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

心智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

一、意念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初期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佩[1](2021)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代总结提炼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被深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者甚少。现如今,新时代健身气功事业蒸蒸日上,其未来发展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活化工作提上日程,但养生典籍浩如烟海,养生功法不计其数,盲目地开展活化工作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动作系统融入健身气功功法之中。基于此,如何将历代着名养生典籍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以分解、分类的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是现在亟需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中,主要选取历代着名养生典籍、文字记载频次较多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技术动作及健身气功功法基础、近现代养生功法技术等内容,从技术分解、分类的两个角度,总结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表述,开展活化工作并拍摄具有代表性功法的技术动作的图片,统一规范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划分标准,扩展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库,深入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及理论。首先,以分解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拆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拆分”后的基本技术大多属于健身气功“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技术的一项。其一,从健身气功基本调身技术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百般变化、姿势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技术动作始终围绕着功法元素、功法轨迹、功法姿势,在不同书籍功法技术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所以本研究不仅探析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的历史发展,还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将技术动作的数据留存。其二,从健身气功基本调息技术的研究发现,为了更好的辨析“气”的运行状态,需要参阅大量研究文献,辨析百家之谈的原理,本研究是以反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呼吸的名称差异化及呼吸方式和运行原理为突破点,将调息基本技术分为摄气、行气、固气、吐气四个运行步骤,高度提炼人体呼吸方式的共性,着重阐释各调息阶段的要求,目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情况也说明了呼吸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其三,在健身气功基本调心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整合了不同的调心技术的练习方式,分为技术状态、技术形式两大类。调心是“三调合一”的主导,也是练习健身气功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初练者来说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因此为了避免习练者进入玄妙、迷信的歧途中,本研究仅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可行性较大的调心技术加以表述。其次,以分类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记载“划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划分”后的技术动作及要点主要包括健身气功的练习形式、练习方式、练习功用三方面。其一,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是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其二,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和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其三,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可分为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合理综述五脏、躯干、人体系统常见症状的治疗依据和锻炼方式,满足青少年、中老年、职业群体与残疾人群的健康需求。最后,本研究以分解、分类的角度共同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创新性探索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方向。

邢倩[2](2020)在《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的体育教育新思想、新观念要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如今健美操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正规教学内容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与体育课、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紧密相连,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随着音乐对健美操的不断渗透,对于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而言,音乐节奏与动作韵律的融合,能使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表演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但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健美操技术和体能方面的教学,对学生节奏感培养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和研究,健美操动作“健”与“美”的展现还有欠缺,而健美操节奏感培养恰恰是提高健美操成套动作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桓台县实验中学健美操社团课的60名初三女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并把节奏感强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通过数据收集,对比学生基本情况、音乐节奏感、健美操动作完成质量的差异,可以看出本次实验分组及控制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满足实验开展无显着性差异的要求。2、实验后,通过节拍器测试学生听音乐正确识别节拍的时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组学生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可得出在中学健美操课程中融入节奏感强化训练12周后对学生节奏感的提升有一定帮助。