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春辉黄瓜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程云霞[1](2021)在《影响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四个主要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非耕地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的品质和产量,筛选出适合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保水剂剂量、营养液浓度、栽培基质体积及能培育壮苗的有机颗粒肥育苗基质,本文以‘瑞霸五号’辣椒为研究对象,在袋式复合沙培条件下,分别研究育苗基质中有机颗粒肥施入量、栽培基质中保水剂剂量、辣椒生育期中营养液浓度及栽培基质体积这4个因素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光合参数、植株生理活性等各项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基质中施加有机颗粒肥不仅对幼苗的生长和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育苗基质中施入20.00%~42.86%的有机颗粒肥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素质。其中,在育苗基质中施入33.33%有机颗粒肥(T4)时幼苗的壮苗指数值最大,为0.3,施入42.86%有机颗粒肥(T5)时G值最大,为10.99 mg·d-1。将各处理的幼苗进行袋式复合沙培后T5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其中Pn、Gs和Tr最大,分别为26.14μmol·m-2·s-1、0.17μmol·mol-1和5.51 mmol·m-2·s-1;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1.88 mg·g-1、0.47 mg·g-1和33.44 mg·100 g-1;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值最大,分别为73.59 g、858.26 g·株-1和57 605.81 kg·hm-2。通过对幼苗素质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幼苗G值与果实品质和产量成正比。因此,在育苗基质中施入42.86%有机颗粒肥不仅能提高幼苗素质,还能达到袋式复合沙培辣椒高产优质的目的。(2)栽培基质中施入不同剂量的保水剂对袋式沙培辣椒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保水剂剂量的增加,各处理植株的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以及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而辣椒果实品质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B4(0.300 g·L-1)和B5(0.375 g·L-1)处理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B4处理的茎粗和叶面积最大,较对照(B0,未施保水剂)显着增加了28.57%和33.15%,B5处理的株高和SPAD值最大,较对照显着增加了11.93%和22.02%;B5处理的Pn和Tr最大是对照的1.82倍和1.83倍;B4处理的单株结果数最多,相较对照增加了17.06%,产量提高了36.92%。通过保水剂剂量与产量的关系构建多项式方程,发现在袋式复合沙培时适宜添加的保水剂剂量为0.300 g·L-1。(3)在辣椒整个生育期浇灌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辣椒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辣椒生育期的延长以及营养液浓度的增大,辣椒的生长指标、光合参数、果实品质以及产量等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Y4(2.00 g·L-1-2.00 g·L-1-2.00 g·L-1)处理的株高和茎粗最大,为93.61 cm和10.04 mm,Y6(2.67 g·L-1-2.67 g·L-1-2.67 g·L-1)处理的叶面积最大SPAD值最高,为79.29 cm2和54.59;Y5(1.78 g·L-1-2.22g·L-1-2.67 g·L-1)处理的Pn、Gs和Tr值,最大为11.87μmol·m-2·s-1、0.16 mol·m-2·s-1和8.51 mmol·m-2·s-1,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0.66 mg·g-1和0.34 mg·g-1,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值较大,为977.83 g·株-1和79 862.53 kg·hm-2。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计算综合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为:Y5>Y6>Y3>Y4>Y2>Y1。可见Y5处理可推荐为袋式复合沙培辣椒不同生育期的最佳营养液浓度。(4)基质栽培体积的大小对辣椒植株的生长、叶片的光合参数、果实的品质及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栽培体积的增加,辣椒植株的各项生长指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P5(12 L)处理的株高和茎粗最大,为104.93 cm和8.53 mm;P4(10 L)处理的Pn、Gs、Ci、Tr值最大,为8.84μmol·m-2·s-1、0.15μmol·m-2·s-1、246.45μmol·mol-1和7.59 mmol·m-2·s-1,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为0.73 mg·g-1、0.34 mg·g-1和0.13 mg·g-1,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值最大,为25.46 g、759.97 g·株-1和62 069.75 kg·hm-2。因此,在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时适宜的栽培基质体积为10 L。
赵根,陈丽萍,周利利,邱芬,韩明丽,张飞雪[2](2021)在《浙北地区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市场对水果黄瓜的需求,近年来湖州市开展了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推广,通过分析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以及其营养液配制及供给方法,从黄瓜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基质育苗、种植前准备、种植管理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浙北地区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要点,通过技术应用,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了产品品质。
