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整地基的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

不平整地基的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

一、不均匀地基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成[1](2021)在《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建设迅猛发展,地铁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地铁及其附属结构穿越地上既有建(构)筑物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地上既有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就需要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对既有结构进行保护。本文以北京市某人行天桥为例,对这个受到地铁正线及横通道开挖多方向、多轮次、不同结构穿越影响的人行天桥,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分析对穿越过程中桥桩影响范围内的土体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对土体变形引起的桥梁结构应力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桥梁专项保护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工程设计资料、施工方案进行研究,以既有人行天桥保护为主体,沿人行天桥布置沉降监测点,在施工各阶段监测桥体产生的沉降情况,并对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桥体的沉降规律。(2)结合工程水文地质状况、施工方案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软件对竖井、横通道及区间正线进行分段开挖,以实测监测点相同位置为测点,分析因地铁穿越工程各阶段施工所引起的桥体沉降规律,将模拟计算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来对数值模拟准确性、可靠性进行验证,进而对工程未施工部分将会造成沉降进行预测分析,并提供借鉴指导意义。(3)总结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得出人行天桥在施工各时段产生的沉降情况,对人行天桥利用ABAQUS进行建模分析,分析因施工造成的沉降对桥体关键部位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进而为桥体的专项保护提供参考。(4)结合上述地铁施工造成的应力应变规律,针对本地铁工程多次多方向穿越人行天桥情况,对既有人行天桥提出了支顶保护方案来保护既有人行天桥不因施工造成功能和结构损坏。对支顶方案保护下竖井、横通道施工时桥体的关键部位进行定期检测验证了支顶方案的有效性。结合研究预测暗挖大断面隧道和暗挖小断面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桥体沉降,定量的提出预支顶量来保护下一阶段施工过程中既有人行天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刘震[2](2020)在《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大连市某小区四层框架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而进行的基础托换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对发生沉降的框架结构内力变化及局部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用的加固方法。介绍结构的工程概况,并对现场测量的基础沉降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基础加固方案的选择,针对桩-梁托换加固方案对托换桩的承载力及托换梁的设计进行验算。(2)考虑房屋结构长度方向不均匀沉降,设置整体沉降三种工况:结构施加原设计荷载,柱脚采用完全固定,模拟结构基础不发生沉降情况;柱脚施加10mm的竖向位移,模拟结构基础发生均匀沉降;柱脚施加不等的竖向位移量,模拟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分析三种不同沉降量下建筑结构的纵向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变化幅度,得出相邻柱基沉降量的差是影响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既有建筑物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考虑结构局部沉降:设置边柱、中柱、角柱沉降三种工况,讨论局部沉降量及发生沉降位置对框架结构的横向梁端、纵向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靠近沉降柱的结构内力变化较大,离沉降柱越远影响越小,且结构中柱的沉降对结构的影响范围最广。(3)根据基础承受荷载及桩基础局部沉降量,通过数值分析,反向推算地基的承载力;对桩-梁托换加固后的基础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其沉降控制效果;改变托换体系的桩长、桩径、桩身弹性模量、梁高及梁跨度的变化,分析各因素对托换体系沉降控制效果的影响,得出适当的增大桩长、桩径能够得到良好的沉降控制效果;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可行性。

孙鹏飞,汪磊,吴奇峰,周骏,施亮[3](2019)在《考虑非均匀地基原水管道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上海市长江引水三期非均匀地基区间管道爆管问题,采用缩尺试验研究非均匀地基条件下原水管道受力变形特征,针对非均匀地基的密实度和长度进行逐级划分,并设计不同的试验工况研究管道的受力特征。结果表明:管道下方非均匀地基的密实度对管道所受应力有较大影响,即密实度越高,应力值越低,管底处的应力受密实度和非均匀地基长度的影响最大。非均匀地基区域边缘处截面应力与管道中央截面应力相比,非均匀地基长度为1D时,截面Ⅰ上测点的应力值与截面Ⅱ的应力值大小相近,而在1. 5D和2D长度条件下,呈现出截面Ⅰ的应力值高于截面Ⅱ的规律。研究成果对非均匀地基区域的原水管道运营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盛坚[4](2019)在《锚碇基础下土岩组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力式锚碇作为大跨度悬索桥重要的承载构件,已经有了成熟的发展与应用。以往的工程中,通常将重力式锚碇深埋,以坚硬的基岩作为其持力层,而对于重力式锚碇坐落在土岩组合地基这类极不均匀地基上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以云南红河特大桥建水侧锚碇基础为工程背景,针对土岩组合地基上重力式锚碇基础的沉降特性和整体稳定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荷载传递法和剪切变形传递法,对土岩组合地基中单桩的沉降性状进行分析,得到了单桩沉降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群桩中的加筋与遮帘效应,对土岩组合地基中群桩的沉降性状进行分析,并根据重新定义的两桩相互作用系数,得出了计算土岩组合地基中变桩长群桩沉降的矩阵表达式。