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HIGH HEMAGGLUTINATION STATE, BLOOD-SUGAR-RAISING HORMONE AND IMMUNOCYTE FACTOR LEVELS IN TYPE-II DIABETES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0)在《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清浊益肾汤对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以及血糖、血脂、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的影响,来评价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浊益肾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和观察周期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因失访脱落1例,治疗组因未按规定服药剔除1例。实际完成研究的患者共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34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及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64.7%,治疗组88.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1清浊益肾汤能有效改善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2清浊益肾汤能有效控制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3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显着,且具有安全性。图0幅;表12个;参147篇。
岑文[2](2019)在《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灸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IR水平,同时对比说明针灸治疗与常规饮食运动疗法的优异。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疗程为8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中脘、气海及双侧天枢、水道、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大横、支沟、带脉,温和灸取穴选双侧丰隆、足三里,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观察对象于治疗前,4个疗程结束后1天以及疗程结束1月后观察指标: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体脂率(F%)、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同时评估脾虚痰湿证的证候积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文中以lnIAI行统计学分析,下同)、TG、TC、LDL-C、HDL-C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2)疗程结束1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腰围、WHtR、F%、FPG、FINS、HOMA-IR、IAI、TG、TC、LDL-C、HDL-C仍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FPG、FINS、HOMA-IR、IAI、TG、TC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腰围、WHtR、F%、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对照组WHR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1月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能改善WHR(P<0.05),疗程结束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区别(P>0.05)。(4)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WHR,FP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肥胖体征,以及IR相关及血脂相关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尤其在减轻体重,减少腰围、WHtR,改善FPG、FINS,调节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这些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效应。
袁峰,闫镛[3](2011)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和显着特征,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还与相关的并发症有密切关系,所以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本文将近年来采用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宋柏林[4](2011)在《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一种与环境和遗传有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95%为2型糖尿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功能不全是其发病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并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和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中心型肥胖更是导致发病的关键。肥胖患者体内血浆脂质含量明显升高,说明肥胖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脂质代谢紊乱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5%糖尿病患者为超重或肥胖,90%伴脂代谢紊乱。近年来研究表明,肥胖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慢性炎症反应的主要起始部位在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阻碍胰岛素信号转导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脂肪组织的炎症来实现减重、降糖,进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阴阳平衡的基础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研究表明,传统中医疗法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小的作用特点和优势,在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课题结合中医古今医家针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关键为“六郁和络滞”,而在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上,认为脂代谢紊乱及脂肪组织炎症可能是引起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技术检测了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组织中脂联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观察了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1β、脂肪基因FTO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了血糖、血脂、FFA、TNF-α、IL-6、CRP水平变化情况,旨在观察推拿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从而为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结论如下:(1)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减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小腰围,具有较好的减肥疗效,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2)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显着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TG、TC、FFA及HOMA-IR水平,具有较好的降糖、调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3)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显着降低TNF-α、IL-6、CRP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4)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上调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5)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6)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可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1β及FTO mRNA的表达,起到减肥,调节脂代谢紊乱,减轻炎症反应,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这种作用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7)推拿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为:①减轻体重,有效纠正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②直接抑制炎症因子或通过降低血糖、血脂含量,减轻体重,解除糖、脂毒性刺激,从而消除或控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③推拿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小板活化状态,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张健[5](2009)在《CVB病毒感染及免疫失衡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2型糖尿病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过去的30年中,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作为胰岛β细胞损伤的可能原因被广泛研究。