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良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京举行

陈树良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京举行

一、陈叔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胡心玥[1](2021)在《纪念陈叔亮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黄岩举行》文中认为今年是我国着名革命文艺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叔亮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弘扬陈叔亮先生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台州市黄岩区政协共同主办了革命文艺家、教育家陈叔亮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9月28日上午,系列纪念活动启动仪式在黄岩博物馆举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卢新华教授在仪式上致辞,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黄德雪[3](2020)在《1950-1967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涉侨工作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驻外代表机构人员与海外侨民直接接触,在侨务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大使馆和领事馆是如何发挥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的,本文以1950-1967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华侨工作为例,收集和整理档案、回忆录等相关资料,归纳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使领馆是如何在印尼开展侨务工作的及其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驻印尼使领馆深入各地宣传侨务政策,处理侨界纠纷,鼓励华文报刊宣传中国形象,支持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引导华侨社团培养侨领侨干,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展开使得印尼华侨加强了与新中国的联系。在由印尼排华行动引发的撤侨过程中,驻印尼使领馆工作人员到印尼各地统计登记归国人员名单,与当地政府交涉处理华侨归国手续问题,安排难侨到登船点集中等候,安排难侨返国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印尼华侨对中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大为增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的排华反华活动给印尼华侨带来巨大伤害,而当时中国政府对印尼华侨的政策、中国驻印尼使领馆对印尼华侨社会的指导和双方的积极互动及其造成的客观事实也是值得反思的。按照作为国内政策产物的侨务政策在海外开展华侨工作总会带有国内特色,中国驻外使领馆应设身处地为海外侨民的长远生计考虑,因地制宜地开展海外涉侨工作。

答光明[4](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指出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王博[5](2020)在《甲骨文字诂林再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省吾先生、姚孝遂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在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基础上搜集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直至1989年底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何景成先生所编《甲骨文字诂林补编》集录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并对《甲骨文字诂林》所漏收的成果进行补充。而自2014年以来至2019年期间亦有200余篇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发表,本文将对这些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撰。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年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研究所展现的几种特点。二是阐述近年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与其必要性。三是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第二部分为近年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汇集,将对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范围内新出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排。另附有字形总表与检索表以供检索使用。

陈明[6](2019)在《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汇纂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东甲骨卜辞自出土以来,即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字词考释等方面,讨论颇多,成果丰硕。本论文的主体内容即是对这些观点进行的收集和整理,另外在相关问题研究部分,则主要从人名、地名两个方面将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或补充,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点新的想法。论文共分为绪论、考释汇纂、相关问题研究、附录和参考文献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简要介绍花东卜辞的研究概况,阐述本文的选题主旨、范围及研究意义,介绍论文结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汇纂,主要是对学界关於花东卜辞字词方面的相关考释意见进行的集释。第三章为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花东卜辞中所见人名、地名两个方面。两部分均首先简要介绍其研究概况,其次将各家讨论意见汇总成简表形式。最後在人名部分对“诸子”人物进行了新的探讨,地名部分则对花东卜辞所见地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讨论。第四部分为附录,主要由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观点简表和相关检索表构成。最後是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该部分也是对花东卜辞字词考释研究概况的呈现。

吴建福[7](2018)在《诏安沈氏家族绘画研究》文中指出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发展史中,家族传衍在中国绘画的传承与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学界对家族绘画的研究却缺乏重视,相关的的系统性研究也是寥若星辰。诏安沈氏家族是地方望族,书画人才辈出。该家族绘画兴起于嘉庆至道光年间,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如沈锦洲、沈瑶池、沈镜湖、沈瑞图、沈瑞舟、沈福文、沈耀初、沈汉桢、沈锡纯、沈柔坚、沈激文、沈冰山等。他们的绘画艺术或在诏安、或在福建、乃至在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绵延至今近两百年。本文以诏安沈氏家族画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把握诏安沈氏家族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从美术学与社会文化学的研究视角,以家族、地域、时代的交错发展为基点,结合画家不同的时代际遇,探讨其艺术风格脉络的传承与嬗变,并对他们画风成因作一历史分析。与此同时,以点带面,通过客观地分析诏安家族画家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并观照福建区域美术史,从艺术史的角度将诏安沈氏家族的绘画放在福建乃至全国美术史进行考量,以此彰显其家族的艺术魅力。本文作为福建区域美术研究的一个个案,通过梳理一个家族绘画艺术的脉络,探讨家族绘画的传衍与社会发展的诸多关系,对福建区域美术史研究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而以“家族”作为切入点,对一区域画家绘画作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或许也能为区域美术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新视角。