毛宁[3](2021)在《辽宁省赤芍叶霉病病原学及防治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以根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赤芍的开发与利用,人们对其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其资源逐渐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辽宁省沈阳、清原、本溪及昌图等地区开始进行人工归圃栽培。在赤芍栽培过程中,赤芍病害问题日渐突出,其中,叶霉病为该作物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使其萎蔫,抑制植株生长,迄今国内外对该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对该病害的发生危害、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赤芍叶霉病的田间识别和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1.辽宁赤芍主要病害田间调查及病原菌鉴定为明确辽宁省赤芍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2018-2020年对辽宁省沈阳、清原和昌图等7个主要赤芍种植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辽宁赤芍生产的主要病害有5种,通过症状观察、培养特性、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特异性引物检测和致病性测定,鉴定5种病害的病原分别为赤芍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paeoniae,赤芍轮斑病菌Cercospora brunkii,赤芍白粉病菌Erysiphe paeoniae,赤芍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和赤芍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赤芍叶霉病发生于6月上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为盛发期。该病分布十分广泛且危害严重,各调查种植地区均有分布。清原地区发病较为严重,病情指数可以达到50以上,病株率约为74.5%~100%,病叶率约为43.2%~95.1%,危害极其严重且蔓延速度快,可以导致植株成批枯死。赤芍白粉病该病主要分布在清原、沈阳、宽甸、西丰,其中沈阳地区发病相对较重,病株率约35.9%~56.1%,病叶率约为16.6%~75.5%。赤芍轮斑病只在抚顺清原和沈阳发生,在清原发病较为严重,病株率约为35.9%~89.3%,病叶率约为16.6%~75.1%。赤芍炭疽病主要分布在本溪、沈阳和法库,其中本溪地区发病相对重,病株率约为28.9%~56.1%,病叶率约为17.3%~44.2%。根腐病主要分布在沈阳和法库,病株率较低,其中在法库地区发病相对重,病株率约为18.5%~23.5%。2.赤芍叶霉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叶霉病菌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速度为1.03 mm/d;在p H值为3~10均可生长,最适p H为7,菌丝生长速率为1.73 mm/d;病菌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光照,菌丝生长速度为1.03 mm/d;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V8培养基,平均生长速度为2.90mm/d;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的培养基半乳糖和甘氨酸,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2.00mm/d和1.84 mm/d。分生孢子在10~35℃均能产生,孢子的形成最适温度为25℃,产孢量为9.7×106个/皿;在p H 4~10均可产生分生孢子,p H 7时产孢量最大,产孢量为6.5×107个/皿;在24 h光照条件较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产孢量为5.7×107/皿;最适孢子产生的培养基为V8培养基,产孢量为8.5×107个/皿;最适孢子产生的培养基为V8培养基,产孢量为8.5×107个/皿;分生孢子6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94.64%;分生孢子在5~35℃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萌发率为72.32%;分生孢子最适宜萌发碳、氮源为蛋白胨和麦芽糖,萌发率分别为74.11%和86.67%;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有助于孢子萌发,其萌发率为91.67%;分生孢子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萌发,最适p H为7,萌发率为79.11%。菌丝致死的温度57℃,孢子致死的温度为59℃。3.赤芍叶霉病菌细胞壁降解酶及其活性研究细胞壁降解酶是植物病原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在病斑扩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赤芍叶霉病菌能产生PG、PMG、PGTE、PGTE、Cx和Ex酶,但其发生条件差异显着。赤芍叶霉病菌接种不同天数后,于病斑处测定产酶活性,结果表明,果胶酶中的PMG酶在接种第16 d酶活性最高,约为43.52 U/mg,纤维素酶EG、Cx酶活性相对较低。对叶霉病菌的产酶条件进行研究,病菌最适产酶温度为25℃,其中PMTE酶活性最高,约为2166.02 U/m L;病菌最适培养时间为20 d,活性约为1079.91 U/m L;持续震荡24 h有利于病菌CWDEs的产生;24 h黑暗条件有助于CWDEs的产生,PMG酶和PG酶的活性较高,其中持续黑暗的条件PMG酶的活性最高,约为1827.78 U/m L;PMG的最适产酶p H为7,活性约为3793.638 U/m L,最适产酶氮源为蛋白胨,酶活性约为6777.01 U/m L;最适碳源为蔗糖,活性约为3028.18 U/m L。通过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对健康的叶片进行接种,赤芍叶片均可形成褐色斑点,随着病斑扩展,经果胶酶处理的赤芍叶片的病斑较纤维素酶处理的病斑大。4.赤芍叶霉病室内药剂筛选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8种杀菌剂对赤芍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筛选出2种防效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0g/L氟硅唑和50%多菌灵。其中,400g/L氟硅唑对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1.801 mg/L。其次50%多菌灵,EC50值为2.76 mg/L。对孢子萌发的抑制较好的是药剂为80%代森锰锌、400 g/L氟硅唑SC、25%吡唑醚菌酯和50%多菌灵,其中抑制效果效果最好的为25%吡唑醚菌酯,抑菌率在90%以上。结合该病害流行规律,规划合理施药方法,为有效防治叶霉病奠定了理论依据。
宋朝义[4](2020)在《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潮汐育苗系统和封闭式槽培系统,为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筛选出适宜的育苗株型调控措施和栽培基质粒径配比。供试品种为‘京研118’,研究了喷施不同矮壮素浓度(100 mg·L-1、200 mg·L-1、300 mg·L-1)和不同灌溉水温(5℃、10℃、15℃)对黄瓜幼苗生长、壮苗指数以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的基质粒径配比的物理性状,对封闭式槽培黄瓜的植株生长、根系、产量、品质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矮壮素和冷水灌溉能有效地抑制黄瓜幼苗徒长。喷施矮壮素和冷水灌溉能够抑制黄瓜幼苗下胚轴、节间距以及株高的生长,使叶片颜色加深,增加茎粗。C2T2处理的壮苗指数和根冠比分别比CK提高了137.5%和62.5%。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夏季高温穴盘育苗时,喷施矮壮素浓度为200 mg·L-1,冷水灌溉水温为10℃的组合措施矮化壮苗效果最好。(2)珍珠岩粒径配比对基质的物理性质及黄瓜生长有显着影响。纯小粒径珍珠岩T9处理的物理性质最佳。T9处理的黄瓜生长势和根系适应性最好,品质最好,产量最高。黄瓜叶片的Pn、Gs和Tr均以T9处理最大。T9处理的Fv/Fm、ΦPSⅡ和q P显着升高,Fo和NPQ显着下降。T9叶片吸收的光能向P的分配占比最大,T9处理黄瓜叶片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最强。综合得出结论,在封闭式槽培栽培条件下,以纯小粒径(小于2 mm)珍珠岩配比的处理,适合作为该系统下黄瓜栽培基质。
