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DMF捕获系统频率选择性信道下捕获性能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申冰冰[1](2021)在《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认知无线电的背景下,NC-OFDM通信系统成为了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通信体制,它不仅具有传统OFDM通信系统的优点,还具有整合非连续频谱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特点,这也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NC-OFDM系统中的同步技术,为了在干扰环境中部分子带可用时仍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同步算法,并基于NI-USRP平台采用Lab VIEW FPGA编程方式进行了实现和性能测试。本文第二章介绍了信道模型以及瞄准式窄带干扰、部分带噪声干扰和多音干扰等典型干扰样式;阐述了NC-OFDM系统原理,设计了系统参数以及帧格式;提出了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同步方案,分析了同步序列的选取方式,并给出了同步序列结构设计。本文第三章研究了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系统同步技术,旨在当NC-OFDM系统中有90%子带被干扰时,仍能满足系统可靠的同步性能。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给出了其同步捕获和定时估计原理,分析了同步捕获性能和定时同步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和EVA衰落信道下,当有90%子带被干扰时,在Es N0分别为3d B和14d B时捕获概率大于99%,虚警概率小于10-3;本章还研究了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可对(7)-fs 2,f s2(8)范围内的频偏进行有效估计,仿真结果表明:AWGN信道无干扰环境下,频偏估计的NRMSE性能几乎接近克拉美罗界,当有90%子带被干扰时,频偏估计的NRMSE性能与克拉美罗界相差1d B左右;它们均在SNR?2d B时,NRMSE<10-3。本文第四章给出了基于NI USRP平台的NC-OFDM同步链路实现方案。首先介绍了USRP平台XC7K410T芯片的FPGA内部结构与资源,简述了采用Lab VIEW FPGA对其进行开发的方式。接着重点给出了所研究的同步算法实现方案,对于定时同步,主要给出了滑动相关运算、平均功率运算、峰值捕获以及定时输出的实现方法;对于频率同步,主要给出了寻找最大频点、计算插值器以及采用DDS IP核进行频偏补偿的实现方法。最后,基于USRP平台对设计的同步算法进行了同步性能的实际测试。实测结果表明,无干扰环境下同步捕获性能实测与仿真相差1d B左右,频偏估计性能相差0.6d B;干扰环境下,同步捕获性能实测与仿真相差1~2d B左右,频偏估计性能相差1d B左右,差异来源于浮点与定点之间的精度差异以及器件带来的误差。
杨阳[2](2020)在《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块调制的非正交多载波技术,相比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有带外辐射低、频谱利用率高、多业务兼容性好等优点。GFDM能够灵活兼容地面5G移动通信系统上下行波形以及其它新型多载波波形。将G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容量,促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实现通信网络的天地一体化。虽然GFDM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固有的自干扰、高峰均比、定时同步敏感等问题影响了卫星通信传输与接收性能,需要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针对GFDM自干扰影响接收性能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卫星GFDM系统自干扰模型,提出了三种GFDM自干扰性能优化算法,分别是基于数据辅助的接收端频域单边干扰消除算法、基于优化匹配滤波器的接收端双边干扰消除算法和基于主动干扰对消的发射端并行干扰消除算法。仿真分析表明三种算法自干扰抑制效果明显,有效提升了GFDM波形在卫星信道下的接收误符号率(Symbol error ratio,SER)性能。针对GFDM和GFDM多址接入(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GFDMA)波形峰均功率比过高影响卫星链路传输性能的问题,本文推导了GFDM/GFDMA统一架构峰均功率比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理论表达式,然后在理论推导基础上,结合星地链路低信噪比特性,提出两种全新的GFDM低峰均比波形,分别是基于恒模零自相关序列扩展的GFDM-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波形以及基于子符号扩展和优化预编码的GFDMA波形。仿真分析表明两种新波形相比原有GFDM/GFDMA波形峰均比性能提升10dB左右,同时波形抗噪性能得到增强。针对传统GFDM定时同步算法在卫星通信高动态、大频偏信道下无法使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时偏和频偏对GFDM系统的影响,推导了接收信号信干噪比随时偏和频偏变化的闭合表达式,阐明了GFDM对定时偏差的敏感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互相关的抗频偏GFDM定时同步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算法定时性能基本不受频偏影响。针对GFDM-CDMA低峰均比波形抗频偏性能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伪随机噪声(Pseudo-Noise,PN)码加权ZadoffChu(ZC)序列的抗频偏GFDM-CDMA波形。综合仿真实验和复杂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原有波形低峰均比优点的同时,新波形优化了原波形在大频偏环境下的同步接收性能,由于不需要频偏估计和补偿,接收复杂度相比于传统GFDM接收机大幅降低,能够满足卫星通信系统对复杂度以及频偏鲁棒性的需求。
