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ini技术研究及其在元计算领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立森[1](2011)在《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普适计算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其致力于将由通信和计算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工作生活的物理空间融为一体,支持用户“随时随地”并且“透明”地获取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上下文感知技术是普适计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普适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中间件技术因其能够屏蔽软硬件开发和系统运行时的异构性,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结合这两种技术的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重要支撑平台。普适计算环境下,为提供某类服务会选择特定且可能异构的感知设备,并为其设计合适的交互方式。然而,普适计算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当需要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时,新设备可能无法适应原有设备的交互方式,使得原有服务不易扩展或无法与新服务无缝结合。此外,普适计算中的上下文数据通常具有一定的冗余性,需要巨大的存储量空间,会进一步影响服务的扩展性和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针对以上情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对相关的普适计算与中间件技术、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提供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提出基于Jini的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架构,突破设备和软件平台的限制,增强了服务的扩展与交互能力。(3)在中间件架构基础上,针对普适计算环境下上下文异构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XML的上下文采集和集成方法,在保证上下文精度和新鲜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上下文信息的存储量,为服务交互提供统一的上下文形式,有效地屏蔽上下文信息异构,奠定了高效的普适服务的实现基础。(4)以高校新生报到和自助导游服务为应用场景,开发了一个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刘芳[2](2010)在《基于Jini技术的RFID中间件通信机制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近年来由于其显着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让作为RFID系统神经中枢的RFID中间件可以更好、更快的得到应用,使其能适应更多的应用需求,对现有的RFID中间件进行改进与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中主要是针对RFID中间件通信机制的优化与改进。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基于Java的分布式系统—Jini,给出了基于Jini的RFID中间件平台的总体设计和总体架构,提出了利用RMI通信方式,实现RFID设备(虚拟的设备)在Jini环境下的自动识别、RFID中间件在Jini环境下的自动配置和管理以及RFID设备的“即插即用”的功能,同时,对RFID中间件在Jini环境下的管理进一步的进行了优化,使得基于EPCglobal标准的RFID中间件的设备配置与管理能在分布式环境下高效的运行。(2)研究了基于EPCglobal标准的RFID中间件通信模块,对数据传输时出现的通信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实现了对RFID中间件通信模块的修改,基本确保了通信的可靠性。(3)研究了SSH安全协议,实现了密钥交换算法(diffie-hellman)、身份认证算法(非对称加密)、数据加密解密算法(blowfish和tripple)、完整性验证算法(SHA和MD5)和压缩解压算法(deflate),并将通信安全的实现模块在RFID中间件通信中实现。(4)通过三个方面的测试用例,分别验证了改进后的RFID中间件通信模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验证了RFID中间件在Jini平台中的“即插即用”性。本文为RFID中间件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参考。
吴元立[3](2009)在《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动态、模块化、面向服务的OSGi技术在企业计算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企业计算领域分布、异构的特点对集中式的OSGi规范提出了分布式扩展的需求。然而,现有OSGi分布式扩展机制存在如下三个较突出的问题:对OSGi编程模型存在一定的侵入性;不支持与企业计算领域中大量遗留的CORBA系统互操作;实现技术不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领域。CORBA是非常成熟的分布式中间件技术,具有位置透明、与具体编程语言无关等特性。本文使用CORBA技术作为OSGi分布式扩展的架构基础,以非侵入性、通用性和良好互操作性为设计目标提出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模型CDOM,给出了模型的分布式扩展机制,并以上述模型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系统CDOS。CDOS通过CORBA DII/DSI和Java反射技术实现远程服务方法调用,并使用CORBA名字服务来实现远程服务发现,保持了OSGi面向服务的编程模型和轻量级特点,并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这与OSGi分布式扩展规范所推荐的实现思想相一致,较好地达到了企业计算领域对OSGi分布式扩展提出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OSGi分布式扩展的基础概念、关键技术,对比分析典型项目,选择CORBA技术作为OSGi分布式扩展的架构基础。(二)提出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模型CDOM。该模型遵循OSGi标准规范,能够在保持OSGi的编程模型和轻量级特性的基础上实现OSGi分布式处理,并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给出了CDOM的设计原则、结构组成和分布式扩展机制,最后给出了模型的分析与评估。(三)基于CDOM模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系统CDOS。通过CORBA DIIDSI和Java反射技术实现远程服务方法调用,并使用CORBA名字服务来实现远程服务发现。(四)在CDOS原型系统上,结合实际场景做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DOS能够保持OSGi原有的编程模型,可以将集中式的OSGi应用透明地转变为分布式应用,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在远程服务方法调用上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并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领域。