王亚萍[5](2020)在《根际空间与水肥供给模式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番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番茄果实的品质,本试验以‘硕丰688’和‘金棚8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根系空间大小、不同水肥供给模式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设置2种栽培方式:槽栽和袋栽,4种根际容积:10L(CK)、7.5L(T1)、5L(T2)、2.5L(T3),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根际空间大小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相同栽培模式下,随着根际体积的减小,株高、茎粗、比叶重、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单果重和产量减少,但果实转色时间提前,品质及耐贮性显着提高;两种栽培模式均以T3处理的品质较优,其中槽栽的可溶性糖含量为8.59%、可溶性蛋白为2.69 mg/g、番茄红素为83.27 ug/g,分别比CK提高了提高了 42.7%、14.1%、34.7%,袋栽的可溶性糖为9.01%、可溶性蛋白2.47 mg/g、及番茄红素86.17 ug/g,分别比CK提高了 35.7%、1.6%和64.5%。相同根际体积下,相较于槽栽,袋栽番茄植株生长势及光合能力较弱,单果重和产量减少,硬度高,耐贮性好,显着提高品质;其中袋栽CK、T1、T2和T3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提高,以T3处理增加最为显着。2.袋栽方式下设置3种水肥供液模式:处理Ⅰ-根据太阳累积辐射自动供液(每积累350kJ/m2供液一次);处理Ⅱ(CK)-每日等时间间隔定时供液(7:00-17:00,每间隔1h供液一次);处理Ⅲ-根据基质湿度自动供液(当低于设定下限时自动开始供液,达到设定上限时停止供液),研究不同水肥供给模式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与处理Ⅱ(CK)相比,处理Ⅰ的番茄植株长势旺盛,根系活力强,光合色素含量高和光合能力强,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Vc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折合667m2产量,为6308.3 kg,比CK高19.1%;处理Ⅲ的生长指标和部分生理指标均优于CK,果实品质好、硬度高,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及番茄红素含量较高,折合667m2产量,为6323.6kg,比CK高13.2%。
田茂燕[6](2020)在《番茄耐热砧木种质筛选及热胁迫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喜温不耐热,夏季高温限制了我国华南地区的番茄生产,制约了番茄的周年供应。采用耐热砧木进行嫁接栽培可提高番茄的耐热性,但目前生产上缺乏耐热性较好的番茄砧木。本研究以20份番茄砧木种质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和幼苗进行热胁迫,根据热害表型和生长生理指标评价种质的耐热性,筛选出耐热性强的砧木种质。利用筛选出的耐热砧木分别嫁接樱桃番茄和普通番茄,以接穗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不同砧木对番茄嫁接苗耐热性的影响,探讨嫁接苗对热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为华南地区番茄耐热砧木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胁迫抑制番茄砧木种子萌发,随着温度升高,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34℃时,除种质N3的种子发芽率为64%外,其余种质的种子发芽率降至50%以下;37℃时,所有种质的种子发芽率均降至23%以下;40℃时,所有种质的种子发芽率均为0。亚高温(34℃/28℃)和高温(37℃/28℃)胁迫幼苗,种质G3、N3、Q2的热害指数为0.12-0.19,表现强耐高温(HR);种质Q3、Q5的热害指数为0.39、0.40,表现中耐高温(MR);种质A1、Q4、Q7、C1、C7、Y4的热害指数为0.51-0.60,表现耐高温(R)。2.番茄砧木幼苗的热害指数分别与株高、叶片MD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片SPAD值、茎粗、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利用以上7项生长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供试种质的耐热性,种质G3、N3、Q2的耐热性依次排序1-3位,结果与亚高温胁迫的幼苗热害指数从小到大排序一致。说明种质G3、N3、Q2耐热性强,可作为番茄耐热砧木使用和选育耐热番茄的骨干种质材料。3.用强耐高温砧木G3、Q2、N3分别嫁接樱桃番茄和普通番茄,研究6个砧穗组合嫁接苗的耐热性。高温(37℃/28℃)胁迫7d,嫁接苗的热害指数为0.14-0.19,表现强耐高温(HR),其中砧穗组合FJ/G3的热害指数最低(0.14),而接穗自根苗的热害指数分别为0.83与0.88,表现高温高敏感(HS)。说明砧木G3、Q2、N3显着提高了接穗的耐热性。4.研究强耐高温砧木G3、Q2、N3对番茄嫁接苗生长的影响。高温(37℃/28℃)胁迫7d,嫁接苗的株高虽比自根苗低,但接穗茎粗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自根苗。樱桃番茄嫁接苗的接穗茎粗、全株鲜重和干重分别比自根苗高35.67%-37.77%、25.23%-32.46%和16.81%-20.01%;普通番茄嫁接苗的接穗茎粗、全株鲜重和干重分别比自根苗高35.20%-37.27%、22.37%-30.77%和15.58%-18.12%。嫁接苗的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显着高于自根苗,樱桃番茄嫁接苗的以上三项指标分别比自根苗高14.44%-22.67%、25.72%-35.50%、37.63%-44.21%;普通番茄嫁接苗分别比自根苗高13.79%-21.43%、24.57%-31.66%、38.88%-40.67%。说明高温胁迫下,嫁接苗的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均优于自根苗。5.高温(37℃/28℃)胁迫7d,嫁接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显着高于自根苗,樱桃番茄嫁接苗的以上5项指标分别比自根苗高76.12%-79.16%、69.43%-82.36%、81.70%-92.70%、128.25%-135.87%、165.56%-202.22%;普通番茄嫁接苗分别比自根苗高65.22%-77.15%、76.35%-81.38%、73.55%-81.75%、113.33%-136.67%、215.00%-236.67%;嫁接苗的MDA含量和细胞相对电导率则显着低于自根苗,樱桃番茄嫁接苗分别比自根苗低57.64%-59.65%、41.28%-55.93%;普通番茄嫁接苗分别比自根苗高47.53%-53.28%、34.32%-39.35%。说明在高温胁迫下,嫁接苗的叶绿素合成优于自根苗,光合能力、细胞渗透调节能力和保护性酶活性提高,细胞膜结构受破坏及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显着低于自根苗,表现耐热性较强。
