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2003春夏流行趋势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贾蕾蕾[2](2020)在《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文中指出古老质朴、巧妙有序、淳朴天然的汉族传统男服是典型东方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传统男服对于西方文化有吸收、有摒弃,展示出多元性、民族性、开放性共存的时代特征。汉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地域的传统服饰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服饰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传统男服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视角下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男服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同时为近代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全面系统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文献与实物研究,将丰富完善汉族传统服饰遗产宝库,助力汉族传统男服文化价值弘扬。此外,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馆藏汉族传统男服传世品实物分析,结合近代期刊、报纸、照片、小说、地方志、着作、论文等资料的佐证,运用尺寸测量法、色度测量技术、统计分析法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实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嬗变,勾勒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整体概貌。选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吴越地区作为代表,分别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色彩、面料的物质层面挖掘地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地域特色,运用定量分析法探寻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落脚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构建出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检索、图文互证、实物分析的方法,梳理汉族传统男服的演变过程。发现汉族传统男服的发展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由简至繁。近代时期,汉族传统男服继承清代旧制的基础上,结构、色彩、面料发生了变化,归纳为袍、褂、袄、衫、马甲、大裆裤、套裤七种类别。长袍单穿或配以马褂和马甲是最常见的礼仪场合搭配方式,短衫(袄)和长裤、马甲和短裤是最普遍的日常劳作搭配方式。(2)基于实物分析,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是宽松肥大的外部轮廓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内部形制结构,体现出均衡对称的造型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旧利废的节约意识。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中原和吴越地区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呈现褒衣宽袖的服装造型和黜奢崇俭结构特点,吴越地区呈现窄衣长袖和宽腰肥臀的服装造型特点。采用尺寸测量法对实物进行测量,并将中原和吴越男服形制的数据结果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佐证两个地区褒衣宽袖和窄衣长袖的形制差异。(3)我国传统天然染料独到的艺术表现和西方合成染料的逐步传入促进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的丰富。依托文献资料和对传世实物的色度测量,确证男服色彩的丰富以及黑、蓝、褐色系的高频率使用。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佐证对不同地域男服色彩的主观判断。借助HSB色彩模式分析,有效获取中原地区浓丽纯朴,吴越地区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挖掘,得出中原地区男服色相范围广、多高饱和度和低明度色彩,吴越地区男服色相范围相对较窄、多低饱和度和高明度色彩的结论。(4)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纺织技术的引入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织物名目愈加繁多,纹样题材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也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的面料独具匠心,纹样庄重大方;吴越地区纺织业最为发达,面料不胜枚举,纹样优美清雅。结合文献检索与实物面料统计数据,发现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面料品类均以棉、丝织物为主,面料纹样存在稳重大气和优美婉曲的差异。(5)地域差异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产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中原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吴越地区地势低平,江河交错,气候温和,影响男性的审美观念和穿着方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服饰审美的差异,中原地区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古朴厚道、本分自守的“儒骨道风”,同时抵触变革,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表现出龃龉难入的态度;崇文重教的吴越地区文化、经济发达,乐意尝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发展为男服提供物质保障,中原地区重农抑商,吴越地区重商轻农,不同的经济观念导致两地的经济状况差异显着,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地区步履艰辛和吴越地区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进而形成传统质朴和时尚雅致的地域性男服差异。(6)围绕本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条路径展开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研究。针对微生物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通过高效的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抗菌效率较高的新型Ti O2/GO/CA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进行本真性保护。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织物整理技术,探索磁控溅射方法在制备具有红外屏蔽功能的棉服装面料上的应用,实现以创造新功能为主导的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引领当代传统服饰的创新性发展。
