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Interprise集成通信处理器集成了PCI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楠[1](2021)在《多通道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发展中,对于一些关键量的准确采集成为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关键。其中数据采集的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可应用于多个环境,雷达监测,电力场所,生物分析等,本设计从应用的广泛性出发,设计一款支持任意通道扫描,可以与外部调理信号一同使用,实现对大电压,小电压及非电电压的采集。本论文对标NI公司高精度数据采集板卡,实现4种量程输入,满量程误差小于0.1%,支持64路单端/32路差分信号的采集,单通道存储深度达64k Sa,支持扫描模式下的连续存储,支持多种触发模式。同时将FPGA技术的多样性与PXI总线的拓展性结合,进行模块化设计,更加方便产品的更新换代。为这一系列的数据采集系统减少开发时间。论文从硬件设计出发,结合主要功能和设计指标,制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总设计方案,对每一模块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基于指标设计的分析如何更优的完成数据采集功能。具体内容包括:(1)高精度设计误差来源分析:分析了来自放大器噪声,模拟开关建立时间延迟,基准电压源引入的噪声,PCB板上的误差等。对信号源接入方式做出规划。(2)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输入保护电路,多路选通电路,程控放大电路与电压比较电路。使每一路信号易于驱动易于隔离,对64路通道进行了选通,将所选信号结合不同量程范围,根据电压返回值来确定具体放大倍数。(3)数据采集、存储、隔离电路:利用FPGA作为主控芯片,接收上位机的命令,分时分指令将开关动作送入模拟电路。使用基于i Coupler磁耦隔离技术的数字隔离芯片,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隔离,避免误差。采样完成,设计FIFO在两个不同的时钟域传输数据,将解析出的电压采样值送入上位机中。配合内部生成的地址指令,实现扫描模式下的存储。设计选取Cyclone IV系列作为系统支柱,该系列辑阵列充足,配置简单,典型功耗较小,适合应用于低成本的研究中。采用专用PCI桥接芯片完成数字接口的设计,支持PXI背板触发。每一次单通道采样过程支持最高采样率100k SPS,分辨率16bit,由上位机释放命令决定。对设计完成的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在重要的设计功能和设计指标上,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陈浩东[2](2021)在《基于PCI的20M 1553B航电总线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MIL-STD-1553B总线协议标准制订以来,1553B总线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基于该协议标准研制的相关产品大部分只能支持1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这很难满足现阶段的军用系统和民用系统对数据高传输速率的需求。本文结合MIL-STD-1553B总线协议对高速1553B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又能够兼容原有的1553B总线系统。针对高速1553B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详细地分析了MIL-STD-1553B总线协议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基本结构、冗余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总结出了高速1553B总线系统的特征。随后,本文在高速1553B总线系统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高速1553B总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冗余设计、通信调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PCI的20M 1553B航电总线模块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引入了双冗余的设计结构,并且其拓扑结构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这种方式可有效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降低总线上各个节点设备之间的干扰,从而有效提高总线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该设计方案以FPGA芯片、PCI9054和RS485接口芯片为核心,采用FPGA逻辑电路实现总线系统接口模块协议处理的核心功能,实现BC/RT/BM终端一体化的逻辑设计以及1553B总线接口电路与PCI桥接芯片之间的逻辑控制。这种实现方式的成本低、灵活性高、适用性强。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对总线系统各个模块的接口信号、寄存器列表以及状态机进行分析与设计,通过Vivado编程实现总线系统的各个模块,并利用Model Sim对各个模块进行仿真验证。最后,结合总线系统的逻辑设计与资源要求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并完成各个模块的接口电路设计和系统硬件设计。搭建高速总线系统的硬件测试平台,并根据1553B总线协议标准对总线系统的通信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总线系统的通信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满足高速总线系统的设计要求,总线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20Mbps。