梁贤智[7](2020)在《抗甜瓜枯萎病和耐南方根结线虫的厚皮甜瓜砧木筛选与嫁接亲和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厚皮甜瓜(Cucumas melo L.)的栽培和生产在广西的规模日益扩大,然而甜瓜枯萎病和南方根结线虫病这两种土传病害对甜瓜的影响日益严重,采用抗病/耐病砧木嫁接栽培是解决甜瓜土传病害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鲜有抗甜瓜枯萎病和耐南方根结线虫的厚皮甜瓜砧木品种的报道,急需开展厚皮甜瓜多抗砧木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本课题组保存的砧用南瓜和砧用甜瓜的杂交组合作为材料,通过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对23份杂交组合分别进行甜瓜枯萎病和南方根结线虫接种,分别以鉴定这些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一步以厚皮甜瓜‘好运11’为接穗,以抗病性表现好的砧用甜瓜和砧用南瓜为砧木,调查其嫁接成活率以及嫁接植株田间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等情况,以期筛选出对厚皮甜瓜亲和性良好,抗甜瓜枯萎病又耐南方根结线虫的优异砧木种质材料,为厚皮甜瓜抗病砧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候选材料。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3份砧木材料,包括18份砧用南瓜和5份砧用甜瓜,采用伤根灌根法接种甜瓜枯萎病的接种,结果表明23份材料中有10份表现为高抗,12份为抗病,1份为感病。其中表现高抗的组合均为砧用南瓜;表现抗病的组合中有7份为砧用南瓜,5份为砧用甜瓜;感病的1份为砧用南瓜。2、对23份砧木材料南方根结线虫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砧木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均为高感,因此进一步以12个相对生长指标评价这23份砧木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耐病性,结果表明根长、地下部干重和根表面积受影响最大,而叶绿素含量、茎粗和株高受影响最小。对12个相对生长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生长指标受线虫影响程度较小的10个砧木组合表现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具有一定的耐病性,其编号依次是NC08×N01、N10×NC03、N01×NC18、NC07×NC08、NC07×N03T、NC02×NZ02、NC09×NZ02、NC02×NC09、NC09T×NC01和NC08×NC03。3、以厚皮甜瓜‘好运11’为接穗,与对甜瓜枯萎病表现高抗的10份砧用南瓜杂交组合进行嫁接,结果显示:有4组合(N10×NC02、NC07×N03T、NC08×N01和NC09×NZ02)嫁接成活率达到或高于90%。对苗期的12个生长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组合在苗期的生长表现均优于CK。在田间定植后的生长指标上,以组合NC02×NC09、NC08×N01、NC09×NZ02和NC10×NC18表现最好,而所用杂交组合对接穗花期和开花节位影响均不明显。仅有2个组合(N10×NC02和NC02×NC09)的单果重显着高于CK(P<0.05),它们的果实横纵径和果肉厚均大于CK。大部分组合在嫁接后果实的果型趋于不变或长圆型,且果肉硬度变高。嫁接后果实的感官品质与CK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组合NC09×NZ02反而提高。对果实营养品质和果实矿质营养含量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在果实营养品质方面表现优于CK的9编号分别是:N10×NC02、N10×NC03、NC02×NC09、NC07×N03T、NC07×NC08、NC08×N01、NC09×NZ02、NC10×NC18和NC17×NX01。在果实矿质营养含量方面表现优于CK的4编号分别是:N04×N07、NC07×NC08、NC08×N01和NC17×NX01。4、综上所述,从甜瓜枯萎病抗病性和南方根结线虫的耐病性、嫁接亲和性、单果重和果实品质等四方面综合考虑,N10×NC02、NC07×N03T、NC08×N01和NC09×NZ02可作为厚皮甜瓜优良的砧木候选组合。
韩莹[8](2020)在《生姜无土栽培营养液化肥配方研究》文中指出为降低生姜无土栽培营养液成本,本研究以Hoagland营养液配方为基准,开展了生姜营养液化肥配方优化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山农1号”生姜为试材,利用营养液砂培,研究了Hoagland营养液配方(CK)、Hoagland等量NPK化肥营养液配方(T1)、创新营养液配方(T2)与H1(幼苗期150 ml·盆-1·2d-1、发棵期后200 ml·盆-1·2d-1)、H2(幼苗期200 ml·盆-1·2d-1、发棵期后300 ml·盆-1·2d-1)、H3(幼苗期250 ml·盆-1·2d-1、发棵期后400 ml·盆-1·2d-1)不同灌溉量对生姜生长,营养元素吸收利用及相关生理代谢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姜植株的根、茎、叶及根茎的鲜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根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姜辣素等品质指标均以T2较高,CK次之,T1较低。T2生姜单株经济产量较CK、T1分别增加了18.57%和34.92%。不同灌溉量也显着影响生姜的产量、品质,以H3单株经济产量较高,达696.61 g,较H2、H1分别增产12.55%和30.58%。T1、T2化肥配方的成本约为化学试剂配方CK成本的1/8,T2的产投比较CK增加近9倍。2.不同处理生姜对氮、磷、钾、钙、镁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存在显着差异,收获时T2的生姜对氮、钾、镁的利用效率分别为59.37%、67.30%、75.30%,但CK配方处理磷的利用效率较高,达53.78%,二者对钙的利用效率无显着差异。T2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较CK、T1增加了17.64%和20.34%。随灌溉施肥量的增加,各元素的吸收积累量随之增加,但利用效率与肥料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3.不同处理生姜叶片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光合参数在整个生长期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发棵期之前,以CK生姜表现较好,进入根茎膨大期后,以T2处理最优,如Pn分别较CK、T1提高了3.34%和7.89%。随灌溉量的增加,生姜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增强,光合速率增加。4.整个生长期生姜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等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生姜生长前期,生姜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CK较高,进入根茎膨大期以T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如NR、SS等活性,较CK分别提高了5.93%、5.19%,较T1分别提高11.27%、7.84%。生姜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强。