杨华卿[3](2020)在《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FPGA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短波通信因具有设备成本低、灵活性高、通信距离远、抗摧毁能力强等一系列显着优点,使其在各种通信方式不断涌现的今天仍有重要作用。在短波通信系统中,短波信道是典型的时变信道,这使得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多径效应和衰落的严重影响,产生失真,从而降低通信质量。而分集合并技术是对抗多径衰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均衡技术是消除ISI影响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的同步捕获技术、分集合并技术、均衡技术和数字AGC技术,重点研究了相应FPGA模块的设计实现。首先,在实验室已有同步捕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设计方案的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FFT的滑动相关同步捕获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和基于FFT的滑动相关同步捕获算法,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性能仿真。同时通过仿真比较给出了一种借助CORDIC算法实现的基于码元幅度自然对数的数字AGC设计方案。然后,详细研究了分集合并技术,先介绍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的原理和优缺点,并进行了相互比较,后详细介绍了最大比值合并、最佳选择合并和等增益合并的原理和性能,并分别仿真分析了性能和复杂度,给出了一种空间或者频率分集的等增益合并方案。同时详细研究了基于迭代思想的频域Turbo均衡,包括基于MMSE准则和基于SIC准则的Turbo均衡。将分集合并与频域Turbo均衡相结合,设计了均衡前合并和均衡后合并的两种方案,并通过对性能仿真、结构复杂度和实现难易程度的比较,选择了综合性能较好的均衡前合并设计方案进行FPGA模块化实现。最后,详细介绍了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同步捕获模块、均衡前合并的频域Turbo均衡模块和数字AGC模块的FPGA实现过程,包括设计方案及其各个子模块的整体框架、运算流程、仿真结果和性能误差等。
费顺超[4](2018)在《低空网络化弹药高效地空直扩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化弹药是具有智能探测、目标识别、协同打击和毁伤评估等作战功能的新概念智能弹药。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网络化弹药可以分为地面网络化弹药、网络赋能制导弹药和侦察/攻击一体化巡飞弹三大类。巡飞弹是网络化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人机技术和弹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低空网络化弹药。与常规弹药相比,巡飞弹可以游弋于目标区域上空,根据控制指令更新作战任务,对目标形成较长时间的威胁,实现“有选择”的精确打击。巡飞弹可由多种武器平台发射或投放,快速进入作战区域,缩短任务执行周期。巡飞弹具有的快速响应、精确打击能力必须依靠安全稳定的数据通信链路。因此,研究以巡飞弹为代表的一类低空网络化弹药的地空通信链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战场复杂的电磁环境,如何在低空网络化弹药高动态特性下,加强信息传输的保密性、提高通信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成为地空数据通信链路研究的重要课题。直接序列扩频凭借其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优点,成为低空网络化弹药地空通信的重要抗干扰技术。然而,直接将直接序列扩频应用于低空网络化弹药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高动态低空飞行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多径干扰对直扩通信链路的同步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复杂电磁环境降低了同步判决门限的适用性;未来地空数据通信中裂谱信号的潜在应用为无模糊同步方法提出新挑战;侦察技术、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为直接序列扩谱系统的抗截获性提出新要求。为此,综合考虑低空网络化弹药的独有特性,开展高效地空直扩通信技术研究。(1)地空数据通信链路所选择的伪随机序列决定着系统的抗干扰、抗截获性能,影响同步阶段的捕获概率。针对低空弹载平台动态特性,建立了适用于低空弹载平台直扩通信的伪随机序列优选策略。该策略以多普勒频移、多径干扰、数据调制与相关函数之间的约束关系为基础,建立伪随机序列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地空直扩通信链路捕获性能、跟踪性能和抗干扰性能的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结果,选择适合低空网络化弹药通信链路的伪随机序列族,从而提高扩谱信号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抗截获性能。(2)网络化弹药低空飞行时将产生严重的多径衰落,影响同步门限的设定,而门限问题是决定系统平均捕获时间的关键因素。为了降低战场复杂环境对地空通信的影响,满足低空网络化弹药通信的时效性,立足优化平均捕获时间,建立了基于非相干累加量与平均捕获时间的自适应门限分析模型,利用虚警概率、检测概率、平均捕获时间与非相干累加量的制约关系,通过调整非相干累加量实现同步门限阈值自适应,从而优化系统平均捕获时间。(3)鉴于裂谱信号所独有的抑制多径干扰、提高跟踪精度、扩充信道容量等特点,使其成为网络化弹药地空直扩数据链的潜在应用。为了抑制CBOC调制信号自相关函数的多峰干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BOC信号的副峰抑制方法SSCM,该方法利用相关函数为三角形函数叠加组合,构造用于抑制副峰的本地辅助信号,通过对CBOC信号数据通道、导频通道相关处理,在确保跟踪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抑制相关零点出现,实现无模糊捕获,从而提高地空直扩信号的捕获概率。(4)电子侦察设备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了直扩体制在弹载平台中的应用,为改善低空网络化弹药直扩通信上行链路的抗截获、抗干扰性能,提高跳码技术的工程可实现性,提出了差分自编码跳码扩谱体制(DSESS)。DSESS借鉴差分跳频体制,利用G函数建立伪随机序列与数据信息的映射关系,使伪随机序列随机跳变,将指令信息隐藏于具有良好随机性和均匀性的跳码图案中,实现安全传输。差分自编码跳码扩谱体制在保持直扩系统抗多径干扰特点基础上,增强了系统的抗截获、抗相关干扰能力并提高自编码体制的工程可实现性。