(2)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将土岩组合地基当做独立的竖向受荷弹簧,将锚碇基础视作刚体,并根据静力平衡原理,得出了考虑桩-土-岩共同作用的锚碇基础沉降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对红河特大桥建水侧锚碇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锚碇基础的最大沉降为16.7mm,满足规范对沉降的要求。(3)通过现场地基载荷试验对土岩组合地基的竖向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岩组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现场单桩静载试验对刚性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和竖向受压刚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刚性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刚性桩的竖向受压刚度理论计算值与现场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4)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建水侧锚碇施工期及运营期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相比于地基处理前,地基处理后锚碇的最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水平位移以及基底最大应力均大幅减小,表明采用刚性桩处理较软弱一侧的地基能大幅提高该侧地基的整体刚度,进而减小锚碇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提高稳定性。(2)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锚碇安全系数为2.8,接近按规范法计算得到的锚碇抗滑动稳定性系数。

申大为[5](2019)在《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给排水管道的漏损使我国宝贵的水资源发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管道工程中接头破坏十分严重以及目前混凝土管道设计规范中对管道纵向配筋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等手段对大直径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在地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纵向力学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依托离心机试验,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承插接头的变形特点、接头数量、接头刚度、地基土刚度、荷载与接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对管道整体与局部变形的影响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较为系统地解答了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接头变形的内在机理。(2)设计了管道下方地基土为粉土的离心机试验,并对数值模型进行标定,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带接头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研究发现,管道下方地基土土质较好但具有“空洞”与地基土土质差但沿纵向均匀的情形相比,前者对管道变形更不利,更易引起管道接头的破坏。(3)率先使用离心机试验研究了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时管道整体纵向变形及管身环向与纵向内力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并采用“盐袋溶解法”模拟“空洞”,解决了三大难题,即试验前后“盐袋”可与管道外壁紧密贴合、空洞形成之前可模拟均匀地基情况、空洞形成之后空洞区域边界条件十分明确。(4)基于弹性柱壳理论推导了地表荷载作用下管道纵向弯矩的解析解。随后又通过离心机试验证明了解析解的可靠性。在解析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半径、管道埋深等因素对纵向内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覆土高度时为满足纵向承载力所需要的最小纵向配筋率,对工程设计提供了建议。

于硕[6](2019)在《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文中研究说明CFG桩复合地基是目前岩土工程中比较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已大大无法满足建筑物高度增加所带来的基底压力增大,同时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土体中使用桩基础虽然满足了承载与变形的要求,但对于实际工程,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背景下,具有刚性桩特点,同时桩体材料具有高粘结性的CFG桩复合地基孕育而生,其核心承载技术在于通过褥垫层的合理设置使得桩间土体参与到加固上部结构物的作用中来。同时,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灌注成桩具有施工难度低,对土体扰动较小,经济性能较好等诸多优点。通过桩间土的直接参与使得桩体全长发挥侧摩阻力从而减小了沉降变形,同时土体分担一部分荷载进而提高了承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地基处理中CFG桩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种复合地基加固形式作用于一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土层上即有了研究的意义,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利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机理的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理解其机理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承载力及沉降控制的研究,提出桩间土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分析比较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和桩间距确定。下一步结合陕西省富平县嘴头村二期商业高层项目实例工程,将前三章详细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于此次实际工程中,做到弥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研究的现状。CFG桩复合地基的计算设计研究中对地基形式选取,对比了天然地基、CFG桩复合地基、钻孔灌注成桩的桩基础,得出了CFG桩最适用于本工程场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结论。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单桩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基地压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沉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比,桩间距确定等进行实际设计计算。