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妮,乔香瑞,吴岳[1](2021)在《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大部分具有典型而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同时伴有胸闷、心慌、心悸等。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一部分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而以晕厥、急性左心衰、休克、异位疼痛等为首发症状,这部分患者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其诊断难度增加,从而耽误了就诊时间,甚至出现漏诊、误诊,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报道了1例以"一过性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分析了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治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马飞虹[2](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陆宇[3](2021)在《养心舒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养心舒脉颗粒对稳定性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比心绞痛分级、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来观察其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2020.6月至2020.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及住院部治疗的50位气阴两虚证SCA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硝酸酯类、曲美他嗪、尼可地尔等,具体药物及药物剂量可结合患者病情调整),试验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养心舒脉颗粒,疗程3个月,统计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中医证候积分、SAQ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1.心绞痛分级比较:本项研究发现,对照组总有效人数19人,总有效率76%,试验组总有效人数24人,总有效率9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对中医症状总积分及中医总体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中医各单症积分比较时发现两组对改善胸闷、胸痛、心悸、头晕、气短、倦怠乏力、自汗、口眼干燥、失眠多梦均有效果(p<0.05),在改善盗汗、五心烦热症状方面效果不明显,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发现,试验组在改善胸闷、胸痛、气短、倦怠乏力、自汗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心悸、头晕、口眼干燥、失眠多梦症状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3.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照组与试验组均可显着改善PL、AS、AF、TS、DS积分(p<0.01),两组间对比发现试验组在改善各积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养心舒脉颗粒,可进一步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心绞痛分级、相关症状如胸闷、胸痛、气短、倦怠乏力等以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PL、AS、AF、TS、DS积分,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有确切效果,于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杨乐[5](2020)在《Mac-2结合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循环Mac-2结合蛋白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是一种以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局灶性血管疾病。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既与代谢紊乱相关,又是一个与炎症密切相关的动态过程,涉及内皮功能障碍、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内膜钙化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单核细胞渗入大、中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分化,其中一些细胞发生凋亡和继发性坏死,形成坏死核心,斑块易破裂形成临床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通过维持血管壁脂质稳态和调节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斑块巨噬细胞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表型,一般认为M1型巨噬细胞与炎症、易损斑块有关,M2型巨噬细胞被认为具有较厚的纤维帽,破裂风险较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以心外膜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为特征的病理过程。临床上将CHD分为两大类: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根据2018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定义,SCAD指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SCAD占CHD的大部分,其流行病学和发病率较难评估,总体而言在中年女性中较男性更常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了相反的特征,在老年男性中更为常见。SCAD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混合人群估测年死亡率为1.2%-2.4%,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约为0.6%-1.4%。一般而言,合并心力衰竭、LVEF降低,病变血管支数多,冠脉近端狭窄明显,缺血范围广,多器官功能受损,高龄,显着抑郁的患者其预后较差。预后评估是SCAD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SCAD尽管相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急性事件上来看是稳定的,但潜在的病理生理状态却并不一定稳定,甚至可能在任何时候变得不稳定。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准确处理这些“沉默的杀手”,对于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建立稳定可靠的SCAD患者的风险评估或者完善的二级预防体系是SCAD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SCAD患者主要根据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学(特别是心绞痛严重程度)及必要的无创/有创性检查方法(负荷心电图、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心脏核磁共振、冠脉CTA、冠脉造影等)进行预后评价。而SCAD患者不良预后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上述方法均不能直接识别不稳定斑块。目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方法主要包括有创性影像学检查、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和炎性标志物检测。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患者整个冠脉血管床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展、斑块形成、破裂及修复是时刻在进行的。