董立君[5](2016)在《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捕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频通信系统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通信中抗干扰能力强,隐蔽保密性高等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在测距测速、卫星导航及目标探测等抗干扰军事通信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其具有多址通信等优点,在移动通信系统等民用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扩频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扩频伪噪声(Pseudorandom Noise,PN)码的同步捕获成为扩频技术研究的关键,全面分析PN码的捕获性能,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有发表文献主要采门限判决的PN码捕获方法,这种捕获方法的最佳门限值需随噪声功率实时变化,存在捕获性能对噪声功率估计误差敏感的问题,本文对门限判决方法在理想信道估计下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并对存在信道估计误差下捕获性能所受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门限捕获算法性能依赖于门限实时准确估计这一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多个PN码相关峰值之间位置的相互关系(Multi-correlation-peak-positions,MCPP)进行捕获判决的算法,避免了对信道噪声的实时估计,增加了PN码捕获的鲁棒性,降低了系统开销,适合工程应用。本文详细推导了所提MCPP算法在高斯加性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频率非选择性瑞利(Rayleigh)慢衰落信道以及频率非选择性莱斯(Rician)慢衰落信道下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性能验证。同时与基于门限判决的现有文献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MCPP算法在避免噪声估计的同时,性能优于常规的门限判决算法,并且采用了频域匹配滤波的实现方法,降低了复杂度。通信系统中,具有噪声特性的传输信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最大,接收端处理信号时不易发生误判,有利于信息的传输。现有二值扩频序列只能从相关等特性上接近随机白噪声,无法从信号的幅度分布特性上逼近噪声,本文对高斯随机序列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斯随机序列替代传统扩频序列不仅可以做到从码元分布,相关和幅度分布上逼近白噪声,而且具有更好的隐蔽性和抗截获特性。本文对基于高斯序列扩频的MCPP算法在AWGN信道、Rayleigh信道以及Rician信道下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m序列相比,采用高斯序列扩频在不损失捕获性能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证了扩频信号隐蔽性和抗截获性。
方丹[6](2010)在《扩频通信中Rake接收机研究及数字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的进一步发展,3G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由于码分多址通信方式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软容量、低功率谱密度等众多优点,国际通用的三大3G通信标准都以码分多址为基础。Rake接收机是码分多址系统中完成多径分集接收的核心部件,也是CDMA扩频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Rake接收机可以分离多径信号并进行时间分集,有效地利用多径分量,从而克服多径衰落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改善系统的性能。本文在给出了基于数字匹配滤波器(DMF)的Rake接收机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DMF的Rake接收机的捕获性能和误码性能并进行仿真,采用QUARTUS对基于DMF的Rake接收机的扩频通信系统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和FPGA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扩频通信的相关理论,对无线信道中的多径衰落及信道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传统接收机在多径传输信道下的误码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其次,在对几种常用的分集合并方式的合并增益仿真分析基础上,对Rake接收机的工作过程和参数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Rake接收的扩频通信系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多径信道下Rake接收机的误码率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接收机相比,Rake接收机有较好的抗多径能力。给出了基于DMF的Rake接收机的结构,重点研究了基于DMF的Rake接收机的捕获性能。根据状态转移图,推导出了基于DMF的单驻留和串行双驻留Rake接收机的平均捕获时间数学表达式,并对其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进行了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最后,在QUARTUS仿真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带有基于DMF的Rake接收机的扩频通信系统。并完成了FPGA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和调试。