张丽霞[9](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谈慧[10](2019)在《9种砧用南瓜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及嫁接亲和性的鉴定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以课题组前期保存的9种砧用南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以薄皮甜瓜“厂蜜1号”和厚皮甜瓜“好运11”作为接穗,对嫁接苗的嫁接成活率、枯萎病抗性、定植到大田后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系统研究9种砧木与甜瓜的嫁接亲和性和共生亲和性,为甜瓜抗病专用砧木品种的选育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插接法进行嫁接,嫁接后10d、15d和20d分别统计嫁接成活率,除NC02和N03T与薄皮甜瓜以及N01与厚皮甜瓜的嫁接成活率均为88.89%,低于90.0%外,其余编号与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嫁接成活率均高于90.0%,说明9份资源中有6份砧用南瓜与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的嫁接亲和性均表现良好,可同时作为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优良砧木选育的备选种质资源。1.采用人工室内苗期伤根法对甜瓜枯萎病抗性进行鉴定,对嫁接苗发病情况连续观察21d,结果显示两种甜瓜自根苗发病率在80%以上,均为感病,而砧穗组合的嫁接植株不论是厚皮甜瓜还是薄皮甜瓜均表现为高抗。经柯赫氏法则鉴定,自根苗茎出现大量病原菌,而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苗茎上分离到的病原菌较少,说明使用砧用南瓜嫁接甜瓜可有效防治甜瓜枯萎病2.对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各砧穗组合进行栽培试验,研究9份砧用南瓜种质资源对甜瓜嫁接苗植株田间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嫁接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数、花期、叶片叶绿素、蔗糖和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测量,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份砧用南瓜嫁接的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在生长势上均优于其各自的自根苗植株,以NZ02,NC01,NC02,N03T和NC09这5个编号为砧木的砧穗组合在生长发育上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编号的砧穗组合3.对各砧穗组合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份砧用南瓜对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的口感无明显影响,嫁接苗果实口感与自根苗相比无均显着差异;在矿质营养上,不同砧穗组合在不同矿质元素含量上表现不一,各处理镁元素含量在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的果实中均低于自根苗;对果实营养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以NC02、NC09和N03T为砧木的嫁接植株在果实营养品质上表现较优。综合以上四部分的试验结果,9份砧用南瓜中,NC09可作为薄皮甜瓜嫁接栽培的优异种质资源,NC02,NC09和N03T可作为厚皮甜瓜嫁接栽培的优异种质资源。
二、日本春辉黄瓜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春辉黄瓜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四个主要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无土栽培简介 |
1.3 养分供应对蔬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1.4 保水剂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5 栽培基质体积对蔬菜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育苗基质中有机颗粒肥施入量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剂量保水剂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不同栽培基质体积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浙北地区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设施 |
1.1 栽培设施 |
1.2 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 |
1.3 营养液配置及供给 |
1.3.1 营养液配置 |
1.3.2 营养液浓度供给 |
2 栽培技术要点 |
2.1 品种选择 |
2.2 茬口安排 |
2.3 定植前准备 |
2.3.1 基质育苗 |
2.3.2 基质条处理 |
2.4 种植管理 |
2.4.1 定植 |
2.4.2 整枝、吊蔓 |
2.4.3 病虫害防治 |
2.4.4 适时采收 |
(3)辽宁省赤芍叶霉病病原学及防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枝孢属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
1 枝孢类真菌病害发生及危害 |
1.1 枝孢类真菌病害种类 |
1.2 枝孢类真菌病害的危害 |
1.3 枝孢属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地位 |
1.4 枝孢属的生物学特性与流行 |
1.5 枝孢菌的侵染方式和致病机理 |
1.6 枝孢属病害的防治 |
第二章 赤芍主要病害田间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辽宁赤芍主要病害的种类调查 |
1.2 赤芍病害病样采集、症状观察与描述 |
1.3 形态鉴定 |
1.4 分子鉴定 |
1.5 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辽宁赤芍主要病害调查 |
2.2 赤芍叶霉病 |
2.3 赤芍炭疽病 |
2.4 赤芍白粉病 |
2.5 赤芍轮斑病 |
2.6 赤芍根腐病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赤芍叶霉病菌生物学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赤芍叶霉菌株来源 |
1.2 环境对赤芍叶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1.3 环境条件和营养环境对赤芍叶霉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1.4 赤芍叶霉病菌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环境对赤芍叶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 |
