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

一、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李洋[2](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王国红[3](2012)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是银行反垄断管制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面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反垄断管制的思考,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关注。对中国而言,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管制还十分薄弱,机构缺失,法律缺失,程序和方法缺失,既不能有效地管制国内银行实施的滥用市场力的并购,也不能有效地管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有损中国金融安全的并购,更不利于国内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占领国际市场。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后危机”为背景,以银行并购为研究对象,以反垄断管制为研究视角,论证“后危机”时代加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必要性、机理、方法与程序,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的掠夺性借贷行为,而掠夺性借贷的产生则要归因于反垄断管制的不作为。因此,加强银行业的反垄断管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银行反垄断管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并购反垄断,在当前背景下,尤其必要。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主要有两个,一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另一是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SCP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按照这一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管制是最重要的,由于并购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并购→集中度提高→银行市场力提高→社会福利损失,这一逻辑的并购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负效应。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认为,即使并购带来了负效应,导致了社会福利受损,但如果并购同时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且效率的提高足以抵消并购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这起并购不应被禁止;只有那些并购带来的效率不足以抵消社会福利受损的并购才应被禁止。并购导致的效率提高的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正效应。银行并购的竞争性评估即是对这两方面进行权衡。本文对威廉姆森的静态效率进行了修正,重点说明了对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效率的传递率和“补偿的边际成本降低”的定量分析。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可分为五种机制:相关市场界定机制、市场力测定机制、并购效应评估机制、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分拆机制。其中,对相关市场界定机制,重点介绍了市场界定的方法,如SSNIP检验、Harris&Simons(1989)的临界损失检验、Katz&Shapiro(2003)的“总的转换率”检验;对市场力测定,重点介绍了离散选择模型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对并购效应评估机制,重点介绍了转换率方法和向上价格压力法;对垄断缓释因素,分析了如下缓释因素:竞争者;市场进入;顾客的转换成本;失败银行救济;公共利益;人口迁移等;对分拆机制,文章提示了银行并购分拆的原理、目标和机制设计,这为后面我们设计中国的银行并购分拆制度准备了理论基础。中国缺乏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经验,需要借鉴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为我所用。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中东欧国家),从价值取向、机构设置、相关市场的界定、并购反垄断临界值的确定、竞争效应分析等方面比较他们在银行并购反垄断政策上的异同,并辅以案例,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提供经验指导和决策参考。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最基本的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美国费城银行案中,将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地区市场界定为“本地市场”,将相关产品市场界定为“银行服务群”。这一界定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反垄断管制,文章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设计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融资调查问卷,在本地抽样调查1500个消费者、200家中小企业,文章验证了传统的“本地市场”假设和“群服务”假设在中国的合理性,根据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从各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实践看,经济性分析越来越普遍,其地位日益突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经济分析包括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分析。对单边效应的分析,文章重点介绍并购模拟技术的运用,并对并购模拟这一技术进行了评价;对协调效应的研究,通过改进传统的“核对表”方法,将之与“一致同意-甄别欺骗-可信的惩罚”范式结合,提出银行业并购规制的协调效应新的分析框架。这一新的框架是:从Friedman的“平衡诱惑均衡”概念入手,不是研究银行卡特尔的形成条件,而是从卡特尔稳定性指标(δ)来判断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化,外资银行加强了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渗透。并购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对外资银行的并购,我们需要做辩证分析,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也有可能损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甚至有损中国金融安全,因此,需要对外资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并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设计了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设计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政策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包括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构设置、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银行并购申报制度、竞争评估制度、并购救济制度等;除此以外,文章还从需求边和供给边两方面论述了构建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对前一个内容的深化与发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既要加强对银行审慎性的监管,更要强化对银行的竞争性管制,二者不可或缺。(2)在机构设置上,由商务部的反垄断局负责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同时赋予银监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3)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应以“合理原则”为核心原则,考虑到外资银行并购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对外资银行并购还需进行国家金融安全审查。(4)构建合理的银行并购申报制度,实行两步审查法,申报标准应相对宽松。(5)重视经济性分析方法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中的运用,包括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评估的方法以及效率评估方法等。(6)在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中,合理运用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7)加强国际反垄断的协调。一是商务部与国外竞争权威的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建设;另一是银监会与外国银行监管机构的国际协调机制的建设。