无论是有创性还是无创性影像学检测方法,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展预测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目前尚无一种手段能够完全或者相对全面的反映上述过程。众所周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斑块形成、破裂中都有重要作用。炎性标志物在冠心病尤其是SCAD病人中的临床研究由来已久,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诊断和预后价值,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高危人群的筛选和预后的危险分层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Mac-2结合蛋白(Mac-2 binding protein,M2BP)是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半乳糖结合凝集素的结合蛋白,是一种分泌型的高度糖基化蛋白,是MSR富半胱氨酸结构域超家族成员,在血浆中易被检测到,是目前公认的病毒感染和癌症的生物标志物。体外研究中发现M2BP是一种可测且可溶的M1巨噬细胞标志物。临床研究中发现M2BP在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表达上调并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呈正相关,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反映隐匿性动脉硬化。在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表明,和健康人群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2BP水平高表达,在ACS患者中M2BP水平较SCAD明显升高,且M2BP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上述研究虽初步揭示了 M2BP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并未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目前也缺乏M2BP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数据,且没有完善的SCAD患者风险评估体系。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目的在于探索M2BP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过程中的致病机制,探讨循环M2BP水平对SCA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基于循环M2BP水平建立SCAD患者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第一部分M2B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1.M2BP基因敲除对ApoE-/-小鼠主要代谢指标、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及斑块成分的影响实验动物为ApoE-/-小鼠及M2BP-/-+ApoE-/-双基因敲除小鼠,均为8-10周龄,雄性。适应性喂养2周后过渡至高脂喂养12周。在开始高脂饮食喂养前和高脂饮食喂养后12周,采用眼球取血法取两种小鼠的血清,检测比较两组小鼠的体重和主要血脂成分水平。应用RT-PCR比较高脂饮食喂养前后ApoE-/-小鼠M2BP mRNA水平的变化。剪取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段于冻存管中,液氮速冻,保存于-80℃冰箱,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Image pro plus软件分析比较ApoE-/-小鼠和M2BP-/-+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分离心脏、主动脉和周围组织,剪下心脏。部分样本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48小时,之后石蜡包埋,通过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两组小鼠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分。2.M2BP基因敲除对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MDMs)迁移活性以及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以及迁移的影响1)应用Western blot 比较未分化的THP-1细胞和活化分化成为巨噬细胞之后M2BP蛋白表达水平。2)应用transwell趋化实验,分别比较ApoE-/-小鼠和M2BP-/-+ApoE-/-小鼠在有无MCP-1作为化学趋化剂时的迁移能力和活性。3)细胞粘附实验比较ApoE-/-小鼠和M2BP-/-+ApoE-/-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粘附能力。4)对ApoE-/-小鼠和M2BP-/-+ApoE-/-小鼠应用布鲁尔巯乙酸盐作为诱导剂(2 mL,浓度为3%)分别制作两组腹膜炎的活体小鼠模型,定向诱导活体小鼠循环中单核细胞向腹膜后定向聚集,模拟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3天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灌洗液。应用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11b标记巨噬细胞并计数。3.M2BP对于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的影响及相应BMDMs迁移活性以及与粘附能力的比较1)Western blot 比较 ApoE-/-小鼠和 M2BP-/-+ApoE-/-小鼠 MAPK 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2)细胞粘附实验比较不同浓度的rhM2BP(0、0.5、1、5 ug/ml)体外刺激对于ApoE-/-小鼠BMDMs粘附的影响。3)应用transwell趋化实验比较不同浓度的rhM2BP(0、0.5、1、5 ug/ml)体外刺激对于ApoE-/-小鼠BMDMs迁移的影响。4)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rhM2BP(0、0.5、1、5 ug/ml)体外刺激的ApoE-/-小鼠BMDMs的p38-MAPK的磷酸化激活情况。5)构建ApoE-/-+Lenti-p38小鼠模型:高脂喂养8周的ApoE-/-小鼠,尾静脉注射200ul含有107TU的p38MAPK-shRNA慢病毒。之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分离、培养小鼠BMDMs。6)Western blot 检测 ApoE-/-小鼠、M2BP-/-+ApoE-/-小鼠及ApoE-/-+Lenti-p38小鼠BMDMs p38-MAPK的磷酸化活化程度。7)Transwell 趋化实验比较 ApoE-/-小鼠、M2BP-/-+ApoE-/-小鼠及ApoE-/-+Lenti-p38 小鼠 BMDMs 迁移能力。8)细胞粘附实验比较ApoE-/-小鼠、M2BP-/-+ApoE-/-小鼠及ApoE-/-+Lenti-p38 小鼠 BMDMs 与 HUVECs 的粘附能力。9)应用布鲁尔巯乙酸盐作为诱导剂,制作ApoE-/-小鼠、M2BP-/-+ApoE-/-小鼠及ApoE-/-+Lenti-p38小鼠活体腹膜炎模型,比较三组小鼠活体单核-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第二部分基于循环M2BP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CAD患者共336例。入院后常规采集病史,肘静脉取血采集血清,ELISA法测定M2BP浓度。随访24个月,研究终点为1)需入院治疗的再发心绞痛,2)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3)心源性死亡,4)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将需入院治疗的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定义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根据SCAD患者血清M2BP水平的三位数将其分为低M2BP水平组(1st)、中M2BP水平组(2nd)、高M2BP水平组(3rd)。对三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的统计学差异。