崔唯,肖彬,卢玮[3](2018)在《从趋势主题洞察2019年全球时尚产业流行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在国际时尚趋势预测领域,一向有"主题决定一切"的观点。为了客观地解读2019年度全球流行趋势发展方向,搜集了132份时尚相关领域的2019年流行趋势报告,从中统计出821个流行标题或关键词,并依据这些标题性质,将其归为10类流行主题。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排名1~10位的分别为"材料类""时尚类""自然&环保类""运动&健康类""文化艺术类""心灵类""科技类""民族传统类""生活类""其他(综合类)"。该排名客观地预示了2019年全球最新流行趋势的发展方向,展现了近年来国际时尚领域总体发展态势。
韩怿[4](2017)在《女装流行色量化分析预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服装流行色不仅提升服装附加价值,对提升产品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流行色预测成为服装行业十分重要的环节。国外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起步较早,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使用一定的预测方法与预测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国内流行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缺乏相关研究经验。目前国内关于服装流行色预测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流行色预测理论,更缺乏流行色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色彩是人视觉的感受,用语言对色彩进行描述具有一定的感性和模糊性,准确描述色彩是对流行色进行分析、预测的前提。本文在对比各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借用Pantone服装色彩体系,以Pantone发布的2005-2016年女装流行色为研究样本,对色彩在量化和分类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统计,总结流行色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春夏流行色整体色相黄红、蓝紫、黄出现较多;明度以中明度为主,纯度以低纯度为主;秋冬流行色整体色相黄红、红、蓝紫出现较多;明度以低明度为主,纯度以中纯度为主。流行色每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色相、明度和纯度变化规律不同;春夏流行色与秋冬流行色变化规律不同;流行色特征规律变化周期为三年。本文对目标女性进行了流行色偏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目标女性对流行色偏好,对流行色预测以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调研选择18-55周岁居住在大中型城市的女性,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1份,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者认为流行色变化的周期较短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方式有所不同;在春夏季主要偏好黄、黄红、红等色相、中明度、中纯度流行色;秋冬季节偏好黄红、红、黄等色相、中明度、中纯度流行色。在得出流行色色相、明度、纯度变化不同以及规律周期为三年的基础上,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灰色GM(1,1)预测模型将2005-2014年Pantone流行色作为预测样本,对2015年流行色从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进行预测。从模型自身评价以及与实际结果对比,分析流行色预测模型的优劣,得出较优模型,并使用2016年Pantone流行色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显示,流行色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季节差异;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色相的预测效果较好;而明度、纯度预测方面,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基于2016年流行色进行量化预测结果,结合流行色变化规律特征、目标群体色彩偏好,对预测结果进行还原,得出对应的色彩类型,并与2016年Pantone实际流行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春夏季流行色还原准确率为60%,秋冬季流行色还原准确率为80%。最后对流行色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实例研究,选择Chanel、Dior、Dolce&Gabbana、Versace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女装品牌,对其2012-2016年出现过的服装流行色进行收集分析,研究色彩运用与发布流行色以及目标群体色彩偏好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服装风格与其使用的实际流行色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品牌女装流行色与Pantone发布的流行色色相和纯度相类似,而明度差异较大;与目标对象的调研结果中色相和明度较类似,而纯度差异较大。品牌女装在使用流行色时,色相大多依照当季主题选定,而明度、纯度则依据品牌风格进行调整。
覃晓[5](2017)在《让卓越棉品更流行 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携手美国棉花公司首度设立棉纺产品奖项》文中指出随着"2017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第38届(2018/19秋冬)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产品征集的广泛开展,中国纺织行业再度掀起了一股产品创新的风潮。2017年,大赛与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首度开展合作,在常规赛事基础上共同设置了"最佳棉纺工艺品质奖"与"最佳棉纺科技创新奖",向广大纺织服装面料企业征集优质的棉纺创新产品。
崔唯,李思琪,刘婷婷,顾慧云[6](2016)在《2017年春夏国际色彩趋势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时尚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作为流行趋势的应用者,如品牌或者设计师等,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大的时尚色彩方向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国际十个着名趋势机构所做色彩趋势的调研,并对调研进行数据研究和成因分析,不仅可以向国内相关领域介绍一种新的流行色研究方法,更为重要地是,借此揭示国际未来色彩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领域提供符合未来国际流行色发展方向的色彩信息。