谢东昇[4](2012)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重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经常讨论的热点。然而外资银行进入究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往文献大多着重是否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论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较少以全面性、系统性的由上至下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本论文有别于以往研究,试图在宏经济观、微观经济以及社会大众三个层面下,从整体银行行业、银行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人等多视角,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在学术理论上,透过文献回顾的过程,进行学术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分析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理论成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何在,综合溢出效应的研究,整理近期中国银行业相关研究成果。在现实层面上,以古鉴今,完整介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分析当前国内中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参与WTO开放外资银行所造成的冲击,并且从外资同业角度观察外资银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藉由文献梳理和中外资银行现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可区分为三大影响层次,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从三个专题,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第一个专题是在宏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国内银行整体行业视角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生产力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基础,建立一个可以衡量整体银行行业的生产力溢出效应模型,讨论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在劳动、资本、资金三种要素的投入产出影响,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以行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未存在明显生产力溢出效应,以2006年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为研究分界,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再从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观察,国内银行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外资银行,但资金与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本身经营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成长的情况。第二个专题是在微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最新私人银行业务做了全面且系统的介绍。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私人银行自2007年开办以来,借鉴外资私人银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在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并受惠于政策对外资经营限制。而外资私人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资产配置能力较强,对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较高。本研究提出国内私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产品服务同质化太高、风险控管系统薄弱、以及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并建议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脚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严格专注细分市场、以及善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本文再以招商私人银行为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对高端客户、专业团队、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上的特色。第三个专题是在对社会大众影响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影响。以事件研究法辅以严谨的实证分析,观察投资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宣布参股国内银行事件的公告效果,并以被参股银行的类型,以及参股金额规模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投资人对于外资参股后对国内银行业前景的反应有何不同。实证结果发现,针对外资参股事件的公告,国内投资人是抱以正面的反应。而且事件公告日前,参股消息已经在国内股市发酵,中国股市存在信息泄漏以及内幕交易的情况。再以被参股银行类型不同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当被参股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时,会有较大的公告效果。而参股金额的大小并不会与公告效应有绝对正向的关系。显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标竿效应,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示范效果,才是金融市场投资人考量国内银行业前景最主要的关键。本论文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三大影响层面为基础,以全方位的多视角进行研究,完整清晰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变化与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优势,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的初步结论。经过对本论文三个专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在理论意涵与实践意义上,接着提出在国家政策上,应该稳健适度开放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并加速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二三线以下城市或农村发展。在银行行业或企业上,建议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吸收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劳动素质以及专注细分市场,并且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脚步。在社会大众上,建议投资人可以参考外资参股消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带领的标竿效应与示范效果,并且防范国内股市内幕交易的风险。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课题组,王元龙[5](2009)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文中研究指明

黄晓阳[6](2007)在《WTO过渡期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12月11日,作为WTO成员国,中国按照入世协议,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了五年的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的竞争,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并购潮,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步形成。07年1月20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标志着经历了改革阵痛的中国金融业正迎来了历史性拐点。本文将海内外学者关于银行业改革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国有银行改革,同时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对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国内三大国有上市银行的竞争力状况、东莞建行在同业中的优、劣势三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对WTO过渡性保护期结束后外资银行的八大核心业务与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以建设银行(特别是东莞市分行)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际探索,指出银行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重点抓住“四管理”和“一渠道”,即品牌管理、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服务管理和分销渠道。文章共分六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阐述国内外银行改革观点和理论,通过综合分析,探索适合的银行改革方向。第三章阐述入世五年来中国银行业竞争现状。第四章讨论中国银行业在WTO过渡性保护期结束后的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对策。第五章论述中国建设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第六章进行东莞建设银行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银行领导层的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肖平飞[7](2005)在《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和引导这一变化,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一系列的谈判,确立了调整服务贸易领域的多边规则。WTO 所包含的内容构成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框架为以法定约束形式承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载体。中国加入WTO 后,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所作的承诺,逐步对外开放了金融服务领域。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部门,银行业开放是整个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意味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鉴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及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为中资银行制定法律对策,迅速提高其竞争力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运成[8](2005)在《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源起于它涉及转轨经济、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及其相互关系等引人入胜之内容,有待探讨的领域较为广阔。