王健[4](2009)在《电力远动终端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远动系统中,现场设备的检修目前还处于周期检修阶段。尤其对于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由于现场测控终端(RTU/FTU/STU)数量较多,布置在室外或室内(车站),无人值守,设备生产厂家也不统一,设备性能千差万别,因此各厂家都会配置专用的检测设备,这对检测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带来很大的不便,每年的春检和日常维护都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本论文针对各厂家不同监控终端要采用专用的检测设备现状,通过对基于Java的分布式组网技术Jini的研究,把该技术与远动系统网络化特点相结合,提出一套能够通用的电力系统远动终端智能测试终端的方案。该智能测试系统由查找服务、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共同组成一个Jini网络。本设计中采用Sun公司的最新版本的Jini实现设计实现了查找服务。本文首先给出了智能测试终端详细的功能需求及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智能测试客户端和测试服务端的设计。该测试客户端采用基于ARM硬件平台的手持式设备,由核心板和扩展板两部分组成。本设计中完成了模板电路设计、调试,并在此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针对本系统的裁剪和移植,并在此操作系统的基础上移植了J2ME Java平台和Jini开发环境,完成了客户查找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然后本文采用接口分离设计方法,即测试服务接口定义与实现分离的方法,完成了测试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测试服务端主要包括通信模块、测试服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图形操作界面模块以及服务的发布模块。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中注册了针对监控终端的测试服务程序,客户端加入Jini网络后,可自动获取该测试服务程序并在本地运行,完成对监控终端的测试。该智能测试终端系统继承了Jini技术的特性,具有通用性、自动配置性、测试终端设备独立性及易操作性。现场检测人员只需使用一个具有显示和输入功能,并且支持Jini技术的通用测试平台,在现场通过以太网接口加入到Jini网络,即可对供电系统数量众多、型号各异的测控终端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人员现场作业的效率。
熊圣芬[5](2009)在《基于Jini服务的分布式智能网络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扩大,互连设备和软件组件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网络使用与维护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网络,能够让设备和软件组件在接入时,能够无需配置、安装或者人工干预就可以立即使用这些设备或软件组件所提供的服务,即实现即插即用的功能。为适应这种要求,美国Sun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Java的动态的分布式体系结构——Jini。Jini是一个基于由用户群组和用户群组所需资源所结成的联盟思想的分布式系统。它是一种真正基于服务的体系结构,它为不断发展的泛及、泛在与动态的分布式计算需求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把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和各种软件部件组合成一个动态的、自发的服务系统,使得网络更易于操纵和管理,具有更高的可配置性。Jini使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动态地加入或删除,可以为使用者、其他硬件设备或软件提供相应的服务。使用服务的客户无须知道服务的具体位置,但是却能够动态地感觉到服务的加入和离开。首先,论文对分布式计算和Jini技术的分布式体系结构作了概要介绍,同时分析了Jini技术与其它相关技术的关系;其次,对Jini体系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编程模型和服务组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发了一个实现Jini核心功能的基于Jini服务的分布式智能网络,分别实现了时间同步、远程图片打印、家电控制三项服务,它们通过动态加入分布式网络,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将服务列表显示到服务控制面板中,方便客户查找和访问,并随时告知客户Jini共同体中服务的加入和离开等改变。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Jini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方法参考。
许思平[6](2008)在《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构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尽管近十年来,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以惊人速度的发展,然而人们希望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的问题也以更快速度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这一问题的通用的办法就是使用一种算法,允许多个处理器来并行计算同一个问题。并且将算法运行在对称多处理(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MP)计算机上或能管理和共享分布式计算资源的网格环境中。近年来,低成本的网格带宽和支持网络的CPU,伴随着网络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低成本的网格计算成为可能。此外,可以容易、廉价地调整网格的规模来满足大规模计算需要,网格的这一特性使得网格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本课题从网格的概念与起源着手,对主流网格项目、网格调度算法、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的支撑技术之一的Jini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个由一系列即插即用,能自我发现、自我组织,并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服务组成面向服务的网格构架。