徐彤[7](2013)在《服装设计企划对品牌优化影响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服装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与中国服装产业内部的不断转型,可以看出中国服装业业态并不乐观。目前中国服装产业还是主要以贴牌生产(OEM)和加工贸易为主,少有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服装出口退税减少,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所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微薄,中国服装业总体来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随着这种状况的日益加剧,自2010年起国内服装品牌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由此凸显出定价机制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品牌重塑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不同层次的国际知名品牌开始不断占据我国各类市场,给中国服装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国社会从粗放经营的温饱时代走进集约经营的小康时代,并迈向个性经营的人本时代,企业之间不再局限于价格之争,而是进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自2011年以来,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剧,品牌运营机制的不成熟,国内多数服装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库存问题,企业生存出现危机。同时在传统营销手段陷入瓶颈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强势崛起,给传统服装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服装企业一夜意识到当新理念成为企业的共识,经营技巧再无秘密可言的时候,企业只能走个性化的道路,品牌时代就是必然的归宿。本土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使其意识到要想使品牌立足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即完成自身的品牌优化。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企业实践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围绕影响商品优化的要素——服装设计企划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对商品企划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分析整理商品优化的两部分内容——品牌完美化和品牌优异化。第二步,通过对设计企划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出服装设计企划对品牌优化所具有的必要性,总结出服装设计企划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服装设计企划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步,以品牌优化为目的,结合设计企划的实施要素,分析FICOCCO品牌在品牌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指导完成FICOCCO品牌2013年春夏产品的服装设计企划。最终,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以所完成的服装设计企划为指导跟踪FIOCCO品牌2013年春夏季度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并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狄宏静[8](201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春夏女装流行色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色彩经济的盛行,流行色在纺织服装行业产品中的附加值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色彩预测工作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对流行色的研究起步晚,色彩理论研究大多来源于国外,服装流行色发布仍是以国外权威机构的发布为重要参考,国内企业对诸如国际流行色协会、美国棉花公司、潘通公司等发布的流行色信息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机构在参考国外流行色发布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市场行情,进行综合预测。然而,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有的国内外预测方法在实际可行、可达到性以及对流行色的非线性变化关系的处理上还存有缺陷。本课题对国内外有关流行色属性规律分析基础理论、色彩技术、预测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查阅和综述,概述流行色及流行色预测有关概念,从主客观的角度探讨了流行色变化规律,分析流行色预测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思想方法的优缺点,为流行色的量化预测做准备。基于BP神经网络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够逼近任意关系函数,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程序设计,输出更接近最终流行色预测结果的数据,课题对这一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连续性进行了探索。首先搜集权威机构2001—2011年发布的春夏女装流行色色卡,采用科学的CIELab色度测量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并将色彩的属性特征数据进行科学归类,建立BP神经网络的样本学习数据库和训练模型,进行流行色色相、色调、单个色相的色调预测与分析验证。课题将流行色特征通过色卡和量化数据图表两种形式形象地、清晰地表达出来,色卡样本分项统计和图表分析结果直观地显示,春夏女装流行色属性存在不变、渐变与突变的三重特征,这为量化流行色预测提供了依据。研究揭示流行色预测既有色彩量化、流行色规律等有利条件的支撑,也受到流行色突变性变化、客观限制性、主观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准确预测流行色定案中的关键参数,课题进行2011年春夏流行色色相、色调频数以及红色调L*、a*、b*对应的min、max值估计下色调分布的BP神经网络预测与检验以及2012年再预测,2011年各项预测结果与实际流行趋势发布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能科学、全面、连续地预测流行色,因此本课题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流行色预测理论。