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弥补以下三方面的理论研究欠缺:一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渐进式转轨经济的典型国家,其长期实施的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代表的金融抑制政策之于转轨经济的作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于国有银行为此积聚的巨大风险予以了一定考量,但深入分析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二是由于中国在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领域之一——利率自由化方面长期进展缓慢,而人们往往片面认为只有实施利率自由化才算真正进行金融自由化,却无视利率自由化仅是金融自由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与实践事实,故对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全面研究一直匮乏,而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的探讨几乎付诸阕无。三是虽然关于国有银行风险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尚不多见。这样,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及系统分析方法,就金融抑制政策与国有银行风险内在关系予以深入探究、联系转轨经济特点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目的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拓展空间,亦即具有一定理论意义。随着中国的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进程在中国加入WTO后呈加快之势,经济社会领域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此际对具有转轨经济和控制化解金融风险背景的这种金融自由化进行归纳和评价,将对其平稳推进和发挥应有作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若考虑到国有银行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风险控制和化解之于转轨经济顺利深入的关键性,本文从金融自由化视角对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及演进进行的深入分析也将为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提供借鉴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概括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就本文的创新之处予以了总结。第二章综述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转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该章首先围绕麦金农和肖的相关理论综述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这一理论进行评价;接着综述了国外国内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的相关理论,重点关注其对转轨经济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转轨经济学相关理论予

龚锋[9](2004)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健经营本来是银行业传统的经营理念,但是人们对于稳健经营的含义的理解,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不正确、不完整的。错误的或有偏差的经营理念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损害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唯一选择在于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而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银行业稳健经营对于日益融入全球化之中的中国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中国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实现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还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以促进中国强国战略的顺利、成功实施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内容除了导论部分外,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论述了金融全球化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金融全球化可能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主要是指金融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面临不利的外部经营环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甚至泡沫化程度提高、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等,并提出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只能通过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才能既求得生存又获得发展。第二章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应该是稳与健的内在统一,包含着积极进取的意味,应该兼顾安全与效率,注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而且还强调了其动态性。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思进取、不求发展、效率低下的银行是不可能安全和稳定的。分析了制度和体制、经济主体的心理与行为、银行的公共关系等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最后,在借鉴国际主流的评估方法与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文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性的含义的阐释,提出了对银行业稳健性进行衡量的规范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方法。第三章从对相关理论的论述和分析中,寻找导致银行业不稳健的根源,以求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良策。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的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信息非均衡理论、银行行为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等,

何德旭[10](2004)在《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趋势、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本文在简要介绍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开放的主要变化的基础上,讨论了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冲击和挑战,并从全局着眼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二、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银行并购反垄断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任务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之处
        二、 论文尚存的不足
第二章 美国金融危机与银行并购反垄断
    第一节 掠夺性借贷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次贷”与掠夺性借贷
        二、 掠夺性借贷与“次贷”危机
        三、 掠夺性借贷与反垄断
    第二节 金融业的二重性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金融业特性与金融管制
        二、 金融管制与金融危机
        三、 金融管制与管制俘获
        四、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银行并购与反垄断
        一、 银行并购是否需要反垄断管制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
        三、 中国需要对银行业加强竞争性管制
        四、 中国需要对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
第三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
        一、 银行并购的负效应
        二、 银行并购的正效应
    第二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机制
        二、 银行并购市场力测定机制
        三、 并购效应评估机制
        四、 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
        五、 分拆机制
第四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管制
        一、 美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澳大利亚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四、 加拿大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五、 日本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韩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墨西哥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三节 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波兰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匈牙利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捷克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四节 银行并购管制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并购管制上的比较