这种构架下的网格系统具有高可靠性;能在很少的监控、管理下运行。并克服了基于Web服务的网格的一些局限性;提出了比Web服务更加灵活、扩展性强的资源定义方法。并且提出了布林资源的定义思想,为简化作业-资源映射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任务执行服务通过远程事件向其“外派”的代理和服务注册中心动态报告属性的改变,能极大地提高调度的精准度。扩展了开源分布式工作流系统Pegasus,将任务描述中的资源描述更加细粒度化;并将任务调度系统本身也抽象成一个服务,提出了调度服务之间的负载平衡了关键数据同步的思想。对面向服务的网格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引入租借模式来提高系统可靠性。分析了在网格系统中如何实现单点登录。提出了解决使用SSL进行传输时,大多的用户没有私钥和证书的问题的方案;实现了“使用证书认证,又不是所有的客户端都必需要证书”。最后,以任务执行服务为例,介绍了如何基于Jini技术实现一个能自我发现、自我组织,并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服务。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对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进行了长时间的测试,并给出了测评报告。
仇晓敏[7](2008)在《基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JINI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JINI是一种基于JAVA的解决方案,其通过远程接口和本地接口区别本地对象和远程对象,使用租借机制、发现协议和远程事件等,使得其应用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比传统分布技术更具显着优势。论文通过对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实现中对分布式技术的要求进行分析,结合各种主流分布式技术特点的分析比较,讨论分析JINI应用于系统的优势,研究了使用JINI技术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系统设计模式,最后进一步以冰箱产品为例,讨论了该产品生产过程控制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设计,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使用JINI技术来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的可行性,与目前其它相关主流分布式计算技术相比,在可靠性、可扩展性柔性、适应网络复杂性、对于Multi-Agents设计模式的支持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1)JINI应用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比传统技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JINI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服务的网络计算技术。在JINI网络中,一组相关的服务(service)组成社区,处于社区中的服务具有动态地自动配置、自我管理、自我恢复、代码移动以及相互间自由通信的能力,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在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柔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体系结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JINI是可以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的。JINI分布式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实现目标不同及是否需要与原有系统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和集成模式如代理模式、RMI模式、共同计算模式。在JINI群体的子网中建多个服务,由多个服务组合来实现基于Multi-Agents设计,同样用这样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来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设计。(3)JINI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更实用、更简单,能够更高效的建立稳定易维护的系统。复杂的Multi-Agents查找、响应、安全、事务等功能,由于JINI技术本身对于这些模式的支持,使具体编程的实现非常简单,一些底层的操作都由JINI的底层服务环境来实现,不需要做具体的编码,程序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上,从而大大的提高系统开发的生产力,并且建立的系统更稳定和易维护。综上应用JINI技术能够实现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并且比传统技术实现得更好、更实用简单高效。
滕龙妹[8](2008)在《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及时准确掌握各种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是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信息已经渗透到土地利用、土地产权产籍、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土地业务管理之中,并且信息量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分布在各个单位、地区的不同节点上的数据与信息之间难以共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传统的分布式GIS技术体系在海量时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不足。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传统分布式GIS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网格技术把分布的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计算机来消除信息孤岛,对促进土地资源数据共享、集成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网格、海量时空数据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将GIS学科、计算机学科与土地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适合网格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为土地资源海量时空数据共享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内容的特点,结合资源体的概念,提出了土地资源体概念。