2.2 环境条件和营养环境对赤芍叶霉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2.3 致死温度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赤芍叶霉病菌细胞壁降解酶及其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试剂 |
1.2 赤芍叶霉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粗酶液的提取 |
1.3 赤芍叶霉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
1.4 赤芍叶霉病菌细胞壁降解酶产生条件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赤芍叶片CWDEs活性 |
2.2 细胞壁降解酶的条件优化 |
2.3 细胞壁降解酶(CWDE)对赤芍叶片的作用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赤芍叶霉病室内药剂筛选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不同杀菌剂对赤芍叶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1.3 不同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剂对赤芍叶霉菌菌落生长的毒力测定 |
2.2 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
1.1.1 无土栽培的定义与优势 |
1.1.2 国外无土栽培研究发展现状 |
1.1.3 国内无土栽培研究发展现状 |
1.2 穴盘育苗研究现状 |
1.2.1 穴盘育苗定义与优势 |
1.2.2 国外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发展现状 |
1.2.3 国内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发展现状 |
1.2.4 穴盘育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1.2.5 秧苗徒长的原因 |
1.2.6 矮壮素对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2.7 灌溉水温对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 基质栽培研究现状 |
1.3.1 基质的开发历程 |
1.3.2 珍珠岩研究现状 |
1.3.3 基质的理化性质研究 |
1.3.4 基质对蔬菜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5 供液方式的分类及优劣 |
1.4 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喷施矮壮素以及冷水灌溉对夏季黄瓜穴盘育苗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SPAD值的影响 |
2.2.2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干鲜重的影响 |
2.2.3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节间距和下胚轴长度的影响 |
2.2.4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2.2.5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质粒径对槽培黄瓜根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的物理性质 |
3.2.2 不同粒径配比对珍珠岩粒含水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根系的影响 |
3.2.5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6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8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9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
3.2.10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商品品质的影响 |
3.2.11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12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根际空间与水肥供给模式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作物限根栽培研究进展 |
1.1.1 限根栽培方式 |
1.1.2 限根栽培生理效应 |
1.2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 |
1.2.1 水肥一体化应用现状 |
1.2.2 水肥一体化生理效应 |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1.1 根际体积大小对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1.2 水肥供给模式对限根栽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生长指标测定 |
2.2.2 生理指标测定 |
2.2.3 品质指标测定 |
2.2.4 水肥利用率测定 |
2.2.5 环境条件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根际体积大小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1 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2 对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
3.1.3 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 水肥供给模式对限根栽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2.1 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对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
3.2.3 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根际体积大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 水肥供给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番茄耐热砧木种质筛选及热胁迫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蔬菜耐热种质鉴定筛选研究进展 |
1.2 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和生理的影响 |
1.2.1 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高温对番茄代谢生理的影响 |
1.3 嫁接提高蔬菜抗病抗逆性 |
1.3.1 嫁接提高抗病性 |
1.3.2 嫁接提高抗逆性 |
1.4 热害的鉴定指标及方法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番茄砧木耐热性鉴定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热胁迫对番茄砧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番茄砧木幼苗的耐热性 |