3、实验后,对广东省学生健美操规定动作一级套路的考核结果表明,两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从考核的各个指标来看,实验组学生在成套动作准确性、动作幅度、动作力度、身体协调性、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动作表现力和美感六项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动作熟练性和身体控制能力的平均成绩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对照组各方面考核成绩较实验前相比成绩有所进步,但是8个指标差异都不显着,说明对学生进行节奏感强化训练有利于中学生对健美操成套动作的领悟、掌握和展现。4、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进行套路动作教学,待学生熟练掌握动作后再配上成套音乐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验组通过语言、音乐、听觉和动作相结合、学生自我语言提示、音乐与素质练习相结合、游戏等强化节奏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实验证明,在中学健美操教学中融入节奏感强化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及其提高成套动作质量有实效。5、在实验组学生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音乐和游戏的节奏感强化方法,使学生受到音乐节奏的感染,学习和练习时保持精神饱满、激奋的情绪,达到更好的运动和欣赏音乐美的效果,实验组比对照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进而陶冶情操也就成为了现实,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徐锋[3](2020)在《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传播和认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道德精髓和思想价值,以期让中华民族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全世界传播。鉴于此,本文拟从传统武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开始,在探索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并以史为鉴,汲取优秀的思想道德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厘清“武德”、“传统武德”概念的缘起、内涵及武德思想的实质;其次,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最突出的武德思想内容及其特征,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以少林和武当两个文化流派作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然后,通过对传统武德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历史评判和价值重估;最后,揭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观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武德概念最早萌芽于古代人类生存生产的劳动,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早期的“武德”与军事发展脉络相契合,既存在于彼此交融的个体与集团间,又分别存在于内涵各异的个体武德和军事武德中。个体武术武德或民间武术武德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传统武德既指传统的武德,又指武德的传统。传统的武德主要指历代存留下来的武德伦理思想、制度和规范,而武德的传统主要指从古延续至今、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武德伦理传统,囊括实践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武德思想的实质涵盖所有与“武”有关的思想品德内容,包括道德自觉、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等。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武德思想内容和文化特征不同。本文以古代历史上武德文化特征明显、武德思想鲜明为分期理念,把武德思想的发展分为先秦、盛唐、宋元、明清四个主要时期。先秦经历了历史上重要大变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思想大繁荣大发展,“尚礼、尚谋、尚侠”是当时主要的武德思想内容。盛唐时期,唐王朝的开明政治与繁荣经济为社会形成崇武尚侠风气打下基础,“以武壮志、以武立志、以武言志”成为当时武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在“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下,导致民间习武结社规范化、民间武术表演娱乐化特征明显,从而推动武术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明清时期,明代的兵家思想为武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清王朝对民间武术的镇压使民间秘密结社和清规戒律兴起,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使侠者们行侠天下,镖师们侠骨义胆的高尚武德使镖局和镖师们镖行天下。第三,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墨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之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阴阳、佛家的禅定、墨家的侠义等思想,在传统武德思想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流派及特征,少林功夫和武当武术是其中的典型。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少林功夫修禅悟道的武德传统。道教文化与武当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武当武术养生修道的武德传统。少林武德与武当武德,形象反映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特征。第四,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形成了一套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忠诚守信的精神节气,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优秀传统。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神秘性和虚幻性等消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武德思想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改造。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发挥时代价值,满足现实需要,必须要对传统武德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坚持武德思想的仁勇结合、内外相应、古今相继和真善相随。第五,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经过近百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觉”后,留下优秀的武德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挖掘与弘扬,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应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内容优势、融入优势和传播优势,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共享,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陈悦[4](2019)在《应用生物力学信息分析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符合脊柱失衡标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选用三圆式站桩功作为干预方式,将脊柱直立位生理曲度作为评估站桩功改善脊柱失衡的效应指标,通过测量冠状面脊柱胸腰椎体间夹角以及足底压力静态平衡指标,分析其脊柱夹角间以及足底静态平衡的变化,探寻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效应和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标准筛选出60名基线资料均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接受14周三圆式站桩功干预训练(2周集中培训+12周辅导训练),每周5次,每次50min,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仅与干预组平行参与研究测评过程。