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郊渔业名品占五成(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鹏[1](2010)在《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已经写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定的“北京市花卉产业2008-2015年发展规划”中,成为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主题和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在北京乃至全国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加强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确保北京花卉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以都市农业、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对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探讨。论文共分9章,分别是:(1)绪论;(2)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3)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基本理论研究;(4)北京花卉业概况;(5)基于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的北京花卉产业现状分析;(6)基于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的北京花卉业发展问题分析;(7)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8)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9)研究结论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1)理论上,对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概念、特征、功能和发展模式等,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如,首次从理论上系统探讨了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概念和内涵,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两大主要特征、四大发展动因和四大基本功能,以及都市型现代花卉的四类主要产品和四种主要发展类型,为我国城市及郊区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对推动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实践上,将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应用于北京花卉业的分析,系统研究了北京花卉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今后北京花卉业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包括:a)根据发展速度、投入要素等综合因素,首次将北京花卉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花卉业时期(辽金时代~1978年)、混合型花卉业(城郊型花卉业)时期(1978~2007年)和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时期(2008年至今)。b)以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等11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北京花卉产业现状,由此得出由传统型向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转变是今后北京花卉业发展必然趋势的基本结论。c)在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为主要手段,深入研究了北京花卉业的功能现状和问题,指出北京花卉业正在由单一功能型产业向多功能型产业转变,初步具有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四大产业功能,但当前依然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d)以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为基础,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在全面、系统分析北京花卉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实现途径。在借鉴花卉业发达国家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创新之处:(1)理论创新:论文首次探讨了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基本理论,在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新意,其中对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分析和得出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2)实践创新:首次将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应用于北京花卉业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王俊虎[2](2008)在《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 ——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择中国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与研究界盛行的中外文学比较这一“显学”相比,多少有些底气不足甚至“陈旧老土”,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老舍、曹禺研究的学术论文尽管很多,但就两人之间直接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有关老舍、曹禺单个作家研究的学术专着为数不少,但关于老舍与曹禺系统比较研究的专着尚未见到,这样的研究现状为笔者催生出巨大的学术诱惑,使得笔者最终下定决心完成这一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六个章节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凸显老舍和曹禺在家族文化、女性思考、戏剧构想、宗教信仰、文学理想、晚年境况等方面的异同,希冀以此来拓展老舍、曹禺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老舍、曹禺截然不同的贫富家世出身,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一生以贵族气息浓厚的戏剧创作暴露上流社会生存状态的曹禺,还是始终同情描摹下层贫苦市民风俗情态的老舍,在他们精彩的文学世界中,不难看到各自家族文化遗留在自己创作心理上的宝贵刻痕,他们均扬长避短地继承和发扬了各自家族文化中潜在的良性质素,成就了自己的伟业。老舍在探索女性解放道路的历程中,始终站在男性主义的立场上强调理想女性的温顺底色,曹禺则以女性中心主义的立场和姿态呼唤女性的叛逆,通过决绝激烈的彻底叛逆,荡涤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父权、夫权、族权、神权加在女性灵魂和肉体上的魔力。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曹禺戏剧所展现出来的对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注、对人性深彻的洞察力、对文化传统的超越与反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艺术观念的先锋性,无不浸透着他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设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诗化戏剧与小说化戏剧使曹禺和老舍在戏剧场所设置、人物塑造、艺术格调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创作风貌。