2.2.3 热胁迫对番茄砧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4 热胁迫对番茄砧木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2.2.5 热胁迫对番茄砧木幼苗叶片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2.6 番茄砧木幼苗热害指数与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
2.2.7 番茄砧木种质耐热性综合评价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对热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耐热番茄砧木的嫁接成活率 |
3.2.2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的耐热性 |
3.2.3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的生长量与根系生长 |
3.2.4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1.1 番茄砧木种质的耐热性 |
4.1.2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的耐热性与生长量 |
4.1.3 耐热番茄砧木嫁接苗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7)抗甜瓜枯萎病和耐南方根结线虫的厚皮甜瓜砧木筛选与嫁接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甜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 |
1.1.2 枯萎病防治进展 |
1.2 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
1.2.1 南方根结线虫及危害 |
1.2.2 根结线虫的防治进展 |
1.3 瓜类嫁接适用性研究 |
1.3.1 嫁接对甜瓜亲和性和生长的影响 |
1.3.2 嫁接对瓜类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种质资源 |
2.1.2 病原菌来源 |
2.2 试验设计 |
2.2.1 砧用南瓜与砧用甜瓜田间种植 |
2.2.2 甜瓜枯萎病的接种与抗病性分级 |
2.2.3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甜瓜枯萎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
2.3.2 尖刀镰胞菌甜瓜专化型接种浓度和接种量的确定 |
2.3.3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甜瓜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南方根结线虫的扩繁 |
3.2.2 南方根结线虫的卵液制备与接种 |
3.2.3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指标与鉴定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 |
3.3.2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条件下的相对生长量 |
3.3.3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耐病性的综合评价 |
3.4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嫁接亲和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育苗嫁接 |
4.2.2 嫁接苗的管理与定植 |
4.2.3 苗期指标的测定 |
4.2.4 植株定植指标的测定 |
4.2.5 厚皮甜瓜果实品质的测定 |
4.2.6 厚皮甜瓜果实营养品质的测定 |
4.2.7 厚皮甜瓜果肉矿质营养含量的测定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与厚皮甜瓜的嫁接亲和性 |
4.3.2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定植前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
4.3.3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定植后20天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
4.3.4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单果重的影响 |
4.3.5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 |
4.3.6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果实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7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8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厚皮甜瓜果肉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 |
4.3.9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与厚皮甜瓜亲和性综合评价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研究 |
5.2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研究 |
5.3 不同砧木杂交组合对甜瓜嫁接亲和性的影响 |
5.4 甜瓜砧木组合的选择 |
5.5 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
5.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生姜无土栽培营养液化肥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与施肥技术 |
1.2 无土栽培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
1.2.1 无土栽培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
1.2.2 无土栽培的技术模式及特点 |
1.2.3 无土栽培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1.3 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1 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对植物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
1.3.2 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生长量及产量 |
2.3.2 产品品质的测定 |
2.3.3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2.3.4 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3.5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3.6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8 叶片色素的测定 |
