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一、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沉[1](2021)在《踝关节骨折行X线与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为提高检查出隐匿性损伤及裂纹骨折的根率,探究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X线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因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实施X线检查及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二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方面诊断的符合率,下胫腓联合损伤检查准确率。结果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对诊断分型进一步确诊,参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20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10例、垂直压缩型5例。在Lauge-Hansen分型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符合率为96.67%,高于X线检查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的准确率为90.00%,高于X线检查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分型及下胫腓损伤有较高的分辨率,接近术中探查结果,可为临床手术提供更佳的影像学指导。

李琪琛,韩树峰,贾二龙,贾雅楠[2](2022)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文中指出背景:三角韧带在维持踝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稳定性中起着关键作用。三角韧带的损伤处理不当可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慢性踝关节不稳等,但目前对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诊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目的: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及修复与重建的进展进行综述。方法:英文以"ankle,deltoid ligament,diagnosis,management"为检索词;中文以"踝关节、三角韧带、诊断、治疗"为检索词,在Pub Med、中国知网、VIP中国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初级共检出文献290篇,其中6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三角韧带限制了距骨外翻外旋,起着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三角韧带受损后踝关节内侧稳定性降低,后足力线逐渐发生变化,随后出现扁平足等相关畸形,长期将导致踝关节骨软骨退行性变的发生;(2)综合患者症状、影像学资料以及踝关节镜下探查可以明确内踝损伤;(3)不同类型踝关节损伤的应对策略不同,尤其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的修复是至关重要的;鉴于下胫腓螺钉固定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界正在探索运用三角韧带修复术替代下胫腓螺钉固定,避免二次手术和下胫腓复位不良等问题;由于三角韧带修复具有手术时间长等缺点,而suture-button固定方法也可避免下胫腓螺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临床上需要实施大样本试验,比较在下胫腓联合受损时修复三角韧带与suture-button固定的术后效果;带线锚钉技术是目前临床上修复内侧副韧带最常见的技术。

李炎[3](2021)在《韧带一期修复与下胫腓螺钉固定在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探讨韧带一期修复与下胫腓螺钉,在固定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Ⅳ度踝部骨折,并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进行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分析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病科53例,SER-Ⅳ°踝关节骨折伴有DTS损伤的病例。韧带一期修复组(A组)25例,在通过ORIF治疗解剖复位固定骨折断端后,对于高能量损伤所导致的踝关节内侧DL、AITFL及PITFL的断裂或撕脱骨折,用缝线或带有缝线的铆钉给予固定,不需要置入下胫腓螺钉。下胫腓螺钉固定组(B组),在通过ORIF治疗解剖复位固定骨折断端后,在一定位置及角度置入1枚或2枚穿透3皮质的3.5mm下胫腓螺钉。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同时记录并测量术后随访的TFCS、TFO,对比术后踝关节的优良率,使用AOFAS评分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伤到手术时间等,通过使用专业统计方法进行了数据差异性比较,两组数据具有均衡可比性。2.两组数据在手术时长A组(69.0±11.8)min、B组(71.2±13.3)min,术中失血量A组(56.4±17.2)ml、B组(63.9±17.5)ml,术后3天及术后6个月随访的TFCS、TFO,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末次AOFAS优良率比较中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及VAS评分:A组有1例患者切口感染,B组有2例患者关节不稳,1例患者螺钉断裂,以及末次随访VAS评分:A组(0.76±0.59)分,B组(1.04±0.83)分,两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ER-Ⅳ°踝关节骨折存在DTS损伤的患者中,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修补相关损伤的韧带,如踝关节内侧DL、AITFL、PITFL,经过4-6周的石膏外固定后,可以形成韧带瘢痕修复,其术后强度及功能稳定性与下胫腓螺钉固定组相当。2.两组固定方式在术后TFCS、TFO没有差异,在AOFAS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上同样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韧带修复组在治疗下胫腓损伤时,避免二次手术的费用、风险及并发症。