李熠[9](2007)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服装服饰作为时尚产品的代表,其消费过程中“感性因素”权重在产品附加值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在众多的感性因素中,色彩是产品形象最为直观的视觉表现因素之一,也是时尚产品提升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的传达能够使产品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发挥其美感效应,从而形成色彩消费。流行色是现代色彩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只是为了引导时尚而存在的一个抽象概念,而且是与现代商业市场紧密相连的时尚名词,因此流行色具有更强的消费性和商业指导性,对其进行准确地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选择对服装流行色预测进行研究,在查阅和总结当前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的主要思想、方法以及色彩调研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出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所赋予服装流行色的新特性和现代服装流行色预测的特点;从心理学、生理学的内因角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商业操作等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对影响服装流行色预测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设计出服装流行色预测的几个方面,并将本课题预测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服装流行色历史信息上,提出用新的色彩调研方法将历年服装流行色资料微观化、细致化,运用颜色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日本色研所的NCD色彩意象理论及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抽象和意象思维两方面把握预测。文中收集2000年-2007年春夏几个权威机构发布的女装流行色色样信息,以春夏女装蓝色为例,选择PANTONETPX色卡作为流行色采样色卡,用Macbeth Color-Eye 7000A色彩分光仪器进行测色试验,获得颜色物理特征明度L*值、色度坐标a、b,纯度值Cab,而后做L*ab色彩空间和NCD色彩意象量表和形容词量表的分布映射,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2000年至2006年春夏女装小样本统计的蓝色流行程度评价值、明度、纯度、色彩意象群区分布百分比和色相倾向分布百分比的GM(1,1)全数据和部分数据信息预测模型,运用经过精度检验的GM(1,1)模型预测2007年春夏女装蓝色的流行趋势,依据2007年春夏权威机构的流行色信息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国内外目前采用传统的色彩调研手段和定性方法调查、预测服装流行色,本研究运用新的色彩调研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灰色预测和定性预测相结合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成果既能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设计、信息预测的模拟和描述运用到服装领域中,实现预测技术化和技术复制化,又能不断地丰富服装流行色调研和预测方法,从而更大限度的辅助企业预测,对指导服装企业的的企划和生产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戴航[10](2007)在《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研究》文中提出流行影响着消费者的好恶与取舍,也就在同时影响着服装企业的根本利益,因此流行预测对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国际化流行趋势的浪潮,服装企业所要面对的已不单单是进行加工生产和销售。它们必须将国际的流行趋势和自己企业的特点相结合,找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流行趋势,并应用到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当中去,以适应日益更新的世界时尚潮流。在服装行业内部,不管官方组织,还是服装企业,抑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乃至在校学生,都充分认识到把握流行趋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装流行趋势的发布有多种组织,一些书籍和论文中也都有介绍和研究。然而大多数专业人士对于流行趋势仍然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如何从一大堆流行信息中筛选信息,并将其整理、归纳,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应用,成了一个困扰的问题。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出现,将抽象的分散的流行趋势与具体的服装元素充分结合,为服装行业人士提供了系统的直观的对流行趋势的参照,并越来越多地受到服装企业及设计师的欢迎。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为服装企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清晰最实用的流行指导。然而由于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进入中国时间较短,范围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因此对其尚未有比较正式和系统化的研究,这一领域尚处于有待开发和研究的空白阶段。本文主要从设计师的眼光和角度出发,研究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历史和发展,探讨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在服装工业中的定位以及与服装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并对其流通体系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各种专业渠道,调查收集国内外有关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各种信息和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全面而系统地查阅相关书籍,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参与流行趋势发布以及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和结论:1.对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服装流行设计手稿信息进行了整理。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出设计师进行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创作的方法。3.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和服装工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手稿对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4.中国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能力自己开发创作设计手稿。5.中国的设计师和相关组织应该充分挖掘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市场潜力,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为服装企业提供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断开拓进取。