杨丽丽[7](2010)在《数字化直扩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扩频技术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抗多径、抗衰落和抗噪音能力强,可多址复用和功率低等优点,在通信、定位、测距、控制等许多领域使用时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而迅猛发展。直接序列扩频(DSSS)通信因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优点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扩频技术。随着软件无线电的兴起,扩频系统逐渐向数字化和软件化方向发展。全数字扩频系统具有功耗低、体积小、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好等优点。因此,扩频通信系统的全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本文对直接序列扩频(DSSS)系统理论及其捕获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用FPGA实现了一个全数字化的DSSS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①给出了直扩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仿真模块图,并给出了仿真波形。②重点研究数字匹配滤波器(DMF)、基于自动判决门限电平控制(ADTLC)电路的自适应门限技术和改进科斯塔斯(COSTAS)环等的原理和性能,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分析。③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MF结构,仿真分析了该结构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等捕获性能。④在Quartus环境下设计并仿真实现了直扩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字上变频(DUC)、数字下变频(DDC)、数字COSTAS环、数字匹配滤波器(DMF)、解扩单元等关键模块,并给出了各个模块的仿真波形。⑤完成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与调试。
张爱民,韩方景[8](2008)在《干扰环境下直扩系统中DMF捕获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数字匹配滤波器(DMF)的捕获电路具有较快的捕获速度,因此它在直扩系统(DSS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在干扰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其捕获性能,本文对影响捕获性能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进行了分析;并对直扩系统中基于DMF的平均捕获时间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从而找到了在平均捕获时间较小时应该满足的信干比、干噪比和判决门限,为改善直扩系统的捕获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雷[9](2008)在《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军用和民用通信中广泛采用扩频系统通信体制,其中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许多全球性通信系统中均得到深入的应用。扩频体制被广泛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对干扰的抑制能力,尤其是对于移动通信中较棘手的多径干扰。本课题研究的通用图像指令无线传输系统中也采用这种体制对抗多径干扰,但通过在实际信道的传输实验发现,进行远距离通信时指令链路依然存在灵敏度下降、误码率增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将以此为出发点,系统地研究直扩系统抵抗多径的具体性能和影响因素,分析指令链路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于系统实际情况的提高指令链路抵抗多径干扰的性能的补偿方法。首先,本文在分析了多径信道的基本特性基础上,研究了地-空通信和海面通信信道的具体特点,将信道建模为不同通信距离下具有不同衰落因子K的非时间选择性平坦Rician信道,搭建了两径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FPGA可实现的仿真思想并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DSSS-DQPSK系统仿真实验平台。其次,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直扩系统在多径信道下的性能和影响因素。对于理想同步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典型Rician信道下系统抑制码片内、外多径干扰的能力,及码速率和码型的影响;之后进一步研究了衰落因子K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仿真结果。研究表明,存在码片内多径或衰落因子K较小时,系统抑制多径的性能将大大下降。对于非理想同步情况,研究了多径对于捕获、跟踪环路的影响,分析了门限选取对于系统平均捕获时间的重要性,以及跟踪环路的相关宽度对于跟踪鉴相曲线误差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仿真平台,从系统参数、捕获环路算法、跟踪环路算法三个方面提出了补偿方法。采用提高对码片采样速率的方法以及自适应双门限多驻留、双向滑动捕获算法将明显降低系统失锁发生的概率;采用提高码速率方法和窄相关技术,将使系统的误码性能得到改善。并对其他可能带来好处的补偿方法进行了讨论。
潘宇[10](2007)在《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频系统是目前军用和民用通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通信体制,尤其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许多全球性通信系统中均得到深入的应用。扩频体制被广泛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对干扰的抑制能力,尤其是对于移动通信中较棘手的多径干扰。因此,在本课题研究的通用图像指令无线传输系统中也采用这种体制对抗多径干扰。但通过在地-空或海面信道下的传输实验发现,进行远距离通信时指令链路依然存在灵敏度下降、误码率增大等实际问题。因此,本课题将以此为出发点,系统地研究直扩系统抵抗多径的具体性能和影响因素,分析指令链路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于系统实际情况的提高指令链路抵抗多径干扰的性能的补偿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径信道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空通信和海面通信信道的具体特点,将信道建模为不同通信距离下具有不同衰落因子K的非时间选择性Rician信道,并搭建了两径信道模型、抽头延时线性滤波器Rician信道模型和基于Matlab/Simulink的Rician信道模型。其次,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直扩系统在多径信道下的性能和影响因素。对于理想同步情况,从理论分析和仿真的角度研究了典型Rician信道下系统抑制码片内、外多径干扰的能力,及码速率和码型的影响;之后进一步研究了衰落因子K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存在码片内多径或衰落因子K较小时,系统抑制多径的性能将大大下降。对于非理想同步情况,研究了多径对于捕获、跟踪环路的影响,分析了门限选取对于系统平均捕获时间的重要性,以及跟踪环路的相关宽度对于跟踪鉴相曲线误差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采用实际系统算法的仿真平台,研究了多径信道下系统出现误码的主要原因,并从系统参数、捕获环路算法、跟踪环路算法三个方面提出了补偿方法。采用提高对码片采样速率的方法以及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双门限多驻留、双向滑动捕获算法将明显降低系统失锁发生的概率;采用提高码速率方法和窄相关技术,将使系统的误码性能得到改善。因此,将本文的算法应用于指令传输链路的改进,可以较好的改善系统在远距离通信时抵抗多径干扰的性能。
