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金桩[1](2004)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企业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手段,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值得关注的事项。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12年中,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无论是重组次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作为在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经济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究竟有没有给参与人及社会带来效益?效益的大小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企业今后资产重组行为模式的选择,也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从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实证和制度分析三个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制度根源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对资产重组定义及分类的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的述评等。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总结出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古典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协同效应理论分别作了理论和应用分析。 第三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司治理改善两个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功能意义,并从融资地位、控制权收益和政府意图等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目的。 第四章分别采用事件收益分析法、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财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做了综合研究。 第五章分别对资产重组的四种主要方式,即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与所拥有股权的出售绩效做了实证研究。此外,本文还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两种创新方式,国有股回购和换股合并做了实证研究。 第六章主要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从产权制度、法律环境、信息披露和政府行为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制度环境做了深入分析,并得出我国现存的制度环境是影响重姐绩效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是低下的。事件收益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均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产生了非常短期的绩效。同时笔者发现不同的重组方式之间,重组绩效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2.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中,有关资产重组活动参与人的目标异化和行为扭曲是导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3.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尽快完善有关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纠正现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不同方式采取分类引导和规制,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李华[2](2003)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的成因以及特点的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各类股东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以及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解答了一些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如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发展机构投资者、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制止股市过度投机等。本文通过这些分析证明中国的特殊的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部分流通的股权结构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种种弊端的根源。最终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本文就如何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放开和搞活国有企业出发所进行的企业制度改革,中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随着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形成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本文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三种股权结构模式即日德模式、美英模式和东亚模式;而后对股权结构从纵向角度分析各股东比例十几年来变化的情况,从横向角度以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分析股权结构在各个上市公司中的分布情况;最后对中外股权结构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中国股权结构的特色。本文第三章在对上市公司的内外治理机制进行了论述以后,相继分析了股权集中度特别是股权过于集中的代表一股独大,以及股权过于分散的结果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影响,讨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股大股东代理人的内部人控制;还分析了不同的股东如持股经理层股东、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股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公司治理的独特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股权结构中部分股本不流通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第四章构造了一个各股东博弈的多方博弈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股权结构中各股东出于自身利益极大化的目标,作出了博弈决策。在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下,博弈解比较容易达成不利于社会效用极大化的投机解。在该投机解中不流通的国有股大股东倾向于与控制流通股价的机构投资者合作掠夺中小股东,法人股的存在有利于减少这种投机的发生。而后本文用实证数据及模型表明中国股市确实存在过度投机。本文第五章运用实证数据相继分析了经理层持股、职工持股、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考虑到为了保配保壳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年报的数据中做假,实证分析采用了2002年中报数据,以区别于前人以年报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持股和职工持股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股权集中、一股独大有利于账面收益的提升却不利于主营收益的提<WP=8>升,而账面收益与主营收益之差正好是可能的虚假报表重组所带来的收益,这一个结果从侧面反映了第四章国有股大股东通过报表重组掠夺中小股东的真实性,证实了第三章股权过于集中以及“一股独大”不利于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账面收益以及主营收益的影响。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账面收益越大,但是国有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却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国有股比例为30%。发现法人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法人股比例为36%。每股收益与法人股比例成正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账面每股收益最小的法人比例为42%。上述分析中账面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相关性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不符,但是主营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关系却正好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符合。这正好说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做假账的投机行为确实存在。在第六章中还构建了流通股比例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数学模型,认为流通股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然而,用实证数据验证该模型时发现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本文第七章依据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实证分析得到的最优股权结构结果,对比第一章和第二章现有股权结构的数据,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的思路,并把它形象化地描述为股权结构优化流程图。国有股比例应当下降为30%左右,甚至可以考虑放弃作为第一大股东,而成为具有强监控能力的第二大股东,这一章还总结了十大国有股减持方法并进行了分析。法人股比例应当上升到36%-42%之间,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国有股以非流通方式减持转化为法人股,这样还可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适当允许银行持有由债转股而变成的法人股,不仅有利于解决坏帐问题,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关于全流通问题,由于需要流通的股票数量巨大,集中在短期之内上市会给股市带来毁灭性打击,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证券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全流通。本文第八章首先分析了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将中小股民的力量集合成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现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业绩改善。发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其目的不仅在?
尹朝晖[3](2001)在《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文中认为本文从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入手 ,探讨了实践中资产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会计治理对策。
二、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资产重组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分类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综述 |
第四节: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五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资产重组绩效理论研究框架 |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 |
第三节: 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 |
第五节: 协同效应理论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功能与目标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功能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目标 |
第四章: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资产重组绩效的事件收益研究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绩效的综合财务分析 |
第三节: 资产重组绩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五章: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分类研究 |
第一节: 股权转让绩效分析 |
第二节: 兼并收购绩效分析 |
第三节: 资产剥离或所拥有股权出售绩效分析 |
第四节: 资产置换绩效分析 |
第五节: 资产重组的其他创新方式及其绩效 |
第六章: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低效的制度成因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对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产权制度环境 |
第三节: 资产重组的法律环境 |
第四节: 资产重组信息披露与我国会计制度 |
第五节: 资产重组中的政府行为 |
第六节: 特殊制度环境下的重组行为扭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 |
第二节 现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一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多元股权结构的形成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 |
第二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及国际比较 |
第一节 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定量分析 |
第三节 中西方股权结构的比较 |
第三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含义与意义 |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
第三节 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的机制 |
第四章 股权结构中各股东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一节 上市公司各股东博弈策略 |
第二节 各股东行为的博弈模型与求解 |
第三节 股权结构导致博弈投机解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大股东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六章 股权构成影响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国有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二节 法人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股权结构优化之一——国有股减持与法人股扩充 |
第一节 股权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思路 |
第二节 国有股减持 |
第三节 企业法人和银行持股 |
第四节 流通国有股、法人股 |
第八章 股权结构优化之二——流通股结构优化 |
第一节 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兼论QFII |
第二节 发展内部人持股——兼论MBO |
第三节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组合中小投资者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 |
二、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普遍利用关联交易的重组进行利润操纵 |
(二) 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缺陷 |
三、资产重组问题的会计治理对策 |
(一) 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
(二) 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信息披露 |
(三) 确立经营性损益理念 |
四、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金桩.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李华. 复旦大学, 2003(03)
- [3]资产重组的误区及其会计治理[J]. 尹朝晖.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