研究周期共16周,其中基线期2周,训练周期14周。将冠状面直立位脊柱生理曲度作为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指标,从基线期到干预结束共完成3次评估,即入组0周(基线期)、入组8周(辅导训练6周后)、入组14周(辅导训练12周后),观察三圆式站桩功对脊柱平衡的调节作用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1.入组时,两组脊柱直立位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椎体间夹角在Th8/Th9、Th10/Th11、L4/L5、L5/S1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组Th9/Th10、L2/L3、L3/L4、L5/S1较同期对照组椎体间夹角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则在腰椎Th9/Th10、L1/L2、L3/L4较干预前有所增高(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维持Th6/Th7-Th10/Th11、L5/S1第8周改善的脊柱夹角度数的基础上,降低了Th8/Th9、Th10/Th11、L1/L2、L2/L3、L4/L5、L5/S1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P<0.05),对照组则在L3/L4的椎体夹角较干预前增大(P<0.05)。2.入组时,两组脊柱左侧屈活动度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在Th1/Th2-Th4/Th5活动度略低于对照组;入组8周时后,干预组胸椎上段Th1/Th2-Th3/Th4活动度有所上升,与对照组基本持平,干预组在胸椎下段Th12/L1,腰椎上段L1/L2、L3/L4高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胸椎上段Th1/Th2、Th2/Th3左侧屈活动度较干预前有所上升(P<0.05)。3.入组时,两组脊柱右侧屈活动度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在胸椎中段Th5/Th6、Th6/Th7和腰椎L1/L2-L5/S1较对照组低(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在腰椎中段L3/L4、L4/L5较干预前有显着提高(P<0.05),L2/L3-L4/L5较对照组右屈活动度高(P<0.05);入组14周后,Th6/7和L3/L4、L4/L5较干预前活动度有所提高(P<0.05),Th6/Th7和L2/L3-L4/L5均较对照组活动度高(P<0.05)。4.入组时,两组左右足面积与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左右足面积、负荷差值较干预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两足底面积差值和负荷差值明显低于入组0周和入组8周后(P<0.05),且较对照组其差值更低(P<0.05),左右足面积出现小幅度下降(P>0.05)。5.入组时,两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总长度(TTW)、包络90%中心移动轨迹面积(EA)以及X轴、Y轴无显着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TTW、EA与X轴、Y轴较干预前均有显着差异(P<0.05),EA与X轴、Y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TTW则高于干预前(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EA值、X轴线、Y轴线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结论1.三圆式站桩功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冠状面脊柱生理平衡,加强直立位脊柱形态的稳定,对脊柱冠状面活动度具有改善作用。2.三圆式站桩功能够加强个人“调身”意识,培养自主调节平衡的能力,改善身体平衡能力。

王一楠[5](2018)在《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禅是禅,禅理是禅理,拳是拳,拳理是拳理。明理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由实处下功夫而悟理,另一种是凭借上一种人的体会变成的文字研究语义逻辑,理论研究是对理的逻辑分析,我的论文行为基本上属于第二类人。一直以来我关注武术的基础是什么,得出结论是人,在与导师沟通之后导师认为我的想法有漏洞,于是让我从心法着手考虑我的关切,从心法开始便是从心开始,与心相比,人是漏洞。这便是本次研究的缘起。心法训练不仅是什么口诀的传承,意念的导引或精神假借。更重要也是核心的思想是对人自身认识的改变,使人重新考量自己的真实存在。古人并非没有生理解剖学的知识,古人没有的是今天颠倒是非的困惑。使用诸如“龙”“虎”等词汇也并非是愚昧和迷信的表现,而是以非人的所指复归为人的本质,心法训练的产生暗示了中华文明的淳朴与天真。虽然前人坚定地认为武术训练中,心法等精神活动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好比佛法修行,说理不同于悟理,知道不同于行道,语言所指实非所是,多说无益。但如同“僧敲月下门”一样,寂静有时需要声响来加以分辨。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的相关研究就是这样一次击空闻寂的尝试。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以象思维的理念为思维向度,以传统文化特点下的社会为人文空间,前人对心的认识与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技术的“启蒙”和理论体系的“深入”,使用文献资料法,体悟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心法训练进行阐释。最终提出我个人对传统武术心法训练的看法,即心法训练便是以心法之假名,技术之虚指对假借之心的体悟引发习者对“实有”之体验,而传统武术心法训练则是在以上基础上以传统武术的方法为约束,以传统武术的方法境界为方法进行的心悟的过程。希望能够为其它研究武术心法训练的同学提供一个意见的参考。

庞飞[6](2016)在《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独具技击、健身、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中华武术对于青少年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为我国的长久兴盛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前的人民生活环境中,推广全民健身,创造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当前和以后的一个长期工作。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育事业今后的发展将以全民健身为基点,以促进全民健康为目标和任务。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这无疑对我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体育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前景。就当前而言,武术的产业化已经开始了起步和快速发展,武术健身和培训市场逐渐发展成熟,武术产业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体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关注的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期通过对四川绵阳市当前的青少年武术培训的现状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绵阳市的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以绵阳市市区及下属区县开办十年以上的四所培训机构及文武学校为研究对象:绵阳市青少年校外培训中心(涪城区)、三台县文武学校、江油市太白文武学校、江油市武术协会培训基地。