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蒋剑锋[4](2020)在《小卫星双星模拟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卫星在发射升空后需长期服役且维护工作难以实现,因此在研制卫星过程中需要对其功能系统进行全面、可靠的测试,同时卫星测试作为重要环节伴随整个卫星研制周期。面向卫星测试来说,半实物闭环测试更具实时性和鲁棒性,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卫星姿态控制仿真测试,其测试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场景,并有效地降低了测试的成本和风险。本文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小卫星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并实现一组小型化的双星模拟器供测试系统使用。该模拟器可模拟出星上真实部件的电气接口和工作时序,一方面,可以配合研究小卫星测试系统的设计验证,另一方面,在小卫星研制初级阶段配合动力学系统完成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还可以模拟小卫星在轨道运行过程中注入多种故障,以尽早发现问题,避免带来损失,对保证小卫星的安全性拥有重大意义。文章首先对小卫星轨道、姿态确定的方法建立仿真模型,并对闭环测试的工作原理和组成设计进行阐述。然后提炼分析小卫星模拟器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将设计分成硬件、固件和软件三部分进行实现,分别给出设计方案。通过统筹,本文研制一种通用化敏感器硬件接口模块其工作时序和逻辑控制依靠FPGA负责,模型解算依靠具备32位浮点运算能力的DSP负责,通过多块通用板卡分别完成不同敏感器模拟器的需求。在文中详尽介绍了所应用功能部件的硬件设计方案和相关电路设计,并对固件及程序设计进行了说明,并提供卫星故障注入接口。最后,面向双星模拟器的时间同步需求,在地面测试时通过通信接口模拟实现时钟同步协议。本课题最终面向某小卫星需求,构建了包括陀螺、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等载荷的小卫星模拟器,并通过地检测试平台验证其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小卫星模拟器可以实现与地检测试的数据传输功能以及模型解算功能,能够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闭环仿真时间小于任务要求的10ms。模拟器整体运行可靠稳定,可以配合实现小卫星地面测试任务。
银春梅[5](2019)在《基于PCI的1553B总线通信接口卡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MIL-STD-1553B总线是一种实时性好、可靠性高、使用灵活的数据总线,在各种航空航天综合电子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在研制1553B总线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和节点的功能、参数、可靠性进行严格测试,因此功能完备、使用方便的1553B总线测试设备必不可少。1553B总线测试设备的基本构成部件是1553B通信接口控制卡,根据使用环境要求,可以设计为单板结构、USB接口的独立模块或者基于台式PC机或便携式计算机的嵌入式板卡等多种形式。本文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工控机平台、符合PCI接口规范、具有BC/RT/MT多种功能模式的1553B通信接口卡。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1553B总线协议的相关内容,包括:编码格式、字格式、消息传输机制、硬件特性等,并对1553B专用接口电路BU-61580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软硬件设计特点;接着对PCI总线进行了研究分析,掌握了PCI接口板卡在PC机下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该1553B通信接口卡的总体设计方案,以集成化接口电路BU-61580和PCI9054为核心,采用CPLD逻辑电路,实现PCI桥接芯片与1553B总线接口电路的逻辑控制,以简化1553B通信接口卡的硬件设计,提高产品可靠性;之后进行了电路板的原理图设计和PCB板设计。硬件设计完成后,进行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设计。对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结构以及WDM设备驱动程序原理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了 WDM驱动程序模型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理,从驱动程序的初始化、中断处理、硬件操作以及应用程序接口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PCI通信卡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设计了 MFC框架下的应用程序,完成了BU-61580芯片的初始化和数据读写例程,编写了动态链接库,里面封装了底层驱动程序。最后对设计的PCI-1553B通信接口卡进行了系统调试和功能测试,实验表明,1553B接口卡运行功能正常,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的创新点是,接口卡硬件采用集成化接口电路设计,保证了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设计也更为简化;软件上,动态链接库的设计极大方便了用户的二次开发,安全性更强;将BC/RT/MT多功能集成于一体,使用也更为灵活。目前,该1553B通信控制卡已基于工控机平台,构成地测单元,应用于实际项目。