在计算完成后,又分析对比了桩体材料对复合地基的影响、不同成桩工艺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施工完成后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工艺,布桩设计等相关注意事项。最终发现CFG桩复合地基在处理高基底反力的建筑中沉降与承载力均能很好的满足要求,此外较桩基础相比,造价节约,保护环境,具有很多优点。同时,对比了单桩静载荷实验的实测值和利用DP准则而建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加载过程中,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异同,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相关问题。利用计算的手段得出结论后,本文结合ANSYS有限元程序,对影响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重要变量做了细致分析,以完善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桩土应力比的比较分析和桩、土沉降的影响趋势。最终通过建立简化单桩模型分析出随逐项加载的情况下,在大约基地反力2倍荷载的范围内,褥垫层厚度,桩长,桩身刚度,土体模量与桩土应力比,单桩承载力以及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受力特征。最后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通过改变各个影响因素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的关系,得到在褥垫层厚度等各个影响因素的改变下,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小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取值范围,进一步与CFG桩复合地基与湿陷性黄土这两个重要研究对象相结合,形成了有机整体。希望得出的优化数据范围可以供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最终,本文对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使得其理论研究尽可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提出了一些参数范围和结果供工程实践参考,最终希望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可以在日后运用的更加广泛。对其桩、工作用分析更加深刻,为其发展潜力做了展望。

谢增辉[7](2019)在《强夯施工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强夯法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产生巨大的夯击能量,使土体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应力,能显着降低土的压缩性、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均匀程度、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以及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作用,它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本文以滇中引水工程黄草坝引水隧洞段上方拟建一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并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为背景,由于强夯作用下较大的冲击动应力可能导致引水隧洞结构出现裂缝而影响正常运行。通过运用有限元基本分析方法,建立场地与隧洞的二维、三维数值模型,详细讨论了多种情况下强夯施工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结构振动速度、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时程曲线以及应力云图,由计算结果判断强夯处理是否可行,为场地强夯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模拟分析时,首先分析土体中地下水的稳态作用及其对土体的影响,将自重应力场与地下水的稳态流场进行耦合,分析土体的塑形区域,将所得塑形区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强度折减,然后进行夯击作用的影响分析。(2)在单击夯击能为3000kN·m,填方土层按照4米每层的前提下,分析了三条典型剖面在强夯作用下的竖向影响深度范围,并结合地质勘查报告得出3-3剖面地质状况相对较差,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3)针对3-3剖面分析不同填土高程处,在强夯作用下得出夯击点与隧洞轴线水平方向上的安全距离:随着高程的增加安全距离逐渐减小,强夯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双夯击作用下的振动效应,得出当填土高程超过1870米且满足安全距离时,建议两夯点的距离不小于20米,此时双夯击作用下的应力影响区域不存在叠加效应,两夯击点的冲击应力作用相互无影响。此外又补算了单击夯击能为4000kN·m的夯击作用下,填土高程1862米以上布置夯击点时,夯点与隧洞轴线水平方向距离应不小于100米。(4)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中对地层的划分与二维模型略有不同,结合建模的复杂性和计算过程的难易程度,拟建场区地基土的分层比较简单,因此两者的分析计算结果稍有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当填土高程为1878米,强夯作用下引水隧洞三条典型剖面处的最大拉应力和振动速度最大值均小于规范要求标准,强夯施工不会导致隧洞衬砌结构产生破坏。(5)在用机械碾压法对填方土层进行压实的过程中,土体的应力变化非常小,因此建议在不适宜进行强夯施工的区域采取机械碾压法进行施工。

朱秀云,何玮,潘蓉,路雨[8](2016)在《核电站泵房不均匀地基的沉降与地基动阻抗计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核电机组的重要厂用水泵房作为核电厂重要的取水构筑物,属于抗震I类物项。为了评价某泵房不均匀地基的安全性,本文分别建立了不均匀地基的平面应变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施工阶段与正常运行期间的非线性静力沉降计算。此外,本文从谐响应动力求解方法的基本概念出发,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场地模型,进行了三维自由场地的动阻抗计算,以上结果均与假想的均质地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下一步泵房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提供了依据。

姜云龙,张立勇,丁哲,廖鸣宇[9](2016)在《打鼓滩水电站闸坝三维有限元变形应力分析》文中指出砂卵石层级配不均,透水性强,厚度变化较大,且河床中往往有砂层夹层分布,在这种地基上修建闸坝有必要进行渗流稳定与结构稳定的安全性分析。以坝址覆盖层为砂卵石层的打鼓滩水电站为例,采用D-P非线性本构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了河床覆盖层上闸室与闸基在各典型工况下的应力及变形。计算得出,闸室变形量和不同坝段间的位移差较小,满足规范要求;闸室结构应力大部分表现为压应力,只在局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应力值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也满足规范要求。