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1)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2)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能够满足教学需求;(3)机构内部各组织部门合理划分,能积极促进机构的发展与推广;(4)学员对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比较满意,有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5)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级各类比赛、表演活动和通级等考试,通过多种手段来促进学员学习积极性,强化学员学习效果;(6)培训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比较全面和具有针对性。但是各机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培训机构在训练器材设施、训练环境设施等方面的配备有待加强;(2)培训机构的学员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学员的年龄分布比较集中,坚持长久训练的学员人数较少;(3)培训机构因开办时间较长,随着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场地难以扩展、招生困难、市场竞争较大、教练员人数不够等问题。本研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对策:(1)通过招商引资,争取赞助等手段吸引资金,以确保培训机构在硬件设施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更新;(2)优化培训机构内部结构,设立细致的部门架构,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市场风险评估、市场运营、外地招生等部门;(3)强化教练员执教水平,提升教练员自身修养及个人综合素质;(4)各培训机构应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李彦宁[7](2016)在《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 ——经营视角下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全民健身的大潮,体育产业的兴起,弘扬民族体育产业势在必行;舞蹈俱乐部、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顺应大潮,俱乐部发展形式大好;传承中华武术文明,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武术俱乐部是大众参与武术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全民武术推广的重要途径。本作者从事武术练习14年,从事武术推广事业6年,对武术有着特殊的理解,对武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历经风雨,不改初心。因此本作者选题武术跆拳道俱乐部,通过对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分析,让更多武术参与者推广武术,给武术推广者提供借鉴。更好的推广武术,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明。本文以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管理模式、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为切入点,对追求卓越俱乐部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分析,为创业中的武术俱乐部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为案列进行探究,对其2家分馆进行调查,通过对场地面积情况分析、训练器材配置分析、训练环境分析、以及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各分馆盈利情况、会员情况等,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在营运与管理模式根据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内部组织机构、工作人员配置分析、教练员管理、课程安排收费价格与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在会员管理模式方面对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俱乐部学员年龄层次、学员性别构成、学员参与武术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学员满意度调查、学员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数理统计及分析。在市场营销模式方面对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产品及特色课程开发、价格营销分析、营销渠道分析。得出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在运营过程中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1.在服务项目上,提供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项目及特色课程。2.根据消费需求的不同,分别设置了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精英班、弟子班。3.在学员流失原因方面进行总结,为更好的维护老学员提供理论支持。4.在广告宣传方面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是传统的传单发放、转介绍、客户上门咨询等宣传方式,在营销方面的投入欠缺。5.建立课程质量的检验标准:兴趣、训练气氛、训练内容、家长认同。武术兴趣课尽量适应青少年心理和身体特点,玩带练,锻炼身体,培养兴趣。6.武术课程内容设置:技击类动作为主,难美动作为辅,简单易学,回归本质性的武术套路或动作。本文结合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存在的优势,分析其存在问题。因此本作者选题武术俱乐部,通过对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分析,为更多准备参与武术推广者和正在武术推广者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王峰[8](2016)在《浅析意练在武术运动中的运用》文中提出意练就是以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指挥各种运动的一种不见外形的动作练习。它可以通过意念导引,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各部分放松与紧张互相交替,达到从精神到肢体,由肢体到外界形成的高度协调统一,使之在运动中充分发挥人体的内在能量和潜力,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的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实例阐释意练在武术练习中是如何运用的,期望能为武术练习者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麻江利[9](2015)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近10年来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生理生化研究做了比较分析.把研究分为适应期、探索期、高峰期、成熟期、平淡期、新技术探索期等6个阶段,为了适应第8版《武术套路规则》的难度动作,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得以飞速发展,在2008奥运年中达到发展的巅峰,而在随后的2年得以成熟.同时D级难度研究的出现给人们提出了警示,是否坚持武术"难度动作"的深入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究.