白星[6](2019)在《基于FPGA高效1553B总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553B总线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高和传输速率快的优点,因此该总线在国内军事、航空、航天领域运用越来越普遍。目前国内通常采用DDC公司的1553B专用芯片实现1553B总线协议。专用芯片虽能实现总线控制器功能,但其消息处理不够灵活,需搭配主控芯片才可处理异常,效率较低。因此,该文根据1553B总线协议对总线控制器进行功能拓展,设计一种高效的1553B总线控制器。首先,针对专用芯片实现多路双冗余1553B通道成本过高、占用面积大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专用芯片内部工作原理,结合功能需求,选择功能相同的元器件代替其内部收发器,设计总线控制器的内部逻辑及接口控制,提出了一种成本不高于专用芯片的双通道的设计方案。该设计基于现场可编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实现了双通道1533B总线协议,减少了芯片占用面积,降低了1553B总线通信成本。其次,针对专用芯片处理异常效率较低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专用芯片内部消息处理机制,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改善了消息执行顺序,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总线控制器设计。该设计基于不同的消息模式判断异常状态,自动选择消息执行,有效减少响应时间,满足快速响应及预处理的需求。最后,设计了基于FPGA高效1553B总线控制器的验证方法及过程,对设计的正确性及高效性进行了功能仿真验证,对通信效果进行了板卡联调验证,实现了对异常状态的快速响应及预处理功能。最终,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设计对异常状态的响应时间稳定在5μs内。对比基于上位机软件的快速响应设计,该设计的紧急消息执行效率提高了62%。该产品目前已交付某研究所并投入使用。
陈聪葱[7](2015)在《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与实现》文中提出红外成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如各种红外制导武器、红外温度测量、红外水分测量等。由于红外成像设备价格高昂、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如红外成像器的核心部分需要在273C时才能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获取各种场景下的红外目标特性一直是红外成像系统研究过程的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拍的红外图像仍然难以满足各种场景和气象条件的要求,所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红外图像的模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的合成技术,获得了科学实验所需的双波段红外图像序列,并且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与实现了基于计算机平台和“FPGA+DSP”PCI插卡的红外场景模拟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生成及合成的方法,该方法根据红外热辐射规律和传热学理论实现了对物体表面温度的建模,结合温度经验法获得物体的温度分布,通过物体温度分布计算辐射强度,借助大气衰减模型对辐射强度进行更正,最后量化并合成双波段红外图像,基于计算机平台实现了多种复杂场景的高精度双波段红外图像模拟,为红外图像模拟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为了实现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的实物模拟系统,本文设计了基于“FPGA+DSP”架构的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PCI板卡。该板卡以Altera公司的FPGA和TI公司的DSP作为主控芯片,与PC机配合,搭建了模拟系统的硬件平台。其中,PC机主要实现双波段红外场景模拟,PCI板卡通过Camlink接口实现了双波段高帧频红外场景的实时输出与采集。(3)构建了以Nios II CPU软核为中心的SOPC系统,通过FPGA、DSP和上位机联合实现了双波段红外图像的实时采集、回放,并在上位机界面中实时显示。此外,为了提高红外模拟图像的质量,在FPGA中设计和实现了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校正和叠加。最后,为了便于系统远程控制和与分系统进行数据、命令通讯,在SOPC、DSP中开发和实现了软件远程升级和基于HDLC协议的图像通信控制模块。
巫忠跃[8](2014)在《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推动着与其休戚相关的误码测试技术地不断更新发展。误码测试技术作为通信产品的重要设计测试验证手段,其测试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能有效的辅助技术人员对在研、在产的通信设备的工作可靠性、稳定性做出判别。现今通信产品早已将误码率等误码测试数据作为其自身重要的技术指标,纳入产品的设计之中。而误码测试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通信指标,在应用面上也并不仅仅限制使用语通信产品的设计验证阶段,其还能灵活的应用于通信产品后期的生产验收、安装调试和运营维护等阶段,这几乎涵盖了通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目前市场在产在售的通用型误码测试仪,具备丰富的通信测试接口,精巧的结构设计,多样化的应用功能,而广泛使用于不同的通信测试领域。