        二、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对银行并购管制的比较
        三、 经济发达国家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对相关产品市场的研究
        二、 对相关地区市场的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银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一、 分析方法
        二、 问卷调研
        三、 对“群”产品市场的检验
        四、 对企业相关市场的检验
第六章 银行并购的竞争效应
    第一节 银行并购的单边效应:并购模拟方法
        一、 并购模拟方法的起缘
        二、 MSM 的假设
        三、 MSM 的分析步骤
        四、 MSM 分析中的需求函数
        五、 MSM 的局限性
    第二节 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研究:定量方法
        一、 并购协调效应的研究综述
        二、 协调效应的模拟:定量分析
第七章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竞争效应及应采取的并购管制政策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发展中国家视角
        一、 全球外资银行的发展概况
        二、 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动机
        三、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
    第二节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二、 外资银行并购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实证分析
        一、 银行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 模型与数据
        三、 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均衡性竞争检验
        四、 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分析
    第四节 对外资银行并购的管制政策
        一、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现状与中国反垄断管制缺陷
        二、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三、 对外资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难点与对策选择
第八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机构的设置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
        三、 银行并购申报制度
        四、 银行并购的竞争评估制度
        五、 银行并购救济制度
        六、 银行并购的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政策设计
        一、 健全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必要性
        二、 银行业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倒闭商业银行的处理
    附录 2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
    附录 3 对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的讨论
    附录 4 对美国银行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引起的社会成本的讨论
    附录 5 银行业互动参数与市场力
    附录 6 自身传递率的说明
    附录 7 Daljord 等对总转换率方法的修正
    附录 8 对美国银行并购管制权威竞争评估的比较
    附录 9 欧盟各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指标
    附录 10 不同需求函数下的单边效应预测
    附录 11 外资银行在各国银行中的占比
    附录 12 运用 PR 模型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文献
    附录 13 国内外学者计算 H 统计值使用的因变量
    附录 14 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附件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2.1 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1.2.2 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1.2.3 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与本文结构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跨国银行海外扩张决定因素
        2.1.1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2.1.2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2.1.3 引力模型理论(Gravity Model)
        2.1.4 追随客户理论(Following the Client)
        2.1.5 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2.2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
        2.2.1 溢出效应的基本概念
        2.2.2 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
    2.3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3.1 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2.3.2 参股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4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相关文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国内银行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1.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
        3.1.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1993-2001年)
        3.1.4 加入WTO之后(2002年至今)
    3.2 国内银行业现状
        3.2.1 国内银行体系现状
        3.2.2 国内银行业整体经营现状
    3.3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发展历程
        3.3.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3.2 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初期(1979-1990)
        3.3.3 外资银行在中国成长扩张阶段(1990-1997)
        3.3.4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收缩停滞阶段(1998-2001)
        3.3.5 中国加入WTO后的阶段(2002-2007)
        3.3.6 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阶段(2007至今)
    3.4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3.4.1 外资银行业在华业务发展现状
        3.4.2 由外资同业眼光观察: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研究报告
第四章 理论分析框架
    4.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层面
        4.1.1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2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3 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层面
    4.2 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4.2.1 宏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4.2.2 微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4.2.3 社会大众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4.3 三个研究视角的逻辑关连性
第五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以生产力溢出效应观察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5.2 溢出效应理论模型
        5.2.1 整体银行业的产出与投入
        5.2.2 整体银行业产出成长率
        5.2.3 投入产出模型的推导
        5.2.4 各生产要素成长率与溢出效果的估计
    5.3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5.3.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1 私人银行的概念
    6.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带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2.1 中国私人银行的定义
        6.2.2 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6.2.3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来源与特征
        6.2.4 中国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品牌能见度、产品服务以及国际排名
        6.2.5 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模式