岳夏冰[10](2014)在《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性及计算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其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及参数取值、沉降控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都具重要意义。论文通过现场试验测试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套有效应用于沉降计算的参数取值方法;建立了符合施工工序的沉管隧道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通过离心试验的定性分析与沉降的定量计算,揭示了沉管隧道天然地基的回弹再压缩沉降特性;结合蒙特卡罗概率有限元方法,进行岩土参数变异性、施工偏差及回淤量对沉降影响的敏感性分析;建立考虑不均匀土层下的弹性地基梁计算力学模型,推导了沉管隧道沉降控制计算方法,为沉管隧道的基础方案设计与优化及施工工艺改进提供了重要支撑。1.基于现场测试数据资料分析,依据模型相似理论和渗透固结理论,提出了模拟完整施工工序的小比尺离心模型试验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及离心力场特性,确定了离心模型试验中离心机加速度;选用特种有机玻璃为沉管材料,对其几何尺寸进行部分修正,实现了模型与原型承力的相似;布设高灵敏度及高精密测试元件。试验结果揭示了不同垫层厚度下基底应力变形变化及沉管应变分布规律,也为下一步小探头CPTU试验及室内常规试验提供土样条件。2.地基参数的确定决定沉降计算结果精度,为能快捷的获取准确计算参数,且减小土样采集制备过程产生的误差,论文分别开展了2cm2和15cm2探头CPTU原位测试,并借以2cm2探头CPTU测试结果,拟合出CPTU原位测试数据与土性参数间的回归公式,由此建立了由CPTU原位测试确定的海底特殊地层土性参数指标的计算方法,用以确定后期的计算参数。3.基于计算参数确定方法,考虑沉管隧道基槽开挖、垫层铺设、隧管沉放、管顶回淤、航道开挖等整个施工过程,建立模拟施工过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沉降简化计算模型,揭示了沉管隧道天然地基沉降特性,明确了回填-沉管-地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确定纵向地基刚度变化较大区段。4.结合传统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及蒙特卡罗理论,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沉管隧道下卧土层的岩土参数变异性、可能的施工偏差及回淤量等因素对地基横向及纵向沉降的影响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了敏感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对沉降影响的最不利工况组合及分布形式,为施工控制提供参考。5.结合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考虑不均匀土层情况下的弹性地基梁计算力学模型,计算出隧道纵向位移曲线方程及隧道某一位置截面的剪力,推导沉管隧道沉降控制标准计算公式,为基础方案设计优化及施工工艺改进措施提供条件。

二、不均匀地基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均匀地基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地铁穿越工程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地铁穿越工程概述
        1.2.2 国内外穿越工程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地铁穿越桥梁保护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风险分析
    2.1 穿越工程概况
        2.1.1 新建工程概述
        2.1.2 既有人行天桥概况
        2.1.3 既有人行天桥与新建工程位置关系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2.2.1 工程地质情况
        2.2.2 水文地质情况
    2.3 工程设计施工
        2.3.1 地下水处理
        2.3.2 区间主体结构概况
        2.3.3 竖井、横通道及区间正线施工概况
    2.4 工程主要风险分析及重难点
        2.4.1 工程主要风险分析
        2.4.2 工程重难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测方案及监测数据分析
    3.1 地铁穿越工程监测方案
        3.1.1 监测对象及频率周期
        3.1.2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管理标准
        3.1.3 监测方法
        3.1.4 现场巡视方法
        3.1.5 应急处理措施
    3.2 监测数据分析
        3.2.1 竖井、横通道施工过程各监测点位沉降变化
        3.2.2 各施工阶段造成桥体沉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穿越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软件简介
    4.3 模拟所用ABAQUS本构模型介绍
    4.4 计算模型和参数
        4.4.1 计算模型概况
        4.4.2 计算参数和接触面条件
        4.4.3 模拟分析过程
    4.5 穿越工程结果分析
        4.5.1 监测点位
        4.5.2 穿越工程不同点位模拟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对比分析
        4.5.3 不同地下结构施工对桥体附近地面沉降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降引起的桥体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桥体模型
        5.2.1 桥体模型概况
        5.2.2 模型参数
        5.2.3 模拟分析过程
    5.3 桥体应力应变分析
        5.3.1 桥体测点布置
        5.3.2 地下穿越工程施工过程桥体应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行天桥保护和支顶方案
    6.1 人行天桥保护措施
    6.2 支顶原理
    6.3 支顶方案
        6.3.1 支顶点位的选取
        6.3.2 支顶方案的确定
        6.3.3 支顶的准备
        6.3.4 支顶要求与保障措施
    6.4 支顶效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取得科研成果

(2)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基础托换技术研究与应用概况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概况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概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用解决方案
    2.1 基础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结构的影响
    2.2 基础不均匀沉降事故原因分析
        2.2.1 场地地质环境的原因
        2.2.2 房屋结构的原因