但其精巧的设计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使用者付出高昂的价格成本,同时其虽然拥有丰富的通信测试接口,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涵盖所有的通信接口类型。例如针对GMSK无线数字调制信道的误码率测试需求,通用的误码测试仪在接口上就难以满足测试应用。为此,技术人员必须在通用型误码测试仪之外单独设计制作一款GMSK无线数字调制信道接口适配器以实现与通用误码测试仪的配接,这对测试人员而言通用误码测试仪在应用方式上将受限。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GMSK数字调制信道的通信产品误码测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GMSK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当前主流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研制一款基于PCI计算机通信总线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差测试仪。从经济适用性考虑,为简化用户测试环境搭建,降低开发成本,本课题大规模选用了市场上主流的电子信息技术,并借鉴成熟的开发手段和方法,在硬件设计上采用DSP数字信字处理器和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嵌入式系统核心控制模块,设计实现了双通道GMSK调制解调信道接口、PCI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总线接口、误码计数、数据位同步和小m序列伪随机测试码生成等功能;而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上采用C++Builder 5.0集成软件开发环境,设计实现了误码测试流程控制、误码统计、误码率计算和人机交互。
顾超[9](2011)在《基于国产PKUnity-3CPU的高档数控装置硬件平台开发》文中提出高档数控装置是高档数控机床的控制核心,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的高档数控装置实现封锁限制。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数控装置,无论何种类型,所采用的核心器件—中央处理器(CPU)至今仍为国外所垄断,严重制约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甚至危及国防安全。本文围绕基于国产CPU的高档数控装置的开发,力求解决高档数控装置核心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争取在核心高端技术产品链上,形成自主的、健康的产业链。这对我国芯片产业和数控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有深远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了国内外主要CPU的发展状况及主流数控装置硬件平台的体系结构,在多CPU处理技术、实时控制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等已经成为高档数控装置必备条件的现实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国产CPU的多处理器并行处理的高档数控装置结构,并提出了多处理器的通信方案,有效提高了数控装置的数据处理速度。研究了数控装置硬件平台体系结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模块化的多种处理器高档数控装置,并对其分析了主板的可靠性设计。研究了适应于多轴多通道控制的高档数控装置母板与控制板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需求,设计了一种利用超高速硬件描述语言(VHDL)设计的PCI接口控制器,有效地解决了主板与控制板之间高速数据稳定传输要求。研究了高档数控装置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实时控制特点,实现了一种应用高速浮点型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内置式硬PLC的实时处理器的方案,结合数控装置的现场总线式数据传输机制,减轻了数控装置主CPU的负荷,保证了插补的实时性要求。搭建了综合实验验证平台,对所研究的数控装置硬件平台的高速数据处理解决方案进行了实际验证与测试分析,并成功地应用于高档数控系统,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谢于晨[10](2007)在《便携式高速低功耗32位RISC流媒体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流媒体技术是集多媒体技术、IP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之一。它在新一代无线手机通讯、IPTV视频点播和便携式多媒体播放等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实际应用又对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包括:高速、低功耗、便携式、无线通讯、不同视频压缩模式转换等。随着流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流媒体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此,本文研究并设计基于高速低功耗的32位RISC处理器的流媒体便携式系统。该系统采用目前计算机领域最为活跃的嵌入式系统技术,以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核心进行设计。该系统可在便携式产品领域应用,如便携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设计使用Intel PXA270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该处理器性价比高,适用于便携式设备,但处理器本身不支持PCI总线设备。