    6.3 中外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
        6.3.1 发展历程比较
        6.3.2 组织架构比较
        6.3.3 经营模式比较
        6.3.4 人才队伍比较
        6.3.5 客户群体比较
        6.3.6 产品服务比较
        6.3.7 监管环境比较
    6.4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团队效率低落
        6.4.2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有待解决
        6.4.3 风险控管系统有待建立
        6.4.4 境外资产管理配置能力有待提升
    6.5 中国私人银行业未来展望
        6.5.1 拓展海外业务发展
        6.5.2 产品的创新性与服务的多样性
        6.5.3 细分市场,提供超级富人管家式服务
        6.5.4 加强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混业经营
    6.6 个案分析-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6.6.1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成立背景
        6.6.2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况
        6.6.3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定位
        6.6.4 “1+N”专家服务团队
        6.6.5 产品与服务
        6.6.6 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美誉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外资参股事件对投资人的公告效果
    7.1 研究背景与动机
    7.2 资料来源与样本分析
        7.2.1 资料来源
        7.2.2 样本选择
        7.2.3 样本描述
    7.3 研究方法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全体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7.4.2 被参股银行类型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4.3 参股金额规模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生产力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8.1.2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结论
        8.1.3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研究结论
    8.2 理论与实践意义
        8.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8.2.2 对银行业的建议
        8.2.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
    8.3 本论文创新之处
    8.4 本论文不足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情况
附录二. 万得银行指数成分股
附录三. 本人相关学术着作和论文
致谢

(5)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一)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历程。
        1.起步阶段。
        2.市场化、国际化阶段。
        3.融入金融全球化阶段。
    (二)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现状
        1.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1) 外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
        (2) 中资银行拓展国际银行业市场。
        2.保险业的对外开放。
        3.证券业的对外开放。
    (三)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绩效
        1.促进金融改革步伐。
        2.建立现代金融制度。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
二、中国对外金融的开放
    (一) 中国对外金融开放的轨迹。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3.中国的外汇储备。
    (二) 中国对外金融开放面临的挑战。
        1.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
        2.超常外汇储备的风险。
        第一, 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第二, 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第三, 支付高额的成本。
        第四, 影响金融调控能力。
        第五, 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第六, 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与日俱增。
        3.人民币升值及逆转风险。
        4.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
三、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一)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与目标。
        1.金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2.金融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
        (1) 竞争合作。
        (2) 互利共赢。
        3.金融对外开放的目标。
    (二)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1.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的产生。
        2.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的内涵。
        3.三原则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四、应对金融对外开放风险的方略
    (一) 微观层面。
        1.加强风险控制。
        (1) 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2) 有效控制风险敞口。
        (3) 严防海外并购风险。
        2.提升创新能力。
        (1) 金融创新的紧迫性。
        (2) 金融创新的关键因素。
        3.推进现代化银行建设。
        (1) 把握银行业开放的基本原则。
        (2) 外资参股与金融安全。
        (3) 加快提升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 宏观层面。
        1.强化金融监管。
        (1)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
        (2) 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2.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1) 改革方向:
        (2) 改革操作:
        (3) 改革路径:
        3.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模式。
        (2) 逐步实现可兑换需要慎重的态度。
        (3) 逐步实现可兑换需要稳健的操作。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动因。
        (2)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与障碍。
        (4)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政策取向。
        5.推进金融对内开放。
        (1) 金融对内开放的依据与含义。
        (2) 同步协调推进金融内外开放。
        6.平衡国际收支。
        (1) 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
        (2) 密切关注美元变化及其影响。
        (3) 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4)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7.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6)WTO过渡期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银行改革理论观点及启示
    2.1 产权制度无关论
    2.2 银行改革紧迫论
        2.2.1 分拆国有银行论
        2.2.2 发展民营银行论
        2.2.3 引入外资解决“两难”论
    2.3 几种银行改革观点的对比及互补性
    2.4 总结及启示
第三章 入世五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现状
    3.1 银行外部生存环境变化
        3.1.1 国际经济波动周期变化影响主营业务
        3.1.2 竞争主体多元化加剧竞争态势
        3.1.3 监管的国际化对盈利模式提出要求
        3.1.4 “脱媒”程度的加深对管理产生影响
        3.1.5 股东回报的国际化对管理提出要求
    3.2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3.2.1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3.2.2 机构设立和市场布局
        3.2.3 业务品种和经营规模
        3.2.4 风险监管状况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在 WTO过渡期后的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与对策
    4.1 外资银行具有的优势及八大核心业务
        4.1.1 外资银行的优势
        4.1.2 外资银行的八大核心业务
    4.2 中资银行具有的优势
        4.2.1 信用优势
        4.2.2 国内网络优势
        4.2.3 本土经营优势
    4.3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4.3.1 面临竞争能力的挑战