        2.2.3 施工方面的原因
    2.3 基础加固常用方法
        2.3.1 渗入性注浆加固法
        2.3.2 树根桩托换加固法
        2.3.3 基础加宽托换法
        2.3.4 桩-梁托换加固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案例基础沉降量检测及加固方案论证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条件
        3.2.1 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3.2.2 地层构造
        3.2.3 地下水情况
    3.3 结构基础沉降量检测及分析
    3.4 基础加固方案
        3.4.1 基础加固目的
        3.4.2 基础加固方案确定
        3.4.3 基础加固方案初步设计
        3.4.4 托换桩承载力验算
        3.4.5 托换梁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构模型
        4.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4.2.2 模型荷载施加
        4.2.3 计算工况
    4.3 整体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3.1 工况S1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3.2 工况S2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3.3 工况S3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4 局部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4.1 角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4.2 边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4.3 中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梁托换加固模拟及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5.3 地基土本构模型选取
    5.4 计算模型
        5.4.1 单元类型
        5.4.2 桩-土接触
        5.4.3 网格划分
        5.4.4 边界条件
    5.5 数值模拟
        5.5.1 地应力平衡
        5.5.2 原桩基沉降数值模拟
        5.5.3 托换结构内力及沉降分析
        5.5.4 桩-梁托换优化分析
    5.6 桩-梁托换体系优化设计
        5.6.1 托换梁设计
        5.6.2 托换桩设计
        5.6.3 整体托换模拟分析
        5.6.4 托换结构受力及沉降控制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考虑非均匀地基原水管道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试验概况
    1.1 工程背景
    1.2 相似比确定及模型箱尺寸设计
    1.3 试验材料
        1.3.1 试验管道材质
        1.3.2 标准砂材料
        1.3.3 土体材料
    1.4 试验加载数值的确定
    1.5 试验步骤与工况
    1.6 测点标号
2 试验数据分析
    2.1 实测值与有限元计算值比较
        2.1.1 有限元模型介绍
        2.1.2 有限元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2.2 试验实测值分析
3 结论

(4)锚碇基础下土岩组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所依托工程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岩组合地基特点及研究现状
        1.3.2 重力式锚碇基础研究现状
        1.3.3 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岩组合地基中单桩和群桩沉降性状分析
    2.1 土岩组合地基中单桩沉降性状分析
        2.1.1 荷载传递法
        2.1.2 剪切变形传递法
    2.2 土岩组合地基中群桩沉降性状分析
        2.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2.2 桩在自身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计算
        2.2.3 桩在邻桩荷载作用下的附加沉降计算
        2.2.4 总沉降量wi计算
    2.3 土岩组合地基中桩-土-岩共同作用分析
        2.3.1 Winkler地基模型概述
        2.3.2 考虑桩-土-岩共同作用的锚碇基础沉降计算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工程实例计算及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实例计算
        3.1.1 锚碇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概况
        3.1.3 锚碇基础沉降计算
    3.2 土岩组合地基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建水侧锚碇变位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简介
        4.1.1 PLAXIS3D软件介绍
        4.1.2 锚碇施工模拟全过程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参数
        4.2.2 模型简化及模型建立
        4.2.3 锚碇基础施工流程
    4.3 建水侧锚碇变位数值模拟分析
        4.3.1 建水侧锚碇施工期及运营期模拟(地基处理前)
        4.3.2 建水侧锚碇施工期及运营期模拟(地基处理后)
        4.3.3 建水侧锚碇地基处理前后对比分析
    4.4 建水侧锚碇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4.1 规范法
        4.4.2 数值模拟法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与管道漏损现状
        1.1.2 管道管材分类
        1.1.3 钢筋混凝土管道破坏类型及统计数据
        1.1.4 现行规范对管道的纵向设计
        1.1.5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管道断面研究
        1.2.2 管道接头研究
        1.2.3 不均匀地基对管道变形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综述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地基均匀时埋管受地表荷载影响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离心机试验的数值模拟
        2.2.1 离心机试验简介
        2.2.2 网格划分
        2.2.3 土体本构模型
        2.2.4 模拟过程
        2.2.5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3 参数分析
        2.3.1 管道数目对管道整体变形的影响