黄尹星,张欣,段旭洲,周启荣,唐昊[4](2021)在《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文中研究说明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创伤急症,为隐匿性骨折的高发部位。而隐匿性骨折临床表现多变、影像学特点不一,诊治难度更高。尽管多层螺旋CT和MRI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细微骨折的确诊率,但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有效地评估伤情,仍面临技术经验和沟通技巧等多方面难点。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515例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李萍萍[5](2021)在《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可行性、疗效与优势,以及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足踝1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根据完善入院常规检查、术前、术后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随访资料情况,共收集完整随访病例146例;根据手术术式分为改良组(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行后踝手术复位内固定94例)和对照组(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踝关节内侧切口复位、经皮螺钉由前向后固定(AP)后踝术52例)两组;收集术后记录临床检查及仔细复查胶片根据Burwell-Charnley[63]放射学评价标准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2月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t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其中收集146例完整随访资料,改良组(94例)随访时间9月-21月,平均时间13.5±1.2月;对照组(52例),随访时间8月-18月,平均时间14.5±1.6月。两组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所有患者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等。对照组中出现1例腓浅神经损伤;改良组术中术后均未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14天左右拆线),所有随访病例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发生。根据Burwell-Charnley[63]放射学评价标准,后踝复位情况:改良组:解剖复位86例(91.5%);对照组:解剖复位34例(65.4.%)。两组间整体通过χ2检验,(p=0.001<0.05),存在高度统计学差异性,其中Bartonicek:Ⅱ型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04<0.05),Bartonicek:Ⅲ、Ⅳ型型两组对比统计学无差异性(p=0.061﹥0.05 p=0.127﹥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情况:改良组:总体评分为90-98分,均值为93.49±2.28分,其中优达94例(100%)。对照组:总体评分为87-95分,均值为90.44±1.79分,其中优达45例(86.5%),良7例(13.5%)。两组间整体统计学无差异性(p=0.086﹥0.05),其中Bartonicek:Ⅱ型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329),Bartonicek:Ⅲ、Ⅳ型两组对比统计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71﹥0.05 p=0.078﹥0.05)。结论:与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侧切口复位、经皮螺钉由前向后固定(AP)后踝相比,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能将后踝BartonicekⅡ、Ⅲ、Ⅳ有效的解剖复位,尤其是BartonicekⅡ型。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术后结果优良,是治疗后踝良好的入路选择,尤其是较为复杂的BartonicekⅡ型。