张长思[10](2015)在《武术功法训练论绎》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武术的挖掘和传扬不可避绕。武术功法是中国武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因此,武术功法的研究和发扬是传承中国武术的重中之重。武术功法对于在新时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全面继承与发展,构建中国武术功法训练理论体系,以及促进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发展都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考察、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坚持传统与当代相统一、东方与西方相会通、诠释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从概念界定、理论溯源、方法阐释、目标解读、原则归纳、价值论析、发展展望等七个方面对武术功法训练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初步构建武术功法训练理论。研究结论:武术功法训练理论是一个以概念本质、理论基础、训练方法、目标追求、训练原则、功能价值为主要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功法是获得和提高武技所需身体能力的各种具体的身体练习形式,其本质是身体练习。功法训练是指为获得和提高武技所需的身体能力而组织实施的身体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身体活动过程。依据功能类型,可将武术功法分为拳种内功法、拳种外功法、疗养类功法三大类。其中,拳种内功法,又可分为拳种内特有功法、拳种内共有功法、基本功三类。拳种外功法,又可分为击打类、抗打类和生存类。疗养类功法又分为壮体类疗伤类和养生健身类两大类。武术功法发展至今,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包括周易、太极、五行、道体和“气”论等五个方面的传统哲学理论,精神气血形、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药剂伤科四个方面的传统医学理论,佛教、儒教、道教、秘密宗教四类宗教文化思想,以及传统气功理论。武术功法训练在直觉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阴阳易变思维三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形成取象比类论、直觉体悟论、天人交感论、形神统一论、内外相合论、气血同养论、刚柔相济论、动静相生论、经络周转论等九大方法论特征。在这些方法论指导下,武术功法训练表现出练功时空选择的自然化、练功手段创设的生活化、练功手段创设的实用性、练功负荷调控的模糊化、练功动作形式的仿生性、练功动作把握的整体性、练功主体活动的独立性等七大操作特征。武术功法训练目标追求,主要包括拳种内功法对于特殊劲力的追求、拳种外功法对于特殊功夫的追求以及二者对于强健身体素质的追求三个方面。在目标阶段上,拳种内功法与所属拳种目标阶段相应;拳种外功法目标阶段分为身化阶段、艺化阶段和玄化阶段三个逐级递进,价值不同的目标阶段。整体上看,武术功法的训练目标具有实用性、导向性、长期性和全面性特征。武术功法在训练原则上,主要遵循了内外兼修、练养结合的系统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量变原则以及体用兼备、知行合一的践履原则等。武术功法训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具有丰富与推动武术理论、提高与检验技击能力、强化与贮存拳势动作的价值;二、对运动训练而言,具有理论指导和启发贯通的价值;三、对于大众健身而言,具有丰富养生健身方法、促进生产生活效率以及培养终身锻炼理念的价值;四、在教育审美方面,既具有塑造精神意志、培养道德品质的价值,又具有追求和谐、重在体验的审美价值;五、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传承武术文化和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为了使武术功法训练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首先,要重视功法自身的理论完善,主要是加强概念研究,完善武术功法概念体系;统一命名标准,完善武术功法的分类体系;重视科学研究,提升武术功法的科学价值;融合现代健身理念,构建现代武术功法训练理论体系。其次,要加强武术功法训练的内容创新,主要是武术功法的挖掘整理与内容创新,以及武术功法训练器材的研发与创新。再者,要推动武术功法训练在武术领域、军警系统的发展,以及探索武术功法训练在运动训练领域、大众健身领域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的应用路径。

二、意念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初期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念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初期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体育基本技术研究
        1.2.3 武术基本技术研究
        1.2.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技术释义
    2.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依据
    2.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原则
        2.3.1 原真性原则
        2.3.2 时代性原则
        2.3.3 全面性原则
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解阐释
    3.1 调身基本技术分析
        3.1.1 调身技术的动作元素
        3.1.2 调身技术的动作轨迹
        3.1.3 调身技术的动作姿势
    3.2 调息基本技术分析
        3.2.1 调息技术的摄气练习
        3.2.2 调息技术的行气练习
        3.2.3 调息技术的固气练习
        3.2.4 调息技术的吐气练习
    3.3 调心基本技术分析
        3.3.1 调心技术的主要状态
        3.3.2 调心技术的主要形式
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类阐释
    4.1 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
        4.1.1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
        4.1.2 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
    4.2 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
        4.2.1 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
        4.2.2 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
    4.3 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
        4.3.1 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
        4.3.2 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
        4.3.3 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理由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健美操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2.1.1 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2.1.2 健美操特点
    2.2 健美操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健美操的概念
        2.2.2 健美操的音乐节奏
        2.2.3 健美操的动作节奏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2.1 节奏感培养方面的有关研究
        2.3.2.2 健美操节奏感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2.3 健美操基本技术动作质量的评价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假设
    3.4 教学实验设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与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音乐节奏感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健美操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4.2 音乐节奏感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内比较与分析
