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家人

日语中的家人

一、日语中家族成员的称呼(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陈晓钰[2](2021)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语错位亲属称谓翻译研究》文中指出错位亲属称谓及其泛化是日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汉语中有类似的现象,但略有区别。译者将日语中的错位亲属称谓译成汉语时,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与会话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及技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包含两次交际行为的推理过程。在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限制下,译者会更加注重第二次交际行为,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从而促使交际成功。

李梦莹[3](2021)在《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语用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日常交际活动离不开人称的使用,第二人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第二人称表达不仅能反映会话双方的人际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即发话人通过第二人称表达向听话人传递交际意图及情感态度。但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性层面考察其具体用法,忽视了交际发生的具体语境及发话人的交际需求对日语第二人称表达使用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电视连续剧台词中的日语第二人称表达为语料,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语用功能。本文首先对日语第二人称表达进行界定和分类,确定研究范围并整理所选语料中的第二人称表达的使用情况。其次,依据言语行为理论,从间接言语行为角度考察日语第二人称表达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的言外之意,即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以言行事功能。最后,引入语用距离的概念,从语言选择的角度分析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立场构建功能。

苏晓倩[4](2020)在《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于日本文化着名评论家万瑟劳斯·德·莫赖斯着、花野富蔵译的《日本精神》中的前五章。该着作以作者在日本三十多年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从语言、宗教、历史、家族生活、种族生活、国家生活、爱、死、艺术与文学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国民的内在精神,指出日本精神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没个人性。前五章首先以总括的形式来阐述作者所认为的日本精神,接着分别从语言、宗教、历史、家庭生活等四个方面描述日本国民没个性的精神特征。本着作是欧美人研究日本精神的先驱之作。其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传达日本精神,使西方民众更了解日本。然而,这也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日本国民的内在精神,重新认识日本文化、日本国民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为国内读者介绍日本精神文化没个性的观点,给国内读者解读日本提供新的参考,同时提高笔者自身的翻译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日本精神》节选文本的内容介绍、作者及译者介绍以及文本语言特征。前五章中的语体风格多样,有直抒胸臆、景色描写以及客观论说,文中出现大量的用来衔接上下文的指示代词、省略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并且文化词汇也不少,这些都是笔者要着重分析的地方。第二部分为翻译理论介绍,介绍语境理论。“语境”一词最早(1923年)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提出,并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后来由其学生现代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继承并发展,提出语境分为来自语言内部的“语言语境”与来自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英国系统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在情景语境的基础上提出“语域”这一概念,并指出“语域”由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构成。第三部分为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对文本中指示代词、模糊现象、省略现象、语体风格、语义选择、文化词汇的翻译过程及翻译方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翻译实践的总结。通过翻译实践,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日本精神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同时,理解了语境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深刻认识到语境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希望在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同时,继续努力深入理解日本文化和精神。