总体上来看,曹禺戏剧以点连线,形成色彩斑斓的都市风情线,老舍戏剧聚点成面,描摹出冲淡悠远的世态风俗画,映现出他们对人生与人性、社会与文化、生命与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老舍、曹禺一生对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所涉猎,他们能够理智地汲取各样宗教教义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剔除其中包含的迷信和糟粕,既不简单地把宗教看成“人类精神的鸦片”一味排斥,也不走火入魔迷失自我,而是为我所用,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观念,对后世中国文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老舍在面对西学东渐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时,并没有随他人人云亦云地全盘否定掉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仁人志士们苦苦觅求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之时,他始终对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投去深情的一瞥,表现出深深的眷恋之情,曹禺则是满怀“原始向往”之情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原始向往始终是贯穿他早期文学创作的一股潜流,是促使他从事戏剧创作最深刻、最稳定、最强大的“原动力”,也是作家为狭之笼中的鸟儿们冲破樊篱开出的灵丹妙药。建国后,老舍和曹禺作为着名作家受到中共方面极高的礼遇和优待,但是新中国文学制度显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对于现代民族国家预设为圭臬,无法顾及到老舍、曹禺对于文学审美特性的理想诉求,新的文学制度与文学语境自然成为老舍、曹禺们无法逾越的障碍。在同样的文学体制和环境下,曹禺的勉强善终和老舍的以死抗争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意蕴,投湖抑或苟活,是中国文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不得不面对的抉择,哪种选择更为明智?这确是一个二难选择,就像面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两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谁都很难分出两者所包含的人类智慧高下,根本不易甚至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熊国平[3](2005)在《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研究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从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认为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周文斌[4](2001)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把正快速走在现代化途程中的中国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综论的,具体择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重点分论。在第一章中,对作为新的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简要论及了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层面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基本问题;归纳了“狭隘无关论”、“自然过渡论”、“必然无害论”三种对可持续发展的错误认识,为下面的分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是论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乡镇企业的,但不是一般地讨论,而是用可持续发展这把新尺子来度量的。从中国工业化的起点出发,可以看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超常前行、屡建战功的辉煌历程和迄今仍然稳健的步伐;但同时也时常可见烟火四起、遍地狼藉的外部负作用,造成的损失有些是无法用经济的方法度量的,也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本章对此查找了原因、描述了现状、试图进行理论上的评估、提出了政策和制度性构想。还用例证表明在治理资源、环境问题时,仅有政府的“坚决强制型”是不够的,更需要把企业从“侥幸观望型”变成“自觉受益型”。 城市化是农村通过社会结构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章讨论的城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指出目前城市化滞后多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政府抑制的结果;但纵观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9年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应当强调政府在城镇化中发挥积极而不是抑制的作用。本章用两个专节分别论述做好规划和引导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这两个政府应当做的。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大问题。 第二章。第三章都是与农村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素紧密相关的问题,那么第四章、第五章则直接讨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由于生态和环境二者至密难分,城乡的生态环境又有极大的关联性,因此这两章的论述虽侧重农村,但也表现出综合性。 列举事实意在表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一般人想象得要严重,其原因探求是通过对贫困的例析来实现的。 环境政策,从市场取向的理论分析、国外环境管理的借鉴到中国环境政策的评介,是这一部分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三个有关三峡和西部开发小案例的研究,意在探讨市场取向的生态建设机制。南京郊区的案例提供了建立农村环境综合考核较可操作的18项指标。山西省的调研是想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法治、管理体制的改进是自然要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论文时间的限制,未能展开,只好留作以后进一步研究深化。
二、京郊渔业名品占五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郊渔业名品占五成(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北京发展花卉业的重要意义 |
1.1.2 北京发展花卉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 |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4 研究者具备的条件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进展 |
2.1.1 国外花卉业研究 |
2.1.2 国内花卉业研究 |
2.1.3 北京花卉业研究 |
2.1.4 存在的问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都市农业理论基础 |
2.2.2 生物学理论基础 |
2.2.3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2.4 城乡融合理论和系统学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基本理论研究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花卉 |
3.1.2 花卉产业 |
3.1.3 传统花卉业 |
3.1.4 混合型花卉业(城郊型花卉业) |
3.1.5 现代花卉业 |
3.2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概念 |
3.2.1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
3.2.2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传统花卉业和城郊型花卉业的主要区别 |
3.2.3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研究内容和地域 |
3.3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主要特征 |
3.3.1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现代化特征 |
3.3.2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城市化特征 |
3.4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基本功能 |
3.4.1 经济功能 |
3.4.2 社会功能 |
3.4.3 生态功能 |
3.4.4 文化功能 |