        4.2.2 实验前后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内比较与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间比较与分析
        4.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间比较与分析
    4.3 成套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成套动作成绩组内比较与分析
        4.3.2 实验前后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组内比较与分析
        4.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组间比较与分析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5 研究结论、建议和局限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局限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3)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武德史料研究
        1.2.2 武德现状研究
    1.3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4.2 本选题的不足之处
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内涵解读
    2.1 武德概念的缘起
        2.1.1 武德概念的萌芽
        2.1.2 武德概念的形成
        2.1.3 武德概念的分化
    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2.1 “武德”释义
        2.2.2 传统武德的内涵
    2.3 传统武德的思想实质
        2.3.1 武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自觉
        2.3.2 武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规范
        2.3.3 武德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
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演进历程
    3.1 先秦时期武德思想
        3.1.1 西周时期的“尚礼”思想
        3.1.2 春秋时期的“尚谋”思想
        3.1.3 战国时期的“尚侠”思想
    3.2 盛唐时期武德思想
        3.2.1 “以武壮志”的兴国思想
        3.2.2 “以武立志”的治国思想
        3.2.3 “以武言志”的爱国思想
    3.3 宋元时期武德思想
        3.3.1 “崇文抑武”思想的形成
        3.3.2 民间结社与社约社规的形成
        3.3.3 民间武艺表演的娱乐化趋向
        3.3.4 武艺审美思想的伦理变迁
    3.4 明清时期武德思想
        3.4.1 兵家思想对武德思想的贡献
        3.4.2 秘密结社与门规戒律的兴起
        3.4.3 武侠小说中侠者形象的塑造
        3.4.4 镖局和镖师们的镖行天下
    3.5 民国之后的武德思想
4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流派及特征:以少林和武当为例
    4.1 修禅悟道——佛教文化与少林武德
        4.1.1 少林功夫与中原文化
        4.1.2 佛教禅宗与少林戒约
        4.1.3 禅拳合一的少林武德
        4.1.4 少林武德思想特征
    4.2 养生修道——道家文化与武当武德
        4.2.1 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
        4.2.2 武当道教与养生
        4.2.3 道家思想与武当武德
        4.2.4 武当武德思想特征
5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价值与转化
    5.1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1.1 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
        5.1.2 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5.1.3 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
        5.1.4 忠诚守信的精神气节
    5.2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5.2.1 传统武德思想的封闭性
        5.2.2 传统武德思想的神秘性
        5.2.3 传统武德思想的虚幻性
    5.3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5.3.1 仁勇结合的武德境界
        5.3.2 内外相应的武德呈现
        5.3.3 古今相继的武德传承
        5.3.4 真善相随的武德追求
6 中国传统武德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6.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6.1.2 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
        6.1.3 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6.1.4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
    6.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6.2.1 武舞同源,发挥以舞演武的亲和力
        6.2.2 武书同构,利用以笔论武的影响力
        6.2.3 文以载道,提升以文会武的传播力
    6.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优势
        6.3.1 健全人格,提高个体修养
        6.3.2 注重礼仪,增进社会和谐
        6.3.3 传承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6.4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
        6.4.1 建立践行传统武德思想的长效机制
        6.4.2 营造崇尚传统武德思想的校园环境
        6.4.3 创编体现传统武德思想的教材体系
        6.4.4 探索融入传统武德思想的课堂实践
    6.5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
        6.5.1 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形象
        6.5.2 连接国际交往的共享通道
        6.5.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应用生物力学信息分析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脊柱失衡的相关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对于脊柱失衡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关于足底压力的研究现状
        1.3 脊柱与足底压力的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站桩功的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站桩功的历史渊源
        2.2 国内对站桩功的研究进展
        2.3 国外对气功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改善脊柱失衡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课题来源
        2.2 样本量
        2.3 分组方法及一般资料
        2.4 盲法设计和实施
        2.5 对照组设计
        2.6 训练与干预
        2.7 脱落率和依从性
    3.测试仪器与环境
        3.1 脊柱仪器
        3.2 足底压力测试仪器
        3.3 测试环境
    4.数据采集
        4.1 研究指标评价时点
        4.2 脊柱数据采集
        4.3 足底压力数据采集
    5.数据处理
        5.1 数据提取
        5.2 统计分析
    6.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资料分析
    2.干预前
        2.1 脊柱指标
        2.2 足底指标
    3.干预后
        3.1 脊柱指标
        3.2 足底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站桩功调节脊柱的历史渊源
    2.脊柱的生理状况