在土地资源体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数据组织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该模型采用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来组织各个类型的土地资源体,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文中重点探讨了该模型下的土地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和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业务需要,摸索了一套基于该模型的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土地资源体横向按资源体、图库、图层集合、图层和地物等不同资源粒度,纵向按多级区域层次进行管理,并给出了该模式下的资源体的元数据组织、节点动态管理、元数据复制、资源体动态组合等技术实现。其次,在开放式GIS网格服务体系(OG2SA)的研究基础上,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扩展到OG2SA下,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LRSTD-GSM)。同时在研究土地资源数据的时空分区、逻辑分幅、土地资源体多粒度等特点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网格时空数据库,并在网格时空数据库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区域、任务、Agent、服务和数据5个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型及其实现。最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试验系统GridLandRSMgr。研究、测试与应用实例表明,LRSTD-GSM的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李翠[9](2008)在《面向普适计算的服务发现反射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中间件技术,国内外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早期,对中间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适应、人机交互、上下文感知、安全性等方面,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异构性、资源受限和可重配置性等问题。随着普适计算环境下动态性和异构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这对中间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中间件如CORBA、DCOM和Java RMI等,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黑箱抽象的原则,不能适应变化的运行环境和不同的客户需求,而反射中间件具有系统结构行为有序开放、重配置等特点,能支持针对不同的应用类型进行定制。因此,高度白适应性和可配置性的反射中间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反射中间件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普适计算环境下中间件研究面临的技术挑战,分析了当前普适计算和中间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2、针对普适计算环境,研究了三种典型的反射中间件。它们对本论文研究反射中间件模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反射原理的服务发现中间件SLRM(Service Lookup Reflective Middleware)的总体框架。3、针对普适计算环境下的服务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多种服务发现协议,构造了一种支持多种服务发现及多种异构服务的绑定调用机制;对基于反射原理的SLRM服务发现及服务绑定模型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并基于一个应用场景,描述了SLRM的工作流程。4、研究了SLRM实现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Jini的服务发现环境,并运用CORBA构件技术实现了SLRM的核心框架;在上述环境之下实现了一个网络服务,用以验证SLRM服务发现功能的有效性。SLRM是基于组件技术的反射中间件框架,其设计目的是支持普适计算环境下多种服务发现机制及多种异构服务的绑定调用,并且通过反射特性可实现组件的动态重配置,能较好的解决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动态性和异构性问题。相信此研究对普适计算下反射中间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李中堂[10](2008)在《基于Jini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智能家居发展迅速。国内外众多的智能家居产品在满足人类居住安全、舒适、便利、高效和节能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家居系统具有复杂的软硬件资源,家庭网络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并且拥有各种智能家电。各厂商、组织推出的智能家居系统产品的技术标准繁多且不统一,给系统集成造成了很大困难。同时,家庭网络的使用者是面对普通的用户,大部分用户不具备专业的网络管理能力,不大可能有足够的知识来对家庭网络进行过多的配置。所以,集成智能家居各子系统,使它成为一个自诊断、自配置、自维护的系统,是智能家居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智能家居系统集成问题,本文对智能家居、家庭网络、智能家居中间件技术等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目前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集成智能家居系统;分析比较了UPnP、Havi和Jini等家庭网络中的几种中间件,从智能家居系统系统集成的角度对Jini进行了研究,阐述了Jini与智能家居的分布、异构、动态、开放的特点相吻合,以及Jini在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中具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随后,介绍了采用Jini集成智能家居系统及克服Jini局限性的Surrogate方法,创新地提出了采用Jini与Surrogat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集成智能家居系统。具体的方法是将智能家居中的设备分为三类,分别为具有较强的计算存储功能、能运行完整的JVM的设备,具有嵌入式JVM的设备及无JVM的设备。