二、基于DMF捕获系统频率选择性信道下捕获性能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MF捕获系统频率选择性信道下捕获性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技术研究现状 |
1.2.1 NC-OFDM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NC-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技术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NC-OFDM同步方案设计 |
2.1 信道模型与干扰样式 |
2.1.1 信道模型 |
2.1.2 干扰样式 |
2.2 NC-OFDM系统原理和参数设计 |
2.2.1 NC-OFDM系统原理 |
2.2.2 系统参数 |
2.2.3 帧格式设计 |
2.3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同步方案设计 |
2.4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自适应同步序列设计 |
2.4.1 同步序列的选取 |
2.4.2 同步序列长度设计 |
2.4.3 同步序列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 |
3.1 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
3.1.1 符号定时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3.1.2 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3.2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研究 |
3.2.1 OFDM传统定时同步算法原理概述 |
3.2.2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原理 |
3.2.3 干扰对定时同步的影响 |
3.3 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研究 |
3.3.1 传统的频偏估计算法原理概述 |
3.3.2 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原理 |
3.3.3 干扰对频偏估计的影响 |
3.4 同步性能仿真分析 |
3.4.1 无干扰环境 |
3.4.2 瞄准式干扰 |
3.4.3 部分带噪声干扰 |
3.4.4多音干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I-USRP平台的NC-OFDM同步实现方案设计 |
4.1 NI-USRP平台及FPGA开发方式 |
4.1.1 NI-USRP平台介绍 |
4.1.2 LabVIEW FPGA模块开发方式 |
4.2 同步链路实现方案 |
4.2.1 同步序列的生成实现方案 |
4.2.2 定时同步实现方案 |
4.2.3 频偏估计实现方案 |
4.3 实现中的经验与问题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C-OFDM系统同步性能测试 |
5.1 测试系统搭建 |
5.2 同步性能实测 |
5.2.1 无干扰环境同步性能实测 |
5.2.2 干扰环境同步性能实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贡献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GFDM系统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3 GFDM系统基本原理 |
2.3.1 GFDM系统架构 |
2.3.2 GFDM时域调制算法 |
2.3.3 GFDM时域解调算法 |
2.4 卫星GFDM波形性能仿真 |
2.4.1 带外辐射性能 |
2.4.2 接收SER性能 |
2.4.3 松散上行同步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GFDM系统自干扰性能优化 |
3.1 引言 |
3.2 GFDM频域调制与解调模型 |
3.2.1 GFDM频域调制算法 |
3.2.2 GFDM频域解调算法 |
3.3 GFDM自干扰模型 |
3.3.1 GFDM时域自干扰模型 |
3.3.2 GFDM频域自干扰模型 |
3.3.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基于数据辅助的FD-USIC算法 |
3.4.1 频域单边串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 基于优化匹配滤波器的FD-BSIC消除算法 |
3.5.1 频域双边串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6 基于主动干扰对消的FD-PIC算法 |
3.6.1 发射端频域并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6.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星GFDM系统低峰均比波形设计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卫星GFDM系统PAPR性能理论分析与仿真 |
4.2.1 GFDM架构PAPR分布性能理论分析 |
4.2.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传统GFDM峰均比抑制算法 |
4.3.1 信号预失真法 |
4.3.2 编码类算法 |
4.3.3 概率类算法 |
4.4 基于CAZAC序列扩展的GFDM-CDMA低峰均比波形设计 |
4.4.1 GFDM-CDMA波形调制解调算法流程 |
4.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5 基于子符号扩展和优化预编码的GFDMA低峰均比波形设计 |
4.5.1 子符号扩展预编码GFDMA波形调制解调流程 |
4.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卫星GFDM系统定时同步性能优化 |
5.1 引言 |
5.2 时偏和频偏对GFDM系统影响 |
5.2.1 符号定时偏移与载波频率偏移对GFDM系统影响 |
5.2.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传统GFDM定时同步算法 |