    3.站桩功调节脊柱失衡的效应机制分析
        3.1 脊柱失衡的原理
        3.2 站桩功对脊柱平衡调节的作用
    4.站桩功调节足底压力以及平衡性的效应机制分析
第五部分 结语
    1.结论
    2.本研究特色创新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4 :研究检测过程
    附录5 :三圆式站桩功训练过程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统武术心法训练的理论背景
    1.1 象思维的理念为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提供了思维的向度
    1.2 传统文化特点为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提供了人文空间
        1.2.1 一蹴而就的特点
        1.2.2 自明和悟的特点
    1.3 前人对心的认识为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传统武术心法训练的内涵和特征
    2.1 文质之辨是传统武术心法训练的核心问题
    2.2 和而不同是传统武术心法训练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传统武术心法训练“启蒙”的阐释
    3.1 眼神训练的启示
    3.2 抬头的启示
    3.3 两臂平撑掌根下按的启示
    3.4 摆腿时上体保持正直的启示
    3.5 对整体动作的控制的启示
    3.6 对不可思议的反思及启示
    3.7 小结
第四章 传统武术心法训练“深入”的阐释
    4.1 “演”法中的心法训练
    4.2 “练”法中的心法训练
    4.3 “用”法中的心法训练
    4.4 “心”法层面上并不存在心法训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练习武术的意义及途径
        1.1.2 武术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市场方面的研究
    2.2 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的研究
    2.3 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教学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 问卷信度检验
    4.2 问卷效度检验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5.2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资源调查与分析
        5.2.1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基础设施现状
        5.2.2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教学现状
        5.2.3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组织管理现状
        5.2.4 影响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的因素分析
    5.3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学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5.3.1 学员的年龄、性别及训练年限现状调查与分析
        5.3.2 学员参与武术培训的途径及动机调查与分析
        5.3.3 学员对培训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5.3.4 影响学员在武术培训机构学习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5.4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5.4.1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的优势
        5.4.2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的不足
    5.5 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对策
        5.5.1 完善机构教学设施
        5.5.2 加强教练员的培训
        5.5.3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5.5.4 增加学员参加比赛和活动的机会
        5.5.5 加强对学员的武术精神的传递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件

(7)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 ——经营视角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体系
        1.2.2 运营发展
        1.2.3 服装礼仪
        1.2.4 武术教育
        1.2.5 武术文化
        1.2.6 少儿武术
        1.2.7 段位比较
        1.2.8 内容比较
        1.2.9 文献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设计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3 问卷效度检验
        2.2.3.4 问卷信度检验
        2.2.4 逻辑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基本状况分析
        3.1.1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情况
        3.1.2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3.1.3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投资利益问题分析
        3.1.4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训练器材配置分析
        3.1.5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训练环境分析
        3.1.6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馆盈利情况
    3.2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模式
        3.2.1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内部组织机构
        3.2.2 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工作人员分配分析
        3.2.3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教练员情况
        3.2.3.1 教练员年龄情况
        3.2.3.2 教练员全职与兼职情况
        3.2.3.3 教练员工作年限情况
        3.2.4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课程设置
        3.2.5 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收费标准
    3.3 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学员概况调查
        3.3.1 济南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学员年龄层次
        3.3.2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学员性别构成
        3.3.3 学员参与武术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学员满意度调查
        3.3.4.1 学员对俱乐部环境设施满意度调查
        3.3.4.2 学员对俱乐部教学水平满意度调查
        3.3.4.3 学员对俱乐部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
        3.3.4.4 学员对俱乐部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
        3.3.4.5 学员对俱乐部安全保护措施满意度调查
        3.3.4.6 学员对俱乐部收费满意度调查
        3.3.4.7 影响学员退出俱乐部训练学习的因素
        3.3.5 会员管理模式
    3.4 市场经营模式
        3.4.1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服务产品
        3.4.2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特色产品及开发
        3.4.3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价格经营分析
        3.4.3.1 阶段定价策略