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来判断本次研究队列中影响SCA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我们采用了两种建模方法:1)单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对结局具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对于p<0.1的变量以及临床考虑与SCAD预后相关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继续筛选,选出最终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危险因素。2)在Cox分析中选择“输入”法,纳入不同的临床变量,构建多个Cox模型,比较其HR值以分析M2BP是否对终点事件的发生有独立预测价值。对方法1)中最终构建的Cox风险比例模型绘制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利用建模自身的数据,进一步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一致性指数(C-index)用于评估所构建预测模型的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用于探索临床实用性。结果第一部分M2B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1.M2BP基因敲除对于ApoE-/-的主要代谢指标:体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无明显影响。2.高脂饮食喂养后,ApoE-/-小鼠的M2BP mRNA水平明显升高5倍以上(P<0.01)。3.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与ApoE-/-小鼠相比,M2BP-/-+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面积减少了约27%(12.3±0.34%vs 16.9±0.29,p<0.01)。4.HE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ApoE-/-小鼠,M2BP-/-+ApoE-/-小鼠有着较低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11.9±0.25%vs 15.9±0.39,p<0.01)。胶原成分染色(天狼星染色)、巨噬细胞特性标记物CD68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物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相较于ApoE-/-小鼠,M2BP-/-+ApoE-/-小鼠有着较低的胶原成分、较少的平滑肌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聚集。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未分化的THP-1单核细胞相比,THP-1单核细胞活化分化成为巨噬细胞之后,M2BP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了 230%左右。6.与ApoE-/-小鼠相比,来源于M2BP-/-+ApoE-/-小鼠的BMDMs,在没有MCP-1作为化学趋化剂时,表现出较弱的迁移能力和活性,而这种能力并没有随着MCP-1(50ng/ml)加入而有所改善或者逆转。同样,来源于M2BP-/-+ApoE-/-小鼠的BMDMs有着较弱的与HUVECs粘附的能力,并且此种情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7.腹膜炎的活体小鼠模型中,与ApoE-/-小鼠相比,M2BP-/-+ApoE-/-小鼠腹腔灌洗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4.12*106 vs 7.96*106,p=0.035)。8.Western blot 显示,与 ApoE-/-小鼠相比,M2BP-/-+ApoE-/-小鼠 p38-MAPK 活性的明显降低,ERK-MAPK和JNK-MAPK活性却没有明显变化。9.分析不同浓度的rhM2BP体外刺激对BMDMs迁移、粘附的影响,同时Western blot检测相应的p38-MAPK的磷酸化激活情况。结果表明,M2BP浓度依赖性的促进BMDMs的迁移以及与HUVECs的粘附,与之同步的是p38-MAPK活性的M2BP浓度依赖性的增强。10.应用载有p38干扰RNA的腺病毒转染ApoE-/-小鼠。Western blot证实,ApoE-/-小鼠有着最显着的p38-MAPK活化程度,M2BP-/-+ApoE-/-小鼠次之,p38 RNAi小鼠最低。同时与上述趋势相对应一致的是BMDMs迁移、粘附以及腹膜后巨噬细胞的趋集。第二部分基于循环M2BP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1.根据M2BP浓度的三分位,将受试者分为三组。三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吸烟方面没有显着差异。M2BP浓度高组(2nd、3rd)较低浓度组(1st)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6.35%vs 30.63%vs 30.91%,p<0.001)。2.发生MACE患者M2B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15.32(12.45-21.92)vs 11.42(8.36-15.07)μg/ml,p<0.001)。3.生存分析显示,随着M2BP水平增加,需入院治疗的再发心绞痛(p=0.017)、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p=0.062)、全因死亡(p=0.046)和MACE(p=0.0001)的无事件生存率均降低,其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p值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仍有该趋势。4.多因素 Cox 风险比例模型的变量为 M2BP(HR=1.1528,95%CI=1.1028-1.2051,p<0.001),既往心肌梗死病史(HR=3.3598,95%CI=1.7855-6.3221,p<0.001),超敏肌钙蛋白 T(HR=1.3145,95%CI=1.1531-1.4985,p<0.001)。计算最终模型的 C-index 为 0.852。结论1.在各种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作用下,M2B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2.M2BP至少通过p38-MAPK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定向趋集以及粘附等病理生理过程。3.循环M2BP水平对SCAD患者预后具备良好的独立预测价值。4.基于循环M2BP水平建立SCAD患者风险预测模型,其预测价值较高,有效性及可靠性较强。
王明晗[6](2020)在《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分析有无典型胸痛的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探究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旨在有助于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脉造影(CAG)的STEIMI患者400例,根据起病时是否具有典型的胸痛表现分为典型胸痛组(n=259,定义为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和无典型胸痛组(n=141,定义为未表现上述典型胸痛症状,可能仅仅表现为头晕晕厥、恶心呕吐、腹痛、背痛等不典型症状),比较患者一般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心功能资料、特殊用药、冠脉造影资料及住院期间相关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更高(P=0.017),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方面在12小时内就诊比例更低(P<0.001),12-24小时内就诊比例大致相当(P=0.736),1-7天内就诊比例更高(P<0.001),大于7天就诊的比例更高(P=0.041);在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方面,无典型胸痛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心功能Ⅰ级比例更低(P=0.002),心功能Ⅲ级比例更高(P<0.001),而心功能Ⅱ级(P=0.131)、Ⅳ级(P=0.997)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无典型胸痛患者平均心功能分级更高(P=0.010);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更少接受直接PCI术(P<0.001),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690),住院期间更易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P<0.001)。