2.3.9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10 计算公式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生姜植株各器官生长量的影响 |
3.1.2 不同处理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
3.1.3 不同处理生姜生产成本及效益 |
3.1.4 不同处理对生姜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生姜大量元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氮的吸收分配特性 |
3.2.2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磷的吸收分配特性 |
3.2.3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钾的吸收分配特性 |
3.2.4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钙的吸收分配特性 |
3.2.5 不同生育期生姜对镁的吸收分配特性 |
3.3 不同处理对生姜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对生姜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生姜光合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生姜膨大期光合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生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生姜膨大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生姜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3.4.1 不同生长期生姜碳代谢关键酶动态变化 |
3.4.2 不同生长期生姜氮代谢关键酶动态变化 |
3.4.3 不同处理对生姜硝酸还原酶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化肥营养液进行生姜无土栽培的可行性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及灌溉量对生姜生理代谢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9种砧用南瓜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及嫁接亲和性的鉴定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甜瓜简介 |
1.2 甜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
1.2.1 甜瓜枯萎病病原研究 |
1.2.2 甜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
1.2.3 甜瓜枯萎病的防治 |
1.3 嫁接提高抗病性的应用 |
1.3.1 嫁接 |
1.3.2 嫁接抗病机理的研究 |
1.3.3 嫁接的方法研究 |
1.3.4 瓜类砧木嫁接的选择 |
1.3.5 嫁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砧木种质资源对甜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播种育苗 |
2.2.2 嫁接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砧木种质资源对薄皮甜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3.2 不同砧木种质资源对厚皮甜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砧木嫁接苗对甜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供试菌种来源 |
3.1.3 病原培养基配方 |
3.2 试验方法 |
3.2.1 接种用甜瓜嫁接苗准备 |
3.2.2 接种病原菌准备 |
3.2.3 甜瓜枯萎病接种方法 |
3.2.4 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3.2.5 不同砧木嫁接苗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病原菌对不同薄皮甜瓜嫁接组合致病性检测结果 |
3.3.2 病原菌对不同厚皮甜瓜嫁接组合致病性检测结果 |
3.3.3 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砧木对甜瓜嫁接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不同砧木甜瓜嫁接苗的栽培和管理 |
4.2.2 甜瓜营养生长期生长指标的测定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砧木对薄皮甜瓜嫁接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2 不同砧木对厚皮甜瓜嫁接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砧木对甜瓜嫁接植株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不同砧木甜瓜嫁接苗的栽培和管理 |
5.2.2 果实产量品质的测定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产量的影响 |
5.4.2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3 不同砧木嫁接对厚皮甜瓜果实产量的影响 |
5.4.4 不同砧木嫁接对厚皮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本春辉黄瓜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袋式复合沙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四个主要因素研究[D]. 程云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浙北地区水果黄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J]. 赵根,陈丽萍,周利利,邱芬,韩明丽,张飞雪. 蔬菜, 2021(04)
- [3]辽宁省赤芍叶霉病病原学及防治基础研究[D]. 毛宁.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4]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D]. 宋朝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根际空间与水肥供给模式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王亚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番茄耐热砧木种质筛选及热胁迫生理响应研究[D]. 田茂燕. 广西大学, 2020(07)
- [7]抗甜瓜枯萎病和耐南方根结线虫的厚皮甜瓜砧木筛选与嫁接亲和性研究[D]. 梁贤智. 广西大学, 2020(02)
- [8]生姜无土栽培营养液化肥配方研究[D]. 韩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9种砧用南瓜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及嫁接亲和性的鉴定和评价[D]. 谈慧.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