2 技术创新理论脉络 |
2.2.3 经济地理学范式下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 |
2.2.4 小结及简评 |
2.3 技术学习模式研究 |
2.3.1 技术创新模式的“三代论” |
2.3.2 技术创新模式的“五代论”和“六代论” |
2.3.3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模式 |
2.3.4 小结与简评 |
2.4 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
2.4.1 “通道”对科技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
2.4.2 技术学习“通道”相关研究进展 |
2.4.3 小结与简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3.1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理论 |
3.1.1 全球价值链理论:“链式”隐喻 |
3.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网络”隐喻 |
3.1.3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理论与技术学习通道 |
3.2 “学习场”理论 |
3.2.1 区域发展思想演变轨迹及“学习场”理论 |
3.2.2 学习场结构的基本分析维度:关系与嵌入 |
3.2.3 学习场与技术学习通道 |
3.3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
3.3.1 理论构思 |
3.3.2 分析框架 |
第四章 技术学习通道的诠释与解读——学习场视角 |
4.1 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 |
4.1.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一般纲领、基本理论及对空间的认识 |
4.1.2 “行动者网络空间”对“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的整合 |
4.2 行动者网络空间中的技术学习通道 |
4.2.1 行动者网络空间与技术学习通道 |
4.2.2 技术学习通道的内涵 |
4.2.3 技术学习通道的特征 |
4.2.4 技术学习通道的类型 |
4.3 技术学习通道与技术学习模式 |
4.4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结构 |
4.4.1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关系网络的多样性——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4.4.2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关联互动与嵌入——以硅谷、新竹和浦东IC 产业网络为例 |
4.5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类型和演化 |
4.5.1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类型 |
4.5.2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演化 |
4.6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五章 开发区的内部联结通道 |
5.1 概念辨析及逻辑关系 |
5.1.1 关系/网络与技术学习通道 |
5.1.2 嵌入、本地嵌入与技术学习通道 |
5.1.3 知识、学习创新与接近 |
5.1.4 全球地方化 |
5.1.5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及联结通道 |
5.1.6 跨国公司网络化、地方化结网与本地嵌入 |
5.2 开发区案例选择 |
5.2.1 案例选择 |
5.2.2 案例区调研情况 |
5.3 开发区技术学习特征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
5.3.1 苏州经济发展及开发区的贡献 |
5.3.2 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
5.3.3 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学习总体特征 |
5.3.4 小结 |
5.4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 |
5.4.1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地方化结网 |
5.4.2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过程 |
5.4.3 案例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
5.4.4 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
5.5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对开发区的本地嵌入 |
5.5.1 “企业-地域”关系与跨国公司本地嵌入 |
5.5.2 跨国公司开发区本地嵌入的影响因素 |
5.5.3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本地嵌入过程 |
5.5.4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本地嵌入机制 |
5.6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六章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 |
6.1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 |
6.1.1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外部联结中的作用 |
6.1.2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集聚的区域背景——以长三角为例 |
6.1.3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空间集聚——以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产业为例 |
6.2 开发区外部联结通道——全球价值链 |
6.2.1 地方生产网络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 |
6.2.2 开发区与价值链环节空间重组的互动演进 |
6.2.3 开发区对全球价值链通道的嵌入模式 |
6.3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全球生产网络 |
6.3.1 全球生产网络通道与开发区战略空间集聚 |
6.3.2 战略隔绝机制与战略意图型学习场 |
6.3.3 开发区本地学习场在全球生产网络通道中的升级过程 |
6.3.4 案例研究 |
6.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七章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及模式 |
7.1 技术学习通道与开发区空间转型 |
7.1.1 “转型的空间”与“空间的转型” |
7.1.2 技术学习通道与开发区“地理-经济-制度”三维空间互动 |
7.2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 |
7.2.1 政府力量与“通道”建设——从“硬环境”到“软环境” |
7.2.2 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生产网络的联结与战略协同 |
7.2.3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 |
7.3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模式 |
7.3.1 基于技术学习通道的技术学习演变模式 |
7.3.2 案例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
7.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技术学习通道研究深化和丰富了对学习场的认识 |
8.1.2 多样化共存的开发区学习场 |
8.1.3 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的复杂性与发生过程机制的逆向性 |
8.1.4 外部联结通道的多层次性与开发区的互动演化和升级 |
8.1.5 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力量 |
8.1.6 开发区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 |
8.2 本文创新点 |
8.2.1 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学习场理论 |
8.2.2 对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的再认识 |
8.2.3 深化了对开发区转型的认识 |