二、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2003春夏流行趋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2003春夏流行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1 引言 |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样本设计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2)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汉族传统男服演变 |
2.1 汉族传统男服的缘起 |
2.2 汉族传统男服史略 |
2.2.1 草创未就阶段——上衣下裳制的出现 |
2.2.2 方兴未艾阶段——上下连属制的发展 |
2.2.3 繁缛奢华阶段——多样化与时尚化并存 |
2.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 |
2.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类别 |
2.3.2 礼仪场合的男服搭配方式 |
2.3.3 日常劳作的男服搭配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征 |
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1.1 外部轮廓造型 |
3.1.2 内部形制结构 |
3.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点 |
3.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2.1 褒衣宽袖的男服上衣 |
3.2.2 黜奢崇俭的男服下衣 |
3.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3.1 窄衣长袖的男服上衣 |
3.3.2 宽腰肥臀的男服下衣 |
3.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比较 |
3.4.1 样本数据采集 |
3.4.2 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特征 |
4.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1.1 染色工艺 |
4.1.2 丰富多彩的男服色彩 |
4.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色彩模式构建 |
4.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2.1 中原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
4.2.2 浓丽纯朴的色彩特征 |
4.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3.1 吴越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
4.3.2 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 |
4.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比较 |
4.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色相比较 |
4.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饱和度比较 |
4.4.3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明度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特征 |
5.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品类 |
5.1.2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纹样 |
5.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内涵 |
5.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2.1 独具匠心的男服面料品类 |
5.2.2 庄重大方的男服面料纹样 |
5.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3.1 不胜枚举的男服面料品类 |
5.3.2 优美清雅的男服面料纹样 |
5.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比较 |
5.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品类比较 |
5.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纹样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域差异影响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因素 |
6.1 地理环境因素 |
6.1.1 山川秀美与江河交错的地貌差异 |
6.1.2 寒冷干燥与云蒸础润的气候差异 |
6.2 历史文化因素 |
6.2.1 儒骨道风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差异 |
6.2.2 龃龉难入和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差异 |
6.3 经济发展因素 |
6.3.1 重农抑商和重商轻农的经济观念差异 |
6.3.2 墨守成规和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 |
7.1 历久弥新的保护——本真性保护 |
7.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馆藏保护现状 |
7.1.2 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 |
7.2 推陈出新的传承——创造性转化 |
7.2.1 面料功能性转化 |
7.2.2 男服创造性设计 |
7.3 革故鼎新的实践——创新性发展 |
7.3.1 局部借鉴法:男服形制的运用 |
7.3.2 直接运用法:男服色彩的运用 |
7.3.3 艺术再造法:男服面料的运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结构尺寸参数 |
附录C: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HSB参数 |
附录D: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 |