5.3.1 基于循环前缀的自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
5.3.2 基于内嵌同步序列的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
5.4 基于差分互相关的抗频偏GFDM定时同步算法 |
5.4.1 基于差分互相关的GFDM定时同步算法流程 |
5.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5 基于PN加权ZC序列的抗频偏GFDM-CDMA波形 |
5.5.1 基于PN加权ZC序列的GFDM-CDMA波形调制解调流程 |
5.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FPGA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同步捕获 |
1.2.2 分集合并技术 |
1.2.3 均衡技术 |
1.3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同步捕获技术和自动增益控制技术 |
2.1 短波通信的传播特性 |
2.1.1 噪声干扰 |
2.1.2 多径效应 |
2.1.3 衰落 |
2.1.4 多普勒频移和多普勒扩展 |
2.2 单载波串行数据传输系统 |
2.2.1 单载波串行数据传输系统结构 |
2.2.2 短波多通道同步捕获的设计方案 |
2.3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
2.3.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2.3.2 基2时间抽取FFT算法 |
2.3.3 维诺格拉德傅里叶变换算法 |
2.4 同步捕获算法 |
2.4.1 同步前导序列 |
2.4.2 希尔伯特变换 |
2.4.3 加窗 |
2.4.4 分段匹配滤波 |
2.4.5 FFT的相关峰 |
2.4.6 频偏估计 |
2.5 自动增益控制 |
2.5.1 自动增益控制原理 |
2.5.2 基于码元幅度自然对数的数字AGC |
2.5.3 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分集合并技术与频域Turbo均衡技术 |
3.1 分集合并技术 |
3.1.1 分集技术 |
3.1.2 合并技术 |
3.2 频域Turbo均衡 |
3.2.1 频域Turbo均衡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MMSE的频域Turbo均衡 |
3.2.3 基于SIC的频域Turbo均衡 |
3.3 均衡前合并与均衡后合并比较 |
3.3.1 均衡后合并方法 |
3.3.2 均衡前合并方法 |
3.3.3 仿真结果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FPGA模块的实现 |
4.1 基本实现环境 |
4.2 系统模型 |
4.3 同步捕获模块 |
4.3.1 希尔伯特变换模块 |
4.3.2 数据缓存模块 |
4.3.3 分组相关模块 |
4.3.4 DIT-FFT模块 |
4.3.5 峰值判决模块 |
4.4 均衡前合并的频域Turbo均衡模块 |
4.4.1 MMSE频域均衡模块 |
4.4.2 SIC频域均衡模块 |
4.4.3 LDPC译码器模块 |
4.5 数字AGC模块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低空网络化弹药高效地空直扩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空网络化弹药研究现状 |
1.2.2 直扩数据链技术研究现状 |
1.3 地空直扩通信发展面临的挑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低空网络化弹药地空通信机理 |
2.1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传输方案 |
2.1.1 弹载平台上行链路传输方案 |
2.1.2 弹载平台下行链路传输方案 |
2.2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工作频率的选择 |
2.3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调制方式的选择 |
2.4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伪随机序列族 |
2.5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门限技术 |
2.5.1 固定门限检测技术 |
2.5.2 自适应门限检测技术 |
2.6 弹载平台数据通信链路同步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载平台地空直扩通信伪随机序列优选策略 |
3.1 伪随机序列相关函数和重要理论界 |
3.2 伪随机序列评价指标研究 |
3.3 伪随机序列优选策略 |
3.3.1 考虑多普勒、时延及数据调制的相关函数 |
3.3.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 伪随机序列优选策略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载平台地空直扩通信自适应门限技术 |
4.1 地空直扩通信门限自适应原理 |
4.2 时间/非相干累加量(?)_(AC)~L分析模型 |
4.2.1 平均捕获时间目标函数 |
4.2.2 非相干累加量求解 |
4.3 分析模型仿真与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弹载平台地空直扩通信高效同步算法 |
5.1 弹载平台新体制信号特性分析 |
5.1.1 BOC调制技术 |
5.1.2 MBOC调制技术 |
5.2 弹载平台新体制信号同步方法 |
5.2.1 BOC信号同步算法 |
5.2.2 CBOC信号无模糊捕获算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弹载平台地空通信差分自编码体制 |
6.1 DSESS自编码扩谱体制 |
6.2 三种跳码扩谱体制的比较 |
6.3 DSESS抗截获性 |
6.3.1 DSESS抗载波估计性能 |
6.3.2 DSESS抗码周期估计性能 |
6.3.3 DSESS抗码速率估计性能 |
6.3.4 DSESS抗码序列估计性能 |
6.3.5 DSESS抗跳码图案估计性能 |
6.3.6 DSESS抗相关干扰能力性能 |
6.4 DSESS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捕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
1.1.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
1.1.2 跳频扩频系统 |
1.1.3 跳时扩频系统 |
1.1.4 混合扩频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直扩系统同步捕获原理 |
2.1 直扩系统特点 |
2.1.1 直扩系统性能指标 |
2.1.2 直扩信号分析 |
2.2 直扩系统的伪随机序列 |
2.2.1 m序列 |
2.2.2 M序列 |
2.2.3 Gold序列 |
2.3 直扩系统同步捕获方法 |