        4.3.2 面临“分业经营”的挑战
        4.3.3 面临全新的融监管挑战
        4.3.4 面临人才流失的冲击
        4.3.5 面临经营业务的冲击
        4.3.6 面临信息披露的冲击
    4.4 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4.4.1 从国家的角度分析
        4.4.2 从银行业角度分析
第五章 中国建设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5.1 建设银行的概况
    5.2 建设银行的发展历程
    5.3 建行面临外资银行挑战
        5.3.1 资产规模差距明显
        5.3.2 资产质量差距明显
        5.3.3 资本充足率方面存在隐忧
        5.3.4 盈利能力差距明显
    5.4 建行面临其他中资银行挑战
        5.4.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主角
        5.4.2 建行在四大行中略有领先
第六章 东莞建设银行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
    6.1 东莞建设银行的发展历程
        6.1.1 建行东莞县支行时期
        6.1.2 建行东莞市支行时期
        6.1.3 建行东莞市分行时期
        6.1.4 建行股份公司东莞市分行时期
    6.2 东莞建行的竞争优势
        6.2.1 合理、便民的网点资源
        6.2.2 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
        6.2.3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6.2.4 专业、优秀的员工队伍
        6.2.5 东莞分行主要荣誉
    6.3 东莞建行面临的银行同业挑战
        6.3.1 东莞全市银行业概况
        6.3.2 东莞四大国有银行对比
    6.4 东莞建行的发展策略建议
        6.4.1 东莞建行近几年的发展策略
        6.4.2 东莞建行今后的发展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WTO 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具体承诺减让表
    第一节 WTO 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WTO 各成员方金融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比较
    第三节《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对银行业开放的承诺
第二章 加入WTO 对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与法律特征
    第二节 加入WTO 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加入WTO 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比较
    第二节 中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3 本文创新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金融自由化相关文献综述
        2.1.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
        2.1.3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反思
    2.2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2 国内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转轨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2.3.1 转轨经济学:基于“华盛顿共识”的思考
        2.3.2 转轨经济学:基于中国的思考
        2.3.3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
3 金融抑制与转轨时期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1 金融抑制的经济学分析
        3.1.1 金融抑制的逻辑与影响
        3.1.2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风险
    3.2 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抑制
        3.2.1 中国渐进式转轨经济持续增长的金融支持分析
        3.2.2 中国的金融抑制——一种描述
    3.3 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与特征:金融抑制视野
        3.3.1 产权国有化背景下国有银行的风险积聚
        3.3.2 金融抑制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扩展分析
4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评价
        4.1.1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及影响
        4.1.2 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比较与评价
    4.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实践
        4.2.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4.2.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程度
    4.3 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金融自由化视野
        4.3.1 银行体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4.3.2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控制
5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与国有银行风险的演进
    5.1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国有银行脆化分析
        5.1.1 银行业市场准入放松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3 国有银行改革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1.4 股票市场发展对国有银行脆化的影响
    5.2 金融开放趋势下的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演进
        5.2.1 加入WTO与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取向
        5.2.2 加入WTO后国有银行的风险演进
    5.3 金融自由化、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
        5.3.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由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5.3.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国有银行风险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6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1 政府性质与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6.1.1 政府性质与基于“诺思悖论”的扩展的政府效用函数
        6.1.2 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
    6.2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行为与国有银行风险
        6.2.1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中央政府行为分析
        6.2.2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6.2.3 政府的金融自由化努力——基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分析
    6.3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及绩效评价
7 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深入与国有银行风险化解及防
    7.1 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7.1.1 国有银行资本金风险引发的思考
        7.1.2 基于风险化解与防范考虑的国有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7.2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适度性分析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9)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内容安排
    五、本文的理论贡献
第一章 稳健经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唯一选择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金融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第三节 稳健经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唯一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影响因素与衡量
    第一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含义
    第二节 稳健经营:银行业的生命线
        一、银行业经营的高负债性
        二、风险管理:银行业经营的核心
        三、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非对称性
        四、银行业:风险集中地
        五、银行业经营过程中客户的高流动性
    第三节 影响银行业稳健性的因素
        一、制度与体制因素
        二、经营环境因素
        三、银行客户的心理与行为
        四、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市场定位
        五、银行的公共关系管理
    第四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衡量