毛宁[8](2017)在《“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民间传统的发现与融合(1919-1945)》文中指出关于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西方美术思潮的涌入和传统文人美术的回应,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关注。但对于中国新兴美术与民间传统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尚未突破抗战美术的范围,跳出政治导向的视角。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视线投向民间,白话文运动、民间文学运动与民俗学运动率先吹响了关注民间文化的号角,民间美术也随之改变了长久以来的边缘地位,进入学术视野,融入美术实践。民间美术传统的价值重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一条隐藏的线索,有必要从社会思潮、学术视野、美术实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史料耙梳,呈现其具体过程、多元面貌和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学术、人生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思想,是民间美术传统得到价值重估的基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鲁迅将美术“播布人间”的倡议,1927年北京艺术大会“向民间去”的口号,都预示着艺术社会功能的变迁与传统美学标准的重估。但受到传统雅俗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走向民众的美术理想并未直接导致美术家对民间美术的关注,民间美术的价值重估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五四之后,文学家和民俗学者纷纷将民间美术纳入学术视野,鲁迅、钟敬文等人的倡导,以及整个学术氛围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美术家走向民众的实践,以及抗战时期生活境遇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五四之后的美术领域虽然没有形成研究民间美术的学术团体,也没有形成继承民间传统的美术阵营,而美术家关注民间美术,并将之融入艺术创作的史实,却真实地存在于诸多美术家的个人努力之中。如林风眠、庞薰琹、张光宇等人融合民间美术的探索与成就,不仅说明民间传统已经得到美术家的关注,也呈现出美术家融合民间传统进行现代美术探索的不同方式。而“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艺术诉求,是他们借鉴民间传统的内在动力。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政治宣传的现实诉求使民间美术的价值得到凸显,美术家形成了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展开了借鉴民间形式的大讨论。及至抗战后期,美术界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已蔚然成风。抗战美术对民间形式的借鉴虽然不以艺术探索为初衷,但美术家利用民间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获得了广泛接触民间美术、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甚至与民间艺人并肩创作的历史机遇。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由此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改观。这一时期,美术史论的研究也将目光投向民间,将民间美术视为中国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层面见证了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向民间去”的美术思潮引导着美术家去发现长期被轻视的民间传统,而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又使美术家实现了“向民间去”的艺术理想。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特征。

胡清清[9](2016)在《新中国的对外美术交流展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时期,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严格地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直延续并影响到新中国的美术创作。然而,新中国时期美术的创作环境并非完全处于封闭性的状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等外交政策的影响下,新中国有选择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美术展览交流,对新中国造型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成为新中国全面学习的对象,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方法成为新中国美术界学习的方向。苏联在华举行的一系列油画、宣传画、版画等展览,成为新中国美术家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最直观、生动的学习对象。本文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对这种在苏联美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法所产生的利弊予以客观、全面的评析。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虽然以现实主义美术为主要交流对象,但来自各个国家的展览,其展品的内容与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呈现一种多元化的面貌。当时,朝鲜、蒙古、越南及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来华举办的美术展,作品的主题多以革命历史题材、社会主义建设为主,但包含在作品中的东方美学的价值或者西方元素的魅力是不能被遮蔽的,例如,越南的磨漆画展览、波兰的宣传画展览等。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美术展览也为新中国的美术家们展现了传统审美要素与现代艺术精神相结合的异域风采,例如印度阿旃陀壁画展、墨西哥壁画展等。在同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美术展览交流时,新中国美术界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审慎地选择和引进具有民主性质的、“现实主义”类型的展览。文章对当时新中国美术界评析西方艺术的“现实主义”标准进行了再讨论。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是在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组织、策划和宣传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外国的来华美术展览为我国的人民大众打开了视野,也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可供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其次,通过向国际舞台或其他国家输出高质量的美术展览,不仅能够塑造国家的美好形象,也展现了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现代艺术的成就;最重要的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美术展览交流,可以紧扣当时的国际背景来传达友谊与和平的愿望,为搭建国际友谊的桥梁做出贡献。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以其丰富的内涵,形象化地传达了我国的政治、外交理念,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徐庆华[10](2015)在《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文中指出1949年至2014年上海书法篆刻的发展,与全国书法篆刻的发展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从上海书法篆刻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以沈尹默、白蕉等为代表的书家群体中兴帖学,虽然王蘧常等名家出入碑版而各成大家,然帖学仍然是建国后海上书风的主流。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般的书法篆刻浪潮以后,上海书法篆刻创作已愈益走向一个反思与多元价值观念下的书法创作的格局,一味崇尚传统的有之,力求标新立异的有之,于碑帖各执一端的有之,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也有之,更有人尝试对传绕书法进行解构和重塑。就篆刻而言,上海篆刻家十分重视传统和师承关系,全面继承着秦汉古玺印、唐宋官印、明清流派等各个时期所蕴含的宝贵精华,来楚生、陈巨来等大家辈出。可以说,从沈尹默主盟书坛,及至十年浩劫后,王蘧常、谢稚柳等复出,直到周慧珺、韩天衡等与有着共同理想的书协团队提出“发扬优良传统,振兴上海书法”,以及沃兴华等书家的创变,上海书坛呈现碑帖融合、开放多元的局面。本文着重把握艺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力图避免单纯的文献罗列与图录解说,通过大量搜集有关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发展及其创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既重视从历史、时代、社会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梳理和解读上海书法篆刻创作,同时真实记录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发展的大事记;也重视书法家、篆刻家创作方式的个案研究,其中作品解读参考艺术史研究中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分析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把握上海的书法篆刻发展大脉及其曲线态势,分为四个时期:“上海书法篆刻普及期(1949-1965)”、“上海书法篆刻尴尬期(1966-1976)”、“上海书法篆刻引领期(1977-1997)”、“上海书法篆刻挑战期(1998-2014)”。同时,对每个时期代表性书法篆刻家个体的创作特征进行剖析。最后,对1949年至2014年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总体发展态势、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主要个体创作风格特征及其在上海书法篆刻发展关键环节中作用等进行总结,并对当下重振海派书法进行一些反思。