2.4 基于门限判决的捕获算法分析 |
2.4.1 AWGN信道下的捕获性能分析 |
2.4.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相关峰值位置判决的PN码捕获算法分析 |
3.1 多相关峰值位置判决算法 |
3.1.1 基于FFT频域相关改进的伪码捕获 |
3.1.2 多相关峰值位置判决算法模型 |
3.2 在AWGN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3.2.1 理论推导 |
3.2.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3.3 在Rayleigh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3.3.1 理论推导 |
3.3.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3.4 在Rician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3.4.1 理论推导 |
3.4.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噪声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
4.1 高斯序列扩频系统实现原理 |
4.1.1 高斯序列时域特点 |
4.1.2 高斯序列频域特点 |
4.1.3 高斯序列的产生方法 |
4.2 系统模型 |
4.3 在AWGN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4.3.1 理论推导 |
4.3.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4.4 在Rayleigh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4.4.1 理论推导 |
4.4.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4.5 在Rician信道下捕获性能分析 |
4.5.1 理论推导 |
4.5.2 数值和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贡献 |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6)扩频通信中Rake接收机研究及数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2 扩频通信及无线信道 |
2.1 扩频通信的原理 |
2.2 直接序列扩频 |
2.3 伪随机码 |
2.4 移动通信信道 |
2.4.1 无线传播中的多径衰落 |
2.4.2 多径衰落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2.4.3 多径信道模型 |
2.4.4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传统接收机的误码率的数值分析 |
2.5 分集接收 |
2.6 Rake 接收机的原理及误码性能的数值分析 |
2.6.1 Rake 接收机的叉指信号合并准则 |
2.6.2 Rake 接收机瑞克叉指数的选择 |
2.6.3 扩频带宽的选择 |
2.6.4 Rake 接收机误码性能的数值分析 |
2.7 Rake 接收机的Matlab 系统仿真 |
3 基于DMF 的Rake 接收机 |
3.1 同步的定义 |
3.2 直扩系统捕获的基本实现方法 |
3.2.1 并行捕获法 |
3.2.2 串行捕获法 |
3.2.3 基于匹配滤波器的捕获法 |
3.3 单驻留和双驻留相关捕获系统 |
3.4 匹配滤波器的结构 |
3.5 基于DMF 的Rake 接收机相关捕获系统 |
3.5.1 基于DMF 的Rake 接收机的结构 |
3.5.2 Rake 接收机捕获性能分析 |
3.5.3 Rake 接收机平均捕获时间仿真及分析 |
3.5.4 Rake 接收机的捕获概率和虚警概率 |
3.5.5 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仿真及分析 |
4 Rake 接收系统的数字化实现 |
4.1 系统工作参数及指标 |
4.2 发送端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PN 码的产生和扩频调制 |
4.2.2 成形滤波器 |
4.2.3 数字上变频 |
4.2.4 多径干扰和高斯白噪声 |
4.3 接收端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数字下变频 |
4.3.2 级联积分梳状滤波器 |
4.3.3 数字匹配滤波器 |
4.3.4 基于DMF 的Rake 接收机 |
4.4 系统仿真 |
5 FPGA 硬件实现和系统测试 |
5.1 FPGA 设计流程 |
5.2 系统芯片选取 |
5.3 FPGA 硬件调试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数字化直扩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基本理论 |
2.1 扩展频谱通信基本原理 |
2.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
2.2.1 直扩系统基本原理 |
2.2.2 直扩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2.3 伪随机序列 |
2.4 数字匹配滤波器(DMF) |
2.5 直扩系统仿真 |
2.5.1 直扩系统框图 |
2.5.2 系统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直扩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传统DMF 捕获系统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 |
3.2 改进DMF 结构及性能 |
3.2.1 改进DMF 结构 |
3.2.2 改进DMF 捕获系统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 |
3.2.3 结论 |
3.3 自适应门限技术 |
3.3.1 恒虚警检测法 |
3.3.2 自动判决门限电平控制电路 |
3.4 载波同步技术 |
3.4.1 数字COSTAS 环原理 |
3.4.2 改进的数字COSTAS 环 |
3.5 本章小结 |
4 直扩系统关键模块FPGA 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指标及参数 |
4.2 发射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差分编码 |
4.2.2 扩频码发生器与扩频调制 |
4.2.3 成形滤波器 |
4.2.4 数字上变频 |
4.3 接收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数字下变频与载波同步 |
4.3.2 数字匹配滤波器(DMF) |
4.3.3 解扩单元 |
4.3.4 ADTLC 电路 |
4.3.5 差分译码 |
4.4 系统联合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 |
5.1 芯片选型 |