为此,需要对PXA270处理器的接口系统进行改进,增加PCI接口功能。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包括电源模块,AC97音频编解码模块,以太网接口模块等在文中都有详细的研究。此外,还分析了PCI接口功能结构,使用Verilog HDL语言并采用FPGA+Open Source PCI核的方法来实现该接口的功能;且给出了PCI接口在Linux下的驱动程序的编程实现方法。最后,通过FPGA开发设计系统测试完成了时序仿真,证明了设计的PCI接口是可行的。进而为实际工业应用Intel PXA270处理器的PCI接口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二、新型Interprise集成通信处理器集成了PCI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Interprise集成通信处理器集成了PCI接口(论文提纲范文)
(1)多通道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数据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系统设计指标及本文任务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总体设计概述 |
2.1 设计方案 |
2.2 采集系统的基本理论 |
2.3 关键芯片选型 |
2.3.1 ADC选型 |
2.3.2 时钟频率源选型 |
2.3.3 隔离芯片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运算放大器的噪声分析 |
3.2 多路复用器建立时间对精度的影响 |
3.3 ADC基准电压源噪声计算 |
3.4 不同信号源输入连接方式 |
3.4.1 浮动信号源的连接 |
3.4.2 接地信号源的连接 |
3.5 PCB引入的噪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实现 |
4.1 输入保护方案 |
4.2 模拟开关选通方案 |
4.3 程控放大方案 |
4.4 ADC电路设计 |
4.4.1 ADC驱动电路及抗混叠滤波 |
4.4.2 ADC核心电路设计 |
4.5 存储与隔离方案 |
4.5.1 存储方案 |
4.5.2 数字隔离设计方案 |
4.6 基于PXI总线的触发电路 |
4.6.1 PXI总线 |
4.6.2 触发电路 |
4.6.3 PCI9054接口电路 |
4.7 电源设计 |
4.7.1 升压模块 |
4.7.2 低电压电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集模块逻辑设计 |
5.1 系统整体逻辑 |
5.2 多路选通逻辑 |
5.2.1 通道选通逻辑设计 |
5.2.2 程控放大电路逻辑设计 |
5.3 ADC模块逻辑设计 |
5.4 FIFO逻辑设计 |
5.5 PCI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6.1 电源调试 |
6.2 数据采集测试 |
6.2.1 直流精度测试 |
6.2.2 程控放大电路调试 |
6.3 动态参数测试 |
6.3.1 输入信号带宽测试 |
6.3.2 无杂散动态范围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PCI的20M 1553B航电总线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1553B总线及高速1553B总线系统概述 |
2.1 MIL-STD-1553B总线 |
2.1.1 总线基本结构 |
2.1.2 总线字格式 |
2.1.3 总线消息通信控制方式 |
2.1.4 编码方式 |
2.2 高速1553B总线系统 |
2.2.1 总线系统需求分析 |
2.2.2 总线系统设计思路 |
2.2.3 总线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总线系统逻辑设计与实现 |
3.1 总线系统逻辑设计方案 |
3.2 总线系统通信调度设计 |
3.2.1 总线系统通信调度控制设计 |
3.2.2 总线系统通信调度控制实现 |
3.3 编解码模块设计及实现 |
3.3.1 编码模块 |
3.3.2 解码模块 |
3.4 BC控制模块设计及实现 |
3.4.1 BC模块结构设计 |
3.4.2 BC调度控制过程 |
3.4.3 BC消息缓存设计及实现 |
3.5 RT控制模块设计及实现 |
3.5.1 RT模块结构设计 |
3.5.2 RT消息处理流程 |
3.5.3 RT消息缓存设计及实现 |
3.6 BM控制模块设计及实现 |
3.7 PCI接口设计及实现 |
3.7.1 PCI接口芯片PCI9054 简介 |
3.7.2 PCI9054 逻辑设计及实现 |
3.7.3 PCI中断控制设计及实现 |
3.8 采样整形模块设计及实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总线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总线系统硬件设计整体方案 |
4.2 器件选型 |
4.2.1 FPGA芯片 |
4.2.2 PCI接口芯片 |
4.2.3 RS485 接口芯片 |
4.3 电路设计 |
4.3.1 FPGA模块 |
4.3.2 PCI接口模块 |
4.3.3 RS485 接口模块 |
4.3.4 电源模块 |
4.4 总线系统测试与验证 |
4.4.1 系统测试环境 |
4.4.2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小卫星双星模拟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半实物仿真研究现状 |
1.2.2 卫星模拟器研究现状 |
1.2.3 双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小卫星动力学系统仿真模型 |
2.1 动力学仿真模型需求分析 |
2.2 小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 |
2.2.1 轨道动力学 |
2.2.2 初始轨道确定 |
2.2.3 精密定轨仿真 |
2.3 小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仿真 |
2.3.1 姿态动力学模型 |