        2.3.2 接头橡胶圈模量与管道周边土模量的影响
        2.3.3 地表荷载相对管道接头位置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管道在多种埋地条件下的纵向变形
    3.1 引言
    3.2 离心机试验
        3.2.1 管道埋深的确定
        3.2.2 试验布置
        3.2.3 管道模型
        3.2.4 试验土性质
        3.2.5 荷载大小与加载装置
        3.2.6 测量装置
        3.2.7 试样准备与试验过程
        3.2.8 试验结果
    3.3 三维数值模拟
        3.3.1 土体本构模型
        3.3.2 反分析直剪试验
        3.3.3 网格划分
        3.3.4 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参数分析
        3.4.1 地基土模量的影响
        3.4.2 回填土模量的影响
        3.4.3 管道垫层厚度和管道覆土高度的影响
        3.4.4 管道下方存在“空洞”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接头附近土体有“空洞”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空洞”的模拟技术
    4.3 应变片布置与量测系统
    4.4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
        4.5.1 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
        4.5.2 管道整体变形
        4.5.3 中部接头转角
        4.5.4 环向弯矩
        4.5.5 纵向弯矩
    4.6 小结
第5章 管道纵向内力研究
    5.1 引言
        5.1.1 现行规范中管道环向的设计
        5.1.2 现行规范中管道纵向的设计
        5.1.3 混凝土管道环向破坏分析
    5.2 管道纵向内力理论分析
        5.2.1 地表荷载作用
        5.2.2 覆土自重作用
        5.2.3 管内压力作用
    5.3 离心机试验
        5.3.1 应变片布置
        5.3.2 试验布置与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
    5.4 结果讨论
        5.4.1 管道内径的影响
        5.4.2 管道埋深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离心机试验所用LVDT标定结果
附录B 地表荷载作用时管道横向位移及纵向弯矩的解析解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目的
    1.3 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实验研究
        1.3.3 数值分析
        1.3.4 工程特性方面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1 桩、土研究中的问题
        1.4.2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4.3 有限元模拟分析中的问题
        1.4.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性状研究
    2.1 发展与概述
    2.2 CFG桩复合地基的技术优势及加固机理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与加固机理
        2.3.1 置换率对承载性能的影响
        2.3.2 桩土应力比与桩土荷载分担比的相互推导
    2.4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2.4.1 负摩阻力的形成原因
        2.4.2 负摩阻力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受力特征
        2.4.3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影响因素
    2.5 CFG桩复合地基中褥垫层的设置
        2.5.1 褥垫层的作用
        2.5.2 不同褥垫层模量
        2.5.3 不同褥垫层厚度
    2.6 CFG桩复合地基湿陷起始压力
        2.6.1 湿陷起始压力的实质
        2.6.2 影响因素及分析
3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计算研究
    3.1 地基基础加固机理的发展变迁
    3.2 地基土强度控制与变形控制的统一性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指标
        3.3.1 桩间土承载力修正值计算
        3.3.2 偏心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3.3.3 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3.3.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3.5 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强度及承载力公式总结
    3.4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3.4.1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的解析方法
        3.4.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复合模量法
    3.5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计算
        3.5.1 通过地基承载力控制桩间距
        3.5.2 总沉降控制下的桩间距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加固中的应用
    4.1 工程实例
        4.1.1 工程概况
        4.1.2 勘察及现场原型实验研究工作量
    4.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特征
        4.2.1 区域构造体系
    4.3 场地工程地质实验研究
        4.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3.2 场地稳定性及适应性研究
        4.3.3 现场钻探实验得出的地层土体数据
        4.3.4 地下水
    4.4 地基土工程性质实验研究
        4.4.1 室内试验
    4.5 现场原型场地岩土工程实验研究
        4.5.1 场地湿陷性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
        4.5.2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4.5.3 地基土的变形指标
        4.5.4 地基土特征
    4.6 CFG桩设计
        4.6.1 地基条件及地基处理要求
        4.6.2 地基加固方案比选
        4.6.3 CFG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4.6.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6.5 CFG桩布桩设计,施工工艺与要求