本文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及糖尿病人外周血中柯萨奇病毒CVB3-IgM、CVB4-IgM、CVB5-IgM的阳性率的测定,探讨病毒及其诱发的免疫机制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并分离了300例2型糖尿病病人和300例健康查体者的空腹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柯萨奇病毒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10、IL-12、IL-18、TNF-α、IFN-γ等的情况,并将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和比较,以期发现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依据。结果:1.T2DM病例组中经检测有CVB-IgM阳性20例,CVB感染率为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CVB阳性3例),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病例组检测出的20例CVB-IgM阳性者中,CVB3-IgM阳性2例,构成比10%;CVB4-IgM阳性13例,构成比65%;CVB5-IgM阳性5例,构成比2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病例组中IL-1β、IL-6、IL-10、IL-12、IL-18、TNF-α、IFN-γ的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其中IL-1β、IL-6、IL-18、TNF-α、IFN-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IL-12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检测出的CVB-IgM阳性者23例与根据具有对照标准选择的CVB-IgM阴性者23例的血清进行IL-1β、IL-6、IL-10、IL-12、IL-18和TNF-α、IFN-γ测定值比较,发现CVB-IgM阳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其中IL-1β、IL-6、IL-18、TNF-α、IFN-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IL-12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型糖尿病组经住院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血清测定相比,IL-1β、IL-6、IL-10、IL-12、IL-18、TNF-α、IFN-γ的测定值水平低于治疗前,其中IL-1β、IL-6、IL-18、TNF-α、IFN-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IL-12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2DM病人血清中IL-1β、IL-6、IL-10、IL-12、IL-18、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治疗后,病例组的细胞因子水平相对治疗前有所下降,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某些作用,其水平在病程及治疗中的变化对于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较高的CVB感染概率,表明CVB感染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所致的胰岛β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王斌胜[6](2009)在《化浊行血兼以温阳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阐述血浊的理论体系,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探讨化浊行血兼以温阳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临床研究将6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治疗组(33例)和罗格列酮对照组(32例),疗程为8周,分别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疗效,中医症候疗效,腰围、腰臀比、体重及体重指数疗效,血脂、血糖、血压、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疗效。实验研究将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对照组给于基础饲料,其余三组给于高脂高盐饮食,连续喂养8周造模成功后中药组给于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西药组给于罗格列酮,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于生理盐水各治疗4周,各组治疗期间饮食同前,分别观察各组体重、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瘦素、血清TNF-α及内脏脂肪水平变化。结果:临床研究表明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能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水平,减轻腰围、腰臀比、体重及体重指数,效果优于罗格列酮;而罗格列酮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则优于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实验研究表明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与罗格列酮均能明显降低MS大鼠血脂、血糖、TNF-α及LP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可有效降低MS大鼠体重及内脏脂肪,且作用明显优于罗格列酮。结论:阳虚血浊是MS的基本病机,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可明显改善MS患者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糖脂代谢及血压异常;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体重、减少内脏脂肪、调节脂肪因子、控制炎症状态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宋莉丽[7](2008)在《益气养阴,化瘀祛浊中药抗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瘀祛浊法抗糖尿病(DM)大鼠低度炎症及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中医药的推广提供有效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的实验模型。通过高糖、高脂、胆固醇、胆酸盐等膳食方法喂饲一个月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的病理模型。并设正常组、空白模型对造组、AS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预防、治疗组。预防组在给予高糖高脂膳食的同时立即给予中药。AS对照组不给高糖、不注射链脲佐菌素。各组成模后治疗8周。并与福辛普利进行对照比较。2、各组大鼠实验12周后处死,提取血清、主动脉、通过生化、放免、免疫组化、RT—PCR法及蛋白印迹杂交法进行研究。观察本实验药对血糖、血脂、IL—6、TNF-α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PAI—1的表达。光镜观察动脉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增生情况。蛋白印迹杂交及RT—PCR检测:TGF—β、PAI—1、PPARr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益气养阴,化瘀祛浊中药能降低早期DM大鼠血糖;降低TG、TC、LDL-C;预防组能抑制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预防组能抑制PAI—1的表达。光镜观察:中药组可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的完整,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RT-PCR显示:能抑制TGF—β、PAI—1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强PPARr蛋白及基因表达。均P<0.01。结论:1、调节血糖、脂代谢的紊乱;2、降低PAI-1,改善循环;3、抑制炎性因子IL-6、TNF-α的表达;4、抑制血管TGF—β、PAI—1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强PPARr蛋白及基因表达。5、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的完整,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6、该中药对早期DM大鼠的大血管有保护作用。防治DM大鼠大血管病。