曹晋[6](2021)在《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课题背景:关节软骨损伤是骨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创伤性损伤或退行性关节疾病后,软骨的自发修复能力有限。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有许多外科手术发展出来对其产生持久的修复。这些方法可能是关节镜或开放外科技术,包括骨髓刺激技术(Bone-Marrow Stimulation,BMS),如钻孔和微骨折,骨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移植,以及细胞移植,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由于缺乏更大规模的比较试验和长期的结果,这些方法的相对优点仍存在争议。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导致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已针对其制定了多种外科手术策略。但随着骨科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踝关节镜下清理和微骨折术已成为OLT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骨软骨缺损面积小于150mm2或直径小于15mm。但关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早期症状和功能的改善,而对其手术治疗后在影像学方面的变化却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软骨修复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软骨损伤的治疗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些兴趣导致了对一种精确的、可重复的、理想的、无创的评估软骨损伤的成像方法的需求增加,既用于最初的诊断,也用于手术治疗后的后续监测。软骨成像的目的是可视化软骨表面,以及其基质厚度,体积和软骨下边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这一目的的标准成像方法,它对于评估软骨缺损的形态状态和术后修复组织非常有用。大多数OLT患者可以在MRI上观察到受累软骨下的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信号,然而关于BME的意义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据此,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临床疗效及MRI评价效能。骨髓水肿综合征(Bone marrow edema syndrome,BMES)是一种少见且自限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没有外伤等可确定的病因下,出现休息或活动期间突然或逐渐发生的肿胀和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足部BMES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患足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可在休息、活动和夜间突然或缓慢发作,其疼痛和肿胀的严重程度可逐渐加重。BMES通常在3至9个月内逐渐改善。病变严重者,可能进展为骨坏死或骨坏死的可逆形式。BMES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疼痛并缩短临床进程。有症状的BME非手术治疗可包括非负重或部分负重,助行靴,非甾体类抗炎药、双磷酸盐、钙通道阻滞剂和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伊洛前列素),理疗、放松疗法和按摩疗法。但是,这种方案可能会被运动员或需要更快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的人拒绝。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治疗技术来提高疗效,缩短疾病的发展进程。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在骨科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已显示出对一些慢性运动性损伤很好的止痛作用和治疗价值。如今,尽管ESWT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医学文献已显示使用ESWT可获得良好甚至优异的结果,并表明这种类型的治疗激活了新血管形成、组织再生和抗炎途径所必需的许多细胞过程,促进修复骨的过程。此外,BME在X线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但MRI检查可发现T1加权图像上细微的区域性骨髓信号强度降低,或者T2加权图像上的相应信号强度增加的局灶性缺血梗死灶或者骨水肿区域。为此,回顾性分析了ESW治疗足部BMES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资料,评价ESW治疗足部BME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1、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临床疗效及MRI评价效能。2、初步探索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一、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将2016.01-2019.05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确诊为OLT并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40名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治疗前后的主要评估指标为MR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下的距骨骨髓水肿面积,次要评估指标为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和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二、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随访2014.1.1-2018.11.30在我院关节外科门诊诊断为足部BMES且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1-2个疗程的患者。冲击波治疗靶点在足部压痛最明显处,或者磁共振显示骨水肿最明显部位。冲击波治疗1个疗程为:1次/周,共5次,冲击波能流密度0.18m J/mm2。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个月,若患者局部仍存在明显疼痛则可以再次冲击波治疗1个疗程。冲击波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足部疼痛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AOFAS),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复查磁共振并记录图像中脂肪抑制像的骨水肿面积,以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三、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及影像学结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处理,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处理;临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1、共纳入40例并全部获得随访,其中男性21例(52.5%),女性19例(47.5%);BMI(Body mass index):偏瘦(BMI≤18.5)0例(0%),正常(18.5<BMI<25.0)24例(60%),超重(25.0≤BMI<30)11例(27.5%),肥胖(BMI≥30.0)5例(12.5%);左侧20例(50%),右侧20例(50%);骨软骨损伤位于内侧34例(85%),外侧6例(15%);有明显外伤史27例(67.5%),无明显诱因13例(32.5%);其症状持续时间28.9±32.1月(4-138月)。2、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镜通道置入相关的血管、神经结构等损伤并发症。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5.95±1.08分减少至1.15±1.08分(P<0.01);AOFAS评分由术前64.70±9.74分增加至92.33±5.89分(P<0.01);其中包括治愈7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达92.5%。MRI矢状位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由术前80.51±39.55mm2缩小至35.41±45.27mm2(P<0.01)。MRI矢状位层面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与VAS评分无明显相关(P=0.267,r=1.80);MRI矢状位层面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与AOFAS评分无明显相关(P=0.977,r=0.005);VAS评分与AOFAS评分存在明显相关(P<0.01,r=-0.789)。二、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1、共获得20例随访患者,男性6例(30%),女性14例(70%),年龄49.6±11.8(27-67岁),骨髓水肿部位位于楔骨10例(50%),跟骨4例(20%),足舟骨3例(15%),跖骨3例(15%)。17例(85%)实施1个疗程,3例(15%)实施2个疗程。2、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3月各项指标出现显着性改善,VAS评分从7.75±0.72分降至2.40±0.75分(P<0.01);AOFAS评分从62.10±7.32分增加到82.80±3.69分(P<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2.40±0.75分降至0.70±0.66分(P<0.01);AOFAS评分由82.80±3.69增至93.15±5.11分(P<0.01);矢状位的MRI观察评估显示,骨水肿(BME)面积由132.13±111.10mm2减少至41.46±52.24mm2(P<0.01)。2例(10%)患者治疗后皮肤出现短暂红斑,休息2天后缓解,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此外,在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骨塌陷、关节变形等骨坏死并发症。结论:1、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早期在MRI上的骨水肿信号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早期踝关节疼痛症状和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疼痛的减轻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MRI结果与临床结果并无显着相关性,持续的软骨下骨髓水肿可能是病态的,预示着病情的复发或恶化。2、对于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患者,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疼痛,从而改善足踝部的运动功能,对于个别患者可能需要实施两个疗程。该治疗初步提示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德平[7](2020)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X线片、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骨折分型情况Kappa值为0.95,X线片检查Kappa值为0.79。多排螺旋CT外旋型、旋后内收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复位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高于X线片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骨折在CT中表现为骨皮质掀起,骨质中断。结论: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明显,通过立体成像可以明确骨折分型,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骨折情况,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效果。该方法价值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吴鹏丽[8](2020)在《X线和MSCT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下胫腓联合损伤(lowe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踝关节骨折伴发伤。如何对急性损伤的患者进行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筛查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CT扫描及MRI,其中以前两者为主。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出现,其可清晰地观察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下胫腓结构的细微变化。故在此探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级甲等)诊断为“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且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38.79±4.58岁,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手术前进行标准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和双踝关节MSCT平扫。X线正位片上,在平行于胫骨远端关节面上10mm处对下胫腓重叠阴影(tibiofibular overlap,TFO)、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和距骨内踝间隙(media clear space,MCS)/胫距关节间隙(superior clear space,SCS)(MCS/SCS率)进行测量并记录。MSCT同样是在平行于胫骨远端关节面上10mm处的CT横断面图像上测量前、中、后三处的TFCS,各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并做好记录。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Roc曲线、卡方检验,分析比较X线检查和MSCT的诊断价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03例患者中,术中探查结果显示阳性87(84.5%)例,阴性16(15.5%)例,在87例阳性患者中,X线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的为62(71.3%)例、阴性的为25(28.7%)例,在16例阴性患者中,X线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的为6(37.5)例、阴性的为10(62.5%)例。MSCT检查结果显示,在87例阳性患者中,MSCT诊断为阳性的是80(92.00%)例,诊断为阴性的是7(8%)例,在16例阴性患者中,MSCT诊断为阳性的是1(6.25%)例,诊断为阴性的是15(93.75%)例。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X线、MSCT检查与术中探查的一致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的Kappa值为0.227,低于0.4,提示X线检查与术中探查的一致性尚不够理想,MSCT检查的Kappa值为0.743,高于0.7,表明MSCT检查与术中探查有较好的一致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X线、MSCT检查的曲线下面积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分检查的曲线下面积为0.669,MSCT检查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表明MSCT的诊断价值要好于X线。MS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与术中探查的符合率均显着好于X线,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还显示,X线、MSCT检查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90、14.71,阴性似然比0.46、0.09,提示MSCT检查的应用价值要好于X线。结论:在临床上,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不可靠的,MSCT与X线片相比,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降低,诊断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明显提高。对于X线诊断为阴性且高度怀疑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应及时给予MSCT作为补充检查。