(3)从趋势主题洞察2019年全球时尚产业流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数据收集及整理 |
2 主题分析 |
2.1“材料类”主题分析 |
2.2“时尚类”主题分析 |
2.3“自然&环保类”主题分析 |
2.4“运动&健康类”主题分析 |
2.5“文化艺术类”主题分析 |
2.6“心灵类”主题分析 |
2.7“科技类”主题分析 |
2.8“民族传统类”主题分析 |
2.9“生活类”主题分析 |
2.1 0“其他类”主题词分析 |
3 结语 |
(4)女装流行色量化分析预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流行色量化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流行色量化与预测 |
2.1 流行色概述 |
2.1.1 流行色特征 |
2.1.2 影响流行色变化因素分析 |
2.1.3 流行色变化规律分析 |
2.2 流行色量化 |
2.2.1 色彩空间体系 |
2.2.2 流行色量化方法 |
2.3 流行色预测 |
2.3.1 预测学相关理论 |
2.3.2 流行色主要发布机构 |
2.3.3 流行色主要预测方法 |
2.3.4 影响流行色预测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女性服装色彩偏好研究 |
3.1 调研意义 |
3.2 调研问卷设计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计划 |
3.2.3 调研方法 |
3.3 调研结论与分析 |
3.3.1 调研数据统计 |
3.3.2 调研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流行色预测信息量化分析 |
4.1 流行色的量化与分类 |
4.1.1 流行色预测信息及色彩空间选择 |
4.1.2 色相的量化与分类 |
4.1.3 明度的量化与分类 |
4.1.4 纯度的量化与分类 |
4.2 流行色的分类统计 |
4.2.1 流行色分类统计方法 |
4.2.2 色相分类统计 |
4.2.3 明度分类统计 |
4.2.4 纯度分类统计 |
4.3 流行色特征分析 |
4.3.1 色相特征分析 |
4.3.2 明度特征分析 |
4.3.3 纯度特征分析 |
4.3.4 明度纯度综合特征分析 |
4.3.5 色相的明度纯度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服装流行色预测 |
5.1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
5.1.1BP神经网络原理 |
5.1.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5.1.3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5.2 灰色模型预测 |
5.2.1 灰色模型原理 |
5.2.2 灰色模型建立 |
5.2.3 灰色GM(1,1)预测模型分析 |
5.2.4 模型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
5.3 预测结果验证与分析 |
5.3.1 流行色预测验证 |
5.3.2 流行色预测模型的评价 |
5.3.3 预测色彩还原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女装流行色应用分析 |
6.1 品牌女装选择与分析方法 |
6.1.1 品牌女装选择与分析 |
6.1.2 样本来源与处理分析方法 |
6.2 品牌女装流行色应用分析 |
6.2.1 Matlab下流行色三维应用空间的构建 |
6.2.2 女装品牌流行色应用分析 |
6.3 品牌女装流行色对比与分析 |
6.3.1 品牌女装流行色应用分析 |
6.3.2 品牌女装流行色对比分析 |
6.3.3 品牌女装流行色变化规律分析 |
6.3.4 品牌女装流行色与服装风格 |
6.3.5 品牌女装流行色与Pantone流行色差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Pantone流行色信息 |
附录2 女性服装色彩偏好调查问卷 |
附录3 品牌女装流行色测色 |
致谢 |
(6)2017年春夏国际色彩趋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大趋势机构色彩总汇分析 |
2 十大趋势机构色相色调总汇分析 |
2.1 红色调分析 |
2.2 紫色调分析 |
2.3 橙色调分析 |
2.4 蓝色调分析 |
2.5 黄色调分析 |
2.6 黄绿系分析 |
2.7 蓝绿色调分析 |
2.8 绿色调分析 |
2.9 无彩色调分析 |
3 2016年春夏与2017年春夏十大趋势机构色彩总汇之比照分析 |
(7)服装设计企划对品牌优化影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本土服装品牌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亟待品牌重塑 |
1.1.2 国际品牌加快在华扩张步伐,中国进入品牌消费阶段 |
1.1.3 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企业生存出现危机 |
1.1.4 电子商务强势崛起,传统服装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调研 |
1.3.2 企业实践 |
1.3.3 访谈 |
第2章 品牌优化相关理论研究 |
2.1 品牌的定义 |
2.2 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 |
2.3 品牌优化的主要内容 |
2.3.1 品牌的完美化 |
2.3.2 品牌的优异化 |
第3章 服装设计企划的应用研究 |
3.1 服装设计企划的必要性 |
3.2 服装设计企划的主要内容 |
3.2.1 流行趋势的收集与分析 |
3.2.2 主题方案的设定 |
3.2.3 色彩 |
3.2.4 面料 |
3.2.5 辅料 |
3.2.6 细节设计 |
3.2.7 配饰 |
3.3 我国服装设计企划发展历程 |
3.3.1 产品企划时期 |
3.3.2 营销企划时期 |
3.3.3 品牌设计企划时期 |
3.4 我国品牌设计企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调研 |
3.4.2 企业与销售终端沟通不顺畅 |
3.4.3 与其他部门沟通不顺畅 |
第4章 FIOCCO 品牌 2013 春夏设计企划的实践操作 |
4.1 品牌概述 |
4.2 品牌发展历程 |
4.3 品牌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 FIOCCO 品牌 2013 春夏季度设计企划的制定 |
4.4.1 品牌理念风格的确定 |
4.4.2 流行趋势预测与整合 |
4.4.3 主题的确定 |
4.5 企划实施概述 |
4.5.1 确定印花面料 |
4.5.2 根据风格主题完成款式设计图并进行款式搭配 |
4.5.3 根据企划方案完成 2013 春夏品牌卖场色彩分布 |
4.6 设计企划对品牌优化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春夏女装流行色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2.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比较 |
1.3.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流行色研究现状分析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流行色及其属性变化规律 |
2.1 色彩空间体系理论 |
2.1.1 CNCS 应用色彩体系 |
2.1.2 P.C.C.S 色相和色调系统 |
2.1.3 色彩情感语义坐标系统 |
2.1.4 CIELab 均匀色彩空间 |
2.2 流行色 |
2.2.1 流行色概述 |
2.2.2 流行色变化影响因素 |
2.2.3 流行色应用影响因素 |
2.3 流行色属性变化规律 |
2.3.1 流行色属性主观变化规律分析 |
2.3.2 流行色量化属性变化规律分析 |