二、陈叔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叔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1950-1967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涉侨工作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50-1967年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从派驻到撤离
    第一节 中国印尼关系与使领馆的派驻
        一、起起伏伏:从建交到中断关系
        二、一波三折: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派驻
    第二节 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机构与人员
        一、中国驻外国使领馆
        二、中国驻印尼使领馆人员
    第三节 历任中国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
        一、1950年8月—1951年11月:王任叔
        二、1954年11月—1961年6月:黄镇
        三、1961年8月—1966年4月:姚仲明
    第四节 使领馆人员的撤离
        一、排华升级,领馆遇袭
        二、使馆遭毁,被迫撤离
第二章 1950-1967年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华侨工作
    第一节 中印尼建交前的印尼华侨社会
        一、土生华人社会
        二、新客华侨社会
        三、分散的印尼华侨社会
    第二节 宣传侨务政策,了解反映侨情
        一、新中国海外侨务政策
        二、向华侨宣传侨务政策
        三、了解当地侨情,反馈政策效果
    第三节 鼓励华文报刊,引导华侨舆论
        一、华文报纸的国共两派之争
        二、使领馆对华报工作的支持
    第四节 支持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
        一、华侨学校的国共两派之争
        二、使领馆对华校工作的指导
    第五节 引导华社建设,爱护侨干侨众
        一、华社的国共两党派别之争
        二、使领馆对华社工作的引导
第三章 排华反华时期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护侨工作
    第一节 维护难侨生存权益
        一、印尼总统第十号法令
        二、为华侨小商发声
    第二节 声援:发出抗议
        一、使领馆对印尼排华反华的抗议
        二、在《人民日报》上的声援
    第三节 庇护:排忧解难
        一、爱护侨胞,无微不至
        二、坚决庇护,风雨无阻
    第四节 撤侨:摆脱困境
        一、中国大批接侨,安置难侨
        二、使领馆协助撤侨事无巨细
第四章 1950-1967年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涉侨工作的影响
    第一节 对印尼华侨与使领馆关系的影响
        一、提供帮助促进邦交
        二、坚守服务华侨岗位
        三、自愿承担撤侨工作
    第二节 对印尼华侨亲新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一、用行动拥护新中国
        二、发出亲新中国心声
        三、印尼华侨社会掀起回国潮
    第三节 对印尼华侨社会团结的影响
        一、政治派别的对立带来华侨社会的分裂
        二、印尼政府对华侨社会政治斗争的反应
    第四节 对华侨融入印尼社会的影响
        一、印尼华侨自身造成的隔阂
        二、对使领馆的抗议变为排华
        三、使领馆涉侨工作的不足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大事记
致谢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5)甲骨文字诂林再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第一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一、运用新甲骨资料
        二、利用其它古文字资料考释甲骨文
        三、对甲骨卜辞分期分类法的运用
        四、其他学科内容与考释相结合,多方面论证甲骨文字形体
        五、技术革新为甲骨文考释工作提供便利
        小结
    第二节 、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
    第三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
        一、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介绍
        二、学术会议汇总(2014—2019)
        三、甲骨文研究各类项目立项汇总(2014—2019)
        四、甲骨文释读成果的赛事活动与奖励
        小结
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成果汇集(2014-2019)
论文所收字形总表
拼音检索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汇纂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研究概述
        一、花东甲骨卜辞简介
        二、花东卜辞卜辞整体研究概况
        三、花东卜辞文字考释研究概况
    第二节 选题主旨、范围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主旨、范围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汇纂
第三章 花东甲骨卜辞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花东卜辞所涉人物名称研究
        一、花东卜辞人物名称研究概况
        二、花东卜辞人物名称考释观点对比表
        三、花东卜辞所见“诸子”人物考辨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中所见地名研究
        一、花东卜辞地名研究概况
        二、花东卜辞地名考释观点对比表
        三、花东卜辞地名资料整理及考释观点辨析
附录一: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观点简表
附录二:检字表
参考文献