对于第一、二类设备,它们能提供Jini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可直接挂接到Jini网络上;对于那些资源不足的第三类设备,可采用Surrogate技术给这些设备设计各自的Surrogate代理体,以JAR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设备中,运行的时候将JAR文件加载到能够提供的Jini运行环境的Surrogate宿主上来完成。最后,针对Jini自身的机制和人们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Jini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方案,并将集成方案在PC机上进行了模拟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Jini集成方案充分发挥了Java、Jini技术的优越性,是一个真正实现了智能家居系统的设备无关性、网络无关性和即插即用的集成方案,使得家庭网络成为一个自诊断、自配置、自维护的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智能家居系统集成问题。
二、Jini技术研究及其在元计算领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ini技术研究及其在元计算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
1.3 本文组织 |
第二章 普适计算与中间件 |
2.1 普适计算的概念 |
2.2 普适计算的发展 |
2.3 普适计算的一些着名研究项目 |
2.4 普适计算研究的主要问题 |
2.5 普适环境框架结构 |
2.6 中间件技术 |
2.6.1 中间件的定义 |
2.6.2 中间件的分类 |
2.6.3 中间件的体系结构 |
2.6.4 普适计算中间件的架构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下文感知技术 |
3.1 上下文 |
3.1.1 上下文的定义 |
3.1.2 上下文的分类 |
3.2 上下文感知的概念 |
3.3 上下文感知的研究内容 |
3.3.1 上下文采集 |
3.3.2 上下文建模 |
3.3.3 上下文融合 |
3.4 上下文感知面临的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框架 |
4.1 Jini技术 |
4.1.1 Jini的特征 |
4.1.2 Jini的体系结构 |
4.1.3 Jini系统目标与假设 |
4.2 总体框架设计 |
4.2.1 框架结构 |
4.2.2 框架特点 |
4.3 感知层 |
4.3.1 感知设备的处理 |
4.3.2 软件组件的处理 |
4.3.3 上下文采集与集成方法 |
4.4 Jini层 |
4.4.1 服务注册 |
4.4.2 服务查找 |
4.4.3 服务签约 |
4.4.4 租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下文感知中间件原型系统 |
5.1 原型系统设计思想 |
5.2 原型系统概要设计 |
5.2.1 原型系统功能 |
5.2.2 原型系统流程与结构 |
5.3 原型系统详细设计 |
5.3.1 硬件设计 |
5.3.2 软件实现 |
5.3.3 下文感知中间件实验演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申请 |
缩略词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2)基于Jini技术的RFID中间件通信机制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RFID和RFID中间件简介 |
1.1.2 分布式计算模式 |
1.1.3 RFID中间件的通信及通信优化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问题解决与相关技术 |
2.1 RMI技术 |
2.1.1 RMI协议概述 |
2.1.2 RMI基本原理 |
2.1.3 RMI分布式互操作机制 |
2.2 Jini技术 |
2.2.1 Jini技术概述 |
2.2.2 Jini中服务的概念 |
2.2.3 Jini的系统架构 |
2.2.4 Jini的编程模型 |
2.3 SSH技术 |
2.3.1 SSH协议概述 |
2.3.2 SSH的体系结构 |
2.3.3 SSH连接建立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框架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1.1 基于Jini的RFID中间件平台的设计框架 |
3.1.2 RFID中间件通信优化设计框架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FID中间件中Jini技术的应用研究 |
4.1 RFID设备在Jini中的管理 |
4.1.1 RFID设备服务生成 |
4.1.2 定位Jini查找服务 |
4.1.3 RFID设备服务对象在Jini中的注册 |
4.2 RFID中间件在Jini中的配置与管理 |
4.2.1 设备管理服务的生成 |
4.2.2 设备管理服务的实现 |
4.2.3 设备管理服务的获得 |
4.2.4 同步问题 |
4.2.5 阅读器管理层(Manager)与设备代理层(Agent)通信 |
4.3 RFID中间件在Jini中的管理优化 |
4.3.1 服务资源管理器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RFID中间件的通信优化 |
5.1 RFID中间件通信模块设计 |
5.2 RFID中间件通信的“可靠性”优化 |
5.2.1 Manager与Agent在正常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5.2.2 Manager与Agent异常终止的情况 |
5.2.3 网络异常的情况 |
5.3 RFID中间件通信的“安全性”优化 |
5.3.1 RFID中间件通信安全模块总体设计 |
5.3.2 RFID中间件通信安全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过程 |
6.4 测试小结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构件技术背景 |
1.1.2 OSGi 框架和应用实例 |
1.1.3 OSGi 分布式扩展 |
1.2 研究动机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OSGi 技术 |
2.1.1 OSGi 概述 |
2.1.2 OSGi 生命周期层 |
2.1.3 OSGi 面向服务的编程模型 |
2.2 OSGi 分布式扩展技术研究 |
2.2.1 OSGi 分布式扩展定义 |
2.2.2 OSGi 分布式扩展关键技术 |
2.2.3 OSGi 分布式扩展研究现状 |
2.2.4 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
2.3 CORBA 技术 |
2.3.1 CORBA 概述 |
2.3.2 CORBA 名字服务 |
2.3.3 动态CORBA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ORBA 的OSGi 分布式扩展模型 |
3.1 应用案例分析 |
3.2 设计原则 |
3.3 模型结构组成 |
3.4 分布式扩展机制 |
3.4.1 远程服务发现机制 |
3.4.2 远程服务方法调用机制 |
3.5 模型能力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结构 |
4.2 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
4.2.1 对服务中心的监控 |
4.2.2 服务代理的动态生成 |