3.5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动因 |
3.5.1 需求动因 |
3.5.2 供给动因 |
3.5.3 技术进步 |
3.5.4 政府推动 |
3.6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类型 |
3.6.1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主要产品类型 |
3.6.2 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主要发展类型 |
3.7 本章小结 |
4 北京花卉业概况 |
4.1 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现状 |
4.1.1 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 |
4.1.2 北京的经济社会状况 |
4.2 北京花卉业发展历史 |
4.2.1 北京传统花卉业时期(辽金时代~1978年) |
4.2.2 北京混合型花卉业(城郊型花卉业)时期(1978-2007年) |
4.2.3 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时期(2008年至今) |
4.3 北京花卉业基本现状 |
4.3.1 面积、产值和销售额 |
4.3.2 产业布局 |
4.3.3 产品结构 |
4.3.4 生产设施 |
4.3.5 技术研发 |
4.3.6 经营实体 |
4.3.7 产业人才 |
4.3.8 花卉流通 |
4.3.9 花卉消费 |
4.3.10 出口贸易 |
4.3.11 花卉休闲 |
4.4 北京花卉业发展机遇 |
4.4.1 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 |
4.4.2 城市环境建设提速 |
4.4.3 奥运后效应 |
4.4.4 花博会后效应 |
4.5 北京花卉业的发展趋势——由传统型向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转变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的北京花卉产业研究 |
5.1 北京花卉业经济功能现状分析 |
5.1.1 北京花卉业生产要素分析 |
5.1.2 北京花卉业生产产品分析 |
5.1.3 北京花卉业市场流通分析 |
5.1.4 北京花卉业出口贸易分析 |
5.2 北京花卉业社会功能现状分析 |
5.2.1 北京花卉业的消费功能分析 |
5.2.2 北京花卉业的就业功能分析 |
5.2.3 北京花卉业的致富功能分析 |
5.2.4 北京花卉业的带动功能分析 |
5.2.5 北京花卉业的其他社会功能分析 |
5.2.6 影响北京花卉业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 |
5.3 北京花卉业生态功能现状分析 |
5.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进展 |
5.3.2 花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与方法借鉴 |
5.3.3 北京花卉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探 |
5.4 北京花卉业文化功能现状分析 |
5.4.1 花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分类 |
5.4.2 北京花卉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
5.5 北京区县花卉业发展现状分析 |
5.5.1 昌平区 |
5.5.2 朝阳区 |
5.5.3 通州区 |
5.5.4 大兴区 |
5.5.5 丰台区 |
5.5.6 顺义区 |
5.5.7 其他地区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理论的北京花卉业发展问题研究 |
6.1 有待于破解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
6.1.1 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约束日趋严峻 |
6.1.2 城乡二元体制对花卉业发展有着较大制约 |
6.1.3 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仍然滞后 |
6.2 有待于进一步实现产业融合 |
6.3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
6.4 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产业的多功能 |
6.4.1 北京花卉业的经济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
6.4.2 北京花卉业的社会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
6.4.3 北京花卉业的生态文化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
6.5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开放度 |
6.6 有待于进一步实现产业高端、高效和集约型发展 |
6.7 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产业公益性 |
6.8 本章小结 |
7 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
7.1 世界花卉业发展现状研究 |
7.1.1 世界花卉生产 |
7.1.2 世界花卉流通 |
7.1.3 世界花卉贸易 |
7.1.4 世界花卉消费 |
7.2 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
7.2.1 生产体系建设 |
7.2.2 流通体系建设 |
7.2.3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7.2.4 投融资体系建设 |
7.2.5 组织创新体系建设 |
7.2.6 其他建设 |
7.3 本章小结 |
8 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8.1 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对策 |
8.1.1 实施人力、土地替代等战略,破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
8.1.2 发展融合性产业,提高北京花卉业与城市的融合水平 |
8.1.3 发展各类花卉经济组织,提高北京花卉业的组织化水平 |
8.1.4 开拓产业的多种功能,提高北京花卉业的多功能性水平 |
8.1.5 发展出口型花卉业,提高北京花卉业的开放水平 |
8.1.6 发展科技型、发施型和服务型花卉业,实现产业的高端、高效和集约型发展 |
8.1.7 推行花卉认证制度,进一步强化产业的公益性 |
8.2 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的政策建议 |
8.2.1 北京花卉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8.2.2 加快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论文创新 |
9.3 问题讨论 |
9.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 ——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家族文化与个性气质 |
第一节 家族文化与个体成长 |
第二节 家族悲剧与童年体验 |
第三节 家庭变故与个性气质 |
第四节 个性气质的外化:生活与交友 |
注释 |
第二章 女性关怀:叛逆与温顺 |
第一节 "第二性":现代文明的标杆 |
第二节 曹禺:"我愿用最美好的言词来描写最美好的妇女" |
第三节 老舍:"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 |
第四节 探索女性救赎之路:叛逆与温顺 |
第五节 婚恋择偶:人生旅途的别样风景 |
注释 |
第三章 曹禺、老舍与百年中国话剧 |
第一节 生命体验与革命狂欢 |
第二节 诗化戏剧与小说化戏剧 |
第三节 都市风情线与世态风俗画 |
注释 |
第四章 宗教与文学 |
第一节 中国文人的宗教信仰 |
第二节 耶佛并尊与弃佛从耶 |
第三节 宗教熏染下的文学创作 |
注释 |
第五章 主体建构与文学理想 |
第一节 主体建构与文体选择 |
第二节 传统怀念与原始向往 |
第三节 共疗孱弱人格的热望 |
注释 |
第六章 同途殊归:以死抗争与勉强善终 |
第一节 荣耀与惶惑 |
第二节 当代文学制度与文人创作 |
第三节 以死抗争与勉强善终 |
注释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3)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范畴 |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主旨、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主旨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一、经济学的理论 |
二、政治和社会学的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90 年代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 |