        一、国际主流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二、衡量银行业稳健性的规范分析
        三、衡量银行业稳健性的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的理论:寻找银行业不稳健的根源
    第一节 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
        一、凯恩斯的金融内在不稳定理论
        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三、克格瑞的“安全边界说”
        四、索罗斯的“循环周期理论”
    第二节 信息非均衡理论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三节 银行行为理论
        一、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二、勉强贷款理论
        三、银行间的贷款竞争理论
    第四节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稳健经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与引擎
    第一节 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强国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
        二、持续的实物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三、创新
    第三节 金融危机:入世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隐患
        一、金融市场环境: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具不确定性的约束条件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破坏性
        三、入世后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了
        四、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五、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生成机理
    第四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
        二、资本条件
        三、技术进步和创新
    第五节 稳健经营的银行业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一、促进作用
        二、拉动作用
    第六节 银行业的稳健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稳健经营:决定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 中国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从融入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
    第二节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收益及可能为此付出的成本或代价
        一、中国从融入全球化中可能获得的收益
        二、中国为融入全球化而可能付出的成本或代价
    第三节 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二、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三、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第五节 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第六节 银行业稳健经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辨证统一性
    第七节 准确理解和实施稳健经营:增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二节 10 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的稳健性评估与分析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缺乏稳健性的主要体现及潜在危害
        一、主要体现
        二、潜在危害
    第五节 中国银行业缺乏稳健性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增强中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实现稳健经营所需的外部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宏观经济政策
        三、社会信用环境
        四、法律环境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实现稳健经营所需的制度条件
        一、存款保险制度
        二、金融混业经营制度
        三、市场退出与禁入制度
        四、问题银行处置制度
        五、审慎的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制度
    第三节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吸取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教训
        一、资本项目开放对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
        二、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第四节 严密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
    第五节 增强监管部门的监控能力
        一、确立监管部门的独立性
        二、以稳健经营指标作为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首要监测指标
        三、建立和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框架
        四、构建适应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趋势要求的现代化银行监管体制
    第六节 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
    第七节 调整银行业改革的着力点:稳定与效率并重
        一、稳定和效率:一个都不能少
        二、效率和竞争:当代国际银行业的立法理念
        三、经营效率: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四、寻找稳定与效率的平衡点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增强中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对策建议:微观层面
    第一节 改善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含义、内容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三、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改善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思路
        五、长期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关键
    第二节 建立、健全资本金补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第三节 调整业务构成:改善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
        一、银行业的业务构成及国际银行业业务构成发展趋势
        二、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构成:现状、成因及其后果
        三、调整业务构成的方向
    第四节 RAROC 技术: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结合
        一、RAROC 技术的内涵
        二、RAROC 技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RAROC 技术的运用
    第五节 CRM: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CRM 的含义与银行 CRM 系统的构成
        二、CRM 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三、CRM 在中国银行业的运用
        四、增强中国银行业CRM 能力的思路
    第六节 ERM:有效率地管理和防范风险
        一、ERM 的含义
        二、实施ERM 的要旨
    第七节 R&D:增强发展与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八节 IT的运用:防范道德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第九节 适应金融全球化潮流,审慎施行跨国经营战略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D]. 王国红. 武汉大学, 2012(07)
  •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D]. 谢东昇. 复旦大学, 2012(02)
  • [5]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历程、挑战与应对[J].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课题组,王元龙. 经济研究参考, 2009(04)
  • [6]WTO过渡期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 黄晓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
  • [7]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D]. 肖平飞. 湘潭大学, 2005(04)
  • [8]中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与国有银行风险关系研究[D]. 王运成. 西北大学, 2005(03)
  • [9]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研究[D]. 龚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4(11)
  • [10]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趋势、影响及对策[J]. 何德旭.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4(02)

标签:;  ;  ;  ;  ;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