第三章 服装流行色预测 |
3.1 流行色预测的科学认识 |
3.1.1 流行色预测概念 |
3.1.2 流行色预测性质、组成、特征 |
3.2 流行色预测思想比较分析 |
3.2.1 定性预测 |
3.2.2 定性与定量结合预测 |
3.2.3 定量预测 |
3.3 流行色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有利因素 |
3.3.2 不利因素 |
3.4 本课题流行色预测方法及预测流程确定 |
3.4.1 流行色神经网络预测可行性和优越性分析 |
3.4.2 流行色神经网络预测流程 |
第四章 流行色BP 神经网络预测 |
4.1 BP 神经网络 |
4.1.1 BP 神经网络原理及特点 |
4.1.2 BP 神经网络模型 |
4.2 色卡搜集 |
4.3 色卡量化 |
4.4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4.4.1 学习样本 |
4.4.2 学习 |
4.5 预测结果分析与验证 |
4.5.1 色相预测与分析验证 |
4.5.2 色调预测与分析验证 |
4.5.3 单个色相色调预测与分析验证 |
4.5.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主要成果 |
5.2 课题的创新点 |
5.3 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2001-2011 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色卡及编号 |
附录C:2001-2011 年春夏女装流行色卡CIE 空间量化物理特征值表 |
附录D:论文实验中部分程序及运行 |
(9)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预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预测研究现状 |
1.3 现有服装流行色预测的缺陷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服装流行色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流行色 |
2.1.1 流行色的概念及特性 |
2.1.2 服装流行色流行变化规律 |
2.2 服装流行色预测概述 |
2.2.1 服装流行色预测概念及特点 |
2.2.2 服装流行色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服装流行色预测流程及预测方法确定 |
第三章 服装流行色预测应用理论概述 |
3.1 色彩体系 |
3.1.1 P.C.C.S 色相和色调系统 |
3.1.2 CIE 色序体系 |
3.1.3 色彩意象及NCD 色彩意象空间 |
3.2 灰色系统理论及GM(1,1)模型概述 |
3.2.1 灰色系统理论及建模概述 |
3.2.2 数列GM(1,1)预测模型 |
第四章 服装流行色GM(1,1)模型预测 |
4.1 流行色样收集 |
4.2 测色实验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颜色流行程度预测分析 |
4.3.2 明度预测分析 |
4.3.3 纯度预测分析 |
4.3.4 服装流行色彩意象灰色GM(1,1)预测 |
4.4 服装流行色灰色预测结果较验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成果 |
5.2 研究中的创新点 |
5.3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清单 |
(10)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领域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写作背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术语界定 |
1.6.1 流行 |
1.6.2 服装流行 |
1.6.3 服装流行趋势预测 |
1.6.4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 |
2.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发展及现状 |
2.1 国外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历史及现状 |
2.2 国内自创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历史与现状 |
3.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与服装工业的关系 |
3.1 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的背景环境 |
3.2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与服装企业的关系 |
4.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创作方法与过程 |
4.1 信息收集 |
4.1.1 权威机构流行趋势预测 |
4.1.2 流行出版物 |
4.1.3 时装发布会 |
4.1.4 面料纱线展览会 |
4.1.5 相关行业展览会 |
4.1.6 市场街头 |
4.1.7 历史 |
4.2 设计概念的制定 |
4.2.1 设计主题 |
4.2.2 色彩 |
4.2.3 基本外形 |
4.2.4 细节 |
4.2.5 面料 |
4.2.6 主题文字 |
4.3 设计手稿的绘图和制作 |
4.3.1 时装效果图 |
4.3.2 款式图 |
4.3.3 烘托主题气氛的其他辅助场景 |
4.3.4 设计手稿的排版 |
4.3.5 设计手稿的装祯设计 |
5. 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市场价值 |
5.1 专业性 |
5.2 预见性 |
5.3 针对性 |
5.4 专利性 |
6. 国内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创作潜力 |
6.1 市场潜力 |
6.1.1 企业直接调研 |
6.1.2 咨讯组织间接调研 |
6.1.3 盗版现象说明的问题 |
6.2 创作条件 |
6.2.1 开放的信息平台 |
6.2.2 丰富的人才资源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2003春夏流行趋势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D]. 贾蕾蕾. 江南大学, 2020(04)
- [3]从趋势主题洞察2019年全球时尚产业流行发展方向[J]. 崔唯,肖彬,卢玮. 服装学报, 2018(06)
- [4]女装流行色量化分析预测与应用[D]. 韩怿. 东华大学, 2017(05)
- [5]让卓越棉品更流行 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携手美国棉花公司首度设立棉纺产品奖项[J]. 覃晓. 纺织服装周刊, 2017(17)
- [6]2017年春夏国际色彩趋势发展研究[J]. 崔唯,李思琪,刘婷婷,顾慧云.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6(01)
- [7]服装设计企划对品牌优化影响的研究与实践[D]. 徐彤. 吉林大学, 2013(08)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春夏女装流行色预测研究[D]. 狄宏静. 江南大学, 2011(01)
- [9]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D]. 李熠. 江南大学, 2007(03)
- [10]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手稿的研究[D]. 戴航. 东华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