张留洋[5](2020)在《称呼语转换的中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话者通过称呼语的转换,来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如何进行称呼语的转换是交流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以中国电视剧《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和日本电视剧《半泽直树》《风平浪静的闲暇》《一公升的眼泪》为调查范围,收集称呼语转换的用例,来探究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称呼语是如何进行转换的。本文的章节构成如下所示。第一章,将陈述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第二章,将对先行研究进行概括并提出本文的问题点以及出发点。第三章,将介绍本文所用的语料,调查方法以及调查结果。第四章,将基于语料对称呼语转换的机制进行分析。第五章,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今后的课题。本文所得的结论如下:第一,在汉日两语言中,人名内部的转换和其他称呼语到人名的转换受称呼语自身的礼貌程度影响。汉语中从名字和昵称到全名的这种转换,大多发生于争吵,警告,劝告等场景下。而日语的全名的使用则有很强的使用限制,多用于点名或面试等一些正式的场合。与汉语的全名的转换有相同用法的则是日语中的姓氏的转换。此外,在汉语和日语中,随着关系逐渐亲密,会由初次见面所使用的心理距离较远的社会称呼语和全名慢慢转换成名字和昵称。第二,在汉语中,对年长的人基本不会发生亲属称呼语的转换,而对和自己同龄或者年幼的人则会发生人名到亲属称呼语的转换。人名到亲属称呼语的转换主要发生在年长者对年下者,职业名/头衔到亲属称呼语则只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但是,作为日语亲属称呼语的使用规则,用名字直接称呼比自己年幼的人是正常的。因此,亲属称呼语的转换不会对年长的人使用,但夫妻之间可以使用这一转换。其次,在汉语中,随着关系的逐渐熟悉,社会称呼语到虚构亲属名词的转换和名字转换到虚构亲属名词的转换就会发生。此外,在建议他人时,从名字到"名字+哥?姐、"大/小+亲属名称""和"大、小+亲属名称"等也被用作语言策略使用。职业名/头衔到虚构亲属名词的转换是中国工作场合常用的转换,可以减少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工作地进行。第三,关于汉语社会称呼语的转换,说话者可以通过社会称呼语的转换,从别人的角度对听者进行告诫和劝告。对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也可以利用这一转换。此外,由于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称呼语的转换也会发生。最有趣的是,说话者可以通过社会称呼语的转换来达到幽默的效果。第四,在汉语和日语中,职业名和头衔的转换,不仅在工作场所,而且也可以在家庭和好朋友之间使用,它表达了庆祝、请求和邀请等积极意义。此外,在日语中,职业名称和头衔的转换,还可以表现讽刺和回避的含义。第五,在这两种语言中,人称词的转换中只出现了向第二人称的转换。日语人称词的转换不能用于上级或年长者,只能用于年下、下级和同级的人。有关汉语人称词的转换,“你”是人称词的普通形式,用在年下、下级或同级的人,而“您”是“你”的敬称,可以对年长的人和上级的人使用。并且,在两种语言中,当人称词的转换发生时,人称词被放在句子的开头,可以成为下一个句子的主语。

张晨曦[6](2020)在《亲属间称呼语的中日对比研究 ——以影视作品为调查对象》文中研究表明称呼语,在衡量自己和对方以及他人人际关系这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渡辺,1998)。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语选择和使用的不同,能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是尊重与亲近,还是疏远与憎恶的不同关系。同属于东亚国家的中国和日本在称呼语的使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诸多不同。而亲属间称呼语的研究作为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与家族构造,价值观等文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还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婚姻等社会性问题的研究很有帮助。因此在明确中日亲属间称呼语的使用状态的基础上,理解其异同点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将中日两国亲属间的称呼语分为一般用法和虚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五部中国的影视作品《麻烦家族》《重返二十岁》《家有儿女初长成》《都挺好》《小欢喜》和五部日本的影视作品《家族はつらいよ》《あやしい彼女》《坂の途中の道》《就活家族》《过保护の加穂子》中出现的亲属间的称呼语进行统计分析,旨在阐明中日两国亲属间的称呼语各自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并对影响其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剖析。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1章,论述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2章,介绍中日两国亲属间称呼语的研究动态,发现先行研究的不足点,进而明确本论文的立场。第3章,进行亲属间称呼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第4章,从中日两国人民的“上”“下”意识,“内”“外”意识和家族与集团意识这三个方面对影响中日亲属间称谓语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论述。第5章,对论文的结论和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阐述。通过分析,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亲属间的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分为代名词用法和呼格用法两大类。从代名词用法来看,汉语中称呼语代名词用法的使用率远高于日语。从所收集的影视作品中的数据来看,相同场景下,日语中会有将称呼语代名词用法省略的倾向。另外,在亲属间的称呼语的代名词用法中,汉语里二人称代名词的使用率远高于日语。从呼格用法来看,中日两国在使用时的共同点是对长辈亲属使用亲属称呼,对小辈亲属直呼其名或使用爱称。另一方面,对同世代的年长的人,汉语和日语都可以直呼其名,但由于中国人“长幼意识”更强,相较日语而言,对同世代的年长的人直呼其名的情况更少一些。另外,日语中没有像汉语中那样站在自身角度对小辈亲属使用亲属称呼的例子,但是可以从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小辈亲属使用亲属称呼。在夫妻之间互相称呼对方时,汉语中即便是有孩子的家庭,夫妻之间也是站在自身角度来称呼彼此,而日语中夫妻之间通常是从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称呼彼此。并且汉语中夫妻之间的亲属称呼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日语中夫妻之间的亲属称呼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对称性。另外在日语中二人代名词的使用率远高于汉语。在汉语中,在与小辈亲属交谈时或者夫妻之间可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但使用率较低。通常在责备对方的时候使用,表达不满的心情。2.亲属间称呼语的虚构用法,在本论文中主要是指亲属称呼的第二种虚构用法。日语中亲属间称呼语的虚构用法没有使用限制,对长辈、同辈和小辈亲属都可以使用。在汉语中,对像父母这样的长辈亲属来说,是可以使用亲属间称呼语的虚构用法的。不过,对像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小辈亲属,这种用法很少使用但是也有存在的可能性。而从本论文的收集的语料来看,汉语中夫妻之间通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称呼对方为“孩子他爸/妈”,这种称呼方式并不属于亲属间称呼语的虚构用法。