4.2.3 远程服务发现 |
4.3 核心算法 |
4.3.1 远程服务发布算法 |
4.3.2 远程服务使用算法 |
4.4 CORBA 远程调用支持模块 |
4.4.1 服务中心监控器 |
4.4.2 服务端代理生成器 |
4.4.3 客户端代理生成器 |
4.4.4 分布式处理控制器 |
4.5 远程服务发现模块 |
4.6 CDOS 模块之间的协同 |
4.6.1 发布远程服务 |
4.6.2 注销远程服务 |
4.6.3 更新远程服务 |
4.6.4 使用远程服务 |
4.7 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及实验验证 |
5.1 应用实例 |
5.1.1 体感鼠标 |
5.1.2 访问CORBA 遗留应用 |
5.2 性能测试 |
5.3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电力远动终端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实现的目标 |
1.4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Jini技术概述 |
2.1 Jini的技术特点 |
2.2 Jini的核心概念 |
2.4 Jini的组成 |
2.5 Jini运行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功能需求及结构分析 |
3.1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需求分析 |
3.1.1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的性能需求分析 |
3.1.2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功能需求分析 |
3.2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系统结构分析 |
3.2.1 测试客户端结构 |
3.2.2 测试服务端结构 |
3.2.3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系统整体运行结构 |
3.3 查找服务器的实现 |
3.3.1 Jini工作环境建立 |
3.3.2 Jini基础服务运行 |
3.4 通用智能测试终端实验平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测试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1 核心板的构建 |
4.1.2 扩展板的主要电路设计与实现 |
4.2 智能嵌入式终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设计 |
4.2.2 基于J2ME的Jini设备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服务端设计与实现 |
5.1 测试服务端结构分析 |
5.2 RS232串口通信模块实现 |
5.2.1 串口初始化 |
5.2.2 串口读写 |
5.2.3 关闭串口 |
5.3 测试服务接口设计与实现 |
5.3.1 循环远动(CDT)规约 |
5.3.2 通信端口初始化 |
5.3.3 等待同步字 |
5.3.4 CRC校验 |
5.3.5 读取报文数据 |
5.3.6 遥控命令发送 |
5.3.7 升降及时钟命令发送 |
5.4 操作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4.1 报文显示界面 |
5.4.2 遥测值显示界面 |
5.4.3 遥信状态显示界面 |
5.4.4 电度值显示界面 |
5.4.5 SOE事件显示界面 |
5.4.6 遥控操作界面 |
5.5 测试服务发布设计与实现 |
5.5.1 搜索查找服务 |
5.5.2 构造服务注册对象 |
5.5.3 服务注册与租约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1 核心板原理图 |
(5)基于Jini服务的分布式智能网络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研究对象及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课题实现的具体目标 |
1.3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计算相关概念 |
2.1 分布式计算 |
2.2 普适计算 |
2.3 信息家电 |
2.3.1 自发网络 |
2.3.2 家庭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ini 基本概念 |
3.1 Jini 定义 |
3.2 Jini 的特征 |
3.3 Jini 的体系结构 |
3.4 Jini 系统目标与假设 |
3.5 Jini 与其它相关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ini 体系结构的深入研究 |
4.1 服务 |
4.2 发现机制 |
4.2.1 组播请求协议 |
4.2.2 组播通告协议 |
4.2.3 单播发现协议 |
4.3 查找服务 |
4.3.1 服务查找流程 |
4.3.2 客户查找流程 |
4.4 租借管理 |
4.4.1 分布式系统的可靠性 |
4.4.2 租借解决方案 |
4.4.3 租借的使用 |
4.5 分布式事件与RMI |
4.5.1 分布式事件策略 |
4.5.2 RMI 的体系结构 |
4.5.3 事件编程模型 |
4.6 JavaSpaces 与事务 |
4.6.1 JavaSpaces 简介 |
4.6.2 JavaSpaces 服务 |
4.6.3 分布式事务模型 |
4.7 Jini 代理机制 |
4.7.1 代理相关概念 |
4.7.2 基本工作原理 |
4.8 安全模型 |
4.8.1 Java 平台安全模型 |
4.8.2 Jini 安全策略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智能网络应用实例 |
5.1 应用实例设计思想 |
5.2 应用实例总体设计 |
5.3 应用实例详细设计 |
5.3.1 基础组件设计 |
5.3.2 服务端设计 |
5.3.3 客户端设计 |
5.4 应用实例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6)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构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概述 |
1.2.1 课题来源 |
1.2.2 课题研究背景 |
1.2.3 课题研究内容 |
1.2.4 课题研究意义和创新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小结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主流网格项目分析 |
2.2 网格调度算法研究 |
2.3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研究 |
2.4 Jini 技术研究 |
2.4.1 Jini 技术概述 |
2.4.2 Jini 体系结构 |
2.4.3 Jini 的编程模式 |
2.4.4 SOA 与Jini 的关系 |
2.5 小结 |
第3章 面向服务的网格构架设计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1.1 网格关键技术 |
3.1.2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整体设计 |
3.2.1 网格拓扑结构 |
3.2.2 系统体系结构 |
3.3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3.3.1 网格访问点服务 |