(7)诏安沈氏家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三、课题研究现状回顾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诏安沈氏家族绘画发展的条件与背景
    第一节 诏安沈氏家族绘画之盛
    第二节 财丁毓秀——沈氏在诏安的繁衍
    第三节 诗礼传家的家族文化
    第四节 诏安文化地理对绘画的影响
第二章 清中期至民初诏安沈氏家族绘画的兴起与流变
    第一节 诏安海运业催生绘画收藏
    第二节 清中期至民初诏安沈氏家族绘画的兴起与趣味转变——以仕渡三家的为切入点
    第三节 闽人学习海派花鸟画风的开启——沈瑞图、沈瑞舟画风嬗变
    第四节 沈氏家族绘画在诏安画派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走向多元的民国诏安沈氏家族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诏安沈氏族人际遇与心态考察
    第二节 福建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与诏安沈氏家族绘画多元走向
    第三节 东城村商品经济兴盛与沈氏画家群的转移
    第四节 救亡之心——沈福文、沈柔坚在民国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
    第五节 “燕石画社”的创建与诏安绘画吴昌硕画风的融入
第四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沈氏在地画家画风及其社会意义——以沈汉桢、沈荣添、沈激文、沈冰山中心
    第一节 诏安“尚古”之风对诏安在地画家绘画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诏安沈氏家族在地画家的艺术风格特点及其利弊
    第三节 从社会学视角看当代诏安沈氏在地画家的艺术传衍与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沈氏旅外画家的艺术成就与历史贡献——以沈耀初、沈福文、沈柔坚为代表
    第一节 沈耀初的艺术生命与艺术风格
    第二节 筚路蓝缕——中国现代漆艺开拓者沈福文
    第三节 三位一体——画家、理论家与画坛推手的沈柔坚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民间传统的发现与融合(191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概念与范围
    研究现状
    思路与构架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向民间去”的美术思潮
    1.1“到民间去”的五四思潮
    1.2 五四精英对民间文化的价值重估
        1.2.1“白话文运动”、民间文学运动与民俗学运动
        1.2.2 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1.2.3 民间文化的价值重估
    1.3“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早期实践
        1.3.1 蔡元培、鲁迅与陈独秀的美育思想
        1.3.2 以“全民美育”为目标的美术启蒙
        1.3.3“北京艺术大会”——艺术运动的理想与挫折
    1.4 美术界对民间传统的相对冷漠
        1.4.1“美术革命论”的片面解读与美术语言的西化导向
        1.4.2 传统雅俗观的强大影响
        1.4.3 美术界与文学界民间视野的差异
第二章 进入学术视野的民间美术传统
    2.1 民俗学运动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及对美术界的影响
        2.1.1 纳入民俗学视野的民间美术
        2.1.2 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的创立
        2.1.3 民俗学运动对美术界的影响
    2.2 《艺风》杂志——最早传播“民间艺术”的美术杂志
        2.2.1 《艺风》杂志与孙福熙的跨学科视野
        2.2.2 《艺风》中的民间艺术思想
    2.3 鲁迅的民间美术观及其影响
        2.3.1 鲁迅的民间美术观
        2.3.2 民间美术与“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
        2.3.3 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与批判
        2.3.4 对左翼木刻家的指引
    2.4 平民教育运动与民间美术收集
    2.5 高校、研究机构内迁与美术家的民间采风
第三章 现代美术探索对民间传统的融合
    3.1 林风眠的民间视野与水墨画实验
        3.1.1 西方现代主义视角中的民间传统
        3.1.2“艺术大众化”理想与民间美术传统
        3.1.3 林风眠的水墨画实验
        3.1.4 林风眠民间视野的特点
    3.2 庞薰琹的西南民族调查与画风转变
        3.2.1 抗战之前的巴黎画风与民族性思考
        3.2.2 庞薰琹的西南民族调查与绘画中的民间元素
    3.3 张光宇的民间视野与都市通俗美术创作
        3.3.1 西化语境中民间美术价值的发现者
        3.3.2 张光宇的歌谣题材作品
        3.3.3 张光宇的连环画创作与民间元素
        3.3.4 受张光宇影响的通俗美术创作
第四章 抗战美术对民间传统的借鉴
    4.1 抗战时期美术家对民间传统的自觉
        4.1.1 来自“亭子间”的美术语言与抗战语境的冲突
        4.1.2 鲁艺木刻工作团的美术创作与民间传统
        4.1.3“抗战门神”的兴起与改良
        4.1.4 利用民间形式的敌我较量
        4.1.5 抗战美术对民间传统的自觉
    4.2 关于利用民间美术形式的讨论
        4.2.1“旧瓶装新酒”的讨论与反思
        4.2.2 延安文艺整风对民间形式现实意义的肯定
    4.3 向民间美术学习的深入
        4.3.1 延安新年画创作的热潮