王世东[8](2007)在《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其众多的患病人数和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很有希望取得突破的研究热点。目的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导师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提出2型糖尿病存在火热耗伤正气的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清热益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清热、益气中药配伍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益气治法的治疗作用机制,为建立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新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进展、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总结。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现状,并对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壮火食气”病机假说和清热泻火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探索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验研究:以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以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结果①建立动物模型:制作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等特征,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有胰岛素抵抗,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②药物作用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于模型动物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效果与对照药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的模型动物胰腺内胰岛数目较少,胰岛形态欠规则,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细胞缺失、塌陷,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治疗能减轻胰岛病理形态损害。胰岛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胞浆中胰岛素染色颗粒减少,β细胞浅染,细胞排列松散,分布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虚状态,在用药后上述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作用机制研究:在药效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血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TNF-α水平,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TNF-α水平,解除由TNF-α导致的对脂肪和肌肉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抑制、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第二信使的活化抑制、刺激脂肪分解以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FF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FFA水平,作用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作用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高FFA的脂毒性作用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异常。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方法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上调模型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其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中的PPARγ,上调其基因表达,降低FFA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轻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FFA、高TNF-α形成的糖脂毒性,减轻胰岛病理改变,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本研究从不同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壮火食气”病机特点和清热益气治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研究思路。
荣娜[9](2007)在《小檗碱促进獭兔生长代谢、盲肠微生物活力及免疫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小檗碱(Berberine,BER)作为促生长代谢调节剂添加到日粮中,研究其对獭兔生长代谢、盲肠微生态及免疫性能的影响。第一章:小檗碱促进獭兔生长代谢的研究本章将40只獭兔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定量饲喂配合精料150g/只,试验1、2、3组,分别在配合精料中添加BER 10、20、30mg/Kg,每组10只,单笼饲养,试验期2个月。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剂量BER对獭兔内分泌代谢、血清理化指标、生长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1、2、3组能改善獭兔血清激素水平。饲喂BER后第50天,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激素指标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分别提高10.13%(P>0.05),17.3%(P<0.05),14.7%(P<0.05);甲状腺素(T4),分别提高1.56℅(P﹥0.05),22.7℅(P<0.05),21.7℅(P<0.05);胰岛素(Insulin),分别提高12.7%(P>0.05),82.8%(P<0.01),54.0%(P<0.05);胰高血糖素(Gluc.),分别降低17.6%(P>0.05),24.9(P>0.05),21.1%(P>0.05):CT分别提高10.3%(P>0.05),25.1 %(P<0.05),21.1%(P>0.05);PTH分别提高16.5%(P>0.05),38.3%(P<0.05),12.7% (P>0.05);IL-2分别提高14.0%(P<0.05),21.5%(P<0.01),20.5%(P<0.01);生长激素分别提高29.4(P>0.05),115.2(P<0.05), 115.2(P<0.05)。血糖水平分别降低5.24℅(P﹥0.05),14.6℅(P﹤0.05),12.8℅(P<0.05);血清总胆固醇分别低38.6℅(P<0.05),55.0℅(P﹤0.01),15.0℅(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分别提高34.0℅(P>0.05),37.7℅(P﹤0.05),12.0℅(P>0.05);血清钙分别提高18.7℅(P﹥0.05),31.1℅(P<0.05),26.0℅(P<0.05);血清磷分别提高3.89℅(P﹥0.05),14.3℅(P﹥0.05),8.19℅(P﹥0.05);血清氨氮分别增加0.37℅(P>0.05),0.12℅(P>0.05)和下降0.25℅(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增加9.64℅(P<0.05),12.4℅(P﹤0.05),11.1℅(P<0.05);体增重分别增加25.7℅(P﹥0.05),72.0℅(P<0.05),44.4℅(P﹥0.05);平均采食青干草量分别增加20.4℅(P>0.05),39.6℅(P<0.05),33.4℅(P>0.05);饲料转化率各组差异均不显着。第二章:日粮添加小檗碱对獭兔盲肠微生物活力的影响本章将20只獭兔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定量饲喂配合精料,试验1、2、3组分别在配合精料中添加BER 10、20、30mg/Kg,每组5只,单笼饲养,安装盲肠瘘管。了解BER对盲肠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3组的盲肠pH值差异不显着;微生物脱氢酶总活力(TDHA)动态测定中, 12:00处试验1、2组差异极显着(P<0.01),在18:00处试验2组差异显着(P<0.05),总体水平,试验1、2组差异显着(P<0.05);微生物总蛋白(MCP),在6:00处试验2组差异显着性提高20.36%(P<0.05),其余各点没有显着性变化;NH3-N水平,3个试验组的平均值分别降低1.32%,2.84%,2.44%,差异均不显着,动态变化规律相似。第三章:小檗碱改善獭兔免疫性能的研究本章将28只獭兔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定量饲喂配合精料,试验1、2、3组分别在配合精料中添加BER 10、20、30mg/Kg,每组7只,单笼饲养,试验期2个月。研究BER对獭兔血清中鸡新城疫(ND)疫苗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效价水平和血清溶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ND血凝抑制抗体水平在免疫后7天,试验2、3组显着性提高(P<0.05, P<0.01);免疫后12天,试验1、2组显着性提高(P<0.05, P<0.01);免疫后17天,3个试验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后22天,试验1组显着性提高(P<0.05);其它差异均不显着(P>0.05)。BER对獭兔血清溶菌酶含量没有显着性影响。