2.无典型胸痛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 岁(OR=1.672,95%CI:1.103-2.535,P=0.016)是 STEMI 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无典型胸痛(OR=2.093,95%CI:1.257-3.483,P=0.004)、年龄(OR=1.042,95%CI:1.021-1.062,P<0.001)、心率(OR=1.018,95%CI:1.002-1.035,P=0.029)、血糖(OR=1.099,95%CI:1.009-1.196,P=0.030)、肌酐(OR=1.011,95%CI:1.002-1.020,P=0.018)、左房内径(OR=1.071,95%CI:1.015-1.131,P=0.013)、Gensini 评分(OR=1.021,95%CI:1.011-1.030,P<0.001)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无典型胸痛的STEMI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比例更高,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更长,心功能更差,更少接受直接PCI,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2.年龄≥65岁是STEMI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无典型胸痛、年龄、心率、血糖、肌酐、左房内径、Gensini评分是STEMI患者出现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晓[7](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赵倩[8](2019)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探索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首先在大样本人群水平上明确MIF作为新型标记物评价心肌缺血早期损伤的作用和意义,为高危心肌损伤患者早期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其次分析MIF作为生物标记物对心肌缺血损伤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最后在动物水平,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入选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在心肌缺血性症状发生12小时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作为病例组(n=498),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n=137)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n=4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n=70)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n=91)分别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入院即刻的血浆MIF水平。动态监测STEMI患者入院即刻、PCI术后4小时和24小时的血浆MIF水平变化。采用标准法动态检测STE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或者48小时血浆中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浓度变化。根据浓度和检测时间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采用梯形面积法统计出各指标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患者的入院GRACE评分,并记录院内死亡事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比较STEMI患者入院即刻MIF水平与上述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参数对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切点值,分别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第一部分纳入的49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在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和院内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综合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院外长期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结局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研究血浆MIF水平与院内MACE的相关性,并且在Stata软件中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利用Kaplan-Meier曲线探讨不同危险分组后院内/院外随访MACE发生的情况,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综合分析MIF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3)选择12~16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和MIF基因敲除(MIF knock-out,MIFKO)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种基因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小鼠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扎方法建立I/R模型,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7天和28天。假手术组小鼠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血管。在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对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水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浸润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ISK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小动物心脏超声检测系统对小鼠再灌注7天和28天的心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1)在不同人群中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最高,是SA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3倍和7倍(122±61 vs.39±19 vs.17±8ng/mL,P<0.001),并且有88.4%的STEMI患者血浆MIF水平升高超过健康对照组的上限(56.0ng/mL)。同时发现NSTEMI患者MIF水平高表达,但其水平仍低于STEMI患者(104±46 vs.122±61ng/mL,P=0.018);(2)在动态检测中发现STEMI患者PCI术后4小时的MIF水平有所升高(133±70ng/mL),然后在PCI术后24小时下降到入院水平(120±64ng/mL),但这些变化趋势与入院即刻MIF水平相比并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3)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分别和CK-MB 48小时内AUC和峰值呈正相关(r=0.136,P=0.003;r=0.142,P=0.001);和hs-TnT入院水平及24小时内峰值呈正相关性(r=0.156,P=0.003;r=0.154;P=0.003);并且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25,P=0.005);(4)院内发生死亡事件患者的MIF水平高于存活组(211±82 vs.120±58ng/mL,P<0.001),其中发生心脏破裂的患者MIF水平最高(329.4ng/mL);(5)入院时MIF水平和心肌坏死物标记物(hs-TnT和CK-MB)以及预后指标(NT-pro BNP和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相同(P=NS);入院时MIF水平预测院内死亡事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最佳切点值MIF=127.8ng/ml(灵敏度:85.7%;特异度:62.1%),根据该切点值对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MIF水平组患者的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2)(1)队列研究共有472名STEMI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7.5%,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12~67个月)。