2.3.2 姿态敏感器模型 |
2.4 闭环动力学仿真测试 |
2.4.1 动力学系统工作原理 |
2.4.2 姿态控制模块构成 |
2.4.3 闭环仿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卫星模拟器硬件详细设计 |
3.1 小卫星模拟器硬件总体方案 |
3.1.1 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
3.1.2 需求分析 |
3.1.3 控制器方案选择 |
3.1.4 模拟器总体架构 |
3.2 敏感器板卡通用化设计 |
3.2.1 通用板卡硬件设计 |
3.2.2 敏感器接口分析 |
3.3 敏感器板卡硬件详细设计 |
3.3.1 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
3.3.2 PCI接口电路设计 |
3.3.3 FPGA与 DSP连接方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卫星模拟器固件和软件设计 |
4.1 模拟器固件设计 |
4.1.1 模拟器固件需求分析 |
4.1.2 通信接口固件设计 |
4.2 双星时间同步设计 |
4.2.1 双星延迟测量 |
4.2.2 双星时钟修正 |
4.3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3.1 嵌入式系统VxWorks |
4.3.2 基于VxBus设备驱动流程 |
4.3.3 软件设计方案分析 |
4.4 模型解算方法及仿真设计实现 |
4.4.1 模型解算方法 |
4.4.2 模型解算仿真实现 |
4.5 软件详细设计 |
4.5.1 通用PCI板卡结合仿真计算机软件设计 |
4.5.2 通用PCI板卡独立解算软件设计 |
4.5.3 系统界面设计 |
4.6 故障注入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闭环测试与仿真分析 |
5.1 测试方案及步骤 |
5.2 模拟器功能测试 |
5.2.1 通信接口测试 |
5.2.2 闭环解算测试 |
5.3 系统联机测试 |
5.3.1 闭环仿真时间测试 |
5.3.2 双星系统同步测试 |
5.3.3 故障注入结果测试 |
5.4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
5.4.1 测试结果 |
5.4.2 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PCI的1553B总线通信接口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据总线发展及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总线协议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1553B总线协议分析 |
2.1.1 通信终端 |
2.1.2 编码格式 |
2.1.3 字格式 |
2.1.4 消息传输格式 |
2.1.5 时间参数规定 |
2.1.6 硬件特性分析 |
2.2 1553B总线协议实现 |
2.3 PCI总线协议分析 |
2.3.1 总线主要特点 |
2.3.2 总线信号定义 |
2.3.3 总线配置操作 |
2.4 PCI总线协议实现 |
2.5 总体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板卡接口硬件设计 |
3.1 PCI总线传输机制 |
3.1.1 内部寄存器 |
3.1.2 总线数据传输 |
3.2 PCI配置空间 |
3.2.1 配置寄存器 |
3.2.2 空间映射 |
3.3 1553B总线与PCI总线接口设计 |
3.3.1 PCI接口设计 |
3.3.2 1553 B总线接口设计 |
3.3.3 CPLD逻辑控制 |
3.4 PCI总线接口卡设计注意事项 |
3.5 本章小结 |
4 板卡软件分析与设计 |
4.1 驱动程序开发 |
4.1.1 操作系统架构 |
4.1.2 驱动程序框架 |
4.2 驱动程序实现 |
4.2.1 设备初始化 |
4.2.2 中断例程 |
4.2.3 硬件操作 |
4.2.4 IOCTL派遣例程 |
4.2.5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通信 |
4.3 应用程序开发 |
4.3.1 应用软件实现 |
4.3.2 RT初始化与设置 |
4.3.3 RT数据配置 |
4.3.4 BC初始化和设置 |
4.3.5 BC消息配置 |
4.3.6 MT初始化与测试界面设置 |
4.3.7 动态链接库设计 |
4.4 驱动程序安装 |
4.5 本章小结 |
5 板卡测试与验证 |
5.1 调试环境描述 |
5.2 板卡的测试与验证 |
5.2.1 RT接收功能测试 |
5.2.2 RT发送功能测试 |
5.2.3 BC发送命令与数据测试 |
5.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6)基于FPGA高效1553B总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1553B总线分析 |
2.1 总线介绍 |
2.2 1553B总线优势分析 |
2.3 1553B总线控制器实现方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3.1 技术要求 |
3.2 系统设计 |
3.3 器件选型 |
3.3.1 FPGA芯片 |
3.3.2 PCI桥芯片 |
3.3.3 收发器和变压器 |
3.4 板卡设计 |
3.5 电路设计 |
3.5.1 电源模块 |
3.5.2 PCI桥芯片模块 |
3.5.3 1553B模块 |
3.6 板卡成品及设计成本 |
3.7 功能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效1553B消息处理机制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高效1553B消息处理机制设计 |
4.2.1 总线控制器设计 |
4.2.2 存储器的结构设计 |
4.3 高效1553B消息处理机制实现 |
4.3.1 总线控制器的实现 |
4.3.2 存储器的结构实现 |
4.3.3 1553B系统接口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验证 |
5.1 引言 |
5.2 验证方法 |
5.2.1 验证逻辑设计 |