3.3.2 路由服务 |
3.3.3 用户注册服务 |
3.3.4 认证服务 |
3.3.5 任务管理与调度服务 |
3.3.6 任务执行服务 |
3.3.7 用户接口 |
3.4 服务可靠性设计 |
3.4.1 分布式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
3.4.2 引入租借模式来提高系统可靠性 |
3.5 系统安全设计 |
3.5.1 客户端认证机制 |
3.5.2 用户信息和访问控制机制 |
3.5.3 引入租借模式来提高系统安全性 |
3.5.4 安全访问典型用例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
4.1 任务执行服务的实现 |
4.2 任务(工作流)描述 |
4.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基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JINI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0.4 论文结构 |
1 MES系统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研究综述 |
1.1 MES系统 |
1.2 基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 |
1.2.1 基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模型 |
1.2.2 MES功能实现 |
1.3 JINI技术简介 |
1.3.1 JINI技术特点 |
1.3.2 JINI技术概念 |
1.4 其它主流分布式技术 |
1.4.1 CORBA |
1.4.2 DCOM |
1.4.3 JAVA/RMI |
1.5 本章小结 |
2 JINI应用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的优势分析 |
2.1 系统实现对于分布式技术的要求 |
2.2 系统应用分布式技术的问题 |
2.3 JINI应用于系统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的JINI设计实现模式 |
3.1 JINI集成模式 |
3.2 JINI实现MULTI-AGENTS设计 |
3.3 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的JINI设计实例 |
4.1 背景与需求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4.2.1 质量跟踪系统设计 |
4.2.2 售后信息管理系统 |
4.2.3 订单执行系统设计 |
4.3 冰箱产品售后诊断设计实现 |
4.3.1 系统结构 |
4.3.2 服务实现 |
4.3.3 服务发布和客户查找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格GIS |
1.1.2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
1.1.3 网格技术在GIS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
1.1.4 重要概念界定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特色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特色 |
1.3 论文的组织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面向网格的时空数据管理技术 |
2.1 网格GIS |
2.1.1 网格体系结构 |
2.1.2 网格GIS体系结构 |
2.1.3 数据通信及网络安全技术 |
2.2 时空数据管理 |
2.2.1 时空数据特点 |
2.2.2 时空数据管理 |
2.3 分布式GIS资源共享与互操作 |
2.3.1 数据集成 |
2.3.2 数据融合 |
2.3.3 GIS互操作 |
2.3.4 Web Services |
2.3.5 Agent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
3.1 土地资源体对象 |
3.1.1 基础地理资源体 |
3.1.2 土地利用资源体 |
3.1.3 土地权属资源体 |
3.1.4 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体 |
3.1.5 栅格资源体 |
3.1.6 其他专题资源体 |
3.2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
3.3 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 |
3.3.1 资源访问控制 |
3.3.2 组织机构模型对象 |
3.3.3 组织机构模型实现 |
3.3.4 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 |
3.4 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 |
3.4.1 用户元数据 |
3.4.2 节点元数据 |
3.4.3 应用元数据 |
3.4.4 元数据目录和信息服务 |
3.5 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资源管理机制 |
3.5.1 资源体元数据组织 |
3.5.2 资源体节点动态管理 |
3.5.3 资源体动态组合 |
3.5.4 元数据表复制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 |
4.1 开放GIS网格服务体系 |
4.1.1 土地资源OG_2SA的特点 |
4.1.2 OG_2SA的组织层次 |
4.1.3 OG_2SA的服务分类 |
4.2 地理空间数据网格技术 |
4.2.1 GeoSDG结构模型 |
4.2.2 GeoSDG关键技术 |
4.3 GIS服务资源对象管理机制 |
4.3.1 GIS服务资源目录 |
4.3.2 虚拟GIS资源对象机制 |
4.3.3 GIS服务资源代理 |
4.3.4 OG_2SA的自主组合服务机制 |
4.4 网格节点间时空数据管理机制 |
4.4.1 网点间时空数据映射集成 |
4.4.2 网格缓冲池存取模式 |
4.4.3 网格数据复制技术 |
4.4.4 节点域内的虚拟时空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RSTD-GSM的资源管理与应用 |
5.1 网格时空数据库设计 |
5.1.1 网格时空数据库总体架构模式 |
5.1.2 网格时空数据库库体结构及数据组织 |
5.1.3 对象时空变化物理存储模型 |
5.2 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模型 |
5.2.1 应用模型组织方式 |
5.2.2 应用模型结构 |
5.2.3 基于层次管理的任务实现流程 |
5.2.4 协同数据处理与管理 |
5.3 土地资源数据更新机制 |
5.3.1 数据在线提取 |
5.3.2 数据远程传输 |
5.3.3 数据离线编辑 |
5.3.4 数据更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试验 |
6.1 系统设计 |
6.1.1 系统体系结构 |
6.1.2 系统功能设计 |
6.2 系统测试条件 |
6.2.1 测试环境 |
6.2.2 试验数据 |
6.3 测试结果 |
6.3.1 网格资源管理子系统 |
6.3.2 资源内部管理子系统 |
6.3.3 通用应用子系统 |
6.3.4 专业应用子系统 |