孙韬[7](2020)在《《唐话纂要》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日本江户和明治两个时代(1716—1912)开启了日本汉语教学的鼎盛阶段,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的汉语教科书,其中,冈岛冠山编纂的汉语口语教材《唐话纂要》于1716年付梓,用以教授日本的汉语初学者或来往商贾掌握汉语基本口语,生动又详尽地描述了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口语性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唐话纂要》词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就特色词汇进行了专门考察,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唐话纂要》词汇的研究价值进行概述。首先以《唐话纂要》的文本为载体,阐释了该书的时代性和语料的真实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唐话纂要》所收录词汇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最后,从词汇角度看《唐话纂要》的语言特点,进一步探讨《唐话纂要》的词汇价值。二、对《唐话纂要》词汇进行穷尽式考释。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唐以前产生而在近代汉语中继续使用的词语,二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产生的词语。从这些词的构成来看,有些是口语词,有些是方言词,有些词语历经了词汇化的过程。继而,我们将一部分词语置于现代汉语的方言层面进行共时分析,探求《唐话纂要》词汇的南方官话特点。三、对《唐话纂要》的中日流向词进行研究。《唐话纂要》中的中日流向词指的是通过以《唐话纂要》为代表的日本汉语官话教科书借入日语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产生于汉语史的各个阶段,包括“借形词”“改造词”“假名词”。同时,运用概念化的理论,对借词的词义概念进一步探讨。中日流向词在《唐话纂要》中的使用状况,反映了汉语借词对现代日本词汇系统的深远影响。四、针对《唐话纂要》词汇的产生与发展展开论述。《唐话纂要》词汇有着显着的双音化趋势,从双音词的演变角度观察,首先是缀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其次是部分词汇的双音化进程,主要有短语、句法结构以及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体现了《唐话纂要》词汇在汉语史上产生与发展的总体规律。

贝力[8](2020)在《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文中提出日本休闲服务品质受到普遍的称赞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这表明日本的休闲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本文主要从哲学-人文学科视角研究这种服务意识形成的原因,揭示那些促使其产生的各类因素。本文首先界定休闲服务意识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服务案例归纳和总结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和当代两种视角的考察,对其生成演变的原因进行理论阐释。对于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历史考察,从地理环境、信仰观念、民族性格、语言特征、哲学思想、美学意识、服务语义探究等角度进行。而现代视角的考察则以当代日本人的自我人格意识作为切入口,去认清日本当下诸多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对于休闲服务意识发生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职场以及全球化效应对于休闲服务意识的促成。本文认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得以形成的文化根基在于“来访神”信仰,这是该意识的源头。日本风土环境塑造的忍从性和默契性的性格特征,则为休闲服务意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日语中,以对神明的祝词为源头的敬语及主语省略的语言特征,不仅表达着敬畏和尊重的情绪,也去除了语境中的对象化自我概念,消除了与客人的对立性身份概念,使自我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服务环境之中。历史发展的后发性,则使得日本的思想文化始终维持着一种他者意识,在这种意识中明晰并处理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为休闲服务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模式。此外,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大义名分思想及佛家无常观念下的“一期一会”、“一座建立”、“余情残心”的茶道思想,则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提供了恪守本分、尽忠职守及人文关怀式的待客理念。而在现代日本人内外自我的作用下,生成了契合休闲服务意识的“顾他”心理、以场合及情境为转移和演绎的范式心理、避免对立和摩擦从而过分自我要求的完美主义心理。在另一方面,家与企业之间的同构性、“社会人”身份概念、针对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认证制度、顾客对于服务品质的挑剔及高要求,以及“观光立国”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均促使了休闲服务意识的树立与提升。