5.2.2 验证过程设计 |
5.2.3 测试软件 |
5.3 验证实验 |
5.3.1 1553B正确性仿真验证 |
5.3.2 1553B高效性仿真验证 |
5.3.3 1553B板级系统验证 |
5.4 快速响应对比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7)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 |
2.1 红外场景模拟的基础理论 |
2.1.1 红外热辐射基本理论 |
2.1.2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2 双波段红外图像的特征分析 |
2.3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原理 |
2.3.1 目标的温度建模计算 |
2.3.2 辐射强度的计算 |
2.3.3 大气衰减模型 |
2.3.4 灰度量化 |
2.3.5 红外图像的合成 |
2.4 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 |
2.4.1 舰船目标红外场景模拟 |
2.4.2 坦克目标红外场景模拟 |
2.4.3 深空目标红外场景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3.2.1 硬件总体设计 |
3.2.2 芯片选型 |
3.3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硬件实现 |
3.3.1 电源模块设计 |
3.3.2 复位模块设计 |
3.3.3 JTAG 下载电路设计 |
3.3.4 接口模块设计 |
3.3.5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3.3.6 DSP 外部电路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红外场景模拟系统的总体软件设计 |
4.2 图像处理分系统软件设计 |
4.2.1 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 |
4.2.2 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校正和叠加 |
4.3 I/O 分系统软件设计 |
4.3.1 I/O 分系统数据流传输方案 |
4.3.2 双波段红外图像采集 |
4.3.3 双波段红外图像回放 |
4.4 传输分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场景模拟系统的 SOPC 设计 |
4.4.2 软件远程升级实现 |
4.4.3 基于 HDLC 协议的图像通信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外图像场景模拟系统的调试与验证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联合调试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8)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误码测试技术的发展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通信技术理论基础 |
2.1 无线通信技术 |
2.1.1 信道编码技术 |
2.1.2 无线信道数字调制技术 |
2.2 PCI计算机通信总线 |
2.3 误码测试技术 |
2.3.1 误码分析 |
2.3.2 误码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需求分析 |
3.1 系统设计思想 |
3.2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3 系统概述 |
3.3.1 主要功能与技术指标 |
3.3.2 系统应用模式 |
3.4 主要芯片选型及介绍 |
3.4.1 CPU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4.2 GMSK数字调制解调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4.3 PCI桥接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方案 |
4.1.1 硬件组成及功能划分 |
4.2 硬件模块设计 |
4.2.1 主控处理模块设计 |
4.2.2 复杂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 |
4.2.3 GMSK数字调制解调模块设计 |
4.2.4 PCI总线接.通信模块设计 |
4.2.5 RS-232C接.通信模块设计 |
4.2.6 复位及看门狗监控模块设计 |
4.2.7 电源模块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误码测试应用软件设计 |
5.2 HPI接.编程设计 |
5.3 误码测试模块设计 |
5.3.1 伪随机序列设计 |
5.3.2 位同步设计 |
5.4 PCI驱动开发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误码测试仪功能测试 |
6.1 测试准备及环境 |
6.2 GMSK数字调制解调信道接.测试 |
6.3 误码测试功能验证测试 |
6.3.1 测试方式 |
6.3.2 测试操作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国产PKUnity-3CPU的高档数控装置硬件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基于国产CPU 的多处理器结构硬件平台设计 |
2.1 引言 |
2.2 高档数控装置的多处理器结构与设计难点 |
2.3 高档数控装置的多处理器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数控装置硬件平台的电路设计 |
3.1 引言 |
3.2 数控装置硬件平台的模块化设计 |
3.3 数控装置基于国产CPU 的母板设计 |
3.4 数控装置控制板的设计 |
3.5 数控装置的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高档数控装置基于PCI 协议的高速通信设计 |