李亚星,任毅,唐霞,陈宇,吴仕舟,邓伟,朱赟,黄富国,张晖[9](2019)在《特殊命名的踝关节骨折及其诊疗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历史上,由于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加上多样的损伤机制,踝部骨折或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命名和分类。尤其是在踝关节骨折系统分类出现和不断完善之前,踝部骨折多以损伤部位、数目和人名进行区分,且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医学文献、教科书,甚至是大众传媒中。从现在来看,很多特殊命名的踝关节骨折均可以通过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来解释,大多数踝关节骨折的特殊命名已无多大实际用处,但鉴于对先贤的缅怀,以及为纠正踝关节特殊名称的错误使用,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总结与回顾。回顾常见和不常见特殊命名的踝关节骨折,着重以其简单的影像学特征来鉴别和区分这些损伤,并综述不同骨折的致伤机制、严重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式。

房岩[10](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对踝关节骨折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关节复位的方法,尤其是关节镜在关节软骨面的复位技术,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改善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由延边大学关节外科完成的关节镜辅助治疗踝部骨折病例5例,分别编号为A、B、C、D、E。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7±16.55岁。5例病例中运动伤3例,车祸伤2例,涉及左踝关节4例,右踝关节1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进行踝关节腔内部探查、处理以及镜下监视复位。均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检查:使用VAS评分在手术后第1、3和5天进行疼痛感觉评分;使用AFOAS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的第2周和第3、6、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方法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使用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于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对踝关节的韧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Good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韧带进行评判。对上述评分的数据及指标详细记录,并根据相关标准和分级做出分析和讨论。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第1、3、5天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末次评分均<2分;AFO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3种踝关节功能评分的末次结果均为优,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结果为优。2.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末次评分≥25分,为优;末次随访时Good踝关节韧带评价结果为优。3.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新发现病损结果:病例A,发现距腓前韧带有松弛的表现。处理,使用电频离子刀予以韧带紧缩处理;病例B,发现距腓前韧带充血损伤,且内踝软骨面可见I度损伤。处理,予以韧带修复、紧缩,对软骨面进行离子修复;病例C,探查到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损伤和距骨软骨面出现因挫伤而破裂的小碎片。处理,予以修复韧带和摘除游离碎软骨片,以防远期脱落形成游离体;病例D,滑膜充血、韧带挫伤较重,软骨破坏广泛。处理,予以关节腔清理、关节修复;病例E,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处理,在予以修复三角韧带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后,镜下再次确认了三角韧带的张力和下胫腓的间隙大小。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可直视下予以关节面内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内侧软骨面的连续性、平整性以及其自然生理弧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应用关节镜的微创、放大作用,更全面地检查关节内其它部位的损伤情况,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能为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二、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踝关节骨折行X线与螺旋CT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X线与螺旋CT三维重建的Lauge-Hansen分型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2.2 X线与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下胫腓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2)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的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三角韧带解剖及其功能
    2.2 三角韧带损伤诊断
    2.3 保守与手术治疗的选择
    2.4 不同类型骨折三角韧带损伤治疗方法选择
        2.4.1 A型骨折
        2.4.2 B型骨折
        2.4.3 C型骨折
    2.5 三角韧带损伤修复方法
        2.5.1 经骨道缝线或钢丝修补术
        2.5.2 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
        2.5.3 三角韧带重建
        2.5.4 关节镜
3 讨论Discussion