程井军[10](2007)在《电针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逐渐增多。其病理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中,游离脂肪酸过多、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相关性损害等是其重要的病理环节。已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脂肪性肝炎与NF-κB、PPAR r的相关性研究文献较少,有必要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r(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 r)与NASH之间的关系。NASH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药在治疗NASH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导师孙国杰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认为NASH多因长期过食肥甘、体胖少动、七情内伤,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痰湿内聚,郁久化热,阴精暗耗,终至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治宜补益肝肾、健脾利湿、化痰逐瘀,穴选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我们应用电针刺激患者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现电针具有明显的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经典NASH动物模型,结合已有的关于NASH的研究成果,用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探讨NASH状态下肝组织NF-κB和PPARrmRNA的表达情况,阐明电针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NASH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称重标记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2只;造模组36只。正常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实验依据范建高经典造模方法(标准饲料的基础上加2%胆固醇、13%猪油)复制NASH动物模型。12周后,从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2只,造模组随机抽取6只,肝脏病理切片证实造模成功后,取剩余30只造模组大鼠称重,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电针组10只,药物组10只。正常组不进行电针和药物治疗,同前普通饲料喂养4周;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和药物治疗,同前高脂饲料喂养4周。针刺组取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大鼠针灸穴位定位方法及拟人比照法定位,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自第12周开始每天治疗1次,连续6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4周;药物组,自第12周开始每天以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250mg/kg.d的水溶液灌胃,继前高脂饲料喂养4周。各组大鼠在实验第16周隔夜空腹以2%戊巴比妥钠按2ml/kg量麻醉,经下腔静脉采血,迅速按常规分离血清;摘取肝脏。观察动物体重、食欲、行为、状态、毛发及死亡情况,计算肝指数(肝脏湿重/体重×100%);采用Olympus 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TG、TC、FFA、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NF-α、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x FINS)/22.5);肝组织匀浆生化测定MDA、SOD;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检测NF-KB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PARrmRNA;将肝组织用4℃生理盐水冲洗,在肝脏最大叶距边缘5mm处取小块肝组织,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普通病理变化。另取1mm3肝组织,2.5%戊二醛及1%锇酸双固定,梯度酒精脱水,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HITACHI H7500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成功复制大鼠NASH模型。与空白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肝指数明显降低(P<0.05),炎症活动程度皆有明显改善(P<0.05);血清ALT、AST明显降低(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肝组织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电针组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形态结构改善。2模型组血清TG、TC、FFA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增高(P<0.05);模型组比电针组显着增高(P<0.05);电针组血清TG、TC水平较之药物组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血清FFA水平较之电针组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SOD活性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MDA含量有下降趋势,有统4计学差异(P<0.05);而SOD活性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模型组血清TNF-α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增高(P<0.05);电针组血清TNF-α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电针组血清TNF-α水平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模型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增高(P<0.05);模型组比电针组增高(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模型组和药物组的NF-K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和电针组(P值均<0.05)。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肝组织PPAR r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P值均<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 r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电针组(P<0.01)。结论氧化应激进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和肝损伤,最终引起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启动肝脏炎症反应;在NASH状态下NF-κB活性增强、PPAR rmRNA表达减弱,显示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电针具有多靶位治疗NASH的作用:①电针能明显降低NASH大鼠肝指数,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及肝功能。②电针能降低血清脂质水平、减轻FFA的肝脏毒性、改善肝脏对脂质代谢的调节、减轻肝脏炎症反应。③电针能够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④电针能降低TNF-α的表达,减少细胞因子相关性损害。⑤电针能改善NASH大鼠IR状态。⑥电针能够抑制NF-KB的活性、促进PPARrmRNA表达。电针治疗NASH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腧穴-经络-脏腑相关性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调节实现的。
二、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HIGH HEMAGGLUTINATION STATE, BLOOD-SUGAR-RAISING HORMONE AND IMMUNOCYTE FACTOR LEVELS IN TYPE-II DIABETES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HIGH HEMAGGLUTINATION STATE, BLOOD-SUGAR-RAISING HORMONE AND IMMUNOCYTE FACTOR LEVELS IN TYPE-II DIABETES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收集 |
1.1.2 治疗方法 |
1.1.3 观察指标 |
1.1.4 疗效判定标准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临床资料分析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1.3 讨论 |
1.3.1 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的立题依据 |
1.3.2 治法方药及药物分析 |
1.3.3 疗效分析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患者依从性 |
1.4.2 中医辨证 |
1.4.3 不足与展望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1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 |
2.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
2.1.3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 |
2.1.4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2.2.2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1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1.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和评估 |
1.2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评估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现状 |
2.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危害 |
3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 |
3.1 现代医学研究 |
3.2 传统医学研究 |
4 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现状 |
4.1 现代医学治疗 |