14名患者(2.8%)发生院内死亡事件,137名患者(29.0%)发生院外MACE,且院外发生MACE患者在入院时MIF水平就高于院外无MACE患者(137±67 vs.112±53ng/mL,P<0.001);(2)院内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入院时MIF作为连续性变量或者进行危险分层后作为分类变量(≥127.8ng/mL)都是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95%CI:1.22~2.05;OR=8.9,95%CI:1.96~40.6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得出入院时血浆MIF水平的升高与院内MACE发生呈线性相关,随着MIF水平的增加STEMI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IF组院内死亡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比较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评价预后指标,包括入院时hs-TnT和NT-pro BNP水平、入院48小时CK-MB AUC、入院24小时hs-TnT峰值、入院24小时NT-pro BNP峰值和入院GRACE评分,结果与入院时血浆中MIF分组所显示的生存曲线结果相一致,高危组的院内死亡率高于低危组(均P<0.001);(3)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入院时高MIF组院外MACE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在其他6个参数中进行比较,只有hs-TnT和NT-pro BNP在院内24小时的峰值有同样的预测价值(P=0.036,P=0.00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吸烟(HR=1.21,95%CI:1.01~2.39),hs-TnT峰值(HR=1.06,95%CI:1.01~1.13),NT-pro BNP峰值(HR=1.79 95%CI:1.18~2.71)和入院时MIF水平(HR=1.10,95%CI:1.07~1.21)/高MIF组(HR=2.10,95%CI:1.52~2.98)是STEMI患者长期随访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综合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入院时MIF水平(HR=1.20,95%CI:1.06~1.33)/高MIF组(HR=2.8,95%CI:1.49~5.57)是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动物研究结果显示:(1)心肌梗死面积: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左心室梗死面积显着小于WT小鼠[(32±3%)vs.(45±4)%,P=0.045)];(2)心肌损伤标记物:I/R损伤后,MIFKO小鼠乳酸脱氢酶活性(1280.9±70.6 vs.1597.6±98.0U/L,P<0.05)和肌钙蛋白I含量(17.2±2.0 vs.21.7±2.4ng/mL,P<0.05)显着低于WT小鼠;(3)心肌细胞凋亡: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比例低于WT组[(16.5±1.6)%vs(22.4±1.4)%,P<0.05];(4)炎性细胞局部浸润:I/R损伤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低于WT小鼠(P<0.05);(5)心功能:I/R损伤7天和28天后,MIFKO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WT小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6)RISK和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RIS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p70S6K和Akt)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与WT小鼠相比显着升高(P<0.05)。结论:1)STEMI患者血浆中MIF水平在缺血损伤早期迅速升高,并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MIF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评价预后的指标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预测具有同等效率;2)入院时MIF水平升高不仅是STEMI患者短期随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院外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评价指标相比,单次测量入院即刻MIF水平可以预测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优于其他标记物,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3)敲除小鼠MIF基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RIS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生存以及活化AMPK信号通路增加心肌供能有关。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序临床研究发现,MIF可能参与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促炎反应从而给长期预后带来不良损害。提示MIF是改善炎症反应的潜在治疗靶点,以此有望改善STEMI患者预后。
路亚洲[9](2019)在《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中筛选72例,并经临床证型诊断符合痰瘀蕴毒型诊断标准,年龄选择在18-75岁之间,男女均可。采用随机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所有的入选患者均进行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钙片、雷米普利以及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和豁痰通络解毒方治疗(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日2次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并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合并症给予相应药物服用。两组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疗程为1周,其它药物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评分,并结合和运用X2检验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的分型、危险因素、中医症状评分及分布方面进行对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疗效方面,两组间治疗后的疗效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3)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值均小于0.05;在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方面评分均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试验组疗效更加明显。