6.3.5 土地资源数据更新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内容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面向普适计算的服务发现反射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的组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反射中间件及SLRM框架设计 |
2.1 反射机制简介 |
2.1.1 反射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反射系统及其特性 |
2.1.3 反射中间件的定义及一般性结构 |
2.2 反射中间件相关项目分析 |
2.2.1 CARISMA |
2.2.2 ReMMoC |
2.2.3 PKUAS |
2.3 基于反射原理的服务发现中间件(SLRM)总体设计 |
2.3.1 SLRM的设计思想 |
2.3.2 SLRM的总体框架 |
2.3.3 反射中间件框架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LRM的服务发现模型设计 |
3.1 支持普适计算的服务发现协议研究 |
3.1.1 UPnP |
3.1.2 SLP |
3.1.3 Jini |
3.1.4 UDDI |
3.1.5 服务发现协议的比较 |
3.2 SLRM的服务发现及服务绑定模型 |
3.2.1 服务发现模型设计 |
3.2.2 服务绑定模型设计 |
3.3 SLRM的反射机制 |
3.3.1 基于构件的重配置方案 |
3.3.2 策略机制 |
3.4 SLRM的工作流程 |
3.4.1 流程概述 |
3.4.2 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LRM的实现与应用 |
4.1 基于CORBA的构件结构 |
4.1.1 CORBA概述 |
4.1.2 CORBA与EJB、COM的比较 |
4.1.3 SLRM中构件的定义 |
4.2 SLRM的Jini服务发现环境构建 |
4.2.1 Java环境设置 |
4.2.2 Jini环境设置 |
4.2.3 配置Jini服务 |
4.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4.3.1 SLRM系统类图 |
4.3.2 反射机制实现 |
4.3.3 远程对象类 |
4.3.4 客户桩和服务骨架(Stub/Skeleton) |
4.3.5 命名服务(Naming Service) |
4.4 基于SLRM的网络电话本应用 |
4.4.1 SLRM系统配置 |
4.4.2 创建服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1、参加的项目 |
2、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Jini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概述 |
2.1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的定义 |
2.2 家庭网络及其结构 |
2.3 家庭宽带接入技术 |
2.3.1 家庭的宽带接入 |
2.3.2 目前常见的家庭宽带接入技术 |
2.4 家庭网络内部组网技术 |
2.4.1 常用的家庭网络内部组网技术 |
2.4.2 对家庭网络内部组网的分析 |
2.5 智能家电 |
2.5.1 智能家电的定义和发展 |
2.5.2 常见的智能家电 |
2.6 家庭网关 |
2.6.1 家庭网关及其特点 |
2.6.2 家庭网关的演化 |
2.7 对家庭网络的总体分析 |
3 智能家居中间件技术研究 |
3.1 中间件的概念、产生背景 |
3.2 智能家居与中间件 |
3.3 主流智能家居中间件技术研究 |
3.3.1 UPnP |
3.3.2 HAVi |
3.3.3 Jini |
3.3.4 UPnP、HAVi 和Jini 的对比 |
4 Jini 在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中的应用研究 |
4.1 Jini 在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中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 |
4.2 Surrogate 技术 |
4.2.1 Surrogate 技术的几个概念 |
4.2.2 Surrogate 解决Jini 局限性的工作过程 |
4.3 Surrogate 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方案 |
4.4 实现Jini 网络对传统家电的支持 |
5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的Jini 解决方案的设计 |
5.1 智能家居服务框架的设计 |
5.1.1 人机界面 |
5.1.2 音/视频子系统 |
5.1.3 电话子系统 |
5.1.4 家政管理子系统 |
5.1.5 信息中心子系统 |
5.1.6 外网接入子系统 |
5.2 智能家居中设备的分类及其联网方法 |
5.3 智能家居的安全性考虑 |
5.3.1 家庭网络的安全 |
5.3.2 Jini 的安全机制 |
6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的Jini 解决方案的模拟实现 |
6.1 模拟方案的制定 |
6.2 模拟方案的实施 |
6.2.1 Jini 运行环境的搭建 |
6.2.2 Jini 服务的发布 |
6.2.3 客户对服务的查找和使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Jini技术研究及其在元计算领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适计算上下文感知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D]. 宋立森.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2]基于Jini技术的RFID中间件通信机制的设计与优化[D]. 刘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3]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吴元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2)
- [4]电力远动终端通用智能测试终端的设计[D]. 王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5]基于Jini服务的分布式智能网络的研究及应用[D]. 熊圣芬.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6]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构架设计与实现[D]. 许思平. 湖南大学, 2008(01)
- [7]基于Multi-Agents分布式MES系统JINI解决方案研究[D]. 仇晓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 [8]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D]. 滕龙妹. 浙江大学, 2008(03)
- [9]面向普适计算的服务发现反射中间件研究[D]. 李翠.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10]基于Jini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李中堂.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