第一节 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 |
一、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
二、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 |
三、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
四、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
五、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的日益丰富 |
第二节 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
一、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
二、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
三、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90 年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 |
第一节 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
一、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化 |
二、城市商务区形成 |
三、新的外向型产业空间兴起 |
第二节 信息化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 |
一、促进城市用地的相互兼容 |
二、新的信息产业空间兴起 |
三、虚拟空间成为新的城市空间形式 |
四、促进管理机构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扩散 |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 |
一、促进城市用地构成的变化 |
二、新的知识型的城市空间兴起 |
第四节 进入和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 |
一、大城市及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优先增长 |
二、促进新城的建设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变化 |
第一节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 |
一、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快速扩展 |
二、经济粗放增长引起城市外延低效扩展 |
第二节 功能迅速调整 |
一、引起用地结构变化 |
二、区域功能增强促进商业或商务区形成 |
三、导致新空间出现 |
第三节 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 |
一、小汽车迅速增加 |
二、住宅建设不断增长 |
三、旅游休闲快速发展 |
第四节 快速交通方式兴起 |
一、高速铁路初现端倪 |
二、城市轨道交通逐步发展 |
三、高速公路快速增加 |
四、城市快速路不断发展 |
第五节 行政区划调整明显增多 |
一、优化中心城市的结构 |
二、促进多中心城市、组合城市的形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
一、土地市场日渐成熟 |
二、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
第二节 产业进化机制主导 |
一、产业结构调整迅速 |
二、产业不断升级 |
三、产业组织方式向集聚集群发展 |
第三节 投资机制多元 |
一、国际资本外在促进 |
二、民间资本内在推动 |
三、政府资本示范引导 |
第四节 调控机制多样 |
一、规划引导 |
二、政策指导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 |
第一节 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 |
一、内涵外延复合,以外延增长为主 |
二、渐进跳跃共存,以跳跃扩展为主 |
三、开发区是跳跃扩展的主要载体 |
第二节 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 |
一、多种新空间并起 |
二、开发区为主体的新产业空间主导 |
第三节 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 |
一、人文关怀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理想 |
二、人地和谐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追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城市合理形态的讨论 |
第一节 形态的协调性 |
一、与规模的协调 |
二、与功能的协调 |
第二节 形态的成长性 |
一、适应空间生长 |
二、适应结构生长 |
第三节 形态的生态性 |
一、尊重和利用自然 |
二、完善的绿地系统 |
三、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
第四节 形态的经济性 |
一、符合城市发展方向 |
二、节地、节水、节能,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
三、高效使用设施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主要创新与特色 |
三、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4)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二节 从不同属性看可持续发展及其遵循的原则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第二章 工业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差距;以产业结构为例的分析 |
第三节 乡镇企业对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第四节 乡镇企业可持续性的理论评估 |
第五节 乡镇企业的污染与治理状况 |
第六节 乡镇企业集中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七节 乡镇企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对策与制度建设 |
第三章 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城镇化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道路的简要回顾 |
第三节 城镇化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第四节 做好规划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
第五节 引导非农产业与小城镇持续发展相结合 |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上) |
第一节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一个例析:贫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分析:市场取向的环境政策设定 |
第四节 先进国家环境管理中的制度与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环境政策的回顾与评析 |
第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下) |
第六节 中国农村环境综合考核指标的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郊区县为例 |
第七节 探索生态建设的新机制: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 |
第八节 对山西省域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
第九节 法治、管理体制与生态环境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京郊渔业名品占五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 高立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2]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 ——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D]. 王俊虎. 兰州大学, 2008(12)
- [3]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 南京大学, 2005(04)
- [4]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 周文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