    4.7 CFG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7.1 ANSYS简介
        4.7.2 有限元分析准则及参数选取
5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承载性能分析
    5.1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
        5.1.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参数选取
        5.1.2 基本假定
    5.2 CFG桩复合地基控制各变量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5.2.1 随荷载增加-不同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5.2.2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长的影响
        5.2.3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2.4 随荷载增加-不同土体模量的影响
    5.3 CFG桩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5.4 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起始压力的分析
        5.4.1 两变量的各影响因素
        5.4.2 随褥垫层厚度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3 随桩长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4 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湿陷起始压力的检测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强夯施工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强夯法的特点和应用
        1.2.1 强夯法的机具设备
        1.2.2 强夯法施工的特点
        1.2.3 强夯法应用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强夯加固理论及设计参数分析
    2.1 土体的结构和组成
    2.2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理论研究
        2.2.1 动力密实机理
        2.2.2 动力固结机理
        2.2.3 动力置换机理
        2.2.4 振动波压密机理
    2.3 强夯设计参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法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3.1 MIDAS/GT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3.2 强夯分析模型的建立
        3.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3.2.2 计算参数
        3.2.3 边界条件和荷载的确定
        3.2.4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4.1 工程背景
        3.2.4.2 拟建场区地质水文条件
        3.2.4.3 拟建场区地基土的力学特性
        3.2.4.4 二维计算模型
        3.2.4.5 本次分析的评判依据
        3.2.5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单位及附图说明
    3.3 拟建场区渗流作用下应力应变分析
        3.3.1 渗流场
        3.3.2 土体自重与地下水作用下的耦合应力场
        3.3.3 松动圈
    3.4 强夯作用下隧洞的应力及质点振动速度分析
        3.4.1 1-1 剖面不同填土标高数值分析结果
        3.4.2 2-2 剖面不同填土标高数值分析结果
        3.4.3 3-3 剖面不同填土标高数值分析结果
    3.5 强夯施工对隧洞水平影响范围分析
        3.5.1 3-3 剖面高程1886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5.2 3-3 剖面高程1882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5.3 3-3 剖面高程1878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5.4 3-3 剖面高程1874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5.5 3-3 剖面高程1870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5.6 3-3 剖面高程1866 米水平方向的安全距离
    3.6 双夯击叠加作用效应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的影响
        3.6.1 高程1866 米填土面双夯击夯点相距20 米的分析
        3.6.2 高程1870 米填土面双夯击夯点相距20 米的分析
    3.7 4000 KN·M夯击能以及机械碾压法施工的影响分析
        3.7.1 4000 KN·M夯击能对黄草坝引水隧洞影响分析
        3.7.2 机械碾压法施工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夯法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4.1 计算参数
    4.2 计算模型
    4.3 三维模型时程分析
        4.3.1 三维模型1-1 剖面分析
        4.3.2 三维模型2-2 剖面分析
        4.3.3 三维模型3-3 剖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核电站泵房不均匀地基的沉降与地基动阻抗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值计算模型
    1.1静力计算地基模型
        1.1.1平面应变计算模型
        1.1.2三维有限元地基模型
    1.2 动力计算地基模型
2 地基静力沉降计算
    2.1 地基竖向变形分析
    2.2 地基承载能力校核
3 地基动阻抗计算
    3.1 基于谐响应的动阻抗算法
    3.2地基动阻抗对比
4 结论

(9)打鼓滩水电站闸坝三维有限元变形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
    2.1 计算模拟范围与结构离散
    2.2 计算工况
    2.3 材料基本参数
    2.4 计算步骤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闸坝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3.1.1 闸室变形分析
        3.1.2 闸坝不均匀沉降分析
        3.1.3 闸基沉降分析
    3.2 闸坝底板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2.1 正应力分布
        3.2.2 主应力分布
    3.3 闸室基础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3.4 左岸挡水坝段变形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5 左岸挡水坝段地基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4 结语