张晨曦[9](2020)在《现代中、日语亲属词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亲属词汇为例,探讨了中国和日本两种语言环境下亲属词汇体系及用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分析其原因,并揭示了中日两国家族结构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各自国家社会形态的影响。

徐秋平[10](2019)在《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祖先崇拜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民族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祖先崇拜的起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祖先崇拜研究也呈现出跨文化特征,出现了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祖先崇拜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保持着持续关注。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出现诸多将日本与中国彝族进行比较的研究,随后,国内学者也有相关比较研究的交流,以上研究为本文的比较尝试提供了可行性基础。本文尝试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围绕祖先崇拜进行比较,尝试分析其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祖先崇拜是一种弥散性宗教。祖先崇拜体现出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相对稳定因素,反映着人们散落于文化中的世界观与道德取向。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许多围绕着祖先进行的丰富的节日与活动,是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主体是大和族,虽然受神佛观念的影响,多重信仰者众多,但是祖先崇拜至今依然是信仰生活的主体,亦被称为家的宗教。论文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祖先崇拜概述,主要围绕世界范围的祖先崇拜、以及彝族和大和族祖先崇拜相关的节日展开。第二章祖先崇拜与神话。神话为两者祖先崇拜提供合理性依据。大和族的神与祖先性质相同;彝族祖先接近神但不是神。第三章:神、鬼、祖先与子孙。大和族对神鬼祖先的界限模糊;彝族分类明确并强调责任与义务。第四章:家与祖先崇拜。家既是祖先崇拜的基础,也是祖先崇拜的目的。大和族优先考虑家业经济利益,彝族重视共同血缘基础上的家族发展。第五章祖先崇拜与社会控制。控制通过洁净与污秽的观念体现。持久供奉维持祖灵洁净,最终送祖灵回归祖界是彝族子孙后代的责任与义务。祖灵洁净与否与子孙德行密切相关。大和族注重子孙对祖先的供奉。结语部分对两者祖先崇拜观念、行为、意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得知两者对于祖先观念认知存在差异,祭祖的节日和行为相似,祖先崇拜发挥的功能相似。在世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祖先崇拜依然发挥着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促进家族的发展、加强族群的凝聚力的作用,这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在祖先性质的观念上存在差异,但是在祖先崇拜行为,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两者有相似季节性节日祭祖,祛污秽仪式。在祖先崇拜的观念上两者存在差异。大和族祖先的“神”性,彝族祖先崇尚“德”,祖先就带有明确道德取向。大和族关注与祖先情感联系,希望祖先在近旁。彝族祖先观念中贯穿着道德理性,强调着祖先与后代各自的义务与责任。此外,祖先崇拜对于彝族和大和族发挥着相同功能:一:祖先崇拜的灵魂不灭的观念满足了个体摆脱死亡恐惧和追求无限的心理;二:重视家、家族、子孙,在三者互动中,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永生;三:通过祖先的崇拜的实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家族观念的到强化;四:共同的远祖神话、共同的祖先起源地,提供了族群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加强了凝聚力。不同民族的祖先观念或许存在差异性,但是祖先崇拜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祖先崇拜对人类心理的需求、对个体的形塑、家族的稳定发展以及族群凝聚力依然发挥重要功能,这种功能对于彝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是笔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二、日语中家族成员的称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语中家族成员的称呼(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语错位亲属称谓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一)错位亲属称谓
    (二)关联理论与影视作品翻译
二、错位亲属称谓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策略
    (二)归化策略
        1.增译
        2.转换
三、错位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3)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语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语第二人称表达形式
    第一节 第二人称表达概述
    第二节 第二人称表达具体形式
        一、第二人称表达的代词形式
        二、第二人称表达的名词形式
    第三节 第二人称表达的使用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以言行事功能
    第一节 行为指示功能
    第二节 情感表达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立场构建功能
    第一节 语用距离与第二人称表达
        一、语用距离与人际关系
        二、语用距离与第二人称表达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正面立场构建功能
    第三节 负面立场构建功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について
    1.1 テーマ选定の背景
    1.2 テーマ选定の意义
    1.3 原着について
        1.3.1 原着の内容について
        1.3.2 原着の着者、訳者について
        1.3.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について
第二章 翻訳理论
    2.1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とは
    2.2 翻訳におけるコンテクストの役割
第三章 翻訳实例の分析
    3.1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1.1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の解釈机能と翻訳
        3.1.2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の补完机能と翻訳
    3.2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2.1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訳文のスタイル
        3.2.2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语汇の选択
    3.3 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3.1 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典故の翻訳
        3.3.2 宗教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3.3 歴史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第四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5)称呼语转换的中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1.はじめに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と研究方法
    1.3 研究対象
2.先行研究
    2.1 中国语の呼びかけ语の切り替えについての研究
    2.2 日本语の呼びかけ语の切り替えについての研究
    2.3 呼びかけ语の中日対照についての研究
    2.4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と本研究の位置づけ
3.呼びかけ语の切り替えのデータ调査
    3.1 调査対象
    3.2 调査方法
    3.3 调査结果
4.呼びかけ语の切り替えのメカニズム
    4.1 氏名及び氏名への切り替え
        4.1.1 中国语における氏名への切り替え
        4.1.2 日本语における氏名への切り替え
        4.1.3 両言语における氏名への切り替えの比较
    4.2 亲族名词及び虚构的な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
        4.2.1 中国语における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
        4.2.2 中国语における虚构的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
        4.2.3 日本语における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
        4.2.4 日本语における虚构的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
        4.2.5 両言语における亲族名词及び虚构的亲族名词への切り替えの比较
    4.3 社会呼びかけ语への切り替え
        4.3.1 中国语における社会呼びかけ语への切り替え
    4.4 职业名?肩书への切り替え
        4.4.1 中国语における职业名?肩书への切り替え
        4.4.2 日本语における职业名?肩书への切り替え
        4.4.3 両言语における职业名?肩书への切り替えの比较
    4.5 感动词への切り替え
    4.6 人称词への切り替え
        4.6.1 中国语における人称词への切り替え
        4.6.2 日本语における人称词への切り替え
        4.6.3 両言语における人称词への切り替えの比较
5.终わりに
    5.1 结论
    5.2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谢辞