        4.3.2 对泥娃娃、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的借鉴与尝试
        4.3.3 延安美术借鉴民间形式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中国的对外美术交流展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美术跻身国际展览的原因、成果、意义
    第一节、国际背景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文化方针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指导方针
        3、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中相关的组织策划与机构设置
    第二节、新中国初期参与的大型国际展览与国际荣誉
        1、“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参与及其意义
        2、“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与走向国际的新中国版画
    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美术界的国际荣誉所产生的影响及启示
        1、化剑为犁:二战后绘画主题表达从英雄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过渡
        2、中西同构:彩墨人物画的实验成果及其与素描写实体系的融合
        3、写生入画:新中国画家的现实关照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中苏之间的主要美术展览交流及影响
    第一节、苏联来华美术展览中油画作品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
        1、苏联油画荣誉的全面展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
        2、苏联油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
        3、苏联主题绘画的时代缩影——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
        4、借鉴吸收——苏联油画技法的引入对建国初期本土油画创作的具体影响
    第二节、苏联宣传画、版画、雕塑来华展览及其对新中国美术的影响
        1、政治宣传的美术范本——1951年苏联宣传画及讽刺画展览及其影响
        2、鲁迅的推介与苏联版画的引进及苏联版画在新中国的进一步影响
        3、1950年代苏联雕塑来华展览及苏联雕塑对华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新中国初期我国赴苏联举办的美术展览及其影响、意义
        1、1950年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及新中国形象的图像展示
        2、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中国参展作品的主题叙事
第三章 新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美术交流展
    第一节、新中国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美术交流展
        1、蒙古、朝鲜、越南美术展览会及参展作品对社会主义精神的写照
        2、东方美学视域下展览的文化魅力——以“越南磨漆艺术展览”为例
    第二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美术交流的重要篇章
        1、中罗展览交流及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在浙江美院举办的“罗训班”
        2、德国来华版画展览及珂勒惠支对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启迪
        3、波兰宣传画的来华展览及其对新中国宣传画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新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要美术展览交流
        1、印度尼西亚与新中国的美术展览交流及其在中国出版的苏加诺总统藏画集
        2、“印度阿旃陀壁画1500年纪念展”兼析阿旃陀壁画对中国佛教壁画的影响
        3、万徒勒里、里维拉、西盖罗斯的来华壁画展及美洲现代艺术中的革命精神
第四章 新中国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局部美术交流展
    第一节、中日版画交流的历史脉络及二战后日本版画的民主革命精神
        1、中日版画交流的历史脉络及中国新兴木刻在日本的展览与传播
        2、新中国时期日本来华举行的历次版画展览及其民主革命精神分析
    第二节、日本传统与现代的书画艺术来华作品展
        1、雪舟等杨、尾形光琳、葛饰北斋纪念展览会及其与中国传统水墨的渊源
        2、日本现代画展览会中的作品分析及近代日本画革新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3、来华展览的日本“反思二战”主题的《原子弹爆炸图》及其影响、意义
    第三节、现实主义标准下中国与西欧局部国家的展览交流
        1、“现实主义”的另类阐释——杜米埃、伦勃朗纪念展及新中国对西方艺术的评析
        2、“他者”视阈下的新中国——比利时麦绥莱勒版画展及其木刻组画《回忆中国》
        3、中国艺术精粹在西方传播——1959年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近百年画展”
第五章 新中国时期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对外美术交流展的主要内涵及特征
        1、政治性与严肃性:展览主题的严肃性与内容的政治功用性