        3.4.3.2 差别化定价策略
        3.4.3.3 人性化定价策略
        3.4.4 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经营方式分析
        3.4.4.1 广告营销
        3.4.4.2 人员营销
        3.4.4.3 广告词营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致谢

(8)浅析意练在武术运动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动小动试力中的意念诱导
    1.1 向前冲撞力的试力
    1.2 弹跳力的试力
2 大动快动中的意念诱导
3 结语

(9)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阶段分析
    2.1 规则适应期和探索期
    2.2 研究高峰期和成熟期
    2.3 研究的平淡期
    2.4 新技术探索期
3 未来研究趋势
4 研究的缺点及对策
5 结语

(10)武术功法训练论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依据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武术功法概念界定与内容分类
    第一节 武术功法概念界定的基础
        一、传统武术中功法的地位
        二、已有武术功法定义评析
        三、武术功法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武术功法概念界定
        一、武术功法内涵的导出:功法是什么
        二、武术功法外延的导出:什么是功法
        三、武术功法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四、“武术功法训练”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武术功法分类阐微
        一、武术功法传统分类评析
        二、武术功法分类的新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武术功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武术功法的传统哲学基础
        一、《周易》理论
        二、太极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道体论
        五、“气”论
    第二节 武术功法的传统医学基础
        一、精神气血形
        二、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
        四、药剂伤科
    第三节 武术功法的宗教文化基础
        一、儒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
        三、佛教文化
        四、秘密宗教
    第四节 武术功法的气功文化基础
        一、武术功法对气功理论的借鉴
        二、武术功法与气功文化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术功法训练方法论
    第一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方法论特征
        一、直觉性思维:功法训练的直观体验思维模式
        二、整体性思维:功法训练的对立统一思维模式
        三、阴阳易变思维:功法训练的辩证思维模式
    第二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操作特征
        一、练功时空选择的自然化
        二、练功手段创设的生活化
        三、练功手段创设的实用性
        四、练功负荷调控的模糊化
        五、练功动作形式的仿生性
        六、练功动作把握的整体性
        七、练功主体活动的独立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术功法训练目标论
    第一节 武术功法训练目标追求
        一、培养特殊劲力:拳种内功法的目标追求
        二、培养特殊技能:拳种外功法的目标追求
        三、强化身体素质:疗养类功法的目标追求
    第二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目标阶段
        一、拳种内功法训练目标阶段
        二、拳种外功法训练目标阶段
    第三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目标特征
        一、训练目标的实用性:针对应用
        二、训练目标的导向性:醉翁之意
        三、训练目标的长期性:终身追求
        四、训练目标的全面性:无所不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术功法训练原则论
    第一节 内外兼修,练养结合
        一、内外兼修:壮内强外,形神合一
        二、练养结合:练中有养,养中有练
    第二节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一、循序渐进:浅以涉深的渐进原则
        二、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持恒原则
    第三节 体用兼备,知行合一
        一、体用兼备:练之为体,行之于用
        二、知行合一:知而能行,行亦能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术功法训练价值论
    第一节 武术功法训练对传统武术的价值
        一、丰富与推动武术理论
        二、提高与检验技击能力
        三、强化与贮存拳势动作
    第二节 武术功法训练对运动训练的价值
        一、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价值
        二、对运动训练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武术功法训练对大众健身的价值
        一、养生健身价值:中国特色健身理论
        二、生产生活价值:学拳练功不离日用
        三、终身锻炼价值:培养终身锻炼理念
    第四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教育审美价值
        一、教育价值:当代社会的价值需求
        二、审美价值:练功主体的内在动力
    第五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武术文化的传承手段
        二、人文精神的弘扬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武术功法训练发展论
    第一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完善与创新
        一、重视武术功法训练的理论探索
        二、加强武术功法训练的内容创新
    第二节 武术功法训练的发展与推广
        一、武术功法在武术领域的发展
        二、武术功法在军警系统的推广
        三、武术功法在运动训练领域的推广
        四、武术功法在大众体育领域的推广
        五、武术功法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推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意念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初期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D]. 宋亚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D]. 邢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D]. 徐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应用生物力学信息分析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D]. 陈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传统武术心法训练阐释[D]. 王一楠.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6]绵阳市青少年武术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庞飞.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7]济南市追求卓越武术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 ——经营视角下实证研究[D]. 李彦宁. 山东体育学院, 2016(04)
  • [8]浅析意练在武术运动中的运用[J]. 王峰. 武术研究, 2016(03)
  • [9]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 麻江利.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8)
  • [10]武术功法训练论绎[D]. 张长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心智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