5.1.1 FPGA 主芯片 |
5.1.2 D/A 与A/D 芯片 |
5.2 硬件电路制作 |
5.3 硬件电路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干扰环境下直扩系统中DMF捕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DMF的信号模型和捕获原理 |
3 基于DMF的伪码捕获的性能分析 |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9)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直扩系统抵抗多径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多径衰落补偿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多径信道的特性和建模 |
2.1 多径信道基本特性 |
2.1.1 多径信道的建模 |
2.1.2 多径信道的参数 |
2.1.3 多径信道的分类 |
2.2 实际信道的特性 |
2.3 多径信道的仿真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扩系统抵抗多径能力分析 |
3.1 理想直扩系统抗多径干扰的基本理论 |
3.2 理想直扩系统抗多径能力的影响因素 |
3.2.1 不同信道特性下直扩系统抵抗多径性能分析 |
3.2.2 扩频码部分自相关性对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的影响 |
3.2.3 扩频码速率对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的影响 |
3.2.4 扩频码型对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的影响 |
3.3 多径信道对直扩系统捕获环路的影响 |
3.4 多径信道对直扩系统跟踪环路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PGA可实现的仿真系统 |
4.1 仿真系统发射机模型 |
4.1.1 数据源与串并模块 |
4.1.2 双路差分编码模块 |
4.1.3 扩频码产生模块与载波产生模块 |
4.2 仿真系统信道模型 |
4.3 仿真系统接收机模型 |
4.3.1 载波清除模块 |
4.3.2 本地PN码产生与调整模块 |
4.3.3 扩频码同步模块 |
4.3.4 差分解调模块 |
4.3.5 并串转换模块与误码计算模块 |
4.4 仿真系统参数的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径信道下接收机补偿算法与系统仿真 |
5.1 直扩仿真系统的参数及性能仿真 |
5.1.1 直扩仿真系统与多径信道的参数 |
5.1.2 多径信道下系统性能仿真 |
5.2 系统参数的优化 |
5.2.1 提高传输码速率 |
5.2.2 提高对码片的采样速率 |
5.3 捕获环路算法的优化 |
5.3.1 捕获检测验证算法的优化 |
5.3.2 捕获搜索算法的优化 |
5.4 跟踪环路算法的优化 |
5.4.1 窄相关技术 |
5.4.2 ELS技术 |
5.4.3 MEDLL技术 |
5.5 其他对多径的补偿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直扩系统抵抗多径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多径衰落补偿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多径信道的特性和建模 |
2.1 多径信道基本特性 |
2.1.1 多径信道的建模 |
2.1.2 多径信道的参数 |
2.1.3 多径信道的分类 |
2.2 地-空信道和海面信道的特性 |
2.2.1 地-空信道和海面信道模型 |
2.2.2 多普勒频移的计算 |
2.3 多径信道的仿真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扩系统抵抗多径能力分析 |
3.1 理想直扩系统抗多径干扰的基本理论 |
3.2 理想直扩系统抗多径能力的影响因素 |
3.2.1 不同信道特性下直扩系统抵抗多径性能分析 |
3.2.2 扩频码速率对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的影响 |
3.2.3 扩频码型对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的影响 |
3.3 多径信道对直扩系统捕获环路的影响 |
3.4 多径信道对直扩系统跟踪环路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仿真及抗多径补偿方法研究 |
4.1 直扩仿真系统的设计及性能仿真 |
4.1.1 直扩仿真系统的设计 |
4.1.2 直扩仿真系统的参数 |
4.1.3 多径信道下系统性能仿真 |
4.2 系统参数的优化 |
4.2.1 提高传输码速率 |
4.2.2 提高对码片的采样速率 |
4.3 捕获环路算法的优化 |
4.3.1 捕获检测验证算法的优化 |
4.3.2 捕获搜索算法的优化 |
4.4 跟踪环路算法的优化 |
4.4.1 窄相关技术的原理和仿真 |
4.4.2 ELS技术和MEDLL技术 |
4.5 其他对多径的补偿方法 |
4.5.1 Rake接收机技术 |
4.5.2 信道编码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DMF捕获系统频率选择性信道下捕获性能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 申冰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 杨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3]短波多通道分集合并系统中FPGA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杨华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低空网络化弹药高效地空直扩通信技术研究[D]. 费顺超. 沈阳理工大学, 2018(04)
- [5]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捕获技术研究[D]. 董立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6]扩频通信中Rake接收机研究及数字化设计[D]. 方丹. 重庆大学, 2010(03)
- [7]数字化直扩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丽丽. 重庆大学, 2010(03)
- [8]干扰环境下直扩系统中DMF捕获性能研究[J]. 张爱民,韩方景. 航空电子技术, 2008(03)
- [9]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D]. 关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 [10]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D]. 潘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