(4)中医症状方面,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主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并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兼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试验组组内各症状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除口干苦和舌苔外,其他症状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经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评分,表现为试验组各方面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效果更好。(5)根据中医症状、心绞痛和心电图三个方面的恢复情况判断疗效,中医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6.1%;心电图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故经分析均显示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在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死亡、转院和进行CABG手术患者,但在对照组中有3人进行PCI手术;在试验组中有1人进行PCI手术。两组在治疗两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8.3%,试验组2.7%(注:在两周治疗内由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应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PCI手术)。两组间进行PCI手术情况经Fisher精确检验对比显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且患者没有不良反应。2、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并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姚卫杰[10](2019)在《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5-2017.10应用比伐芦定冠心病患者706例,包括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及行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30天及1年内支架内血栓事件及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30天内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COX回归的方法分析植入支架患者1年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1.1)岁,急诊PCI患者所占比例为39.1%(276/706),择期PCI患者所占比例57.8%(408/706)。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9.8%(422/706),eGFR<60ml/min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为39.4%(278/706),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为32.3%(228/706),CRUSADE评分>30分的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所占比例为64.0%(452/706)。2、30天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4.2%(30/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3、1年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6.5%(46/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24/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22/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8%(6/706)。4、在所有患者中30天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8.954,95%CI:1.885-42.528,P=0.006)、贫血(OR:4.746,95%CI:1.407-16.000,P=0.012)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682例植入支架患者中,MACCE事件发生率为5.3%。COX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OR:3.332,95%CI:1.201-9.246,P=0.021)、KILLIP≥2级(OR:2.147,95%CI:1.067-4.320,P=0.032)、贫血(OR:2.074,95%CI:1.009-4.265,P=0.047)、EF值<45%(OR:4.043,95%CI:1.789-9.136,P=0.001)、eGFR<60ml/min(OR:6.795,95%CI:2.345-19.686,P<0.001)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OR:0.106,95%CI:0.049-0.230,P<0.001)、PPI类药物(OR:0.421,95%CI:0.194-0.914,P=0.029)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比伐芦定多用于具有较多出血危险因素患者中,且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较低的出血风险。2、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女性、贫血是PCI术后30天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BMI>25kg/m2、贫血、KILLIP≥2级、EF值<45%、eGFR<60ml/min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PPI类药物应用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二、无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无痛性心肌梗死不痛的原因 |
2.2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
2.3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
2.4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
3 小结 |
(2)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
1.3.2 急诊PCI情况 |
1.3.3 纳入分析指标 |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4 结果比较 |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
1.5 讨论 |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PCI术前和术中 |
2.3.2 PCI成功的定义 |
2.3.3 TIMI分级标准 |
2.3.4 观察指标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2.4.2 PCI术中情况 |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
2.4.4 PCI术后随访 |
2.4.5 术后MACE情况 |
2.4.6 术后出血情况 |
2.5 讨论 |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养心舒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稳定性冠心病的中医研究 |
1.1 概念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危险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药物治疗 |
2.6 非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试验病例的选择 |
2.3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4 终止试检标准 |
2.5 治疗方案 |