(6)亲属间称呼语的中日对比研究 ——以影视作品为调查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1.はじめに
    1.1 研究动机と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対象と调査范囲
    1.4 研究方法
2.先行研究の概観
    2.1 日本语の亲族内の呼称について
    2.2 中国语の亲族内の呼称について
    2.3 亲族内の呼称の多言语间の対照研究について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问题点
        2.4.1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
        2.4.2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
    2.5 本论文の立场
3.调査结果と分析
    3.1 亲族内の呼称の一般的用法について
        3.1.1 呼称の代名词的用法
        3.1.2 呼称の呼格的用法
        3.1.3 亲族内における呼称の一般的用法の中日対照
    3.2 亲族内の呼称の虚构的用法について
        3.2.1 亲族呼称の虚构的用法の法则
        3.2.2 亲族内における亲族呼称の虚构的用法の中日対照
        3.2.3 中国语の亲族内における亲族呼称の虚构的用法について
4.中日亲族内における呼称の异同の要因についての分析
    4.1 「上」「下」の意识
    4.2 「内」「外」の意识
    4.3 家族意识と集団意识
5.终わりに
    5.1 本研究のまとめ
    5.2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の研究成果
谢辞
付録

(7)《唐话纂要》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第一章 《唐话纂要》词汇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语料的时代性和真实性
    第二节 《唐话纂要》词汇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第三节 从词汇角度看《唐话纂要》的语言价值
第二章 《唐话纂要》词语考释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词语考释的范围、思路及内容
    第二节 《唐话纂要》词语的历时考释
    第三节 《唐话纂要》方言词的共时分布
第三章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研究
    第一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的界定
    第二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考察
    第三节 《唐话纂要》中日流向词的概念化
第四章 《唐话纂要》词汇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唐话纂要》词汇的双音化
    第二节 《唐话纂要》双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为何选择日本的休闲服务意识?
        二、哲学-人文学科视角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外文相关研究综述
        三、总结
    第三节 核心观点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什么是休闲服务意识?
    第一节 休闲服务与一般服务
        一、关于休闲服务的研究
        二、关于一般服务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节 休闲服务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服务的概念
        二、本文对于休闲服务的概念定义
        三、意识问题
第二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特征
    第一节 日本优质休闲服务的案例
        一、服务准备
        二、服务过程
        三、延伸服务
        四、相关事物
    第二节 基于Python获取关于日本休闲服务的描述
    第三节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主要特质
第三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日本地理环境背景下的文化要素影响
        一、信仰
        二、民族性格
        三、语言
    第二节 以佛、儒为基础的日本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一、他者意识
        二、大义名分思想
        三、“无常观”的美学意识
    第三节 日本本土服务语义演变的影响
第四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现代考察
    第一节 日本当代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产生的影响
        一、内在自我
        二、外在自我
        三、总结
    第二节 当代日本职场与休闲服务行业现状的影响
        一、职场
        二、包含休闲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产业现状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访日旅游对于休闲服务意识的影响
第五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总结
    第二节 对中国休闲服务意识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9)现代中、日语亲属词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日语亲属词汇体系的差异
2 中日语亲属词汇在亲族内使用时的差异
3 中日语亲属词汇在亲族外使用时的差异
4 中日语亲属词汇体系差异原因分析
5 结语