4.1 引言 |
4.2 高档数据装置的高速通信 |
4.3 PCI 总线及其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
4.4 PCI 接口控制器设计 |
4.5 PCI 接口控制器在数控装置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数控装置的内置式硬PLC 设计 |
5.1 引言 |
5.2 PLC 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
5.3 内置式硬PLC 控制方案设计 |
5.4 内置式硬 PLC 硬件电路设计 |
5.5 内置式硬 PLC 的系统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国产CPU 的数控装置软硬件平台实现与应用 |
6.1 基于国产CPU 的数控装置实验平台 |
6.2 基于国产CPU 的数控装置硬件平台的实测与分析 |
6.3 基于国产CPU 的数控装置应用实例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便携式高速低功耗32位RISC流媒体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流媒体技术 |
1.2.1 流媒体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
1.2.2 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 |
1.2.3 流媒体技术的特点 |
1.3 嵌入式系统介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内容介绍 |
第2章 PCI总线及FPGA介绍 |
2.1 PCI系列总线 |
2.1.1 标准PCI总线 |
2.1.2 Mini PCI总线 |
2.1.3 PCI Express总线 |
2.2 PCI总线规范 |
2.2.1 PCI信号类型 |
2.2.2 PCI信号线定义 |
2.2.3 PCI总线命令 |
2.2.4 PCI读写操作 |
2.2.5 PCI配置空间 |
2.3 PCI接口设计方法介绍 |
2.4 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 |
2.4.1 FPGA概述 |
2.4.2 Xilinx Spartan-3系列FPGA开发板 |
2.4.3 Xilinx ISE 9.2i软件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流媒体便携式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3.1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
3.2 Intel PXA270处理器 |
3.3 基于Intel PXA270处理器的流媒体系统的硬件结构 |
3.3.1 USB模块 |
3.3.2 AC97音频编解码模块 |
3.3.3 以太网接口模块 |
3.3.4 SDRAM模块 |
3.3.5 Flash模块 |
3.3.6 UART模块 |
3.3.7 电源模块 |
3.3.8 PCI接口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I接口的设计 |
4.1 Xilinx FPGA设计流程 |
4.2 PCI接口的具体实现 |
4.2.1 Open Source PCI核简介 |
4.2.2 PCI核的配置 |
4.2.3 PCI模块代码编写 |
4.2.4 编译及仿真 |
4.2.5 FPGA配置文件下载 |
4.3 硬件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CI接口在Linux下驱动程序的设计 |
5.1 Linux下驱动程序介绍 |
5.2 接口驱动程序的编写 |
5.2.1 设备驱动程序的接口 |
5.2.2 PCI设备初始化 |
5.2.3 设备打开和释放模块 |
5.2.4 数据读写和控制模块 |
5.3 驱动程序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USB模块部分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32位RISC便携式流媒体系统照片及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新型Interprise集成通信处理器集成了PCI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通道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D]. 杨瑞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PCI的20M 1553B航电总线模块设计与实现[D]. 陈浩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小卫星双星模拟器设计与实现[D]. 蒋剑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基于PCI的1553B总线通信接口卡设计与实现[D]. 银春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基于FPGA高效1553B总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白星. 燕山大学, 2019(03)
- [7]双波段红外图像场景模拟与实现[D]. 陈聪葱.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8]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D]. 巫忠跃.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国产PKUnity-3CPU的高档数控装置硬件平台开发[D]. 顾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便携式高速低功耗32位RISC流媒体系统的设计[D]. 谢于晨. 南昌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