4.2 传统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针灸常见意外情况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其他记录 |
3.4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至表5) |
4.2 治疗结果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饮食运动疗法对于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2 腹型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 |
3 针灸处方分析 |
3.1 针刺处方 |
3.2 温和灸处方 |
4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对比 |
5 针灸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
2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 的影响 |
3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5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
讨论 |
1 中医对肥胖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的探讨 |
2 推拿治疗肥胖2 型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
3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
4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CRP 的影响 |
5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7 推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 型糖尿糖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CVB病毒感染及免疫失衡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目录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化浊行血兼以温阳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 血浊的理论和文献研究 |
1.1 血浊理论的内涵 |
1.1.1 血浊的定义 |
1.1.2 血浊的病因 |
1.1.3 血浊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
1.1.4 血浊的致病机理 |
1.1.5 血浊的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
1.1.6 血浊的治疗 |
1.2 血浊的历史文献研究 |
1.2.1 “浊”的历史文献研究 |
1.2.2 血浊理论渊源 |
1.3 血浊的现代文献研究 |
2 阳虚血浊为代谢综合证重要病机 |
2.1 血浊为代谢综合征基本病机 |
2.1.1 代谢综合征是血浊证的具体表现 |
2.1.2 血浊为代谢综合征各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 |
2.1.3 血浊对代谢综合征各主要组分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推动作用 |
2.2 肾阳虚为代谢综合征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
临床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辨证标准 |
1.1.3 排除病例标准 |
1.1.4 纳入病例标准 |
1.1.5 脱落病例标准 |
1.1.6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组方法 |
1.2.2 干预措施 |
1.2.3 疗程 |
1.2.4 观察指标 |
1.2.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
2.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腰围、腰臀比、体重及体重指数疗效比较 |
2.5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脂、血糖、血压、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及其与阳虚血浊的关系 |
3.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3 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方剂分析 |
3.4 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作用机制分析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实验药品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IR 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体重的变化 |
3.2 血脂水平的变化 |
3.3 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
3.4 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 |
3.5 血清瘦素(LP)水平的变化 |
3.6 内脏脂肪的变化 |
4 讨论 |
4.1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
4.2 化浊行血汤加淫羊藿对MS 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7)益气养阴,化瘀祛浊中药抗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个人简历 |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三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实验二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病理的影响 |
实验三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实验四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实验五 清热益气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小檗碱促进獭兔生长代谢、盲肠微生物活力及免疫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第一章 小檗碱促进獭兔生长代谢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日粮添加小檗碱对獭兔盲肠微生态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檗碱改善獭兔免疫性能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电针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实验Ⅰ: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病理及肝功能改变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Ⅱ: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Ⅲ: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氧化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Ⅳ: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Ⅴ: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Ⅵ: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及PPARr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Ⅰ |
文献综述Ⅱ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申报课题情况 |
致谢 |
四、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HIGH HEMAGGLUTINATION STATE, BLOOD-SUGAR-RAISING HORMONE AND IMMUNOCYTE FACTOR LEVELS IN TYPE-II DIABETES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D]. 张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腹型单纯性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岑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A]. 袁峰,闫镛. 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 2011
- [4]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宋柏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CVB病毒感染及免疫失衡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D]. 张健.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6]化浊行血兼以温阳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斌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益气养阴,化瘀祛浊中药抗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及作用机理研究[D]. 宋莉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小檗碱促进獭兔生长代谢、盲肠微生物活力及免疫性能的研究[D]. 荣娜. 扬州大学, 2007(06)
- [10]电针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程井军.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肥胖的成因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