(10)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全球化与文化寻根
        二、祖先崇拜的持续存在
        三、祖先崇拜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祖先崇拜的研究
        二、日本关于彝族文化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宗教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祖先崇拜概述
    第一节 世界范围内的祖先崇拜
        一、世界范围祖先崇拜
        二、祖先崇拜形成基础
    第二节 彝族节日与祖先崇拜
        一、彝族新年
        二、彝族火把节
    第三节 大和族的节日与祖先崇拜
        一、大和族的彼岸会
        二、大和族的盂兰盆
    小结:祖先崇拜与生活方式
第二章 祖先与神话
    第一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远祖崇拜
        一、大和族《古事记》神话
        二、彝族《勒俄特依》神话
    第二节 彝族和大和族的近祖崇拜
        一、彝族与大和族灵魂观
        二、肉体死亡与灵魂永生
        三、生死调和与秩序重建
    第三节 祭祖范式的建构与文化认同
        一、神话突出祖先祭祀的合理性
        二、彝族和大和族神话中的祖先
    小结:神话提供祭祖合理性
第三章 神?鬼?祖先?子孙
    第一节 彝族与大和族灵魂观
        一、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神的理解
        二、彝族与大和族关于鬼的认知
        三、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神鬼与祖先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生死观
        一、大和族生死如一
        二、彝族的生死隔离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他界观
        一、大和族与现世接壤的他界
        二、彝族现世与他界平行
    第四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祖先与子孙互动
        一、大和族祈愿祖先在近旁
        二、彝族送祖归祖界的责任
    小结: 祖先崇拜反映生存策略
第四章 家与祖先崇拜
    第一节 家与家族的认知
        一、彝族与大和族关于家的认知
        二、彝族与大和族关于祖灵的认知
    第二节 彝族与大和族的家族
        一、大和族以经济利益优先
        二、彝族以血缘关系优先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祖先崇拜的功能
        一、家族利益与联结纽带
        二、家业优先与血缘优先
    小结:祖先崇拜促进家族发展
第五章 祖先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污秽的危险
        一、大和族关于污秽与危险的认知
        二、彝族关于污秽与危险的认知
    第二节 祖灵的洁净
        一、彝族和大和族的日常祓仪
        二、彝族与大和族的季节性祓仪
        三、彝族与大和族祛除污秽的媒介
    第三节 彝族与大和族维持祖先洁净的特征
        一、大和族强调祖先供奉与时限
        二、彝族强调祭祖与子孙言行规范
    小结: 祖先的洁净与神圣权威
结语
    一、关于祖先性质的认知差异
    二、祖先崇拜对生死矛盾的调和功能相同
    三、祖先崇拜促进族群凝聚力的功能相同
附录
参考文献
谢辞

四、日语中家族成员的称呼(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语错位亲属称谓翻译研究[J]. 陈晓钰. 文化学刊, 2021(04)
  • [3]日语第二人称表达的语用功能研究[D]. 李梦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苏晓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称呼语转换的中日对比研究[D]. 张留洋.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亲属间称呼语的中日对比研究 ——以影视作品为调查对象[D]. 张晨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唐话纂要》词汇研究[D]. 孙韬. 兰州大学, 2020(12)
  • [8]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D]. 贝力. 浙江大学, 2020(05)
  • [9]现代中、日语亲属词汇对比研究[J]. 张晨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5)
  • [10]中国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祖先崇拜比较研究[D]. 徐秋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日语中的家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