8.3 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2 进一步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8)日月光集团大陆投资策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选择 |
1.5 研究流程 |
1.6 章节架构 |
第2章 文献探讨 |
2.1 成长策略 |
2.1.1 成长策略之定义 |
2.1.2 成长策略之类型 |
2.1.3 成长策略之动机 |
2.2 进入策略 |
2.2.1 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
2.2.2 大陆市场进入策略 |
2.2.3 进入时点优劣势探讨 |
2.2.4 地理区位之选择 |
2.3 企业评价 |
2.3.1 企业价值的定义 |
2.3.2 企业评价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两岸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及台商大陆投资策略分析 |
3.1 台湾半导体产业分析 |
3.2 大陆半导体封装产业之分析 |
3.3 台商大陆投资策略 |
3.3.1 台商赴大陆投资之动机 |
3.3.2 台商赴大陆投资受限因素 |
3.3.3 台商赴大陆投资之进入策略类型 |
第4章 日月光公司之个案探讨 |
4.1 日月光公司概况 |
4.2 日月光 SWOT 分析 |
4.3 日月光公司策略及计划拟定 |
4.4 日月光公司研发及技术创新 |
第5章 日月光中国大陆投资策略分析及对企业价值之影响 |
5.1 日月光中国大陆投资策略分析 |
5.2 日月光大陆投资进入策略分析 |
5.2.1 进入方式 |
5.2.2 进入时点 |
5.2.3 进入地点 |
5.3 日月光进入大陆投资前后之财务绩效分析 |
5.4 日月光与硅品半导体封测公司之比较 |
5.4.1 日月光与硅品进入策略比较 |
5.4.2 日月光与硅品股价比较 |
5.5 日月光与整体封测产业平均财务绩效比较 |
5.6 日月光大陆投资策略对企业价值之影响分析 |
5.6.1 前提分析 |
5.6.2 日月光企业价值评价分析 |
5.6.3 评价结果与实际股价比较及其意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限制与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9)从中国半导体发展看中芯国际的现况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从中国半导体发展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现况与未来 |
1.1 引言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2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
1.2.1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历史 |
1.2.2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现状:IC 设计业 |
1.2.3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现状:IC 制造业 |
1.2.4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现状:IC 封装测试业 |
1.3 中芯国际发展现状与内、外部环境分析 |
1.3.1 中芯国际公司介绍 |
1.3.2 外部环境分析 |
1.3.3 内部环境分析 |
1.4 中芯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未来潜力 |
1.4.1 中芯竞争力分析 |
1.4.2 中芯国际未来发展潜力分析 |
1.5 初步结论与建议 |
1.5.1 初步结论与建议 |
第2篇 两英寸OLED 显示屏成本分析 |
2.1 行业背景介绍 |
2.1.1 显示行业市场规模 |
2.1.2 OLED 市场应用情况 |
2.2 OLED 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状况 |
2.2.1 OLED 的基本原理 |
2.2.2 OLED 显示器的技术特点 |
2.2.3 市场应用现状 |
2.3 OLED 的市场应用前景 |
2.4 2 英寸 PM OLED 的生产状况及成本构成 |
2.4.1 OLED 的生产工艺简介 |
2.4.2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2.4.3 基本成本分析 |
2.4.4 生产能力 |
2.4.5 固定成本摊消金额 |
2.4.6 可变成本投入 |
2.4.7 成本汇总 |
2.4.8 学习曲线—成品率变化情况 |
2.4.9 边际成本特点 |
2.4.10 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制定的初步分析 |
2.5 结论 |
第3篇 ABC 护肤品产品营销分析 |
3.1 护肤品的市场分析 |
3.1.1 引言 |
3.1.2 护肤品市场特征 |
3.1.3 护肤品中国市场品牌的发展 |
3.2 ABC 护肤品的市场分析-目标市场 |
3.2.1 护肤品目标市场分析 |
3.2.2 ABC 护肤品市场定位 |
3.3 ABC 护肤品产品定位 |
3.3.1 护肤品产品定位 |
3.3.2 ABC 护肤品产品定位 |
3.4 ABC 护肤品的营销组合 |
3.4.1 产品 |
3.4.2 定价策略 |
3.4.3 销售渠道 |
3.4.4 ABC 护肤品的促销 |
3.4.5 ABC 护肤品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 |
3.4.6 文化定位 |
3.5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3.5.1 整体竞争格局 |
3.5.2 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
3.6 ABC 护肤品营销战略的思考 |
3.6.1 ABC 营销战略的特点 |
3.6.2 与欧莱雅集团营销战略比较引发的思考 |
3.6.3 市场竞争环境下引发的思考 |
第4篇 百货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报告 |
4.1 百货业及公司简介 |
4.1.1 百货业简介 |
4.1.2 公司简介 |
4.2 投资决策分析 |
4.2.1 百货零售业投资决策的方向和特点 |
4.2.2 分析及结论 |
4.3 融资方式分析 |
4.3.1 融资结构分析 |
4.3.2 融资特点分析 |
4.4 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
4.4.1 各公司资本结构 |
4.4.2 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 |
4.4.3 资本结构规划分析 |
4.5 公司成长评价 |
4.5.1 公司成长性评价 |
4.5.2 公司成长策略分析 |
4.5.3 可持续增长率 |
4.6 流动资本管理分析 |
4.6.1 资产的流动性 |
4.6.2 流动比例与短期偿债能力 |
4.6.3 流动资产管理策略 |
4.6.4 流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7 公司并购 |
4.7.1 案例:大商股份与百联集团强强联合 |
4.7.2 案例:南京新百并购南京生物化学制药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快捷半导体苏州封测厂2002年初开始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JJWD半导体器件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张家铨. 东南大学, 2019(06)
- [2]经济周期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行为与竞争优势[D]. 曾安琪. 厦门大学, 2017(05)
- [3]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吴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4]A公司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 邓渊. 天津大学, 2011(05)
- [5]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家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8)
- [6]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王群. 辽宁大学, 2009(04)
- [7]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D]. 艾少伟. 河南大学, 2009(10)
- [8]日月光集团大陆投资策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D]. 林美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9]从中国半导体发展看中芯国际的现况与未来[D]. 洪如欣. 清华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