        2、战斗力与凝聚力: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创作主题
        3、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传统工艺与时代艺术的综合展示
    第二节、对外美术交流展对新中国美术体系的主要影响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2、革命历史主题性绘画与生产建设主题性绘画的强化
        3、外来美术技法的学习路径以及美术理论交流的平台
        4、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相应的宣传媒介与传播体系
    第三节、新中国对外美术交流展的政治、文化意义
        1、社会主义阵营:巩固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2、凝聚和平力量: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友谊
        3、融化冷战坚冰:促进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
        4、塑造国家形象:以展览呈现独立自强、和谐友善的新中国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表格目录
图录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上海书法篆刻普及期(1949-1965)
    第一节 沈尹默主坛
    第二节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的成立
    第三节 书法篆刻的学习普及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沈尹默:典正中和,秀逸劲健
        二、潘伯鹰:圆浑秀劲,简淡凝练
        三、白蕉:潇散纵逸,超凡脱俗
        四、钱瘦铁:质朴渊雅,峻厚险辣
        五、邓散木:雄奇朴茂,巧思多变
第二章 上海书法篆刻尴尬期(1966-1976)
    第一节 遭遇“文革”
    第二节 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员活动活跃
    第三节 展览活动与字帖印谱的出版热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来楚生:高古秀逸,苍茫浑朴
        二、陈巨来:雍容静穆,珠圆玉润
第三章 上海书法篆刻引领期(1977-1997)
    第一节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大陆第一本书法专业刊物——《书法》
    第二节 篆刻在全国领风气之先
    第三节 反思与多元价值观念下的书法创作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王蘧常:高古奇崛,大气厚重
        二、谢稚柳:清秀飘逸,风姿奇丽
        三、赵冷月:古朴生拙,天真烂漫
        四、陆俨少: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五、钱君(?):清雅劲健,刚柔相济
        六、方去疾:纵横恣肆,欹侧清奇
第四章 上海书法篆刻挑战期(1998-2014)
    第一节 挑战与举措
    第二节 海派书法晋京展
    第三节 上海书法篆刻中坚力量述评
    第四节 主要书法篆刻家及其创作特征
        一、周慧珺:刚健雄强,跌宕豪放
        二、韩天衡:爽利豪迈,奇崛雄浑
        三、周志高:雄强奇丽,灵动矫健
        四、童衍方:厚重朴茂,神完气足
        五、吴子建:古穆渊雅,瑰丽奇谲
        六、刘一闻:峻峭清利,典雅隽秀
        七、徐正濂:奇强峭拔,刚健率直
        八、沃兴华:稚拙跌宕,真力弥漫
        九、李静:酣畅淋漓,跌宕起伏
        十、丁申阳:萧散俊逸,空灵淡荡
        十一、徐庆华:大气古拙,畅达玄奥
总论
    一、总体发展态势
    二、创作风格的总体趋势
    三、个体创作风格特征及主要影响分析
    四、重振海派书法,当下一些反思
上海书法年表(1949-2014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陈叔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念陈叔亮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黄岩举行[J]. 胡心玥. 装饰, 2021(09)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1950-1967年中国驻印尼使领馆的涉侨工作及其影响[D]. 黄德雪. 暨南大学, 2020(04)
  •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5]甲骨文字诂林再补[D]. 王博.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花东甲骨卜辞字词考释汇纂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明. 吉林大学, 2019(10)
  • [7]诏安沈氏家族绘画研究[D]. 吴建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8]“向民间去”的美术理想与民间传统的发现与融合(1919-1945)[D]. 毛宁.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9]新中国的对外美术交流展研究(1949-1966)[D]. 胡清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16(12)
  • [10]上海书法篆刻六十五年(1949-2014)[D]. 徐庆华. 中国美术学院, 2015(10)

标签:;  ;  ;  ;  ;  

陈树良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京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