(3)韧带一期修复与下胫腓螺钉固定在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手术方法要点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治疗
        2.2.3 术后处理及指导康复
    2.3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比较
    3.3 两组术后 3 天及术后 6 个月的TFCS、TFO比较
    3.4 两组术后 3 个月及术后 6 个月AOFAS评分及末次AOFAS优良率比较
    3.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末次VAS评分比较
    3.6 典型病例
        3.6.1 行韧带一期修复手术
        3.6.2 行螺钉固定手术
第四章 讨论
    4.1 下胫腓韧带在踝关节中的作用
    4.2 踝关节周围韧带的组织学特性
    4.3 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
    4.4 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及生物力学
    4.5 下胫腓损伤的诊断
    4.6 术中诊断及复位方式
    4.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
    4.8 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
        4.8.1 一般资料情况
        4.8.2 术后评价复位情况
        4.8.3 术后评价踝关节功能情况
        4.8.4 并发症的出现情况
    4.9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 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
    2 VAS疼痛量表评分
    3 旋后外旋(SER)分度
附录B 综述 下胫腓联合损伤相关问题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祖国医学对踝关节骨折的认识
    2.2 胫骨远端后侧关节面解剖特点
    2.3 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及骨折的特点
    2.4 后踝骨折的分型
    2.5 后踝骨折内固定指征
    2.6 后踝骨折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内固定方式
    2.7 后踝骨折常规手术入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3 临床应用研究
    3.1 临床资料
    3.2 病例选择标准
        3.2.1 病例诊断标准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3 术前准备
    3.4 手术操作步骤
        3.4.1 改良组手术方案
        3.4.2 对照组手术方案
    3.5 术后处理
        3.5.1 一般处理
        3.5.2 药物治疗
        3.5.3 指导功能锻炼--运动处方
    3.6 观察指标
        3.6.1 生命体征指标
        3.6.2 疗效测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5.1 一般结果
    5.2 影像学数据资料
    5.3 术后功能评测结果
6 讨论分析
    6.1 后踝骨折的手法治疗合并手术内固定的原因
    6.2 两种手术方案复位后踝骨折术后分析
    6.3 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的解剖设计理念与并发症、临床疗效
7 结论
8 技术路线图展示
9 病案图展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附件
    12.1 实验数据记录表
    12.2 AOFOS评分表

(6)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影像学在距骨骨软骨损伤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致谢

(7)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骨折分型情况诊断结果比较
    2.2 两种方法骨折复位检测情况比较
    2.3 CT征象
3 讨论

(8)X线和MSCT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影像学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分型标准
        2.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病房准备
        2.2.2 术前手术室准备
        2.2.3 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术
        2.2.4 术后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观察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5例病例术中关节镜下诊疗情况
    3.2 踝关节功能评分
        3.2.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VAS评分
        3.2.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AFOAS评分
        3.2.3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Barid-Jackson评分
        3.2.4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Iowa评分
        3.2.5 5例病例术后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
    3.3 踝关节韧带评分
        3.3.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Povacz评分
        3.3.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Good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踝关节骨折行X线与螺旋CT的诊断价值[J]. 方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12)
  • [2]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J]. 李琪琛,韩树峰,贾二龙,贾雅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1)
  • [3]韧带一期修复与下胫腓螺钉固定在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D]. 李炎. 青海大学, 2021(01)
  • [4]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J]. 黄尹星,张欣,段旭洲,周启荣,唐昊.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4)
  • [5]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萍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曹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7]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 陈德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6)
  • [8]X线和MSCT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研究[D]. 吴鹏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特殊命名的踝关节骨折及其诊疗要点[J]. 李亚星,任毅,唐霞,陈宇,吴仕舟,邓伟,朱赟,黄富国,张晖. 中华骨科杂志, 2019(21)
  • [10]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D]. 房岩.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复杂踝关节骨折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