2.6 疗效评估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比较 |
3.2 治疗效果分析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养心舒脉颗粒组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心绞痛分级疗效分析 |
2.2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
2.3 SAQ表疗效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3.1 问题 |
3.2 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5)Mac-2结合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循环Mac-2结合蛋白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Mac-2结合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基于循环Mac-2结合蛋白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6)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临床病史资料比较 |
2.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冠脉造影资料比较 |
4.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比较 |
5.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6.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7.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8.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7)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1.2.1 胸痹的命名 |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随机方法 |
2.4.2 样本量 |
2.5 研究方法 |
2.5.1 干预措施 |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
2.5.3 一般资料统计 |
2.5.4 疗效评价指标 |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5.7 观察记录方法 |
2.5.8 疗效评定标准 |
2.5.9 相关仪器设备 |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
2.5.11 统计学处理 |
2.5.12 伦理监管 |
2.6 研究结果 |
2.6.1 研究完成概况 |
2.6.2 患者一般资料 |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
2.6.5 疗效指标 |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
2.7 讨论 |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7.4 结论 |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
3.3 研究纳入标准 |
3.3.1 研究疾病 |
3.3.2 文献类型 |
3.3.3 研究技术 |
3.3.4 研究指标 |
3.3.5 研究内容 |
3.4 文献筛选 |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
3.6 结果 |
3.6.1 文献检索结果 |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
3.7 讨论 |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
4.3.2 实验操作 |
4.4 结果 |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
4.4.2 箱线图 |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
4.4.5 聚类分析 |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
4.4.7 GO分析 |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
4.5.1 GO分析 |
4.5.2 KEGG pathway分析 |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
4.7.2 LncRNA功能预测 |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
4.8 Q-PCR验证分析 |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
4.8.2 引物设计 |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
4.10 总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F在早期心肌缺血损伤中的预警作用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F在心肌缺血患者预后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随访方案 |
1.4 院外随访主要结局事件的定义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标准 |
6 脱落病例标准 |
7 中止试验标准 |
8 临床试验方法 |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性观测 |
10 统计学方法 |
11 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学术思想 |
三、方药分析 |
四、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存在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10)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病例信息采集 |
1.4 研究终点定义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2 所有入选患者药物治疗情况 |
2.3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情况 |
2.4 所有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
2.5 急诊PCI中 STEMI患者与BRIGHT研究相应资料比较 |
2.6 30天内出血患者与无出血者资料比较 |
2.7 30天内出血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2.8 支架患者中MACCE患者与无MACCE患者资料比较 |
2.9 支架患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无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 李小妮,乔香瑞,吴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17)
- [2]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3]养心舒脉颗粒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陆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Mac-2结合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循环Mac-2结合蛋白水平稳定性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D]. 杨乐. 山东大学, 2020(09)
- [6]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D]. 王明晗. 苏州大学, 2020(02)
- [7]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赵倩.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2)
- [9]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路亚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卫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