(10)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管隧道的沉降计算
        1.2.2 开挖回弹再压缩特性
        1.2.3 离心模型试验与 CPTU 确定土性参数
    1.3 研究内容
        1.3.1 分析数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及基底特性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2.1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概述
    2.2 离心试验原理
        2.2.1 离心机的力场与特性
        2.2.2 相似性
    2.3 试验模型与原型相似关系
        2.3.1 相似三大定理
        2.3.2 试验断面及相似模型的确定
    2.4 试验装置及量测系统
        2.4.1 试验装置
        2.4.2 数据采集及量测
    2.5 试验方案及实施流程
        2.5.1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内容及方案
        2.5.2 制备原状土地基模型试验方案
        2.5.3 试验方法及步骤
    2.6 试验数据整理分析
        2.6.1 基底应力变化分析
        2.6.2 沉管应变变化分析
        2.6.3 基底位移变化分析
        2.6.4 垫层作用效果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土性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3.1 研究概述及内容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1 CPTU 探头设计
        3.2.2 贯入系统
        3.2.3 数据采集系统
        3.2.4 孔压探头真空饱和仪
        3.2.5 室内试验设备
    3.3 探头的安装及标定
        3.3.1 探头安装
        3.3.2 探头标定
    3.4 试验方案及实施流程
        3.4.1 大小探头 CPTU 对比试验方案
        3.4.2 小探头 CPTU 试验及室内力学试验步骤及流程
    3.5 试验数据分析
        3.5.1 小探头及大探头 CPTU 对比试验数据分析
        3.5.2 小探头 CPTU 试验与室内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5.3 15cm2CPTU 测试 qc与压缩模量关系分析
        3.5.4 15cm2CPTU 测试 qc与回弹再压缩模量关系分析
        3.5.5 15cm2CPTU 测试 qc与强度指标间关系分析
    3.6 验证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地基沉降计算分析
    4.1 横断面有限元计算分析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回弹隆起考虑方法
        4.1.3 回弹变形特性分析
        4.1.4 再压缩变形特性分析
    4.2 横断面沉降简化计算模型
        4.2.1 概述
        4.2.2 回弹计算模型
        4.2.3 再压缩计算模型
        4.2.4 算例
        4.2.5 计算方法验证
    4.3 回填-沉管-地基作用机理分析
    4.4 纵向沉降简化计算方法分析
        4.4.1 e-logp 曲线法
        4.4.2 纵向整体沉降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1 研究思路
    5.2 蒙特卡罗法分析
        5.2.1 力学模型的选择
        5.2.2 Latin hypercube 抽样方法
    5.3 考虑岩土参数变异性的纵向沉降分析
        5.3.1 CPTU 端阻值的变异性分析
        5.3.2 参数变异性分析
        5.3.3 分析结果
    5.4 施工偏差的考虑方法
        5.4.1 基槽开挖施工偏差考虑方法
        5.4.2 块石顶部标高偏差考虑方法
        5.4.3 回淤夹层厚度偏差考虑方法
        5.4.4 块石层及碎石层高程模量偏差考虑方法
    5.5 考虑施工偏差的纵向沉降分析
        5.5.1 考虑施工偏差计算方案
        5.5.2 施工偏差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施工误差情况下的横向沉降分析
        5.6.1 考虑施工偏差横断面计算方案
        5.6.2 基槽施工偏差
    5.7 最不利因素组合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沉降控制计算研究
    6.1 概述
    6.2 研究思路
    6.3 不均匀土层地基梁模型
        6.3.1 Winkler 地基模型及梁方程
        6.3.2 集中荷载下不均匀地基梁模型
        6.3.3 均布荷载下不均匀地基梁模型
    6.4 纵向差异沉降控制标准计算方法研究
        6.4.1 沉降控制计算方法
        6.4.2 算例
        6.4.3 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6.5 小结
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不均匀地基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施工对既有人行天桥的影响及保护方案研究[D]. 李朝成.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D]. 刘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考虑非均匀地基原水管道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J]. 孙鹏飞,汪磊,吴奇峰,周骏,施亮.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12)
  • [4]锚碇基础下土岩组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 盛坚. 东南大学, 2019(01)
  • [5]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埋管在车辆荷载下的纵向力学特性[D]. 申大为. 清华大学, 2019
  • [6]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D]. 于硕.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强夯施工对黄草坝引水隧洞的影响分析[D]. 谢增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核电站泵房不均匀地基的沉降与地基动阻抗计算分析[J]. 朱秀云,何玮,潘蓉,路雨. 核安全, 2016(03)
  • [9]打鼓滩水电站闸坝三维有限元变形应力分析[J]. 姜云龙,张立勇,丁哲,廖鸣宇. 人民黄河, 2016(04)
  • [10]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D]. 岳夏冰. 长安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不平整地基的应力集中与地基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